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十几个问题。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十几个问题。,第1张

  对自己的儿子:犬子

  对自己的父母:家父 家母

  对对方的父母:令堂 令尊

  对对方的女儿:令媛

  2 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

  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

  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制。

  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

  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竹简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称木简。与竹简

  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

  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

  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

  石经也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经》,它开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将儒家七经刻于46块石碑上,总字

  数20多万字。它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供人们阅读、传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过了一般书籍。其形制是双面刻字,文字竖向阅读,行列整齐,碑呈U

  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开刻的房山云居寺佛教石经,虽年代晚于《熹平石经》,但其影响更大,价值亦高。

  3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德行(德)、言辞(言)、容貌(容)、技艺(功),即

  “妇德”身为妻妇,事夫、事舅姑(公婆)要恭顺柔和,身为正妻,还要“去妒”,帮丈夫纳妾;身为母亲,要会“教子”,为继母要“慈爱前子”;与家庭成员相处,要“和叔妹(小叔、小姑)”、“睦娣姒(妯娌)”。家境贫寒要能“安贫”,富贵还需“恭俭”。还要“敬身”、“重义”、“守节”、“复仇”……具备一系列美德。

  妇言妇言不贵多,而贵当(恰当)”,各种场合需要用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言辞,如勉励丈夫、教训孩子、委婉劝谏、明志守礼、表现贤智、免于灾祸

  妇容 ,贵端庄敬一,婉娩因时”,又细分为“事亲”、“敬夫”之容要柔顺恭敬,有妊(怀孕)之容要端庄,居丧之容要悲哀有节,避乱之容要镇定自若,不失容度,必要时需义无返顾死烈殉节等等具体规

  妇功 维持生活衣食之需的采桑养蚕、纺绩织作,务中馈、备酒浆;还要奉养公婆、丈夫,生养孩子,招待宾客;另有重要的工作准备祭祀的用品和协助祭祀等

  4中国古代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春节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腊日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 ( 腊月 ) 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 ( 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 ) ,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5

  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据说,古代女人裹脚是因为南唐后主李煜喜欢观看女人在“金制的莲花”上跳舞,由于金制的莲花太小,舞女便将脚白绸裹起来致脚弯曲立在上面,跳舞时就显得婀娜多姿,轻柔曼妙,本来是一种舞蹈装束,后来慢慢地从后宫向上流社会流传,在以后,民间女子纷纷仿效,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成为一种病态的审美。正常足部与缠足对比

  缠足过程分为 试缠,试紧 裹尖(裹脚趾) 裹瘦(裹脚头), 裹弯(裹脚面)

  7,六礼: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8 1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义、锄头。

  ★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①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③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④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⑤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⑥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⑧小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

  ⑨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⑩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 下面有著作)

  ★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

  ★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

  ★传统节日★:元宵节(吃汤圆)、寒食节(只吃冷的)、清明节(扫墓)、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山)、腊八节(大年三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守岁)、春节(元日)为代表。

  ★中国戏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 | 京戏脸谱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

  ★宗教哲学★: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中华武术★: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

  ★衣冠服饰★:汉服(汉族)、唐装(汉族盘领袍)、苗服(苗族)、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旗袍(满族)、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

  ★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动物植物★: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随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

  ★传说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嫦娥飞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梦婆、奈何桥···

  9传统文化分为哲学、伦理、宗教、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八类。当然,丰闳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留下了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又如在考据、版本、校勘学等方面中国古代文化也同样成就斐然。

  10。“冥婚”又称“阴婚”或“鬼婚”,并且它的名目也很多,比如像冥配,配骨,幽婚,圆坟等等。简单的理解,我们可以将“冥婚”看作是在幽冥的阴世间所举行的一种悼念式的婚礼,说到底,就是一场死人的婚礼。

  11 收继婚是中国旧时婚俗的一种。多数是兄弟亡故收其寡妻为已妻,包括兄收弟媳和弟收兄嫂。个别亦有子收庶母(父妾)为妻者。前者源于古代群婚时期兄弟共妻的现像。进入父系社会以后,父妾作为继承遗产的一部分,往往为嫡子所娶。春秋时期,天子诸侯**之事,每见于史记载。民间,兄收弟妻、弟继兄妻相习成风,直至近代。在盛行买卖婚姻的社会中,贫者无力娶妻,故有鳏寡两相将就之事。明、清法律禁止收继兄弟之妻,但民间实际上并不遵行。

