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古代一般有哪些玉啊?

请问古代一般有哪些玉啊?,第1张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玉笏  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即珽。《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注:球,美玉也。

  镇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也作镇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以四镇之山为瑑饰,圭长尺有二寸。

  命圭  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公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端。《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谷圭  古玉器名。古代诸侯,用以讲和或聘女的玉制礼器。又称谷璧。《周礼·春官·典瑞》:谷圭以和难,以聘女。注: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考工记·玉人》:谷圭七寸。

  圭璧  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圭璧见于王。《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

  璧  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薄璧男所执,瑑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多不够圆。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比较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雕不多见。明、清时又兴盛,出现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细的浮雕和螺旋状纹饰。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璧在汉墓中发现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用。玉璧用途很复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三作佩系;四做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瑗  古玉器名。大孔的璧。《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郭璞注:瑗,孔大而边小。

  玉琥  古代玉器一种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称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认为:我以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玉虎。

  玉虎  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 拾遗记·秦始皇》:始皇嗟曰:‘刻画之形,何得飞走?'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睛,旬日则失之,不知所在。参见玉琥。

  珩  古玉器名。玉饰品

,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

  环  古玉器名。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肉好若一谓之环。郭璞注:肉,边;好,孔。邢疏: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玉制的环。古时用作佩饰。《宋史·舆服志三》: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晋书·周访传》:访大怒。敦手譬释,并遗玉环玉碗,以申厚意。  玉佩  佩亦作佩。玉作的佩饰。《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萧德言《咏舞》: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

  环玦  古玉器名。两种佩玉,圆形的玉环和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块。《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玉带钩  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明,用以钩连腰带。带钩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

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战国初期墓中,发现一件玉带钩,是目前已知较早的一件。在河北满城、江苏铜山小龟山等西汉墓及河北定县北庄东汉墓中,均有玉带钩出土。

  玉钩  玉制的钩,故名。有带钩、帘钩、帐钩等。《宋书·符瑞志下》:汉桓帝永兴二年四月,光禄勋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气,得玉钩、玦各一。钩长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镂。《列仙传·钩翼夫人》: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钩。

  玉剑饰  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珌)四种。玉剑饰始于战国,战国剑较短小,剑首小而薄,边沿外敞,较锋利,格少(多用铜、铁),剑珌有厚长和薄短两种,带扣也小。汉带剑首长而大,格多,剑珌与战国相似。

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把铁剑,其上四种玉剑饰惧备,并有高浮雕玉饰。汉后,玉剑饰不多见;明清两代仿制较多。  玉珌  佩刀鞘上装饰。同琫、鞛。《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释文》:琫,字又作鞛,必孔反,佩刀鞘上饰。

  玉琫  古玉器名。刀剑鞘口处的玉饰叫琫,琫对面的小方玉叫珌。《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传》:琫,上饰;珌,下饰。天子玉琫而鞉珌,诸候CHANG琫而QIU珌。

  玉衣  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用金镂后银镂、铜镂连缀而成。《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线、缯絮,壁珠玑玉衣。从1946年在河北邯郸郎村汉墓中发现象氏侯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始,到1978年底为止,相继共发现玉衣22套以上,属于西汉的共11套,属于东汉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存比较完整,可以复原。

  玉豚  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饰较简单。用其随葬,主要是巫术的原因。

  含玉  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礼·天宫·天府》:大丧共(供)含玉。大丧,指皇帝丧。其余则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死者口中就含有贝。据记载,春秋时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墓,在死者口中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玉。玉蝉作为含玉,在汉墓中发现较多。  玉蝉  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玉蝉。据徐广称:蝉,取其清高,饮露不食,《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说文》:蜕,蛇蝉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用意。参见含玉。  玉塞  古玉器名。已知在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孔窍的九件玉器。这九件玉器在河北满城两座汉墓中都有出土。九窍玉塞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门塞和生殖器塞(各1件)。由于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故与含玉不同。东晋葛洪《抱朴子》: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这同玉衣也能使尸体不朽的迷信说法是一致的。  玉节  玉作的符节,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公羊传·哀公六年》:与之玉节而走之。

  玉玺  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自秦以后,以玉为玺,为皇帝所专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玉盘  玉琢成的盘。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琅我员ㄖ衽獭!倍鸥Α堆瞎骷莶萏谩肥骸爸窭镄谐从衽獭薄br /  玉鱼  刻玉为鱼,是一种珍玩和佩饰。冯贽《云仙杂记》:贵妃(杨贵妃)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鱼袋》:《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以为饰。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诸将》诗: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玉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渊远流长。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一般人认为是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因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所以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同时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慢慢的人们就用它来做装饰品。又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它,这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先的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就像在约距今七千至四千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掌祭祀大权者,多用珍贵的美玉制作「祭器」,礼拜神祇祖先。他们相信天圆地方,便琢制圆璧与方琮,来礼拜天神与地祇;他们相信氏族远祖的生命,是经由神物源自上帝,便在玉器上雕饰想像中神祇祖先的形貌,甚至刻绘极具深义的符号,以礼拜之。希望藉玉器特有的质地、造形、花纹与符号,产生感应的法力,与神祇祖先交通,汲取他们的智慧,获得福庇。

在上古社会里,个人地位的高下,端视人与神祇祖先关系的亲疏而定。事神之「礼」,建立了人神之间的沟通管道,也维系了人际间的和谐关系。「瑞器」就是象征身份地位的玉器。「祭器」与「瑞器」的制度,都源起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三代,配合不同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继续发展。在宗庙祭典与朝享会盟上,发挥其形而上的功能,以维系礼制,故总称为「礼器」。

曾经在距今七、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沈阳新乐遗址和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真正玉器。而玉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属性,夏、商、周三代已经渐次完善。

东周时,人文主义兴起,儒家将一些传承自原始宗教的文化成份,道德化,生活化,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于是佩玉之风大盛,而雕琢之精美,後世亦难出其右。

