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炎是哪个部位图?

肌腱炎是哪个部位图?,第1张

肌腱附着于肌肉末端,将肌肉连接到骨骼。每次肌肉收缩,肌腱上的张力便会带动骨骼移动。肌腱使用过度会发炎,比如说在工作时一直重复某个动作。理论上,所有肌腱都有可能发炎,最常受影响的是手腕、手肘、手臂、臀部和脚踝(跟腱)。

肌腱炎恢复方法

1、冰敷:

如果工作忙来不及去医院,那么就第一时间找一块冰敷到痛的地方,可以止痛。

2、中医疗法:可外敷(济愈堂肌腱顺古安玉贴)调理,内外双攻,故可起到标本兼治髌骨软化症之功效。

3、服用止痛药:

如果有时间去医院,可以用一些止痛药物把痛止住。

4、热敷、理疗:

痛止住以后,可以再做适当的一些康复的热敷、理疗这些都是可以的。

肌腱炎是人体内部的各个部位的肌腱都有可能发生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如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手指肌腱炎等,有很多人了解手指肌腱炎但是不知道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下面,我们就请思华堂骨科专家为我们介绍一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相关知识: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是多发于中年人身上的,急性肩前部位疼痛,有的时候很难确定疼痛的具体部位,但是肩部的活动受限比较严重。特别是在夜间或者是受寒的时候,这种疼痛会逐渐的加剧。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会在人们稍微活动肩关节的时候,疼痛逐渐的加重,当患者肩部活动停止后,这种疼痛就会逐渐的减轻,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就会消失。

那么,我们要怎么进行这种肌腱炎的诊断呢?

观察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是否有外伤史;检查局部疼痛、急性发病等情况;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结节间是否有压痛感,在断裂之后,看看是否有肿胀的感觉。

对于确诊是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患者,最好使用中药肌腱膏

进行治疗,从内部彻底消除炎症,帮助患者消除疼痛,让患者早点治愈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是肱二头肌长头通过肱二头肌腱沟时的摩擦刺激导致无菌炎症。肩膀疼痛和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出现肩关节疼痛严重症状的患者往往可以明确指出,肩关节疼痛部位位于二头肌腱沟,手动向外扩张上肢时疼痛明显。严重的拉力动作会导致肌腱自动破裂,进一步恶化肩膀疼痛。中医认为这类疼痛是由气滞血瘀所导致的。因此,可以选择一些能够活血化瘀,以及疏通筋骨的中药,例如(济愈堂肌腱顺古安玉贴)外敷,促进周围的血液循环,从而对肌腱周围的组织营养,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萄宝天猫和惊东都有。

