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器乐演奏艺术的两条轨道是怎么发展的

中国现代器乐演奏艺术的两条轨道是怎么发展的,第1张

  20世纪中国器乐演奏艺术是沿着两条轨道向前发展的。一条是传统民族乐器在新的时代

条件下,为适应现代听众的审美需求,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创新,获得

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条是从20世纪初叶开始,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和西方音

乐的传入,各类西方乐器及其演奏以及与之相关的诸种新的音乐表演形式相继传入中国,并

且逐渐发展和兴盛起来。这两条轨道是并行不悖地同步向前发展的,并且在发展过程中相互

影响和借鉴,有所交融,不断产生出一些新的器乐表演种类和形式。

  (一)中国民族乐器的改革与演奏艺术的新发展

  现代中国民族乐器表演的新发展,首先表现在对一些传统的民族乐器所进行的一系列改

革,这些改革扩大了乐器的音域和音量,增加了新的演奏手法,加强了乐器的表现性能。同

时一些作曲家和演奏家又不断地为这些改革后的民族乐器创作一些新的作品,从而大大改变

了传统民族乐器演奏的面貌。

  二胡是现代中国民族乐器获得新生与巨大发展的典型。胡琴(其中包括二胡)本来是民

间乐器,种类繁多,主要用于各种戏曲与说唱的伴奏。20世纪对胡琴的改革与发展起到推动

作用的是两位杰出的民族音乐家:阿炳与刘天华(1985—1932)。中国建立以来,产生了许

多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二胡作品,它们的表现题材丰富,体裁与形式多样,演奏技巧也得到

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例如:《江河水》(黄海怀移植)、《秦腔主题变奏曲》(鲁日融编

曲)、《山村变了样》(曾加庆曲)、《豫北叙事曲》(刘文金曲)、《三门峡畅想曲》(

刘文金曲)、《赛马》(黄海怀曲、沈和群改编)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一批大型

的二胡协奏曲作品,如《长城随想》(刘文金曲)等。20世纪中国现代二胡演奏家,继阿炳

、刘天华之后,老一辈主要有蒋风之、陆修棠、张锐等人。现今活跃于舞台的著名二胡演奏

家有王国潼、闵惠芬,青年演奏家有姜建华、姜古美、宋飞、于红梅、严洁敏、王莉莉等。

此外,胡琴类的还有高胡演奏家刘天一、余其伟等,板胡演奏家刘明源、张长城等。

  琵琶是弹拨乐器中发展较快、影响较大的一种。近代琵琶艺术流派纷呈。主要有以曹安

和(1905—)为代表的江苏无锡派与崇明派,以林石城(1922—)为代表的上海浦东派,以

程午嘉(1902—)、杨大钧(1913—1987)为代表的浙江平湖派,以李廷松(1906—1976)

、孙裕德(1904—1981)、卫仲乐(1908—)为代表的上海汪昱庭派等,对继承和宏扬传统

琵琶表演艺术起了重要作用。新中国建立后,琵琶艺术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琵琶的形制上

进行了一些重大改革。例如:增加了琵琶的品位,由过去的四项十品发展为六项二十五品,

大大扩展了琵琶的音域,并且根据十二平均律的要求安排半音品位,更便于演奏调性变化丰

富的现代作品;用钢丝弦和钢绳尼龙弦代替过去的丝弦,使得琵琶的音色更加明亮和坚实;

用人工指甲(假指甲)代替拨子和真指甲进行弹奏,使得琵琶的演奏更加方便灵活等。与此

同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改编和创作琵琶曲。改编乐曲如《唱支山歌给党听》(践耳曲,吴

俊生改编)、《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时乐蒙曲、刘德海改编),创作乐曲有《彝族舞曲

》(王惠然曲)、《狼牙山五壮士》(吕绍恩曲),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妹》(吴祖

强、王燕樵、刘德海曲)等。与此同时,琵琶作为音乐院校表演教学的重要专业,它的教学

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琵琶表演专业人才。他们中的佼佼者首推刘德海

(1937—)。此外,还有著名琵琶演奏家王范地、夏仁根、汤良兴、李光祖以及优秀的青年

琵琶演奏家吴玉霞、杨静、刘桂莲、张强等。

  筝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近代筝主要用于说唱

伴奏与民间器乐合奏,它的发展流派纷呈,有代表性的筝曲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江浙、

