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情感.

何为情感.,第1张

心理学的定义是如下: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但实际上,这一结论一方面将大家公认的幸福、美感、仇恨、喜爱等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显然忽视了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社会性情感感受上的爱情、友谊、爱国主义情感在行为过程中具有的交叉现象,例如一个人在追求爱情这一社会性的情感过程中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而爱情感受的稳定性和情绪感受的不稳定性又显然表明了爱情和相关情绪是有区别的。基于这两点,将情感和情绪以基本需要、社会需求相区别,或者是将情感和情绪这两者混为一谈都显然不合适的。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生理反应是情绪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给那些不会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的心理病态者注射了肾上腺素,结果这些心理病态者在注射了肾上腺素之后和正常人一样产生了恐惧,学会了回避任务。情感也是一样,比如没有性欲当然不会有爱情的,而当人吃了春药以后,伴随着性欲的旺盛一见钟情的可能性也就会随之加大了。所以,由不同的药物刺激引发的行为过程也表明了,情绪和情感显然是有区别的两种不尽一致的心理生理过程。

实质上,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情感当然不等同于感情喽,我们追求情感是因为它使我们有一种全新的体验,

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也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同时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

这就是我们离不开情感的原因,作用很大啊。

分析和研究人的情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多个因素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和技巧:

观察非语言表达:情感通常通过非语言表达来展示,包括面部表情、姿势、手势、眼神等。观察这些非语言信号可以提供关于一个人情感状态的线索。

倾听和观察语言表达:人们在语言中常常流露出情感,包括词语的选择、语调、语速等。倾听和观察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可以帮助你了解他们的情感体验。

提问和探索:与他人进行深入的对话,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探索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感受。通过主动与他人交流,你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

了解背景和经历:一个人的情感体验通常受到他们的背景和经历的影响。了解一个人的背景故事、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可以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来理解他们的情感。

使用情感分析工具:一些科学研究和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使用情感分析工具来研究和测量情感。这些工具可能包括问卷调查、心理测量仪器、脑部扫描等,通过客观的数据来分析和研究情感。

学习心理学和情感科学知识:深入学习心理学和情感科学领域的知识可以提供更多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帮助你理解情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和研究他人的情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且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边界。在进行情感分析时,保持尊重、开放和理解的态度非常重要。

人的感情包括广泛的范围,涵盖了多种情感和情绪的体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类感情:

爱: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形式的爱。

喜悦:快乐、兴奋、满足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悲伤:悲痛、失望、伤心等与损失和失落相关的情感。

