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观音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

请问观音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第1张

观音菩萨没有性别之分。

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

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无数,都是不可取不可得的幻化假相。

《楞严经妙心疏》说,以为观世音菩萨是男是女都是错误的,观世音菩萨的真像是寂灭的无相之像,而能现一切相。

《金刚经》也说,如来具三十二相,其实“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同样的,若能见诸相非相,也即是见观世音菩萨。

扩展资料:

参考《中国历代观音造型艺术》,中国历代的观音造像的演变:

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就开始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观音造型为男性,面部丰满、眼大而凸、眉长而平、鼻深高隆与额齐平、耳长齐肩、头戴宝冠,宝冠上主要是花髻,是贵族富人的装饰。

此外还有发髻冠,化佛冠,冠两旁装饰犹如翅膀的宝僧,袒上身,颈部有悬铃的圆领式,胸部挂璎珞和作为两蛇形的饰具两臂着钏,下着羊肠大裙。

到了隋唐时期观音造型按其艺术风格和造型样式可以分为早晚两期:

(1)隋到唐初阶段观音造型面部丰圆适中,方额突出,依然以男性形象为主,但开始逐渐演化出女性形象,发冠样式有低花瓣式、高发髻,宝冠上还有双带下飘,身上的璎珞精细复杂,有的代替披帛,有的披帛仍至脚部再交叉上卷,有的披帛还由两肩下垂横于胸腹之间两道,但是仍可以看出裙带如绅的样子。

这时雕刻技法也由南北朝晚期的直平刀法发展为向下凹入的新圆刀法来表现衣纹。

(2)到了盛唐时期,观音造型是饱满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就是更加明显的走向世俗化,因此,更进一步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繁荣。

观音造型的温和与妩媚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观音日益女性化,面部圆深、眉弯而长、细目、着宝冠式高髻,具有少女或**的面相特征。

到了宋代,观音造型在唐代的基础上,服饰上较唐代复杂,在面部刻画上,人物颊额丰圆适宜、面容婉丽、戴珠光宝气的花冠俨然像一种世俗贵妇人的形象。这时的观音造型已发展到圆熟的境界,其动作表现及服饰都自然生动流畅,充满迷人的艺术魅力。

到了辽代,观音造型从整体风格看,基本上是继承盛唐时期的观音造型:头戴宝冠、面相丰满适中、眉毛弯长、颈挂璎珞、体态婀娜、神态自然、比例适度、俨然是淑女化身,肌体和服饰都具有其应有的重量感。

到了金代,从整体造型上看,它也承袭了宋代以及辽代的风格,但是金代观音造型与宋辽两代有不同点,如金代观音造型,一般多显得造型繁琐,并表现出一种颓萎气息,虽然在形象上,仍保持有传统的写实风格,但对于服饰衣褶的处理略显得繁复。

到了元代,观音造型多数为赤裸,仅有简单的璎珞、臂钏等装饰,这类密教造型多数形象是细腰,面相上鼻高且直,唇较薄,两颊较瘦,在造型上接近印度形式;但与唐代观音造型也有某种继承关系,衣纹质感不足、繁缛琐碎、面部缺乏内心传神的联系,总的来看已流露出形式化的衰退迹象。

明代的观音造型不仅继承宋代的造型,更与盛唐时期的观音造型有些接近,观音头戴花冠、面相丰腴、衣纹随着身体动势凸起凹入真实性很强;衣纹组合疏密有致、线条舒展,更能衬托出观音丰满的体态。明代观音像感人的艺术魅力,还表现在她们不仅是世俗化了的女性,而且塑造的是中国封建时代美女的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到了清代,观音造型也比明代更接近世俗,清代观音造型主要特征:颊丰额满、额部平板有一种被绷紧的感觉,双眉细长、鼻高且直、宽肩细腰、服饰多为当时的装饰,在技法处理上,衣纹表现极为真实,服饰贴体,显得较为轻柔,衣纹随着动态自然流畅,真实感很强。

鸦片战争到解放前旧中国这是个社会大动荡时期,由于外敌入侵,内战迭起、内忧外患,中国的工艺美术逐渐萎缩,陷入了萧条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工艺美术全面复苏,旧社会失传的手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观音造型主要继承唐宋时期的艺术风格,新一代工艺美术大师赋予了新的特色:

