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浪漫乐派与民族乐派最主要的区别在哪里

急求!!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浪漫乐派与民族乐派最主要的区别在哪里,第1张

双十的孩子?

古典乐派

出现于十八世纪初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主要作曲家有亨德尔、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及歌剧作曲家格鲁格等人。他们受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其音乐创作力图摆脱教会和封建宫廷的束缚,倾向自由、民主和人造主义。作品着重体现新兴的市民阶层的精神面貌。

创作方法讲究乐曲的结构严谨、形式完美、昔响和谐与逻辑严密。曲风大都淳朴、严肃、稳重,崇尚理性,而对情感的表现较含蓄内在,器乐曲多是无标题音乐。赋格曲、奏鸣曲式、交响曲、室内乐以及歌剧等体裁和曲式均于此时期奠定了完美的基础。

其中巴赫主要进行复调音乐写作;亨德尔用主调与复调;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则着重主调音乐的写作,其中贝多芬更着重主观激情的表现,重视器乐的标题性,他是古典乐派向浪漫乐派发展的先驱。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

民族乐派

十九世纪中叶,东欧、北欧和俄罗斯作曲家在吸取西欧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经验的同时,着重民族音乐的建立和发展。他们努力创作既具有本国民族音乐特色,又能表现本民族的性格、愿望和生活的音乐作品。这些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主要有俄罗斯的格林卡与,“强力集团”(以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为主旨的作曲家集团,包括有:巴技基列夫、居伊、鲍罗丁、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穆索尔斯基等五人)及捷克的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5芬兰的西贝柳斯等。波兰的肖邦和匈牙利的李斯特则兼属浪漫乐派与民族乐派。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的维瓦尔第(代表作:小提琴协奏曲集《四季》)、英籍德意志裔的亨德尔(代表作:清唱剧《弥赛亚》)和德意志的JS巴赫(代表作:《平均律钢琴曲集》)。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的FJ海顿(代表作:《C大调弦乐四重奏“皇帝”》)、奥地利的莫扎特(代表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德意志的LV贝多芬(代表作:《d小调第9号交响曲“合唱”)。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的舒伯特(代表作:《摇篮曲》)、波兰的肖邦(代表作:《降E大调夜曲》)和意大利的威尔第(代表作:歌剧《阿伊达》)。民族乐派(与浪漫主义时期重叠):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代表作:舞剧《天鹅湖》)、捷克的德沃夏克(代笔作:《e小调第9号交响曲“新大陆”》)和芬兰的西贝柳斯(代表作:交响诗《芬兰颂》)。印象主义时期:法国的德彪西(代表作:交响组曲《春天》)、英国的拉尔夫·沃恩·威廉斯(代表作:《塔利斯主题幻想曲》)和西班牙的法雅(代表作:《第一首西班牙舞曲》)。

古典乐派中谁的音乐体现浪漫主义?

理查德!他的《梦中的婚礼》 《森林中的一夜》《水边的阿迪丽娜》都带有浪漫色彩

浪漫乐派 古典乐派

古典乐派(约1759-1800):

莫扎特(1756-1791):费加罗的婚礼(序曲),《第39,40,41号交响曲》,《小夜曲》,《土耳其进行曲》,《安魂曲》

海顿:《第94,101,104号交响曲》

舒伯特:《鳟鱼》,《第8,9号交响曲》

勃拉姆斯:《第1号交响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浪漫乐派:(约1800—1900)

贝多芬(1770-1827):《第3,5,6,9号交响曲》,《热情》《月光》《悲怆》凑鸣曲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5,6号交响曲》,《1812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新大陆》交响曲

斯美塔那:《我的祖国》组曲

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皇帝圆舞曲》,《维也纳圆舞曲》

另外还有:肖邦,舒曼,李斯特, ,等等很多

民族乐派、浪漫乐派、古典乐派

很难听的就是民主音乐,很无聊的就是古典音乐,很古怪的就是古典音乐,代表人物都死完了,我就不说了

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音乐的不同之处?

抛开巴洛克音乐时代不说,古典主义就好比五言/七言的律诗,以奏鸣曲、赋格曲等格式音乐为代表;浪漫主义可以被比喻为宋词,兼具了语言和其它艺术方面的一定特点,音乐色彩更加丰富。至于说印象派音乐,则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类似现代诗或散文诗吧。

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不同,在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探索,;例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外其它艺术相结合,提倡多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人的主观感觉;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较多,因大自然的平静,没有矛盾,更趋向于理想境界;重视戏剧研究,从民族、民间音乐文学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继承古典乐派内容上却有较大差异,夸张手法使用特别多,音乐形式上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形式,结构限制有更大自由性,单乐章题材,器乐曲繁多,主要为器乐小品,即兴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歌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曲、波尔卡等;在众多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作品出现了大量艺术歌曲,并将诸多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就是舒柏特的《美丽磨坊女》、《冬之旅》等;浪漫乐派创新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扩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经常出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力,增强了和声色彩,作曲家创立了多乐章的标题交响曲和单乐章标题交响诗,此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形式。

细微的差别,应该还有不少,这里只是把主要的内容拿来说说而已,希望有用。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古典乐派与古典音乐是有区别的,古典音乐一般是指从巴洛克时代,直到新古典主义时代的音乐,贯穿文艺复兴运动的始终;虽然,新世纪音乐也有不少重新诠释宗教音乐和古典音乐的作品(如神秘园,但更多的艺术形式,更具有时代的特征,甚至带有实验音乐的特点(如INGEMA和ENYA)。

18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玉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差异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

