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余秋雨《山居笔记》中《天涯故事》的内容

谁知道余秋雨《山居笔记》中《天涯故事》的内容,第1张

  至此我们不妨重新来端详一下唐宋时代海南岛的整体形象。无论“五公”的恨,还是苏东坡的冤,它都不清楚。唐宋朝廷的派别和政见,对它来说都太艰深。它没有准备太多的言词可以鼓励受屈者报仇雪恨,它更没有心思和力量去动员人们对抗朝廷。它只有滋润的风,温暖的水,畅快的笑,洁白的牙齿忽闪的眼,大陆的人士来了不管如何伤痕斑斑先住下,既不先听你申述也不陪着你叹息,只让你在不知不觉间稍稍平静,然后过一段饶有趣味的日子试试看。来了不多久就要回去热烈欢送,盼不到回去的时日也尽管安心。回去时已经恢复名誉为你高兴,回去时依然罪名深重也轻轻慰抚。初来时是青年是老年在所不计,是独身是全家都可安排。离开时彻底搬迁为你挎包抬箱,要留下一些后代继续生活更悉听尊便,椰林下的木屋留着呢。

  --这一切,使我想到带着母性美的淳朴村妇。

  于是我们也就触及到了有关海南的一种拟人化的气质。苏东坡用那种神秘的语气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也该被人们领悟了。老诗人不经意地遇上了一种柔丽平和、崇尚自然的女性文明。

  这里所说的女性文明,是一种文化哲学意义上的象征说法,与老子“贵柔守雌”的主张有点关系。老子说,养育万物的母性文明是绵绵不断的,有时好像若有若无,需要时却用之不尽。他又说,这种文明不管多么雄刚都保持着一种温柔的女性态,虽然不见得多么机智却能固守寻常道义,纯真如婴儿,宽容如溪谷,外部名声欠佳不去管它,内心有点糊涂也不在乎,只见清清浊浊的水流向着自己归注。

  宋朝的流放把海南搞得如此热闹,海南迎来送往,温和地一笑;宋朝终于气数尽了,流亡将士拥立最后一个皇帝于南海崖山,后又退据海南岛抗元,海南接纳了他们,又温和地一笑;不久元将收买叛兵完全占领海南,海南迟疑片刻也接受了,依然温和地一笑。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间,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事件接连不断,有一个非常琐碎的历史肯定不会引起任何人注意:有一天,一艘北来的航船在海南岛南端的崖州靠岸,船上走下来一名来自江苏松江乌泥泾的青年女子,抖抖索索,言语不通,唯一能通的也就是那温和的一笑,当地的黎族姊妹回以一笑,没多说什么就把她安顿了下来。就在这些青年女子间,将会发生一个真正的大事件,使那些名震一时的社会抗争相形见绌。

  这位青年女子原是个童养媳,为逃离婆家的凌辱躲进了一条船,没想到这条船走得那么远,更没想到她所到达的这个言语不通的黎族地区恰恰是当时中国和世界的纺织圣地女人学纺织天经地义,她在黎族姊妹的传授下很快也成了纺织高手一过三十年,她已五十出头,因思乡心切带着棉纺机具坐船北归她到松江老家后被人称为黄道婆,成了一位闻名遐迩的棉纺织改革家,从弹花、纺纱到织布的每一道工艺都根据黎族已有的先进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传授,一种全新的纺织品驰誉神州大地,四方人士赞美道:“松郡棉布,衣被天下”。

  从海南岛黎族姊妹手中汲取了技能,竟然给整个中原都带来了温暖!黄道婆北返时元朝灭宋朝已有十七八年,流放海南的主战派人士的幻想早成泡影,海南给予中原的,不是旧朝的残梦,不是勃郁的血性,而只是纤纤素手中的缕缕棉纱、柔柔布帛。原代统治者是骑着蒙古马、挟着朔风南下的,元代寒冷吗?不怕,海南回来的黄道婆已经“衣被天下”。改朝换代的是非曲直很难争得明白,但不必争论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前辈都穿过棉衣棉布,都分享过海南岛女性文明的热量。

