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象棋的名称是有哪些?

国际象棋的名称是有哪些?,第1张

国际象棋每个棋子的名称是哪些?

分别是王、后、象、马、车和兵。

1、王(King)

又称为“国王”。王是整个棋局中最为重要的棋子,它是不能被吃的。走法是横、直、斜走均可,但每次只能走一格。另外,所走到的位置不可有对方棋子的威胁,否则会被视为“违规移动”。吃子与走法相同。

2、后(Queen)

又称为“王后”。走法是横、直、斜走均可,格数不限,但不可越过其他棋子。吃子和走法相同。

3、车(Rook)

又称“城堡”,一如中国象棋,车的走法是横走或直走,格数不限,但不可斜走,也不可越过其他棋子。吃子与走法相同,另外有一种特殊的走法,称作“王车易位”。

4、象(Bishop):

又称“主教”,象只可斜走,格数不限,但不可转向,也不可越过其他棋子。吃子与走法相同 ,象有时也会分成白象与黑象 ,其原因为两只象棋一个只能走白格子,一个只能走黑格子 。

5、马(Knight)

又称“骑士”,马的走法和中国象棋相同,同样是走“日”字,或英文字母大写的“L”形:即先向左(或右)走1格,再向上(或下)走2格;或先向左(或右)走2格,再向上(或下)走1格。不同的是,国际象棋的马没有“绊马脚”的限制,故马可越过其他棋子。吃子与走法相同。

6、兵(Pawn):

兵的走法是,第一步向前可走一格或两格,以后每次只能向前走一格,不可向后走,或越过其他棋子。但吃对方棋子时,则是向位于斜前方的那格去吃,另有一种特殊走法“吃过路兵”。

象棋早点

演化象棋

1、士(仕)可横向只走,每次一步格,变道后走吃另一组士线,横一不能吃子,不能出宫。

2、象(相)可横向只走,每次两步格,变道后走吃田字格另两个对角,横二不能吃子,不能越棋。

3、兵(卒)到达对方底线,可同时一对一升变为已被吃掉的车、马或炮,升变不算走棋,也可不变,但过后该底兵不能升变

国际象棋的棋子名字如下:

1 国王(King)

2 皇后(Queen)

3 象(Bishop)

4 马(Knight)

5 像(Rook)

6 兵(Pawn)

其中,国王是最重要的棋子,被攻击时必须立即躲避或得到保护,否则将面临失败。皇后是最强大的棋子,可以在任意方向上移动任意格数。象只能在同色格子上斜着移动,马可以跳过其他棋子进行移动。像和马都被称为“跳棋”,因为它们的移动方式与其他棋子不同。兵只能向前走一格或两格(仅限于第一次移动),而攻击时则斜着前进一格。

以上是国际象棋的六种基本棋子,它们在游戏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

中国象棋,古代叫“象戏”。大约起源于战国时代,是根据春秋战国时两军对垒的战阵创造的战斗游戏。唐朝时,象棋已很普及。到了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并且在全国流行。

中国象棋的棋盘是正方形的,棋盘的中间有一条“界河”,把对垒的双方隔在两边。两边画有交叉线的地方共有90个交叉点,棋子就摆在这些交叉点上。中国象棋共有32枚棋子,分为黑红两组,下棋的双方各用一组,每组各有一帅(将)、两士、两相(象)、两马、两车、两炮、五兵(卒)。两人对局时,按照规定的位置将各自的棋子摆好,红方先走,然后轮流下棋子。各种棋子走法不同,如:马走日字,相走田字,车可以“横冲直撞”,兵只可前行……最后以把对方将死为胜,不分胜负为和棋。

1949年以后,中国象棋被列入全国正式体育比赛项目。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象棋开始走出亚洲,走向世界。现在,世界上已经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国象棋组织。

====

国际象棋的起源和演变

国际象棋是怎么产生的?这种古老而永远是生气勃勃的智力竞技到底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人的发明?这个问题长期来吸引了许多学者和历史学家的注意力。

西方的有些国际象棋爱好者,在对它的神奇魅力赞叹之余,无法知道它的发明者是谁,竟以为它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礼物。这种说法,对于具有科学头脑的现代人来说,当然是无稽之谈。

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曾经有种种饶有趣味的传说。其中有一个著名的传说是这样的:

在古印度有一个国王,他拥有超人的权力和巨大的财富。但权力和财富最终铪 对生活到厌倦。他渴望着新鲜的刺激。有一天,来了一位老人,他带着自己的发明--国际象棋--来朝见国王。国王见了这新奇的玩意儿非常喜欢,就和老人对下起来。但是一下上了手,就舍不得放下了,竟留着老人一连下了三天三夜。到了第四天早上,国王感到非常满足,就对老人说道:

“你给了我无穷的乐趣。为了奖赏你,我现在决定,你可以在我这儿得到你所要的任何东西。”

的确,这位国王是如此富有,难道还有什么要求不能满足吗?但是老人却回答说:

“万能的王啊,你虽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恐怕也满足不了我的要求。”

国王不高兴了,他皱起了眉头,严厉地说道:

“说吧,哪怕你要的是半个王国。”

于是,老人就说出了自己的要求:

“请王上下令在棋盘的第一格上放一粒小麦,在第二格上放两粒小麦,在第三格上放四粒,第四格上放八粒,就这样每次增加一倍,一直到第六十四格为止。”

“可怜的老人,你的要求就这么一点点吗?”

