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的浪漫主义表现在什么地方

楚辞的浪漫主义表现在什么地方,第1张

楚辞》中的感情或炽热、激越、昂扬,或缠绵、细腻、深沉;同时诗中有了“我”,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了个性,诗的生命也就充满了内质与魅力,直指向我们的心灵深处,给我们带来感动、眼泪、欢喜、惆怅。

屈原的笔有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他将充满原始意味的神巫故事、寓言神话引来了,他将楚人的俗语鄙语、*祀巫风引来了,它们化作神秘的气氛,浪漫的情调,幽雅的韵致,绮丽的色彩、迷狂的激情点染着《楚辞》。

他又引来天地万物驱谴比,兴,他用兰花香草、荷衣蓉裳来象征自己品格之纯洁高尚,他将群小党人比作萧艾臭草、恶禽秽物。这一切的特色,专家们往往称之为浪漫主义。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扩展资料: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华文化圈”,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

至19世纪,楚辞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楚辞

20世纪的表现主义歌剧

后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理查·施特劳斯 在谈及表现主义歌剧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后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理查·施特劳斯(1864-1949)的歌剧创作。他对形成的表现主义歌剧影响甚大。他强调主观感受,追求感官刺激,把自我感觉当作最高的审美享受,认为丑恶的事物也应该进入审美领域。

理查·施特劳斯 1874年,理查·施特劳斯念完了小学,在城里的路德维奇中学读书时,观看了瓦格纳的作品,《汤豪瑟》、《齐格弗里德》和《罗恩格林》的演出,他的心被这伟大的艺术所震撼。他曾写道:“尽管父亲反对,我迈进了这魔术般的艺术世界--《尼柏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等。我还记得十七岁第一次读《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总谱时自己那出神入化、急不可耐的情形。”(引自理查·施特劳斯:《回忆录》(1949年)他音乐风格正是在那时逐渐成型的。

1882年冬,理查·施特劳斯在慕尼黑大学攻读哲学、美学和艺术史等课程,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最有个性的作曲家” 在1935年前,他先后担任德国4、5个城市的歌剧院副指挥、指挥。在执棒之余,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交响诗和歌剧。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多有哲理性的标题,代表作品有《死与变形》(1889年)、《查图斯特拉如是说》 (1896年)、《梯尔·艾伦施皮格尔》(1895年)等。

1900年后,施特劳斯的创作以歌剧为主。他于1893年创作完成的第一部歌剧《贡特拉姆》和1902年创作的《火荒》,这是根据中世纪佛兰德传奇而写的喜剧作品,在德累斯顿首演,大获成功,持续演出了好一阵子。这给了理查·施特劳斯极大的鼓舞。

1903年理查·施特劳斯根据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同名作品而创作完成了歌剧《莎乐美》,1905 年底在德累斯顿首演。歌剧的故事有些荒诞且有点伤风败俗,女高音主角为了博得答应她砍下倔强的先知者头颅的男高音的欢心而表演“七纱舞”。她要砍下这颗头颅,并把他放在银盘子里,然后还要去吻那砍下的头颅,实在是太可怕了,而女高音最后被士兵的盾牌压死了。这部充满恐怖感和罪恶感的作品轰动一时,但争议极大。它使舆论界目瞪口呆,甚至连德国皇帝也认为这是一部病态的作品。但在音乐上却是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作品的巅峰之作。音乐的夸张手法同剧本中露骨的描写异曲同工。他用这部作品的报酬盖起了乡间别墅。

在施特劳斯作品中注重表现“力”和“激情”的发泄而不计艺术的“真”、“善”、“美”。莎乐美》所谱写的独幕歌剧 1908年,理查·施特劳斯认识了奥地利诗人、戏剧家雨果·冯·霍夫曼史塔尔,开始同他合作。他们合作的第一部作品就是 《艾莱克特拉》它比《莎乐美》更为外在,一样引起了轰动和攻击。《艾莱克特拉》讲述了古希腊王阿迦门农被王后与奸夫谋害致死。她的女儿艾莱克特拉为报父仇,住进牛棚,被人视为怪物,在弟弟的帮助下,杀死了仇人后狂喜而死的故事。这部篇幅很长的独幕剧,始终贯穿着神志错乱的恨与仇。音乐虽然给人以光怪陆离、奇异可怖的感官刺激,但也表现了施特劳斯创造乐思和利用器乐音响,来描绘事件、刻划人物的技艺。

1910年,他们又合作完成了三幕喜歌剧《玫瑰骑士》。 1911年,在德累斯顿公演受到歌剧界的普遍赞赏,它描绘了由威顿堡公爵夫人玛莎琳和伯爵奥克塔维安私通而引发的一系列滑稽可笑的故事。《玫瑰骑士》的音乐风格趋于浪漫主义,曲调借鉴了德国南部民歌和舞曲的旋律,剧中的咏叹调和重唱都较动听,富有人情味和幽默感,这是一部回归传统的歌剧,它成为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作品中的保留剧目是演出场次最多的一部歌剧。

此后,他又创作了《阿里阿德涅在那克索斯》(1916年)、《没有影子的女人》(1919年)、《间奏曲》(1927年)、《埃及的海伦》 (1928年)、《沉默的女人》(1935年)等。由于施特劳斯具有世界声誉,德国纳粹党在未经他本人的同意的情况下,任命他为国家音乐局局长。此后,施特劳斯度过了几年自相矛盾、委曲求全的日子。他和纳粹党保持了既抵制又合作的关系。此间,他又创作了几部歌剧,其中有的作品被纳粹党所利用。1945年,二战结束后,施特劳斯自我流放到瑞士。1947年,他被非正式地部分恢复了名誉。1948年,经允许回到德国。1949年,以85岁高龄去世。

理查·施特劳斯作有15部歌剧。施特劳斯歌剧作品的音乐风格不太统一。他称自己的作品为“剧”,表示既不是传统歌剧,也不是乐剧。有的作品受到瓦格纳音乐创作手法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瓦格纳式的痕迹,音乐显得尖锐恐怖,和声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觉,这也是《莎乐美》等剧令人惊骇的主要原因。有的则具有浪漫主义的因素,旋律较有美感,风格较为柔和。

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出现在两个世纪之交,既写了上一个世纪人的痛苦、挣扎,也写了下一个世纪人的欢悦、迷惘。十九世纪 的浪漫主义与二十世纪的通俗主义,在理查·斯特劳斯的音乐里给出了果实--一株甜蜜渗透着苦涩的艺术之花。 《玫瑰骑士》:史上最优的元帅夫人——施瓦茨科普芙/施特劳 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的基础具有多元、平等的特点,其核心是整体的和谐生存。针对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在诸方面之不足,通过艺术主题在实现神、半神半人、英雄、人四循环阶段以后,以原型主题的重复和象征体现,转向到新一轮神的阶段,并通过在审美态度上实现审美的陌生化和在在审美维度上确立了人在选择立场方面的审美文化之“态”,从而展现了中国文学史中蕴含着的“冬去春来”循环模式,即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的诗学理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114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