汉室崇玉,生者佩玉、食玉;亡者裹玉、填玉。甚至在帛画、墓砖上,都饰以玉璧图象。圆璧有助于灵魂通天的观念,此时发挥至极。

六朝至唐,中土玉雕艺术转衰。虽然李唐盛世,仍秉承道统,举行封禅大典,然而礼神之册都难用真玉,而以次玉代之。传世玉器,仅见带銙、梳、簪、佩等。部份亦系西域工匠所制。

宋、明以降,玉雕艺术再度兴盛,帝王祭典用玉之外,更因学者对商、周礼制的考订,民间遂兴起了研究与仿制古玉的热潮。此时,以知识相结合的士大夫阶层,重视生活品位。玉制文房陈设,除供欣赏把玩外,兼具实用功能。自然界的花鸟、人物、山水等,也成为装饰主题,呈现柔美雅致的文人品位。由于所取玉料,多为河中玉子,玉工常是因材施艺。所琢成品,常是图必有意,意必祥和。

孔子说,玉有仁、智、义、礼等十一德,《礼记》所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都是强调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要向玉学习,警示他们没有特殊原因,要玉不离身。中华民族这种崇玉、敬玉、爱玉的情操,明清时期比汉唐时期有过之而不及,玉的雅丽和圣洁,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藏玉,就是目前社会玩玉爱好者的真实写照。

由老三代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

明清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纽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

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其动人心魄的碧绿马上赢得了国人的倾心。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时尚。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

以矿物学分类,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键状硅酸盐中的角闪石组,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也称软玉。还有一种是单链状硅酸盐碱性单斜辉石,又叫硬玉(如翡翠)。中国传统的古玉大多是软玉,包括新疆玉,岫玉等,只是在清代初年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皇帝进入并控制了云南及缅甸北部盛产翡翠的矿区之后,硬玉才正式进入中国并流行起来。

我们现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工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如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龙、玉风、玉鹤。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

在一般人看来玉就是石头,可在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可当我们看见一件古玉,在欣赏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质料的时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却会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为古玉里孕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以及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历史上有名的玉佩

历史上有名的玉佩,现在的玉石非常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因为玉对人的身体有好处,有玉养人人养玉的说法,下面我分享一篇关于历史上有名的玉佩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有名的玉佩1

1、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唐代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唐代李白的《古风》中提到“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意思是虽然三度献给楚王,但宝玉被弃置不采用。

据战国时期,刘向考订的《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周国有砥厄,宋有结绿,梁国有悬愁,楚国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2、蓝田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至明万历年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所谓蓝田,即葱岭(昆仑山)出玉之别名,而后也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蓝田是葱岭玉的别名,也被误以为是西安的蓝田玉。

扩展资料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由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繁钦诗中“美玉”是指玉做的佩,或写作“佩”。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明清是另一个玉文化繁荣的时代,这时民间盛行佩带各种玉佩饰。有钱的人上到帽檐前饰,中至玉腰牌,玉挂件,下至玉鞋扣,几乎全身上下都是玉。一般平民百姓也常会带个玉手镯、玉耳环,玉扳指等。所用玉料大多为青玉、白玉、青白玉等。其中特别以产于新疆和田的羊脂白玉最为名贵,黄玉也同样价值不菲。

翡翠也是在清早期流入中国的。但由于翡翠石料一般较为细小,所以多用来做介面,耳环等小件器。我们现今看到的大部分玉佩饰都是明清两代的产物。

历史上有名的玉佩2

和田玉

和田玉从中国的历史来说绝不是一统天下的。最有学术价值,最有文物价值,最有收藏价值的玉器里面,很多根本就不是和田玉。因为在中华文明形成阶段,孕育文明的地区就是黄河流域中下游和长江流域中下游,根本不可能与西域进行交通,和田玉料也就无从谈起,但玉器也要照做,自然是使用其他玉料。和田玉的正式大规模使用是从西周时期(虽然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中有一部分被认为可能是和田玉,但毕竟在总数中是很少一部分,不能视为已经开始成规模使用)开始,彼时中原与西域地区交往通商,开始有成规模的和田玉料流入华夏文明地区。经过与之前使用的地方玉料比较,发现和田玉确实从各方面来说是最优秀的,从此和田玉开始占据中国玉舞台的中央。

之后的各个时期,中国中原地带的势力,对西域一带的掌控时强时弱,和田玉料对中原的供应能力也就有高有低,相应地,和田玉自然不可能包办所有玉器。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玉料的供应不再成为问题,和田的玉料能够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原,从而使得汉玉基本上都使用和田玉。于是汉代成为中国玉器的一个顶峰,从它的工艺,到它的精气神,达到了一个峰值。这样就造成了和田玉从汉代开始,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成为了最高等级的一个玉种。自此各个朝代,高等级的玉器就是和田玉为大了。但是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特例,就是辽代,辽代的玉器基本用的是东北的地方玉,也可以叫草原玉,这也是一种闪石玉,硬度较高,但是它的光泽和油性比较差。当然,辽代的高等级玉器也还是使用和田玉,但是它的一般玉器确实基本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原玉。

岫玉、河磨玉

另一个大的玉产区是辽宁地区,出产的是岫玉,在辽宁省岫岩县一带。实际上岫玉是个大概念,有狭义上的、广义上的之分。广义上的说,凡是在那个地区出产的玉都应该称为岫玉,不过在所有的重要的玉产区里,岫岩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同时存在两种在地质学和宝石学上完全不同的玉种。一种是狭义的岫玉,就是现在在大街上经常看到的大的雕件,绿颜色的大玉雕件,也有发姜**的,叫做辽宁黄玉摆件,这些都是岫岩玉。岫岩玉的主要成分是蛇纹石,而不是和田系的透闪石以及阳起石。岫岩玉的摩氏硬度48~55,相对和田玉它是软的,就经济价值来说岫岩玉远远低于和田玉,岫岩玉通常用来制作较大摆件,因为用它制作小型器物或饰物是卖不上价的,只有加以精湛的技艺和设计形成艺术品才具有较高的价值。