古典乐派

古典乐派时期就以巴哈逝世的1750年那一年作为起点。此外,因为贝多芬

晚期的作品显现出浪漫的倾向,所以古典乐派就以1820年贝多芬逝世那年

为终点〈注肆〉。「古典乐派」这个名称,当然是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音乐风

格后才定出来的。而音乐所给予人们的感觉一定是高尚典雅的!古典乐派的

音乐通常给人一种单纯、明朗和优美均衡的印象,所以古典音乐派的音乐大

都有着统一且规律的性格。

浪漫乐派

浪漫主义其实就是一种与古典主义相对立的思想。古典乐派时期的音乐注重

的是形式与规则,它要表现出形式上客观的美感。浪漫主义既然和古典主义

相反,那么浪漫月派的音乐辨识要打破旧有的形式和规定,这时期的作曲家

认为,音乐的主要功能是反应出他们的情感,刑事只是一种表达的媒介,所

以当就形式不足以满足需求时,他们就任意的去改变。使曲风更自由、不受

约束!

欧洲“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的音乐各有什么特点

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原指古代留传下来堪称经典的音乐作品,后广指一切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典范音乐作品。在这种意义上,这一概念不受时间和地 域的限制,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国家、民族的高度艺术性的民间或专业的音乐均可称为古典音乐。在欧美音乐中,古典音乐的概念具有多种解释: ①专指德奥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20年代以J海顿、WA莫扎特和Lvan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即所谓“维也纳古典音乐” (亦称“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或“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在这里,古典音乐的概念是狭义的,它具有地理和历史的范畴,特指具体的音乐风格和流派(见维也 纳古典主义音乐)。 ②从维也纳古典音乐的历史时期往前推移到CW格鲁克、GF亨德尔和JS巴赫的音乐,甚至再往前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各国专业音乐。在这种意义上,这一概念扩大了地域和时间的范围,突破了特指的音乐风格和流派的限定。 ③从维也纳古典音乐的历史时期往后延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专业音乐,即将浪漫主义乐派和民族主义乐派作曲家的创作均包括在内。在这个意义 上,古典音乐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的现代音乐形成了两个对应的概念。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音乐语言和艺术手段的不同。 前者遵循传统的调式、调性、和声功能体系等创作技法,后者则突破了这一传统创作方法。 ④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非纯粹娱乐性质的现代专业音乐包括在古典音乐这一概念所指的范围之内。在这种意义上,古典音乐与严肃音乐的概念合而为一,而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单纯娱乐性质的轻音乐、流行音乐或其他通俗音乐。CLASSICAL MUSIC,中文翻译成“古典音乐”。有人认为"古典"给人的感觉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改称“经典音乐”。也有人根据牛津英文辞典里对古典的定义,in traditional and serious style,而称其为“严肃音乐”。于是,“古典音乐”又被戴上了“严肃”的帽子,让人更不敢靠近。但下此定义的人一定没有好好查字典,因为 serious的第二条义项是这样给出定义的:(指书、音乐等)启发思考的,不仅为消遣的。因此我们知道原来古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 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再来看一下朗文辞典对古典音乐的解释: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 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 time。可见,古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如此看来,译成”经典音乐“的确更妥当一点。只是大家都说惯了,要改口总觉得别 扭,还是称其为”古典音乐“吧,要怪只怪当时第一个翻译的人,怎么没想到“古典”会带来这么多的误解。还好,没有意译成”严肃音乐“,否则真的是要贻笑大 方了。 当我们听到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欧洲古典音乐是欧洲文化的结晶,它包括交响乐、管弦乐、歌剧协奏曲、器乐独奏等,欣赏欧洲古典音乐,可以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审美能力。 浪漫: 浪漫主义这一词的含义,原来是指用罗曼语(Roman)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首先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中。在作品里,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完全不受限制地表现出来。就是说,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在理论上相对立。古典主义的音乐是线条式的而且是鲜明的,浪漫主义的音乐富于色彩和感情,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实际上在古典主义音乐中,已含有浪漫主义的因素,而浪漫派的作品中,也多有古典式的内容。 更多浪漫在这 :blogsina/s/blog_5e4611450100c5tn~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 补充: 民族音乐 民乐 最突出的特点是写意性,也就是烘托一种精神氛围,一种心灵感受。比如 《高山》 、 《流水》 ,并非直接 对景 色进行细致的写,而是写情,以情见景。正如子期说----“巍巍乎志在高山”、荡荡乎志在流水”,是 “志在”,而非景在也。在这里,有人会认为我把写意(和写实相对)和写情混为一谈了。但 实际上,写描绘了客观事物经过心灵投影之后的影象,在很大程度上经过了人的感情的加工,并进一步抽象化为音乐形式表露出来,落在纸上而为谱,发于声则为乐。 民乐的这种写意性与民乐体裁大多为独奏或量乐器合奏,而很少有乐队合奏、协奏这一事实十分吻合。大型乐队长于细致入微的景物、色彩描写,精于大范围气氛的烘托,而 心灵深处 的意所至,则是独奏和少量乐器合奏的专利。在西洋古典体裁中,最贴近心灵的是 室内乐 ,如 弦乐四重奏 之类,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民乐的另一个特点是 个体性 ----写个人之意,抒个人之情。这与西洋音中的室内乐很相似,但在民乐中似乎没有,或者说很少有与西洋交响音乐相匹配的体裁与作品。不只沉浸在个人情致里,而是反映更为广阔的外部 世界的音乐 作品有 《十面埋伏》 、 《霸王卸甲》 、 《江河水》 等,但是这样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应当说,过于强调意境,过分地沉浸在个人世界中严重地限制了民乐的发展,使民乐的音体系没有达到西方音乐体系的广度和繁荣程度。这是十分可惜的。 那么,民乐与古典的最易表现出来的差别是什么呢?这么说吧,你听民乐,部分时间不会感到 酣畅淋漓 、热血沸腾,也不太经常感到 缠绵悱恻 ,美得醉人,但它却能充分调动起你的心灵(如果你真的在听的话),让你产生一种意境、氛围,并融化在其中,从心底里产生最细致、最真挚的感。这就是民乐,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