作品思想性、情节性更加突出,注重人物传神,强调观音造型比例、结构的准确性,身段形体优美,追求内心刻画和精神气质,衣纹符合人体内在的结构变化,工艺雕刻也融入了现代美学元素,从解剖透视入手,分面塑造形体,从而使作品更有了符合现代审美观点的生动性。

参考资料:

观世音-

在江西有很多适合情侣去玩的地方,像汉仙湖、紫云山、庐山、婺源、滕王阁、鄱阳湖等等。对于年轻的小情侣来说,大家可以选择去汉仙湖玩耍。来到这里旅行的时候,大家会感觉非常的浪漫,还可以跟自己喜欢的人一起泡温泉。这个时候大家觉得世界都安静了下来,身边只有自己喜欢的人。

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不管去什么样的地方,可能都会特别的浪漫。而且在这个时候也会让大家感觉非常的开心,甚至还会让大家觉得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甜蜜。大家如果说想要去江西旅行的话,可以带着自己喜欢的人去庐山、或者是婺源、滕王阁、紫云山等景区。因为这些地方的风景都是比较美丽的,而且在爬山的时候也可以促进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可以展现出大家的男友力,同时又会让对方觉得大家是一个很贴心的人。

对于情侣来说,大家可能都想去一些比较浪漫的地方,因为这个时候也会让大家的感情更进一步。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带着自己喜欢的人来到汉仙湖旅行。来到这里之后,大家会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一幅画卷,同时还会觉得生活是非常美好的。而且在汉仙湖旅行的过程当中,大家也会感觉到浓浓的诗意。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地方非常的浪漫,还有一些人会带着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去泡温泉。

泡温泉不仅可以消除大家的疲惫感,同时还会让大家觉得世界都安静了下来。在这个时候,大家还可以跟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听一首歌,同时还可以跟喜欢的人一起看一本书。这样的日子会让大家觉得非常的美好,同时又会让大家觉得内心非常的安宁。在泡温泉的时候,大家也不会再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只想跟自己喜欢的人静静的在一起。等到大家回到住宿的地方之后,可以美美的睡一觉,然后第二天再继续出去旅行。

在根本方面,我们应说观音菩萨是个男子。且在我国唐朝以前,所有观音菩萨的塑像或画像,都属男人的相貌。观音菩萨为男人相,有没有根据?有。华严经说:“勇猛丈夫观自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经中称为勇猛丈夫,证明观音本地是属男子。不过,从观音的示现方面说,那就难以决定他是男是女。因大菩萨的示现,不是为了好玩的,而是为了度生的。众生需要菩萨示现怎样的身相,菩萨就为众生示现怎样的身相。如有一类众生需要观音菩萨示现男相来化度的,菩萨就为其示现男相。另有一类众生需要观音菩萨示现女相来化度的,菩萨就为其示现女相,很难决定是怎样的身相。因这不是菩萨本身的问题,而是随诸众生的要求所示现的,自己并不怎样能做得主。至于观音菩萨在此世界多现女身,自亦有其道理在,这等到下面再说。

最近得到一本《观音菩萨全传》的书,书里的观音菩萨完全是女性形象,由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以便和大家一同研究。

观世音菩萨应该是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在东汉末年支曜译的《成具光明经》中已提及观世音的名号,但当时社会上尚未产生对观世音的信仰。观世音信仰的形成是佛教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德国学者奥登堡(Hermann Oldenberg)据印度坎达拉佛像研究,认为观音信仰应出现于公元前后;一般则以为应在公元一世纪末,至迟在公元二世纪初。晋法显《佛国记》记载摩头 罗国(今印度北方邦马土腊Mattra西南五里处的马霍里Maholi)的摩诃衍人供养观世音,据考应在公元1—2世纪”。

在古印度佛教雕塑和我国早期观音造像中,其都是男性,并且嘴唇上还长着两撇漂亮的小胡子。 《华严经》称善财童子到普陀山参拜观音时,“见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丈夫”,必然是男性。《悲华经》上说:“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王有四子,第一太 子名不眴,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萨;第四子名泯图,即普贤菩萨。”王子,自然是男性。