河磨玉

从广义来说岫玉里面还有一种,也产自岫岩,叫做河磨玉,收藏古玉的称古河磨玉为老河磨。现在因为和田籽料暴涨,便有人说河磨玉就是岫岩玉里的籽料,这是一种偷换概念。为什么呢?不错,它基本产自河床,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与和田籽料的出身是一样的。但它与岫岩玉则完全是两个东西,岫岩玉是蛇纹石,而河磨玉与和田玉一样是一种闪石玉。河磨玉的摩氏硬度、矿物学成分、化学成分都与和田玉相差不多。因此,河磨玉的品质和油润度都与和田玉相近,自古就是名贵玉料,且为中国最早使用的玉料。它与和田玉的区别主要在于颜色和透光性,河磨玉基本上没有白色的。它是什么颜色呢?绿色、**,甚至有一部分深绿和达到将至蓝色。如果有一些玉器,它的颜色是发草绿色,或者发黄,这种黄不是正黄而是偏一些草黄,还有的'时候会有发点墨绿色的玉器,硬度又非常的高,手感接近和田玉但透光性明显低于和田玉,基本上就是辽宁岫岩的河磨玉。

南阳玉/独山玉

第三个主产区是在河南的南阳,称为南阳玉,也叫独山玉。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悠久的产地,开采时间相当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被开采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玉器,大家都应该知道——和氏璧。说到和氏璧,就要说《完璧归赵》,从我们上中学学这篇课文开始,就给了我们所有人两个错误的概念。

第一,大家以为和氏璧是璧,在中学课本《完璧归赵》的插图上,蔺相如捧着一个东西,要往柱子上砸,秦王在那边惊恐地看着。他捧着的那个东西,被画成一个战汉时期非常著名的大型出廓璧形象,这完全是一个外行因文生义的臆想,因为它不是一个璧。璧是用来礼天的,天是最高的。璧用来礼天,相应地,璧在玉器里面的等级就非常高,在古代作为礼器的璧基本上都是采用最好的玉料制作的,以至于可以用璧来指代所有的好玉。我们通常说的白璧无瑕不是说一个玉璧没有瑕疵,没有斑点,它指的是一块很好的白玉,上面没有瑕疵,但这块白玉可以是任何形象。所以如果和氏璧确曾存在,那它不是璧。因为据说和氏璧最后被制成了传国玉玺,此说法见于唐朝张守节所撰的《史记正义》,后来被作为《史记》的注:“正义崔浩云,李斯磨和璧作之,汉诸帝世传服之,谓传国玺。韦曜吴书云玺方四寸,上句交五龙,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光印的部分就四寸见方,汉尺一寸等于231厘米,那么光印的部分就要9厘米厚,更何况上面还带五龙钮,它就需要玉坯更厚。如果它是一块璧的话,璧的基本形状是片状的,自古制玉工艺都是减料成形,一旦开好了坯是片状的,就绝不可能再做成一个方块状——厚度不够了,所以从这点上来说和氏璧也绝不是璧。实际上历史上也有很多人怀疑过和氏璧是否真的存在过,就是因为有这个明显的逻辑错误。根据和氏璧的故事,卞和献这块东西,到最后剖开,发现是好玉,它其实就是一块原石,明确地说是个大独籽,所以蔺相如应该是捧着块大石头在吓唬秦王。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珠玉第十八》里有一句话:“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者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正是说的这个道理,如此厚达一尺的一块玉料倒是正与传国玺的尺寸对应。

第二,和氏璧如果确实存在,它也绝不可能是和田玉。因为楚国距离和田地区路途遥远,中间隔着晋、隔着秦,不大可能得到大的和田独石。这块原石产自楚国,故事中说它产自荆山,也就是襄樊地区,不过那个地区确实不是一个传统的玉石产区。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老先生在《石雅》一书中,肯定和氏璧是产于荆山地区基性岩的月光石,即拉长石。不过到今天,我们很难想象一块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最昂贵的玉石其实不是玉,只是一种完全不符合东周时代既定玉器审美标准的斜长石。楚国在她的国土里,最大、最有名的产玉区是南阳,西周时南阳地区有鄂国、吕国、谢国、郦国、蓼国、缯国、鄀国等众多诸侯国,到春秋初年,楚国强盛,这些小国逐一被楚所灭,这个地区遂属于楚国。所以很有可能和氏璧的原石是一块南阳玉,至于荆山的记载则可能是附会,毕竟当时襄樊地区是楚国的核心地区,而南阳是边缘地区(实际上南阳距离襄樊也并不算远,只不过一百多公里,即使对于东周时代,进行玉石的输送难度也不为大)。如果是这样,它的颜色就极可能也不是白色的,因为南阳玉的主流不是白色的,南阳玉里面有多种色调,以绿、青、杂色为主,也见有紫、蓝、黄等色,而白色玉只占南阳玉的10%左右,和氏璧很大可能是青绿色的。

其他的历史名玉

从古代到现代还存在的大的玉产区就是以上这三个地区了。当然在古代,除了这三个地区外,还有两个地区是名噪一时的名玉产地:一个是陕西的蓝田。蓝田玉在古代,尤其在战国以前,是非常重要的玉种,特别是在西北方向的几个原始文化里面,甘肃的地方玉和蓝田玉是主要的玉料。不过,有关蓝田玉还有一个说法,在《天工开物》里记载:“凡玉入中国,贵重用者尽出于阗、葱岭。所谓蓝田,即葱岭出玉别地名,而后世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其岭水发源名阿耨山,至葱岭分界两河,一曰白玉河,一曰绿玉河”。按这个说法,在古代有过两种蓝田玉。一种是陕西西安附近的蓝田所产之蛇纹石玉;一种是出自于葱岭的白玉或碧玉,实际还是和田系的玉石,应属闪石玉。再一大玉种是江苏溧阳梅岭闪石玉,这个玉矿现在基本绝矿没有了。著名的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料基本上来自两个地方,一小部分是通过龙山文化从北方传来的河磨玉,而大部分就是环太湖流域就地取材的梅岭闪石玉。不过到了现代,包括蓝田玉、扬子玉、西峡玉等都被统称作地方杂玉。