闽南、广东梅县和潮汕等地。山东筝曲主要由山东琴曲和山东琴书唱腔曲牌以及民间小调组

成,又分大板曲和小板曲两种。主要代表人物有赵玉斋等人。河南筝曲基本是在河南豫剧与

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分为小曲和板头曲两部分。主要代表人物有

遂平的曹正,南阳的曹东扶,许昌的任志清等。武林(杭州古称)筝曲流行于江浙地区,主

要以丝竹曲、板头曲、弦索套曲以及民间乐曲、民歌小调为其主要内容。主要代表人物是王

巽之。客家筝曲是广东客家语系地区流传的民间器乐曲,又名汉乐筝曲,有大调、串调、小

调三大类,是从客家音乐发展出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九香等人。潮州筝曲是广东潮州语

系地区流传的民间器乐曲,主要流传于潮州、汕头地区。潮汕地区的筝曲是潮州弦诗乐中重

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手法自成一格,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郭鹰等人

。新中国建立后,筝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将原有丝弦改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由十三

弦、十五弦十六弦发展为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与二十六弦。改革后的筝,音域扩大

,音量增强,便于转调,丰富了筝的艺术表现力,不仅用于重奏、伴奏、合奏,而且还经常

用于独奏。在筝曲的创作与改编方面,继三十年代娄树华编创的《渔舟唱晚》和四十年代曹

东扶编创的《闹元宵》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又有许多优秀作品出现。如:《庆丰收》(赵

玉斋曲)、《战台风》(王昌元曲)、《幸福渠》(任志清曲)、《东海渔歌》(张燕曲)

等。活跃于音乐舞台的著名筝演奏家有曹东扶、曹正、赵玉斋以及中、青年演奏家范上娥、

项斯华、王昌元、张燕、李萌、焦金海、袁莎等。

  扬琴,属击弦乐器,在现代得到较大发展。

  古琴,原称琴、七弦琴,因历史悠久,唐宋以来逐渐被称为古琴。新中国建立以来,古

琴音乐作为重要的音乐遗产得到保护和抢救,散落于民间的各种传谱得到搜集、整理和出版

。老一代琴家管平湖、吴景略、查阜西、张子谦、夏一峰、姚丙炎等打谱、演奏了一批优秀

的传统琴曲,如《流水》、《广陵散》、《幽兰》、《梅花三弄》、《潇湘水云》等,为继

承和发扬古琴文化做出重要贡献。新中国培养的优秀古琴演奏家有李祥庭、龚一、吴文光等

,他们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在演奏曲目和技法上又有所创新,为古琴在新的时代条件

下的生存与发展做出贡献。

  除去上述,其它民族弦乐器在表演艺术上有重大突破的还有:王惠然的柳琴演奏艺术,

其代表曲目为《春到沂河》;冯少先的月琴演奏艺术,其代表曲目为《松花江渔歌》;王乙

的三弦演奏艺术,其代表曲目为《大浪淘沙》等。

  民族管乐器在现代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笛、唢呐是其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两种。

此外,笙、管等也有较大发展。

  现代中国民族器乐的成就还突出地表现在各种形式的重奏与合奏的发展和创造方面。中

国传统的器乐合奏形式多种多样,极为丰富。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民族器乐演奏家

、指挥家和作曲家们,在传统的民族器乐合奏的基础上,同时又广泛学习和借鉴西方的重奏

与管弦乐合奏艺术形式,创造性地进行各种民族乐器的重奏与合奏乐队的组合。以彭修文为

指挥与艺术指导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是中国现代大型民族管弦乐团建设的代表。它一方面

广泛吸收和容纳各类民族乐器,另一方面则参考西洋管弦乐队的编成,并根据建设现代民族

管弦乐团的要求,对许多乐器进行了改革与重新组合,增加了低音乐器,使民族管弦乐队的

声部得到平衡,表现力得到提高。著名的民族管弦乐队还有:秦鹏章、阎惠昌指挥的中央民

族乐团管弦乐队,张式业、王惠然指挥的济南部队前卫歌舞团管弦乐队,瞿春泉、马圣龙指

挥的上海民族乐团管弦乐队等。与此同时,各种类型的民族重奏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如中国