  元代易过,到了明代,海南岛开始培育出了接受儒家正规教育而又土生土长的温和名人。苏东坡、李光等流放者当年在教育事业上的播种终于有了收成,契合老子“贵柔守雌”哲学的土地开始需要补充一种“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责任。

  最著名的自然是邱浚。还在少年时代,这位出生在海南岛琼山下田村的聪明孩子已经吟出一首以五指山为题的诗。让人吃惊的不是少年吟诗,而是这首诗居然真的把巍巍五指山比作一只巨大无比的手,撑起了中华半壁云天,不仅在云天中摘星、弄云、逗月,而且还要远远地指点中原江山!这不是在伸张一种雄心勃勃、问鼎中原的男子汉精神吗?

在宋朝及以前的时期,岭南地区十分遭人鄙视。当时苏东坡被发配岭南,据说只是比铢九族轻一等的罪名。封建时代,那些人目光狭隘,能逃到广东想必已经是下了相当大的永气了。让他们到蛮地生存还不如被俘。明朝时人们思想进步了,明白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伟大真理~

  当时的海南岛,汉人并不多,而且全在沿海地带,都是土著黎人。

  1移居海南的历代汉人,唐以前约有2万人,唐代增至7万多人,南宋时增至10万人,

  2宋祥兴元年(1278年),元朝名将阿里海牙率军南征到雷州之后,派人劝谕当时琼州安抚使赵与珞投降,闻知对方不听,便乘船航海五百里,抵达白沙口。赵与珞及冉安国、黄之杰等四位部下不屈,率兵守御极力死战,使敌军不得登岸。“冬拾壹月壬辰,元将因购内应”,而援兵不至,全线溃败。赵等四人因“谩骂不屈”,惹得元将大怒,将他们全部车裂。

哥哥姐姐们,请问有没有关于海南岛的历史或故事

黄道婆学织

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少时因不甘当童养媳,搭上了一条商船飘泊于此,寄居这里长达40年。她在学习了当地黎族的纺织技术后,连同黎族的纺织工具一道带回故里广为传授。

范云梯立柱

清代雍正年间崖州知府程哲在岸边一巨石上题刻下“天涯”二字,后有文人触景生情,在其旁边的一块巨石上又刻下“海角”二字,“天涯海角”由此题名。距这两块题刻巨石不远处,便是共和国1980年发行的贰元面额人民币背面图案中的“南天一柱”石刻。它的作者是位在海南为官十余载、政德清廉、黎民拥戴的老先生,名叫范云梯。他在出任崖州知州时,正值列强疯狂瓜分中国之际,他期望着自己管辖下的海南岛能够成为一根支撑祖国河山的擎天玉柱,于是便在“天涯”、“海角”附近的一块巨石上,题刻下“南天一柱”四个箩筐口般大的字。

海瑞归根

1587年,74岁的海瑞病逝于南京任上,其行囊中仅存俸金八两及旧衣数件。据史书载:海瑞棺椁由南京启运回归故里时,“白衣冠送者夹岸,哭而奠者,百里不绝,家家绘像祭之。”

海南岛古时候被叫什么名字

历史上海南岛有三种古称:珠崖、儋耳、琼台。据文献资料,"珠崖"源于"郡在大海崖岸之边,出珍珠",故名"珠崖";"儋耳"源于海南岛古部落的绣面习俗〔在脸面上刻上花纹,涂以颜色,耳朵上戴有装饰用的耳环而下垂〕,因而得名;"琼台"源于"境内白石有琼山,土石皆白而润",宋神宗熙宁年间琼州置琼管安抚都监台,遂称为琼台。 而根据考古工作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200处遗址和历史文献来推断,至少在6000年以前就有海南岛,并有人类活动。据《琼州府志》记载,秦代海南属其遥领的范围,没有任何建制。西汉元年(公元前110年)始设儋耳,珠崖两个郡。到元帝初元三年(三元前46年)撤郡仅设一个县叫“朱卢县”。 南北朝梁武帝时,设制为州,称“崖州”。隋朝时设临振、珠崖两郡,唐代设崖州、琼州、振州、儋州、万州五个州。到宋代,设一州和三个军,琼州领五县,南宁军领3县,万安军领2县,吉阳军领3镇。在元代,海南建制多仿宋代,无大变更。明代海南设琼州府,领儋、万、崖三州10个县。 清代海南建制仍沿袭明代。民国初期,海南废道设公署,后经改行政督寨区、特别行政区。解放后,海南改为行政区,设行政区公署,1988年建省,称为海南省。海南建制的演变,自汉初在琼崖置郡县到1988年建省,历时2098年。随着朝代变更,地名也常有改变,故海南地名有称“崖州”、“琼州”、“琼崖”。 在诗文和题词中,有称“海外”、“南极”、“天涯”、“海角”、“南天”等。“海南”一名在宋代才常有出现,民国之后普遍使用,其正式作为海南地方政区的称谓是解放后的1951年,称“海南行政公署”,1988年建制升格为省,称“海南省”,简称“琼”。

