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浪漫的宇宙理论

最浪漫的宇宙理论,第1张

最浪漫的宇宙理论

最浪漫的宇宙理论,很多人都对于宇宙有一种向往,大家都知道神秘的宇宙中有很多未知的存在,在一些人的眼中,宇宙很神秘的存在,但是也很浪漫,下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最浪漫的宇宙理论。

最浪漫的宇宙理论1

体物理学家Enrico Ramirez-Ruiz在TED做过一个专讲,他解释了超级新星是如何打造出生命的元素,创造出一切,从你所呼吸的空气,到你体内的每一个原子。

我们周遭目之所及的事物的构成元素,都栖身于恒星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恒星的爆发使得宇宙充满了重元素。因此,如果没有恒星的死亡,也就不会有氧,或是其他比氢和氦更重的元素,那么,生命也就无从诞生。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身体原子的数量比宇宙中星星的数量还要多。这些原子极其耐久,它们可以追溯到数十亿年前,在恒星的内部被制造出来,再经由宇宙的大爆炸喷射到银河的各个角落。

"我们的每一个部分都曾跨过千山万水,以最意想不到方式汇聚于此;但也终将飘散,踏上另一场旅途。"

人体作为这些原子的中转站,从宇宙中来,又到宇宙中去。零星尘埃,万物皆是"我"。

宇宙故事的主角——氧,呼吸与人类历史的关联

我们身体中96%的组织仅由氢、碳、氧、氮四种元素构成。氧,便是这个宇宙故事的主角。

氧不仅是我们身体的需要要素成分,更是在地球上使生命得以维持的元素。宇宙中绝大部分的氧诞生于超新星爆炸时刻。超新星的爆炸宣告着非常巨大的恒星的逝去,它们的死亡比起其它星星也更为炫目辉煌。因为体积庞大,在它们耗尽自身的氦后,仍旧继续着燃烧的循环。

这时巨大的恒星只剩下一个碳核心。碳核心继续坍缩,温度持续升高,进而导致更多核反应的发生,碳的继续燃烧形成氧,再进而成为氖、硅、硫,最终形成铁——整个过程的终点。

我们呼吸时,每天都消耗掉数百升氧。很奇妙的是,仅仅是一个人和人相互交谈的场景,彼此会吸收一些对方的氧原子,同时又归还一些曾经住在自己体内的氧原子。呼吸,这项最为日常且必须的生物行为,参与到这场美丽的原子交换之中。

于是,此刻在你身体中,包含了数以万计你可以想到的人曾经的原子,那些伟大的,平凡的人们的原子。呼吸为我们充满的不仅是宇宙的历史,也是人类的历史。

与自己缺失的碎片的寻找和重逢

有一个来自奇奇梅克文化的传说,墨西哥北部的游牧名族,他们有着非常强大的中美洲文化。

奇奇梅克人相信,人类的本质最初组装于天上,它破裂成了无数不同的碎片,在朝着我们前进的路途上。

我们时常感到自己不完整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确实缺失了一些东西。有一些碎片存在于我们身体之外,但我们却不需要为这些缺失惊慌,因为它们使我们获得了难以置信的成长机会。

那些碎片并不是散落在地球各处,我们不需要游历世界去拾毁它们。那些碎片实质上落在了别人身上,只有通过人和人之间的相遇和联结,通过分享碎片,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完整。

卡尔萨根在《暗淡蓝点》中是这么写给妻子的:"太空浩瀚,岁月悠长,我始终乐于和你分享同一颗行星和同一个时代。"

可能在你的一生中,会遇见拥有巨大碎片的人,他们会让你感到完整。但前提是,在你追寻完整的路途中,必须珍视并分享每一片碎片。

宇宙、原子、分别、死亡

宇宙初生时,元素大概只有氢氘氦锂而已。碳基生命所需的碳氧等元素,都是恒星煅烧出来的。恒星死后,这些元素被释出成为宇宙尘埃,宇宙尘埃又凝成行星,行星再逐渐演化出生命。我们确实都来自已逝的恒星,仰望星河,是在凝视未死的同伴。——《宇宙的奇迹》

当我们将原子的分解重塑纳入对死亡的思考中时,一切被赋予了诗意,生命开始有了永恒的意义。再平凡的生命,即使渺小如尘埃一般,也有其存在的意义,所有的逝去都有其归宿。

刘慈欣在《赡养上帝》中写道,总有一天,宇宙变成一个点,你和我都在里面。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看待分别:

从分别的那一刻,我们彼此的部分原子已经发生置换,在今后所有的岁月里,即使不再相遇,这部分原子会停留在对方生命里,参与到所有喜怒哀乐的凝结之中。

也许还有一部分原子,在分别数万个小时之后,从我们身体离开,在一定机缘下相遇重组,也许是在风中四处飘散的尘埃,也许是烈火过后的灰烬。可以确信的是,原子是宇宙中确定不会湮灭的存在,所有的分别也终将会以别的形式重聚。

于是我们也可以这样看待死亡:

生命终结时,开始发生分解,原子会寻得新的组织方式。它们散落到各处,有的变成林间的绿叶,有的变成刚刚冒出的小草嫩芽,有的变成小鸟翅膀上的羽毛,有的变成溪流搁浅的一粒石子。你可以成为云,也可以成为雨,可以成为土壤,可以成为花朵。

你并没有消失,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曾经成为你的数以万计的原子,无论是偶然还是必然,它们可能曾经是花朵是飞鸟是大海,在那之后,它们都成为了你。于是它们也都将携带着独属于你的标志,在你的生物死亡发生后,以一种更为美妙的方式,去到更广阔的大地。