音乐学院与中央民族乐团的女子弹拨乐组,中央音乐学院的卿梅静月女子室内乐重奏组,上

海音乐学院的丝弦乐五重奏组,上海乐团的江南丝竹乐队,广州乐团的广东音乐乐队等。

  (二)西洋乐器独奏、重奏与合奏艺术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

  西洋乐器开始传入中国,从时间上可以上溯至17世纪初的明末清初时期①,但是西洋乐

器真正应用于中国普通的音乐教育,并在民众中发生影响,还是从20世纪初叶才开始的。最

早是随着学堂乐歌的传入,在一些中小学里开始出现风琴和少量的钢琴,以及军乐队和鼓乐

队。稍后还有小提琴、手风琴等西洋乐器的传入。至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师范音乐教育

,特别是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与发展,聘请了一些来华的外国音乐家担任教授,还有少量中

国音乐留学生归国,于是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以及小号、长笛等西洋乐器的专业开始建立

,培养出我国最早的一批西洋乐器演奏家。新中国建立以来,各种西洋乐器的专业教育体制

逐渐完备,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开设了一些新的专业,在西洋乐器的各个领域里都涌现

出一些演奏家和教育家。

  钢琴,被称作西洋乐器之王。经过几百年的乐器的重奏与合奏乐队的组合。以彭修文为

指挥与艺术指导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是中国现代大型民族管弦乐团建设的代表。它一方面

的努力,培养出大批专业钢琴专业人才,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在钢琴的普及方面也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已有数十万的琴童在学习钢琴。我国老一辈钢琴家,如李翠贞(1910—

1966)、易开基(1912—)、范继森(1917—1967)、吴乐懿(1919—)、李嘉禄(1919—

1982)、朱工一(1922—1986)、周广仁(1928—)等,在发展中国的专业钢琴教育,培养

年轻的钢琴家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新中国建立后,通过选派留学生和提高国内专业音乐教学

水平两条途径,我国钢琴水平有了飞速的发展,许多钢琴家在国际高水平的钢琴比赛中接连

获奖。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杰出钢琴家可以举出:李民强(1936—)、顾圣婴(1937—

1967)、刘诗昆(1939—)、殷承宗(1941—)、石叔诚(1946—)等人。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我国钢琴教育水平的提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青年钢琴演奏家,他

们不仅为国内广大音乐听众所喜爱,而且蜚声国际乐坛。他们中的佼佼者有:孔祥东、许忠

、李坚、朗朗、李云迪、陈萨等。与此同时,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也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自20世纪30年代的《牧童短笛》(贺绿汀作曲)开始,陆续有《快乐的节日》(丁善德作

曲)、《北京万华集》(江文也作曲)、《花鼓》(瞿维作曲)、《庙会》(蒋祖馨作曲)

、《陕北民歌四首》(王建中作曲)、《火把节之夜》(廖胜京作曲)、《夕阳箫鼓》(黎

英海改编)、《前奏曲四首》(储望华作曲)等优秀作品问世。钢琴协奏曲则有:《山林》

(刘敦南作曲)、《黄河》(殷承宗编曲)等。

  小提琴是西洋乐器中表现力极强,运用极广的乐器,也是很早传入中国,并为中国广大

听众喜爱的乐器。我国老一代小提琴家中,声名最著的有马思聪以及陈又新等人。新中国建

立后,我国小提琴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也有一些人出国深造,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

青年小提琴家。他们中的佼佼者有:盛中国、胡坤、吕思清、薛伟等。在小提琴教学方面取

得突出成就的则有林耀基等人。与此同时,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作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著

名作品可以举出:《绥远组曲》、《西藏音诗》(马思聪作曲)、《新疆之春》(马耀中、

李中汉作曲)、《新春乐》(茅沅作曲)、《苗岭的早晨》(陈钢编曲)、《阳光照耀着塔

什库尔干》(陈钢作曲)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陈钢作曲)是小

提琴创作民族化的经典之作,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受到中国广大音乐听众的热烈欢迎

,久演不衰,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在其它西洋管弦乐器的演奏和教学方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特

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在西洋管弦乐队的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在20世纪上

半叶,我国只有在1936年建立的上海管弦乐团算得上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管弦乐团,然而其成