欧洲古典乐派和欧洲浪漫乐派的不同

西方古典乐派是遵循古典音乐的规则来进行作品创作的,而浪漫乐派遵循的是作者当时创作时的心情,怎样写更能表达作者的心境就怎样写,没有考虑那么多古典音乐的

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音乐作品所共有的典型特征

为流传的“黑猎人”民间传说,舞台上展示了一幅幅地道的北德森林乡民风俗画。亍⒈炊喾叶嘉鹿

族歌剧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不过他们的《魔笛》、《费德里奥》中的“民族性”尚不完备,虽用了德语歌词,

音乐也具德国特色,但描绘的却是东方的神话或西班牙的故事,而《自由射手》以浓郁的民间气质的音乐素材

(猎人的合唱、姑娘的歌谣、乡民们的阿勒曼德舞)和德语说白的“歌唱剧”的传统样式,致力于德国偏僻村

庄、森林景色的描绘和德国民族思想感情的表达是十分成功的。

浪漫乐派钢琴诗人肖邦(1810—1849)是波兰爱国主义钢琴家、作曲家、中欧民族乐派先驱,其

作品极富独创性和民族性。玛祖卡、波罗奈兹贯穿其一生的创作生涯,他把这两种波兰民间舞曲体裁提高到音

乐会乐曲体裁水准。他作有57首玛祖卡舞曲,创造性地运用其特性节奏与民间调式和声,使其更具有鲜明的

民间色彩和波兰民族气质,成为充满诗意的器乐小品。作品中有对民间风笛的模仿(《C大调玛祖卡》,Op

.24之二),有的采用主属和弦交替演奏,刻画民间乐手演奏的声响(《D大调玛祖卡》OP.33之二)

。他作有15首波罗奈兹舞曲,完全脱离了舞蹈,不再是炫技式的外在效果,注入严肃的思想内容,成为风格

独特,刚毅、豪放进行曲式的戏剧性音诗。肖邦把波奈兹舞曲同战场、军队、古波兰的荣耀连在一起。这两种

舞曲体裁都体现了同波兰祖国精神的联络。

浪漫主义音乐全盛时期德国最后一位古典主义者勃拉姆斯(1833—1897),对民族民间音乐抱有

深厚感情,他是德奥艺术歌曲的又一名大师。其200多首独唱艺术歌曲,绝大部分属于民歌性质的抒情歌曲

。歌词充满民间生活气息,音调与节奏都与民间音乐紧密相联,曲式简洁凝炼,多采用起源于民间歌曲形式的

分节歌。如《摇篮曲》(OP.49之四)是从一本《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里选取童谣编成歌词,分节歌形

式,圆舞曲基调,轻轻荡漾的伴奏音型。再如《徒劳小夜曲》(OP.84之四)是从下莱茵地区的一首民歌

中选出编为四段歌词,旋律接近德国民间舞蹈歌曲的质朴风格。《永恒的爱》(OP.43之一)是用斯拉夫

民歌谱成的。勃拉姆斯1869年和1880年创作发表的4卷21首《匈牙利舞曲》,吸收了斯拉夫和匈牙

利民间音乐的曲调和韵律特点,生动地表现了匈牙利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性格。

歌剧之王威尔第(1813—1901)是欧洲乐坛享誉最高的歌剧作曲家,他的信念是“人人都应储存

其民族所专有的特点。”(列维克《外国音乐名作》第三册325页)其歌剧旋律极富形象性、抒情性和戏剧

性,这些旋律多以民间曲调为基础,朴素、通俗、鲜明、易记,新歌剧一旦上演,其中许多曲调不胫而走广为

传唱。如《茶花女》中的《饮酒歌》、《弄臣》中的《女人爱变卦》(后被人重新填词改名为《夏日泛舟海上

》成为创作民歌)就烩炙人口,而《游吟诗人》中的《火焰上升》几乎已成为民间歌曲了。

浪漫主义乐派的形成正处于19世纪欧洲各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时期,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在音乐史

上出现了第一个这样的时期,即强调民族差异和民族价值,在音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民族特征产生决定性影响

的时期。浪漫乐派就其本质来说,无论旋律音调、表现方式,均受民间音乐的影响,并深深植根于各自民族音

乐传统的基础之上,强调民族特征和继承民族传统。

四、民族乐派普遍追求并刻意表现民族特征藉以激发民族意识、

提高民族觉悟

由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随之而来的19世纪20—30年代的革命风暴席卷了欧洲大地,欧洲各

国——尤其俄国和北欧各国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日益增强,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

。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浪漫主义思潮的掀起,欧洲各地区进入了民族文化兴起的时期。民族乐派的诞生

,显示了民族文化开始走向了繁荣。

民族乐派是浪漫乐派的一个分支,无论美学观点和创作方法,都和浪漫乐派一脉相承。他们把浪漫乐派所

强调的“个性”扩大为“民族性”,把“个性化”发展为每一个民族都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表现特征。其结

果,浪漫乐派所强调的民族民间特征,在民族乐派手中就更加突出而全面了。

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格林卡(1804—1857),1836年创作上演的古典民

族歌剧《伊凡·苏萨宁》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 的历史题材的“祖国英雄悲剧”。作曲家采用了丰富的俄罗