"如今,你能通过自己的身体同时与四面八方沟通。你伸出灵活的手,穿过爱人开满花的身体;你们变成江河,奔流交汇;你们是草原上的`动物,成群迁徙;是相互缠绕的植被,铺满大地;是冷空气的锋面,相交形成雷暴。"

最浪漫的宇宙理论2

虽然宇宙总是代表着未知,在宇宙面前总是觉得人类很渺小,甚至很多人会觉得在看到宇宙的时感受到压抑和迷茫,但是我真的觉得不管是宇宙本身,还是宇宙的意义,包括我们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踏下的每一个脚印,或者仅仅是在地球上仰望“遥不可及”的宇宙,都是很浪漫的。

比如我最近看的挑战吧太空的预告,文案真的让我深有感触: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生物理论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当我们发现自己被逼迫到极限,没有办法在这个生物理论下生存的时候,人类也有莫大的勇气,去横冲直撞,奔向未知,用最原始的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事物。如果我们能打破这些条条框框,那就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拒绝安稳拒绝服从既定的安排得到的欢喜。

这些就特别戳我的点,每次看到心里都很有感触,觉得宇宙很浪漫很浪漫。

------------- 挑战吧太空 (2018)

我梦到了宇宙

地球是封闭的盒子

总有好奇少年在混沌边缘

观察 试探 呼叫

一次又一次

伸出手脚

我能走多远

我能看多远

非洲算远吗

南极远吗

月球远吗

火星远吗

冥王星远吗

仙女座星远吗

维度以外的虫洞远吗

一秒前的过去

和一万年后的未来

足够远吗

我们是多么奇妙的小生物

只因有了眼睛 耳朵

和一颗好奇的心

就想到达比宇宙更遥远的地方

为什么仰望星空呢?

我左手的原子来自恒星的爆发

我右手的分子来自彗星的撞击

我们身体里的一切都来自星辰

那些死去的星星 是我们的同伴

我们是宇宙大爆炸的孩子

血液里流淌着古老的星云的基因

为什么挑战太空?

因为星辰大海 是起点 也是归途

我们仰望星辰 追逐星辰 最终成为星辰

这个预告片让我真的好感动,宇宙不光浪漫,还很让人热血沸腾呀。

------------- Gravity (2013)

在2013年这部**里,相信只要看过的人都会记住这个画面:

‘Hi Ryan, is time to go home’

在一个太空小组执行任务时,由于飞船被陨石的碎片击中造成了严重的太空事故,最终男宇航员Matt为了保住女宇航员Ryan的生命牺牲了自己。

在看到Matt放开自己的拦截锁冲着Ryan微笑的时候,我又再一次为宇宙里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以及这种悲伤的浪漫感动了。

放手的话,让自己在无垠的宇宙里自由的旋转和飞翔不知道是什么感觉。可能因为时空的压缩时间变得很缓慢,然后慢慢的让自己的意识抽离,看到身边的一切都慢慢远去然后变的虚无。

不过一个小小的陨石碎片就会造成这么大的航天事故,可以看出来航天事业里的计算和核查的精密程度。

还有这一段我之前在网上看到别人写的诗:

第三旋臂边缘

一颗蓝色行星上

碳基生物正在庆祝

他们所在的行星

又在该恒星系里

完成一次公转

他们也知道

整个太阳系

也是围绕着银河系公转

错过的位置

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

而银河系也在飞驰

甚至空间本身也在膨胀

他们走过的路

穷尽时光,无法回头

而他们的高歌跨过时空

而万物的细语超越时间

他们曾拥有

闪亮的日子

他们的梦与渴望将化为光

在每一个凶险的转角处

波与粒也在喃喃自语:

一切存在的意义

在于存在本身

就想到网上很流行的一句话,你看到的一切都不是你现在看到的,是过去的他们。你面前的这个帖子,其实和你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时差,但是却可以相遇,我觉得好浪漫。而每一个过去的我们都是回不去的,这世界上的一切都会过去,但是我们有很多可以留下来的东西,所以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稍微有意义一点,至少在这个宇宙里有我们存在过的痕迹?毕竟比起这个宇宙,我们真的太渺小太无所谓了,生物在历史的时钟上不过也在23:59分59秒才出现。我总是在想,能不能把我们的历史拉的更长呢,因为在觉得人生很漫长的每一分每一秒里,我都会意识到,原来人在这个宇宙里也不过就是千年一瞬罢了。

太空小狮子舞蹈串词简单如下:

尊敬的观众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为大家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太空小狮子舞蹈!这是一支由勇敢、聪明和可爱的太空小狮子们创作的舞蹈,他们来自遥远而神秘的星球。他们携带着美好和希望,在宇宙中翱翔。现在,让我们用掌声欢迎这些可爱的太空小狮子们!

他们如同流星划过夜空,跳跃着、旋转着、扭动着身体,配合着音乐缓缓起舞。你会听到闪闪发光的鼓点声、悠扬美妙的旋律。这些音符伴随着太空小狮子们跳跃,在漫无边际宇宙中飞舞。请注意观察,这个时候太空小狮子们正在表演最令人惊叹的部分!感受这股无形气场!

随着音乐逐渐静下来,小狮子们也逐渐融入舞台的旋律中。他们轻声呼唤这个不可思议的宇宙,感受着自己的存在。这支太空小狮子舞蹈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与星际之间惊人的联系。感谢大家共同见证这场壮观而美妙的演出!

