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黄昏的意象

诗歌中黄昏的意象,第1张

作者:卢林锦

黄昏,在我国古代记时法中,表示一天的某个时辰(19点-21点)。如《孔雀东南飞》中“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人定”均指时辰。然而,漫溯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我们可以发现,黄昏不仅仅是一个表时间的概念,它更是一个内蕴丰富的传统古诗词意象诗人们借此意象形象地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这在唐宋诗词中尤为突出。笔者曾以《宋十大名家词》为据对唐宋词中的黄昏意象进行过粗略地统计,发现在词集中黄昏意象多的竟占25%。
那么,黄昏意象有着怎样的审美内蕴使诗人们如此钟情于它
综观中国古典诗词,黄昏意象多以“落日”、“余辉”、“夕阳”、“斜照”、“残阳”、“斜辉”“日暮”等词的形式出现。通过透析这些词背后所蕴涵的诗人的情感,我们可以把黄昏意象分为两大类:

一、冷落黄昏

(一)亲人远离,思乡怀人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特征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黄昏,意味着白日将尽,黑夜莅临。于是这一时辰的背后便有了丰富的内蕴:合家团聚,共享天伦;男女相会,人约黄昏。也正因如此,对于离人游子来说,黄昏无疑是最难消遣的惆怅时刻。夕阳西下,万物将息,而自己仍然客居他乡,跋涉途中。在诗人的眼里,暮色笼罩下的山川草木、日月亭台都蒙上了一层萧瑟苍茫的色彩。诗人对离别阻隔的深深哀叹,对团圆欢聚的切切祈愿,对故乡故土的频频回望,都寄托于这暖色消尽、冷色袭来的苍凉冷落的黄昏中。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中,诗人就已经在黄昏中吟唱着故乡了。《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此诗为黎侯失国寓住于卫,其臣子劝他回去所作。这首诗虽短而直白,却唱出了诗人被迫离家的怨愤:日暮黄昏,日暮黄昏,为何我却不能回到故乡要不是你的缘故,为何我要在露野中受苦鲍照《代东门行》:“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叙写了游子远行在外身心两方面的痛苦:旅途的辛苦劳顿和对妻子的思念。陆时雍《古诗镜》评:苦情密调,吐露无余矣。何逊《慈姥矶》:“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客悲不能已,江上望归舟。”诗人日暮赏夕,聊解客愁,怎料望他人之归舟,客愁未解,反而更增一分惆怅。沈德潜《古诗源》有论:己不能归,而望他舟之归,情事黯然。在唐宋诗词中,这类黄昏思乡的佳句就更多了,如孟浩然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柳永的“思心欲碎,愁泪难收,又是黄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辛弃疾的“最苦是,立尽月黄昏”。元代散曲中黄昏意象仍是常见的,最有名的当属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了。
在游子思乡的同时,独守空闺的思妇也开始“暝色起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有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正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太阳西沉,飞鸟归巢,外界的种种怎能不惹起思妇孤独无聊、寂寞难耐的愁绪呢同样的,在《诗经》中也早已选取“黄昏”入诗来表达思妇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三句诗纯粹写景,却给人无限联想:太阳下山了,鸡进窝了,牛羊从放牧的山上下来了,外出的人陆续回家了,只有女主人公在倚门翘首期盼着行役在外的丈夫。清代许瑶光在《雪门诗钞》中评论道:“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这一评价准确地把握了黄昏意象的审美特质,揭示此诗“黄昏怀人”模式对唐宋诗词的深远影响。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思妇在斜晖临暮之时倚楼远眺,可眼前过尽的千帆都不是所盼之舟,希望、失望乃至绝望,怎不令人柔肠寸断、哀惋悱恻欧阳修《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思妇感物伤怀的内心活动在这“三月暮”的季节,“黄昏”时刻,“雨横风狂”的气候里,显得尤为细腻。而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则更是把思妇的孤独凄凉写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迟暮叹老,伤时忧国
我国大量古代文献都记录了先民拜日以祭祀天神的宗教,如《礼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孔颖达注:“天之诸神,日居群神之首,故云日为尊也。”可见上古先民对太阳是顶礼膜拜的。与此同时,先民们也产生与之截然相反的情绪,那就是对落日的忧虑和畏惧。黄昏是光明与黑暗的对立时刻,太阳的西沉意味着一次生命的结束。在黄昏之际,人们很容易联想起生命的脆弱、人生的短暂。正如傅道彬先生所说:“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引起人类普遍的焦虑,时间的有限性在于人类生命旅途上横亘着不可逾越的死亡之谷。”于是面对黄昏,诗人们对个体生命意义进行思索,并由此产生迟暮叹老的感慨,壮志难酬的喟叹。
敏感而多愁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诗歌中抓取黄昏意象表达“美人迟暮”之苦,政治“失恋”之悲。《离骚》:“时暖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诗人感慨时光易逝、功业无成,内心极为焦灼、悲伤。这些正是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反复述志、终于无望的政治生活的艺术反映。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胸怀恢复之志而未得一展,观掌中之剑却不能杀敌,登高望远,惜年华易逝,正恐心愿终究难了,怎不顿生英雄豪杰悲慨之意“江湖诗派”****刘克庄的《贺新郎·九日》:“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鸿北去,日西匿。”词人因《落梅》诗涉嫌讪谤朝臣,被免官达十余年之久,后又三入朝而三被劾。当年自负,是健笔凌云;如今老眼,竟满怀萧瑟。胸中突兀不平之气尽显于这满目秋色、斜风细雨的黄昏中。而数量颇多的惜春伤春之作,也往往借助黄昏意象自伤自悼,表达强烈的生命紧迫感和危机感。如晏殊《浣溪纱》“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宋祁《木兰花》“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朱淑真《蝶恋花·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诗人们在黄昏中思索个体生命意义的同时,也从夕阳残照中获得历史的启示。黄昏笼罩下的断壁残垣、孤坟荒冢无不显示着王朝的衰弱更迭、古今的荣枯变迁、历史的沧桑巨变。时代的衰落乱离,社会的动荡不安,百姓的流离失所,这一切都撞击着诗人们多情而敏感的心,进而触发他们深深的忧患意识。南宋诗词中这类作品不胜枚举。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扬州自古繁华之地,号称“春风十里”,然金人入侵,名城饱受蹂躏,黄昏下一片萧条,满目疮痍。词人至此,怎能不抚今感昔,抒发“黍离之悲”朱敦儒《相见欢》“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大江东流,夕阳万里,然而这大好河山却被金人占领,怎不让人悲从中来,泪洒秋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词人悲天悯人、伤时忧国的情怀在黄昏的鹧鸪声里感人至深,弥足钦敬。在怀古主题的诗词中,这种意象内蕴也是常见的。如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杜甫《登楼》:“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曹植《释愁文》:“愁之为物,惟恍惟惚,不召自来,推之弗往。”黄昏特定的时间意义使之成为愁情的感发物和寄托对象,在审美心态中是冷色调的。

