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第1张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被贬。

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琵琶行

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 谨缜 密,错落有致,情节曲 折,波 澜 起 伏。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 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述身世。第四部分写诗人深沉的感慨,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写诗人,为第四段,写诗人贬 官 九江以来的孤 独 寂 寞之感,感 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 病 相:怜之情。

这是一首脍 炙 人口的现实主义杰 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 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 惨 遭 遇 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 线;诗人的感情渗 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 起层层波 浪,可算是暗 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 澜 起 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 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 鸣,语言美而不浮 华,精而不晦 涩,内容贴 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 俗 共 赏。

《琵琶行》中印象深刻的一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理由:作者当时正被贬谪,久居偏远缺少知音,心情郁闷;碰到被商人抛弃的琵琶女,得知对方有同样凄惨的遭遇,于是心生共鸣。

这句话委婉地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而且这句话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身处相同境地的人,才能相互理解对方的难处。

个人看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7790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