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性浪漫无性恋是怎样的体验?

异性浪漫无性恋是怎样的体验?,第1张

精神上恋爱,这大概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吧。

柏拉图(Plato,Πλατώ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苏格拉底。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在他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正确性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因为 “无性恋” 的含义很广,所以不少人对这个词存在误解,包括无性恋者(或者叫小A)自己也对这个词的诸多含义感到陌生。

人们可能并不知道,很多无性族依然对恋爱关系有兴趣,而且这和他们的无性恋身份并不冲突。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和 恋爱取向(romantic orientation)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性取向指的是 一个人会让你产生性欲,而恋爱取向指的是 你受到一个人的吸引,希望和他建立亲密关系。

简单来说,恋爱吸引是爱情,而性吸引是情欲。很多时候这两个概念都是相互交织的:异性恋可以对同性产生恋爱感情,同性恋也可以对异性产生恋爱感情 —— 任何一种排列组合都可以成立,包括纯粹的同性恋和异性恋。

但是要调查无性恋的数量很困难,因为无性恋是一个概括性术语,其中 包含了多重身份。一个自认为是小A的人可以被归入无性恋光谱中的任何一个类别,包括 反性族(antisexual),性积极(sex-positive)、灰色无性恋(grey-A)等等等等。还有一些无性族可能都不知道 “无性恋” 这个词的存在。

为了更好地理解作为无性族谈恋爱是什么感觉,我采访了一些有恋爱体验的无性族人士,听他们给非无性族解释他们的身份和伴侣关系,以及他们是如何发现自己是无性恋的。

一些无性族很早就明确了自己的性取向。现年21岁的安洁莉卡(Angelica)是一个半浪漫无性恋者。所谓 “半浪漫”(demiromantic),就是说只有在和一个人建立起足够深厚的情感连接后,她才会受到对方的恋爱吸引。“我在大概10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是个小A,但我也曾怀疑过自己是不是同性恋,因为我发现女人对我更有吸引力,” 她说,“当我意识到这种吸引是一种美学吸引(就像喜欢一件艺术品一样)和个人欣赏的混合后,我就再次确定了自己的无性恋身份。”

“我从来没想过找对象,我从小就幻想着长大后能和自己的各种宠物一起在一个小小的房子里生活。” 安洁莉卡说,“后来我遇见了我的对象,在经历了几个月的研究和思考后,我又从一个严格的无浪漫情结者(aromantic)变成了一个半浪漫情结者(demiromantic)。”

安洁莉卡说,身为一个严格的无浪漫情结者,意味着她永远不会对任何人产生恋爱的感觉,但是作为一个半浪漫情结者,她喜欢上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她强调不是所有的好朋友都会让她倾倒,她喜欢的只有这一个)。“第一次见到我的对象时,我依然没有任何恋爱的感觉。直到我们玩得特别好之后,我才开始成天想着他,想到头痛的那种…… 但是虽然头痛也和开心。我迫不及待要想和他聊天,看到手机来了信息我就会特别高兴。那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幻想自己和另一个人一起生活共度余生。”

“人们通常认为无性族就是一帮不想做爱的人,把 性吸引(sexual attraction)和 性欲望(sexual desire)画上等号,” 她说。虽然这种描述也符合无性恋群体中的一部分人群,但也有许多无性族喜欢性爱并且积极主动寻求性爱,” 她说。虽然二者经常被混用,但实际上,性吸引指的是一个人被某一种性别吸引,因为觉得对方有性魅力而对其产生情感,而性欲望则纯粹是一种冲动,指的是寻求性行为或者性对象的欲望。性吸引可以引发性欲望,但是这句话并非绝对,而且无性族在个体体验上和恋爱中的表现上也不尽相同。

现年35岁的艾丽莎·汉森(Elisa Hansen)生活在北卡罗来纳,是一个双性浪漫(biromantic)无性者,也就是说她会受到多种性别的恋爱吸引,但是她的性取向却又是无性恋。“一些无性族也会在没有感受到恋爱吸引的时候产生性欲,但我不属于那种。” 她说。

艾丽莎目前已婚,她是在认真谈了三次恋爱(对象有男有女)之后才终于摸清楚自己的性向,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她结识了她现在的丈夫。艾丽莎表示,在当时她并不确定自己是无性族,所以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她一度觉得自己是不是 “有点问题”。

