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陈涉世家》三课时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陈涉世家》三课时教案,第1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一、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

 二、理解记事详略得直的剪裁方法。

 三、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泽乡起义的意义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采用整体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环”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朗读、讲述、分析。

 三、重点地突出一些字、词、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地讲解。凡有注解的,不讲,由学生利用注解读懂课文。用一个不同断句的例子扩大视野,积累知识。

 四、介绍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史记》的一般情况。

 二、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明确层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中看阅读提示和注解自读课文的效果),教读。

 提问:1.《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2.《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3.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讲述:关于《史记》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议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司马迁46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作最低限度的说明,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至惨重的刑罚。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今(管皇帝的文书诏令人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最后,终于写成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全书包括 12纪(记帝王事迹), 30世家(记诸侯世系), 70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8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联系旧课: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左传》)讲述时,学生简要笔记;讲述后,学生(邻座)互对笔记。指名复述笔记内容,师生共同订正。

 朗读:指名(水平属于中等的学生)通读全文,读时如个别字、词有障碍,要及时帮助“过关”,以保持课堂良好气氛。要求: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2读后,了解有什么疑难,及时解答,并由此导向课文后的习题,解决“比较·辨析”的第三题(口头)、第五题(书面)。(可多看《教师教学用书》,此处不重复抄录)两题解决后,即提出新的练习内容。

 二、练习

 提示:词有本身的词义,但要理解还须把它们放在句中、文中。下边所举的词,在不同组合时有不同的解释。

 之1.之垄上:去、往。

 2惟恨久之:是虚指的,无实义,在白话中不必译出。

 3.鸿鹅之志:相当于“的”。

 4二世杀之:格代人或物,他或它。应说“二世杀了他。他,指扶苏”,不可说

 “二世杀了扶苏”,“之”不等于“扶苏”。

 提问:“楚人怜之”,“卜之鬼乎”,“杀之以应陈涉”,这三个语句中的“之”的解释与上举1-4例中哪一个相同?(答案:4)

 这里的练习,作用是:(1)统观全文,前后对照,易于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个别,有助巩固。作练习时,不仅答案由学生说,举例语句的'解释,也可鼓励学生说。应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讲古汉语语法的倾向。虚词“乃”也可用同样方法。

 乃

 1.乃入据陈:才进入(占有)了陈县

 2.乃行卜:于是去问卜

 3.乃公子扶苏:是公子扶苏

 4 .(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父亲

 列出“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乃令符离人慕婴”,“乃”字义与上例中“2”同。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数”也可用这个方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比较了“数有功”、“数万人”音义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效谏故”、“数言欲亡”的“数”与“数有功”的“数”同一音义。

 三、再次导向课文,教读。

 提示:原文不分段,现在,编入课本,分了段,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要求:提摄出每段主要内容。默读,速度可较快,发言,明确本文层次:1.用内心动态、对话、动作写出陈涉情态,表现传主陈涉的大志。(说明;本篇不是合传,传主只是陈涉一人,因吴广与陈涉起义和后来行事的关系密切,所以也在开头叙及里籍)2.以对话为主,详写起义前的准备,包括所处环境、分析形势、共同谋划、制造舆论等。3.用对话和叙述的方法,写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大好形势。叙事真切、生动,有条理,是《史记》的特色,所以,人们不仅把它视为不朽的历史著作,而且评价它是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

 分散快速默读,体会层次和叙事生动性,并注意字音。读后指出:借,是藉(藉,文言文中通用)的简化字,常解释为“假使”,读 ,不读 ji。但书籍的“籍”不简化,读ji。酂,读zan。度已失期的“度”,读uuo。适,是“谪”的通假字,读z e,在文中与“适”无关。适有两音:读 kuo,常作人名;现又作“适”的简化字,应读 sh 。“适”不能代替“谪”的通假字而该成Zh 。

 四、讨论(此内容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据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哪一种断句文意更明确?思考、议论、发言、结论:后者较好。据历史,秦兴德役,发民滴戍,民不堪命,电大泽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较能明确当时史实。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由此可见,读古籍断句,要反复思考斟酌,要结合历史事实。这是阅读中应当懂得的门径。

 五、布置作业

 参考课文后第四题,试作填充,并准备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讲时要注意“序”,即弄清课文段落和段落内部各层次,以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恰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锻炼口述能力。

 二、理解选材详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结合检查作业 )

 提问:检查课文和填充第四题第1小题情况,明确填充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在此基础上口头讲述。

 二、新课内容

 1.讲述训练:指名一人以《大泽乡》为题讲“陈涉起义”的故事。要求:明条理,有重点,合史实,不夸饰,事件发展过程层次分明。讲后,学生评论,教师总结。评论标准:过程有序,事实明白,口齿清楚,语言通畅,能把起义的准备、行动作为重点,其他只作略讲。