  12三亲六戚:三亲谓夫妇、父子、兄弟或宗亲、外亲、妻亲,六戚,指父、母、岳父、岳母、自己、妻子方面的熟人

  13七出: 也叫七去(也称七弃)是在中国古代的法律、礼制和习俗中,规定夫妻离婚所时所要具备的七种条件,当妻子符合其中一种条件时,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即离婚)。内容如下:

  一、“不顺父母”

  二、“无子”

  三、“*”

  四、“妒”

  五、“有恶疾”

  六、“口多言”

  七、“窃盗”

你好朋友,最惊艳的古装女星,应该是,2022年最惊艳我的古装女主,

我个人认为应该还是当年的神仙姐姐刘亦菲了,如果说刘亦菲作为古装女主的第二名,那么绝对没有人敢称自己第一名了。

其实刘亦菲作为最惊艳的古装女主,给我们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就是当年在天龙八部中所饰演的王语嫣这个角色了,在历部《天龙八部》中所扮演王语嫣这个角色,虽然都是一些颜值很高的女演员,但是真正能够将王语嫣这种神仙姐姐气质演的清新脱俗,演的仙气飘飘的,也就是刘亦菲一人了,

这种气质绝对不是仅凭颜值就能够替代的,而是一种源于骨子里的,是一种天生与生俱来的。

至今,刘亦菲所饰演的神仙姐姐王语嫣都是很多男生心中完美的女神,的电视剧《梦华录》刘亦菲所饰演的古装形象虽然说相比神仙姐姐有所差距,但是依然也是十分惊艳的,是个多年神仙姐姐身上的那股仙气始终没有退却,依然还是那样的清新脱俗,或许这就是刘亦菲资深所具备的独特优势了,

这也是刘亦菲能够在古装剧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塑造出一个个经典形象,之所以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最近在网上看的中国版求婚的剧照,看到剧照那过于光鲜亮丽的校服,贵族学校富家子弟的精致造型突然很失落。原版求婚大作战的感染力在于它所表现出的生活化和代入感,它对那一代人普通青春的再现,冲击甲子园的梦想,交接仪式上的奖杯拉面,毕业典礼的纽扣,日韩世界杯,夏日浴衣海边烟花,是具有日本时代特征,能勾起人回忆的事物,在中国土地上翻拍,穿越回几年前的青葱校园时代还穿着类似艾利斯顿商学院的衣服,梳着明星的发型,朋友们都是贵公子打扮,不论剧情,过于精致的造型过度粉饰的妆容(这个真的想吐槽,国内演员的妆实在是太过太粉嫩了)所展现的效果已经在向芒果台偶像剧靠拢了。

       我从来没有觉得中国年轻演员比日本韩国的差,现在大家都是靠脸出道的,非要拼演技也不现实,毕竟都是成长中的演员,像刘亚仁,柳乐优弥这种天赋极好的也没几个。2007年22岁的山下智久在拍求婚时也只是靠脸吃饭的偶像派,20岁长泽雅美也只是凭气质和笑容撑起角色的女演员,但日韩很聪明的在于,他们会挑和角色形象气质特别相符的演员,演技不够没关系,你只需要做一个青涩的高中生就好了。不得不说,山下智久的健三真的很像,皮肤又黑又有点脏兮兮的运动男孩,做事不经过大脑,一脸的青春期懵懂与冲动,冲动的去跑冲动的去告白,健三干雄小鹤像极了高中身边那些只知道自己开心的没心没肺男孩子团体,处理事情别扭而又固执,忽略日本演员有时略显尴尬的夸张演技,这个角色真的很适合山下智久。而小绵羊确实另一种风格的长相,很乖很好看很文静,皮肤又白,看见他的学生造型的确无法与吊儿郎当的健三联系在一起,若是直接套上山下智久版建三的原型肯定不适合,要想树立起人物,就要改变人物性格形象,把整个原版的剧本就要做大规模的调整,那就可能就不是像原版一样剧情模式了,若是非要按原版的剧情模式,可能最终只会沦为不伦不类的四不像,这也是很多合拍片所陷入的窘境,然而中国的很多剧都这样,人大于戏,很多时候没办法根据角色去选择演员,业内模式不同,缺少影视制作必要的选角试镜环节,又要考虑收视率与关注度,投资方给剧组确定了演员与公司给演员确定了接什么戏,然后很多观众吐槽说流量明星演技不好,其实角色的不适合也是一方面,而且中国的演员实在是太忙了,像十年前那种一部剧在剧组住个几个月已经不可能实现了,受欢迎的年轻演员本来就很多非科班出生,没有能力去驾驭与自己形象不适合的角色,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台词功底培训,有空余时间都在跑各种通告,没有时间去慢慢的体会剧本人物,和剧组的编辑导演交流,去成为一个剧里的人物。这也没办法,国情如此。韩剧1988里的女主角德善的扮演者,姜惠利也只是个偶像歌手第一次接触荧幕,在剧组呆了几个月,其实导演再怎么调教,演员再怎么努力,演技能提升多快吗?还是因为角色本身和演员性格气质的契合度,剧组也是根据德善本人的特点筛选了大量年轻的偶像挑选了这名新人,1988的好评度这么高,姜惠利在一群前辈中算是本色出演担当了女主角的重任。所以根据角色挑选演员这一点真的很重要。既然如此,我觉得中国版的求婚完全没必要按照日版的人物去演,既然开拍之初就确定了演员,反而按照演员本身去重写角色不是更好,非让张艺兴去演出原版健三的感觉实在吃力不讨好。