但在确定了自己的性向后,艾丽莎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并且和他结婚。“我们的婚姻生活非常幸福、健康,性爱只是我们婚姻生活的一小部分。我们也想组建一个家庭,所以我们会为了生小孩而做爱。” 她说。

艾丽莎说她对她的丈夫有性吸引力,但他并没有强烈的性欲。她的丈夫知道她会为了取悦他而和他做爱,但是他很少提出这方面的要求。“只要不是为了怀孕,我们可能三个月才做一次,” 她说,“他对我完全没有性吸引力,但我依然很爱他,而且愿意和他一起生活,共度余生。”

艾丽莎说偶尔做爱会让外人对她的性取向产生误解。“很多人都觉得,只要你会做爱,那你就不是真正的无性恋。” 在艾丽莎看来,决定你是否是无性恋的唯一标准,是你是否认为自己是无性恋。

艾丽莎提到 “紫红吸引力量表”(The Purple-Red Scale of Attraction)帮助她认识到无性恋是一个宽泛概念。这个表格从两个维度测量吸引力:你会受到什么样的人吸引?你如何受到他们的吸引?设计这个表格就是用来取代金赛量表,以求在简化性别的同时保留复杂性。这个量表还涉及到主要吸引和次要吸引的问题。主要吸引基于容易被察觉的信息,比如一个人的长相、气味、身体特征、第一印象,次要吸引基于我们和对方构建的恋情关系和情感连接,而且更多基于对其个性的感知和共同体验。

你这是无爱者,而不是无性恋,两者之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定义,所以说你开始的想法就是错误的。无性恋指的是对男女双方都不会在生理上产生性方面想法和冲动的人,但还是会产生心理上的感情,而无爱者恰恰相反。无爱者指的是不相信爱情

1,异性恋2,同性恋3,双性恋4,无性恋者无性恋者指的是那些“无法感知性吸引力的人”。Asexualityorg网站指出:“无性恋者一般只会在精神上或审美上被吸引,但别人无法对他们产生性吸引。全球约有7000万人为无性向者,即他们对异性和同性都没有兴趣5,无爱者NoahMichelson认为无爱者指的是那些“极少能感受到或无法感受到他人浪漫吸引力的人”,同样还指出“无爱者并不缺乏与人的情感交流,只是没有产生浪漫情节去发展一段恋情的本能需要。6,失性者失性者是指“只会在同某人建立起足够深厚的感情后、才能对其产生性欲望的人”。NoahMichelson还指出,“这种感情的本质上缺乏浪漫情节”7,泛性恋泛性恋指对对任何性别皆可能产生身体吸引或爱慕情绪,包括男性,女性,阴阳人,雌雄同体。8,泛性浪漫无性恋泛性浪漫无性恋是指对任何性别皆可能产生爱慕情绪,但不会产生性欲的人。9,古怪的柏拉图之恋这种关系本质上并不是恋爱关系,而是一种比一般友情更加深厚和强烈的亲密关系。

无性恋和性无能、性冷淡混为一谈,或认为无性恋者只是还没遇到爱的人,但真相并不是这样,也有一些小伙伴无法判断自己是否是无性恋,什么样的情况下,你才是无性恋。

1、 在大多数情况下,性真的对你没有吸引力

这也是无性恋最基本的定义,那就是你感受不到别人的性吸引力。这里我们来聊一下性吸引力、性冲动和性欲这三个基本概念。

性吸引力指的是对异性或同性产生的性魅力,即引发其性幻想或者挑起性欲的能力。一般生理健康的男女都能感受到人际间这种“无言的魅力”,但无性恋者虽然能明白、理解这种魅力,却不会将之与“性冲动”相联系。

性冲动是指在性激素与内外环境刺激的共同作用下,对性行为的渴望与冲动。无性恋者基本不会有这种“冲动”,所以很多无性恋者更愿意把自身定义为“没有与他人发生性行为的欲望的人”。

性欲,对性的渴望。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认为性欲是一种本能活动。饿了就会想吃,困了就会想睡,有性欲了,人就会想办法解决。只要是生理健康的人,从生物角度讲,皆有这种本能需求,无性恋者亦然。但是无性恋者所追求的并非性行为带来的“快感”,而是其“功能性”。