国王不禁笑了起来。他立即命人去取一袋小麦来,按照老人的要求数给他。但是一袋小麦很就完了。国王觉得有点奇怪,就命人再去取一袋来。。。接着是第三袋、第四袋。。。。小麦堆积如山,但是离第六十四格还远得很呐。只见国王的脸色由惊奇逐渐转为阴沉,最后竟勃然大怒。原来,他国库里的小麦已经搬光了,还到不了棋盘上的第五十格。国王认为老人是在戏弄他,就下令把老人杀了。

老人的话没有错,他的要求的确是满足不了的。根据计算,棋盘上六十四个格子小麦的总数将是一个十九位数,折算为重量,大约是两千多亿吨。而当时全世界小麦的年产量也不过是数亿吨而已。

还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

大约两千年前,在印度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争。战争过后,尸骨成山,血流成河,真是惨不忍睹。一个联盟人眼见这种景象,立即做了一块有六十四个格子的正方形棋盘,塑造了一些形态各异、戴盔披甲的将士作为棋子。他把战场上的战斗再现在棋盘上,终于把孔武善战、恃强好胜的国王、将军及婆罗门贵族们的兴趣吸引过来。从此以棋盘上智力较量,取代了战场上的血腥厮杀。

这些传说虽然很有意思,能给人以启示,但并不能帮助我们找到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实际上,不能说国际象棋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人的发明,而只能说,它是劳动人民的创造,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产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据可靠的文字记载,国际象棋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从古代印度一种叫作“恰图兰卡”的象棋,经长期流传演变成的。至于“恰图兰卡”是怎样产生的,是古代印度土生土长的,还是由中国传过去的,学者和历史学家们还在争论不休。我们现在只能从“恰图兰卡”讲起,把它看作是现代国际象棋的雏形。

当时,“恰图兰卡”的棋子只有四种。原来”恰图兰卡”在梵文里就是四样东西的意思。这4种棋子是:步兵、骑兵、战车和大象。它们正好反映了古代印度军队的组成兵种。那时,大象可以在直线和横线上横冲直撞,趟法同现在的车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的这种走法才逐渐让给了车。贸易和战争,是“恰图兰卡”从印度流全心开来的两条途径。在传播路线大致是:印度--伊朗--中亚--阿拉伯国家--欧洲。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国际象棋在欧洲已经很风行了。它与骑术、击剑、唱歌和作诗等被并列为当时骑士必修的七大艺术。

经过大约一千年的漫长岁月,国际象棋开始具有我们现在见到的样子了,但是走法还不完全一样。那时兵的第一步只能走一格,到达底线时只能变后而不能变别的棋子;象只能在斜线一步走两格,后只能在斜线上一步走一格,很象中国象棋里的要和士时没有王车易位,也没有逼和。国际象棋的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当一种新的走法出现,总是有人反对。例如王车易位,反对的人特别多,直到19世纪中叶,走法还不统一。但是许多新走法经住了时间的考验,终于为大家所承认。也 一些新走法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终天被历史淘汰了。

从19世纪开始,国际象棋开始有正式的国际象棋比赛。1924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将国际象棋列为奥运会正式项目,十八个国家五十多名棋手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第八届奥运会。比赛结束后三天,国际象棋联合会宣告成立,于是国际象棋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一人新的阶段。

==========

所以,无论从起源还是定型来看,国际象棋都是先有的。

“ 中国象棋 ” 简介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 ,如:《楚辞 · 招魂》中有 " 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 " 。《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 孟尝 君,说: " 足下千乘之君也, …… 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 " 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据上述情况及 象棋的形制推断,象棋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 11 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 ," 投六箸,行六棋 " ,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 " 塞 " 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 " 格五 " 。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 ,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 561 ~ 578 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 · 序 》,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 " 琴棋书画 " 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 " 大象戏 " 。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32 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 " 家澈户晓 " , 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 " 棋待诏 " 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 " 棋师 " 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 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 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 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956 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 1962 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 —— 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 40 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 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最为著名。

参考资料:

http://wwwourgamecom/game/game-intro-new/h2ghtmlgameid=10002$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987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