历史上有名的玉佩3

凤形佩

新石器

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罗家柏岭遗址出土。

器呈牙白色,卷曲状,作首尾相衔团凤形,镂空透雕。头顶有勾形长冠,圆眼,尖喙,肩连双翼,短翅,长尾。尾部又分为双叉,其中一叉与凤头相连,爪卧于腹下。玉凤翅膀用阳线琢出羽翎纹,凤尾部上方琢一圆孔。

凤是古人创造出的瑞鸟,也为图腾。凤在古代历来被看作是神鸟。拥有它的人是有权势者或为显贵,也可能是负有通神职责的巫觋,佩戴它来与神灵沟通。

此凤造型秀美,构思巧妙,姿态活泼,非常注重细部的刻画,以镂空透雕并采用减地凸起阳线的雕刻技法,线条流畅,雕刻绝妙,代表了石家河文化玉凤雕刻的最高水平。

腰佩宽柄器玉人

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黄褐色,圆雕。玉人呈跪坐状,双手放于膝上,头上梳长辫一条。头顶戴圆箍形冠。头顶部有一对左右对穿的横穿孔,穿孔前还有一深孔。脸形很长,下颔较尖并上翘,长眉,臣字形大眼,阔鼻,嘴紧闭,头两侧方形耳。身着交领对襟长衣,腹前悬一长“蔽厀”,穿鞋。腰部近左侧佩一宽柄器,柄端上部为卷云形。

此玉人衣着华美,纹饰绮丽,神态威严,气质不凡,特别是腰间佩带的宽柄形器,形制特别,玉人的冠饰尤为奇特,根据卷筒上所刻纹饰,很像丝绸制品,形制优美。故此件玉人是殷商玉器中较为珍贵的一件,为研究当时商人冠饰、发饰及服饰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玉兔佩

西周

两件玉兔形状基本相同,绿色,体扁薄。玉兔呈伏卧状,侧视,圆眼,长耳后伏,嘴紧闭。翘尾,臀部肥硕,前后腿屈卧,刻出爪纹。用明刻线勾出身体各部位轮廓,嘴穿一透孔,两面纹饰相同。

片雕,线条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质朴可爱。这种形状的玉兔,在周代较为多见。玉兔纹最早见于商代。西周时期琢玉风格与商代有所不同,其造型生动,突出主要特征,线条遒劲有力,流畅自如,纹饰有繁、简之分。

玉蚕佩

西周

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704号墓出土。玉纯白色,器弯曲呈弧形,上粗下细。头部较圆,上有向外突出的双目。头下方雕刻爪纹,爪前后钻有一通透小圆孔。从头部向下,身体逐渐变细,到尾部呈尖状,身躯雕刻七条阴线纹,越往尾部阴线纹越密,代表身躯。头中部两面对钻一圆孔,可供系佩。造型生动逼真,玉质洁白,纯净光润,应为羊脂白玉。雕刻技法纯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并且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世界上唯一生产丝绸的国家。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养蚕业已经很普遍,遍及东西南北广大地区。许多墓葬均出土大量玉雕蚕,形状有直身形,有弯曲形、璜形等。有的墓还出土了丝绸残片。这些实物资料充分说明这段时期蚕丝业一直很发达。

玉人骑兽佩

战国

河南省洛阳西郊小屯村出土。玉为灰白色,上有褐色小斑点。圆雕。一孩童跪地,骑一卷尾似虎伏兽。

造型生动优美,人物眉清目秀,花纹精美,线条细如毫发,流畅自如,制作精绝,描绘出当时贵族小孩的神态。孩童所梳的发式称为“总角”。这是男、女未成年孩童的发式之一。

玉龙佩

战国

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一号墓出土。玉为青绿色,局部有褐色沁。器呈“S”形状,唇上翘,口微张。器身满刻卧蚕纹,两面纹饰相同。背部上方有并列两透孔,可佩系。此种形状的玉龙,是战国时期较流行的典型器之一。

战国时期的玉龙,无论在制作技法、造型花纹等方面,都脱离了战国以前的规范,千姿百态,独具时代风格。出土龙形佩较多。战国时期,龙的形体更长了,形体多为“S”形,曲折弯转,自然流畅,动感强烈,形态各异。纹饰多为谷纹和云纹等几何纹饰。头上的龙角与耳形十分相近。

玉镂雕龙纹佩

战国

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一号墓出土。玉为碧绿色,体扁平。龙的躯体作卷曲状,龙首与尾向上勾卷,身躯向上弯拱。独角,扁圆眼,嘴微张,龙身中部较宽,近尾处分为二叉,一尾向龙背部弯曲,另一尾向下,在龙下腹部弯曲。龙首下颚、龙足、龙尾与龙身相连处,都雕刻成镂空状。通体雕刻单阴线卧蚕纹,龙身中腰处钻一孔,可供系佩。

龙形佩在春秋晚期开始大量出现,到战国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

玉螭虎食人佩

战国

玉为青色,镂空雕刻。两面纹饰相同,器表面残存有朱砂痕迹。器中部雕刻一螭虎,身躯卷曲蟠成环的形状。螭虎头部伏于一赤裸的女人身上,好似正在吞噬人的腹部。螭虎头部有双耳,菱形大眼,用其右爪抓住人的左臂,左爪抓住人的左腿。螭虎躯体两旁,镂空两个带有飞翼的神人。神人面部与被食人的面部神态祥和且肩生羽翅。

这种螭虎噬人的形象,可能和古代神话故事有关,经神虎食人后,凡人变成天上仙人。此器不仅是战国时期艺术价值极高的玉雕精品,而且是研究战国时期祭俗文化、仙化升天思想的珍贵实物资料,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透雕璜形螭纹玉佩

白玉,体扁平。璜形,镂空雕刻,两面纹饰相同。器通体镂雕两条螭纹,长角双耳,细眉圆目,鼻部下凹,螭身镂空雕刻,身饰“二”字纹及羽毛纹。玉质纯净,白润剔透,器表面光滑而平整,纹饰精美,线条流畅。用隐起、镂空和阴刻等雕刻技法,纹饰华丽,雕刻技法娴熟,艺术气息浓厚,是汉代典型的璜形玉佩,是汉代玉雕中精品。