员绝大多数为外籍音乐家。自50年代开始,上海交响乐团、北京中央乐团以及广播交响乐团

、**乐团等管弦乐团相继成立,一些大城市如广州、沈阳、天津等地也成立起交响乐团,

我国交响乐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演奏曲目不断扩大,特别在演奏西方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和

民族乐派的交响乐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中国作曲家在交响乐创作方面也取得重大成就。其

中影响较大的有马思聪的《森林之歌》、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朱践耳的《第一交响曲

》、陈培勋的《第二交响曲》(“清明祭”)等。

  指挥是中国现代音乐表演艺术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领域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初叶由萧友

梅担任指挥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乐队建立以来,随着我国管弦乐与合唱音乐的发展,指挥

艺术的重要作用逐渐为国人所认识。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指挥艺术得到很大发展,

涌现了一大批专业的指挥人才,管弦乐、合唱和歌剧等领域的指挥艺术取得显著的成就。老

一辈的指挥家为开创我国的指挥艺术,培养年轻的指挥人才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中有

:杨嘉仁(1912—1966)、黎国荃(1914—1966)、马革顺(1914—)、黄贻钧(1915—)

、李德伦(1917—2001)、黄飞立(1917—)、严良堃(1924—)、郑小瑛(1929—)、杨

鸿年(1934—)、陈燮阳(1939—)等。更为令人可喜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近些年

来我国一些青年指挥家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崭露头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中的佼佼

者有:汤沐海、陈佐煌、胡咏言等。

晨歌alborada

起源于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亚的田园风味乐曲

田园曲pastorable

原为欧洲16-17世纪一种乡村题材的戏剧表演,歌剧的前身之一。近代音乐中是模仿牧人所吹肖姆管曲调和圣诞吹奏乐的器乐曲或声乐曲,源于意大利。

船歌barcarolle

威尼斯船工所唱的歌曲以及模仿这种歌曲的声乐曲和器乐曲

悲歌elegy

表现哀伤情绪的声乐曲或器乐曲

摇篮曲berceuse

抒情声乐曲或器乐曲。描写摇篮摆动的节奏,近似船歌。

嬉游曲divertimento

18世纪欢娱宾客的一种器乐重奏组曲

即兴曲impromptu

偶发创作的抒情特性曲,19世纪成为器乐短曲曲名,形式类似歌曲

无穷动perpeTuum mobile

从头至尾贯穿着急速节奏的乐曲

小品bagatelle

轻快,幽默的特性曲,常为钢琴小曲

幽默曲humoreske

富于幽默风趣或表现恬淡朴素、明朗愉快情致的器乐曲

新事曲novellette

始创于r舒曼的一种钢琴特性曲

演绎曲paraphrase

14--16世纪教会音乐中的演绎曲是自由加工的素歌旋律。f李斯特借用此名称称其为著名声乐曲和器乐曲,特别是为歌剧选曲所作的钢琴改编曲为演绎曲

舞曲dance music

根据舞蹈节奏写成的器乐曲或声乐曲

小步舞曲menuet

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三拍子舞曲,因舞步极小而得名

加沃特gavotte

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中速、四拍子舞曲

塔兰泰拉tarantella

起源于意大利的速度迅急、情绪热烈的舞曲

波尔卡polka

起源于捷克的速度较快的二拍子舞曲

华尔兹waltz

圆舞曲。一种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三拍子舞曲。

马祖卡mazurka

起源于波兰民间的情绪活泼热烈的三拍子双人舞曲

波罗乃兹polonaise

波兰舞曲。起源于波兰民间的庄重,缓慢的三拍子舞曲

哈巴涅拉habanera

阿伐奈拉。由非洲黑人传入古巴的中速二拍子舞曲

探戈tango

起源非洲后传入阿根廷的中速、二拍子或四拍子的舞曲

独唱solo

由一人演唱,常用乐器或乐队伴奏的演唱形式,有时也用人声伴唱

齐唱unison

两人以上的歌唱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唱同一旋律的演唱形式

重唱ensemble

每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唱的多声部声乐曲及演唱形式。按声部或人数分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