斯民谣,借用世界歌剧艺术的形式,汲取德国、义大利浪漫乐派技巧而创作的独具民族风格的第一部俄国民族

歌剧。1884年创作的《卡玛林斯卡雅幻想曲》,采用了两支俄罗斯民间广为流传的歌曲和舞曲——婚礼歌

《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舞曲《卡玛林斯卡雅》作为主题,用交响音乐的形式进行变奏展开,鲜明地刻画

了俄罗斯农村生活风俗图景和俄罗斯民族性格。它成为俄罗斯交响音乐基石,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所有的

俄罗斯交响音乐,都是从《卡玛林斯卡雅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格林卡十分重视从俄罗斯的民族诗歌中,

从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正如他的座右铭所示:“创作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艺术家只不过把它编

成曲子而已。”古老的农民歌曲、俄罗斯教会音调、城市生活歌曲和舞曲等,都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

和声上尽量避免浓重的纵向和弦性四声部和声法,而采用俄罗斯特有的复音、复曲调技法。他的创作实践为俄

罗斯民族乐派进入世界音乐先进之林铺平了道路。

浪漫时期鲜有的全才柴科夫斯基(1840—1893)是位极富个性的作曲家。他的音乐语言,在技巧

上受德、法影响,是具有世界性特点。他的作品中,欧洲式华丽优雅的风格,胜于俄国式朴素的乡土色彩。事

实上他的音乐仍是根生于民族、民间的现实土壤之中,有些作品直接采用和发展了俄罗斯民间歌曲、舞曲和城

市人民歌曲。如《如歌的行板》取材于乌克兰民歌《万尼亚坐在沙发上》,《第四交响曲》终曲乐章是以俄罗

斯民歌《田野上一棵白桦树》的旋律为基础创作的。《[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主题来自另一首乌

克兰民歌《来吧,伊凡卡》。俄罗斯的民族题材、民族性格始终贯彻在他的音乐创作之中,因此他的音乐仍主

要是独具个性的俄罗斯式的。

19世纪下叶捷克民族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德沃夏克(1841—1904)七十年代末出版了二册16

首《斯拉夫舞曲》,这些包含有波尔卡、斯科契娜、孚利安特、奥特兹美克、波罗奈兹、杜姆卡等捷克、斯洛

伐克、波兰、乌克兰等众多民族舞曲体裁而举世闻名,得到国际音乐社会的广泛赞誉。九十年代初他就任纽约

国立音乐学院院长期间,创作了e小调第九《新世界交响曲》,作品中既采用了含有印第安民歌曲调的音调核

心(但反对直接引用原始民歌旋律),又巧妙地织入了波希米亚音乐所特有的气质;既表达了对美国印第安人

的深情,又怀有对捷克故国的乡愁,抒发了远离家乡的波希米亚人的爱国赤子之心。这部作品结构严谨、旋律

优美、民族风格浓郁,是一部思想深刻、通俗易懂的经典作品。德沃夏克在美国艺术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是位国际性的捷克民族作曲家。

匈牙利新民族乐派的代表、民族音乐学家、作曲家、教育家巴托克(1881—1945),一生花了几

十年的时间蒐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民间音乐,成绩卓著。他与同窗好友音乐教育家柯达伊(1882—196

7)提出“对匈牙利民族音乐再认识”的论点震动全欧音乐界。巴托克为了进行民族民间音乐的比较与研究,

从中找出匈牙利民间音乐的“音乐母语”,把民歌的蒐集活动,扩充套件到匈牙利本土以外的地区:斯洛伐克、罗

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南斯拉夫、土耳其以及北非地区。蒐集、记录了6000多首民歌,出版了近2

000首。摸索出一套系统科学的蒐集分析方法,对民俗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利用土生土长的匈

牙利民间音乐素材,花了10年的时间创作编写了《献给孩子们》、《小宇宙》等钢琴曲集,具有巨大的教育

价值。

从以上论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民族乐派普遍追求并刻意表现其自身的民族特征,他们艺术目标明确

,行为自觉,欲使音乐文化成为激发民族意识和提高民族觉悟的手段。这是在新的思想和民族解放斗争背景下

,由作曲家的民族意识和对自己国家民族的特殊感情所决定的。

五、几点启示

从欧洲古典音乐民族特性的分析研究中可得到几点启示。

1.大凡有成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音乐家,可以说都是民族音乐家。他们的作品都具有“只有民族

的,才是世界的。”(赵fēng@①教授语)重要特征。世界各国专业音乐创作,尽管其音乐中心特征有所

不同,但在音乐创作中,将民族性作为共同追求的艺术目标这一点毫无例外。正如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说:

“没有民族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一般认为是全人类的音乐都是具有民族性的。”

2.加强欧洲音乐文化及世界音乐文化的学习,重视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全球意义,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

界铺路垫石作出贡献。“欧洲音乐中心论”在我国音乐界,尤其在专业音乐教育圈内影响较深,应花大力气进

行批判、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好中西音乐关系。在师范音乐教育中,笔者认为在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同时,还

应加强欧洲及世界音乐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最近一位美国音乐教育专家来信问到:“听说中国教育工作者有学

好数理化走遍天下的观念,现在是否有学好世界音乐文化为走向世界做准备?是否认为这是未来的必定趋势?