诊断依据

1.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有明显外伤史。

2.局部疼痛及活动有僵滞感或急性发病,在突然抗阻力收缩后发生。

3.肱二头肌被断裂,或为自发性断裂,多有肌腮炎的病史,发病均有局部锐利撕割样疼痛,屈肘无力,肩前肿胀,皮下淤斑等。

4.结节间沟部有压痛,或可摸到轻微捻发间或摩擦感。断裂后,屈肘时可见上臂有“肿物隆起”,其下方可见凹陷。

5.抗阻力试验表现无力或疼痛加重。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锻炼方法

①肩部主动活动:弯腰使患肢放松下垂,作肩部摆动运动,一日多次。

②爬墙运动:患手顺墙向上活动,逐渐恢复肩部外展和上举。

③滑车带臂上举法:两手分别拉住装在墙上的滑轮绳子两端,上下来回滑动,以恢复肩部外展活动。

「 ”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如立春、小满、芒种时正好灸治消化性疾病,而立秋、立冬、春分时则是预防治疗中风的好机会。 艾灸为何择节气? 根据中医「 ”天人合一”思想,「 ”天”的变化自然影响人体,而节气对人体影响有两个方面:1、由于节气前后气候变化比较大,一个人如果有旧患或宿疾,他的适应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就弱,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发病或病情加重。据医学统计,心脏病、中风、哮喘等疾病多发于节气前后和半夜。因为当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超过身体的应变能力时,人就会生病。这正是《黄帝内经》所讲的「 ”邪之所腠,其气必虚”。2、 由于宇宙能量在节气前后变化较大,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干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节气灸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成功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的典范。通过做节气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力。这样,当外界环境及气候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形象地道出了大自然阴阳交替的特征。因四季阴阳的消长变化而产生了寒、热、温、凉及昼夜温差,人们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秩序之中,自然界的规律变化无疑会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换而言之,人的健康与自然界的规律变化密切相关。古语有「 ”顺四时者昌,逆之则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人不去遵循这个法则而与之相违背,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便如同交通规则,当你违背了交通规则时,不一定会出事故,显然会大大提高发生危险的几率。 那么何谓节气呢? 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节段,称为「 ”节”,气候在演变过程中的气象和气候的变化,称为「 ”气”。两者大约相隔半个月变化一次,十二个月也就有了二十四节气。其顺序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署、大署、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严格地讲,节是节、气是气。这里的「 ”节”,实际上就是阴阳的消长转归在某一节段的「 ”节点”。一年中「 ”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节段为「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季节的转折点为「 ”春分”和「 ”秋分”;阴阳消长的起始为「 ”冬至”和「 ”夏至”。上述四个「 ”立”、两个「 ”分”和两个「 ”至”共八个,统称为「 ”节”,其余十六个统称为「 ”气”,合之称二十四节气。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 ”冬至”和「 ”夏至”,冬至的到来标志着阳气逐渐生长而阴气渐消,继而出现阳气的春生、夏长,即春之温、夏之热,故有「 ”冬至一阳生”之说。而到了夏至,又发生「 ”夏至一阴生”,由此开始了阳气的秋收和冬藏,从而出现秋之凉和冬之寒。天地规律如此,与之相应的人体自然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如某些寒性哮喘、腰腿痛、心脏病等所谓「 ”冬病”,冬至过后,随着阳气的渐生渐长病情会有所减轻,而夏至过后随阳气的渐收渐藏便会加重。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熟知的某些公众人物或英年早逝或猝死的时间,大约都临近「 ”节”三、五天时发生。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季节交替导变化对人的血色素、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等生理有着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 ”节”是个转折点、节骨眼儿、关键点。 艾灸具有温壮元阳、激发经络之气的作用,我国自古就有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和五月初一到初五施灸,以求芳香辟邪、养神安眠、静心除晦、纳福招财之妙。在冬至、夏至艾灸神阙、关元等。后人据《内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原则,创立了「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诸多方法,即体现了在特定的时机先培阴阳,以固之本的原则,又从一定意义上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节气灸”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节气灸的作用 节气灸是利用燃烧着的艾绒产生的热 和艾叶得温经止痛作用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建立人体的平衡系统与大自然的系统相适应,从而治愈疾病、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 节气灸的临床应用 「 ”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大暑(7月22日)天就是一个预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好时机。节气灸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还是一种自然而高效的保健方法。节气灸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内科疾病:治疗与预防中风;高血压、冠心病;哮喘;胃痛、胃胀、腹泻、呃逆;糖尿病、肥胖病、胆固醇高、甲亢;阳痿;慢性肾炎。 外科疾病:颈椎病;急、慢性腰扭伤;各种关节炎;荨麻疹(风瘼)。 妇科病症: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 儿科病症: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小儿发育迟缓。