女方父母可以去送亲吗?

女方父母可以去送亲吗?,第1张

送亲是指婚礼那天新郎来接新娘,女方家会出一些人将新娘护送到男方家,而且每个地方关于送亲的人说法都不同,下面一起来跟深圳深礼堂艺术中心小编看看吧。

一、关于结婚女方父母送亲的说法

1、以前结婚送亲女方父亲可以参与,但是母亲是不可以的,并且男方家办酒席也不能出席。

2、有的地方是女方父母不可以送亲,应该派女方家四位男性亲属去送亲,可以是叔叔、大伯也可以是哥哥弟弟等家人。

3、现在有很多新人不太看重一些传统的结婚习俗,所以对于女方父母能不能送亲也没有什么讲究,父母想送就送,不想送可以先去酒店等着。

二、结婚送亲的习俗

1、送亲不走回头路

送亲不走回头路的意思是,新娘被接到婚房婚车行走的路线不能和婚车来接亲时的路线一样,并且人数也要安排好,要单数来双数回,讲究成双成对。

2、送亲必须有四个男性亲属

古时候,新娘出嫁是要乘坐花轿的,而抬轿子的人是由女方家里的四个男性亲属组成的,虽然现在没有坐花轿习惯,但是由四位男性送亲的习俗还在传承,也是对新娘的一种保护和重视。

3、新娘不能自己走上婚车

以前新娘上花轿或者花车都是由自己的哥哥、弟弟背上花车或者新娘坐在椅子上被抬上花车;而现在,为了体现新郎对新娘的爱意,新娘上婚车是需要新郎背着或公主抱上婚车的,新郎将婚鞋穿到新娘脚上后新娘不能挨地。

如果新人们不太懂当地或者家人的那些结婚传统习俗,最好提前向父母咨询清楚,尊重父母的意见。

1、拔雉毛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2、半路“抓亲”

此风俗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姑娘结婚时,由六个年轻姑娘和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组成送亲队伍。迎亲队伍由六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组成。

两支队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发,相会后,迎亲队伍把挑来的糯米饭交给送亲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篮交给迎亲的姑娘,然后起把糯米饭给大家吃。

这时迎亲的一个姑娘说:“婆婆,谁是我家嫂嫂啊?”话音没落,送亲的姑娘将新娘紧紧围在中间保护起来。迎亲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就设法去“抓”新娘。最终新娘还是被“抓”走了,送亲的也便完成了任务。迎亲的带走新娘,双方道别而去。

3、半夜搬家

是云南祥云县茶朗哨乡苗族的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旧社会半夜搬家是为躲避财主的债务,如今已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活动了。不论谁搬家,村里人都来帮忙祝贺。

他们把要搬走的东西放在院子中间,吹芦笙、吹唢呐,弹三弦,大家围着家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给客人敬酒。把家具搬放在新房院后,再次围成圈跳起欢快的舞蹈。

跳舞的圈子十分讲究,中间一圈是小孩,象征苗家的希望和未来;第二圈是姑娘,象征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伙子,象征着苗家兴旺坚强;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儿女在老一辈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

扩展资料:

苗族的禁忌

湘西苗族日常生活禁忌较多,如不准在家里或夜里打口哨;忌震龙岩(堂屋中央有块盖板岩,下面安放龙的祭品,是龙的栖息之所);父母在,晚辈不能包白帕。

早起至早餐时间内,忌说“龙”、“蛇”、“虎”、“豹”和“鬼”;每年立春后,连续忌5个“戊”日,当天不准挑水,不准动土;立春五“戊”为“春社”,社在“戊”前一日为“小社”,在“戊”后一日为“大社”。

小社杀羊,大社杀猪,以祭社菩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清吉,六畜兴旺;过年前后,从腊月二十三日至正月十五日一段,忌理发、忌在太阳下晒衣、忌妇女用针钱、忌三脚架上插柴烧、忌财物外出、忌搓绳子、生辰属犬鼠者忌扫地;年三十忌推磨、梳头。

正月初一至初三忌煮饭(先用甑子蒸好饭)、除夕杀公鸡只吃肉禁喝汤等;开春后,人牛出工,都要选个好日子,人是“马、鼠、狗”三个日子好,母牛逢“鼠日”出工,产牛儿多,公牛逢“马日”出工力气大。