二、明丽黄昏

(一)昂扬向上的执着豪情
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在“以情观物”的诗人眼里,黄昏不仅仅是时间意义上的感伤悲怆,它同样富于空间意义的愉悦温馨。在夕阳晚照中,一切又都是金碧辉煌、恬静纯美的。正如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所描绘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又有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自然山水在夕照暮云的渲染下呈现五光十色,多姿多彩。这在诗人审美心态的观照里是和谐温馨的,是暖色调的。
自然山川的美景令诗人赏心悦目,进而引发他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激发他们昂扬向上的执着与豪情。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令诗人襟怀豪敞,并激发了他登高望远,不断开拓进取的豪情。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诗人于开元二十五年受命出塞察访军情,这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在离开京城前往边地的途中,心情是激愤又抑郁的。然而进入边塞后,苍茫辽阔、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增强了他对未来的信心,这也使诗歌从凄婉转为喜悦,在战争胜利的气氛中结束。李白《登敬亭北二小山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此时的诗人充满了高昂的生命力和热血沸腾的激情,对入仕满怀信心,完全不同于“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感伤。
黄昏让人感叹时光易逝,但同时也让人愈是向晚愈要发奋抗争,正所谓“老牛白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黄昏美景在让李商隐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也让刘禹锡生发了“莫道桑榆晚,余霞尚满天”的豪情。

(二)田园暮归的闲适恬淡
阎国忠先生说:“人离开自然往往是孤独的、寂寞的。人为了解脱这种痛苦,并获得真正的快乐就必须返回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当诗人们的理想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时,他们便感到在生活中屡屡受挫,失意痛苦。于是渔舟唱晚、万籁俱寂的温馨和谐的黄昏就成了诗人精神的寄托。这类意象在田园山水诗作中尤其多见。
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所谓的真意,不正在这山花人鸟的和谐境界中吗庾信《奉和山池》:“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黄昏中的一切是那么生动活泼,充满雅韵闲情,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便是得益于此。苏轼《定风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作品反映了词人在遭受官场挫折后对人生社会有所彻悟,以冷静态度看待世相,超越宠辱得失,融自身于自然。《浣溪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更是显得生动传神,清新自然,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温馨、淳朴、可爱。还有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这些都是诗人退隐官场寄情田园的情趣写照。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江村的幽静秀美,渔人生活的悠然自适,尽显于这宁静安闲的暮色中。
傅道彬先生说:“时间意义的悲凉和空间意义的温馨构成了中国文学中黄昏意象的象征意蕴。”黄昏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积淀着千古文人的审美情趣,滋润着后代学者的心灵世界,这也是黄昏意象在文学中长盛不衰的原因。
(卢林锦,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省永康市第二中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771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