海南文昌市“记耻桥”有何历史故事记载

“记耻桥”即文城镇中心区的便民桥,1982年重建,改名攻 关桥。便民桥始建于宋朝,明朝正德年间再造,清朝咸丰年间大 水冲毁,后由乡贤林老兰出资重建。林老兰,是文昌市东路镇大丰村人,出身书香门第,才华出 众,父亲林所秩是位出名的举人。林老兰为人正直,敢于打抱不 平。一天,他在文城镇街道上,见一醉汉,大打出手,横行街 市,便上前规劝。不料那醉汉却揪住他胸襟,就要动武。林老兰 一气之下,挥动手中烟筒向醉汉打去。醉汉昏倒后被扶回家中就 死去了。醉汉家人告到县衙。公堂上,林老兰如实陈述:“烟筒 非杀人之物,街市非杀人之地,吾人非杀人之人。人不可以不知 耻,知耻可不耻矣!吾行伤害,愿赔礼道歉。”县官问他如何赔 偿?林老兰答道:“愿重建便民桥记耻。”县官同意由林老兰出 资建桥以记耻赔偿。工匠在建桥时特设计桥栏为人头形状,且大 睁双目,故此桥被叫做“记耻桥”或“公仔桥”。

海南民间故事

海南汉族民间故事汉族自中原地区大量迁入海南是从汉代开始。汉族入琼时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文化发达,宋朝苏东坡在《伏波庙记》中说:“自汉未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今衣冠礼乐斑然矣”。因此,汉族民间流传的故事多是从中原一带流传下来的,带有中原文化的遗风。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薛仁贵东征》等。汉族的民间故事在长期的流传、演变以及和当地文化的交流交融中,逐渐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在詹州地区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以两人最后团圆为结局,与其他地方的悲剧的结局大为不同。此外民间流传着不少当地群众口头相传的民间故事,其实根本就是汉族迁琼后落地生根的产物,这些故事的地方 就更为浓厚了,实质上就是海南本地的土特产。如琼山的《丘浚买屐》、《达哥计弄刁郎中》、《愚蠢小偷》等,三亚的《钟芳七岁写马契》、陵水的《廖纪传奇》、乐东的《陈二美》《陈圣屿》《日元的故事》等,在民间广为流传。1、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多是随汉族迁入海南而在海南广泛流传起来的。汉族自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第一次进入海南,自唐朝起,封建王朝进一步加强对海南的开发建设,一批批朝庭命官司、戍边将士不断进入海南,随之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自隋代起,海南就成了朝庭贬官谪臣流放之地,单是唐宋时期就有李德裕等六位宰相,苏轼、胡荃等五十多位名士被贬来琼。他们都积极传播中原文化。迁琼 来自内地各地,内地各地的传统民间故事也随之而来并在琼岛各地流传开来,但在流传的过程当中又有了变异,融入了一些海南本地的风俗和植物,因而更加富于海南地方特色,同时也符合海南民众的审美情趣。如《梁山泊与祝英台》等,在乐东,《梁祝》增加了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情节:梁山泊一直对祝英台的身份表示怀疑,于是在祝英台的草席下,悄悄放上一张芭蕉叶。因为女人的体温比较高,若芭蕉叶有些蔫了,说明祝英台就是女子。