南北朝后期,我国才出现了女性观音像,盛行刚在唐朝以后,《北齐书·徐之才传》中记载道:“武成酒色过度,恍惚不恒,曾病发,自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食顷,变为观世音。”可见,美妇观音的形象在当时已经流传久远了。

至于观世音菩萨在此世界多现女身道理于佛教在中国社会普及后女信徒的增加等,及观音菩萨宣扬的救苦救难的精神与中国儒家所谓的仁义精神有关系。。

女相只是观世音随类应化的示现,而不是真正的性别,所以真正的佛教信徒不必拘泥于性别本身……

我查看来一些典籍,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观音菩萨最初的原型是印度婆罗门教中一对孪生马驹,又称谓印度双马神童,象征着慈悲和善良,能让盲人复明,不孕者甚子,公牛产奶、朽木开花。它们在古印度受到广泛信奉。佛教产生以后,神马驹渐次成为一位慈眉善目的菩萨,叫“马头观世音”,形象依旧是一匹小马驹,以后它又被人格化,塑造为男人身,于是观世音菩萨一跃而变为一位威猛伟丈夫。在佛教密宗至今还有一位马头观音,又叫马头明王,造型愤怒威猛,头有四面,分别为菩萨面、大怒黑色面、大笑颜面,顶上是碧马头。

又有一种说法,观世音菩萨在印度原本是男性,根据刘宋昙无谶译《悲华经》卷二《大施品》认为观世音在成菩萨前是一位太子:“时王千子,第一太子名曰不眴,终竟三月供养如来及比丘僧”。[2](卷三P176)不眴,即观世音。他和弟弟尼摩一起随同父亲转轮圣王皈依佛门修行。他的行动比思想要快。观世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观音。苦海无边,一切众生因无明要遭受悲苦,产生诸多烦恼。观世音就是细心地、深入地观察,寻找世界上一切苦难的呼救声音,世界上有情众生,遇到灾难,只要诚心诚意地称念观世音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观世音就会应声而至,救呼号者脱离苦难。观世音的名号因此而来。“观音”的由来是因为唐朝时期要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便省去一个“世”字,略称“观音”。不过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佛经所传的观世音,多依据印度的传说。

也有的佛经把观音菩萨说成是莲花化生的,如 刘宋昙无竭译《观世音授记经》:

昔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彼国中无有女人,王名威德,于园中入三昧,左右二莲花化生二子,左名宝意,即是观世音,右名宝尚,即是行大势。[2](卷十二P356)

中国净土宗流传开以后,极乐世界的第二大神观音菩萨受到广泛崇敬。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观世音逐渐由男变女,成为一位大慈大悲的女菩萨。

在传入中国早期阶段,观世音在信众的眼里还是男身。我们从敦煌石窟中的北魏、唐朝的观世音造像中可以看出,特别明显的标志就是唇上的一撇小胡子。他在中国的由男而女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入唐以后观音像的脸庞渐渐地趋向丰腴圆润,而后则脸型更加俏丽,双眉细长,黑发披拂。这一点与唐代女子以肥为美相符。

盛唐时期,观音像的着装似为透明轻薄,呈现出荣华贵重,这与但是的女子美感的特点是一样的。到了宋代观音像才完全变成了女相。宋朝僧人寿涯禅师曾用“金荫西裙”来描述观音的服饰。而明代吴承恩笔下的“眉如小月,服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的“女真人”观世音,乃是唐以后特别是元明之际的一尊中国佛教女菩萨和典型的中国淑女形象。南怀瑾先生认为:观世音菩萨慈悲为怀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素以仁义存心的教化相融会,已成为家喻户晓,男女老幼无所不知的人生守则;以慈悲的心肠而济世利物,以牺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怀抱救苦救难,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中心思想。

按佛教说法,观世音有33化身,其中即有一些女身,以后观世音不再亦男亦女,而固定为一女性菩萨,这一改变深受俗众欢迎。观世音传入中国以后,逐渐被彻底汉化,她的国籍、民族,以至性别,全都按照中国人的意愿脱胎换骨了。观世音甚至被附会为汉家的公主,把她说成是楚庄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妙音。