领唱lead a chorus

由一人唱众人和的演唱形式

合唱chorus

两组以上的演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的演唱形式

无伴奏合唱a cappella

纯粹由人声演唱不用乐器伴奏的合唱形式

合奏ensemble

由多种乐器组成,常按乐器种类的不同而分为若干组,各组分别担任某些声部,演奏同一乐曲的演奏形式

伴奏accompaniment

由一件或多件乐器奏出,用以衬托主要的歌唱或器乐演奏部分。用以烘托舞蹈的器乐配乐也常称为伴奏

独奏solo

由一人演奏某一乐器,常用其他乐器或乐队伴奏

齐奏unison

两个以上的演奏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奏同一曲调

室内乐chamber music

通常指由少数人演奏,演唱的重奏曲、重唱曲。

二重奏duet

由两件乐器分奏两个声部的室内乐

三重奏trio

由三件乐器分奏三个声部的室内乐

弦乐三重奏string trio

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分奏三个声部的室内乐

钢琴三重奏piano trio

由钢琴与另两件乐器(弦乐器或管乐器)演奏的室内乐

四重奏quartet

由四件乐器分奏四个声部的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由两个小提琴,一个中提琴、一个大提琴演奏的室内乐

钢琴四重奏piano quartet

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钢琴演奏的室内乐

音乐类型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类型:

一、音乐按类型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

1、声乐

声乐作品又可根据其形式、风格的不同分成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剧等不同体裁。歌曲是一种小型的音乐体裁,包括民歌、艺术歌曲、通俗歌曲、儿童歌曲等。

2、器乐

器乐作品可分成独奏曲、重奏曲和合奏曲。独奏曲范围很广。几乎各种乐器都有独奏曲。中国的二胡、琵琶、板胡、笛、箫、葫芦丝、唢呐、扬琴、笙、古琴、筝、柳琴、木琴等,都不乏著名的独典曲。

二、音乐安风格划分有: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

1、古典音乐

"Classic"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原指罗马社会上等阶层,后转义为人类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价值的业绩。在国外,这种音乐类型被称之为“classical music”,“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统派的、古典文学的”之意,所以我们国人将之称为“古典音乐”,确切地说应该是“西洋古典音乐”。

2、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pop music)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按照汉语词语表面去理解,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

3、民族音乐

广义指浪漫浪漫主义中后期兴起的富有民族色彩的,或是宣扬民族主义的乐派。狭义地讲,指中国民族音乐。所谓中国民族音乐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

扩展资料:

音乐中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和真挚感情,可以能够唤起人们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从而产生相似的联想和想象,奔流出生动的音乐形象。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因为音乐是用流动的乐音体系和完美的形式以表现某种意境和情绪,这就造成了音乐形象的多意性。

例如紧张急骤的节奏,音型加重彩和弦的进行,有可能是作品主人公也可能是作者狂怒的情绪,甚至是暴力的象征,或许是大海的惊涛骇浪。

贝多芬著名的《第三交响曲》,据考证开始是献给拿破仑的,然而当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的宗旨,当起了封建皇帝,贝多芬一怒之下将其改为《英雄交响曲》,其实什么也没有改变,仍然流芳百世。

-音乐类型

一、dimin e表示音乐强弱中的渐弱(Diminuendo/dim)

二、poco表示音乐速度中的稍转慢(poco meno mosso)/快(poco più mosso)

三、riten表示音乐速度中的突慢(Ritenuto/riten)

四、其他相关术语:

1、庄板(Grave)(缓慢速)

2、广板(Largo) (稍缓慢速)

3、慢板(Lento) (慢速)

4、柔板(Adagio) (慢速)

5、小柔板(Adagietto)

扩展资料:

音乐术语其中既包括音乐构成要素(如速度、表情、强弱、调式、和声、旋律等),也包括音乐的时期与流派(如中世纪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等)。

音乐构成要素:小节、节奏、节拍、复节奏、音高、音色、音值

时期与流派:中世纪时期、巴洛克时期 (baroque)、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

参考自来源:—音乐术语

分类: 文化/艺术 >> 舞蹈

问题描述:

对好的答案再加分!!

