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艾灸哪里 胆囊炎用艾灸怎么调理

胆囊炎艾灸哪里 胆囊炎用艾灸怎么调理,第1张

1 胆囊炎病因病机

胆囊炎好发于20-50岁,女性较男性多见,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常因饮食不当,感受外邪,情志不遂,劳累过度等因素诱发。

1、情志不遂:若因情志所伤,暴怒伤肝,抑郁不舒,致肝气郁结,胆失疏泄,胆液郁滞,不通则通,发为本病。

2、饮食失节:嗜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无度,损伤脾胃,致中焦运化失职,升降失常,土壅木郁,肝胆疏泄不畅,胆腑不通,发为本病。

3、感受外邪:外感湿热毒邪,湿热由表入里,内蕴中焦,肝胆疏泄失职,腑气不通;或热毒炽盛,蕴结胆腑,使血败肉腐,蕴而成脓,发为本病;或外感寒邪,邪入少阳,寒邪凝滞,肝胆疏泄失职,胆腑郁滞。

4、虫石阻滞:蛔虫上扰,枢机不利,胆腑通降受阻;或因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职,胆汁郁积,排泄受阻,煎熬成石,胆腑气机不通,不通则痛,发为本病。

5、劳伤过度:久病体虚,劳欲过度,使得阴血亏虚,胆络失养,脉络拘急,胆失通降,不荣则痛,发为本病。

2 胆囊炎艾灸哪里

日月:乳头直下3个肋间隙,即第7肋间隙。

期门:乳头直下2个肋间隙,即第6肋间隙。

肝俞:背部第9胸椎下旁开15寸。

胆俞: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阳陵泉: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

胆囊穴:阳陵泉穴下1寸左右的压痛点。

3 胆囊炎艾灸取穴解析

治则:疏利肝胆,消炎镇痛。

解析:日月,期门分属胆,肝二经,均位于胁肋部位,从局部疏调肝,胆之气;胆俞,肝俞配日月,期门为专治肝胆病症的前后配穴法;阳陵泉是治疗胆道病症的第一要穴;胆囊穴位专治胆腑病症的新穴,解痉镇痛。

4 胆囊炎艾灸操作手法

常规灸法,胸胁部和背部适合用艾灸盒施灸,下肢适合用艾条灸和温针灸法,每处或每穴5-10分钟,急性期每日2次,慢性期每日或隔日1次。

具体操作手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有发红现象为宜,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灸后多喝水,稍事休息,同时注意保暖。