太空小狮子是小学二年级舞蹈,舞蹈考级重点是能够自信的表演完整的太空小狮子舞蹈,且正确认识舞蹈中的标准动作。

《太空小狮子》曲风欢快活泼,通过一个神奇的梦进入有趣的太空,旋律自然舒缓,有着抒情歌曲的特点,歌曲是单二部曲式,主要采用平稳级进的手法,加上间奏的运用,使得旋律在平稳中略带活泼,体现了小朋友们天真可爱的音乐形象。

二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动作发展也不十分协调。所以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舞蹈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能在众人面前大胆的表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正确的站立、压脚跪坐、盘腿坐、伸腿坐等基本姿势,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韵律活动。

要说这个月最振奋人心、最值得庆祝的大事,莫过于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中国宇航员首次进入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开始长达三个月的太空 探索 。

几千年来,人类仰望星空,无时无刻不在好奇着穹顶之上的世界。而当 科技 发展到能够支撑人类真正走入太空,看到了它的一部分,我们依然对这个未知、神秘、宏大的世界,充满了想象与 探索 欲。

科学家拍摄各种各样精细的照片、图像,来尽可能满足我们对宇宙的好奇,同时,也试图通过听觉的方式,来构建大家对宇宙的认识与想象。

科学家将音乐送到太空

从人类能够进入到太空的那天起,就开始尝试用音乐与宇宙建立起联系。

1964年,美国歌手Frank Sinatra翻唱的歌曲《Fly Me To The Moon》,被NASA通过阿波罗号送到月球,成为了第一首在月球上播放的人类歌曲。

以及,大家都熟知的,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太空时,在太空里播放了中国特色歌曲《东方红》。

那一年,多少中国人在收音机前听到这首来自太空的乐曲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七年之后,美国国家航天局再次发射旅行者1号和2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这两颗探测器的目标是飞向太阳系外层行星甚至更远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家们在两艘飞船上各自携带了一张名为“地球之音”的金唱片。唱片里收录了地球人55种不同语言的祝福,各种大自然的声音,以及90分钟来自世界各地的古典音乐。

其中,包括巴赫的《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乐章》等三首曲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以及中国的古琴曲《高山流水》等著名乐曲。

科学家们试图让这张金唱片承载起人类与宇宙星系沟通的使命,而这其中,音乐作为超越语言的 情感 表达工具,被赋予了最重要的担当。

目前,旅行者1号已经穿越了太阳风顶层,在距离太阳211亿公里的地方,与人类处于半失联状态,预计2025年,将彻底失去联系。

或许很久很久后的一天,在特别遥远的宇宙某处一颗小小星球上,有生命发现了我们发送出去的金唱片,这样穿越时空的奇妙邂逅,是何等的感动与美妙。 当然,如果理性思考一下,大家也应该知道,以上这些尝试或许只能是科学家们浪漫而美好的想象。

现实情况是,太空里没有空气,根本无法传播声音。所以, 真实的太空中,不管播放多少音乐,或发生多么激烈的运动,一切都是静默的。

而我们之所以能听到太空里播放的《东方红》,是太空中的播放器发射相应的电磁波信号,由大型地面站接收,再将信号转换成声音的。

科学家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宇宙的“可听化”。他们用仪器记录下来太空中的无线电波、等离子体波等各种波,再将数据传输到地面,对波进行声音编码,人类就可以听到来自太空的部分声音了。

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科学家,曾试着利用这种可听化技术,帮助视障人群构建对太空的想象。他们利用太空数据编译出宇宙的声音,以此为基础创作出音乐剧,再将音量与星星的亮度、音调、颜色等联系起来,构建出了一个可以听到的太空世界。

不要限制对太空的想象

除此之外,另一种常见的、满足我们对太空想象的方式,便是通过**了。

随着人类对太空的了解增多,不可避免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太空科幻**。这些**结合艺术的手段,试图最大程度地满足我们对太空的了解欲望。

而影片中,配乐的使用,也是从听觉上构建人类对太空认知的重要部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看多了,很容易对所谓的“太空”音乐产生极深的刻板印象。比如脑海里会自然而然地响起电子音乐或电子合成音效,仿佛只有这样的音乐才是符合太空环境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电子音乐与太空题材似乎成了固定搭配。

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相比起其他音乐类型,电子音乐更加新潮,且本身对 科技 的依赖比较深,因此,带有一定的 科技 感与未来感,可以将太空塑造成一个充满未知、奇异世界的感觉。

当然,并不是说这样的联想与组合是错误的,利用电子音乐的特点来凸显太空的神秘与未知,也是人们利用听觉构建对太空想象的一种 探索 。

但如果将太空主题与电子音乐或电子合成器音效捆绑起来,想象便会变得狭隘。

我们前面讲到,宇宙是沉寂无声的。 而这一片静默中,便存在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存在着可以超脱一切、不被限制的创造力。

是《2001漫游世界》这部**的出现,打破了电子音乐与太空**的固定组合。导演库布里克在**上映前夕,突然将配乐换成了古典音乐《蓝色多瑙河》。

这首轻柔、雅致的华尔兹舞曲,并没有像大家以往习惯的那样体现出太空的神秘、诡谲、不安,却与**画面达成了意外的和谐,营造出了别样的意境。 伴随着《蓝色多瑙河》的音乐声,轮型太空站在蔚蓝色地球的映衬中,在浩渺无垠的宇宙里,恣意漂浮、游动,如同河流一样,壮阔沉静,充满力量。也让更多的人幡然醒悟,原来太空旅程并非永远激烈冒险,也可以如此优雅怡人。

