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区划图

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区划图,第1张

1、西北真的有500公里无人区吗用2、世界第二绿地自然基地在哪里3、羌塘自然保护区有哪些生物,为何被人们称为地球的第三极?4、在羌塘无人区,有一种最危险的动物,它就是落单的野牦牛5、羌塘自然保护区怎么读西北真的有500公里无人区吗用

西北真的有500公里无人区。西北指的是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个省或自治区。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自治区有:

1、罗布泊: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道而著称于世,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

2、阿尔金:

阿尔金自然保护区位于阿尔金山南部东昆仑山北部,西起若羌和且末两县分界线,东至新疆与青海两省交界处,北到阿尔金山南部的祁曼塔格,南为新疆与西藏分界的东昆仑山脉,东西长360公里,南北宽190公里,总面积为44940平方公里。

阿尔金山保护区内,四周高山环绕。现代冰川、高原湖泊和高原沙漠与种类繁多的藏野驴、藏羚、野牦牛、野骆驼及黑颈鹤、藏雪鸡、白肩雕、玉带海雕等珍禽异兽,连同241种野生植物,蔚为高原奇观。

3、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东经89_25'~94_05_,北纬34_19'~36_16_。

其范围为昆仑山脉以南,乌兰乌拉山以北,东起青藏公路,西迄省界。保护区西与西藏自治区相接,南同格尔木唐古拉乡毗邻,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连,东至青藏公路,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

4、西藏羌塘:

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的那曲地区和阿里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79°42’-91°,北纬32°10’-36°32’,总面积2980万公顷。

为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和仅次于格陵兰国家公园的世界第二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于1993年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是一个以高原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扩展资料:

最早到新疆考察的中外科学家们曾对罗布泊的确切位置争论不休,最终问题没有解决,却引出了争论更加激烈的罗布泊游移说。

此说是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提出的,他认为罗布泊存在南北湖区,由于入湖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沉积后抬高了湖底,原来的湖水就自然向另一处更低的地方流去,又过许多年,抬高的湖底由于风蚀会再次降低,湖水再度回流,这个周期为1500年。

斯文·赫定这一学说,虽然曾得到了世界普遍认可,但对此质疑反对者也不在少数。中国科学家根据对罗布泊的科考结果,也对罗布泊游移说提出了质疑和否定。然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使人们对罗布泊这个幽灵般的湖泊,更加感到扑朔迷离了。

就在人们对罗布泊一个个未解之谜争论不休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72年7月,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拍摄的罗布泊的照片上,罗布泊竟酷似人的一只耳朵,不但有耳轮、耳孔,甚至还有耳垂。

对于这只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有观点认为,这主要是50年代后期来自天山南坡的洪水冲击而成。洪水流进湖盆时,穿经沙漠,挟裹着大量泥沙,冲击、溶蚀着原来的干湖盆,并按水流前进方向,形成水下突出的环状条带。

正因为干涸湖床的微妙的地貌变化,影响了局部组成成分的变化,这就势必影响干涸湖床的光谱特征,从而形成大耳朵。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观点,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争论不已,也许对于罗布泊的争论永远都不会结束。

—西北

—中国四大无人区

世界第二绿地自然基地在哪里

世界第二绿地自然基地是羌塘草原,我国最大的草原,世界第二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北部,是我国的五大牧场之一,羌塘草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西藏地区面积最在的一块纯天然草原,而且达到了60多万平方公里。是高原最大的内流区,我国第2大的湖区,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内陆路湖区,这里是许多的野生动物的天堂,而且还有着独特的文化。

羌塘自然保护区有哪些生物,为何被人们称为地球的第三极?

这里有四十多种被列入一、二级的保护动物,还有许多别的小动物,目前自然生态平衡。

一、二级保护动物有藏羚羊、黑颈鹤、藏原羚、野牦牛、藏野驴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生长着一种金色的野牦牛,群体数量比大熊猫还少,还被藏族人奉为神牛。估计这些金色野牦牛之所以现在还存活,也许是跟羌塘自然保护区保护有力外加它的皮毛没啥价值,再加上人为偷猎少的缘故。否则,地球上又会多了一种灭绝生物。

在羌塘自然保护区里,还生活着一种岩羊,它们能在陡峭的悬崖上走得稳稳的,让人叹为观止。有岩羊的地方,自然也有它的天敌,雪豹就经常会在岩羊出没的地方盘桓寻找猎物。在这里,动物们自然生息,上演着一幕一幕”弱肉强食“和”顽强生活“的场景。