广义上的无性恋者,他们有性欲、感受不到他人性吸引力,也不会对别人有性冲动的存在。

2、 你想要谈一场没有性关系的恋爱

大多数无性恋者并不排斥亲密关系,但不想进行性行为,但是在人们普遍把性爱当做亲密关系中重要的一部分的社会里,要找到无性关系的恋爱非常困难。

当然,无性恋者想要谈恋爱的对象有可能是同性、异性或双性。

但并不是所有无性恋者都想要谈恋爱,也有一种无性恋者,对浪漫关系也是拒绝的,也就是既感受不到性吸引力,也没有恋爱的兴趣。这个群体大约占无性恋者的17%。

3、 当你被一个人吸引时,你对他们除了性吸引力之外的其它方面更好奇

当然,很多非无性恋者谈恋爱时也会对其它方面好奇,比如是否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是否有共同的三观等,毕竟恋爱不仅仅是性关系。但是作为一个无性恋者,你可能对对方的性吸引力方面毫无兴趣,而只是关注其它方面,如对方的性格、兴趣等,而且比非无性恋者要更关注其它方面。

4、 你可能对性有点反感,但这与创伤无关

大多数情况下,无性恋者对性没有特别的感觉,但也有一些无性恋者对性会有一些反感,但这与因为过去受过创伤或社会文化的因素而导致的对性的抗拒和恐惧是不一样的。

无性恋者可能只是因为性总是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麻烦(如想要浪漫关系却无法找到同类而不得不勉强与对象进行性行为但自己并不喜欢),久而久之对性感到反感,但并不是针对性本身,而是由于无法找到一段无性关系的恋爱。

5、 无性恋者也有可能偶尔感受到性吸引

无性恋也不是永远也无法感受到性吸引力,或者永远没有性冲动,偶尔也有可能会感受到,但发生的频率相当低,可能一年才一两次,或者几年才一次。如果你也是这种情况,你可能就是无性恋。

6、 无性恋者也会DIY

一项美国的调查显示约80%的男性无性恋和70%的女性无性恋进行过DIY。但是DIY不一定等于追求性快感,刚才已经提到,无性恋者也有性欲,因此可能会进行DIY,但很多情况下只是出于生理原因而去DIY,比如减缓压力、让自己尽快入眠等等。

7、 性行为对你来说是无聊的或者是十分勉强的

不是所有人一上来就能确定自己是无性恋,很多人也是尝试过性行为之后,发现自己对这件事的兴趣不大,能进行但是觉得很无聊,或者非常不情愿、很勉强地发生性行为,如果你尝试过后发现自己也是这样的,那么有可能是无性恋。

8、 无性恋不等于性无能

性无能是指因为身体或心理等因素丧失了性行为的基本功能,不能进行正常的性生活。性无能可能是无性恋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所有性无能的人都是无性恋,反之亦然。

9、 无性恋不等于性冷淡

无性恋与性冷淡是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为有时候两者会互为因果,甚至会有学者都把两者混为一谈,但两者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异。

性冷淡是指存在性欲,但表现较弱,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医学手段进行改善。性冷淡者除了生理上表现为对性爱抚无反应或者快感不足,而且在心理上也会表现为对“性爱”的恐惧、厌恶或者羞耻。

而无性恋者则多表现为性欲正常,有正常的性需求与性快感,但为了避免与他人进行性接触,他们更愿意通过DIY解决。无性恋者与性冷淡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只有4%的无性恋者对于他人之间的性行为拥有消极情绪,但是绝大多数对于自身与他人进行性行为持无兴趣、冷漠等中立而非消极的态度。而性冷淡者都会对性爱有恐惧、厌恶或羞耻的消极态度。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两个不喜欢吃羊肉的人,一个人只是天生不喜欢吃,平时不会主动去吃,但是偶尔吃一下也可以接受,只是觉得不好吃而已,这是无性恋。而另一个人不仅不喜欢吃羊肉,而且对羊肉到了恐惧和厌恶的地步,甚至一想到羊肉就觉得害怕,那背后就是有一些心理或社会上的原因了,这就是性冷淡。