愤怒:愤怒、愤慨、不满等对不公正、冒犯或不良行为的情感反应。

恐惧:害怕、焦虑、紧张等对潜在威胁或危险的情感反应。

厌恶:讨厌、反感、厌恶等对不愉快的事物或经历的情感反应。

惊讶:惊奇、震惊、惊异等对突然或意外事件的情感反应。

羞耻:尴尬、羞愧、不安等与自尊心和社交行为相关的情感。

嫉妒:嫉妒、忌妒、不满等对他人获得的东西或优势的情感反应。

幸福:幸福、满足、安心等积极的整体生活感受。

这些感情是人类普遍经历和表达的情感范围,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刻和情境下可能会经历和表达不同的感情。感情是人类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的基础,对于我们的思维、行为和社交互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最基本的开始吧: 基于词典的正负词词频, 我们实验室一个小组曾经在新浪微博上使用这个方法, 惊讶的发现这个如此不优美的方法的效果竟然那么的“可以看”。 在此之上一个改进的办法是对大量数据做一次二元的离散化(假定是正负情感), 以此选定阈值, 离散化的方法有很多, 不再赘述。接下来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基于特征(feature-based): 这类方法比较好理解, 无非是人来选定特征空间, 然后对每一个数据项生成一个特征向量, 使用分类器对向量进行分类, 理论上所有的分类器都可以实现这个需求, 只是效果更不同。 方法之一是就是KNN, 但是和所有基于特征的方法一样, 特征的选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像KNN这种还需要维护巨大矩阵的方法尤其难以满足实用需求, 但是对于KNN的空间优化也有相应的办法, 就是对每个数据项指记录K项最近距离, 也就是K个<数据项ID, 距离>, 当有更近的数据项进来时, 替换最远的数据项, 此外, 我也同意@范文阁下的观点, 觉得KNN的效果不会好于SVM。 SVM: 经典分类器, 我决不敢自称完全理解SVM, 但使用方法大同, 也是将数据项生成特征向量(稍后会介绍另一种方法), 但是特征的选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因为一切特征对于描述一个数据项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是不一定重要), 但是我们尽量选取合适的特征组来保证分类的准确率, 这一切, 这所做的一切都是对无法枚举出所有特征的现状的妥协。 SVM的开源包有很多, 楼主可以试试libsvm和svmlight。基于核函数(KernelMethod-based): 前面提到人为的选取特征的局限性, 并且隐含的线性不可分问题。 核函数是一个计算两个对象之间“相关度”(kernel)的函数。 有关核函数的定义和优化方法不一会儿能够谈清, 仅列出文献: wiki:http://enwikipediaorg/wiki/Kernel_methods Text Classification using String Kernels:http://dlacmorg/citationcfmid=944799&dl=ACM&coll=DL&CFID=96216241&CFTOKEN=33225628 Kernel Method for General Pattern Analysis:http://wwwkernel-methodsnet/tutorials/KMtalkpdf(以下方法没有经过验证) 基于核函数的SVM, 应用方式(以情感分类为例)可以简单地做文本分类(当然可以预先做词性过滤), 对于每一个需要做情感分类的文本之间算出kernel值, 用这个矩阵在svm中得到model, 然后对于测试数据, 或者预测数据在对训练数据中的每一项算kernel值, 拿这个矩阵用model去做测试(预测)。 这个过程的一个“快餐”的理解方式是: 将每一个数据与测试数据集中的每一项的相似度的向量当成之前feature-based的方法中的特征向量, 整个过程不过还是一个基于特征的训练-预测过程(当然, 这说法是不对的)。 libsvm中自带subsequence kernel 的实现使用参数-t来进行使用, 此外也支持自定义核函数。 之前谈过的KNN, 我觉得也可以引入kernel, 但是至于可行性和必要性嘛, 大家也就当讨论一下吧。 简单来说就是将KNN中的欧式距离替换成kernel值。==============================CRF应该没办法做情感分类吧, 毕竟不是分类器, 拿它做过实体识别, 感觉序列标注器不适合这个问题。严重同意@范文阁下的说法, 在实用领域, 预处理和数据获取(语料)才是王道, 机器学习就和人学习一样, 教育方法再好, 教的东西不好一样是浮云。 拿我大二数据挖掘老师的话讲, 统计模型都是现成的, 拼得就是数据。

情感是人脑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情感的客观目的在于满足人的价值需要,因此情感的层次结构在根本上取决于价值的层次结构。统一价值论认为,一切形式的价值都可换算成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因此价值的层次结构完全取决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层次结构,由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个人的劳动能力,其层次结构取决于个人劳动能力的层次结构。个人劳动能力可分解为生物化学反应能力、个体劳动能力、社会劳动能力和理想劳动能力等四个基本层次,因此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也相应地分解为四个基本层次。

1、温饱类价值。温饱类价值以食物能量的补充为核心内容,其他非食物能量形式的价值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食物能量所替代和补偿,其客观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人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力。

2、安全与健康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就是用以消除各种外部不安全因素和内部不健康因素对于人体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所产生的干扰,使人体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力尽可能地转化为个体劳动能力,它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健康类价值,其主要用途在于改善人的生理、心理与精神方面的健康性,如各种营养物质、医疗设施、娱乐用品、文学艺术作品等;第二类是安全类价值,其主要用途在于提高人的环境安全性,如各种安全保卫设施、劳保用品、优雅环境等。安全与健康类价值是以物质生活条件的享受、降低自然生命的失效率为核心内容,其客观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人的个体劳动能力。

3、自尊与人尊类价值。自尊与人尊类价值就是用以消除各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于人的个体劳动过程所产生的干扰,使人的个体劳动能力尽可能地转化为社会劳动能力,它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自尊类价值,其主要用途在于提高自己对于他人或社会的选择倾向性,如责任心、同情心、道德意识、爱国热情、归属感等;第二类是人尊类价值,其主要用途在于提高社会或他人对于自己的选择倾向性,如各种社会荣誉、职务、职称、奖励、奖金等。自尊与人尊类价值是以社会荣誉和社会信任的享受、降低社会生命的失效率为核心内容,其客观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人的社会劳动能力。