抛粮下种也选种子,“羊日”忌下谷种,说是枯焦日,“蛇、牛、鸡”日忌下包谷种,说是红煞日,均不利于庄稼的生长,以“马、猴”日下种最好;“过年”、“大端午”、“七月半”忌妇女串门;立秋忌围园圃、扯菜。

农历每月初五、十四、廿三日为月忌日,忌开头办喜事;吴姓忌吃狗肉;龙姓忌吃羊肉;屋前后所谓龙脉线上和已葬前不准埋人,如果有犯禁忌,可能引起诉讼和械斗;有的苗家忌外人进屋坐在火坑的正面和左边(传说那是祖先神位)等。以上禁忌各地有所不同,现大部分已被新的习俗所取代。

-苗族的习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的传统风俗:   

1、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3、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

4、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5、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6、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7、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8、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扩展资料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参考资料

-苗族

-苗族节日

-苗族的习俗

摘要:每个地方因为不同的风俗习惯就有相应的文化习俗。那么准备在海南结婚的你,是不是也想了解一下海南有哪些结婚习俗呢?海南结婚时有哪些流程呢?还有在海南结婚需要哪些彩礼呢?下面本文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海南的结婚习俗,一起来了解一下海南的嫁娶文化吧!

一海南结婚彩礼送什么?

海南人结婚下聘,虽然有其独特的习俗,但仔细梳理起来也并不复杂。一般包括需要准备如下几类物品:

1聘金

聘金,广东称为结婚利是,海南则称为红包。主要是男方家给女方购置嫁妆、婚品用的,具体金额没有限制,一般根据女方家的要求及男方家的经济实力而定。多的九万、十万,少的二万、三万,表现出自己的诚意就好了。毕竟嫁女儿不是卖女儿,聘金的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

2乳猪

很多地方结婚聘礼都有准备猪肉的习俗,海南也一样。但有一点不同,海南结婚聘礼要准备的猪肉不是成猪,而是乳猪,且要是一整头的。订婚当天,宰杀好后用大盘装好,并贴上福字,同其他聘礼一起送去女方家。

3礼饼

有女出嫁,是大喜事。在海南,是要挨家挨户送喜饼接受众人的祝福的。而这个喜饼,一般要是男方家送过来,由女方家派送的。都是些有吉祥寓意的面食,一般包括:

(1)年糕

年糕寓意“吉祥”是一种喜庆小饼,一般在结婚、新年等喜庆场合食用。

(2)开口笑

海南一带自制的一种酥脆小饼。用面粉、鸡蛋制作,油炸而成,香脆可口,是当地人很喜欢的一种小食,也是海南结婚聘礼必备的一种礼饼。

(3)面包

在海南,面包有“快发”、“富足”、“健康”等寓意,是一种吉庆小饼。也正是因为它的美好寓意,让它成为了海南结婚聘礼喜饼必备品。

(4)煎堆

广东、海南地区都比较盛行的一种芝麻团,也是油炸食品,但是外脆内软,非常美味。有“生活甜蜜”“幸福美满”的寓意。

二海南结婚习俗

1提亲

男女双方恋爱成熟,双方家人同意了,但不得不按形式请一媒人带礼品上门提亲,媒人大部分是中年妇人,能言会道,嘴马厉害的,且得有福相的。但常常是男方父母亲自上门提亲,连媒娘的红包也省了。第一次上门,女方接待吃饭最忌吃生毛之物,担心婚事飞走。

2定命

双方父母都达成共识,愿意子女联婚。择一吉日,媒人到女方讨要生辰八字,并且要给一红包给女方,算是压命,这个过程叫”要命”。收到女方生辰八字后,男也将自己的孩子生辰八字用红纸写出来,跟女主的生辰八字一起放在盒子内,请算命合命掐算。这期间改来改去跑来跑去传递信,都由媒人操办,算合了就叫定命。

3问亲

男方父母为儿子聚媳妇,便叫媒人带礼物到女方家去’‘问亲”,主要是征求女方父母的意见,今年能完婚否。一般都是同意的,如有的地方考虑兄或姐的婚否要依顺进行,当然也有家里有白事或者相提相论红事,一年不宜嫁两女。但大多地方也是按照’‘那亩田有水耕那亩”,特别有身忌的女人更别说了。如果女方父母赞同,就把事先己写好的女儿的生辰八字红纸,从米缸中拿出来走到客厅有意丢地上,让媒人捡拾,俗称’‘拾命”。之后,媒人第二次又到女方家去报日,告知’‘送布”或’‘完婚,’的日期。

