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豪席勒的资料

德国文豪席勒的资料,第1张

  席勒

  席勒,J C F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德国戏剧家和诗人。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父亲是外科医生,后在部队里当军医。1773年符腾堡公爵把13岁的席勒选入他的军事学校学法律,后来才同意他学医。席勒在这个管束极严、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度过了8年青春岁月。毕业后于1780年在斯图加特某步兵旅当军医。他对当时的专制统治有着深切的体会,178O年写成反抗封建暴政、充满狂飙突进精神的剧本《强盗》,1782年1月13日于曼海姆首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1782年写出了他的第三部悲剧《阴谋与爱情》,并着手创作新剧本《唐·卡洛斯》。1783年席勒应聘任曼海姆剧院编剧,1785年4月接受格·克尔纳等四位仰慕者的邀请,前往莱比锡,在戈里斯村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他的名诗《欢乐颂》反映了这种真挚的友情所给予他的温暖和欢乐。同年秋天,席勒随朋友一起迁往德累斯顿,并在那里完成了《唐·卡洛斯》这部以西班牙宫闱斗争为题材的政治悲剧。这是他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标志着他的创作正从狂飙突进时期向古典时期过渡。

  《强盗》反映了青年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反抗。在《强盗》第二版的扉页上,席勒写了“打倒暴纣者”的口号,并且引用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特的话:“药不能医者,以铁治之;铁不能治者,以火治之。”战斗热情极为强烈。恩格斯说这部剧作是“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的代表作,反映的是德国市民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剧中女主人公露伊斯的性格体现了当时德国进步青年反对封建制度,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她所呼喊的“等级的限制都要倒塌,阶级可恨的皮壳都要破裂!人就是人!”可以说是时代的心声。恩格斯说这部作品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以后差不多十年,席勒没有从事创作,他转向历史和哲学的研究。在历史研究中,他着眼于历史发展中的民族运动。他是把历史和当前德国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考察的。正是这样,他后来的几部历史剧都是接古喻今,对德国社会进行批判和控诉。在哲学上,席勒是康德的信徒。

  他的美学理论是唯心主义的。他在自己的美学著作《美育通信》中,强调通过美的教育来改造社会,并且虚构了一个由美学原则统治的国家。但是当他接受歌德的帮助后,就离开了唯心主义哲学。

  席勒在“魏玛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实践他的美学理论。席勒后期写了《华伦斯坦》、《奥里昂的姑娘》和《威廉·退尔》等重要剧本。

  《华伦斯坦》是以三十年代战争为题材的,剧中主人公华伦斯坦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席勒在他身上反映了民族统一的要求,并指出了他失败的原因。

  《奥里昂的姑娘》 取材于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斗争事迹。 她使法国转败为胜,免于亡国之辱。

  《威廉·退尔》取材于14世纪瑞士的英雄传说,表现了反对封建暴君、争取自由的要求。这三个剧本的主题意义都在于呼唤民族意识,号召民族统一。这是当时德国的时代要求。难能可贵的是,剧中还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斗争和力量。这表明席勒的现实主义精神有所增长。不过,由于世界观的局限和严重脱离社会斗争实际,席勒的创作往往从概念和理想出发,因而形成“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种“席勒”的缺陷。《堂·卡洛斯》是带有这种缺陷的典型作品。

分别解答

这一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席勒在他的《欢乐颂》中歌颂的欢乐,先是歌颂他受友谊感动后产生的具体欢乐,后来他把这种具体的欢乐人格化,使欢乐拥有了普遍性,进而引申出他对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追求,特别是对博爱的歌颂。