4、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就是用以消除各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于人的社会劳动过程所产生的干扰,使人的社会劳动能力尽可能地转化为理想劳动能力,它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自我发展类价值,其主要用途在于提高个人对于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理想状态的认同感与信仰感,如人生观教育、真理信仰、精神寄托等;第二类是自我实现类价值,其主要用途在于改造社会并提高全社会对于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理想状态的认同感与信仰感,如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意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等。自我实现类价值是以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的皈依、降低理性生命的失效率为核心内容,其客观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人的理想劳动能力。

情感是价值关系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既然价值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那么情感也必然相应地分为以上四个基本层次:温饱类情感、安全与健康类情感、人尊与自尊类情感、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情感。

内涵

感情,是人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感情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常跟心情、气质、性格和性情有关。 

感是思维概念,是感觉。情是依托依赖。思想的相互依赖就是感情。

对比情绪、感情、欲望

  数理情感学认为,根据价值的主导变量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欲望、情绪与感情。当主导变量是人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欲望;当主导变量是环境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情绪;当主导变量是事物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感情。

情绪

  是人脑对于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情感,是环境因素的价值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感情

  是人脑对于某一具体事物所产生的情感,是某一具体事物的价值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欲望

  是人脑对于自身机体的变化所产生的情感,是自身机体变化的价值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生物学解释

  本来,就主体存续而言,对肯定或否定的状态变化作出评价的主观的现象,但因为同时也产生身体的表现,所以生物学上就有可能对此进行研究,客观地考察感情的发生、经过的条件及其机制。感情状态变化较弱而持续的称心情(mood),比较强而且急剧的称激动或情绪(emotion,喜、悲、恐、怒、惊等)。因为激动有一定的统一过程,此时身体有显著变化,所以对人以外的许多动物也容易进行生物学的研究,亦即激动时: 

(1)意识方面:人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下降,就连动物学习也似乎显得困难,即陷入意识的不统一或失去控制的状态; 

(2)器官变化方面:不随意肌(瞳孔运动、体毛运动)、循环系统(脉搏、血量分布、血压)、呼吸系统(呼吸频率、呼吸量)、腺活动(消化液分泌、出汗)等发生显著的变化,主要是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生急剧的广泛的变化所致; 

(3)行为方面:例如肌肉或变得不能随意地运动,或不随意地哆嗦,出现平时看不到的混乱状态。 

因此,作为生物学上研究激动的手段,对人除了进行表情、姿势等肌肉反应的观察外,还要测定呼吸、脉搏、血压、脑电波以及皮肤所产生的电阻等情况,最后一项特别灵敏,对激动现象的精密分析非常有效。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因植物神经中枢和交感神经的兴奋,引起皮肤的分泌腺细胞(汗腺、粘液腺)的离子透性增大,以及由分泌物本身的电传导所致,所谓“测谎器”就是依据此理。 

关于激动的现代学说有内观的[洪德(W.Wundt),迪奇纳(E.B.Titchener)] 、力动的[弗雷德(S.Fre-ud)]、行为主义的[沃森(J.B.Watson)],以及生理学的[坎农(W.B.Cannon)]等诸学说。坎农认为,激动反应是由皮层下中枢的丘脑下部所支配的。派匹兹(J.W.papez)还提倡所谓激动回路,认为这是环绕海马、脑弓、乳头体、丘脑前核、带状回的神经回路,在这激动回路中形成了激动体验。再有奥德斯(J.Olds)根据自我刺激法,发现在脑中存在着刺激时得到快感等报酬效应的区域,以及相反的不快感等罚效应区域。 

现在,脑生理学认为,在出现激动体验和行为时,丘脑下部的特定部位发出脉冲,传到边缘皮层形成激动体验,传到脑干脊髓而出现激动行为。作为激动表现的微动肌肉反应(表情、姿势)不仅包含先天的生理因素,也包含成长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学习的所谓社会因素。在人以外的哺乳类中,一般以姿势为主,这类动物具特有的表情肌,在某种程度上显有表情是可能的。再者,把个人的感情素质倾向称为气质(temperament)。