4送布

送布是向女方或及亲戚报知结婚日期限的一种仪式。由媒婆担两只担,当然,现在社会都是由汽车送去。这天,男方准备礼物有:猪脚一对、红线两结、姻脂两盒、布匹若干,饼干四箱,最重要的是人民币了,一般在五干至二万左右,此时,可能女方这边要再送少部分钱回男方。这天,是女人们最过瘾的时候了,女方街坊或左邻右门或亲戚的妇女们者随中午吃海南粉,几乎是半条巷和全部亲戚女人都来吃海南粉,没有摆酒席,吃东西没有必要花钱,女人们可以一边吃粉,一边高谈阔论,说说笑笑,绝对没有男人的事,每家人吃完后还打包一大碗回家,场面热闹非凡。

5安床

安床,本地婚俗中非常注重这一仪式,并代代流传,沿因今新安床方向,安床的方向关系能否和睦相处,平安吉庆,顺利生儿育女的关键。安床一般于迎亲的前一天,按择日先生以新郎新娘的生辰八字择时安置,由村中三代同堂、家中男丁旺的一对老夫妇来安床。其实,新床的位置和方向已由”择日先生”用罗经定准,事前已喊三两个有力气的男人安置妥当。安床时辰一到,把床抬起,在四个床脚各垫一块红纸,上面撒古钱和吉叶,图的发财和大吉大利。尔后,这对老夫妇就为男主在房中点亮一对盛满煤油的灯,以表示新郎’‘添丁”。然后,两老出了新房,把门锁上,系了红线的钥匙交给主人。主人第二早再将钥匙交给引娘妈,引娘妈第二天傍晚新娘迎聚回后,才由引娘妈打开,主人给俩老吉利红包。安床仪式就算完成了。

6迎亲

迎亲这一天,新郎到发廊理发,之后,回家穿上新衣服,力求装扮英俊,形象面貌一新,为了排阔气,当今都是数以十计的轿车队迎亲,最后一辆是2400轿车,用装嫁妆,迎亲车辆数目为单数。在迎亲途中,一路鞭炮不断。迎亲车队抵达女方后,女方点鞭炮迎接,新郎披着绚丽的红毛毯,在媒婆的引导下来到女方家门口,女方的小弟或堂弟前来敬茶或敬烟,然后,新郎每喝一口茶要给小弟二百元的红包,同样,点烟也是二百元红包。当然,女方父母是不能没收小弟们的红包。要是女方是外省人,即在附近宾馆包一房间作为女方迎亲地方。女方宴请一般在中午,期间,还要拜婆祖等祖先等活动。要是有身忌的新娘子要沿着辅许多席子出屋,直至迎亲车。下午迎亲车队回到新郎家,由媒娘引开新房的门锁,新娘入新房,并要新娘在事先安排好方向椅子坐定,俗称”‘坐定”。新娘房要叫孩儿们坐,男孩子坐在新娘床上,并由男方父母或亲人送茶水饮用后,才可起身,接着举行几项仪式。(1)拜堂(2)婚宴敬酒(3)娘新官接灯(4)闹新房(5)做“十友”。

7回娘家、蹲房角

结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家的弟弟或是妹妹就会到新房接新娘回娘家,直到晚上,新郎就去新娘家把新娘接回来。第三天,新娘就整天都不能出门了,俗称“蹲房角”,这天,新娘的要好朋友就会来和新娘聊聊天,而那些没有见过新娘的,有好奇心的就会在今天来看新娘,反正今天新娘是要当展览品的。

准备结婚的海南新人们,如果你不知道海南结婚习俗以及送彩礼该送什么不妨参考本文,与家中长者好好商议,祝您有个浪漫喜庆的婚礼,与爱人白首偕老。

三海南苗族婚俗有哪些

在海南省苗族中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歌谣,有这么一句歌词“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

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动听的歌曲,抒发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随后,小伙子拿起弓箭、鱼叉到河溪里抓鱼,姑娘们在溪边烤筒饭和煮鱼,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如果小伙子相中心爱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箫、树叶吹着婉转动听的曲调,来到姑娘的"隆闺"(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开门歌。如果姑娘不唱闭门歌,便会开门走出来,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点燃篝火对歌跳舞,互表爱慕之情。这时,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