解析:

提问的大概是分类问题吧。古典音乐分类非常多,数不胜数。交响乐属于其中一类比较宏大的形式。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有海顿、贝多芬、莫扎特、马斯奈、李斯特、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舒伯特……等等,作品多如牛毛,搜索一些吧。梁祝不属于交响曲,属于小提琴协奏曲。

给一个详细分类,如果真正喜欢古典音乐,可以每种体裁都听一点,基本队古典音乐就会有一个粗略的理解了。

奏鸣曲Sonata

指类似组曲的器乐合奏套曲自海顿莫扎特以后,其指由3-4个乐章组成的器乐独奏套曲(钢琴奏鸣曲)或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曲(小提琴奏鸣曲)

交响曲symphony

大型管弦乐套曲,通常含四个乐章其乐章结构与独奏的奏鸣曲相同

协奏曲concerto

由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团相互竞奏,并显示其个性及技巧的大型器乐套曲分独奏协奏曲、大协奏曲、小协奏曲等

交响诗symphonic poem

单乐章的标题 响音乐

音诗poeme

单乐章管弦乐曲,与交响诗相类似

序曲overture

歌剧、清唱剧、舞剧、其他戏剧作品和声乐、器乐套曲的开始曲。十九世纪又出现独立的音乐会序曲

前奏曲prelude

带有即兴曲的性质、有独立的乐思、常放在具有严谨结构的乐曲或套曲之前作为序引的中、小型器乐曲。

托卡塔toccata

节奏紧凑、快速触键的富有自由即兴性的键盘乐曲

幻想曲fantasia

形式自由,给人以即兴创作或自由幻想之感的器乐曲

随想曲capriccio

形式自由的赋格式的幻想曲,19世纪后是一种富于幻想的即兴性器乐曲

狂想曲rhapsody

始于19世纪初以民族或民间曲调为主要素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器乐幻想曲

练习曲study

为提高乐器演奏者技术水平而写的乐曲

无词歌songs wighout

抒情的小型器乐曲,有伴奏声部,旋律声部象歌曲样的钢琴曲

浪漫曲Romance

罗曼司,主要指具有抒情性的声乐曲和富有歌唱性的器乐曲

叙事曲ballade

富于叙事性、戏剧性的钢琴独奏曲

夜曲nocturne

流行于18世纪西洋贵族社会中的器乐套曲,常在夜间露天演奏

小夜曲serenade

晨歌的对称。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吟唱诗人在恋人窗前所唱的情歌

谐谑曲scherzo

诙谐曲。节奏强烈,速度较快、轻松活泼的三拍子器乐曲或声乐曲

间奏曲intermezzo

为歌剧或戏剧中的过场音乐或幕间曲;另一种为形式较自由篇幅较小的器乐曲

赋格曲fugue

拉丁文音译意为遁走。以复调手法写成的大型乐曲

卡农canon

纯以模仿手法构成的复调音乐形式

轮唱曲round

用同度或八度卡农手法写成的声乐曲

创意曲invention

复调结构的钢琴小曲。类似前奏曲或小赋格曲。巴赫始用此名称

练声曲vocalization

没有歌词而用韵母、音节或唱名演唱的声乐练习曲

回旋曲rondo

由相同的主部和几个不同的插部交替出现而构成的乐曲

变奏曲variation

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

进行曲march

用步伐节奏写成的乐曲

特性曲character piece

指富于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的器乐小曲,主要是钢琴小曲

晨歌alborada

起源于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亚的田园风味乐曲

田园曲pastorable

原为欧洲16-17世纪一种乡村题材的戏剧表演,歌剧的前身之一。近代音乐中是模仿牧人所吹肖姆管曲调和圣诞吹奏乐的器乐曲或声乐曲,源于意大利。

船歌barcarolle

威尼斯船工所唱的歌曲以及模仿这种歌曲的声乐曲和器乐曲

悲歌elegy

表现哀伤情绪的声乐曲或器乐曲

摇篮曲berceuse

抒情声乐曲或器乐曲。描写摇篮摆动的节奏,近似船歌。

嬉游曲divertimento

18世纪欢娱宾客的一种器乐重奏组曲

即兴曲impromptu

偶发创作的抒情特性曲,19世纪成为器乐短曲曲名,形式类似歌曲

无穷动perpetuum mobile

从头至尾贯穿着急速节奏的乐曲

小品bagatelle

轻快,幽默的特性曲,常为钢琴小曲

幽默曲humoreske

富于幽默风趣或表现恬淡朴素、明朗愉快情致的器乐曲

新事曲novellette

始创于R舒曼的一种钢琴特性曲

演绎曲paraphrase

14--16世纪教会音乐中的演绎曲是自由加工的素歌旋律。F李斯特借用此名称称其为著名声乐曲和器乐曲,特别是为歌剧选曲所作的钢琴改编曲为演绎曲

舞曲dance music

根据舞蹈节奏写成的器乐曲或声乐曲

小步舞曲menuet

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三拍子舞曲,因舞步极小而得名

加沃特gavotte

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中速、四拍子舞曲

塔兰泰拉tarantella

起源于意大利的速度迅急、情绪热烈的舞曲

波尔卡polka

起源于捷克的速度较快的二拍子舞曲

