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情感模式是什么?

中国文化的情感模式是什么?,第1张

一个文化的核心源头是其价值观,而价值观是情感模式的选择,所以,要探寻一个文化的根基就必须追溯其情感模式

如果我们在百度搜"情感模式",会发现其对情感模式的定义非常奇怪,正好与心理学的共识相反!认为,人类的情感模式是被价值观所决定的,即价值观塑造情感模式,这样的谬论和唯物论及进化论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想要对自我和中国文化有理性的认知,就要突破这个谬论!

情感模式是一切体验和价值定义的前提,人类是先有情感模式,后有价值定义!中国文化之所以成为一个蒙昧的文化、一个残酷的文化,就是因为因为中国文化的情感模式过于低级和病态!

一个文化的情感模式也可以被称为"内视角",即内心所关注的内容!中国文化的内视角关注两个内容:一个是安全,一个是尊荣,通俗来说,就是恐惧和面子!这样的内视角和动物差别不大,这使得中国文化停留在了一个动物性本能的蒙昧之中,而中国人的人生动力则在"生存"和"荣华富贵"的两极之中摇摆,数千年来没有丝毫的改变!

不管是个人还是一个文化,其情感模式下的内视角都是决定性的,既是起点又是目的!情感模式就像一个隐藏的驱动程序,必将驱动人生走向其预设的目的,可以说,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对其情感模式呼应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在童年被塑造了扭曲病态的情感模式,那么他的一生必然是追逐病态体验的一生!

"生存恐惧"和"荣华富贵"必然造就麻木、隐忍、对抗、贪婪的民族性格,也必然造就"等级尊卑"的病态价值观!如果我们不改变和提升中国文化的情感模式,就永远不可能抗拒其隐藏的"必然性的驱动力",永远的回到野蛮的原点!对一个文化来说(或者对一个人来说),其情感模式主导的价值驱动是不可抗拒的!

西方文明的情感模式是关爱和崇高,其内视角的内容是自由和平等,那么,这个情感模式是如何被塑造的呢?原因很复杂,比较普遍的共识是被宗教、艺术和理性哲学所塑造的,而这些高贵的情感源头,却似乎从来没有在中国文化里出现过,所以,也有人说"中国人是被上帝遗忘的民族":上帝虽然创造了中国人的肉体,却没有赋予中国人审美性的情感模式,这让我们永远停留在了一种动物性的蒙昧之中,被生存的恐惧和贪婪的欲望死死的拖住,并会本能的抗拒一切的文明!

情感模式包含了动力和目的,它就是自我实现的驱动力本身,这种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

文化意思 。文化意识主要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知识、文化理解等。所以情感态度属于文化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都属于意识范畴,这三个要素本身是相互独立、具有层次渐进性的,而且最终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感性世界。

共情的文化内涵是:共情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1、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139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