最后,如果你不是无性恋者,我们再来谈谈如何与无性恋者交往。

1 正确认识无性恋者与其他性取向者一样,会受到外表、社会地位、智商等影响,也能与人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所以与无性恋者的沟通交流并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

2 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奢望一个无性恋者会因为自己而改变。就如同性恋一样,无性恋是一种性取向而非心理疾病,不要认为无性恋者了解性或者爱的快乐后就会改变。

3 最后,要坚信与无性恋者是可以建立起亲密关系的,即使没有性的存在,两个人之间仍有可能建立起情感关系或者是恋爱关系,乃至是法律上承认的婚姻关系。

“睡自己的时间都没有,哪有时间睡别人”。

和朋友喝酒聊天聊到性生活的话题时,谢伟总是这样回答。

只是,这个答案敷衍得了酒肉朋友,敷衍不了整日里睡在自己身边的人。

女朋友试过很多办法,想让他对她提起性趣,甚至开始质问他是不是不爱他了。

其实刚开始和女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伪装的很好。

哪怕自己内心对发生关系这件事并没有什么期待,生理器官也能有反应,能让女朋友觉得满足,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心理安慰。

更何况,最开始,性爱对他尚是一件新奇的事。

可是和女朋友在一起的时间越久,这种新奇感逐渐消失,他能体会到的除了伪装的累,还有想要逃避的无可奈何。

像谢伟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少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无性恋”。

01

什么是无性恋?

无性恋,又被称为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之后的第四性恋,代指觉得他人与他物不具性吸引力的人群。他人与他物对其是否有性吸引力是无性恋最重要的判断原因,而非有无性行为或者性欲。

简单来说,就是无性恋有两种倾向:一种有性欲但不指向他人,一种没有性欲。

有研究机构数据统计显示,无性恋者并不意味着性经历缺失,无性恋者可能由于各类原因而发生性行为,如进行自我探索;表达亲密关系;满足伴侣的需求等。

无论是否有性欲的无性恋者,和其他性取向的人一样,都可能对他人产生亲密关系的需求,也可能对亲密关系没有任何需求。

也就是说,以下两种情况均符合上述无性恋定义(但是否将自己认同为无性恋者则是个人的选择):

情况①:感受不到性吸引,但接受或有意愿参与性活动。

情况②:感受不到性吸引,也没有和他人发生性行为的欲望。

2012年发表的《了解无性恋》(UnderstandingAsexuality)中就有提到无性恋在统计上可能和同性恋一样是普遍的存在。

相比同性恋,大众对无性恋的认知程度无疑要低许多。

同性恋至少符合“所有人都需要性”的主流观念,只是欲望对象是同性,而无性恋则偏离主流更远。

02

无性恋面临的困境

知乎上名叫戴晨的网友提过一个90后的男生横横的故事。

确定了自己性向之后,他鼓足了勇气,向父母“出柜”。

电话拨通的那一刻,他坐在宿舍楼下的电话亭里,紧张到感觉自己的胃都开始抽搐。

可是他说了很多,父母在电话那头始终没有什么反应。

直到他提到“以后不会有小孩”,父母才紧张地打断他,“你胡说什么?”

横横说: “感觉父母不是很在意我是不是无性恋,他们只在意我以后要不要小孩,会不会影响他们抱孙子。”

能够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认同的横横,其实是幸运的,大部分无性恋,其实还无法对自己的性取向进行正确识别。

纪录片《(无)性恋》中有一个已经多年没有过性生活的无性恋者。

早年间一直觉得,自己之所以无法感受到对性爱的渴望,一定是因为自己没有找到对的人。

她也并不是感受不到兴奋,只是这种兴奋,并不来自那个和她发生关系的人,这种挫败感一度让她对自己产生怀疑。

她先后交往了20多个人,和每个人都几乎发生了1-2次性爱。

可是,每一段感情都无疾而终。

她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去证明自己身上是否真的存在“障碍”,想要和其他人一样对爱的人存在渴望。

可是最终却在结束这种不断质疑和探索的证明之后,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活法。

缺失的自我认同,让无性恋者无法在成长阶段总是自我否定。他们无法对自己的性取向进行准确判断,总是在质疑自己,尤其是当缺乏对他人的欲望被识别为不正常时,往往会把这种倾向识别为缺失,并想尽办法弥补。