顽固性打嗝的药物治疗 所谓顽固性打嗝,是指打嗝持续数周乃至数月不止,用一般方法治疗无效者。根据国内各地的经验,现综述如下,可选用其中之一,常能取得良效。 (1)东茛菪碱。用东茛菪碱03~04毫克肌注,每6~12小时1次,直至打嗝停止。 (2)氟哌酸醇。氟哌酸醇5毫克,每日3次口服,一般2~3日见效。打嗝停止后,再服药2~3日以巩固疗效。 (3)麻黄素。用麻黄素5毫克静注,注射后通常15秒见效。 (4)华蟾素。用华蟾素2~4毫升肌注,每日2~3次。一般用药1~2次后打嗝减轻,3~4日后症状完全消失。 (5)利他林。肌注利他林20毫克,无效者2小时后再重复射。 (6)抗癫痫药。用抗癫灵100毫克、安定5毫克,每日3次口服,2周后能控制发作。 (7)吞咽烟雾法。方法:取一长圆形硬纸空盒,一端开口,用火点燃纸屑,放进纸盒内,然后使之熄灭产生烟雾,立即将纸盒开口端紧压在患者口唇周围,留出鼻孔,嘱张口作吃食物动作,吞咽烟雾,但忌吸入烟雾。吞咽1~3分钟,打嗝即可停止。然后,用中药旋覆代赭汤合丁香散加减,每日一剂,服用2~3剂,可巩固疗效。 中医治疗 手部按摩疗法 对应穴位:横隔膜反射区、内关穴。 按摩方法: 1用拇指指腹推按横隔膜反射区或用手多次搓手背的横隔膜。推按时,掌根或拇指要紧贴皮肤,用力要稳,速度宜缓慢而均匀。 2打嗝时,用拇指指腹重力按压内关穴5-10分钟,如果依旧打嗝不止,可用牙签刺激或艾灸内关穴6-15次,打嗝自会停止。 耳部按摩疗法 对应穴位:耳垂点 按摩方法: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紧紧捏住左右耳垂,两手同时用力将耳垂向下拉,力度以耳垂根受到刺激为宜,动作要缓慢,以免拉伤耳垂。将此动作重复多次后,就可使打嗝停止。 头部按摩疗法 对应穴位:天突穴 按摩方法:打嗝时,将右手拇指放置于天突穴处,然后由轻渐重、由重到轻地揉按该穴05~1分钟,便可止嗝。 简便对症小妙招 当轻微打嗝时,可以仰面躺下,伸直双腿,然后将腿往上伸与地面成45度角,保持4秒钟后缓慢地将腿放下,如此反复做10次,便会达到止嗝的目的。 针灸 (一)取穴 主穴:中魁。 (二)治法 取中魁一穴,可用针刺,亦可用灸法。刺法:患者平卧,放松衣裤,局部消毒后,用28号05~1寸之毫针,分别于左右中魁穴同时垂直进针,针深约02毫米,用捻转手法,施强刺激。在进针时,嘱患者自鼻深吸气一口,再作最大限度的憋气动作。运针期间令其连续憋气3~5次即可。一旦呃逆停止,即令患者作腹式深呼吸,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或用电针仪通电30分钟,选断续波,采用患者能耐受的刺激量。灸法:适宜重症呃逆。可在中魁穴上涂少许凡士林,然后置麦粒大小艾炷点燃,连续5~7壮,每日1~2次,若灸瘢有渗液,可涂龙胆紫药水,并用消毒纱布覆盖。 (三)疗效评价 以上共治55例。50例用针刺治疗,结果49例获愈,1例无效(系原发性肝癌所致),有效率为98%[5]。5例用灸法,均为晚期肝癌患者,结果仅1例灸愈后复发,但再灸仍有效,余均有效[6]。 电针 (一)取穴 主穴:鸠尾、天鼎、膻中。 配穴:天突、列缺、足三里、内关。 (二)治法 主穴每次任选1穴,配穴可取1~2穴,配合应用。鸠尾穴,以5~6寸长之毫针,按25度角将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卧针,平透至建里或下脘穴,留针半小时。如无效,加刺天突;以 2寸毫针直刺入穴,约02~03寸深,然后将针转向下方,沿胸后壁刺1~15寸深(刺天突穴应特别注意安全,针尖忌偏向左或右),不捻转提插。嗣后接通电针仪,负极接鸠尾,正极接天突,用连续波,先予高频率(3000~5000次/分)、强电流(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通电1分钟。然后将电流强度与频率调节到患者感到舒适为度,继续通电半小时。天鼎穴,可令患者仰卧,取28号2寸针,先直刺入穴位02寸左右,然后向天突方向透刺。当毫针刺入一定深度,触及膈神经时(此时病人可出现反射性膈肌收缩现象),于是接通电针仪(双侧天鼎)。先以连续波,高颇率及较强的电流(病人可耐受为度)刺激1分钟,随即调至病人感到舒适的低频率及较弱强度的电流。膻中穴,令患者张口作深长呼吸,针尖向上沿皮刺入穴03~2寸。向肘部斜刺双侧列缺穴02~05寸深,先作强刺激手法,继而按上法通电针。内关、足三里,于呃逆停止发作后针刺,得气后平补平泻上述方法均留针15分钟,每日1次,3~5次与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29例,总有效率为883~974%[2~4]。 指针 (一)取穴 主穴:翳风、天鼎。 配穴:内关、足三里。 (二)治法 每次仅取一主穴,疗效不显时加配穴。翳风穴,以拇指指腹在耳垂根后方陷中重按至疼痛,或向下颌骨方向按压,持续约1 分钟,一次不愈,可再按数次。天鼎穴,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对准此穴(单或双侧)点按1~3分钟。攒竹穴,以两手拇指重按,其余四指紧贴率谷穴,由轻到重持续按压5~10分钟,以酸胀为度。足三里,先穴位注射05毫升阿托品,再在内关穴,以拇指腹按压,由轻而重,直至感到穴区酸胀发麻,每次按压5~10分钟。顽固者可按压数次。 (三)疗效评价 共观察82例,结果79例获得痊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3%[7~10]。 耳针 (一)取穴 主穴:耳中、胃。 配穴:肝、脾、交感、神门、皮质下、肾上腺。 (二)治法 主穴必取,每次据症酌加配穴2~3个。耳中,取05寸毫针浅刺泻法,持续捻转或括针柄半分钟,然后透刺至胃穴,提插运针至得气后,用胶布固定埋针。根据症情,埋针1~2天。配穴可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一般双侧穴均取。 (三)疗效评价 共治109例,结果107例痊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82%[11,12]。 眼针 (一)取穴 主穴:上焦、中焦、胆胃。 (二)治法 局部消毒后,令患者闭目,术者左手压住眼球,使眼眶内皮肤绷紧,右手持32号5分针,在距眼眶边缘2分许穴区内,轻轻沿皮横刺入针,如有触电感,蚁走样上下窜动,或酸、麻、热、凉等感觉时,表明针刺得气,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重者2次。 (三)疗效评价 共以上法治疗3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病程3~10天),全部治愈。其中3次内治愈的达26例[13]。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二组。1、天突、内关;2、中脘、足三里。 (二)治法 药液:阿托品,1%普鲁卡因注射液,维生素B1、B6注射液。任选1种(维生素B1、B6同用)。 每次取1组穴,交替选用;亦可仅取内关或足三里。1%普鲁卡因每穴注入05毫升;维生素B1、B6注射液各取2毫升,予以混合,每穴2毫升;阿托品每次仅取一侧穴,每穴05毫克。如3小时后无效再注入另一侧穴。其余药物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138例,有效率958~100%[14~16]。 体针加耳针 (一)取穴 主穴:膈俞,耳中(耳穴)。 (二)治法 患者取侧卧位,膈俞穴双侧均取,医者以4根1寸毫针在该穴之上下左右约15cm处斜向刺入,针尖均指向穴中,施小幅度捻转手法。同时用0·5寸毫针刺一侧的耳中穴至有胀痛感。均留20分钟后出针。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本治法共治疗8例,经1~2次治疗后,均获痊愈,并随访半年均未复发[17]。 体针 (一)取穴 主穴:陷谷 (二)治法 令患者仰卧或取坐位,双侧均取,用2寸长毫针向足心方向进针1·5 寸,行大幅度捻转5分钟, 同时嘱患者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屏气时间越长越好,然后慢慢呼出,留针30分钟。在留针过程中重复此屏气动作,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打嗝家庭紧急处理: (1)尽量屏气,有时可止住打嗝。 (2)让打嗝者饮少量水,尤其要在打嗝的同时咽下。 (3)婴儿打嗝时,可将婴儿抱起,用指尖在婴儿的嘴边或耳边轻轻搔痒,一般至婴儿发出笑声,打嗝即可停止。 (4)如打嗝难以止往,倘无特殊不适,也可听其自然,一般过会儿就会停止。如果长时间连续打嗝,要请医生诊治。中老年人或生病者突然打嗝连续不断,可能提示有疾患或病情恶化,需引起注意。 打嗝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横膈痉挛,同时由于喉内的声门没有充分打开而发生杂音,常常在吃饭过快、食物过热时产生。一般情况下,数分钟即可平息。 如果持续不停地连续几天打嗝儿,就可能是胃、横膈、心脏、肝脏疾病或者肿瘤的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进行细致的诊治。 自我治疗小妙方 1干吃一匙糖 2弯身喝水 3憋气或吐气 4吃饭时不说话可避免打嗝 5憋气喝水 6用力拉舌头 7以棉花棒刺激上颚硬部和软部的交接处 8咀嚼并吞咽干面包 9双手抱膝压胸 10憋气 11用水嗽喉咙 12吸吮碎冰块 13冰敷横隔膜处 14,深吸一口气,然后做五个迎体向上。 15用两手的食指捂住耳朵,大约十秒至15秒的时间 治疗方法 治疗打嗝,首先要治疗引起嗝逆的原发疾病,其次才是对症治疗。下面介绍的是一些简便而且实用的方法,能够阻断神经反射而使呃逆中止。 1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及不良刺激。 2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尽量憋长一些时间,然后呼出,反复进行几次。 3喝开水,特别是喝稍热的开水,喝一大口,分次咽下。 4洗干净手,将食指插入口内,轻轻刺激咽部。 5将混合气体装入塑料袋中吸入,混合气体中含90%氧气和10%的二氧化碳。 6嚼服生姜片。 7将生韭菜洗净,榨出菜汁后口服。 8柿蒂(指新鲜柿子或柿饼的蒂)每次20枚,煎水成100毫升,分两次口服,一次50毫升。也可酌情加韭菜籽同煎。