如果说《2001太空漫游》是库布里克有意识地重塑大众对太空的听觉想象,《星际穿越》中,导演诺兰则从一开始就没有为太空音乐设置任何限制。

他在找汉斯季默做**配乐时,表示**是讲述父女亲情的,完全没有透露有关太空与科幻。

汉斯季默一改之前管弦乐与电子音乐结合、恢弘庞大的创作风格,走向极简风。仅仅用钢琴和管风琴两样简单的乐器,将情绪处理得细腻而动人。钢琴徐徐进入,旋律简单重复,而管风琴像父亲絮絮地低语,充满离别的不舍与哀伤。

而神奇的是,这种细腻 情感 中,又巧妙地融合了太空的科幻感、神圣感。

这就要归功于,他在创作中使用到的管风琴了。古老而精妙的巨型乐器,与高精尖的宇宙 科技 不谋而合;同时,管风琴通常被用在教堂,它被赋予的神性也与宇宙的神秘与未知遥相呼应。

《星际穿越》整部**配乐全部采用原声乐器完成。管风琴的运用,既承担了**中宏大感与未来感的展现,又因为它独具特色的呼吸感,产生巨大的 情感 吸力,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这部**的配乐,也使得汉斯季默与导演诺兰在影视配乐上的 探索 达到新的高度。

当然,即便《星际穿越》的配乐如此优秀,也并不意味着太空主题的配乐只能固定在这样的风格与类型。

就像我们视频发出之后,评论里有提到,认为爵士乐也很适合用来表达太空;有人认为中国的特色乐器“埙”,也很适合太空的神秘与空灵。这些都是关于太空非常美好的想象。

是啊,静默的太空就在那里,它从来不被约束,不被限制。每一种饱含自我的表达,或许都将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真正的创作不是局限于某一种题材,局限于什么样的套路,而是服务于你想要表达什么,然后才选择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这样的创作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主观能动性,而音乐也才能有无限可能。

2020年东京奥运会在2021年的7月突然开幕,又在我为88枚奖牌的喝彩中猝不及防地结束了。近半个月来我们见证了00后新生体育力量的崛起,目睹身经百战的老将们驰骋赛场的身姿,评论区内大家不再以成败论英雄,每场比赛都有其最棒的意义。

对我来说,四年一度的夏天就一定伴随着某种特殊的旋律记忆,今天就来带大家盘点历届经典的奥运歌曲。

01 写在前面:奥运歌曲 

奥运会会歌《撒马拉斯颂歌》 首次奏响于1896年4月6日的第一届奥运会开幕典礼上,在每一届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上的升、降奥运会会旗环节我们都能听到这首庄严悠扬的古希腊乐曲。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升旗仪式上,奥运会会歌在五星国旗升起后奏响。

奥运主题曲歌由每届奥运会的主办国或主办地自行创作,并发行相应的专辑。歌曲加入了鲜明的主办国人文主义特点,除了主题歌曲,也包括应援曲、宣传曲等,这也是我接下来要向大家详细介绍的部分。

02 1988年汉城奥运会:《Hand in Hand》差点成为奥运会永久会歌 

《Hand in Hand》 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主题歌,也是奥运会历史上最经典最成功的的奥运会会歌之一。每次看《请回答1988》,片头曲都会出现这首歌,是生活在那个年代人心目中的一个时代符号和记忆。

剧中德善被选拔为开幕式上各国选手出场环节的举牌礼仪**,经常在炎热的夏日晚上练习,还被口是心非的狗焕说丑。

礼仪**会身着主办方当地特色的服饰。这次的东京奥运会主办方入场的牌板上做了漫画的特效。

让我们回到《Hand in Hand》:

《Hand in Hand》由Tom Whitelock(美)作词,Giorgio Moroder作曲(意大利),韩国组合Koreana演唱,歌曲还加入了朝鲜民歌《阿里郎》中的一句咏唱。

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已经是汉城奥运会结束十余年了,即便没有了奥运的滤镜,这首歌曲依然动听感人,就像“和平”、“团结”、“协作”的奥运精神,永不过时。

值得一提的是,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非常喜爱这首歌曲,曾考虑过将其定为永久性会歌。

03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语乐坛的听觉盛宴

还记得那个激情燃烧的夏天吗?

北京奥运会在歌曲的创作和推广上下足了很大的功夫,歌曲包括《我和你》、《北京欢迎你》《Forever Friends》、《One World, One Dream》、《Wishing Stars》等等,我挑选了三首经典的歌曲和大家一同重温:

火炬接力主题歌:《点燃激情,传递梦想》

火炬传递的主题歌,需要兼具神圣感与力量感。奥运圣火曾到达过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是人类精神的象征,作曲家鲍比达希望从运动员的角度表达奥运精神。这首歌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完成,可谓是厚积薄发。

这首歌的英文版《Light the Passion, Share the Dream》由第57届世界**总决赛参赛者合唱演绎。

《Forever Friends》 Forever Friends

我非常喜欢歌曲合唱的副歌部分,合唱团年轻略带稚嫩的声音让整首歌活力满满,配合伴奏中传统乐器竹笛和打击乐的鼓点,让整首歌增添了东方韵味。

《千山万水》

周董!彼时2008年,我觉得这首歌旋律优美,而且是一首终于不用看歌词就能听懂的歌,和神舟七号一同遨游太空感动到热泪盈眶。13年后的今天多次回听,发现伴奏里的琵琶、扬琴、古筝,实属这首歌最大的浪漫。

