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境看林帅,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德怀”,三大军神有何区别?

“顺境看林帅,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德怀”,三大军神有何区别?,第1张


1989年11月,经中共中央军委确定,33位解放军高级将领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1994年8月又确定增补3人,共计36人。这就是俗称“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这些将帅的个性性格、指挥风格、光辉战绩乃至传闻轶事往往为人所津津乐道,也经常被拿来进行比较和评说,这其中“立马横刀”的彭德怀、深沉睿智的林帅和“大将之首”的粟裕出现的频率甚高,为人所津津乐道。这里我们不妨对三位军事家做一番比较。

林帅与彭德怀的个性和性格反差明显,常被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品评。常有人打比方, “彭德怀是一团火,一团从里烧到外、随时准备摧枯拉朽的烈火;林帅是一潭水,一潭深不可测却含而不露的静水。”

后来,他几乎放弃了个人的一切兴趣与爱好钻研军事,以致于说起他的兴趣爱好,除了军事以外他的生前战友和工作人员都要好好回忆和总结一下。肖克将军曾经回忆说,林帅喜欢读兵书。《曾胡治兵录》和张乃燕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他都读过;红军打下龙岩后缴获的国民党政府1928年颁布的军队操典,林帅不但自己看,还选了一部分刻蜡板印发给大家看;最后干脆把干部集合起来,自任连长,带领大家实际操演。

正是林帅的专注、细致和谨慎,使他几乎从未有过失败的记录,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美誉,当然也给人留下了“打顺风仗”的印象。在黄克诚回忆录中曾经提到过长征时湘江之战和娄山关战斗林帅的表现,评价林帅够很快地找到战役的重点和重心,把握战斗的能力很强。创造抗日战争首次歼敌记录的平型关战斗是他的“杰作”,是典型的“林氏战法” :从战斗地点的选择(敌撤退和支援的必经之路,只有一条大路,一边有山),到组织工作的细密(为防止提前暴露,伏击地对面的老爷庙制高点暂不埋伏),充分显示其战役指挥的能力。

解放战争时期,林帅的大兵团作战的指挥已臻化境,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追击和歼灭白崇禧集团的南线大追击都是干净利索,使对手毫无还手之力。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带兵伊始林帅就与“主力”二字结下了不解之缘。1928年2月,南昌起义部队到了耒阳城下。朱德听取当地县委情况汇报后决定 :大部队正面进攻桌子坳之敌,抽出一个主力连队配合农军攻城。被抽出的,是林帅率领的连队。耒阳被一举攻克。他当连长的连队是全团战斗力最强的连,当营长的营是全团最过硬的营,当团长的团是红四军的头等主力团。几十年如一日,带出一批擅长野战和攻坚的人民军队主力部队,便不能全部归诸偶然了。

林帅不仅是天生的长于谋划和擅于指挥的战将,也是精于“将将”的高手。

1947年5月13日至今6月30日,林帅指挥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反攻。

在取得一些战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了部队各级指挥员临阵指挥上的问题,特别是四平攻坚战的功亏一篑。由此,林帅开始通过集中整训的方式将作战指挥要点条理化、数据化、公式化,整理出了六条战术原则。

这六条战术原则,包括“一点两面”、“四快一慢”、“三猛战术”、“四组一队”、“三三制”和“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一点两面”中的“一点”就是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攻击点上,反对在各点上平分兵力;“

两面”就是说必须采取勇敢的包围办法,防止敌之突围逃走。

“四快一慢”,是指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追击要快,发动总攻要慢。

“三猛战术”,是指猛打、猛冲、猛追。

“四组一队”,即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提出这一原则主要是提醒部队:突击连队要有分工,小组之间相互掩护,互相配合。

“三三制”,是指每班编三个组,主要是解决攻击时的进攻队形,防止队形密集,增加伤亡。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具体是指如果敌人守,就要经过正式的准备,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後再攻击;如果敌人要退不退,我们准备好了再打,敌人会跑掉,不准备就打,又会被碰下来,这时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用一部分和他们打,抓住他,使他走不脱,然后准备好再打;如果敌人退,就要猛追,这时不要等命令,不准备就是合乎战术,准备了反而不合乎战术,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当然,战役指挥员是应该组织有计划的追击。