肚子痛是有很多种的。

“肚子痛”就是医生说的“腹痛”意思。“腹痛”所包括范围很广,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只包括胃、肠、肝、胆、胰,还包括腹腔里的所有器官、组织以及腹壁的肌肉出了问题都会引起肚子痛。

对号入座疼痛的性质

胀痛:常与气相伴,胃或肠里有很多空气感觉很胀,多为机能性肠胃障碍。

绞痛:多是痉挛在捣乱,好像在把东西绞转的痛,多为结石、肠堵塞、急性肠炎。

刺痛:好像用针刺般地疼痛,多为消化性溃疡。

烧灼痛:往往是胃酸多,像胃里有团火在燃烧。多为消化性溃疡或其前兆。

隐隐作痛:可以忍住,轻微的痛感。

闷痛:像有重物压着,或肚子里有东西而不舒服。

咬痛: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里面啃咬的痛。

感觉疼得厉害不厉害

剧痛:是指痛到令人受不了的程度,不排除:胃或十二指肠穿孔、胆囊(道)结石、阑尾炎及肠梗阻、输尿管结石、嵌顿疝等,女性有下腹部疼痛时,应特别注意子宫外孕或妇科其他急症。

轻痛: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等疾病。如何看病挂号

根据腹痛轻重缓急,可按以下顺序就诊:

1、普通外科 发生在右上腹和右下腹的急性腹痛,一般首次就诊应挂普通外科。腹部胀痛、伴呕吐、不排气、不排便的病人,应除外肠梗阻,均应去普通外科就诊。

2、消化内科 发生在中上腹、左上腹、左下腹的急性腹痛,或者慢性上腹痛伴反酸或呕吐、腹泻的病人,应去消化内科就诊。

3、泌尿外科 急慢性左、右腰腹痛,伴血尿的,应确诊有无泌尿系统结石、前列腺肥大造成的尿潴留等。

4、妇科 女性病人,在行经期、月经中期或者有停经史的,突发急性腹痛,应去妇科就诊。确诊是痛经还是宫外孕等疾病。

5、儿科 14岁以下的儿童,应该去看儿科。普外科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胃痛发生的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

(病因病理)

1.肝气犯胃 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之疏泄失调,横逆犯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则胃脘头痛正如沈金鳖所说:“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若气郁化火,可致疼痛加重;火郁日久,致肝胃之阴亏耗,则病程每多缠绵;如久痛入络,络脉损伤,则见吐血,便血等症。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伤,食滞中焦,气机不利而产生胃脘疼痛。或因寒凉伤中,胃阳被遏,正邪交争,而胃痛乃作。

3.脾胃虚弱 病后脾胃受损或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从内生,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胃阴素虚或病久阴伤,胃失濡养,胃气不和亦能发生疼痛。

上述病因,既可单独致病,又往往相互影响,而出现寒热互见、虚实错杂、阴阳并损之证候,临证时必须灵活掌握。

(辩证论治)治疗胃痛,首应辨其疼痛的虚、实、寒、热性质及病在气在血,然后审证求因,给于恰当的治疗。大抵新病暴痛,痛势急迫而痛处拒按者多属实证;久病痛缓,病势绵绵而痛处喜按者,多属虚证;寒证疼痛,喜温熨热饮,遇寒则疼增;热症疼痛,喜凉熨冷饮,遇热则痛剧;以胀痛为主,或痛引胸胁,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此多为气滞;痛处固定不移,多为刺痛者,常属久病血瘀;若烦热似饥,舌红无苔或少津者,多属胃阴不足之证。

胃痛的治法,古虽有“通则不痛”的原则,但决不限于“通”之一法,临证之时,应运用四诊八纲,详加审察,根据病者的不同情况,确立恰当的治疗方法。

1.肝气犯胃

本证按其不同情况,可分为气滞、火郁、血瘀三种类型。

(1)气滞

主证 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嗳气频繁,噫气或失气后疼痛稍减,舌苔薄白,脉沉弦。

分析 情志不畅,气郁不舒,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气病多游走,胁为肝之分野,故痛引两胁;胃气上逆故嗳气频繁,噫气失气后,气逆暂缓,故疼痛亦稍减,苔白,脉沉弦为肝郁之象。

治则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中脘、粱门、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与推揉腹部和中法。

若痛甚而噫气呕恶者,可同取双内关、双内庭、以利气止痛;如泛呕酸水,时时嘈杂;且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则胆火上乘,故见口干而苦;苔黄脉弦数乃肝胃郁热所致。

治则 疏肝、泄热和胃。

选穴 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提拿捏背助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揉压阳阴清热法,加用推揉胸胁疏肝法(见发热)。

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别捏拿两侧血海、粱丘、如痛已缓和,肝脾未调,可用双手拇指对揉、对压两侧三焦俞,单拇指按揉中脘,以调理三焦。

(3)血瘀

主证 痛有定处而拒按,多为刺痛,食后更甚,或见吐血便黑,甚则舌紫,脉涩。

分析 久痛入络,络脉损伤,故吐血便黑;瘀血为有形之物,故痛有定处而拒按;食与瘀并,故食后痛剧;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故舌紫、脉涩。