观世音所住的普陀山,据说本在印度的海岛上。距中国太遥远,中国佛教徒想去朝拜很是不易,于是舍远就近,在中国替观音寻觅了一处道场,这就是浙江舟山群岛的梅岑岛。梅岑岛风景旖旎,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山”。

相传唐时有个印度僧人有岛上的潮音石洞焚烧十指,礼拜观音,洞内忽放异彩,观音感召现身。于是这里被传为观音显圣地。以后日本僧人从五台山迎奉了一尊观音像回国,途经这里时,突遇风暴,船不能行。他们认定这是观音菩萨不愿东去,遂把像留在岛上,人们便依此建了一座“不肯去观音院”。

宋代,神宗皇帝下令在岛上建“宝陀观音寺”(就是今天的普济寺),把观音作为主神供奉,观音道场正式形成。此后,梅岑山便被观音住处“普陀洛伽”所代替,原名倒渐渐湮没了。

中国佛教将阴历二月十九定为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统称“观音香会”。民间又有观音送子的说法,每逢观音香会时,来普陀求福求子的摩肩接踵,纷至沓来,成为规模宏大的盛会。

现在先来说个观音菩萨示现女身化度众生的故事给诸位听听:在中国唐朝的时候,菩萨在陕右金滩,示现一个卖鱼妇的女相。这个卖鱼妇,长得很漂亮,每天早上,提著一只鱼篮,在某村庄卖鱼。村庄上的青年,见其年轻貌美,就不断的向她追求。每个青年男子,都希望获得她,做为自己配偶。由于追求的人多,使得卖鱼妇无法应付,于是想出一个办法,对村庄上的青年男子说:你们这么多人,我只一个女身,当然不能满足你们每个人的心愿,现在提出一个不十分难的条件,你们谁做到了,我就许配于谁,谁也不要妄追!

青年男子迫不急待的问:什么条件?卖鱼妇回答说:佛教里有本经,叫做普门品,你们有谁在三天内读熟,我就嫁给谁。结果,在三天内读熟普门品的,有四五十人。卖鱼妇又说:我仍只是一身,你们还有这么多人,怎能决定嫁给谁?告诉诸位,佛教还有一部经,叫做金刚经,经文比普门品长些,你们有谁在五天内读熟,我就嫁给谁。大家在爱的热力支持下,到了五天期满,读熟金刚经的,仍有十人之多,结果,问题还是不得解决。于是卖鱼妇再对这些人说:佛教有部大乘妙法莲华经,你们有谁在七天内读熟,我就决定嫁给谁。诸位想想:法华经有七卷二十八品这么多,要在七天内读熟,实在是不容易的,所以结果只有一姓马的青年读熟。

卖鱼妇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当然就嫁给了姓马的。姓马的内心欢喜自不用说,别人亦对他得到这么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为妇而欣慰。可是到了洞房花烛夜,在贺客狂欢散去以后,女的忽然肚痛而死!不用说,这时最悲伤的,无过那位马姓少年,因他用尽心机,才得到这样一位美女,而今竟然成为一场空,怎不悲痛欲绝?可是人死不能复生,悲痛又有什么用?只好依照一般俗礼,将死者送去安葬,除此还有什么其他办法?

说来真正奇怪,灵柩送至半途,忽然遇到一位老僧,老僧对那马姓青年说:听说昨天你才举行结婚大礼,怎么今天又在举行葬仪?马姓青年哭丧著脸回答说:这是我最爱的美女,用了好大的心机,才能得她为妻,不意一个活泼泼的美女,转瞬之间就成了一个无知的死尸,叫我怎不痛心?老僧看他悲伤的样子,于是就开示他说:你们年轻人,就只知谈情说爱,而不知追求真理。当知昨天你所娶的美女,并不是世间一般女子,而是观音菩萨示现来化度你们的。因为悲心深重的观音,知道你们村庄老幼,不晓得信奉三宝,特方便示现女身,来给予你们化度,假定你们不信,可以开棺来看。大家为求获得证明,乃真的将棺材打开,一看始知最初放入的美女,已经不在其中,到此不得不信是菩萨运用神通离开的。可是再回头来看那老僧,老僧又已不知所在!