羌塘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它被称为“北方的高地”。这里平均海拔是5000米,被誉为“世界屋脊。它还被称为”地球第三极“。之所以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可能是因为地球上的南极和北极也拥有丰富又独特的生物种群,但是气候独特,没有大量的人类定居。而羌塘自然保护区跟南北极这三点很相似,所以被称为地球第三极。

我觉得,像羌塘自然保护区就不需要对外开放,这里的生态平衡本身就很脆弱,一旦受到来自人类世界的污染,也许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就让它成为西藏高原上的一片净土,给所有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们一个纯净的家园。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环境保护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极大重视了。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经常在保护区内开展巡护执法行动,很好的保护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平衡。

在羌塘无人区,有一种最危险的动物,它就是落单的野牦牛

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以南,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总面积约298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区内平均海拔5000米左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它有各种濒危的野生动物,藏羚羊、野牦牛、雪豹、藏野驴、藏原羚、黑颈鹤等等,绝对会刷新你对动物种类的认知,堪称天然的野生动物园;它有总面积超过两万五千平方公里的湖泊,如星罗棋布,是世界上湖泊数量最多、湖面最高的高原湖区;它还被发现有近500种的种子植物,其中的50多种是药用植物;它有念青唐古拉山现代冰川、羌塘高原现代冰川、唐古拉山现代冰川、昆仑山现代冰川等众多山系现代冰川,是中国高原现代冰川分布最广的地区,蔚为高原奇观。

野牦牛,隶属于偶蹄目牛科牛亚科牛属,是家牦牛的野生同类,胸腹部的毛极长。凶猛善战,性极耐苦、耐寒、耐饥、耐渴,是典型的高寒动物,为青藏高原特有牛种,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在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目前中国野牦牛种群数量在3-5万头左右。一半以上分布于羌塘地区。

我们来看一下野牦牛与家牦牛的区别。

野牦牛与家牦牛都是牦牛,但是它们的生存环境不同、外形不同、性情不同。野牦牛生长于野生环境中,角更加锋利,体型更加矫健,性情凶猛善战,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家牦牛生长于人类圈养的环境中,角没有野牦牛的锋利,体型没有野牦牛的矫健,性情比较温顺,不属于保护动物。

家牦牛体重200-400千克,体长2米左右,肩高16米左右。

野牦牛体型比家牦牛大,成年雄性一般体重400-800千克,最大可超过1吨。体长2-26米,肩高16-18米,是亚洲中部体型最大的野生动物。

野牦牛体型上比家牦牛大一倍多。简单来说,一个是大号的,一个是迷你的。我们看下面的对比照片。

野牦牛性格暴躁,攻击性极强,除了狼群和马熊之外,没有任何野生动物能对它造成威胁。雄性野牦牛会为了争夺交配权而激烈战斗,战败的雄性甚至会靠近家养牦牛群,试图拐走雌性家牦牛。

野牦牛四肢强壮,凶猛善战,是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为青藏高原特有牛种。藏族司机说,遇到落单的野牦牛一定要尽快远离,据说受到伤害的野牦牛不论雌雄,都会拼命攻击敌害,直到力竭死亡。

体型特征:

野牦牛是家牦牛的野生同类,四肢强壮,身被长毛,胸腹部的毛几乎垂到地上,可遮风挡雨,舌头上有肉齿,凶猛善战。是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为青藏高原特有牛种。有14对肋骨,较其他牛类多一对;额下没有肉垂,肩部中央有凸起的隆肉,四肢短矮,腹部宽大。

牛角:牦牛雌、雄个体均有角,角形相似。但雄体的角明显比雌性的角大而粗壮。头上的角为圆锥形,表面光滑,先向头的两侧伸出,然后向上、向后弯曲,角尖略向后弯曲,如同月牙一般。角的长度通常为40~50厘米,最长的角将近1米,两角之间的距离较宽。

毛色:毛色绝大多数呈通体褐黑色,仅吻周、嘴唇、脸面及脊背一带显霜状的灰白色,老年雄体的脊背往往有微红色。尾色纯黑,也有个别褐色的个体。

生活习性:

