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岩访莫高窟

记者李岩访莫高窟,第1张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东南公里,在鸣沙山东麓50多米高的崖壁上,洞窟层层排列。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以后经过历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凉至元代多种类型的洞窟700多个,壁画50110平方米,彩塑2700余身。

第159窟(中唐) 菩萨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元录请来写经书的杨某在往墙缝中插灯草时,发现墙里面是空的,因此发现了一个密室,(现编号17号窟,也叫藏经洞),洞中有4至11世纪(西晋至宋代)的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和绘画作品等四万余件。其中大部分后被外国盗宝者劫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上图是藏经洞中晚唐高僧洪[巧下加言]的“真容”塑像,

他曾受过唐王朝很高的敕封,并赏赠紫衣,像高094米。

敦煌328窟唐代塑像,图中用圆圈标注的地方,原有一尊菩萨,被英国人盗走,现存波士顿博物馆。现在还能看出地上留下的一个圆坑。

第103窟(盛唐)帝王图,前来听法的帝王 第103窟(盛唐)成功刻画了维摩诘这位佛家居士的生动形态

旅游注意事项

为了保护壁画,在莫高窟内参观时,只能用手电筒观看,每位导游带一个手电筒,如果您为了更好地观看,可以自备一个三节电池的手电。

2000年是藏经洞发现100周年。

http://wwwjsdjcom/luyou/tp2/gsmegao8jpg

http://wwwjsdjcom/luyou/tp2/gsmegao11jpg

http://wwwjsdjcom/luyou/tp/gsbihuajpg

http://wwwjsdjcom/luyou/tp2/gsmegao4jpg

http://wwwjsdjcom/luyou/tp2/gsmegao5jpg

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三危山。 窟檐土了四至十四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4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敦煌文书的发现是研究中国与中亚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文学、艺术、科技等的重要资料。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后历经劫难,大批敦煌文物与石窟中的一些壁画和彩塑,先后被英、法、日、俄、美等国的盗宝者劫运国外,流散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图书馆与博物馆。这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本世纪初以来,以藏经洞出土文书与敦煌石窟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学"在全世界兴起,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一门显学。

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录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共有石窟600余个,敦煌艺术是佛教题材的艺术。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彩塑近三千身,内容非常丰富。敦煌石窟艺术是产生和积存在敦煌的多门类的艺术综合体,它包括了敦煌建筑、敦煌壁画和敦煌彩塑。以莫高窟为中心的敦煌石窟,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我国的民族艺术瑰宝,它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稀世之珍,为我国的民族艺术珍宝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明珠。

敦煌莫高窟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敦煌石窟的建筑尤以莫高窟保存的五座唐宋木构窟檐为稀世之珍和一些宋元土木古塔;壁画中也出现不少代表时代的古建筑图样,可说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不可缺的第一手资料,具有研究历史和艺术的价值。莫高窟的石窟建筑,由于时代不同,石窟形制呈现不同的特色,主要有5种:1禅窟(即僧房)。2塔庙窟(即中心窟)。3殿堂窟。4佛坛窟。5大佛窟(及涅盘窟)。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与莫高窟隔河相望。主体建筑为二层平顶楼房,该建筑约一半隐蔽在丘陵中,外部只露出上层窗户及宽阔的屋檐。与莫高窟的环境相协调。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分为佛像画、经变画、民族传统神话题材、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故事画和山水画。