本此可知:不但卖鱼妇,是观音的示现,就是该老僧,亦为观音的示现,目的在使这村中的人,切切实实有所觉悟,认认真真信奉三宝。从此,不但马姓青年,发心出家修行,就是村庄中人,亦都信佛菩萨,而归依三宝。这在佛教中有两句话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为菩萨度生的最大方便。

观音菩萨所以时时示现女身教化众生,推究起来,约有两个原因,现在略说如下:

一、专以多苦的众生为救济的对象;人类众生痛苦最多的,在过去重男轻女的时代,女人的痛苦确比男众多。因在那时代,女人受到很多的限制:如未嫁前在娘家里,定要听从父母的命令;出嫁以后在丈夫家,定要听从丈夫的命令;到年老时有儿女的,还要听从儿女的话。在世间做人,女子的痛苦,确实是多些。观音菩萨既以救苦众生为目的,当然要先救度苦痛多的女子,所以特多示现女身,期与女子打成一片,然后从女子本身所有的各种痛苦,逐渐引导她们走上修学佛法的大道,以解除所有痛苦,而获得身心解脱。

二、女众痛苦虽说比较多,但内心中的柔和慈爱,却又的确胜过男子。如世间的父母,疼爱自己子女,固然是一样的,但若比较起来,母亲爱护子女,更为深刻亲切。我常常说:有时父母同坐一处,假定小儿女们走来,向父母要钱买花生或糖吃,做父亲的总是说,你们常要钱做什么?今天没有钱给你们,说了也就算了,真的一钱不给;做母亲的不然,一方面呵责儿女不应常常要钱,一方面却从腰包中掏出钱来给他们,并且很慈爱的抚摸著儿女说,乖乖的去吧,以后不要再来讨钱。说虽这样说,等到再度来要时,如法炮制的,仍是那一套。所以母亲对子女的慈爱,是超过父亲的。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所以示现女身,不过是把世间的母爱,予以净化扩大而成大悲。

世间的母爱,虽说是很真挚的,但范围非常狭小,只知爱护自己的子女,不知爱护别人的子女,而且其中还含有染污的成分。普通虽说父母慈爱子女是无条件的,其实于无条件中有其条件在,如中国人说的“积谷防饥,养儿防老”,这不是条件是什么?所以菩萨所有的慈悲与父母所有的慈爰,有两点的实质不同:一是不广大,二非无条件。观音菩萨的慈悲,能将世间的母爱,加以净化与扩大。慈悲一切众生,不是慈悲一分众生。是以菩萨的慈悲是伟大的,世间的母爱不能与之相比。观音菩萨深知世间母爱的难得,所以处处示现女身,希望以女人的身分,感化世间一般的女人,不要专门陷在狭小的母爱中,而应以母爱的精神,来慈爱一切众生,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离苦得乐,都能了生脱死,都能成等正觉。

如上所说,就是观音菩萨示现女身的两大原因。不过在此我仍请诸位牢牢记住的,即这仅是菩萨的示现,绝对不可认为菩萨原来就是女身。

0回答者: 雨后荷塘月色 - 经理 五级 10-30 10:17

我来评论>> 相关内容

• 观音菩萨的性别

• 孙悟空大闹天空,观音菩萨为什么没有管呢?

• 梦见观音菩萨

• 解梦,梦见了观音菩萨,有没有什么寓意,我该做点什

• 我梦见了观音菩萨和佛手

查看同主题问题:观音菩萨 性别

其他回答 共 19 条

应身无量

本无男女

回答者: 青山碧水间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10-30 10:13

男的

回答者: gqq1985 - 助理 二级 10-30 10:13

在佛教中本是男子,在引入中国一段时间后被中国女性化了,可以说是亦男亦女

回答者: 骜视群熊 - 助理 二级 10-30 10:14

是男是女没有人真的知道!因为根本无人见过神仙!我看到神像是女的!真身是男是女我就不清楚了!希望此答案你满意!