但祝英台识破了梁山泊的小“诡计”,晚上睡觉时,把芭蕉叶放在外面晒露水,天亮时才垫到草席下。而在儋州流传的《梁祝》则是一个喜庆、团圆的结果:马俊逼婚,祝英台誓死不从。梁山泊考中状元,被招驸马。金銮殿上梁山泊不从君命,被定欺君之罪。祝英台及时赶到,据理力争,皇帝倍受感动,特赐梁祝天地良缘。可见,海南人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和大胆。2、民间传奇故事。汉族的民间传奇故事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人物、动物、植物、名山大川,都有传说故事流传咏唱。这些传说故事,或是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歌颂;或是对地方山水古迹由来的美丽有趣的解释;或是借物喻义,表现人们惩恶扬善的愿望。鲨鱼故事传说明朝的时候,水南小蛋村书生王邦相从大蛋港坐船去府城赶考,同船的还有七八位生意人。船出大海后遇到了大鲨鱼。船主对大家说,船上有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只有把他投海喂鲨鱼大家才有救。接着船主让船上的人把自己的手帕丢下海,鲨鱼衔谁的手帕谁就得跳下海喂鲨鱼。船上的人都把手帕丢下海里,鲨鱼吃了王邦相的手帕,人们就把他推下海去。可鲨鱼却把王邦相接到背上,一尾巴把船扫翻了,船上的人都做了落水鬼。鲨鱼背着王邦相把他送到岸上,自己却无力返回大海而死在海滩上。王邦相伤心欲绝,他在鲨鱼的身边哭了一天一夜,才把鲨鱼埋葬在海滩上,半年后他又把鲨鱼骨迁到小洞天鳌山脚下安葬。并立了一块墓碑,上写:“鲨恩公之墓”。从此,鲨鱼被尊为王氏一族的祖先。王邦相死后,也埋在鲨鱼墓旁边。他的后代均戒吃鲨鱼,不用鲨鱼油点灯。每年都象祭奉人一样拜祭鲨鱼墓。3、历史名人故事。海南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历史名人和杰出人物,他们的生平故事和传奇经历,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历代都有传颂,经久不衰。丘浚买屐以前海南人有穿木屐的习惯,有很多卖木屐的店铺。有一回丘浚拿着三文钱去买木屐,但他穿的木屐要卖五文钱,带的钱不够。店主就逗他说:“大家都说你会对对子,我出一个对,你对上了就送一双新木屐给你。”丘浚让店主出题。店主看着丘浚说:“入我门,钱三分。”丘浚听了略一思考,就要求店主先给他木屐穿,丘浚穿上木屐后答对:“出你门,高一步。”就神气地走了。丘浚妙对对子的故事在海南尤其是在琼北地区广为流传,深受大家的喜爱。如下面二则:一天丘浚在城外遇到一樵夫,樵夫要出对子考考他,丘浚让他樵夫出题。樵夫便指着肩上挑着的木柴出题:“此木为柴山山出”。此时正是黄昏,家家户户都在做晚饭,炊烟缭绕,丘浚不禁触景生情,对道:“因火成烟夕夕多。”樵夫听罢连连称赞丘浚聪明。又一次,丘浚和一财主的儿子打架,财主听说后怒气冲冲要和丘浚论理。他们见面后财主要和丘浚对句,他用蛮横有口气说:“谁谓犬能欺得虎?”狂妄之极,他竟然把丘浚比做犬(狗),丘浚没有被他的嚣张气焰吓倒,他不甘示弱地给出下联:“焉知鱼化不成龙?”出口不凡,掷地有声,使那财主灰溜溜地拉着他儿子就跑了。张公吃蛋张岳崧小的时候家里穷,但他读私塾的同学却看见他每天都有咸蛋吃,而且。

海南岛的历史简介

在地质时期,海南岛原与华夏大陆相联,大约在人类出现的第四纪,由于地壳断裂才与大陆分离,其间形成15~30公里宽的琼州海峡,此岛孤悬南中国海域中,因而得名“海南岛”。