背景:《欢乐颂》(AndieFreude)是席勒1785年夏天在莱比锡写的,那时他创作的戏剧《强盗》和《阴谋与爱情》获得巨大成功。恩格斯称《强盗》是“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阴谋与爱情》则是“德国第一个具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然而,当时的席勒受到欧根公爵的迫害出逃在外,身无分文,负债累累,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正在席勒走投无路的时候,莱比锡4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仰慕席勒的才华,写信邀请他到莱比锡去,路费由他们承担。席勒接到信后立即从曼海姆出发,不顾旅途困顿和身体虚弱,走了8天来到莱比锡,受到4位陌生朋友的热情欢迎和无微不至的招待。《欢乐颂》就是在席勒感受了这种雪中送炭的温暖后,以万分感激的心情写出来的。

席勒,德国诗人、剧作家。1782年上演的以反抗暴君为主旨的《强盗》是他的成名作,也是“狂飙突进”运动在戏剧方面的重要成果。此后,写有悲剧《斐哀斯柯》《阴谋与爱情》,诗体政治悲剧《唐·卡洛斯》,诗歌《欢乐颂》等。古典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诗剧《华伦斯坦》三部曲、《玛丽亚·斯图亚特》、《奥里昂的姑娘》《墨西拿的新娘》《威廉·退尔》等,以及大量诗歌。此外,他还著有《三十年战争史》《美育书简》《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等历史学和美学著述。席勒和歌德一起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高峰,为德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歌德齐名的德国文学家、伟大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被誉为“天才般的诗人”“真善美”的代表,而在他自己眼中则是“不屈服于任何王侯的世界公民”。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体裁的作品,其诗歌是继戏剧后最主要的艺术成就。

1787年,席勒脱离狂飙运动,由于无力改变德国现状,他企图逃离现实,于1787-1796年间沉醉于康德哲学与美学中。1794年席勒与歌德联盟,在歌德的鼓励下重新开始写作,开始了与歌德十年的合作,这十年正是古典主义的最高峰,也开始了席勒人生的另一个辉煌的时期。期间,他写下了许多哲理诗及叙事诗,如哲理诗《理想与生活》,并于1797年同歌德共同完成了一系列优美的叙事诗,如《潜水者》《手套》,而这一年也被称为“叙事诗年”。

席勒的一系列哲理诗与叙事诗是在古典主义特殊的历史、文化、写作背景下诞生的,必然会深深烙下古典主义的印记,它们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的艺术特色。

一、体现了艺术的典雅性

古典主义的核心就是温克尔曼《关于模仿占希腊绘画与雕塑艺术的思考》中关于古希腊美的观点:高贵单纯,静穆伟大,即艺术要表现典雅。诗作不能太理性,也不能太感性,要达到二者的统一;诗中人物不能大悲或大喜,否则无典雅可言。如,在叙事诗《手套》中,诗末骑士将手套还给贵妇时只说:“女士,我不贪图你谢恩!”便离开了她。言语没有多少激情,少了席勒在狂飙时代激昂的青语宣泄,多了一份典雅与稳重。这言语中既有维护尊严的感情,且没有激动到失去理智,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而艺术的典雅性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语言上,为了配合诗中的典雅气氛,诗作语言上也是用高雅而整齐的语言,无口语,且多用韵文体。如,《潜水者》就是韵文体,书中第一节这样写道:

Wer mir den Becher kann wiederz eigen,

Er mag ihn Bchalten,er ist sein eigen

这里就押了eigen的韵,通过押韵让整首诗整齐,也让读者从音调、语气、用词上感受到诗的典雅性。

二、追求古希腊的和谐美

为了追求完整与完美的人性,席勒模仿古希腊文化,追求创造人类理想的世界和理想的人,追求古希腊的和谐美,人文精神之美,即自由、人性、和谐和崇高,因为古希腊文化中有最完美、最纯粹、最崇高的人或神,而在崇高完美下组成的世界才是席勒所向往的理想世界。哲理诗《理想与生活》中最后两节就引用了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赫拉克勒斯原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是宙斯和阿尔克墨涅所生的儿子。他因杀死伊菲托斯,寻求赎罪,卖身为奴在吕狄亚女王翁法勒的宫中服劳役。他一生除暴安良,完成了几件英雄业绩,其中有驱妖牛、除海怪、擒狮、斩龙,到世界尽头夺取金苹果,解救普罗米修斯等。他死后化人为神,而一直心生嫉妒的天后赫拉最终也与他和解,并把生女青春女神赫柏嫁给他为妻。从这个神话中可以看出赫拉克勒斯身上闪烁着古希腊所有的人文精神:崇高、勇敢、正直、是真正的英雄。而最后赫拉克勒斯超脱人身,化人为神,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作者也正是用这种肯定的写法从另一个侧面弘扬人性的完美。