 2朗读训练:分散读全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注意第二段和第三段前半(“吴广亲爱人”至“收而攻蕲”),用语调、语气、语速,吸引听者。

 3.小结(讲述与提问结合):(1)写法上;剪裁得当。详写起义前的商议和舆论准备, 起义的具体经过。其他如佣耕、徇地、战谯门、刑秦吏等等则略写。这样写,表现出作者的史才,善于剪裁史料,突出了起义的主要内容。(2)描写生动:文中详写的是人物的心理、说话、动作;其他略写的,只作一般叙述。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善于突出重点,写得生动,有文学才能。(3)条理分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一句人物自己表明内心的话,贯串全篇。

 起义前,失期,是导火线。谋划时,从“苦秦”而确定大计,是善于分析形势。准备时,青火狐鸣和帛书,是善于制造舆论。起义时,吴广先“忿恙尉”而后陈胜佐其杀尉,立即召令众人听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写出了善于把握时机和胸中之志。先杀尉而后发号召,行事易成(若先号召,尉未杀则效果不同),可见善于谋划,设计周密。以下写乘时而作,及时自立为王,便很自然。总之,这样写,显示了传主的“鸿鸽之志”,同时,也见出条理。前人评论说司马迁善序事理,称赞他做到“其文直,其事核”,实属至当。(这里只点一下,下边还要说到)

 三、作业

 课后反复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自读茅盾短篇小说《大泽乡》。

 二、比较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讲述:茅盾在1930年写了短篇小说《大泽乡》。那时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农民的革命意识逐渐觉醒,对反动统治的反抗意识逐渐增强。现据 1980年人民文学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复印(或誊印),发给阅读。

 二、。新课内容

 学生阅读《大泽乡人要求:默读2—3遍,把它与《史记·陈涉世家》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可从题材、体裁、写法等方面考虑,在文字下边画线(单横线、曲线按各人自己使用习惯),左右空白处也可用文字简记要点。不必出题限死回答内容,要让学生思路活跃起来,自由驰骋,并由此引发学生兴趣。读后先小声议论,然后发言。教师在学生议论时巡回了解情况,以便帮助小结。小结、归纳,其大端可如下举:

 1.题材:相同,陈涉在大泽乡起义反秦。

 2.组材:课文是从传记节选的,材料比《大泽乡》多。《大泽乡》是短篇小说,它所选取的是一个“横断面”,集中于大泽乡起义,不像传记还写了起义以外的事(如里籍、佣耕、进军、称王等等。)

 3.体裁:《陈涉世家》是传记,必须叙写传主的一生事迹,因而篇幅的长短取决于传主生平事迹的多寡。《大泽乡》是短篇小说,篇幅的长短受体裁特点的限制。

 4人物:《陈涉世家》按史传体例,一开头就叙写传主概况(本篇因需要而兼及有密切关系的人,但这并不能看作是“合传”),以传主的事迹贯串全篇。大泽乡})先描写环境,由押送的军官先“出场”,然后在故事情节展开中,主人翁陈胜才出场.有时一个场面描写别的人,主人翁可以不出现。

 5.写法:《陈涉世家》遵循“史”的要求,注重“实录”,尽管文4咆写人的对话、行动等等,但目的不在于描写,只为了叙事,更不作想象,不运用文艺创作上的手法。《大泽乡》中有景物描写,或用来交代情节发展的环境,或把这种描写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起到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作者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刻画人物形象,予以合理的想象。例如,第一部分写两个军官的性格,写他俩的思想活动,与颗百成卒对立;第二部分写成卒的怨恨情绪;第三部分写军官暗地里商量坑杀戍卒;第四部分写起义的场景。

 6中心:《陈涉世家》着意在反映史实,位泽乡》则突出了阶级对立、阶级矛盾的主题。

 小结(讲述为主):读《陈涉世家》,仅仅从课文这个节选部分.已能初步领略到《史记》的特点:“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正因在史学、文学两方面都有高度的成就,所以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大泽乡》用短篇幅写大事件,作者匠心独运.还熔铸了一些史事于篇中,写得极其自然。例如,秦始皇36年,百姓怨秦而假借天上坠星为殒石的谣言,有使者夜行过平舒适中闻仙人说祖龙(指秦始皇)当死;大将蒙恬率大垦戍本屯边,是秦的一大苛政。作者又借用汉代梅福说的话(倒持太阿)来指斥秦的统治者,用这些史事来加强反秦的气氛,但又不同于传记中的人物行事实录。作者还在作品中写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例如,“但是‘阎左”的践奴们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地下火爆发了”之类。