”(《音乐研究》93年第一期29页)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重视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全球意义,应该看到几十年

来西方音乐理论、技法、教育体系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所起的全面而积极的影响。要防止在批判“欧洲音乐

中心论”,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同时,一种矛盾掩盖另一种矛盾,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学习研究欧洲及

世界各国音乐理论、表现手法技能技巧、创作中的经验教训,目的在于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为使中国民族音

乐进一步走向世界打好基础。

3.改革外国音乐史教学,在忠实于史实的前提下,从教材到讲授应突出爱国主义、人民性、民主性、民

族特征主旋律。目前外国音乐史教学问题不少,使用教材多为进口教材,内容繁琐,面面俱到,重点不够突出

;观点有些陈旧,甚至有不少唯心主义观点,宣扬资产阶级天才观、英雄造时势、个人奋斗;在评价音乐家及

作品时有的缺乏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一分为二,只看到音乐家的历史贡献,看不

到历史的局限性。当务之急,应组织国人编写观点新颖、重点突出的西方音乐史教材。教材中应弘扬外国音乐

家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反对外族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音乐家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民间艺术、继承

传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在充分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的同时,也要全面客观地评价他们的思想

、美学观点和作品的历史局限性。

鉴往而知来,历史是一面镜子。“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于现代,面向未来

。吸收各国优秀音乐传统,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让中国民族音乐进一步走向世界,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出发点

古典乐派的音乐家有哪些?

1、海顿 HAYDN(1732--1809)

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等。

2、贝多芬 BEETHOVEN(1770—1827)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作品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风格轻快流畅;中期作品则体现了他自己的特有的音乐风格,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晚期作品技巧成熟、思想深刻复杂,同时出现了浪漫主义的因素。

贝多芬一生的主要作品包括:九部交响曲、一部歌剧——《费德里奥》、五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十首小提琴奏鸣曲、十六首弦乐四重奏。管弦乐序曲:《埃格蒙特》、《柯里奥兰》以及大量的声乐器乐及戏剧音乐作品。

3、莫扎特 MOZART(1756—1791) 莫扎特的音乐优美、秀丽、典雅、热情,像泉水一样清澈透明,充满了愉快的生活气息和青春活力。他一生创作了七百多部作品,体裁广泛,几乎所有的音乐形式都有所涉猎。他在歌剧、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和室内乐等多个领域内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莫扎特共创作了二十二部歌剧、四十多部交响曲、大量的器乐协奏曲、室内乐及各种不同形式的声器乐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D大调(加冕)钢琴协奏曲》、《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著名的《安魂曲》等等。

举例说明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其实古典主义风格讲究均衡,优雅。浪漫时期的音乐很强调个人情感表达,当然古典时期的音乐同样有个人感情表达。用现在的话说古典比浪漫时期的音乐要淡定一些。呵呵

不用举栗子了;)你随便找找古典时期的音乐和浪漫时期的音乐对比听听就知道了。当然古典时期,比如莫扎特和贝多芬有的作品很接近浪漫时期的风格,因为古典时期本来就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浪漫时期的舒伯特,斯美塔那,老柴等很多音乐家都受到古典时期音乐家很深的影响。

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原指古代留传下来堪称经典的音乐作品,后广指一切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典范音乐作品。在这种意义上,这一概念不受时间和地 域的限制,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国家、民族的高度艺术性的民间或专业的音乐均可称为古典音乐。在欧美音乐中,古典音乐的概念具有多种解释: ①专指德奥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20年代以J海顿、WA莫扎特和Lvan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即所谓“维也纳古典音乐” (亦称“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或“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在这里,古典音乐的概念是狭义的,它具有地理和历史的范畴,特指具体的音乐风格和流派(见维也 纳古典主义音乐)。 ②从维也纳古典音乐的历史时期往前推移到CW格鲁克、GF亨德尔和JS巴赫的音乐,甚至再往前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各国专业音乐。在这种意义上,这一概念扩大了地域和时间的范围,突破了特指的音乐风格和流派的限定。 ③从维也纳古典音乐的历史时期往后延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专业音乐,即将浪漫主义乐派和民族主义乐派作曲家的创作均包括在内。在这个意义 上,古典音乐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的现代音乐形成了两个对应的概念。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音乐语言和艺术手段的不同。 前者遵循传统的调式、调性、和声功能体系等创作技法,后者则突破了这一传统创作方法。 ④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非纯粹娱乐性质的现代专业音乐包括在古典音乐这一概念所指的范围之内。在这种意义上,古典音乐与严肃音乐的概念合而为一,而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单纯娱乐性质的轻音乐、流行音乐或其他通俗音乐。CLASSICAL MUSIC,中文翻译成“古典音乐”。有人认为"古典"给人的感觉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改称“经典音乐”。也有人根据牛津英文辞典里对古典的定义,in traditional and serious style,而称其为“严肃音乐”。于是,“古典音乐”又被戴上了“严肃”的帽子,让人更不敢靠近。但下此定义的人一定没有好好查字典,因为 serious的第二条义项是这样给出定义的:(指书、音乐等)启发思考的,不仅为消遣的。因此我们知道原来古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 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再来看一下朗文辞典对古典音乐的解释: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 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 time。可见,古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如此看来,译成”经典音乐“的确更妥当一点。只是大家都说惯了,要改口总觉得别 扭,还是称其为”古典音乐“吧,要怪只怪当时第一个翻译的人,怎么没想到“古典”会带来这么多的误解。还好,没有意译成”严肃音乐“,否则真的是要贻笑大 方了。 当我们听到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欧洲古典音乐是欧洲文化的结晶,它包括交响乐、管弦乐、歌剧协奏曲、器乐独奏等,欣赏欧洲古典音乐,可以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审美能力。 浪漫: 浪漫主义这一词的含义,原来是指用罗曼语(Roman)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首先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中。在作品里,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完全不受限制地表现出来。就是说,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在理论上相对立。古典主义的音乐是线条式的而且是鲜明的,浪漫主义的音乐富于色彩和感情,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实际上在古典主义音乐中,已含有浪漫主义的因素,而浪漫派的作品中,也多有古典式的内容。 更多浪漫在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4611450100c5tn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 补充: 民族音乐 民乐 最突出的特点是写意性,也就是烘托一种精神氛围,一种心灵感受。比如 《高山》 、 《流水》 ,并非直接 对景 色进行细致的写,而是写情,以情见景。正如子期说----“巍巍乎志在高山”、荡荡乎志在流水”,是 “志在”,而非景在也。在这里,有人会认为我把写意(和写实相对)和写情混为一谈了。但 实际上,写描绘了客观事物经过心灵投影之后的影象,在很大程度上经过了人的感情的加工,并进一步抽象化为音乐形式表露出来,落在纸上而为谱,发于声则为乐。 民乐的这种写意性与民乐体裁大多为独奏或量乐器合奏,而很少有乐队合奏、协奏这一事实十分吻合。大型乐队长于细致入微的景物、色彩描写,精于大范围气氛的烘托,而 心灵深处 的意所至,则是独奏和少量乐器合奏的专利。在西洋古典体裁中,最贴近心灵的是 室内乐 ,如 弦乐四重奏 之类,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民乐的另一个特点是 个体性 ----写个人之意,抒个人之情。这与西洋音中的室内乐很相似,但在民乐中似乎没有,或者说很少有与西洋交响音乐相匹配的体裁与作品。不只沉浸在个人情致里,而是反映更为广阔的外部 世界的音乐 作品有 《十面埋伏》 、 《霸王卸甲》 、 《江河水》 等,但是这样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应当说,过于强调意境,过分地沉浸在个人世界中严重地限制了民乐的发展,使民乐的音体系没有达到西方音乐体系的广度和繁荣程度。这是十分可惜的。 那么,民乐与古典的最易表现出来的差别是什么呢?这么说吧,你听民乐,部分时间不会感到 酣畅淋漓 、热血沸腾,也不太经常感到 缠绵悱恻 ,美得醉人,但它却能充分调动起你的心灵(如果你真的在听的话),让你产生一种意境、氛围,并融化在其中,从心底里产生最细致、最真挚的感。这就是民乐,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