食性: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间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种环境中,是食草动物,喜欢吃柔软的邦扎草,夏季里用牙啃,冬天就用舌头舔。主要在夜间和清晨出来觅食,食物以针茅、苔草、莎草、蒿草等高山寒漠植物为主,白天则进入荒山的峭壁上,站立反刍,或者躺卧休息、睡眠。

活动方式:野牦牛通常20~30只在草原上游荡、觅食,有时也会结成200~300头结成大群活动。野牦牛的嗅觉十分敏锐,有危险时,雄兽必首当其冲,护卫群体,而将幼仔安置在群体中间。

在严寒的冬季,由于植物被冰雪覆盖,因而野牦牛常在较大范围内做短距离的迁移。善奔跑,时速可达40公里以上。主要天敌是狼群,成群的野牦牛会主动逃避敌害,遇到人或汽车也会跑开。而性情凶狠暴戾的孤牛则恰恰相反,常会主动攻击在它面前经过的各种对象,能将行驶中的吉普车顶翻。受到伤害的野牦牛不论雌雄,都会拼命攻击敌害,直到力竭死亡。发情期为9-11月,期间雄性变得异常凶猛,经常发出求偶叫声,争偶现象十分激烈。

羌塘自然保护区怎么读

羌塘自然保护区的读法是:qiāng,táng,zì,rán,bǎo,hù,qū。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以南,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北,总面积为24712万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为保存完整的、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及多种大型有蹄类动物。羌塘自然保护区是高原荒漠生态系统的代表地区,这里不仅有星罗棋布的湖泊,空旷无边的草场以及皑皑的雪山和冰川,而且有众多的濒危野生动植物。

景区措施:2018年8月24日,由三江源国家公园森林公安局牵头,青海可可西里、新疆阿尔金山和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和综合执法人员开展大规模联合巡护执法行动,以巡护查处非法穿越为主要目的。

动物资源:

藏野驴、藏羚羊、野牦牛被称为羌塘的“三大家族”。保护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原羚、盘羊、岩羊、猞猁、兔逊、藏雪鸡等。常见动物有西藏毛腿沙鸡、岩鸽、藏雀等。斑头雁、棕头欧等水禽数量很多。区内高原特有鱼类有裸裂尻鱼、裸鲤。羌塘可谓是“天然野生动物园”。

藏羚羊:在羌塘严酷的自然环境下,有7万多只藏羚羊在这里生存繁衍。每年4到6月,母羚们离开雄羚,汇集成成千上万只的巨大群体沿着准确而漫长的路线向北迁徙上千里,深入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产羔,7月份又原路返回水草相对丰盛的羌塘南部。

野牦牛:极耐寒动物,生活于海拔5000-6000米的山地,个体高大,体重可达1吨,性情凶猛。体侧下方、胸腹部及腿部都有一层又长又密的毛被,体毛一般长达40多厘米,尤其是腹部的毛常常垂及地面,起到了极好保温作用。

公牛长有一副粗壮的犄角,角长可达1米,角基粗45cm左右,两角端部向内靠拢且十分尖锐,它是防御天敌的锐利武器。近年来在革吉一带发现了野牦牛的变种,金丝野牦牛,它们全身毛色金黄,显得十分华贵。

为了保护这些天然鸟类资源,豫北黄河故道鸟类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除了开展广泛的自然保护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保护意意外,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妥善解决保护区与周围地方群众的关系。保护区地处人口稠密的农业区,与周围的村落、农田、牧场、果园、林地等交错在一起,正确处理当地政府、群众同保护区的矛盾,争取地方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对保护事业的支持,是做好保护区工作的基础条件。

严禁在保护区核心区内进行捕猎、垦荒、放牧、滥伐林木、拉沙、打鱼塘等有害于野生动植物生存的各种活动。

搞好自然保护区的水源监测,定期测量地下水位,加强水环境监测,严防工业生产废水污染保护区。

定期观测鸟类资源的消长动态,掌握珍稀水禽活动规律,种群数量的变化状况,建立资源档案,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管理频次,及时发现和处理破坏保护区的违法行为。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造福后代。