佛法看感情

  感情,从佛法立场来看,势必从生命现象的角度分析;因为感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譬如中国人讲的“五伦”,就是讲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感情,而这正是实际的生命现象。这种生命现象,佛教把它分析为三个元素,就是惑、业、果报。但在这里我们把业跟果报看成同一个主体合起来讲,所以惑和业(果报)就是今天所要探讨的两个要点。 

谈到惑,首先我们要了解“感情”的内涵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它是我们整个心性综合的表现。佛法把我们一般所讲的心绪、情绪、个性、感情通通列入“心所”这一个观念,对于不同的心理现象、情绪变化,归纳分析成五十一个心所,这就是人性的内涵。 

人生有两种特质,一是善(善心所);一是恶(烦恼心所),在善、恶的特质中,各有很多的成份(心所),而这些成分彼此错综复杂的交合,就形成了种种不同型态的感情表象。所以,感情,如果我们只是从感情的表象去了解,就会受困于感情的多样化而掌握不到问题的核心。比方说夫妻之间的关系,有的像兄妹,有的像父女,有的像朋友,有的像情人,甚至有的像仇人;同样的,爸爸对女儿,妈妈对儿子,也都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所以,只有当我们理解到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最后关键点是人性深处的综合表现,是人性的本质,我们才能对感情做一个最忠实的评鉴。 

什么是人性善、恶的特质呢? 

基本上,烦恼心所,是对我们心性有污染的成分,包括贪、瞋、痴、慢、疑、不正见等根本烦恼及一些随烦恼;而善心所,是指对我们生命有所提升的,如信、精进、禅定、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惭愧等等。一般说来,如果感情是纯净的,多半是从信、惭愧、无贪的立场出发,比方对元首效忠,对爸爸孝顺,这是从信出发,也就是他认为这样做是好的,正确的,接受这个观念,所以就产生了孝心、忠心的心理。可是就男女的感情来说,最核心的元素是贪(当然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之间也有部分是靠贪来达成的。) 

因为有贪,我们心性无法达到最深刻的纯净,而产生感情,感情的产生,是彼此得到协调、得到沟通。而如果两方面变成排斥,就是瞋。为什么会贪?会瞋?就是因为痴,这是人性最深刻的烦恼。 

从上,我们已经到人性中,贪的元素,是男女感情的症结,接着我们再继续从贪的角度来分析男女的感情。贪的对象有很多,其中色贪第一、眷属贪第二,其它还有财、名、食、睡等,譬如有人贪太太的美貌,有人贪太太的钱财,有人贪太太烧的好菜,有人贪甜言蜜语,这都是贪着。但是男女之间贪着最深的情欲,这是维系男女感情最根本的东西。 

男女的情欲有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本质是一样的,但是程度有差别。 

第一层次是色,也就是贪着外在的美貌。 

第二个是情。所谓情是两个人心灵有了沟通点,不管任何沟通点,都会产生情。不但男女之间如此,朋友之间也是这样。所以,有时专家建议夫妻之间要找共同的爱好,其实就是找沟通点,也就是感情的培养。 

第三个是爱,爱已经是一种执着,就是不管你爱不爱我,反正我爱你!这跟情是不一样,它是不需要沟通的。 

第四个层次是*欲。*欲是生理的反应,比较污浊,不管有没有色、情、爱,它只是一种须要解决的心理反应。 

这四个层次,就是男女之间互相贪着的情执。 

所以如果没有办法超越这四个层次,就一定会堕入男女情欲的漩涡而苦恼。 

以上所讲的,是说男女的感情,不可以从某一个上来看。今天为什么会离婚?一定是彼此的贪着已经没有了,或是外面的贪着比对太太的贪着更强烈;而有的夫妻之间根本没有了吸引力,为什么又不离婚?这可能是为了面子,为了小孩。所以感情的问题,不是爱不爱的问题,而是心性清净与否的问题。今天为什么他会爱一个不该爱的人,而舍弃他该爱的人,就是因为他烦恼重、太愚痴、善性太弱了。如果这个人他心灵纯净,他站在任何角度,都会把他的烦恼降伏,让他的善性激发,对方再怎么无理,面对再大的困难,他都不会使感情破灭。 