五官科病症:过敏性鼻炎(鼻敏感)。 1、冬至前灸「 ”关元” 预防中风,感冒,保健强壮; 2、春分灸「 ”曲池” 预防眼病; 3、秋分灸「 ”足三里” 强壮脾胃,预防肠胃病。 冬至前后的「 ”关元灸”应用频率较高。许多人在冬至前后施用关元灸预防中风、感冒等多种疾病并达到助阳保健延衰强壮的目的。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关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之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为历代强壮保健的主穴。《景岳全书》说:「 ”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冬至的关元灸恰好满足了「 ”补必兼温”的特点,可达到温壮元阳,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强身抗病能力的目的。 24节气灸时间表穴位图 小寒(公历 1 月 5~7 日) 宜养肾;中医认为「 ”寒性凝滞,寒性收阴”。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 大寒(公历 1 月 20~21 日) 润肺除恶燥俗话说「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 立春(公历 2 月 3~5 日) 助阳生发「 ”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公历 2 月 18~20 日) 《黄帝内经》说:「 ”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湿邪易困扰脾胃。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 惊蛰(公历 3 月 5~7 日) 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春分(公历 3 月 20~21 ) 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 清明(公历 4 月 4~6 日) 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 谷雨(公历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 立夏(公历 5 月 5~7 日) 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 ”夏季「 ”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夏季心火旺。 推荐:李时珍极品无烟艾条、艾柱、艾灸盒 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天枢、脾俞可以养心败火最安全。 小满(公历 5 月 20~22 日) 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 芒种(公历 6 月 5~7 日) 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 ”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夏至(公历 6 月 21~22 日) 日吃补;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艾绒汗蒸可以调理脾胃,清暑利湿。 小暑(公历 7 月 6~8 日) 避暑湿;《道德经》说:「 ”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 大暑(公历 7 月 22~24 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养生保健中常有「 ”冬病夏治”的说法。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立秋(公历 8 月 7~8 日) 养脾胃;秋来「 ”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素问 金医直言论》所说「 ”秋气者病在肩背”。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养胃。 处暑(公历 8 月 22~24 日) 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艾灸腹部穴位,中医认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白露(公历 9 月 7~9 日) 当养阴《黄帝内经》指出:「 ”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 秋分(公历 9 月 22~24 日) 防燥凉《黄帝内经》讲:「 ”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和养阴。 寒露(公历 10 月 8~9 日) 防寒凉「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 ”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可以保护下身暖和。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 霜降(公历 10 月 23~24 日) 宜进补中医上有句古话叫「 ”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为什么脾是生痰之源?就在于它是管湿气的,湿气多了化不出去就变成痰饮了,所以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健脾。另外,中医里还有句话叫「 ”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谚语有「 ”补冬不如补霜降。” 艾灸风门、风池、肺俞、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可化痰祛湿。 立冬(公历 11 月 7~8 日) 养精补肾精《黄帝内经》讲「 ”冬三月,些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艾灸背部膀胱经可养护阳,补肾精。 小雪(公历 11 月 22~23 日) 温肾阳《黄帝内经》讲:「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这里所说的「 ”风”「 ”寒”「 ”暑”「 ”湿”,包括「 ”燥”「 ”火”中医称之为「 ”六邪”。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 大雪(公历 12 月 7~8 日) 要温补避寒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艾灸涌泉、肾俞、肺俞可温补不受寒。 冬至(公历 12 月 21~23 日) 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 ”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艾灸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很多上班族因为各种原因会有一些职业病,比如腱鞘炎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腱鞘炎其实是一种慢性疾病,是需要患者自己注意调理治疗的,比如用一些中医的方法按摩等等。那么,一般腱鞘炎怎么按摩会比较好呢?或者说按摩治疗法是哪些呢?