热知识:这首歌由周董赠送,现在被永久珍藏于国家博物馆。

还有一首我私心的歌曲,黄大炜演唱的 《Wishing Stars》 ,非常美

04 其他奥运歌曲 

先来说说这一届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吧。关于这届奥运会,让大家最为耳熟能详的歌曲一定是2018年发布的宣传曲 《Tokyo Bon》

俏皮洗脑的旋律配上英式日文和日式英文,Japanglish和body language曾经伴我熬过了几个肝论文的夜晚,这个时候那句“I need a 哆啦A梦” 真的很深入人心。

应援曲《红辣椒Paprika》

本届奥运会中我私心最爱的歌曲,没有之一!《Paprika》有两个版本,一支由孩子们组成的乐队Foorin演唱,另一支歌曲由作词作曲的米津玄师独唱(八爷YYDS!)。《Paprika》由孩子们的视角呈现世界,是一首非常清新活泼的歌曲,在MV中孩子们在丛林中探险,飞舞着纸飞机和旗帜,满满的生命力溢出了画面。

奥运的主题不一定是竞争,反而更多地展现了和谐与希望的主题,少年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正是这个世界所追求的。这一主题同样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我和你》中有所体现。

再来说说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我大爱里约奥运会的原因,除了因为表情包开始出圈的张继科,宣传曲列表绝对算一个。

2016年里约宣传曲《Rise》 由Katy Perry演唱,歌曲延续了她歌曲一贯的力量感的风格,并配合上自我意识觉醒、奋斗以及向上的主题。这首歌非常热血,但又有别于2012伦敦奥运会主题曲《Survival》强烈的摇滚重金属风,Katy Perry将这首歌表达得非常完美,也是那个夏天我无法磨灭的记忆之一。

宣传曲《Unstoppable》

里约奥运会宣传曲的remix由澳大利亚鬼才歌手Sia与Pusha T演唱。“永不放弃、永不停歇”是一贯的运动精神,Sia略带慵懒的磁性嗓音没有让歌曲变得奇怪,反而更加大气了。

Sia的作品多受到其过往经历的影响,带着一些暗黑的艺术,但后续发布的圣诞专辑、《Dusk till Dawn》、《Never Give Up》等开始变的更多样化,浪漫且坚定,带有独特的女性魅力色彩。

写在最后 

暑假在电视机前抱着西瓜看奥运是我从小到大从未缺席过的活动,因为夏天独有的热闹加上最强竞技比赛的刺激感总让人印象深刻。今年我们听到了一支特有法兰西浪漫的太空《马赛曲》,下一届奥运会,我们只用等三年啦!

中国航天人被称为浪漫而智慧,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太空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表现让人钦佩。首先,中国航天人的浪漫表现在他们对太空探索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追求上。他们对太空科技的热情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推动着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宏伟目标。其次,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则体现在他们在太空探索中所展现出的高超技术和创新能力上。他们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实现了一系列太空任务,包括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这些都需要极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彰显出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和实力。因此,综合来看,中国航天人的浪漫与智慧共同构建了他们在太空探索中的形象,展现出了他们勇攀高峰、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楼主似乎是在写论文

  看了大家答的,所说的就是那个意思,我现在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1浪漫时期交响乐的发展及特点

  浪漫早期:1810~1830年 浪漫中期:1830~1850年 浪漫的仿古典主义1850~1900 三个阶段,一般都从舒伯特开始算。虽然舒伯特的音乐仍然有很浓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遗风,可是也洋溢着小巧、温和、刹那间诱惑、感奋和几近不真实的幸福感,是古典之后第一股令人陶醉的浪漫气息,所以大家习惯称他为“古典的浪漫者”。韦伯也是浪漫派的代表,在经受贝多芬、莫扎特的影响后,这两位作曲家特别表现出浪漫风格的纤巧、细腻的一面。

  中期的代表是门德尔松、舒曼,两人都在主观的特殊风格之外,共同传达这个浪漫时代精神,秉承了贝多芬的纯粹、绝对,发展了具有优美形式的交响曲。到了勃拉姆斯,浪漫的本质更加精密浓缩。如:在舒伯特的作品中,“浪漫的痛楚”只是在情绪上反映出来,到了勃拉姆斯则已经是感官的伤痛了。

  柏辽兹及李斯特则选择性的领悟贝多芬标题描绘的启示,而发展了丰富内容的交响诗,“大自然”对浪漫时期的影响是很深的,连一向重视形式美的交响曲也不例外,这种反映有时较为直接(如:门德尔松的《苏格兰》、《意大利》交响曲),有时则较抽象(如舒曼的《春》、《莱茵》)。而强调大自然的同时、也为日后的民族主义的兴起播下了种子。

  仿古典主义(也叫后浪漫主义)著名作曲家首推布鲁克纳和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交响音乐的两大特色是宗教情操以及“拟管风琴声响”。主要是因为奥地利天主教19世纪过度封建保守,所以才会有布鲁克纳的清秀寡欲的交响世界之呈现。他对教义不曾疑惑的信仰,简直就是个任劳任怨的老农民,无论何种情况都没埋怨过自己的生活。这并不是说他没有矛盾,而是他懂得如何将它埋藏在心底,永不冒出。