  1、古典音乐及主要流派

  西方音乐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古希腊时期

  希腊是古代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音乐除了祭祀太阳神、酒神的仪式外,还常用来表达爱情,歌唱友谊,欢庆典礼等。在希腊文明鼎盛时期,产生了集音乐、诗歌、舞蹈为一体的宏大的悲剧和喜剧。当时的雅典圆形剧场可容纳数万观众,著名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既是文学作品,又是音乐作品,是由盲诗人荷马边弹琴边吟唱而即兴创作的。

  (2)中世纪时期(大约公元476—1450)

  中世纪的欧洲,是教会统治的时期,宗教音乐也自然成为这一时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音乐完全为教会服务。罗马教皇格列高里一世主编的唱经歌集《格列高里圣咏》流传极广,几乎人人会唱。公元九世纪在这些圣咏旋律之上,添加了另一个声部。多生音乐丰满、和谐的效果,象征着天国的音乐。之后又添加至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声部,吸引人们的不再是配有简单曲调的宗教歌词,而是动人的音乐本身。公元12世纪起,出现了带着乐器云游四方,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的游吟诗人、恋歌诗人以及许多流浪艺人,他们的音乐是由悖于教会旨意甚至亵渎神灵的,去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3)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

  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他以人文主义为主要思潮,一些音乐家要冲破教会神权的禁锢,用音乐来表现人的感情,尽管音乐仍然被教会利用作为传道工具,但更大程度上在人民中间起到娱乐作用,因而时速音乐发展极为迅速,她的成熟与影响都超过了宗教音乐。16世纪末。在宗教剧的基础上,意大利产生了歌剧,主要以神话、英雄业绩及人的喜怒哀乐为题材。这时期契约脱离声乐而独立存在是音乐发展的又一重大成果。

  (4)巴洛克时期(1600—1750)

  “巴洛克”一词来自葡萄牙语,意为歪扭不圆的珍珠。后被借用专指17、18世纪西方建筑、雕塑中奇异、怪诞的风格。在艺术上,更多的是表现人的内心情感。韦尔迪的歌剧《奥菲欧》就是用戏剧性咏叹调表现人物内心痛苦失望的情绪。主调音乐的歌曲和清唱剧等声乐形式应运而生。同时,器乐曲的繁荣,也是这时期音乐的又一特征。出现了大协奏曲、奏鸣曲、赋格曲等体裁,并形成了一些固定、严格的形式。以巴赫、亨德尔为代表的音乐家写了大量的声乐和器乐作品,用音乐来表现英雄性、史诗性的题材,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5)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

  1730—1770这40年,是欧洲音乐风格逐渐转变的时期。当时巴赫和亨德尔正处在事业的巅峰之上,而以巴赫的三个儿子以及萨玛尔蒂尼、斯卡拉蒂、斯塔米茨等为代表的一批音乐家已在大胆探索与创新新的音乐风格。古奏鸣曲和交响曲的形成与他们有着直接关系。这一时期被称作“前古典主义时期”。在他之后,誓古典主义风格的成熟时期。交响音乐的成熟与管弦乐队编制的确立使这一时期重大成就。

  西方音乐史上著名的古典乐派是18世纪以后随着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在欧洲的兴起,受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而形成的乐派。“古典”一词包含着谐调的、高雅的、持久地、典范的意思。“古典派”不是当时作曲家的自称,而是后人为区分与浪漫派音乐界线而使用的专用名词。古典乐派的作曲家思想上倾向自由、平等,作品着重表现新兴的市民阶层和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与追求。在创作上讲究形式完美,结构严谨,平衡对称,音响和谐,逻辑严谨规范;旋律流畅优美,简洁易记,常带有民间风格;节奏灵活多变;十分重视情绪的多样化与对比;曲风淳朴、稳重、严肃,崇尚理性。主要作曲家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格里格等,由于其活动中心是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维也纳古典乐派”。这时的主要体裁形式有歌剧、赋格曲、室内乐、奏鸣曲、交响曲等。