所以如何激发人的善性,降伏人的烦恼,才是彻底解决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关键。今天我们看到任何感情的案子,都必须反省到人性的缺憾,知道必定是有烦恼障蔽他的心性,让他人性陷入无知的状态而造成错误的决定。这就是今天的第一个主题——惑。 

第二部分谈到业、果报的问题。我们常讲的一见钟情就是如此。今天你不是碰到他,就结不了婚,这就是业力,就是你的果报(当然这并不是每个人如此的。)所以,中国人讲夫妇结合的两种因素,一是报恩,一是报仇。恩爱夫妻是报恩来的,恩尽义绝,下辈子就不会结为夫妻;要是恩情还未了或愈结愈深,下辈子还是要结为夫妇,跑不掉的,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喜欢人。今天我们了解业力的力量就知道,夫妻之间反目,一半属于业力,一半属于烦恼。就是因为你跟他有仇,所以他故意让你跟他结婚,让你爱他爱得很深;让你痛苦。如果夫妇间有这种情形,不要怨对方,从业力立场来看,你今天被报仇了,要知道这是你以前对不起人家,你要甘之如饴的接受,而且反过来要感谢他、珍惜他,不要再结仇了。今天你跟他做对,他也就跟你做对,仇就结得更深了。他恼害你,你承受下来,我好好对你,将恩情来赎我以前的不好,只有这样,才能把怨仇解掉,否则怨仇没有解掉,下辈子还要再来结仇,何苦呢?所以今天要了解到,生命的现象确实如此,以前种下恶因,今天要承受恶果,如果你没有业力的正确观念,就会埋怨,就没办法把恶果解掉。 

所以结论就是: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感情,在心性的立场上,要净化我们的心灵来解除烦恼的束缚而超越对众生的感情;在业果的立场上,要用报恩的心情跟行动来对待我们的怨仇而消除业果。这样才是面对感情,最有智慧的处理方法。

摘抄,请谅解。,

情绪情感及其种类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

情绪的构成包括三种层面。众多的情绪研究者们大都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和定义情绪: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当情绪产生时,这三种层面共同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一)主观体验

情绪的主观体验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即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人有许多主观感受,如喜怒哀乐爱惧恨等。人们对不同事物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人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都会产生一定的态度,如对朋友遭遇的同情,对敌人凶暴的仇恨,事业成功的欢乐,考试失败的悲伤。这些主观体验只有个人内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或意识到,如我知道"我很高兴",我意识到"我很痛苦",我感受到"我很内疚"等等。

(二)生理唤醒

人在情绪反应时,常常会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唤醒。如激动时血压升高;愤怒浑身发抖;紧张时心跳加快;害羞时满脸通红。脉搏加快、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及血流加快等生理指数,是一种内部的生理反应过程,常常是伴随不同情绪产生的。

(三)外部行为

在情绪产生时,人们还会出现一些外部反应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情绪的表达过程。如人悲伤时会痛哭流涕,激动时会手舞足蹈,高兴时会开怀大笑。情绪所伴随出现的这些相应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就是情绪的外部行为。它经常成为人们判断和推测情绪的外部指标。但由于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有时人们的外部行为会出现与主观体验不一致的现象。比如在一大群人面前演讲时,明明心里非常紧张,还要做出镇定自若的样子。

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行为作为情绪的三个组成部分,在评定情绪时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同时活动,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例如,当一个人佯装愤怒时,他只莉愤怒的外在行为,却没有真正的内在主观体验和生理唤醒,因而也就称不上有真正的情绪过程。因此,情绪必须是上述三方面同时存在,并且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一旦出现不对应,便无法确定真正的情绪是什么。这也正是情绪研究的复杂性,以及对情绪下定义的困难所在。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在现实生活中,情绪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二者却存在着一些差异。

(一)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如当人们满足了饥渴需要时会感到高兴,当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会感到恐惧,这些都是人的情绪反应。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如友谊感的产生是由于我们的交往需要得到了满足,当人们获得成功时会产生成就感。友谊感和成就感就是情感。

(二)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人出生时会有情绪反应,但没有情感。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如人刚生下来时,并没有道德感、成就感和美感等,这些情感反应是随着儿童的社会化过程而逐渐形成的。