  对布鲁克纳影响最深的是瓦格纳,尤其在和声及管弦乐方面,可布鲁克纳一向习惯闭着眼睛听瓦格纳的乐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把乐剧的音乐灵性化了。勃拉姆斯虽然跟布鲁克纳同住维也纳,但二人感情不甚融合。勃拉姆斯来自德国北部的基督教家庭,他矛盾的性情是无法深埋心底的,他对燃烧在心中的烈火,因无法熄灭而感到恐惧,他寂寞而且动漾不定的心灵无法安顿,这都能从他贯有的摇摆、沉重、模糊的节奏中感受得出。

  维也纳交响乐在经历了布鲁克纳及勃拉姆斯之后,唯一能将其整合并推向高潮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马勒。马勒身处颓废思潮弥漫的世纪末,现实的冲突、摩擦(生)及隐退的回忆往昔美好的时日(死),是他作品里不断交替出现的主题,那濒临神经质边缘的音乐美,一方面把后期浪漫的狂喜与炙痛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为现代音乐的新任务勋伯格铺垫好了出场的红地毯。

  2新浪漫主义音乐

  (对于这个时期的音乐我听得不多,就听了巴伯的《为弦乐而作的柔版》、《交响曲》等)

  新浪漫主义是在20世纪70年代起出现的一种流派,通常这种音乐有调性,但此时的调性并不等同于“共性写作”时期的和声、结构和调性,而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用新颖的音乐语言对50、60年代盛行的过于理智和抽象音乐的序列音乐进行否定,音乐中开始强调情感的表现,以不同的程度来应用调性,注重浪漫主义风格。这就是新浪漫主义音乐。

  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意大利的贝里奥和他的《交响曲》、美国的克拉姆和他的《大宇宙》、《夏夜音乐》,巴伯《弦乐柔版》、《交响曲》,罗奇伯格《交响曲》、《钢琴组曲》,德国的亨策和他的《雅各布之梦》等。

  查到一些资料:

  卢恰诺·贝里奥Berio, Luciano

  (1925年生于意大利的奥内利亚,现在的因佩里亚)。意大利作曲家。在米兰学院师从盖迪尼(Ghedini)至1951年,然后在坦戈伍德(Tanglewood)从达拉皮科拉(Dallapiccola)学习序列技巧。1955年与马代尔纳(Maderna)在意大利广播电台共建电子音乐实验室,在该室工作至1961年。1963年赴美,在加利福尼亚执教,1965年起在朱利亚德学校执教,1971年返回意大利。作品受到序列主义、电子手法和随机音乐的影响。他独特地发展了“拼贴”技巧,借用其他作曲家的音乐片段或模仿他们的风格特征。如在《交响曲》(Sinfonia)中,贝里奥摘用了马勒第二交响曲,瓦格纳的《莱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拉威尔的《圆舞曲》(La Valse),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Der Rosenkavalier)中的素材。在《迷宫Ⅱ》(LaborintosⅡ)中,街头叫卖声、惊叹声和牧歌、爵士乐的因素混合在一起。另外一首拼贴作品是《独奏会Ⅰ》(Recital Ⅰ)(献给卡西Cathy),这是为他前妻,女高音卡西•伯布里安(Cathy Berberian)所作的几首作品(如《主显节》(Epifanie)和《顺序3》(Sequenza 3))中的一首。为不同乐器所作的一系列《序列曲》(Sequenza)基本上是机遇音乐。在《圆圈》(Circles)中,歌唱者可以唱谱上标明的音高,也可以唱相近的音高,任她自选。贝里奥年青时曾在米兰一个小型巡回歌剧团中任指挥,因此,对戏剧音乐始终抱有热情,虽然他创作的戏剧作品迄今为止都是别出心裁的。

  塞缪尔·巴伯Barber, Samuel

  (1910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1981年卒于纽约)。美国作曲家。6岁时弹钢琴,7岁作曲。14岁时作为第一批特准学生进入费城柯蒂斯专科学院,1925-34年师从斯卡莱罗学习作曲,1926-31年从伊莎贝尔·文吉罗娃学习钢琴,1926-30年从埃米利奥·德戈戈尔扎学习声乐。1928年与吉安·卡洛·梅诺蒂(Gian Carlo Menotti)相识后,其友谊持久而富于成果。1933年起他的作品开始公演,最值得注意的是为阿诺德的诗《多佛海滩》(Dover Beach)配乐(他本人演唱其中的男中音声部)和他的大提琴奏鸣曲(他本人演奏钢琴部分)。1935年获普利策奖学金,1936年获美国学院的罗马大奖。同年他的第1交响曲于罗马首演,指挥莫利纳里。托斯卡尼尼于1938年指挥巴伯的《弦乐柔板》(Adagio for Strings)(原为弦乐四重奏的慢乐章)和第一首《随笔》(Essay for Orchestra),随后几年他的作品在纽约、波士顿和费城由瓦尔特、库谢维茨基、莱因斯多夫、米特罗普洛斯、奥曼迪和梅塔指挥首演。他的四幕歌剧《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台本作者泽菲雷利,是纽约林肯中心的新大都会歌剧院为了于1966年9月举行开演典礼而约写的。

  巴伯的音乐具有欧洲传统风格,而不是特殊的“美国味”。音乐语言比较保守,富于旋律性、优雅和华丽。在《伐奈莎》和女高音和乐队曲《诺克斯维尔:1915年之夏》(Knoxville:Summer of 1915)中可以最清楚地听出他的抒情性,他的浪漫主义则充他显示在《多佛海滩》、大提琴奏鸣曲和第1交响曲中。他钢琴奏鸣曲由霍罗维茨首演,是一首辉煌的炫技作品。几部歌剧最初反应冷淡,但听众态度逐渐转变,而协奏曲和歌曲效果极佳。