席勒的叙事诗也同样反映了这一点。《潜水者》中席勒引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卡律布迪斯,它是一个妖怪。荷马的史诗《奥德修记》中记载卡律布迪斯是一个水怪,每天吞吸黑暗的海水,它“每天吐出三次,吸进三次,非常恐怖”。潜水者与它的搏斗正体现了潜水者的无畏勇敢,虽然最终没有战胜卡律布迪斯,但他的人格精神却是崇高的,周围围观的贵人,甚至是国王的公主都愕然于他的勇敢行为。在席勒创造的人物画廊里,时刻都贯穿着品质高尚的优秀人类与合理的理想世界。

三、体现了反叛精神

虽然在古典主义时期,席勒追求和谐美和典雅的艺术,但这并不表示席勒诗中的反抗精神有所减弱。可以说席勒一生都具有反抗精神,无论狂飙还是古典时期。《理想与生活》第五节中这样说道:

芬芳的胜利花冠在那里飘动,

并非要你把战斗放松,而是让筋疲力尽者消除疲劳。

在第六节中这样写道:

这儿,只有勇气能赢得奖品,

它在竞车场的决胜点招手,

只有强者能够征服命运,

弱者总要居于人后。

这两句说明战斗尚未结束,对抗仍须继续。

席勒的这一系列优秀的哲理诗和叙事诗不仅展现了德国文学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特点,也闪烁着各自与众不同的光辉。

席勒的哲理诗具有强烈的哲学性,这与之前席勒钻研康德哲学有很大关系,康德的“最高存在”理论和唯心主义理论深深影响了席勒。《理想与生活》第一节说:“幸福的天神在奥林波斯山上,生活就像轻风一样,永远澄明、清如明镜而平稳”,诗尾赫拉克勒斯超脱人身,化人为神,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都显示了席勒心中的“最高存在”。而在第八节中这样说道:

要使顽石造型而赋予了生命,

那时,就要使辛勤的神经紧张,

就要坚持不懈,集中思想,

才能使物质要素俯首听命。

这里面,意识超越了物质,其实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表现。

此外,席勒的哲理诗并不枯燥乏味,缺乏感情,诗中表达的人文思想同样在感情上激荡着读者的心灵。《理想与生活》第七节中这样写道:

可是生命的洪流,为岩礁阻拦,

虽然冲得怒沫飞溅,

如果流过“美”的荫凉的寂静,

就会显得平稳且和缓。

从中可以看出诗的语言不仅优美,还有类似抒情诗般感染人的力量。

席勒的诗不仅表达了明确的哲理,同时又是一首优美的诗歌。由于席勒能出神入化地使用语言,以诗歌手法而不是以逻辑手法表达含蓄的真知灼见,使作为诗歌主题的明确哲理更显深刻,更加生动有力。

席勒的叙事诗也别具特色,它将戏剧性、叙事性与哲理性融合在一起,诗中充满戏剧冲突,悬念迭起,情节动人,可以看出是出自戏剧家之手。连歌德也承认席勒的长处在于“抓住了戏剧性的瞬间”。在他的叙事诗《手套》中,诗人用前四节描写斗兽场上的紧张气氛。看台上人头攒动,场地上凶兽对峙。一场龙虎斗即将爆发。加上两只豹子参战,搏斗必然会凶狠惨烈。偏偏就在大家凝神屏息,鸦雀无声之际,一只手套从看台上掉进这群猛兽当中,全场愕然。诗人这时才引出人物。虚荣心重,善于玩弄恋人感情的贵妇人居然要求她的骑士为她从猛兽中捡手套,以此考验他的爱情。下面情节的发展高潮迭起。先是骑士在众人惊愕之中,从容不迫、不动声色地进入危机四伏的场内,捡回手套,接着在这位贵妇人洋洋自得之际给她出人意料的回答。席勒用短短七节诗竟演绎出这样富有深意的一出戏,的确独具匠心。