透雕双螭纹玉佩

青玉,有黄褐色沁。体扁平,略成弧状长方形,镂空雕刻。中心有一椭圆形孔,两端各雕一螭纹,首尾衔接。螭脸部像猫形,独角,耳部外侈,宽眉宽鼻,眼紧靠眉、鼻处,呈方圆形,鼻部有波折纹饰。身体蟠曲缠绕,镂空雕刻。

中华文明的见证---古代名玉不完全记录

谷纹大玉璧 东周 直径215厘米 青玉,浅浮雕排列整齐的谷纹,紧密晶莹。谷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这种大型玉璧是一种礼玉,可能已不在服饰口佩带

龙形玉佩和谷纹璧 战国 18X12·7厘米:l9X12·6厘米 龙形玉佩和谷纹璧共两对,是用一整块玉料划开后分别制成。玉佩纹饰阴刻,玉璧纹样采用压地技法,从谷纹排列来看,它的制作已有画稿,为汉代蒲纹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白玉蚕纹壁 战国 直径7厘米 估价:RMB35000一500 玉璧在商周以前均用以祭天,属礼器。有学者认为璧于琮上,孔门相对,以此祭祝天地,以通神灵,而墓葬时用璧垫于背上,亦是此意,有助于亡者的往生。

黄玉龙纹璧 宋 直径76厘米 估价:RMB12000一18000 宋王朝很重视璧的使用,沿用了古代的用璧制度,并制造了大量玉璧。此璧多褐色沁,阴刻龙纹,刻工遒劲粗扩,曲线跌荡起伏。

白玉大雁纹系璧 明 直径55厘米 估价:RMB15000 玉质洁白莹润,浅浮雕兼镂雕大雁,身态呈翔浮状,清丽优美。中心透空可用作穿系。

白玉镂空凤穿花璧 元 93x06厘米 玉为青白色,局部有**斑浸,正面镂雕一展翅飞翔的凤,并衬以缠枝牡丹,背面平磨,内外缘各有纹一周,雕琢精美,风格华丽。

白玉螭璃纹系璧 清 58X11厘米 估价:RMBl50000 以纯白玉镂雕而成。螭为双身,对称环绕于一谷纹环上,螭首正面直视,双目炯炯有神。雕琢精致,抛光平滑。

青玉蟠螭谷纹璧 汉 25X0·7厘米 估价:RMB180000 璧面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蒲格谷纹,外区饰蟠螭纹。这种璧面刻出内、外区纹饰的玉璧,是战国晚期出现的一种玉璧新装饰纹样,并流行于整个汉代。汉时纹饰基大上没什么变化,只是偶尔可见到带有了一周纹饰样带状的玉璧:即在内孔周围再加刻一周纹饰,但这种玉璧尺寸较大

青工蒲纹兽面纹璧 汉 直径20·5厘米 估价:RMB30000一50000 成交价:RMB39600 青灰色,多墨色斑。以丝束纹为界,内层浅浮雕规则饱满的蒲纹,外层以减地阳突法刻兽面纹。刀法熟炼,体大精美。

青玉卧蚕纹璧 汉 直径14·3厘米 估价:RMB45000-55000 青玉,多黑褐色沁,双面雕饰卧蚕纹,卧蚕纹亦即谷纹,排列紧密现则,琢磨精致,莹如露珠,为典型汉璧形式

玉琮 良渚文化 白玉质,有浅**斑,器高一节。边棱处隐起人面像,眼圆,有重圈,嘴阔。用弧线勾画出圆胖脸型的两颊轮廓。头上以阴线刻变形的冠状装饰。知此写实的人物画像,在良渚玉器中是比较少见的,良渚玉器的琢治是依重竹片、竹筐、皮革、石英颗粒、鲨鱼牙等非金属工具完成的。因此,在锯切时往往在器表留下弧线琢痕;钻孔采用圆管对钻技术,孔径外大内小,并留有旋纹;孔内常常留有台痕,兽面纹上的重圈眼是田八九条直线环接而成,外圈则是由小圆管琢磨而成的。

玉琮 商 长66厘米 估价:RMB30000一50000 玉质全部浸蚀,射较矮,通体素面无纹,棱角分明,是商代典型玉琮造型。

玉琮 周 高116厘米 估价:RMB18000一25000 青玉,多沁蚀,分别以四棱角为中线,刻3组简化神兽坟。《同礼》上说:仓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祭祀用具。有学者认为,玉琮的功能 远远超山了祭祀土地。玉琮通过很小的体积,把中国上古时期的世界观包括在其中。琼的内圆外方表示天和地,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即天梯,在绝大部分琮上有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因此,可以说玉琮是中国古代世界观和通天行为的很好的象征物。

琮 周 高6厘米 估价:RhIBl2000一22000 青白玉,多黑褐色沁。大孔,矮射。外壁平素无纹,此器是同代玉琮的典型模式,玉质润泽,做工精湛,琢磨光滑。后人出于惜爱之情,特配以盖、托。

白玉云纹琮 明45X45厘米 估价:RMB25000 白玉琢制,矮射,孔大壁薄,委角,外壁阴线刻勾连云纹。料好质精,虽系仿古器,但做工及纹饰明显带有时作玉特色,其风格与早期玉琮迥然不同。