  乔治·克伦姆Crumb, George

  (1929年生于西弗吉尼亚州查尔斯敦)。美国作曲家。1959-64年在博尔德的科罗拉多大学教授钢琴与作曲。1965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系任教,并于1983年成为该校人文学教授。音乐极有个性。早期受威伯恩影响,后对新音响感兴趣,并采用有时支离破碎、有时全凭机遇的作曲技巧,但并不追求畸形效果,他表达的思想仍然是清晰易懂的。如在1972年的一组为扩间钢琴用的幻想曲《大宇宙》(Makrokosmos),其中用不了许多特别的钢琴手法,效果十分富有诗意。

  乔治·罗奇伯格Rochberg, George

  (1918年生于新泽西州帕特森市)。美国作曲家。1939-42年于纽约曼内斯音乐学校随曼内斯和塞尔学作曲;1945年就学于蒂斯专科学院,师从斯卡莱罗。1948-54年任柯蒂斯专科学院教师;1961-68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系主任,1968年起任音乐教授。他曾受马勒和勋伯格的影响,其音乐发展为独特的序列主义风格,但后来又回到有调性上来。写过许多评论文章。

  汉斯·维尔纳·亨策Henze, Hans Werner

  (1926年生于威斯特法里亚的居特斯洛)。德国作曲家、指挥家。1942-44年在不伦瑞克国立音乐学校、1946年在海德堡求学。1946-48年间私人从师于福特纳(Fortner);1948年在达姆施塔特跟莱博维茨(Leibowitz)学习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1950年在威斯巴登任赫塞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音乐指导。1953年定居意大利。60年代中在政治上走向极左,此后的作品很多都反映了他的激进理想与信条。音乐风格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表现出他天赋的丰富想象力和不拘绳墨的性格。他不仅是一位德国作曲家,也可说是一位法国和意大利作曲家。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或机遇音乐的风格他用来都是得心应手。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抒情而富声色美。具有丰富而细腻的声音色彩和娴熟的合唱写作技巧。

  电脑里有篇有关罗奇伯格的文章(多元音乐风格的冲撞与整合

  罗奇伯格钢琴组曲——Carnival Music, IV “Sfumato,” 之解析)

  如果需要,可以传给你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著,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并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乐章中还加用了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震山摇的气势。但也许正是由于《行星》组曲本身及其乐队编制过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而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就《行星》组曲的意义来说,该曲与天文学无涉,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迦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关于这一点,霍尔斯特在1920年全曲公演时是这样对记者说的:“这些曲子的创作曾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便足以说明问题了。例如,木星带来通常所说的欢乐,以及与宗教的或民族的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第一乐章 火星——战争使者

  霍尔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完成这一乐章的,因此有人认为,作曲家的这段音乐是对当时迫在眉睫的战争的预言。确实,这一乐章的音乐,尤其是由打击乐器和弦乐器弓杆击弦奏出的蛮横、激昂的渐强节奏型,给人以一种咄咄逼人的紧迫感,并暗示出军队在行进。乐章的第一主题压抑而带有挑衅性,由大管和法国号奏出。

  音乐开始时富有特征的弱奏(p)节奏型随着这第一主题的嘶鸣而逐渐增强力度,当它达到极强(fff)时,在铜管乐器上迸发出乐章的第二主题。这种效果可以概述如下:两支充满杀机的军队在相互逼近,到处是刀光剑影,而当它们终于接触时,一场短兵相接的厮杀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战争在继续,管风琴的加入把音乐推向了新的高潮,这时,B调大号和C调小号奏起了进军的号角。

  然而,这并不是胜利的号角,随着木管乐器与弦乐器以低沉压抑的、呜咽般的音响在第二主题上的展开,以及各主题的残暴蛮横的再现,展开了一幅更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第二乐章 金星——和平使者

  由于上一乐章凶残的战争音乐的对比,这一乐章越发显得宁静安谧了。它使人想起了一个没有电闪雷鸣、远离战争喧嚣的世外桃源,这里到处呈现出一派和平安乐的景象。乐章一开始,法国号呈示出一支上行旋律,长笛和双簧管则以一串串和弦与之应答。

  音乐的发展是极其富有诗意的:长笛与法国号上的延音犹如秋天的蝉鸣;两架竖琴的一串串和弦仿佛是清澈的溪水在流淌;钟琴与钢片琴的下行音型宛若喷涌的清泉。在这种氛围中,独奏小提琴唱起了一支动人的情歌,整个乐章随后的发展也就是建立在这个主题之上的。

  第三乐章 水星——飞行使者

  据说,水星是带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征,也是窃贼的保护神,因而,这一乐章的音乐异常机敏灵活,是一首急板诙谐曲。乐章以带弱音器的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上快速进行的音型开始,接着,双簧管和英国管呈示出第一主题那轻捷而俏皮的旋律。可以说,这就是信使的写照,他正忙碌于走家串户,为人们带来福音与欢乐。

  第二主题的旋律带有民歌风格,表现出人们为飞行使者的光临与他所带来的信息而欢庆歌舞的情景。

  第四乐章 木星——欢乐使者

  与其他乐章相比,这一乐章构思宏大,篇幅也较长。整个乐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小提琴快速的碎弓中开始,在它的引导下,第一主题带着极大的热情喷薄而出,其欢乐的气势异常浩荡,似乎把天庭也震动了。