而席勒的叙事诗也往往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歌颂爱情、勇敢与道德,另一方面暴露虚伪、残忍及阴险。如《手套》中歌颂骑士的尊严,而暴露贵妇人的虚伪;《潜水者》中歌颂潜水者的勇敢而暴露国王的残忍。

总之,席勒的叙事诗体现了席勒高超的语言掌控能力和安排情节的能力,说他是“天才般的诗人”没有丝毫的夸大其词。

无论是哲理诗还是叙事诗,诗人那些炽热的诗句饱含典雅的艺术特色,同样不失反抗的精神,它们一直激励着德国人民去争取自由、反抗压迫。他与逆境奋斗终生的感人事迹,他的文章风骨、高尚的人格,使这位英年早逝的诗人始终像一颗明星闪烁在天际。

随着时间的消逝,诗人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而现今我们是否有必要再次重新解读席勒的诗是否还有现实意义答案是肯定的。人性不灭、人性长存,讴歌人性的诗艺作品不会因时光消逝而减少魅力。在新世纪,诗人席勒正光彩夺目地向我们走来。正如张玉书所说:“人们怀着感激的心情,怀念他、热爱他、尊敬他。虚名如流星,一闪而过,转眼消失于沉沉夜空,而席勒崇高的精神,犹如日月,横贯长空,昼夜光照人间,直至永远。”

参考文献:

[1]阎国忠,古希腊罗马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0

[2][荚]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6

[3]张玉书,席勒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青年时投入狂飙突进运动 后来对法国大革命失望 逃向康德的理想 寻找不经暴力革命 实现政治自由的途径 后来又试图脱离康德的主观主义与相对主义 后期受到歌德影响 把艺术视为重建人的整体和和谐的现实手段 在美学上 席勒是从康德的主观唯心向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重要环节

席勒给丹麦王子的 27封信美育书简谈论法国大革命没有解决自由问题 只有通过美 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美的概念根植于人性 : 康德分人性为感性和理性 二者在绝对存在(神)那里是同ㄧ的 而在有限存在(经验界)中则是两个对立的因素 :一是人格(基础是自由)一是状态(基础是时间)人有超越时间的一面 又有受制于时间的一面 因此 构成行为的两种基本法则 感性本性要求绝对的实在性 把一切内在的东西外化理性本性要求绝对的形式性 给一切外在的东西加上形式 为了实现两种要求 便有了感性冲动 与 形式冲动 前者造成各种个别情况 后者建立一般原则 而理想的完美人性 就是二者的和谐统一

席勒提出只有第三种冲动 游戏冲动才能回复人性完整 ; 理性感性两种冲动各有界限 但可相互促进 一种冲动的作用同时就奠基和区分了另一种冲动的作用 每一种冲动正是通过另一种冲动的活动而达到它的最高表现 文化的任务就在于监视这两种冲动 进而把感性与理性功能相互结合 当这种情形在经验中出现 就会产生第三种 即游戏冲动

不论感性或理性 对人心都是一种强制 而游戏冲动却是与强制相对立的 将两种冲动结合 使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达到自由 并使人性归于完整

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 即活的形象 : 事物的形象就是它的生命 事物的生命 就是它的形象 eg 当物的形式活在我们的感觉里 它的生命在我们的知性中取得形式 它才成为活的形象

美的形象是感性与形式(理性)主观与客观在审美主体(人)的意识中的统一 对象与主体统一 美身为一种对象 同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