"咬手"定情后,他们便各自拿出最心爱的手信,如戒子、耳环、竹笠、腰篓之类的礼品,互相赠送,作为定情物,以示终生相伴。

四海南“军话”地区婚嫁习俗

海南岛讲"军话"地区较广,包括三亚市、昌江、儋州、东方、临高等县市的部分地区,人口达五十多万人。他们婚嫁的习俗独具一格,耐人寻趣。

常言道:“空口无凭,立契为证”。在旧社会这些地区以“写命书”作为青年男女结合的契约。“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是男女婚姻的组合方式。男孩长到十二、三岁,父母就会请媒人说亲,以门当户对作为选偶的基本条件,以五官端正、能工善针、通情达理、孝敬父母作为选择的主要内容。媒人到女方家的话题,都是郎君人才出众、品德兼优、家境富裕、慷慨大方、美满幸福等,三番五次撮合,使女方的父母悦心相许。

然后双方父母把孩子的“命书”拿给算命先生相命,如果双方“八字”能结合则能红纸合命。男方就要选择良辰吉日,准备礼物,由媒人陪同男方父母送到女方家,摆上两桌酒表示庆贺。

订婚后,一般到了十七、八岁就要结婚,由媒人征求女方家的意见,倘无异议,就由男方择定结婚日期,备好酒肉米等礼物送到女方家,送礼多在结婚前三天之内。结婚时,女方感到自己要出嫁,为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一般都要哭嫁,其内容都有一定的规律,最主要的内容是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哥妹的手足之情,也是姑娘对家庭的留恋。这真切的哭,涕泪横流,好象一曲幽怨的悲歌。

结婚时,新郎新娘不仅要穿着全新,就连脸面头发都要修茸一番,以示辞旧迎新,对新生活的向往。在婚礼那天由童男童女各一名给新郎梳头,并念贺词说:“一梳梳下头发光;二梳梳下成对双。”念毕,在场的亲家同喊好,然后燃放鞭炮。这些军话地区结婚一般是坐牛车,迎亲的牛车要装饰一番,用木条绑起拱架,架上盖上红毛毯,搭架车蓬,车后挂一米筛,贴上“喜喜”字,拉车的牛一般要求红色的黄牛,牛角上贴上红纸,赶车的人要用“命好”的堂哥或表兄,牛车上坐有新郎新娘,另一架牛国坐陪郎陪娘。

五海南黎族结婚礼仪

黎族民间男女青年通过婚恋、约婚或由媒人撮合后,男家择日,派出男女亲属三至五人组成婚事代表,并带去衣裙、两块银元,以及槟榔和烟草等聘礼,前往女家商议婚事。女家设宴招待,席间双方商议结婚聘礼、父母操劳费、众亲的礼品以及槟榔、烟草、酒肉等数量。如果女家同意成亲,就把男家婚事送来的聘礼收下,并商定举行婚礼的日子。女家如不同意成亲,就把送来的聘礼退回去。

各地区聘礼多寡不同。过去合亩制地区新娘身价为1面铜锣或1头牛、银元30~50块。如今多用人民币,有8000~10000元不等。有趣的聘礼代名词,如1头牛称1个南瓜,30块银元称鱼鳞3条,纸币50元称树叶五把。其他黎区以钱物为聘礼,如保亭、陵水、三亚等地,男家要向女家送现金2000元、槟榔120个,猪肉120斤、酒120斤,烟草20斤等等。白沙、昌江、乐东、东方等地黎区,聘礼重,男家除了向女家送俗例规定的聘礼外,还得送父母抚养子女操劳费(昔日为8块银元,当今是电视机),以及新娘嫁妆费。只有琼中黎族地区保持常规。现在黎区婚事办理,民间先放槟榔定婚,后到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结婚前,男方家要做三件事:一要向女家送聘礼,第二筹备婚礼物品,第三动员众亲为新郎盖新房。女家也要办两件事:第一备好酒菜招待接亲队伍;第二组织村里妇女参加送新娘的队伍。一年之中的秋收后至春节前夕,是黎族人结婚的旺期。