  欢乐的情绪犹如一幕幕场景,此起彼落,绵亘不绝。而在这些“场景”之间,每每有一个铜管乐器奏出的欢乐的固定乐思,它像号角一般,宣告着新的欢乐的降临。乐章的第二主题是一个歌唱性旋律,由六支法国号及弦乐器组奏出。

  第三主题是一支端庄的民间舞曲,先由法国号奏出,随后在木管乐器组、弦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之间传递。

  进入第二部分后,速度由快板转为行板,音乐也变得格外庄严,并充满着霍尔斯特所说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整个第二部分由一首虔诚的颂歌构成,它那侃侃而述般的进行,使人想起教堂里唱诗班吟唱的赞美歌。

  第三部分又回复到快板速度,开始三个主题的简短再现再度掀起民间节庆般的高潮后,乐草以一个雄伟的短小尾声作为结束。

  第五乐章 土星——老年使者

  “土星”乐章是《行星》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较常单独出奏的段落。乐章以长笛、大管和两架竖琴奏出的由两个邻音的交替构成的固定节奏作为开始,它象征着老年人瞒珊、滞重而单调的步态,同样这也是时光消逝与体力趋向衰退的写照。在这个背景上,低音提琴奏出了哀叹般的动机,它逐渐发展成由次中音长号奏出的乐章中唯一的一个主题。正如霍尔斯特明确指出的那样,这个主题不仅表现“肉体的衰退”,同时还意味着“理想的实现”。

  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乐曲展开了富有层次的变奏。这里有深沉的思虑与希望,也有葬礼进行曲般的节奏和晚祷的钟声,还有对往昔的美好幸福的追忆。

  第六乐章 天王星——魔术师

  这段音乐也是《行星》组曲中的精彩段落。霍尔斯特在这里运用了变幻无常的调性和配器色彩,以及力度的突兀变化等现代作曲手法,从而达到了扑朔迷离的魔幻般的效果。音乐一开始是铜管乐器奏出的一个动机,这是魔术师的形象——神秘而难以猜度,恐怖而带有不祥之兆。

  乐章的主要主题是大管断奏奏出的一个中邪般跳跃疾走的旋律,它吸引了其他各乐器组加入到这一行列之中。

  在这个“跛足行进”的背景上,又出现了两个主题,前者忙碌不堪,后者趾高气扬。

  音乐逐渐进入高潮,忽然又戛然而止,化作短笛、长笛和单簧管上一连串琐碎的下行音型。走音鼓亢奋的节奏似乎是魔术师的新咒语,它带来了一个新的乐段,并把音乐推向了新的高潮。

  忽然,管风琴上响起了一个怪诞的滑音,就像是一道闸门挡住了音响的巨流,使节奏变得低沉迟缓,使高潮化作了几个单薄的长音。这个乐章就是在这种令人不安的氛围中结束的。

  第七乐章 海王星——神秘主义者

  “海王星”这最后一个乐章在给人以娴静温柔之感的同时,又表现出神秘莫测与朦胧的太空景象,乐章的第一主题就是以这种色调构筑起来的。

  霍尔斯特以钢片琴、竖琴和小提琴琶音的大量运用,成功地渲染出一种迷茫的神奇景象。音乐从行板转入小快板后,在人声与弦乐器和声的伴奏下,单簧管非常柔和地呈示出第二主题。

  为了取得他所需要的效果,霍尔斯特在总谱上特地注明了对合唱队的安排:“合唱队应置于舞台边邻近的房间内,房门要开着,直到全曲的最后一小节,这时门要轻轻地、静静地关上。合唱队、门,以及可能需要的任何一些副指挥,都要用屏幕与听众隔开。”

  (未完待续)

周深在娱乐圈当中可以说也是影响力非常大的一名歌手,很多网友都非常喜欢周深创作的歌曲。周深即使是在节目当中随意的清唱歌曲,也是能够受到很多观众的喜欢,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周深的影响力确实是非常的大。周深的新歌名字叫做《请带着浪漫远航》,这首歌的旋律非常的受大家的喜欢,而且这首歌也是**主题曲。

这首歌可以直接的戳中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周深的大多数歌曲都是这样的。周深的歌曲都是非常的渊远流长,让人在听的时候感觉岁月静好,而且也是能够让我们感觉到心情可以瞬间的沉静下来。这首歌的尾音是非常的飘渺,而且也是属于一个上扬的调,很多的听众都表示,仿佛是置身于宇宙的真空地带。周深的很多歌都是能够让我们找到自己努力的一个方向,可以让大家带着自己的梦想和勇气翱翔。

周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歌手,而这首歌的旋律还有歌词,都让大家感觉到非常的能够镇定人心,当我们在烦躁的时候,听周深的歌曲会让整个人感觉到更加的舒服。这首歌的副歌部分曲调变得比较激昂,就像是一个人在紧张的环境当中呆的太久了,突然就下定决心冲出了禁锢自己的地方,也是像大家生活当中突破了自我一样。

不管是周深的新歌,还是这部**,小编本人觉得都是非常的有看点,所以说大家也可以去期待一下周深的新歌,肯定是不会让大家失望的。周深的声音非常的温柔,而且周深的声音贯穿力是非常强的,能够让我们在听歌的时候真正的沉静下来,而且在听歌的时候也是能够感受到周深的歌声,还有歌词讲述的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413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