  (6)浪漫主义时期(1820—1900)

  19世纪的欧洲,政治风云变幻频繁,并出现了欧洲大陆封建复辟的潮流,随后星期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使得摆脱封建制度和总价桎梏束缚的欧洲文艺家在创作中追求个性解放,产生了浪漫主义的文化。在音乐领域内,浪漫主义是澎湃的浪潮奔涌而来,波及整个欧洲大陆,音乐艺术达到黄金时代。1821年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的公演,被称为浪漫主义的到来时刻,是音乐史上新的一页。随着歌剧艺术的空前繁荣,艺术曲目自18世纪末逐渐兴盛而发展成为声乐套曲,传统的协奏曲、交响曲等形式继续使用并得到发展,交响诗、交响音画等新的体裁产生并受到广泛喜爱。

  19世纪法国军队对外的大局侵略及德国、奥地利等国家对欧洲一些弱小民族的残酷奴役,使得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增强,为振兴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民族乐派应运而生。一大批具有爱国精神和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相继问世。各个民族不同的风格为欧洲音乐增添了许多色彩,形成了颇为壮观的浪漫主义音乐的洪流。

  西方那个音乐史上著名的浪漫乐派产生于19世纪初。它的特征是追求个性解放,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着重自我意识的表现与刻画,是一种个性化的、理想化的感情重于理智的音乐。作品着中与个人生活感受和对自然景象的细致表现和描绘。音乐结构比较自由、无拘束,多以古代神话传说和幻想故事为题材,注重音乐的标题性和诗情画意。请调诗歌、戏剧与音乐的结合,创造出即兴曲、无词曲、音乐会序曲、交响诗等多种音乐体裁。浪漫乐派可分早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早期(1820—1850)代表人物是韦伯、舒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等。中期(1850—1890)代表人物有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后期(1890—1910)代表人物有沃尔夫、马勒、约翰·施特劳斯等。

  西方音乐史上著名的民族乐派出现于19世纪中叶,由东欧、北欧和俄国一些作曲家构成。他们追求的目标,一是民族的内容,既反映祖国的历史和民族性格,以本民族的风格、民间故事或文学作品为题材,表达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思想;二是民族形式,既要求运用本民族民间的体裁形式和音乐语言,或直接采用本民族民间的音乐素材,表现出鲜明民族风格和特色。主要作曲家有俄国的格林卡和被称为“强力集团”的五名作曲家:鲍罗丁、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巴拉基列夫、居伊,还有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捷克的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等。应该指出的是,民族乐派实际上是浪漫乐派的一个分支,他们把浪漫乐派所强调的个性扩大为民族性,但透过民族性,仍然可以看到作曲家的个性。民族乐派的创作方法和美学观点是和浪漫乐派完全一致的。

  2、现代音乐及主要音乐流派

  现代音乐泛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音乐艺术。主要特征是形成里许许多多凡如流星的不同风格的音乐流派。总的创作特点是,力图否定与摆脱传统的创作思维与技巧,追求各种新奇的表现手法,例如打破并排斥传统的功能调概念,采用无调性、多调性;大量使用不协和和弦;节奏上愈趋复杂化。这些是多数20世纪音乐作品突出特征。下面介绍的是众多流派中的几个主要流派。

  (1)印象派

  产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得影响而形成的。印象派音乐力图摆脱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追求的是气氛和色彩。作品中大量采用全音阶、教会调式、平行和弦、不和谐的七和弦和九和弦等,打破和声及调性的功能体系,造成调性上的扑朔迷离。旋律趋向片段零散,排除完整的旋律和曲式结构,配器力图精致细腻;以调节音乐明暗的层次和浓淡色彩,旨在朦胧的光色之中表现主观的印象,渲染出浓淡的色彩和请调。法国作曲家德彪西1812年的管线乐序曲《牧神午后》是印象派的经典作品,它以细腻的笔触渲染出朦胧的气氛,描写一个牧神在炎热的太阳底下昏昏欲睡时产生的种种幻觉,从而确立印象派音乐的地位。此外,法国的作曲家拉威尔也是印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新古典主义音乐

  新古典主义音乐于本世纪20年代末开始盛行。他是和后期浪漫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潮流。这些作曲家重新使用均衡的形势和清晰可辨的主题进行创作,用以代替他们认为晚期浪漫主义中日趋夸张的姿态和松散的形式。他们反对音乐的标题性和主观性,主张音乐应该回到“古典”中去,应当保持严格的客观精神。这一流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音乐《艺神的主宰阿波罗》、《仙女之吻》、《圣诗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都是这一流派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在题材上有的旋子古代神话故事,有的则是中世纪的宗教内容。此外,还有法国的奥涅格、米洛、普朗克,德国的兴德米特、匈牙利的巴托克、苏联的普罗柯菲耶夫和萧斯塔科维奇等著名作曲家,均不同程度上都受到它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在音乐上力求模拟古代音乐风格,而在创作手法上则用现代技术,形成一种新型的拟古音乐风格。

  (3)表现主义音乐

  表现主义音乐产生于20世纪初,流行于二三十年代,适于表现绘画同步的艺术。表现主义画家常用夸张的、扭曲了的形体和色彩以及象征的手法来发泄内心的的苦闷。表现主义音乐受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主张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强烈的自我感受、欲望、幻觉等。他的创立者是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在他的“表现心灵”的音乐中,渲染着紧张、恐惧的气氛,反映出一种悲观、变态的倾向,他的典型的作品是独唱剧《期待》、念唱于室内乐曲集《月迷》。代表人物还有勋伯格的学生贝尔格、威伯恩,由于这三人的活动低低点也在维也纳,所以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此外还有匈牙利的巴尔托克、俄国的斯克里亚宾等。