历史上海南岛有三种古称:珠崖、儋耳、琼台。据文献资料,“珠崖”源于“郡在大海崖岸之边,出珍珠”,故名“珠崖”;“儋耳”源于海南岛古部落的绣面习俗(在脸面上刻上花纹,涂以颜色,耳朵上戴有装饰用的耳环而下垂),因而得名;“琼台”源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琼州置琼管安抚都监台,遂称为琼台。随着海南岛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岛上的社会、经济得以蓬勃发展,人们多冠以“热岛”、“椰岛”、“绿岛”、“宝岛”等美称。

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昔日的荒蛮之地,成为今日的建设热土。

海南著名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50字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国开,自号刚峰。海南琼山人。 海瑞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竣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济,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两年后病死于南京。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和,或编成戏剧、、等。海瑞和宋朝的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首先当时的海南的各项条件都非常落后,其次海南岛也是被流放地。所以对当时南宋的是否持支持态度?其次按当时的撤退条件,也不能把那么军队撤过去,就算撤过去了,海南岛的补给也不够这么多人消耗。最后,如果会海南岛的人少了,最后也根本改变不了天下大势所趋。

灼灼闽粤花·海南之旅·海南岛·天涯万里见孤忠

由于海南岛远离内陆的特殊地理位置,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有不少失意的政治家、文人被流放到这里。除苏轼外,还有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胡铨等等,海南至今仍留有他们的遗迹。

浩然五公祠

五公祠位于海口市东南十华里处,介于海口市和琼山县府城镇之间,是海南岛最著名的古迹。由五公祠主楼、苏公祠、伏波祠、洞酌亭、琼园等亭、台、楼、阁构成了一组幽雅的古建筑群。五公祠主楼又名“海南第一楼”,是为纪念唐宋时被贬海南岛的五位历史名臣而建造,这五公是唐代的李德裕,宋代的李纲、赵鼎、李光、胡铨。

李德裕(787—850),字文饶,今河北赵县人,是中晚唐时期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历任文宗、武宗两朝宰相。宣宗大中元年,受政治陷害被贬为潮州司马,次年再贬为崖州司马,大中四年,卒于被贬之地毕兰村。

李德裕死后,他的子弟留在崖州,其后人化为了黎人。相传,张之洞在光绪十三年出巡琼崖时,曾嘱崖州知州寻访李德裕后裔二人,带往广州,赡养终身,并施以教育,以为良相之报,但李之后裔却不愿重返中原。由此,郭沫若称李德裕的后人为:“开拓海南岛的先驱者。”传说李德裕在崖州南加纳村定居,穿黎服,说黎话,有法力。他向大榕树一指,粗大的树干就弯下来让他坐,一些大汉也来坐,他说我要走了,快站起来,他们不理,结果被大树弹得老远。坏人要来攻打村子,李德裕砍了许多大木头围几道栅栏,敌人砍了,又树起来。他骑千里马到盐灶村买盐,敌人想抓他却抓不着,而他们嘴里都被塞进了马粪。后来村里建了李德裕庙,坏人把木像偷到崖州。夜里听到马蹄声,一看,木像又回来了。

李纲(1085—1140),字纪伯,福建邵武人,史称“二朝贤相,身系社稷安危;忠诚义气,凛然动乎远迩”。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抗金民族英雄。因全力支持宗泽、岳飞的抗金壮举,积极主张抗金而被贬。高宗南渡,被召为宰相,整军经武,力图重整河山。无奈高宗意存偏安,李纲竟被革职。建炎三年,被流放万安县(今万宁县),后遇赦北归。

赵鼎(1085—1147),字元镇,山西闻喜人,宋高宗时两度为相,力主抗金,恢复中原,但受奸臣秦桧迫害。绍兴十五年,被贬至吉阳军(今三亚市),谢表曰:“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受尽折磨。自书墓石,记乡里及除拜岁月。后绝食而死。临终前他自书铭旌道:“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显示了爱国志士身处逆境、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李光(—1155),字泰发,赵州上虞人,宋高宗绍兴初年官为参知政事,因揭发秦桧而被贬往琼州,后置儋州,此时他年逾八旬,却依然不减其志,把居室取名为“无倦斋”。秦桧死后,得孝宗诏令回京,于归途中去世。