豫北黄河故道鸟类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新乡市东部,卫辉市和延津县接壤的黄河故道以及封丘县境内的黄河滩涂和背河洼地。面积22780公顷,1988年经河南省人民 批准建立,1996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天鹅、鹤类等珍禽及内陆湿地生态系统。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河南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 :河南省新乡市东部 级别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区域面积 :22780公顷 类型 :湿地及水域生态类型 保护对象 :天鹅、鹤及湿地 批准时间 :1996年 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势地貌,气候,保护目标,保护对象,动物资源,植物资源,管理措施,管理机构,管理措施,生态价值, 历史沿革 1988年7月,河南省人民 批覆建立“豫北黄河故道天鹅自然保护区”。 1996年11月,国务院批覆建立“河南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扩大了保护区面积。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保护区包括黄河大堤以内(包括黄河滩涂、河心沙洲等陆地)以及黄河背河洼地区域。其北岸是:长垣县魏庄镇至封邱县荆隆宫乡与原阳县交界处。其东岸是河南与山东省界,南岸是:开封市兰考县至开封市水稻乡。 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豫北黄河故道鸟类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278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973公顷,缓冲区面积7290公顷,实验区面积7517公顷。 保护区设2处核心区,分别位于保护区的东部和西部。东部核心区位于封丘县李庄乡至长垣县魏庄镇以东的黄河主河道,西部核心区位于封丘县陈桥乡南侧的黄河河道。 保护区北片区西南起延津县东屯乡贾堤村,穿越延津、卫辉两县(市)的胙城镇、班枣乡、后河乡、李源屯镇、庞寨乡,止于延津县丰庄乡河道闸村,共涉及7个乡镇153个行政村。南片区西起封丘、原阳两县交界处,穿越封丘县的孙庄乡、荆隆宫乡、司庄乡、陈桥镇、曹岗乡、李庄乡、尹岗乡、止于封丘长垣县交界处。共涉及7个乡(镇)156个行政村。 豫北黄河故道鸟类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新乡市东部,卫辉市和延津县接壤的黄河故道以及封丘县境内的黄河滩涂和背河洼地。卫辉市和延津县接壤区域为古黄河改道后遗留下来的一段槽型凹地,地理位置为东经114°07′,北纬34°54。封丘县境内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14°29′,北纬35°24′。 地势地貌 豫北黄河故道鸟类湿地自然保护区地貌属黄河流域冲积平原豫北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略向东北倾斜,地面坡降小。保护区地貌类型主要包括黄河现代河床、河漫滩、阶地及背河洼地等,自然坡降1/7000,海拔635米。 气候 保护区地处中国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区,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大风,降雨较少,气温回升快,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少雨雪。 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 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天鹅、鹤类等珍禽及内陆湿地生态系统。 动物资源 鸟类 截至2010年,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已知鸟类156种,分属16目43科。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39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10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鸟类29种。中日、中澳 签订的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67种。在本地繁殖的鸟类有78种(包括留鸟和候鸟),而不在本地繁殖的鸟类有78种(包括留鸟和候鸟)。 兽类 截至2010年,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兽类计12种,隶属5目7科。其中古北界成分有:普通刺猬、大仓鼠、黑线仓鼠、中华鼢鼠、黑线姬鼠等,约占兽类总数的417%;东洋界成分有蝙蝠、黄胸鼠,约占兽类总数的167%;广布种有草兔、褐家鼠、小家鼠、黄鼬、豹猫,约占兽类总数的417%。 两栖、爬行类 截至2010年,自然保护区有两栖动物1目3科5种和9种爬行动物。在5种两栖动物中,泽蛙属于东洋界的种类,花背蟾蜍和北方狭口蛙属于古北界的种类,黑班蛙与大蟾蜍为古北界和东洋界广泛分布的种类。在9种爬行动物中,龟、鳖、赤链蛇、红点锦蛇、虎斑游蛇是广布种,无蹼壁虎、丽斑麻晰、黄脊游蛇、白条锦蛇都属古北界的种类。 鱼类 截至2010年,自然保护区有鱼类7目10科32种,在32种鱼类中有30种为纯淡水性鱼类,只有鲚和鳗鲡属回游性鱼类,数量稀少。鱼类中以鲤科为主,共有25种,有20种是富有经济意义的种类。草鱼、花鲢、白鲢、鲤、鲫等是传统的养殖对象,鱼类中少部分隶属于东洋界,大部分为广布种,区内缺少特有种类,但是优良特产的黄河鲤鱼闻名于世,为河南重点保护鱼种之一。 植物资源 截至2010年,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组成有68科273属745种。组成本区湿地水生植被的植物有18科41种,水域分布主要为眼子菜科、金鱼藻科、睡莲科和浮萍科植物;沼泽地分布则以香蒲科、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多。水生植物中有世界广布种11种,如芦苇、水烛、杂狐尾藻、金鱼藻和浮萍等;温带分布种6种,亚热带至温带分布种12种,如眼子菜、茨藻、莎草等;热带至温带分布种12种,如莲、线叶眼子菜、黑藻等。陆生植物包括分布于农田、沙丘、盐渍、荒地、湖泊周围和沿黄河大堤生长的植物。 管理措施 管理机构 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为副处级全供事业单位,隶属于新乡市环境保护局,编制13人,设有处长1人,书记1人,副处长2人,副书记1人,内设两科一室,其中:高工7人,工程师2人,助工2人,行政人员2人。 管理措施 1、开展了广泛的自然保护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宣传教育。在保护区周边交通要道、路口建立了16块大幅永久性宣传牌、书写标语、张贴布告、印刷和散发保护区的宣传材料;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搞好保护区新闻报导;每年坚持搞好“爱鸟周”宣传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提高了各级领导和广大民众的自然保护意识。 2、妥善解决保护区与周围地方民众的关系。保护区地处人口稠密的农业区,与周围的村落、农田、牧场、果园、林地等交错在一起,正确处理、协调当地 和民众同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矛盾,争取地方 与广大人民民众对保护事业的支持,是做好保护区工作的基础条件。 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严禁在保护区核心区内进行捕猎、垦荒、放牧、滥伐林木、拉沙、打鱼塘等有害于野生动植物生存的各种活动。 4、搞好自然保护区的水源监测,定期测量地下水位,加强水环境的监测,严防工业生产废水污染保护区。 5、定期观测鸟类资源的消长动态,掌握珍稀水禽活动规律,种群数量的变化状况,建立资源档案,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6、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管理频次,及时发现和处理破坏保护区的违法行为。 7、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造福后代,经河南省及新乡市人民 批准,自然保护区范围调减工作已经开始,相关文本资料已通过省环保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论证,并呈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新的规划对保护区的范围、面积进行了适当调整。 生态价值 豫北黄河故道鸟类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区,其地貌特征为黄河改道后历史遗留下来的背河洼地、槽形洼地和广阔的黄河滩涂,水源来自汛期的地表径流、引黄退水和地下水,是中国中原人口稠密地区难得的一块天然湿地。 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域、滩涂广阔,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鸟类众多,是黄河中下游平原人口稠密区交通发达地带遗存下来的较大的一块湿地,动植物的北方物种、南方物种和广布种十分丰富,是冬候鸟的越冬北界,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和潜在的科研开发及生态旅游价值。对保护中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重庆构建五级巡护体系,守护长江鱼类保护区 ,哪些鱼类濒临灭绝?答案如下:

一,中华鲟 。说到中华鲟,这个大家就熟悉了,要说中华鲟,还有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叫黄鲟,潭龙。目前是长江中最大的淡水鱼,最长可达5米,最重可达半吨,也正因为如此,中华鲟也被称为“长江之王”。随着人们大量捕食,中华鲟目前已濒临灭绝,被归纳于珍稀动物,已然成为了濒危物种。不得不说看着一个又一个的物种濒临灭绝,我想换做任何一个人心里也许都不是滋味吧。

二,巨滑舌鱼 。巨滑舌鱼属于一种淡水鱼,与此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现存最大的淡水鱼,长度最大可达到3米,重量最多可达到180千克,因为水资源不断减少,加上人们过度捕食导致了巨滑舌鱼在近些年数量急剧减少,目前已经被列为保护动物,在濒临灭绝的鱼类名单当中,巨滑舌鱼也名列其中。虽然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是一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物链,但濒临灭绝对于巨滑舌鱼来说是一个极为不好的消息,这也是对人们的一种警告。

三,我们要怎样避免鱼类濒临灭绝呢?首先是从大自然环境来说,现在的社会发展飞快,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在提高,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产生许多化学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导致各种水资源污染,水资源利用,最终导致水面面积不断减少,各种水生物数量不断减少,而因为跟不上时代的变迁,就造成了濒临灭绝的局面。我们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共同建造一个美好家园。

濒临灭绝的鱼类其实还有许多,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讨论补充!欢迎关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9046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