玉圭 商 长23·3厘米 估价:RMB2O000-30000 玉身平素无纹,穿有大小不一的三孔,抛光精细。

墨玉乳钉纹圭 明 长20·9厘米 估价:RMB40000一50000 仿西周和汉礼器形制,体狭长,上带尖状,边框阳起,中间琢乳钉纹,玉色青灰带黑色斑。

青玉双菱谷纹圭 明 263X65XO8厘米 估价:RMB26000 尖首平底。一面阴线刻夔龙纹、云纹及星宿纹,刻线细密流畅;一面刻谷纹。

玉璋 西周早期 青玉质,受沁痕迹明显。器身窄长,中略内凹,三角形端刃一尖长,一尖短,长方柄,扉牙之间饰以平行阴线。

玉璋 春秋晚期 胃灰色玉质,有受沁痕迹。器身呈扁平长条形,素面无纹,端刃内凹作弧形,柄部较器身窄,作长方形,柄身之间有穿孔。

玉牙璋 战国 高14厘米 估价:RMB50000-60000 成交价:RMB44000

黄玉夔龙璜 西 周 长10·5更米 估价:RMBlO0000一150000 曲度较大,呈半瑗形。以双阴线刻划双龙双凤,线条流畅婉转,两端各穿一孔。

龙首纹玉璜 战国 长173厘米 阴刻兼浅浮雕双龙首纹,身饰勾连云纹,下端镂雕双凤,刀锋犀利,棱角分明,是战国典型玉雕精品。

白玉卧蚕纹龙首 璜 春秋 9。2x0。4厘米 估价:RMB30000 白玉质,虹形状,两端作简化双龙首形,中间呈扇形,上下出廓。通体琢起的蟠虺纹,地饰阴线纹。龙口及端各穿一孔,便于穿系。

白玉谷纹璜 明 135X0·5厘米 估价:RMB15000 成交价:RMB16500 通体浅浮雕排列有序的谷纹,边缘琢脊齿纹,两端各穿一孔,雕工风格质朴精致。

白玉谷纹龙首璜 汉 长16·8厘米 估价:RMB60000一80000 成交价:RMB93500 曲度小,体长。两端以阴线刻划龙首,椭圆眼,身饰谷纹,上端中间一孔,此璜尚留有战国遗风。

旧玉双螭璜 明 长12厘米 估价:RMB28000一35000 成交价:RMB71500 以阴刻兼镀雕技法琢成,布局对称协调,给人以均衡之美。

圆雕玉琥 商 玉料呈深绿色,局部有褐斑。器圆雕而为,形作一方头虎,张口露齿,双且竖起,""""臣""""字形目;背微凹,四肢前屈,尾下垂且尾尖上卷,身以双勾线饰斑纹,呈爬行状。此器为迄今所见最早的玉作圆雕形琥之一,且写实生动,器形长度较大,对玉琥产玉发展史的研究和同期传世玉琥断代等都有重要价值。

玉琥 春秋 阴刻兼浅浮雕一卧琥,圆眼,卷尾,尾饰 """"人字纹""""。琥身纹饰错落有致,曲线自然

玉琥 西周 65X28X05厘米 青玉质,灰褐色。琥头高昂,双耳直立,张口露齿,呈咆哮奔扑状。背微拱,尾回卷,前后肢前屈触地,显得矫健有力,十分凶猛传神。耳中研磨成涡状。

玉钺 夏 长113厘米 二里头文化遗物。钺是一种兵器,然而玉钺却不能作为武器,应是由钺演化而来的一种典礼上的仪仗器。

白玉螭龙纹钺 清 47厘米 估 价:RMB12000一15000 钺的中腹前后皆为素面,上下两头浮雕两条螭龙,玉质洁白。

玉斧 红山文化 175X07厘米 估价:RMB250000 岫岩玉质,制作精致,通体磨光。玉斧呈碧绿色,有透明感,有沁痕,双面弧刃。通体扁平近似于长方形,斧头刃处有缺,下端中间有直径为07厘米的对钻小圆孔。

仿黄玉云纹铲 清乾隆 llxO5厘米 估价:RMB15000 黄玉,刃端多黄褐色沁。长方形,弧刃,以细阴线刻勾云纹及兽面纹,纤细流畅,颇有仿汉之韵味。

骨柄玉石刀 红山文化晚期 长183厘米 估价:RMB30000一40000 骨柄呈弧线伏,出现钙化现象。刀形是弯背弧刃状,嵌玉石刀片的骨柄槽由后柄部直通尖端,在槽内嵌入玉石片。刀刃由4片玉石叶片拼成,中间两片为长方形赭红包玉髓石叶,两端的边刃呈圆弧的三角形,质地是白色玛瑙。

七孔大玉刀 夏 长65厘米 二里头文化遗物。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沁。体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有对称的凸齿,近肩处有等距且排成一直线的7个圆穿。玉刀两面饰纹相似,皆以交又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纹图。此器保存完好,且有迄今所见最精美的饰纹,堪称绝品。

龙纹大玉刀 商晚期 此玉刀凹背凸刃,器身狭长,短柄,双面刃,刀尖上翘,背脊上雕锯齿形扉棱,近背处两面以阴线饰龙纹,刀身后端重近柄处有一穿孔。

玉戈 商早期 长318厘米 估价:RMB96000一144000 成交价:RMB118592 此玉戈线条流畅,质地莹润,为玉中之上品。

青玉矛铜铰 商晚期 通长21厘米 淡绿色玉矛,中间有脊线,尖锋,作铜质蛇头衔矛形,蛇头蛇身均由绿松石碎块镶嵌而成,蛇鳞纹隐约可见,工艺精湛,设计奇巧。

青玉面罩 西周 最大直径107厘米 青绿色玉质,面罩由13块各形玉片组成,它们分别代表人面的前额、眉、眼、耳、鼻,腮,嘴和胡须,合成五官七窍。形象写实如生,此玉面罩是迄今所见最早一例。

金缕玉衣 西汉 长188米 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5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瞜ao砉恪⒏共抗钠鸬奶逍危笃南露俗鞒鋈颂逋尾康男巫础?阌勺蟆⒂铱阃沧槌桑彩歉髯苑挚摹J植孔龀晌杖矗笥腋魑找昏斡衿鳎悴孔餍础G靶睾秃蟊彻仓糜耔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晗,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共用玉片2498片,由1100克的金丝联缀而成。