华尔兹waltz

圆舞曲。一种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三拍子舞曲。

马祖卡mazurka

起源于波兰民间的情绪活泼热烈的三拍子双人舞曲

波罗乃兹polonaise

波兰舞曲。起源于波兰民间的庄重,缓慢的三拍子舞曲

哈巴涅拉habanera

阿伐奈拉。由非洲黑人传入古巴的中速二拍子舞曲

探戈tango

起源非洲后传入阿根廷的中速、二拍子或四拍子的舞曲

独唱solo

由一人演唱,常用乐器或乐队伴奏的演唱形式,有时也用人声伴唱

齐唱unison

两人以上的歌唱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唱同一旋律的演唱形式

重唱ensemble

每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唱的多声部声乐曲及演唱形式。按声部或人数分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

领唱lead a chorus

由一人唱众人和的演唱形式

合唱chorus

两组以上的演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的演唱形式

无伴奏合唱a cappella

纯粹由人声演唱不用乐器伴奏的合唱形式

合奏ensemble

由多种乐器组成,常按乐器种类的不同而分为若干组,各组分别担任某些声部,演奏同一乐曲的演奏形式

伴奏acpaniment

由一件或多件乐器奏出,用以衬托主要的歌唱或器乐演奏部分。用以烘托舞蹈的器乐配乐也常称为伴奏

独奏solo

由一人演奏某一乐器,常用其他乐器或乐队伴奏

齐奏unison

两个以上的演奏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奏同一曲调

室内乐chamber music

通常指由少数人演奏,演唱的重奏曲、重唱曲。

二重奏Duet

由两件乐器分奏两个声部的室内乐

三重奏Trio

由三件乐器分奏三个声部的室内乐

弦乐三重奏string trio

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分奏三个声部的室内乐

钢琴三重奏piano trio

由钢琴与另两件乐器(弦乐器或管乐器)演奏的室内乐

四重奏quartet

由四件乐器分奏四个声部的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由两个小提琴,一个中提琴、一个大提琴演奏的室内乐

钢琴四重奏piano quartet

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钢琴演奏的室内乐出,用以衬托主要的歌唱或器乐演奏部分。用以烘托舞蹈的器乐配乐也常称为伴奏

独奏solo

由一人演奏某一乐器,常用其他乐器或乐队伴奏

齐奏unison

两个以上的演奏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奏同一曲调

室内乐chamber music

通常指由少数人演奏,演唱的重奏曲、重唱曲。

二重奏Duet

由两件乐器分奏两个声部的室内乐

三重奏Trio

由三件乐器分奏三个声部的室内乐

弦乐三重奏string trio

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分奏三个声部的室内乐

钢琴三重奏piano trio

由钢琴与另两件乐器(弦乐器或管乐器)演奏的室内乐

四重奏quartet

由四件乐器分奏四个声部的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由两个小提琴,一个中提琴、一个大提琴演奏的室内乐

钢琴四重奏piano quartet

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钢琴演奏的室内乐

回答完毕 呼~

协奏曲、小奏鸣曲、浪漫曲、舞曲、诙谐曲、摇蓝曲、交响曲、序曲、小步舞曲、玛祖卡、波尔卡、组曲、托卡塔、小夜曲、创意曲、赋格曲、交响诗、等,几乎很难全部说到。而这只是器乐的一些常见体裁。

供参考。

声乐:

人声按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异,可以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每一种人声的音域,大约为二个八度。女高音的音域通常是从中央c即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三组的c 。演唱女高音的歌手,由于音色、音域和演唱技巧的差别,又可以分为抒情、花腔和戏剧三类。抒情女高音的声音宽广而清朗,擅于演唱歌唱性的曲调,抒发富于诗意的和内在的感情,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怨》就是一首抒情女高音独唱曲。花腔女高音的音域比一般女高音还要高。声音轻巧灵活,色彩丰富,性质与长笛相似,擅于演唱快速的音阶、顿音和装饰性的华丽曲调,表现欢乐的、热烈的情绪或抒发胸中的理想。如意大利作曲家贝内狄克特的声乐变奏曲《威尼斯狂欢节》就是由花腔女高音独唱。戏剧女高音的声音坚强有力,能够表现强烈的、激动的、复杂的情绪,擅于演唱戏剧性的喧叙调。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阿伊达》第一幕第一场中的《胜利归来》就是一首典型的戏剧女高音独唱曲。