  (4)十二音体系

  十二音体系有称十二音作曲技法,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由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勋伯格在探索现代音乐的发展方向时,创造出的一种新的作曲技法。其创作方法是将八度中的十二个半音彼此割裂,废除了中心音的重要性,无所谓调式、调性,将十二个音排列成一个“音列”或“音序”,按照作曲家的构思,一首作品原则上只用一个音列来发展旋律,以求得乐曲整体的统一,通过反行、逆行、反行加逆行等技法平均地加以运用和发展,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音乐的束缚,追求一种有组织原则的无调性音乐,是现代音乐的重要创作思想和作曲技法。勋伯格的学生威伯恩和贝尔格继承发展了十二音音乐,使之成为“序列音乐”,威伯恩晚年又创作了“点描音乐”,用许多被休止符隔断的短音和音组构成乐曲。

  (5)具体音乐

  具体音乐是用录音技术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到声音录音后作为素材进行复核处理而制成的音乐。早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作曲家局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噪音,以歌颂机械文明,表现都市生活。具体音乐的创始人法国沙弗尔于1948年正式发表了具体音乐理论,首次把风雨声、火车轰鸣声、动物嚎叫声,以及铃声、钟声、汽笛声等嘈杂的音响收集起来,用电声技术进行加工,经过加速、减速或把录音带逆转、循环等改变其强弱、力度、音色等处理使其变性,制成《铁路练习曲》、《炒菜锅练习曲》、《墨西哥的笛子》、《唱片练习曲》等作品,1950年他和法国作曲家皮埃尔·亨利合作,把人的呼吸、吟诵、呐喊、口哨、步伐、敲门、弹琴等声音组合制作出多乐章的具体音乐作品《单人交响曲》。

  (6)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是29世纪50年代才兴起的一种新音乐。他和具体音乐一样,是音乐与电子科技结合的产物,但具体音乐取材于自然音响,而电子音乐则以电子振荡器和发声器作为声源。它主要运用正弦波造成无泛音的所谓纯音,或用打击乐器、噪音乐器发出的杂音以及用人声和具体音乐相结合,通过声音滤波器和反响设备,使之变性、变质、变量,经过录音、剪接等处理,组合成各种奇异的音响和多变的节奏。电子音乐既不受音高的限制,也不受音节和音律的束缚,它已超越人声、乐器声和自然音的新音响开拓了音乐新的表现领域。1951年前联邦德国科隆广播电台最初进行电子音乐实验之后,世界各地广播系统掀起了创作高潮。这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前联邦德国的斯托克豪森,还有前民主德国的库申涅克、卡格尔,,,法国的瓦雷兹,意大利的贝里奥,美国的路恩宁、巴比特,荷兰的贝汀丝以及日本的诸井城、松夏真一等。

1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情绪的丰富变化和对比获得了全新的强调。2节奏的灵活性,给古典主义音乐增添了变化。3与晚期巴洛克音乐的复调织体相比,古典主义音乐基本上属于主调音乐。4古典时期的旋律悦耳动听,且容易记忆。古典主义音乐,将深邃的思想和热烈的激情赋予古典主义音乐的形态上。18世纪初~19世纪初的音乐风格。它出现在巴洛克时期之后,结束于浪漫主义时期之前,而且与这前后的两个时期都有着相当大的年代上的交叠。《海上钢琴师》《她比烟花寂寞》《莫扎特》浪漫主义音乐: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新浪漫主义》《最后的浪漫》民族主义音乐在十九世纪西方浪漫主义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相对封闭的国家的作曲家继承了德奥等成熟的主流音乐文化,与本民族的音乐素材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进行了杰出的、不朽的创作,展现了音乐交流碰撞的强大生命力,成为浪漫主义音乐得以延续的重要生力军。表达出浓郁的乡土风情、鲜明的国籍和民族性,浪漫主义风格隶属。《最后的武士》《南京》印象主义音乐并不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 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在印象派的音乐中,富有色彩效果的和声远比旋律重要。由于钢琴兼有和声以及音色精致变化的功能,又能在琴槌、琴弦和踏板的巧妙组合之中产生奇妙的泛音效果,最能表达云雾水性音响的灵动之感。超然物外,精神遨游在水光山色之中,在虚无缥缈的意境中进入一个忘我无我的境界。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种新音乐风格,它深受当时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追求刻画实物周围的色彩与光影在瞬间的迷离变幻。法《车轮》《狂热》

19世纪的民族乐派

19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欧洲的民族乐派是欧洲音乐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为音乐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气。

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古典主义时期,欧洲音乐并无明显的民族特征,而是泛欧洲性的。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民间音乐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异国情调的音乐也引起人们的兴趣。

19世纪以前,俄国、波希米亚、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国家和美国,虽然其中有的不乏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但是没有自己的艺术音乐传统。他们演出的只是意大利和德国的音乐。这些国家的政治上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特别激发了文化的民族主义精神,促进了民族乐派的兴起。民族乐派强调在音乐中反映民族精神内容,以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节奏表现民族特征。

古典主义是在1750年—1830年产生的音乐创作风格,其作为音乐创作的重要时期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在巴洛克音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个以维也纳为中心的欧洲音乐创作风格群落。

十九世纪民族乐派音乐家

1 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1810-1849)

2 李斯特 Feanz Liszt(1811-1886)

3 波西米亚的民族音乐

4 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

5 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576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