玉组佩 西周 此玉组佩由各种类型的玉佩、4件玉磺、328件玛瑙珠管组成,组合关系清楚,五彩缤纷,绚丽华贵。它上系人颈部,下可垂至胸腹,是罕见的装饰品

七璜联珠组玉佩 西周 长87厘米 由玉、玛瑙、料器等374颗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饰件相间联缀而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一组由青玉管和红玛瑙珠组成的项饰,下部是一组由7件玉璜与红玛瑙珠、料珠组成的胸组佩饰。出土时玉璜、玉管、玛瑙珠、料珠的穿孔相对,成行排列,有条不紊,某些管、珠的穿孔内尚有红色丝线残迹。依出工位置可以看出,该组玉佩原曾用线绳串联,挂于颈间,佩于胸前,长达骨盆以下。

组列式玉佩 西周 355X9厘米 西周组列式佩的复兴,是装饰玉及其服饰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此件组列式玉佩的结构为:上面是刻有四龙首纹的玉版,下连两侧的柄形器和玉棒,并以玉管、玉珠、玛瑙珠相横接,玉版下又连两行为一组的由玉、玛瑙质数十枚珠和管串成的4组串饰。整体设计新颖别致,造型丰满谐调,风格高雅富丽。1990年河南省平山市西周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

玉决 西周 33x33厘米 白玉质,全身沁斑,质地老化;两片均单面雕工,口成斜伏,雕纹为双龙带子上朝,以变形云纹双线组合,纹饰简单估价:RMB25000-3500

古代玉器分为礼器、兵器、佩饰、随丧玉、玉器具、玉陈设等几类。礼器包括璧、琮、圭、璋、琥、璜六种,据《周礼·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兵器主要有玉戈、玉刀、玉戚、玉钺等。玉佩主要有玉人、玉龙、玉玦、玉璜、玉耳瑱、玉坠等。玉丧器主要有玉琀、玉柙、玉寒、玉握等。玉器皿主要有玉簋、玉角杯、玉灯、玉羽觞、玉碗、玉瓶等。玉陈设主要有玉山、玉屏、玉兽等。