女中音的音域和音色都在女高音和女低音之间。音域通常从中央c下面小字组的a到小字二组的a 。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的女主角卡门是一个放荡、泼辣的吉普赛女郎,运用女中音演唱恰好表现了卡门的野性。

女低音是女声中最低的声部,音域通常从中央c下面小字组的f到小字二组的f 。音色不如女高音明亮,但比较丰满坚实。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第一幕第一场的《奥尔伽的叙咏调》就是由女低音独唱。

男高音是男声的最高声部,音域通常从中央c下面小字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c 。按音色的特点可分为抒情和戏剧二类。抒情男高音也象抒情女高音一样明朗而富于诗意,擅于演唱歌唱性的曲调。戏剧男高音的音色强劲有力,富于英雄气概。擅于表现强烈的感情。柴可夫斯基的歌剧《黑桃皇后》中的男主人公格尔曼,就是典型的戏剧男高音。

男低音是男声的最低音。音域通常从大字组的E到小字一组的e 。按音色的特点还可细分为抒情男低音和深厚男低音等。男低音的音色深沉浑厚,擅于表现庄严雄伟和苍劲沉着的感情。马可等作曲的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就是男低音,浓重的歌声倾诉出心头的满腔悲愤。

男中音的音域和音色介乎男高音和男低音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兼有两者的特色。音域一般从大字组的降A到小字一组的降a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就是著名的男中音独唱曲。这首歌以宽厚的曲调,雄浑的气魄,展现了一幅气象万千的黄河的壮丽图景,它象征着我们民族伟大而崇高的精神。

基本分为: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渊源于意大利,它是从17世纪开始经历长时期发展而形成的一整套声乐艺术的技法,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美声唱法强调气息的控制和共鸣的运用,它要求发音纯净、柔美、明亮,能在整个歌唱音域的范围内保持声音的均匀、圆润、毫不费力地演唱华彩、辉煌的作用,并积累了一套对高音、假声、轻声等演唱技巧训练的方法。美声唱法对世界各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杰出的歌剧演员卡鲁索(1873-1921),是意大利美声乐派的最重要的奠基者。当今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意大利籍)和多明戈(西班牙籍),是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优秀代表者。

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指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它包括我国各地区各种不同的戏曲、曲艺、民歌的传统唱法。民族唱法十分强调语言的音乐的关系,讲究根据演唱语言的发音规律来处理发声、共鸣、行腔,讲究字音的五音、四呼、出声、归韵、收声。民族唱法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气质、个性、风格。自元、明、清以来,不断有一些系统的唱法论著问世,如:[元]燕南芝庵的《唱论》,[明]魏良辅的《曲律》,[明]沈宠绥的《度曲须知》,[清]徐大椿的《乐府传声》,[清]李渔的《闲情偶寄》等。

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它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通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已受到我国民众的普遍欢迎。通俗唱法也可称为流行唱法,具有通俗性、自娱性等艺术特色,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一般说来,其演唱注重掌握语言的韵律,讲究吐词、咬字的清晰、委婉,并在演唱中经常运用轻声、气声以及颤音、滑音、音色变化等装饰性技法。通俗唱法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发声训练体系。其中用沙哑、干枯的音色"狂唱"和用矫揉、做作的姿态"哆唱",不属于声乐艺术的正道之物,更不为音乐理论界所齿,应予以摒弃。

器乐:

音乐作品的分类:

1 、分类一:音乐作品总体上可分为声乐、器乐、戏剧音乐(包括歌剧音乐、舞剧音乐、戏剧配乐等)三类。其中戏剧音乐的音乐部分也含在声乐和器乐中,通常也分别并入声乐和器乐中。

2、分类二:音乐作品分为创作音乐和民间音乐,通常讲的"外国音乐作品"都是指专业创作的音乐作品。

3、分类三:有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之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906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