以上战术原则涵盖了部队野战、攻坚和阵地战等各种作战形态和各种情况,极大地提高了各级指挥员的指挥素养和能力。一些原则,至今还是我军的重要战术指导原则。

粟裕军旅生涯的显著特点是越挫越勇,越战越强。粟裕军事生涯中早期的重大挫折就是兵败怀玉山。

1935年1月27日,作为北上先遣队的红十军团最终在玉山县怀玉山区战败,1月29日方志敏与军团长兼二十师师长刘畴西、十九师师长王如痴、二十一师师长胡天桃等人一道被俘。当时突出重围的只有军团政委乐少华、政治部主任刘英和参谋长粟裕等人。1935年1月在中共闽浙赣省委和省军区帮助下,红十军团余部800多人组建为挺进师,粟裕任师长,进入浙江开始了三年游击战争。

当时的挺进师战斗力很弱,其主力是一个没有机枪的机枪连和一个没有炮的炮兵连,当时的处境可见一斑。然而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敌军四十个团以上规模的反复拉网式围剿中,挺进师不仅没有被打散、打垮,反而得到了壮大和发展,而且还吸引、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敌人。

到1936 年11 月,粟裕领导下的浙南游击根据地扩大到飞云江中游的南北两岸,包括瑞安、平阳、泰顺、福鼎,以及青田、景宁、丽水、寿宁、霞浦、庆元、永嘉等县的部分地区,纵横二百五十多公里,值得一提的是,还拓展到了蒋介石的老家奉化溪口。

这期间,粟裕军旅生涯中第一次成为了负责一个战略区域的军事主官,对于他的军事思想和指挥技能等,都是一个巨大的飞跃。粟裕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在敌后长期生存和坚守,由此,他丰富和发展了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十六字方针。他结合南方游击战争的实际,总结了六条原则:(1)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2)不在消灭敌人,而在消磨敌人;(3)支配敌人,掌握主动;(4)积极进攻,绝少防御;(5)飘忽不定,出没无常;(6)越是敌人后方,越是容易成功。

在作战行动上,粟裕总结出一套游击要领:(1)反敌人之道而行,并竭尽欺诈之能事,敌进我退,敌集我散,敌大我避,敌小我欺,避实就虚,声东击西;(2)不要企图太大,只要常有小胜;(3)站在敌人侧翼、后方和圈子外围,不为敌人所合击;(4)一切作战行动必须迅速、勇猛、坚决,迟疑犹豫就等于等死;(5)注意使用突然的白刃袭击,只要枪弹一响,刺刀就要杀到敌人的肚皮上去。

粟裕说:“积极进攻是游击战术的一大特色。敌人进攻,我们就迅速转移,不同敌人决战。我们进攻敌人,则多采取突然袭击。”

南方三年游击战,粟裕保存和发展了队伍,为接下来的抗日战争做好了重要的力量准备。1937年5月,在延安召开了全国苏区代表会议。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在致开幕词时,首先庄重地宣布悼念在以往斗争中牺牲的同志们。与中央失去联系多时的粟裕,被排在了以李大钊为首的烈士名单上的第34位。

无论是抗日战争时的八年敌后游击战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很长一段时间内粟裕都是率领一支孤军在敌后坚持作战,用古人的话讲是“孤悬敌后”。而在这样的逆境中,粟裕就如同弹簧一样,往往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战果,最典型者莫过于天目山战役。具体过程和结果这里不再赘述,关键是对其背景和意义,需要做一个明确。

1944年后半年,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败局已定,毛主席在这个时候交给了粟裕一个新的重任:前往东南沿海一带,抗击日寇的同时争取控制住沿海一带的军事要地。于是,粟裕将目标选在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天目山一带。当时这一带属于第三战区顾祝同的防区,粟裕一进入天目山地区,就处于敌方优势兵力的重围之中。这在顾祝同等人的眼中无异于“自投罗网”。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粟裕所部的弱和小。粟裕最初只带了3个团南渡长江,更多带有战略侦察的性质和任务属性。随着战事的发展和活动范围的扩大,粟裕深感他手上的兵力太少了,因而迫切希望苏北的叶飞纵队南下。

粟裕第一次发电给新四军军部,军部考虑目前情况,拒绝了他的请求,粟裕第二次上报,措辞有些强烈,军部眼看如此,便将电报呈给了军委。毛主席收到电报后,再三考虑,最终,由于他对粟裕的了解和相信,他同意了粟裕的请求:叶部可即令其南渡。得到命令,叶飞南渡,被编为苏浙军区第四纵队。粟裕这才有了与强敌展开更大规模作战的基本前提。

而天目山战役是一次示弱骄敌、诱敌深入、寻机歼敌、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经典战例,此役中巧施心理攻防战法,取得优异战果。这是从游击战转变为大兵团正规战的一次纯熟战例。刘少奇赞扬粟裕指挥的新四军第一师“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天目山第三次战役大捷,消息传到了延安,毛主席亲自提笔起草文电,将这一仗作为范例通报全军学习。因此,粟裕高票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后来华中局组织部部长回到华中局后,说了这么一番话:“粟裕同志在天目山连续打了几个大仗,毛主席给予了粟裕高度评价,他说: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这是毛主席对粟裕最大的厚望和与预言,几年后的淮海战役,毛主席的预言成真。