 三、作业

 指导使用《简化汉字总表》,向学生说明:使用简化汉字应以1986年10月10日国家正式颁布的“总表”为准,《大泽乡》的复(油)印中应改正三个字,“象”改“像”,瞭望的“燎”不作“了”,“罗”的简化字应作“啰”,不应作“罗”。又,**、电视的字幕,商品的说明书,时常有不该使用的简化字,应予注意,不要受其影响,发现不符合“总表”规定的,可以用与人为善的态度,提出意见,要求纠正。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巢穴(xué)记载(zài)斤斤计较(jiǎo)

  B解剖(pāo)暂时(zhàn)茅塞顿开(sè)

  C脑髓(suǐ)颠簸(bō)牵强附会(qiáng)

  D酝酿(niànɡ)应酬(yìng)扣人心弦(xián)

  2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布告——布局

  解说:两个“布”字意思相同,都是“分布”的意思。[来源:学#科#网]

  B谋略——谋生

  解说:两个“谋”字意思不同,“谋略”的“谋”是“计策”的意思;“谋生”的“谋”是“设法寻求”的意思。

  C情不自禁——忍俊不禁

  解说:两个“禁”字意思相同,都是“禁受”的意思。

  D温故知新——无缘无故

  解说:两个“故”字意思不同,“温故知新”的“故”是“原因”的意思;“无缘无故”的“故”是“从前”的意思。

  3结合语境,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河北省涞源县东团堡乡中心小学副校长张胜利,当初是依靠“希望工程”的资助,才完成学业的。他懂得,从师范毕业后,他放弃留城机会,回乡任教,并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先后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以行动回报社会。

  ②南非曾在2000年申办2006年足球“世界杯”,为此做了很多工作,满以为胜券在握,结果却以一票之差输给德国,可谓。然而南非人并未放弃,最终在2004年获得了2010年足球“世界杯”的承办权。

  A①句填“饮水思源”②句填“行百里者半九十”

  B①句填“饮水思源”②句填“功亏一篑”

  C①句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②句填“功亏一篑”

  D①句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②句填“行百里者半九十”

  4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所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落实相关政策,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为达到这个目的,各级政府。

  ①要让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②要加快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治理土地沙化的进程

  ③要贯彻由“救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的工作方针

  ④要在公共服务和就业方面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切实需要

  A③④②①B①④②③C①②④③D③②④①

  二、填空(共8分)

  5默写(5分)

  (1),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1分)

  (2)征蓬出汉塞,。(王维《使至塞上》)(1分)

  (3),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分)

  (4)《岳阳楼记》中描写夜晚洞庭湖波光月影的语句是:,。(2分)

  6名著阅读(3分)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的①所作。《左传》善于记录战争,其中《曹刿论战》记录的就是齐鲁两国在鲁国的②发生的一次战争。《左传》还善于记录人物语言,这一点在《曹刿论战》中表现为对③过程的描写。

  三、综合性学习(共9分)

  为了弘扬尊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学生敬老、助老、孝老的意识,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社区养老”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7社区居委会王主任为你提供了下面两则材料。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说出北京市开展“社区养老”的原因。(4分)

  材料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一个国家(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这个国家(地区)则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北京市户籍总人口为11976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529万人,占总人口的128%,北京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北京市养老设施十分有限,全市共有养老机构324所,平均每百位65岁以上老年人仅有床位23个。另外,调查显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533%的市民因不愿离开家人,首选依托社区居家养老,另有221%的市民宁愿自聘保姆也要在家养老。

  (数据来源:①《北京市2006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②2010年5月11日《北京日报》)

  材料二

  2007~200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及老年人口状况

  年度

  总人口数(万人)

  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例(%)

  2007

  12133

  1588

  131

  2008

  12299

  1622

  132

  2009

  12458

  1688

  135

  (数据来源:①《北京市200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②《北京市2008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③2010年5月14日《北京晚报》)

  答:

  8作为社区养老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年餐桌”已经覆盖到北京市2600多个社区。下面是对三位老人的一段采访记录,请你从中概括出他们认可“老年餐桌”的三条理由。(每空要用4个字回答)(3分)

  张爷爷:我和老伴都80多岁了,就想着能在小区里有个地方吃饭,那多省事啊。现在

  有了“老年餐桌”,走路用不了几分钟,就能吃上饭。真好!

  李奶奶:“老年餐桌”价钱可便宜啦,花几块钱就能吃一顿饭,有荤,有素,还有汤,饭菜都不错,吃得特可口!