结婚场面隆重,婚礼程序有趣,但各地有异。结婚普遍以接亲、迎亲、饮福酒、逗娘、对歌、挑水、送亲、收席、通报、请妻、媳规等程序。

接亲:举行婚礼的当天上午,男家派出三至五名男女,前往女家承担接护新娘。男者俗称“公鸡”,是负责联络人;女者负责陪送新娘。接亲时,女家办酒席,请来民间八音乐队吹吹打打。新娘姐妹召集亲戚朋友和村里妇女参加送新娘队伍,人数越多新娘身份越高,少则二三十人、多则百人。婚俗:新娘出嫁前三天要洁身,请人妆饰打扮,拔脸汗毛,修眉等。新娘身穿艳丽衣裙,头披花巾,戴耳环,颈脖戴银项圈、玉珠圈,胸前挂银牌、银铃、珠链,腰系银链,银铃,手戴镯子、戒指,脚戴银圈。合亩制地区的新娘,还要挂精致的小腰箩和戴闪光的云母片草笠。

新娘离开父母家时,由陪娘护送,男家接亲人员带路,行走在队伍的前头,还有乐队吹吹打打,场面十分热闹。盛行新娘不见新郎不露面的婚俗,保亭、陵水地区的新娘,用雨伞遮脸;合亩制地区的新娘,用草笠遮脸,并佯装哭骂娘家把她送去远方。如果不哭不骂,众人会说她“想老公”,不孝顺父母亲。白沙县南开地区的新娘,由四个陪娘各拉着红毡四角,新娘躲在里面。琼中县和沿海地区的黎族新娘,披纱不露面,并且选择陪郎和陪娘,要与新郎、新娘同年出生,其身材和相貌与新郎、新娘大致相似的青年男女。赛方言区黎族,由新郎带领接亲队伍到女家把新娘接回来。

迎亲:送新娘队伍于傍晚到男家的村口,举行迎亲仪式。奥雅(主持仪式的男性老人)身穿祭服,手持一把尖刀,在进村路口中央铺一片芭蕉叶,放上一个鸡蛋,面向送新娘队伍,念祈平安词(黎语意译):“天鬼地鬼凶魂鬼,不得阻路卡寨门;尖刀砍蛋见大红,刈叶脱销开寨门。鸣枪点火赶邪恶,火把照路引亲行;婚礼喜事人人乐,新郎新娘永幸福”。奥雅祈祷之后,用尖刀剖开鸡蛋,点燃火堆,站在路口两旁的男子朝天齐放粉枪,宣告送新娘队伍平安进村。此刻,新娘和送亲队伍人人跨越路口上的火堆,方能进入村寨。届时,新郎父母亲在家门口迎接新娘和送亲人员。新郎的姐妹,把新娘的行李搬进家里,并安置送亲人员就座。琼中湾岭、红岛、和平等地区黎族婚俗,新娘进入男家时,新郎父母亲站在家门口,男左女右地举着手,让新娘低头走进家门,意为婆家保护媳妇。男家还组织民间乐队奏《迎亲》乐曲。

饮福酒:婚礼酒席分宾主座位,酒席主座放置着一个60厘米高的酒罐,插着两支饮酒的竹管,俗称“福酒”。饮福酒要举行仪式,合亩制地区杞方言、白沙润方言等地,由部族奥雅(男性老人),祭拜先祖,向先祖报上新郎和新娘的名字,祈求先祖赐新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过后,新郎、新娘在母亲的陪同下共饮福酒,席间众男女掀起请酒对歌的热潮。其他地区黎族婚礼,盛行新人拜祖先和用碗共饮福酒的习俗。加茂方言区的黎族婚礼,男家请送亲人员吃饭时,要在每个饭碗下面放上钱,数量二元至十元不等。

逗娘:是婚礼独特有趣的程序。逗娘形式各黎区习俗不同。五指山地区婚礼,送新娘队伍的姑娘,用草笠或雨伞遮着脸蛋,小伙子总是看不到姑娘的脸庞。小伙子只好用烟雾熏她们的脸,终于看到庐山真面目。加茂方言区黎族婚礼,新娘吃饭时,席间由新郎家成员把米饭一点一点盛入碗里,要求新娘和陪娘每口只吃一粒饭,众人围观,使得新娘和陪娘不敢大口吞吃,饿着肚子度过婚礼之夜。乐东哈方言婚礼,给新郎和新娘共饮一碗福酒时,要一饮而尽,而且不许吐出。如果把碗举起,有一滴酒落下,就得重饮一碗酒。因此,新人为了把碗中的酒喝得一干二净,饮酒动作更复杂了,闹得众男女哄堂大笑。