粟裕逆境翻盘、遇强(敌)更强“弹簧”般的个性特点,在孟良崮战役中体现更加淋漓尽致。解放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后,国民党开始了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在山东,国民党军聚集了包括张灵甫整编74师和胡琏11师等主力在内的、超过40万人的兵力,并吸取莱芜战役的教训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法。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运用“耍龙灯”的战术寻找战机,调动和分割敌军。

可是,最初哪怕坐视友军整编第72师被全歼,也保持齐头并进的态势。粟裕几次分割敌军的决心均未实现,随着包括解放区首府蒙阴的陷落,华东野战军活动的范围越加有限,形势已经紧张到使人窒息。这种局面是对指挥员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和指挥艺术的极大考验。

何去何从?是分兵分散突围、跳到外线还是集中主力继续等待时机?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极艰难的选择。在此决定两军几十万命运的关键时刻,首先坚持不住原则、犯下大错的是蒋介石。

在前期“战果”的刺激下,蒋介石和顾祝同以为华东野战军后撤是攻势疲惫,无力决战,遂于5月10日下令3个兵团放胆向博山、沂水一线疾进。右翼第1兵团改变原定的稳扎稳打战法,不待第2、第3兵团统一行动,即以整编第74师为骨干,在整编第25、第83师的配合下于5月11日自垛庄、桃墟地区进攻坦埠,企图乘隙占领沂水至蒙阴公路;另以第7军及整编第48、第65师在左右两侧担任掩护。5月11日,陈毅、粟裕等获悉第7军和整编第48师由河阳出动,先头部队已占苗家曲、界湖,正向沂水进犯,较为暴露,准备首先歼灭该敌并视机求歼援敌。

作战命令已经下达后,在此时刻又查明汤恩伯兵团的行动计划及整编第74师正向坦埠推进。两股敌人在不同的方向,已经从重兵集团中单独行动,齐头并进的态势已经被打破,可是到底对哪一股下手,又成了一个艰难的选择题,再次考验着指挥员的决心和意志。

抉择关头,粟裕展现出了坚定决心,毅然改变决心,决定采取“猛虎掏心”战法,对“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下手。于12日晨作出了在敌重兵集团密集靠拢的态势下,从其战线中央割歼整编第74师的部署:以第1、第4、第6、第8、第9纵队和特种兵纵队担任主攻;以第2、第3、第7、第10纵队担任阻援;另以地方武装牵制各路援敌和在临沂及临泰公路沿线敌之后方袭扰与破坏。

经过两日鏖战,终将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罗文浪团余部全歼,击毙张灵甫。此战一举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鲁中决战”计划,对挫败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具有决定性意义,有力地配合了陕北和其他战场的作战。孟良崮战役胜利的意义,正如当时新华社所评述的:打击了蒋介石最强大的进攻方向;打击了蒋介石最精锐的部队。这一打击又出现于解放区举行全面进攻的前夕,因而,具有特殊重大的影响。

伟哉粟裕,壮哉粟裕!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林帅对粟裕非常赞赏,并说他打的都是“神仙仗”。

如果说粟裕是强势反弹的“弹簧”,那么彭德怀一贯的作风和风格就是“横刀立马”。无论是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抗美援朝,面临绝境时,彭德怀向来如此,展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军的大智大勇。

彭德怀一生中经历过各种硬仗、恶战。在面临绝境之时,别人会绝望坐以待毙,但是彭德怀总是能够绝处逢生,打出一个惊天大逆转。关于这一点,从彭德怀亲自指挥的山城堡之战便可见一斑。

1936年9月,胡宗南率领国民党第一军入甘,发誓要将红军彻底消灭。胡宗南是蒋介石手下最著名的将领之一,是黄埔军校一期的毕业生,周恩来总理曾经这样评价过胡宗南:蒋介石手下最有能力的指挥官,非胡宗南莫属。从周总理的评价中,我们足以看出胡宗南绝对是一个难对付的敌手。

此番胡宗南率领入甘的队伍,亦不是老弱残兵,而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部队之一,有着“天下第一军”的称号,不仅装备精良,而且将士们大部分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

相比于胡宗南率领的第一军,彼时红军的纸面数据就有些难看,不仅武器装备远逊色于敌方,而且刚经历过长征,不管是精神、身体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调整,唯一能够胜过对方的,恐怕只有那悍不畏死的作战意志。