(三)从反映特点看差异

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如当我们遇到危险时会极度恐惧,但危险过后恐惧会消失。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如大多数人不论遇到什么挫折,其民族自尊心不会轻易改变。父辈对下一代殷切的期望、深沉的爱都体现了情感的深刻性与内隐性。

实际上,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在一起。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因此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而情绪的变化也往往反映了情感的深度,而且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常常饱含着情感。

三、情绪情感的种类

情绪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因此要对情绪进行准确的分类就显得尤为困难。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其中有两种分类方法颇具代表性。

(一)情绪的基本形式

人类具有四种基本的情绪: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快乐是一种追求并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满足体验。它是具有正性享乐色调的情绪,具有较高的享乐维和确信维,使人产生超越感、自由感和接纳感。愤怒是由于受到干扰而使人不能达到目标时所产生的体验。当人们意识到某些不合理的或充满恶意的因素存在时,愤怒会骤然发生。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景时所产生的体验。引起恐惧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处理可怕情景的能力与手段。悲哀是在失去心爱的对象或愿望破灭、理想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体验。悲哀情绪体验的程度取决于对象、愿望、理想的重要性与价值。

在以上四种基本情绪之上,可以派生出众多的复杂情绪,如厌恶、羞耻、悔恨、嫉妒、喜欢、同情等。

(二)情绪状态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如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对月伤怀。心境体现了"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的弥散性特点。平稳的心境可持续几个小时、几周或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如在突如其来的外在刺激作用下,人会产生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情绪反应。在这样的激情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生理的唤醒程度也较高,因而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顾一切的鲁莽行为。因此,在激情状态下,要注意调控自己的情绪,以避免冲动性行为。

3应激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当人面临危险或突发事件时,人的身心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率加快、呼吸变快、血压升高、血糖增高等。例如,当遭遇歹徒抢劫时,人就可能会产生上述的生理反应,从而积聚力量以进行反抗。但应激的状态不能维持过久,因为这样很消耗人的体力和心理能量。若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 可能导致适应性疾病的发生。

(三)情感的种类

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主观体验。

1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当自己或他人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时,对己会产生自豪、自慰等情感,对他人会产生敬佩、羡慕、尊重等情感;当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不符合道德规范时,对己会产生自责、内疚等情感,对他人会产生厌恶、憎恨等情感。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如发现问题时的惊奇感,分析问题时的怀疑感,解决问题后的愉快感,对认识成果的坚信感等等。理智感常常与智力的愉悦感相联系。

3美感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美的体验。如对优美的自然风景的欣赏,对良好社会品行的赞美。美感的产生受思想内容及个人审美标准的制约,丑陋的内涵冠以漂亮的外表,也无法使品德高尚的人产生美感。而且,不同人的审美标准不同,也会使不同个体的美感产生差异。

四、情绪情感的表达

(一)表情

表情是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交往的一种手段。人们除了言语交往之外,还有非言语交往,如表情。在人类交往过程中, 言语与表情经常是相互配合的。同是一句话,配以不同的表情,会使人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更多地依赖于表情的作用。而且,表情比言语更能显示情绪的真实性。有时人们能够运用言语来掩饰和否定其情绪体验,但是表情则往往掩饰不住内心的体验。情绪作为一种内心体验,一旦产生,通常会伴随相应的非言语行为,如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一些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交往活动中的信息表达时发现,表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表情的种类

表情可以分为三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

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由面部肌肉和腺体变化来表现情绪的,是由眉、眼、鼻、嘴的不同组合构成的。如眉开眼笑、怒目而视、愁眉苦脸、面红耳赤、泪流满面等。面部表情是人类的基本沟通方式,也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面部表情有泛文化性,同一种面部表情会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共同承认和使用,以表达相同的情绪体验。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有七种表情是世界上各民族的人都能认出的,它们是快乐、惊讶、生气、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视。研究者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精确辨认这七种基本表情,5岁的孩子在辨认表惰的精确度上便等同于成人了。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还发现,最容易辨认的表情是快乐、痛苦,较难辨认的是恐惧、悲哀,最难辨认的是怀疑、怜悯。一般来说,情绪成分越复杂,表情越难辨认。