胡铨(1102—1180),字邦衡,江西庐陵人,著名历史学家,宋高宗时任枢密院编修官,因主战而被贬为福州签判。绍兴十二年,被流放到广东新会,六年后再贬到今三亚市,曾作《哭泣鼎》一诗,有“以身去国故求死,抗议犯颜今独难”的诗句。秦桧死后,宋孝宗召他回朝。杨诚斋诗云:“高卧崖州二十年,黑头去国白头还。”

唐宋五公的高风亮节为后人称道,陈毅曾赋《满江红》:“恃正气,尚刚直,观遗札,有劲骨。虽王朝封建,不无优劣。逆境应知非不幸,南迁每助生花笔。到而今纪念有祠堂,伴明月。”

五公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正祠为两层红楼,上悬“海南第一楼”金字匾额。楼上大厅供五公牌位,四条圆柱分挂两幅楹联,一曰:“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又:“唐嗟末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义在此楼中。”楼下大厅也有楹联:“于东坡外,有此五贤,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论;处南海中,别为一郡,望云烟所聚,天涯万里见孤忠。”这些楹联表达了海南人民对五公高风亮节的敬仰之情。厅内陈列古代陶器等文物一百多件,其中专柜陈列了明代名臣、琼州才子丘浚的遗物。正厅两厢有学圃堂、观稼堂、五公精舍等附属建筑物,原为名贤讲学,学子研究经史词章和贮藏文物典籍的场所。

“幽人处士家”

古崖州城即今日三亚市的崖城。南北朝时起置崖州,自宋至1953年,历代的州、郡、县治均在此。从唐朝起,各个朝代有不少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被流放到这里。如唐朝丞相李德裕,宋朝的赵鼎、胡铨,元朝的王仕熙,明朝的王卓、赵歉等,故崖城又有“幽人处士家”的称号。

唐代天宝七年(748),唐高僧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正值东北风风期,乘坐的船飘到崖城附近,停泊在宁远河上。鉴真在崖城帮助修整了大云寺,并留下一批佛教经典。宋末元初,黄道婆居住在崖城水南村一带,历时四十年之久,向当地黎族人民学习纺织技术。水南村是唐朝宁远县城的故址,坐落在离崖城四华里左右的宁远河畔,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村里的“盛得堂”原为宋昌化镇守斐闻义的住宅,赵鼎南谪曾居此。后胡铨也在此居住十年,他将回衡阳时,题横额为“盛得堂”,现“盛得堂”已年久失修,但尚能窥见古代建筑的痕迹。

德泽白马井

白马井在儋县西北白马井镇。井不深,井口略高,呈四方形。关于此井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带兵来到儋县西北海岸驻扎。当时天气炎热,人困马乏,苦于无井汲水,马援的坐骑用蹄刨沙,竟有甘泉冒出,人们就在泉水处筑围成井,取名白马井。此地离海滩约三、四十米远,井水清凉甘甜。当地渔民曾在此井前后左右再挖井,水皆咸不可饮,唯白马井特殊。对此,宋人谭景光《白马井》诗赞曰:“王踠神跑井,祠崇汉伏波。海涛如许近,地脉不同科。德泽甘泉美,人资惠利多。灵踪传万古,苍石有谁磨!”

1962年郭沫若到此游访,曾对白马井的命名作过有趣的考证:井名“白马”,乃望文生意之说,“实则白马即是伏波,古无轻唇音,伏读如白,波马音相近。由此古音,可断定伏波将军确曾前来儋耳。唯不知系路伏波抑马伏波耳”(《白马井港》诗序)。

白马井镇有一条伏波街,街上有伏波古庙,古庙由三间建筑物组成,是海南岛现存的伏波庙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据说也是为纪念伏波将军而兴建的。

白马井所在的白马港,乃我国南方最大的天然渔港,海产丰富。

海瑞墓·丘浚墓

海瑞墓在海口市区西十华里的滨涯村,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海瑞的安息之所。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琼州(今海南琼北县)下田村人,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他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敢于秉公执法,惩办贪官,平反冤案,甚至冒死上书,指责当朝皇帝的不是,世称“海青天”,深受平民拥戴。万历十五年(1587),卒于南京任上。明神宗念其生前的政绩,追封“太子少保”,谥忠介,并派员专程护送灵柩归葬故里。据载,海瑞在南京出殡时,“农辍耕,商罢市,白衣冠送者夹岸,哭奠者百里不绝”。