美根源于两种冲动的结合 实质上是人性的完成 亦即自由 只有在游戏中 人才能避免两方的强制 进而把生命与形象 感性与理性结合 获得充分的自由 成为完整的人

因此美是从两种对立冲突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 美联结著对立的两极 使我们处于物质与精神 感性与理性 感觉与思惟 素材与形式 受动与能动 振奋与融合 奔放与收敛 的中间状态 因而可以消除两极的对立

席勒反复强调 要使感性的人成为道德的人 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别无他径

审美活动和艺术本质就是对外观(Schein)的喜悦 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 外观起源于作为具有想像力的主体的人 它是主体想像力的一种创造 或游戏 以外观为快乐的游戏冲动一出现 立刻产生模仿的创造冲动 这种冲动 把外观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来对待

人要达到外观 就要远远超越实在 挣脱物质需要的目的和束缚 此人须具有强大的抽象能力 更大的心灵自由和意志力 因此审美活动比追求物质需要的活动起源得晚 但却更高级

席勒的审美外观说基本上仍是从康德唯心主义出发的 李醒晨说 席勒的理想只是一种片面的空想 能使这种空想成为现实的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德国古典美学到此达到了高峰 把美学正名为艺术哲学

黑格尔是 客观唯心论者 包括辩证法和历史主义的思想 若说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黑格尔则是 德国古典美学和马克斯主义以前西方美学的集大成者

世上万事万物虽存在着 却只是现象 不是真实 只有现象背后的思想才是事物的本质和真实 而现象不过是思想的显现 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在事外] 黑格尔说 理念就客观存在于感性世界的万事万物之中 属于[理在事中]

没有矛盾就不可能有发展 理念本身应当包括差异对立和矛盾 永远处于辩证的运动当中 形而上学主张正反对立 黑格尔认为正与反是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的 没有黑暗 就没有所谓光明

反 是正的内部环节 正本身就潜含着反 只有看到正反之间的联系 把二者统一为合达到否定之否定 才能对事物有全面 具体 真实 深刻的认识

理念依照正反合三段式的辩证发展 亦即理念自发生 自否定 自认识的过程 或者说是理念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现实世界的发展本质上不过是理念的逻辑发展 黑格尔的辩证法 仍然是主观概念的辩证法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包含三个要点 即理念 感性显现 和二者的统一 定义虽短 却有高度的概括性

理念是绝对精神阶段的理念 即最高真实和普遍真理 最早把美看成是理念的是柏拉图 但其理念只是空洞抽象的共相 是与实在相对立的形而上学 而康德的美只是形式 是把美置于现象的彼岸 是纯主观而不可知的

黑格尔的美 以理念为内容 是表现和认识绝对理念的一种手段 美具有内容 是真实客观可以认识的 黑格尔把理性内容提高到首位 肯定艺术的高度价值和社会意义

感性显现指的是呈现于意识 的 艺术形式 艺术以感性形象表现普遍真理 把理念具体化为感性的客观存在

艺术的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 必须相互融贯为统ㄧ的整体 是内容与形式 主体与客体 理性与感性 内在与外在 一般与个别 无限与有限等对立因素的统一体 理念若不显现为具体的感性存在 就仍是抽象的 显现的结果就使它既否定了理念的抽象性 转化为个别的特殊感性存在 同时又否定了感性存在的抽象特殊性 使之心灵化 与理念相融 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该统一体虽包含感性存在 其实是理性自己与自己发生关系 仍然是精神性的 是一个独立存在的 无限的 自由的整体 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 归根结底都是精神性的 根本否定了现实是美和艺术的泉源 故性质是唯心主义的

黑格尔贬低自然美 自然是理念发展的低级阶段 自然美是理念显现的低级形态 自然经过机械性 物理性 和有机性三个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几乎谈不上美 到了有生命的阶段 自然才为人类的审美意识而美