       还有剧情配乐的问题,求婚中除了ed外,那首小小恋歌是围绕整个求婚的剧情的,和剧本的契合度非常高。中国电视剧的配乐感染度方面最近几年被日韩越甩越远,而配乐的重要程度确越来越高,连星你,太阳的后裔这种剧情走向崩坏的剧的bgm,我至今还能哼唱几句。而国内泛滥的仙侠剧,都市情感剧,家庭伦理剧的配乐,真的印象不是很深,我小时候看的的张纪中版笑傲江湖,偶像剧恶作剧之吻,少年包青天,还有前几年看的甄嬛传等等我一听到配乐便勾起好多剧情回忆。希望这一点这部中国版求婚能做的好一点,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就用小小恋歌吧,毕竟歌词都写到黑板上了。

       前几天看到了几张新的剧照,中版将原作健三一行人穿着浴衣去放烟花替换成了穿着汉服去看烟花,还有张艺兴打棒球,私以为这种青春回忆里并不是很普遍的事情还不如换成新年穿着新衣去放鞭炮或是让绵羊去参加篮球赛足球赛,因为甲子园这个目标对于日本高中生来意味着太多了。。。当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大获成功,失恋33天也算是开了小鸡**的先河, 再往前的青春三部曲,都离不开我们常说接地气,换言之就是感情上的认同感,而认同感的来源则是生活中回忆中的一点一滴。日版的求婚大作战就是来源于这样的青春中的一点一滴,好像是我们身边的普普通通的年轻人,求婚表面描写的是健三和礼的感情,其实内里是一个未真正成长的男孩重回青春时代再次成长故事,这些故事伴随着一个个具有日本元素的标志事物打动着那个年代的日本年轻人甚至于漂洋过海打动了很多中国观众,台湾翻拍的恶作剧之吻也是改动了原版大量的日式细节做到更加本土的台湾化,弱化了柏原崇版本的疏离和冷漠,给郑元畅版加了更多人情味,虽然服装设计上很土但造型与台词确是有着浓浓的台湾甜味,这也正是其翻拍成功甚至超过原作的原因。求婚这次翻拍如果不能解决如何把日本的剧情落实在中国年轻人生活中,强行按日版的故事情节套在中国身上,无法还原一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也只会沦为架空世界上另一个艾利斯顿商学院的故事罢了,或许会像某些仙侠剧那样开播之时火一阵子,却无法像原版求婚一样时隔多年仍然会让那些曾经的观众为其中的情节感慨万分。

          话说,国产的青春偶像剧真的很少了,我们也不是没有过巅峰啊,流星花园,恶作剧之吻,我可能不会爱你,仍然是偶像剧的三座大山,而这已经过去很久了,希望能出一部好剧。

  

ps:记得看1988花絮的时候,几个年轻演员总会在演着演着控制不住情绪哭泣,那是真正投入进了这个角色,感受着角色的喜怒哀乐。恶作剧之吻也是,当林依晨和郑元畅在表演间隙回看湘琴开车送待产的好朋友去医院,被植树责怪的镜头时,看着镜头里湘琴的反应,边挠头,边回身看被拉走的好朋友,既害怕、又委屈、懊悔,两个人都哭了。若演员自身都能被打动的剧,又何尝观众呢,所以山下智久能说出那句关于夏天的感慨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753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