胡宗南入甘以后,便率领第一军对红军展开穷追猛打的攻势,迫于第一军的压力,红军不得不从已经站稳跟脚的会宁、静宁一带离开,向北方撤退,保存有生力量,以待日后反攻。

胡宗南显然也是清楚红军的意图,对北退的红军队伍步步紧逼,意图将红军彻底消灭,以绝后患。

自从得知胡宗南入甘的消息后,红军高层内部也是感到非常震惊,他们是清楚胡宗南的厉害的,也深知现在形势到底是有多么险恶,对于是否阻击胡宗南的战略决策感到犹豫不决。不单纯是红军高层,彼时胡宗南凶名赫赫,中央红军对于阻胡宗南也缺乏获胜的底气。

针对红军内部这种担心害怕的气氛,彭德怀挺身而出,决定接受阻击胡宗南的重任,扭转目前极度恶劣的局势。

彭德怀接受这个重任时,红军已经退到靖远。靖远一旦失守,红军将会落入南北夹击的危险处境,所以靖远绝对不能拱手让给对方。不单是红军,蒋介石也看出了靖远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下令让胡宗南一定要不惜代价拿下靖远。

既然靖远不能有失,那么红军就只能选择跟胡宗南硬碰硬,然而双方力量差距过大,硬碰硬的话红军绝对会吃亏,甚至全军覆没都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面对这种退不能退、进不能进的绝境,彭德怀深思熟虑,制定出“诱敌”的作战计划,为凶名赫赫的胡宗南布置好了陷阱。

彭德怀想要利用胡宗南自满轻敌的特点,诱其深入,然后再给予迎头痛击。然而胡宗南狡猾成性,面对彭德怀设置好的陷阱,并没有贪功冒进,而是选择多路并进,从另一个方向攻下靖远,导致彭德怀制定的计划失败,靖远也落入胡宗南之手。

得手靖远后,胡宗南并没有选择就此罢休,而是乘胜追击,想要将红军彻底消灭。而靖远被胡宗南占领后,红军也只能一路向东,且战且退。

面对一直在逃跑的红军,胡宗南产生错觉,觉得红军已经成为“败家之犬”,没有多少威胁了。于是胡宗南将第一军放在追击的最前方,而后又兵分三路,想要彻底的锁死红军逃跑的方向。

由于胡宗南的穷追不舍,红军的处境越发恶劣。彼时红军若是继续撤退的话,恐怕中共中央机关和红军的总部都要暴露在敌军面前,这也意味着红军必须要放弃陕北根据地,再进行一次长征。不单是彭德怀,当时红军内部没有任何人愿意接受这个结果。

面对这种情况,当时在保安的毛主席、在南京的蒋介石都坐不住了,毕竟这一战已经关乎到红军的生死存亡。毛主席不敢怠慢,几乎每天都要给彭德怀发去电报,谈论围歼胡宗南的计划;蒋介石也是不甘落后,频频致电胡宗南,鼓励他一鼓作气将红军彻底消灭。

面对胡宗南的追穷不舍,彭德怀只能被迫背水一战。经过仔细的分析,彭德怀发现山城堡是一个绝妙的设伏地点,他准备在这个地方给胡宗南一点厉害看看。

胡宗南和彭德怀两者间的追击距离,始终保持在一到两天的路程,凭借着这个时间差,彭德怀事先在山城堡四周部署好伏兵,静待胡宗南的第一军的到来。

20日黄昏,胡宗南第一军七十八师贪功冒进,在没有猜测红军会部署伏兵的情况下,进入到山城堡。

21日黄昏,随着彭德怀一声令下,红军对在山城堡里面的八十七师发起猛攻。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八十七师除了少部分将士突围成功以外,其余在22日早晨时被彻底歼灭,山城堡伏击战取得空前的胜利。

根据战后统计,这场战斗一共歼灭一个旅和两个团,胡宗南第一军的主力部队八十七师,基本上在这场战斗中被彻底地消灭,红军彻底地扭转此前恶劣的局势,这一战也展示出彭德怀那种“横刀立马”的作战气势。

面对这样的结果,胡宗南也曾无数次的思考过,不明白自己力量明明远胜对方,而且还占据天时地利,怎么还是输给泥腿子出身的彭德怀?

这个问题直到临死前,胡宗南都没有想清楚,倒是彭德怀一语道破天机:人和!得民心者的天下。当你失去民心的时候,不管你多么强大,到底是昙花一现。代表着人民的红军队伍,乃是中国民心所向,自然能够无往不利、战无不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876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0
下一篇2023-07-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