美的理念应当作为个别事件去理解 个别事件的形式有二 理念显现为直接的自然形式就是自然美 理念显现为直接的心灵形式就是艺术美 自然美 依赖外在条件 是不自由的有局限性的(包括动植物与人)都会因环境改变而造成缺陷 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 充分现 F理想 表现出无限和自由 理想是在自然里找不到的 艺术可说是要把每一个形象看得见的外表上的每一点都化成灵魂的住所 使它把心灵显现出来

理想就是真实 自然和现实中的外在事物 本身不是真实 也不是理想 因此艺术不是自然的机械模仿 而是一种创造 它要对外在事物进行清洗使之向心灵还原 也就是把一切被偶然性和外在形状沾污的事物还原为真实的概念 如此才能把理想表现出来

理想不是生糙的自然 也不是抽象的概念 而是心灵的创造 它具有自然的形式 但又高于自然 理想就是从一大堆个别偶然的东西之中捡回来的现实

艺术是对自然的征服 具有完全角式的观念性 人从他的观念中取出一种题材 在上面加工 通过他自己的活动 把它从观念世界表现到外面来

艺术不是自然细节的罗列 应当具有普遍性 不管它如何活像实物 艺术作品仍然必须浑身现出这种普遍性 艺术的任务就在于 抓住事物的普遍性 提炼出有力量的 本质的 显出特征的东西

艺术不是自然 但也不是空洞抽象与自然绝然对立的理想 因此 艺术不应逼肖自然 也不应当脱离自然(现实)去追求理想 真正的理想并不是个人的主观幻想 艺术是对自然加以清洗的结果 经过意匠经营的

人类对艺术的需要是绝对的 非偶然 这种需要的根源就是人的自由理性 艺术是人的自我创造或自我复现的学说 人士一种能思考的意识 人能以认识和实践两种方式达到对自己的意识 前者是在内心形成概念和理论 后者是通过实践活动去改变外在事物 人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 F 外在事物的顽强的疏远性消除了 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 黑格尔的美学隐约看到了艺术在人改造世界从而改造自身方面的功能 是美学实践观点的萌芽

艺术并不是现实生活的机械模仿 而是要把现实生活提升为理想 通过个别来表现一般 创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黑格尔的艺术创作理论有三个要点 :

一般世界情况 也就是时代的理念 时代精神或普遍的社会力量 制约着人的行动 成为人物个别动作的极其性质的前提

情境和冲突 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 显现心灵方面的重要旨趣的那种情境 只有定性又能表现出本质的差异面即导致矛盾冲突的情境 才是理想的情境 而最理想的冲突 是心灵本身的矛盾和分裂所造成的冲突 艺术的要务在于通过这种情境的表现过程 而接露出来的性格巨大波动

动作和性格 普遍力量本身是不动的 应当形象化为个别性与人物 才能达到神与人 普遍与特殊 一般与 荍 O的统一 这种出现于人物个性成为动作内因的普遍力量 称为情致是存在于人的自我而充塞于全部心情的普遍内容 艺术创作应紧紧抓住情致 表现情致 使成为艺术的中心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 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一个完满的人 例如荷马作品中每一个英雄都是许多性格特征的总和 也就是性格特征的多样性中要有某种特殊的情致 来引起某种确定的目的和动作 从而把丰富多样的特征统一起来 并且 性格还要有坚定性 即要有一种一贯忠实于自己情致所显现的力量和判断性 也就是英雄的性格 果断 坚强 敢于行动 敢于负责 敢于决断自己的命运

艺术是普遍理念与感性形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由于把理念作为艺术内容来掌握的方式不同 故藉以显现的形象也不同 因此艺术类型分三种 : 象征型 古典型 浪漫型 如果说象征型艺术是物质压倒精神 那么浪漫型艺术就是精神压倒物质 浪漫型艺术表现自我的主观性 它追求的不是古典美 而是把现前东西照实反应 甚至可以歪曲世界 不向古典艺术那样回避罪恶苦难丑陋