古玉鉴定 1、什么是古玉: 古玉是出自古人之手,反映古人心声的玉雕。不是你、我、他想像出来的或理论出来的。现代玉雕和仿古玉雕就不具备这个特征。玉玩的是文化含量,越古越好。 仿品多,长眼哪! 2、什么是鉴定 : 鉴定并不神秘,简单的说就是:用标形器和被鉴定器对比。实际要复杂一些,要经过:立标、观察、涉猎、积淀、总结、反馈、否定、精练、反复、对比。每个阶段都有可能误入歧途。如果说自我否定是进步的关键,那么有几个人有勇气;有能力面对自己的失误,而能保持好自己的心态哪。多数人误入歧途并不奇怪。十条老牛也拉不回来。 3、长眼靠什么: 一不靠老师;二不靠书本。[书不能一点不看] 靠真标本自悟,不断扩大标本品种。不怕鬼,不信斜,错了从新来。茅台酒的味道靠自己品。没有悟性就分不清忠告和骗术;没有悟性是一片黑暗。 4、悟性从那里来: 有人叫境界,有人叫慧根。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足以,那就是你的悟性使然。人们注定要在大多数事上一塌糊涂。这和智慧、文化水平无关,没什么不服的,越不服越陷的深。悟性就是指引你的上帝之手。 5、会与不会之间: 玩古玉的人中,多数人终生入不了道[百分之九十]。部分人摆脱不了二把刀[百分之十]。不到百分之一的人能成手,也就是鉴定准确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只有难断没有错断的人,这就是现实。但愿能改变之,这不是单方所能为的。 6、有那么多古玉吗: 有了眼就知道有多少古玉了。现在是收藏古玉的最好时机,假的比真的卖的好。 7、收藏者的难处: 普通收藏者的最大难处就是,找不到标形器。博物馆的展品不能成为标形器,因为标形器必须能长期密切接触。不要小瞧真品碎片,那是长眼的利器。盲目拜师是第二个误区,他的老师就走偏道了。 8、专业人士的常见误区: 专业人士不存在标形器的困惑。但是他们容易对市场不敏感;对高仿品缺乏研究。只有知道假的为什么假,才能对真的为什么真有更深刻的认识。专业人员有高有低很正常。[希望上述评论没有得罪专家和老师] 9、长眼有诀巧吗: 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说有是因为悟道的过程各不相同,各有个的特点。说没有是因为茅台酒的味道没人能说清楚。同饮一杯酒的人表述也各不相同。鉴定是工匠之述,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也有好眼力的。信息是直观的,理论多了可能是好事,也可能画蛇添足。这就是有些高级文化人入不了套的原因。 10、打眼的启示: 打眼是必须的,打疼了就长记性了[多数专业人士缺乏这个刺激],悟性好损失就会小。 二把刀打眼有两种:一是非买不可,买到手就明白了。二是买后怎么看怎么对,经过别人的点评和时间的沉淀才会明白。初学者不存在打眼,买前买后都要经过充分论证,立标是最关键时期,好的专业人士是最好的征询对象[注意专业人士的关键作用]。不要乱投师,不要怕多跑路,不要怕多花成本。 11、捡漏: 很多人讲故事说:他花百、八十元就买了个大国宝,还编一套理论以证之。你信吗。成手也不敢轻言捡漏,卖的总比买的精。他可能低价给你,那是他没有回家路费了,东西他很清楚是什么。这等事太难了。初学者千万不要做梦取媳妇,这是走瞎道的上帝之手。 12、古玉鉴定的步骤: 专业人士鉴定多从断代开始,教科书对文饰的研究很多,正统学者深受其害。非专业人士多从真伪开始。但殊途同归。 鉴定有这样几个步骤:包浆、沁蚀、玉质、形神、腐蚀、文饰、刀痕。成手远远扫一眼就知有没有,这只能看个大致。鉴定是很严紧的。没有微观就没有断案的证据。[所以鉴定要学会用放大镜] a、古玉包浆说穿了就是氧化膜,其又分为软包浆和硬包浆,软包浆手头有肉涩感(北方话叫肉头儿),硬包浆有明显玻璃光。软硬包浆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手长期盘玩或药液侵泡可做仿包浆。有经验者可区分。自然状态的子料也有包浆,一般硬度较高。 b、沁蚀可分为内沁和外沁,内沁就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晶体酥松,白色絮状[玉内杂质不是沁而是脏,沁和脏要分清]。外沁是外部介质的侵入。内沁由内向外发展,外沁由外向内发展,互相促进,直至钙化。有无外沁的古玉,玉质好可能内沁也不宜查觉。沁蚀状况和玉质密度分布、晶体酥松状况及外部介质性状有关。仿沁浮而真沁沉。沁真也不能断真(如老玉新工)。 c、玉质: 新疆和田玉:是最美观,文化承载量最大的一种玉。商代以后的贵族器物多选此玉。其以今天的俄罗斯玉分子结构一致,仪器无法判别是和田料还是俄罗斯料。俄料多山料、和田多子料。西汉和田料品种最全、质量最好,常见黄玉、羊脂玉等。 辽宁岫崦玉:红山文化器物多采用此玉。古玉多料精工细。[注意区分岫崦黄玉、和田黄玉的区别] 河南独山玉:主要有两种颜色,白青色和白绿色,白青色多做仿古器,白绿色多做抵挡仿翠件。古器中少见此玉。 地方玉:各地产地方玉,多半石半玉。常见于高古器、良诸器、葬器等。 阿富汗玉:密度、硬度低,很像玻璃。古器少见此玉。 玻璃料器:料器装饰物[多战国]有大量出土。说起来是笑话,现在料器做的很像玉,很多行家打眼。[普通试硬度的方法必须在古玉鉴定中删除。古玉有包浆不能破坏之。] d、形神: 如果说神是艺术之魂,那么古人之魂必不同于现在之魂。故再好的工匠也仿不出古人之魂。此魂必丛真品中领悟,不可自以为是。 e、腐蚀: 某些介质对玉表面有腐蚀作用。土中玉器的腐蚀痕迹多为点状分布,像天上的星星或星星的集中;而非连续片状。汉墓中的铁器腐烂后形成的硫酸铁、亚硫酸铁,对玉的腐蚀作用最大。 f、文饰: 文饰千变万化且易仿,不宜作为判断真伪的依据。对文饰的了解有助于断代。 g、刀痕: 刀痕的研究对古玉鉴定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注意是刀痕不是刀工]。刀痕研究首先要掌握一点机械常识,如轴、轴套、转速、同轴度、跳动、偏摆,电动陀具、非电动陀机具结构特征、差别。陀具进化过程等。 (1)陀机具进化简述 同轴度是陀盘中心和转轴中心的误差。跳动是陀盘每转一周的上下位移。偏摆是陀盘每转一周偏离其所处平面的误差。现在机戒有误差,古代机戒误差更大。从理论上讲,陀具应先于玉器出现,无陀具则无玉器。自从有了机器,高难度的玉器加工才有了可能。轴在轴套中转动,轴套是轴的支撑,轴和轴套发生摩擦。转动:古为手动,今为电动,一慢、一快相差数百倍。出土的管状、柱状玉器,很可能就是轴和轴套。商代以前的轴和轴套多为玉石器,商周多为铜器,汉以后多为锻打后的铁器。故汉代陀机具精度大为提高,加工能力明显增强。这不仅表现在轴和轴套的配合上,而且表现在机件加工工艺性能和机戒的结构精度;机戒品种等。汉代出现精美的高浮雕并不奇怪,这是中国玉器史上划时代的一页。唐宋时期陀机具结构、精度、种类更加完善,但少有突破。一直延续到清代,陀机具的精度才又有了新的进步。现代电动陀机具精度高、速度快、刀更硬,进给力大,切削力强,故常显刀痕粗大、崩茬。又因现代陀具精巧、灵活,也不乏精细之做。此类仿品成本必高,各项都仿到位是不可能的。没有仿到位,只有研究不到位。 (2)刀痕鉴别 机戒性能上的区别,必导致工艺方法的不同,刀痕特征不同。掌握了它就掌握了古玉鉴定的利器。这里也是传统古玉鉴定理论的缺憾,即刀痕研究理论的缺失 。战国以前的陀机具大同小异,一般只能进行粗加工。细部都是手工刀具加工的,那时的手工刀具,一刀只能划出一条白痕,一个局部就要千万、万万刀,可见时间和人力的投入。细如发丝的阴刻线,细看也是多刀完成。如此工艺自然精细工整。只有葬器较为粗糙,孔、边未精加工。汉代器物陀痕和手工刀痕交织,工艺能力大幅度提高。唐以后的器物以陀痕为主,仍能看出随着陀具的进步,器物表面痕迹的变化。[古玉即便有抛光,也不足以破坏表面刀痕。]崩茬、刀痕粗大是现在电动工具所为。无刀痕是现代抛光,菊皮状是过化学抛光。钻孔内壁有明显刀痕是电动钻头所为。陀痕和电动工具痕迹的区别只能在实践中逐渐掌握。 13、生坑、熟坑和盘玉: 出土后未经过处理或盘玩的叫生坑;否则叫熟坑。盘玉是国人玩玉的传统。盘:把玉攥在手里盘玩。新玉、老玉都要盘,盘过的玉润泽漂亮,盘后古玉比新玉变化更大 。所以有一部分人不赞成盘高古玉。甚至有人不认盘过的高古玉,这和港台的风气有关。以自我的审美去欣赏玉雕,并不为过。以自我的审美去欣赏古玉,就大错特错了,标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古玉好保存,文化承载量大。经过大家的努力,鉴定的问题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古玉鉴定争议多,权威大家要多找找原因。 14、鉴定人员资格认证: 现在不仅鉴定人员证有泛滥之势,而且资格认证本身犯了方向性的错误现在的认证程序是:交学费\完成学时\发证大谬!资历、学历、名气都不是认证标准。书本上的东西没有多少对鉴定有用尤其是现在的教科书茅台酒的味道,说出来就走样。认证不需要纸上谈兵[有些人就会纸上谈兵],要实物实战,用真本事说话资格认证不解决,一切都无从谈起。鉴定人员资格认证标准只有一个-----实物鉴定准确率考核。 祝你好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685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