治则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章门、内关、劳宫、粱丘、内庭。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擦摩上腹散寒法;配用揉压阳明清热法,加用远端诱导止痛法(双拇指同取两侧内关、劳宫、粱丘、内庭)。

如呕血便血不止,以药物治疗为主,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施术手法。

2.病邪阻滞

(1)饮食阻滞

主证 胃脘胀痛,嗳腐,厌食或呕吐,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实。

分析 食停胃中,传化失常,故胃脘痛胀;饮食停滞,胃气不降而反上逆,故嗳腐或呕吐;吐后积滞去而痛减;食浊熏蒸故苔厚腻;胃气与宿食相搏,故脉滑实有力。

治则 消食导滞。

选穴 脾俞、三焦俞、粱门、天枢、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提拿捏脊健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拿揉抖颤导滞法,配用按压背腰镇痛法与揉压阳明清热法。

胀痛甚者,可双拇指同按双侧天枢,以行气导滞;食滞化热,可晃拨两侧大肠俞。

(2)寒伤胃阳

主证 因受凉饮冷而胃痛暴作,痛势较剧,喜温熨热饮,泛吐清水,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紧。

分析 突受寒邪,胃中阳气不得宣通,正邪交争,故胃痛暴作;恶寒发热,苔白为寒邪外袭所致;脉紧主寒主痛。

治则 温胃散寒止痛。

选穴 胃俞、脾俞、中脘、粱丘、内庭。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捏拿背肌利气法,搓擦胃俞温中法,推揉腹部和中法。配用提拿捏背健运法与擦摩上腹三寒法。

3.脾胃虚弱

(1)脾胃虚寒

主证 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缓无力。

分析 脾胃虚弱,寒气凝滞,故胃痛隐隐;中阳不运,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珐吐清水,喜暖喜按;脾阳虚故四肢欠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缓无力。

治则 温脾健胃。

选穴 肝俞、脾俞、三焦俞、粱门、中脘、章门、手三里、足三里。除拿揉抖颤导滞法和揉压阳明清热法不易使用,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

痛发之时,可拿搓胃俞,双拇指同按粱门,以温中止痛,痛止后,可按基本手法施术。如脾胃虚寒,而肝有郁热,除胃痛外,尚见泛铉呕吐,时觉饥嘈,食则不舒,四肢欠温,舌边红绛,苔白中黄,脉弦细者,可用双拇指同取双章门、立拳滚上腹部寒热并投,肝胃同治。

(2)胃阴不足

主证 胃痛隐隐,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苔少或剥脱,舌光红少津,脉细微数。

分析 胃阴不足,胃络失养故胃痛隐隐;阴虚生内热,故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花剥,脉细微数皆为胃阴不足之征象。

治法 养阴益胃。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可重用提拿捏脊健运法,推揉腹部和中法,捏脊法反复施术十次。

食欲不振者,重用开三门、运三脘、大便隐血,腹部手法慎用。

胃痛一证,除用按摩等法治疗外,注意饮食调节,心情舒畅,亦属必要。

(基本手法)

1.按揉背腰镇痛法 在单掌推背部膀胱经路线的基础上,叠掌揉,双掌根或双拇指交替按压膈俞至三焦俞一段膀胱经内侧线,注意局部重点取穴。

2.晃拨俞穴行气法 单掌根着力,依靠脘关节作手掌晃动动作,带动掌根晃拨,分别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压力要适度,晃拨频率均匀。

3.提拿捏脊健运法 双手拇、食指沿督脉路线自上而下反复提拿(大椎穴至命门穴一段),施术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

4.捏拿背腰肌理气法 在肩胛内移的基础上,拇、食指捏拿骶棘肌上段(肩胛间区段,轻拿轻放),亦可加用中指作捻转动作。

5.搓擦胃俞温中法 单掌根或小鱼际肌快搓两侧胃俞穴,搓后缓缓揉动,使热感渗透。

6.推揉腹部和中法 两拇指开三门、运三脘,单掌或双掌于左胁肋部快速推抚,称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脉路线;掌根轮状顺时针推脘腹;叠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为主。

7.擦摩上腹散寒法 用单掌反复擦上腹部,频率要快以温热为度;改用掌摩以上部位。

8.按揉腹部消积法 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及两侧胃经路线,双掌重叠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双掌扣脐轮状揉腹部。

9.拿揉抖颤导滞法 在两掌波形揉脘腹的基础上,多指捏拿腹肌作抖颤动作。

10.按揉阳明清热法 用拇指或小鱼际肌分别揉手足阳明经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里穴为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628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