无性恋社区创始人乔,在青少年时期就为自己的性取向进行了命名。

他创造了一个讨论社区,称之为“无性恋”,他想要建立一个可以不需要依靠性爱来获取幸福感关系的集体。

他曾经拥有过同时和几个人产生情感联系,却不发生性爱的关系,几个人彼此依赖,产生情感支撑,一度也非常美好。

后来,那些曾让他产生亲密感的伴侣一个又一个离他而去。

没有羁绊和忠诚度而言的关系,最后接连瓦解。

乔在纪录片的最后提到,他觉得最为沮丧的事情是,曾经觉得只要能够获取幸福感就可以的自己,现在会为了获取亲密感而妥协。

性爱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能够起到的作用,远比他年轻时以为的要多得多。

和一个有性恋者交往,无性恋者被质疑最多的,是“不试试怎么知道”。

性冷淡、禁欲、柏拉图式爱情、性欲减退功能障碍、性经历缺失、没有找对对象等等,有太多能够让人不产生性欲的理由,对于无性恋者以外的人,接受无性恋的存在,本就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情。

更何况,要和一个无性恋者交往。

无性恋者彼此之间的结合因为缺乏羁绊和约束力无法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而与有性恋之间的交往,常常因为彼此对于性爱的不同感受而产生分歧。

真正束缚无性恋者的,除了他们本身无法形成的自我认同,还有外界不断产生的质疑和难以接受。

03

无性恋者,可能是“爱取向”

很多人对无性恋者会产生误解,认为他们只是对亲密关系具有恐惧情绪,不愿意与人建立建立深度联系。

当然,的确存在不需要依赖亲密关系来获得幸福感的无性恋者,他们对他人不存在性欲,也不渴望从他人那里获得亲密感和幸福感。

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想要从他人那获得亲密和幸福感的无性恋者,和有性恋者不同的是,他们对于关系的界定在于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行为。

简单来说,无性恋者也会渴望建立亲密关系,只是不以性欲为标准。

很多人往往简单粗暴的将对一个人是否对另一个人产生了吸引力的方式界定为性吸引力(与被吸引的人发生性接触的欲望),但除此以外,还有浪漫的吸引力(对他人有浪漫的幻想,渴望与被吸引的人建立浪漫关系)、审美的吸引力(外貌、装扮等等的欣赏)以及感性的吸引力(引起情感共鸣)。

知乎某匿名网友就曾说过:

比起性爱,我更想抱抱他,亲亲他,抚摸他的肌肤,他的头发,和他一起入睡,和他一起醒来,和他一起生活,和他一起恋爱,和他一起面对以后的风风雨雨,和他一起走过所有的日日夜夜。

对于有性恋者来说,性爱是亲密关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对于无性恋者来说,那仅仅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存在。

他们自身没有太强烈的欲望,但大多数和有性恋者交往的人,也会愿意让爱人来在性爱方面的引导。

一位叫戴晨的知乎网友在文章中表示,大部分的无性恋者,其实更偏向于“爱取向”。

“我不过是拿别人找男朋友、处对象、约炮、分手、失恋、劈腿、复合的时间做想做的事罢了,脑子里只有这些的人类,就不奇怪了吗?”

当他们接受自己的无性恋取向,往往能够更清晰地分辨感情与欲望之间的关系。

相对于有性恋来说,感情来得更加简单纯粹。

04

Kinsey(1948)等进行的一项7000万人参与的研究指出,无性恋大约为105%,Bogaert(2004)等其他人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它的概率会更高。

无性恋者其实并不罕见,只是大多数无性恋者无法对自己进行性取向识别,生活在有性恋群体之中,更是会加剧他们把自己判断为异类,需要被纠正的想法。

比起迎合大众,他们更难做到的是接纳自己。

在无性恋者无法被大众视角裹挟着不断进行自我否定的同时,我们或许需要思考,普及无性恋存在的必要性。

就像国内著名性学家李银河说的 ,“多数的爱情经常是带着性吸引的,但如果有人喜欢这种非性的状态,为什么不可以呢?既然喜欢,就照这种方式去生活。社会会越来越宽容和多元化,大家总有一天不会因此而感到大惊小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576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