敦煌飞天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坐落于素称“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伊河两岸,南北长达1公里。这里两山巍然对峙,伊水中流,形如门阙,故古称伊阙。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已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龙门之称始于隋,中经唐、宋、元、明、清,直至今天仍然沿用。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山清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建石窟。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断续营造达400余年。其间,以北魏和唐代为两大造像高潮,历时近150年。其他朝代只是零星开凿,且规模较小。龙门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佛塔70多座。在整个石窟中,北魏造像约占1/3,全部在西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等;唐代造像几乎占2/3,大部分在西山,自武则天时转移到东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西山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奉先寺大像龛、万佛洞、极南洞和东山擂鼓台三洞、看经寺、高平郡王洞、千手千眼像龛、二莲花洞等。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公元5-1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两山窟龛造像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蕴涵丰厚而蜚声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达到艺术的顶峰及匠心独具的皇家风范、中原风格而异于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题记数量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誉为“古碑林”,以造像内容广涉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题材也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龙门石窟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石窟艺术系列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应当受到全人类的重视和保护。1961年,龙门石窟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 龙门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典型的皇家风范 龙门石窟是北魏时代继大同云冈石窟之后开辟的又一处国家级的佛教圣地。由于龙门石窟开凿于中古时期多数封建王朝的都下近畿,是皇亲国戚、王公大臣、高级官吏祈福穰灾、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也可以说它主要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封建国家政治色彩。与其说云冈石窟的一些造像盖有“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之意,那么龙门石窟的不少大型洞窟雕刻则是把封建政权披上宗教的外衣,从宫廷移到了佛场。如古阳洞、宾阳三洞、皇甫公窟、敬善寺、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极南洞、高平郡王洞等,都是为皇帝、后妃、王公大臣祈福之所。也正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直接参与,才能不惜人力、物力营造出如此规模宏伟而璀璨绚烂的洞窟。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嬗变,不仅反映了公元5~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而且因与众多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关,也在某些侧面披露了当时的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龙门石窟这一突出的特征是其它石窟无法匹敌的。 二、龙门石窟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时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龙门石窟的造像,丰富多彩、姿态各异。计有佛像、菩萨像、罗汉像、天龙八部护法像、佛传故事像、经变故事像、供养人像等。造像组合布局,适度得体、和谐优美;佛及菩萨、弟子等形象的塑造,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刀法运用娴熟流畅,可谓独具匠心、不拘一格。龙门石窟的装饰艺术形式多样,琳琅满目、华贵富丽。藻井由莲花宝盖外绕天衣飘动、裙带当风的供养天人和伎乐天人构成;佛、菩萨的身光、头光,或为火焰纹、或为莲花坐佛、或为伎乐天人等;窟额、龛楣有尖拱、圆拱、盝形、屋形等式样,其上或饰宝相花、忍冬、卷草纹和帷幕、华绳,或雕铺首、金翅鸟、升龙、摩尼宝珠,甚至有的还雕饰供养天人、伎乐天人以及佛传故事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北魏和唐代佛教盛期的高度艺术水平,堪称中国历史上繁荣时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三、 龙门石窟的碑刻题记是一部涵盖多种学科的“石史” 龙门石窟的碑刻题记多达2840余块,凡30多万字。其数量之多,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诸石窟寺中居首位,故有“古碑林”之美誉。其内容主要是出资营造石窟功德主的发愿文,即造像铭记,也有一部分是历代帝王、文人学士等游览龙门留下的题刻 Mч。Waч| 回答采纳率:218% 2009-03-08 18:25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伊河岸边的龙门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佛教四大石窟之一,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工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在2100多个窟中,今存佛像10万多尊,题记碑刻3600余品,佛塔40余座。

  龙门石窟开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88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连续大规模营造达四百余年之久这些石窟雕饰奇伟,冠于当世,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旅游须知:参观龙门石窟最好上午去。因上午阳光直照石窟西山,光线充足。便于游人照相摄影。

  古阳洞 在龙门山(西山)南部。窟内两壁镌有三列佛龛,其拱额和佛像背光精巧富丽,图案纹饰丰富多彩。供养人像姿态虔诚持重,生动逼真,有运动感。刻品琳琅满目,洞窟内的造像题记,书法质朴古拙,所谓"龙门20品”,19品即在此洞窟内。

 宾阳洞 在龙门山(西山)北部。共三洞,中洞为北魏景明元年开凿,主佛释迦牟尼和两个弟子、菩萨,面相清瘦略长,衣纹折迭规整而稠密,体现了北魏造像的艺术特色。宾阳中洞南北两壁为一佛、二菩萨,洞顶雕莲花宝盖和十个迎风飘逸的伎乐供养天人洞口内壁两侧为大型浮雕,分《维摩变》、《佛本生故事》、《帝后礼佛图》、《十神王像》四层。

  莲花洞 在龙门山(西山),建于北魏晚期,主佛释迦牟尼立像,高51米,面部和两手已损毁,但仍能看出双手前伸,右边迦叶手持锡杖,可能为“释迦乞食像”。洞中佛龛较多,有尖拱、楣歌功颂德和屋檐拱,有璎珞、帷草帽和华绳,又有云纹、卷草纹和几何图纹,以及莲花、宝相花等,刻工精细,富于变化。窟顶镌刻有一大莲花,其旁的高浮雕大型飞天,更是婀娜多姿,优雅传神。

  药方洞 在龙门山(西山)北部。开创于北魏晚期,建成于唐代武则天时,历时约200年。洞内有主佛、弟子、菩萨和洞外的力士,八角莲柱,是龙门石窟中唯一具有北齐造像的较大洞窟洞口两侧所刻治疗痢疾、反胃、心疼、消渴、温疫等140余种痢疾的药方,为唐初作品。是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的重要资料。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5271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