2身段表情

身段表情是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悲痛时捶胸顿足,成功时趾高气扬,失败时垂头丧气,紧张时坐立不安,献媚时卑躬屈膝等。身段表情不具有跨文化性,并受不同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手势表情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在不同的文化中,同一手势所代表的含义可能截然不同。如竖起大拇指在许多文化中是表示夸奖的意思,但在希腊却有侮辱他人的意思。手势表情具有丰富的内涵,但隐蔽性也最小。弗洛伊德曾描述过手势表情:"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

3语调表情

语调表情是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种副语言现象,如言语中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例如人们惊恐时尖叫;悲哀时声调低沉,节奏缓慢;气愤时声高,节奏变快;爱慕时语调柔软且有节奏。

总之,面部表情、身段姿态和语调变化成为情绪的有效表达方式,它们经常相互配合,更加准确或复杂地表达不同的情绪。

情绪情感的功能

在人类生活中,情绪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情绪与动机的关系十分密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情绪具有激励作用

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有时我们会努力去做某件事,只因为这件事能够给我们带来愉快与喜悦。从情绪的动力性特征看,分为积极增力的情绪和消极减力的情绪。快乐、热爱、自信等积极增力的情绪会提高人们的活动能力,而恐惧、痛苦、自卑等消极减力的情绪则会降低人们活动的积极性。有些情绪同时兼具增力与减力两种动力性质,如悲痛可以使人消沉,也可以使人化悲痛为力量。

(二)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所以,情绪也被视为动机潜力分析的指标,即对动机的认识可以通过对情绪的辨别与分析来实现。动机潜力是在具有挑战性环境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变化能力。例如当个体面对一个危险的情境时,动机潜力会发生作用,促使个体做出应激的行为。对这个动机潜力的分析可以由对情绪的分析获得。当面对应激场面时,个体的情绪会发生生理的、体验的以及行为的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告诉我们个体在应激场合动机潜力的方向和强度。当面临危险时,有的人头脑清晰,沉着冷静地离开;而有些人则惊慌失措,浑身发抖,不能有效地逃离现场。这些情绪指标可以反映出人们动机潜能的个体差异。

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情绪情感对于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影响作用,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而不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消极的瓦解功能。

(一)促进切能

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耶尔克斯--道森定律说明了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不同情绪水平与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有相关关系。如图7-2所示,不同难度的任务,需要不同的情绪唤醒的最佳水平。在困难复杂的工作中,低水平的情绪有助于保持最佳的操作效果;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中等情绪水平是最佳操作效果的条件;在简单工作中,高情绪唤醒水平是保证工作效率的条件。总之,活动任务越复杂,情绪的最佳唤醒水平也越低。我们了解了情绪与操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就能更好地把握情绪状态,使情绪成为我们认知操作活动的促进力量。

(二)瓦解作用

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悲哀、愤怒等,会干扰或抑制认知功能。恐惧情绪越强,对认知操作的破坏就越大。考试焦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考试压力越大,考生考砸的可能性越大。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紧张是考试的最佳情绪状态,过于松弛或极度紧张都会瓦解学生的认知功能,不利于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当一个人悲哀时,会影响到他的工作或学习状态,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思维流畅性降低等。

由此可见,情绪的调控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情绪的好坏与唤醒水平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操作效能。

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常听人们叹息"人生苦短",在一般人的情绪生活中,常是苦多于乐。在喜怒哀乐爱惧恨中,正面情绪占3/7,反面情绪占4/7。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有许多心因性疾病与人的情绪失调有关,如溃疡、偏头痛、高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有些人患癌症也与长期心情压抑有关。一项长达30年的关于情绪与健康关系的追踪研究发现,年轻时性情压抑、焦虑和愤怒的人患结核病、心脏病和癌症的比例是性情沉稳的人的4倍。所以,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曾有人说过,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情绪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

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情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心理学家研究了英语使用者的交往现象后发现,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言语表情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 7%的信息才是靠言语传递的。表情是比言语产生更早的心理现象,在婴儿不会说话之前,主要是靠表情来与他人交流的。表情比语言更具生动性、表现力、神秘性和敏感性。特别是在言语信息暧昧不清时,表情往往具有补充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表情准确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表情去辨认对方的态度和内心世界。所以,表情作为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它被视为人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132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