回答者: helegxfc - 助理 二级 10-30 10:17

大家常见的穿白衣的观音菩萨 是女的 但那个是化身 也就是说 是观音菩萨 以肉身的形式来到这个世界上 帮助众生的。观音菩萨通常以女身来到这个世界上度化众生。

观音菩萨的报身 大家不是很常见 四臂的较为多见(地址 http://www51ttccom/uppic/20087161044129705jpg),还有千手千眼的形象,那些都是大丈夫相。通俗的说是男的,但对于佛菩萨来说,性别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们的心是没有分别的。

回答者: nanaelf - 举人 五级 10-30 10:26

观音菩萨的来源缺少历史依据。说他/她来源于人的幻想,应该不为过:有时人们将其幻想成男性,有时人们将其幻想成女性或中性。

回答者: 克力思勤 - 探花 十级 10-30 10:28

佛菩萨境界中是没有性别的区别的。

所谓的性别是六道众生中的分别心所生的。

又因为在佛教中男身才是人道中人身体的标准。

女身都是有缺陷的,是因为业报比男身更重所以才幻化的。比男身更低一等。

所以所有佛菩萨像都塑成男身。

(这个跟我们现在男女半边天没有实质性的冲突。)

观世音等等菩萨的女身由来是因为菩萨在应身时候是根据实际情况去救人的。

经文里也讲过以什么身得度菩萨就现什么身。

因为菩萨救人的时候很多现女身,所以就有了女身的塑像。

又因为女性所特有的代表性,比如母亲的形象等代表柔和宽容爱心慈悲怜悯坚韧等等象征,所以后世演化出很多女身像。

观世音菩萨是观自在菩萨。是指所有境界达到大自在天境界的菩萨。并不是只有一个。

回答者: 铅笔盒儿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10-30 10:39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就是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分男女?

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

回答者: xfjlsj_2008 - 举人 五级 10-30 10:42

观世音菩萨(梵语Avalookitesvara)过去无量劫前已成就佛道,为悲愍沉沦之众生,因此,倒驾慈航来人间,普度群生。

所谓: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到达佛的境界,已证成究竟平等性,由性起大用,性非男非女,可男可女,性无相,却能示现种种相,佛神通广大,能于十法界示现自在。

观世音菩萨示现度众生,有时候可示现大丈夫之相,有时候示现庄严女人相,以种种权巧方便而引度有情,乃菩萨悲心之所流露。

观世音的形象最初为男身,在古印度佛教雕塑和我国早期观音造像中,其都是男性,并且嘴唇上还长着两撇漂亮的小胡子。《华严经》称善财童子到普陀山参拜观音时,“见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丈夫”,必然是男性。《悲华经》上说:“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王有四子,第一太子名不眩,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萨;第四子名泯图,即普贤菩萨。”王子,自然是男性。

南北朝后期,我国才出现了女性观音像,盛行刚在唐朝以后,《北齐书·徐之才传》中记载道:“武成酒色过度,恍惚不恒,曾病发,自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食顷,变为观世音。”可见,美妇观音的形象在当时已经流传久远了。

观音菩萨的身像,究竟是男是女,一般人总不免这样的疑问着。其实随类现身,当然可以有男相、有女相。不过约大菩萨相说,都是大丈夫相。唐代以前的观音,也总是大丈夫相的。《华严经》也说∶‘勇猛丈夫观自在。’然而观音菩萨的特殊表德,是大慈大悲。约这个意义说,他的应化,一方面是内在的悲心激发;一方面是那一类的有情苦痛多,菩萨的现身应化就多。观世音在人类中的应化,现女身的较多,这是有两个意义的。(1)女众的苦难,从古代以来,一直多过了男人。(2)女众内心的特性,是慈忍柔和。表现在她们的日常行为中,即是爱。女众的心理,慈爱确实超过了男人。如母亲对于自己的儿女爱,深重殷切,无微不至;父亲对儿女就没有那样深重殷切的了。爱,即在私我的黑影中所表现的慈悲,是慈悲的局限化,不免带点歪曲。慈悲,即爱的无我的扩大。由于女众内在具有了母亲的特性,故以慈悲为特德的观世音菩萨,即多应现女身。扩大为无私的大爱,泛爱广大的人类,一切众生,都如慈母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以观世音的应现女身,不但为了女众受的苦痛多,而就是发扬人间的母爱,使广大而无私的,成为菩萨的平等慈悲。所以我们信仰观世音,应如孩子的敬仰母亲一样。能如此的诚切敬仰,如母子的心意感通,自能得观世音菩萨的救护。