1、肱二头肌按摩法

操作:先用手触摸到压痛点,并细辛触摸到结节间沟部位,有时触及索状物,沿其肌腱顺向左右轻轻分拨理顺,从上而下反复3-5次,此时患者感觉剧本轻松且患者肩部活动范围可增大即可。

治疗目的:通经活络,松解粘连,适用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患者。

注意:在施手法时,力量不宜太猛,以免使剧本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机化、加重腱鞘管腔狭窄。

拿揉上臂疗法患者取坐位,施术者坐在患侧,用轻柔的拿肉发从肩部开始拿肉上臂,往返操作约5分钟。施术者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呈钳形,施以夹力,以掌指关节的屈伸运动所产生的力,自上而下往返捏拿患部,力量从小到大。

治疗目的:此方法适用于上臂及肩部出现的腱鞘炎。

环揉肩关节疗法患者取坐位,施术者站于患侧,两手分别治愈肩前和肩后,同时相对稍用力夹住肩部后,两手交替逆时针环揉肩关节,至局部人头为度,施术者两手需吸定于治疗部位,力度以患者觉得舒适为宜。

治疗目的:此方法对于治疗肩关节腱鞘炎有一定的作用。

2、腕关节按摩法

1、患者直坐,施术者以两手拇指对置肘部桡侧曲池穴位,自上向下推动经络至阳溪穴1-2分钟。

2、患者直坐,施术者以拇指、食指分别置于前臂屈侧内关穴剂伸侧处关穴,一起合按3-5分钟。

3、患者直坐,施术者以一手拇指、食指夹第一掌骨,另一手拇指剂食指夹持拇指近关节,用中指抵住患者第一掌故远端掌侧,用力屈曲掌指关节,病以该中指用力向尺侧推挤其腱鞘的狭窄部位2-3分钟

4、患者直坐,施术者以两手拇指、食指掐定患者手指,逐指掐揉指端1-2分钟。

5、患者直坐,施术者以一首拇指置肘部小海穴处,其余指置曲池穴按压,再以手握住患者手指后压掌,使腕部背屈数次后,继以背伸,反复操作3-5分钟。

治疗目的:此方法可以通经活络,适用于腕关节腱鞘炎的患者。

3、屈指肌腱狭窄性按摩

1、患者呈作为,指柔整个患指,对痛处着重用力

2、捻搓整个患指,反复1-2分钟。

3、施术者一手牵引患指指尖,另一手用拇指对隆起的结节处点揉和弹拨。

4、施术者一手握住腕部,另一手捏拿患指病做推挤和拔伸动作。

5、抖动患指十次。

治疗目的:此方法能够通经活血,适用于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患者。

4、腱鞘炎形成原因

1、腱鞘炎的基本病因

腱鞘是指套在肌腱外面的密闭的滑膜管,是起着保护肌腱作用的滑液鞘,具有维持关节的正常屈伸和肌腱滑动的功能。腱鞘炎是因关节长期固定在一定位置作重复、过度的活时,导致肌腱和剑鞘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出现水肿、纤维性变,引起内腔狭窄,由于肌腱在腱鞘内反复抽动磨损而引起的劳损性炎症。

2、手部活动量较大

腱鞘炎在手部活动量较大的人群中出现,特别是手工劳动者,此类人经常从事繁琐、重复性的运动,容易导致手指的反复使用,容易出现劳损外伤,故而较其他工作者更容易患上本病。

3、高跟鞋致屈趾腱鞘炎

经常穿高跟鞋会是脚趾承受过大的压力,脚步软组织长期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可肿胀成包块,出现疼痛剧烈等症状,即为屈趾腱鞘炎。

4、老年人腱鞘炎原因

腱鞘炎也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骨质增生的出现,剑鞘环形纤维的挛缩剑鞘渐渐缩小、狭窄而造成肌腱在其中活动不畅而最后形成了腱鞘炎。

5、哺乳期女性

妇女在哺乳期由于内分泌的影响,滑膜和腱膜的水肿造成腱鞘相对狭窄同样可导致肌腱哎腱鞘中滑动不畅,最后也易形成腱鞘炎。

6、小儿腱鞘炎原因

小儿出现腱鞘炎主要可能是由于在其拇指掌指关节旁的籽骨间韧带发育异常、挛缩导致腱鞘狭窄所引起肌腱滑动不畅所导致。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同名经配穴法: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681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