关于海瑞的安葬,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疑问。既送海瑞灵柩归故里,为何海瑞墓却在海口郊区的滨涯村据旧时当地传说,当海瑞灵柩送到滨涯村时,抬棺的绳子突然断了,人们认为这是海瑞自己选的风水宝地,便将海瑞葬在了滨涯村。

海瑞墓建于明万历十七年,四百多年来,几经沧桑,十年浩劫中又遭严重破坏,现已修复。海瑞墓墓园的四周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围墙,墓园入口的石碑上刻有“粤东正气”四个大字。墓基是八角形,每面都有不同的花纹、图案,前立墓碑,基碑高逾两米,上刻“皇明敕葬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赠太子少保谥忠介海公之墓”。据说,碑为明代原物。墓庭里白石栏杆围护,砖砌的甬道两旁排列着石人、石马、石羊、石龟等,椰树掩映,气氛肃穆而壮丽。相传皇帝派来的专员许子伟办完海瑞的丧事后,便在海瑞墓前搭了一个草棚,住在那里守灵两年多,一边守墓,一边诵读海瑞的遗作。

海南海口海瑞墓

海瑞墓原为一座陵园,建有祠堂、牌坊、华表等,今俱废,只有陵门前的“海瑞井”依然如故。相传这口井是海瑞少年时代发现的,四百多年来从未干枯过,滨涯村的村民一直饮用井中甘泉。

丘浚墓位于海口市郊水头村,占地面积广,约为2000平方米。

丘浚(1420—1495),字仲深,号深庵、海山道人、琼台。海南琼山县金花村人。明代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院学士、祭酒、礼部侍郎、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职,居官四十年,以廉洁奉公闻名。明弘治八年二月死于北京。灵柩运回海南,葬于水头村。

丘浚墓四周有围墙,从门口到陵墓,中间有一座石牌坊,牌坊下矗立着一块“奉天诰命”石碑。墓旁有历代许多名人学者所撰的碑刻,还有石羊、石马、石龟、石麒麟和石华表,陵园中种有松树、柏树和椰树,绿荫下有凉亭。丘浚墓石冷松翠,椰影重重,一派庄严肃穆景象。

海口最值得去的地方有:海口骑楼老街、海南省博物馆、热带海洋世界、五公祠、海口白沙门公园。

1、海口骑楼老街: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2009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2、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是海南省一个综合类现代化博物馆。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68号,省文化公园东部。1984年前,海南省博物馆曾经是中国省级博物馆中唯一只有名字、没有馆舍的一个省级博物馆,后于1984年开始筹建,于2008年11月15日开馆。

3、热带海洋世界:热带海洋世界是中国第一个集中表现海洋旅游文化的大型、综合性主题公园,位于海口市滨海西路。介绍:在海南热海洋世界,登上千年塔,可以远眺海口的市容市貌;置身演艺广场,可欣赏高水准的歌舞表演;激光水幕**利用高科技技术呈现壮丽的声光音画面。

4、五公祠:五公祠号称“海南第一楼”,位于海口市东南方5公里处,占地面积约6、7公顷。清光绪十五年(1889),海南人民为纪念唐宋间被贬谪来海南岛的唐朝名臣卫国公李德裕,宋朝名臣忠定公李纲、忠简公赵鼎、庄简公李光、忠简公胡铨而建,遂有“五公祠”之称。

5、海口白沙门公园:海口海甸岛北部的白沙门公园,是免费开放的市民休闲公园,也是很多当地人的儿时记忆。公园内有摩天轮、过山车和海盗飞船等游乐设施,还有一段平缓的海岸线和细腻的沙滩。每逢周末,很多市民带着孩子来这里休闲娱乐。公园有海口年轮、欢乐海洋、夕畔海岸、城市驿站四大旅游主题片区。

以上内容参考-海口骑楼老街-海南省博物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1586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3
下一篇2023-1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