艺术发展的规律是 '始而追求 继而到达 终于超然' 黑格尔的结论是 艺术最终要让位给哲学 浪漫型艺术进一步发展 将是艺术本身的解体 即所谓艺术终结论

黑格尔按照(物质压倒精神 -物质与精神平衡 -精神超出物质)为标准的分类法 把艺术分成五大系统 : 建筑(象征)雕刻(古典)绘画 音乐 和诗(浪漫)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体系 影响了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 与工具主义(当今世界最盛行的三大哲学)

一、生平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奥地利绘画巨子,师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维也纳分离派重要代表,是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席勒受到弗洛伊德、巴尔等人的思想影响,其的作品特色是表现力强烈,描绘扭曲的人物和肢体。

且主题多是自画像和肖像。在席勒的肖像作品中人物多是痛苦、无助、不解的受害者,神经质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色彩营造出的诡异而激烈的画面令人震撼,体现出一战前人们在意识末日降至时对自身的不惑与痛苦的挣扎情感。

埃贡·席勒生于奥地利图伦,他的父亲,阿道夫·席勒是任职于奥地利国家铁路局的火车站站长。他的母亲,玛莉·席勒,则是来自波希米亚的捷克克鲁姆洛夫。小时候,席勒曾去由克洛斯特新堡修道院所开设的学校,当时他的美术老师K。L。 史特劳区就已发现他的艺术天份,并支持他朝艺术界继续发展。

二、代表作

《素描》、《房子与色彩缤纷的晾洗衣服》、《水怪》、《死亡的行列》、《水怪们》、《波尔迪·罗津斯基》、《1910年母亲之死》、《向阳花》、《青年母亲》

 扩展资料

线条的装饰性效果:席勒在1917 年创作的一幅风景画《干洗房》中,他用棱角的线条去突出和表现自己的意图,如画面中质感柔软的衣物和天空中柔软的云,流畅弯曲的线条勾勒出随风飘荡的衣服、排列有序的房屋以及远山白云,具有明显的装饰意味。 

色彩的装饰性效果:席勒的作品中色彩丰富多变,充满了对比强烈的节奏感,但色调却极为统一。作品中很多色彩都是非自然的,都是由画家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如《干洗房》画面中的装饰意味就很强,带着儿童画那种无拘无束的色彩,而这种场景只出现在童话世界中。

画面中大部分的物象都是以红灰、橙灰和绿灰色块组成,红灰的瓦片又穿插着绿灰和橙灰,白灰的墙上又呈现出蓝灰和橙灰色。这些都是画家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再加工的,体现了画家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整幅画作单纯而又富有变化,线条和色彩的微妙处理给人营造出了一种和谐舒适的氛围,透露出浓重的装饰性趣味。 

平涂的绘制:笔触富有韵律的起伏,在保持动感韵律的同时又不失去画面的和谐。如1910 年席勒绘制的《山丘景色》中,大片田野采用平涂的方式,变化多端的笔触使稀少的物象不失去其生动趣味。

《阴谋与爱情》是一部唤起民族觉醒的伟大作品。其作者是约翰·克利斯托夫·弗里德利希·冯·席勒(1759~1805年)是和歌德齐名的杰出的德国诗人和戏剧家。13岁时,席勒即被符腾堡公国公爵强行送入军事学院,过了8年囚徒式的生活。然而,这种军事训练反而培养出席勒对封建专政的强烈憎恨和对自由的渴望。1782年,其第一部剧本《强盗》在曼海姆剧院上演,未经公爵允许,席勒越境观看,因而被关进禁闭所。席勒不堪忍受,遂逃离斯图加特,后流寓魏玛结识歌德,成为德国文化“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之一。《阴谋与爱情》一剧,和席勒在符腾堡公国的生活体验有关,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被恩格斯誉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是“狂飙突进运动”的杰出代表。席勒的诗作《欢乐颂》经贝多芬谱曲,已经唱遍全世界,成为音乐宝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36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5
下一篇2023-06-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