回答者: 木绎 - 首席运营官 十二级 10-30 10:57

观世音本身是男性,在宋以前的造像都是留小胡子的,现在西安市蓝田的水陆庵的唐代佛殿里还可以看到观音的小胡子造像,而观音代表的慈悲在女性方面更有法源,更受女信士爱戴,而菩萨说法本身就可以显现不同形象来教化民众,所以后来干脆就将她的形象塑造成了女性体貌

回答者: waynesw1 - 门吏 三级 10-30 11:09

关于观音的性别,在《楞严经》和《法华经普门品》中都有记载:

《楞严经》卷六,观音菩萨为了适应各种不同根性及类别的众生,他可化现三十二种不同的身份,为之说法教化,那便是:佛身,独觉身、缘觉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国太子身、人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药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紧那罗身、摩呼罗伽身、人身、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等的变化身)。

《法华经普门品》,举出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身,名目则与《楞严经》的三十二身大致相同。那便是:佛身、辟支佛身(即是独觉和缘觉)、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四大天王之一,印度又视为财神)、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女、童男、童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及非人等身、执金刚神身。

但是在梵文的《法华经》中,又只有十六身了:佛身、菩萨身、缘觉身、声闻身、梵天身、帝释身、乾闼婆身、夜叉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转轮王身、鬼神身、毗沙门身、将军身、婆罗门身、执金刚神身。

观音在中国由男到女的转变,是以唐朝的时候为中心,中国的观音圣像,在唐朝以前,是大丈夫相,唐朝以后,才有女相的观音像出现。为什么要将观音变成女人根据典籍记载,是因为观音常常化作女身度人的缘故:

《观音感应传》中记载,在唐宪宗元和十二年,陕右地方的人尚不知有三宝,有一天突由金沙滩上来了一位绝色美貌的少女,手提鱼篮,到那里卖鱼,许多的男人,都为这个卖鱼女的美艳倾倒,向她苦苦求婚,卖鱼美女说:“我只一人,怎么能嫁你们这许多的人呢?好吧,如果谁能在一夜之间背熟(普门品)的,就嫁给他。”第二天,能背者竟有二十人,卖鱼女又说:“我还是不能嫁给你们二十个人,能在一夜之间背熟《金刚经》的,我就做他的妻子。”结果尚有十人能背。卖鱼女再要他们在一夜之间背熟一部《法华经》,终于仅有一位姓马的青年做到。但是万万想不到,在新婚之日,女的刚到新郎家里,就患急病死亡,并且立即腐烂,只好马上收殓埋葬。这位姓马的青年,心中的悲痛,可谓到了极点。几天之后,又来了一位僧人,劝他开棺看看,棺中并无尸首,僧人便告诉他说:“这不是什么卖鱼的女郎,实是观世音菩萨的示现啊!”说完话,这个僧人也不见了。

上述记载跟楚望台兄的文章里面载的《法华持验记》那一段一样。为什么观音常常现身女像典籍的解释是:第一,女人的苦难,自古以来,一直比男人多;第二,女人的特性,是慈和的,是柔忍的,例如伟大的母爱,在父性之中是不易多见的。其实根据佛家的理论,到了四圣境界,早已超越三界六道轮回,无所谓男女性别。四圣: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观音菩萨,早登佛地,是正法明如来。为度众生,迹现菩萨,当然超越男女性别,属大丈夫身。但教化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或现男身,或现女身,全视乎所教化众生之根性而定。但是为什么中国的佛教和世人要将观音刻意刻画成女人?在愚人看来,只不过是当时的和尚们为了迎合统治者麻痹世人的心理,而将观音形象塑造成一个大慈大悲救难的女菩萨,因为在当时,女性的神的形象是少之又少的人们都去拜神了,自有神佛保佑,而不会反抗统治阶级了,从而是统治者的地位高枕无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130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