琼中杞方言婚礼,在洞房里点一盏油灯,对着灯光放置两张椅子,意思是坐在前位者的身影遮着后位者,日后就会受欺负。因此,进洞房时,新娘害怕婚后受丈夫欺负,往往拼命抢坐前面的椅子。东方市美孚方言的婚礼,女家由一妇女为新娘挑着象征行李的“阁堆”(装有两条筒裙的网袋),挑到男家门口时,被男家的汉子抢走,并将一盆猪肉从老妇的头上倒下来,说是应得的报酬。此刻,动作敏捷者就把衣角提起盛着猪肉。动作迟钝的就被肉汤淋遍全身,一无所得,逗得众人哄笑。合亩制地区婚礼,由男家蒸糯米干饭,女家姑娘负责用木臼舂制糯米饭团。

小伙子们总是千万百计地去抢糯米饭团,如果不留神,往往被姑娘用木杵撞击头和手,有的被逮住,将遭受姑娘用糯米饭团粘满头发,三天都洗涮不净。白沙润方言的婚礼,不是“逗娘”而是“逗男”,反映女权的遗风。送新娘队伍到达男家时,先由新娘和能说会辩的陪娘检查席上的饭菜。如果饭有夹生米和菜里没有猪肉,则认为男家降低了新娘的身份,陪娘就会出言责难,甚至把席上饭菜倒在地上。对此,男家只好忍气吞声地重新做饭菜。

对歌:黎族婚俗对歌贯穿婚事的始终,婚礼是黎族民间口头文学交流的盛会。在婚礼酒席上,老人对歌把话拉,中年对歌赛歌箩,青年对歌来投情,新郎新娘对歌表钟情。

煮饭、挑水:举行婚礼至次日早晨,新郎的母亲带新媳妇看家里原米缸,并指点放米下锅。米饭煮熟后,新娘用碗盛饭送给男家父母吃。新郎的妹妹带新来的嫂子到河里挑水回家。烧水给男家父母洗脸。

送亲:主要有两种形式,哈、杞、润、赛方言,婚礼在晚上举行,次日送娘队伍回去。晚上举行婚礼,意思是晚上太阳下山了,鸟归巢人归家,姑娘出嫁回夫家。美孚方言婚礼在白天举行,当天傍晚送新娘队伍回去。白天举行婚礼,认为在白天举行婚礼新娘不会认丈夫和家门。送新娘队伍离开男家时,带回的礼物是一对盛满酒的罐,一排猪肉或牛肉,一担糯米团,以及槟榔和烟草等物品。送亲时,宾主互相敬酒和唱歌告别。

收席:婚礼结束后,男家又设收席宴,俗称“婚礼尾酒”,以答谢在举行婚礼期间曾捐钱送物和帮忙的亲友。在收席宴上,新婚夫妇要聆听亲友们的教诲。如要求新婚夫妇勤俭持家,恩爱偕老。男家亲友多者,婚礼后数天仍有人登门拜贺。因此,收席宴有的长达三天三夜。

回门:结婚后,新娘在婆家居住一段时间,便回娘家去,向父母通报在男家的生活情况,以及丈夫对妻子的好坏。新媳妇回娘家,所带礼物是一小罐米酒、一小箩糯米团和摈榔、烟草等物。在娘家居住数日,等候丈夫接回去。如果新婚夫妇感情不好,新娘可以抗婚。

请妻:新媳妇第一次回娘家,由丈夫到女家把妻子请回家。在请妻时,女婿到岳父母家要讲究人情礼貌,行为要符合礼仪,要懂得女家大小各人的尊称,还要能饮酒唱歌。在女家的宴席上,往往被女方村里的姑娘们缠住斗酒斗歌。女婿在请妻时,表现好者,女家很高兴,说是女儿找到了“新帕曼”(好丈夫);有的妻子当天就离开父母家随同丈夫回去,怕羞者次日才回。此后,妻子回夫家就不必再请了。如果请妻后,妻子不愿回夫家,说是“味荷艾帕曼”,意即闹离婚。

海南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约你看琼剧学黎锦知海南文化

海南饮食文化特点独具特色的海南饮食文化介绍

海南方言有哪些特点海南方言特色介绍海南地方言概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516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