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登庐山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律登庐山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庐山之美天下闻名歌咏庐山的名篇佳作随流泻不止的瀑布世代传扬,淳厚的文化氛围为庐山的自然美增添了异彩1959年六月底的一天,毛泽东也登上了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众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如此风光欹丽的山川,怎不令人情动于衷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毛泽东神驰目极,手心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开篇横空一个“飞”字,气势磅礴,让人体味到那由运动造成的动态美--劲力妩媚,神采飞扬毛泽东写诗填词爱用“飞”字,这正是他的超越意识的艺术外化,是他欲突破一切束缚与限制的自由精神、自由意志的审美物化在他笔下,庐山防腐天外飞来,巍峨耸立在大江之滨,依然保持一种凌空欲飞的雄姿,似乎暂留此地,稍事休息,以再展宏图以“大江”与“飞峙”的庐山相映衬,庐山的雄姿更加鲜明突出首联上句写山,下句写登山“葱茏”代指庐山,同时又顺手补描了山色的郁郁葱葱一般来说,形容词是诗意的词,能够一扫纯为陈述服务的名词的呆板,而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故此处以形容词代名词,更添诗情画意“四百旋”是写盘山公路之曲折回环,亦见庐山之高峻,而着以“跃上”二字,则如此高峻的山,轻轻巧巧就被诗人踩在了脚下,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所特有的那一种豪迈之气 颔联上句入眼一个“冷”字,既有冷静之形,又有冷淡之态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诗人担负着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任,此时此刻,他屹立在时空交织的“制高点”上,冷静地审时度势,同时又冷淡地看待反华势力的叫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傲骨毛泽东非常敬重鲁迅先生,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赞道:“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额与媚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人和新中国的人民,骨头同样是硬的,任凭世界上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敢教日月换新天”下句“热风”一语双关,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同时也喻指当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国内外的敌人曾经预言***将无力应付六亿张嘴的吃饭问题,因为蒋介石有美援也未能做到,何况被封锁的新中国但经过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近十年的艰苦奋斗,不仅这个问题奇迹般地得当了基本解决,而且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虽然历史已证明了当年的“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犯了“左”倾错误,但回首当时人民群众那种澎湃的热情、真诚的参与,仍令人为之动容 慢咀颈联,我们耳边响起了李白那豪放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完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毛泽东屹立庐山之巅,眺望大江,目追其洪流奔腾入海时的气概,正与李白诗相仿佛“云”本阴柔纤弱,而冠一“横”以饰之,它便有了力度,有了性格,显现出一种厚实的阳刚之美“九派”系指江河,但方圆九州亦映带其中如果说“云横”句是向西逆望上游的话,“浪下”句则是向东横扫长江的下游了滔滔大江,带着时代的喧嚣,消失在天尽头的氲氤雾气之中--那里,是富饶的江南地区这两句,亦雄奇,亦空朦,一片诗意的深沉,既是写景,也是抒情自然风物与人文哲理兼摄交融,象外有象,余味无穷 尾联巧用了一个与庐山有着密切联系的历史文化名人--陶渊明的典故诗人将陶渊明笔下那超越历史的理想社会、乌托邦式的“桃花源”同今天的新社会相比较,以不乏幽默的语调问道:“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妙在一问便收,发人深思,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空间 综观全篇,这首诗气象恢宏,境界辽阔,历历现出诗人胸襟的博大,器度的轩昂诚然饰中所歌颂的“热风”亦即“大跃进”,但那是政治、经济决策失误的历史产物,对此无可讳言然而,诗的确是一手艺术水准很高的诗作,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这是李白在及其兴奋的状态下写下的此诗。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望庐山瀑布》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与赞美的情感。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全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表达了作者爱庐山,并喜爱庐山云雾的情感。

《庐山的云雾》原文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mi)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山

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赏析

《庐山的云雾》为现代网络作家紫罗兰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作品内容跌宕起伏,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散文作品,也是作者的经典之作。

用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原文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如下: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于开元年间入长安之前所作。

作品赏析

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

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

“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望庐山瀑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132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