  赵爷爷:政府不但给补贴,还给指定餐馆挂牌呢,要是饭菜不好,不讲卫生,服务不好,就摘它的牌。

  理由一:①理由二:②理由三:③

  9在与居委会王主任交谈时,他说了下面一番话。面对王主任的困难,请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2分)

  王主任说:“咱们的社区老年人多,需要助老服务的内容还多着呢。除了为老年人开办‘老年餐桌’以外,好多老年人因行动不便,盼着有人能上门打扫卫生,代买物品,帮助到医院取药等等。这些我们都想做,可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就那么几个人,实在忙不过来。”

  答:

  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第10~12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③”陈胜、吴广喜,念贵,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④“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

  注①有教材为“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②有教材此处为逗号。③有教材此处为叹号。④有教材此处有冒号。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今亡亦死亡:

  (2)宜多应者应: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来源:学科网ZXXK]

  (1)上使外将兵翻译:

  (2)置人所罾鱼腹中翻译:

  12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用原文回答)(2分)

  答:

  五、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忆冼星海》,完成第13~15题。(共13分)

  忆冼星海

  茅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玩语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的。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

  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

  我见过马达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经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象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冼星海却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的话我已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我兴奋鼓舞。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的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他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这伟大创作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响在我耳边,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1946年1月5日

  (有删改)

  ------------------

  注①苏联,指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91年解体。

  13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3分)

  回忆

  想象、印象

  听《黄河大合唱》

  ①

  读冼星海的自传

  ②

  ③

  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

  14阅读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4分)

  “好奇”的原因:①

  “好奇”的内容:②

  15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个字)(6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6~17题。(共6分)

  ①在城市里,人们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街头雕塑。街头雕塑,指的是在道路两侧或交叉口等位置布设的雕塑。它主要供在道路上活动的用路者观赏。

  ②街头雕塑一般分为纪念性、主题性和装饰性雕塑。纪念性雕塑一般是以历史上的人或事件为主题,它布设在特定地点,再现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显示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民族精神。例如,在都江堰市布设的李冰雕塑,就是为了纪念他在设计都江堰工程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主题性雕塑是对某个特定地点、环境、建筑的主题说明,它必须与这些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点明并升华主题。例如,在甘肃敦煌县城有一座“反弹琵琶”雕塑,它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显示了该城市因拥有莫高窟这一名胜而闻名于世的特色。装饰性雕塑主要用来装饰街道环境,表现的内容比较广泛,体谅也因环境不同而有大有小。

  ③在现代城市中,布设街头雕塑,重要的是要考虑不同交通特性的道路以及交通环境的视觉特性。快速道路或交通主干道,主要以通行机动车为主,行人相对较少,同时路旁地带位置也不宽。在这种条件下,路边的雕塑再精美,用路者一闪而过,很难获得多少印象。如果在沿途的适当位置布设造型简单、体量较大的雕塑,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生活性道路是以低速交通方式的视觉特性为主,用路者是在低速通过或停下来的情况下,品赏雕塑。在这种条件下,对街头雕塑的要求就不同于前者。如果不考虑上述因素,街头雕塑就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④街头雕塑这一公共性景观能够使城市更具亲和力,它既美化了交通环境,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甚至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城市道路空间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来源:ZxxkCom]

  16结合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内容,说出“用路者一闪而过”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条理由。(2分)

  答:

  17根据第②段的内容,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街头雕塑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4分)

  材料一

  大连街头,有一座“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雕塑。1932年,中国首次参加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大连人刘长春代表中国参赛。这座雕塑展示的是他在短跑预赛起跑时的瞬间,人物形象动感十足。

  材料二

  王府井大街是一条富有北京特色,具有百年历史的商业老街。街头有一座人力车夫拉洋车的雕塑。这座雕塑展示的是一位老北京人力车夫的形象。他身穿布衫,手扶车把,身体侧倾,注视前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材料一:①[来源:学科网ZXXK]

  材料二:②

  (三)阅读《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完成第18~20题。(共8分)

  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

  邓中翰

  ①我国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曾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并告诉别人:“别看它们表面上枯燥,其实只要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充满快乐。而正是这快乐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谷先生的数学人生启示我们,科研工作者要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不可缺少那种发自心底而又

  融入生活的创新的快乐,否则就缺少了动力。可是,在很多人眼里,科研创新是艰深、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又如何成为快乐的源泉呢?其实快乐就来源于创新的各个环节:从源头到过程再到结果。

  ②创新的快乐,基于对科研的热爱。许多从事基础创新科研的学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学问怀有真诚的喜爱、极大的兴趣、澎湃的激情与乐道的情怀,把治学作为人生最高价值来追求。科学巨匠们都有这样的心得:搞科研要有对科研的热爱。甲有了这种热爱,学者们才会对艰辛的研究工作甘之如饴,兴味盎然,产生创新的恒久动力,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

  ③创新的过程虽然充满着艰难曲折,但其中却有着无限的乐趣。从谷超豪到邓稼先、孙家栋,科学家们或埋头于复杂的数字演算,或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或坚守在偏僻孤寂的实验室,虽有艰辛,但乐趣无穷。乙为了科技攻关,科学家们战胜了无数的挑战,攀登了无数的险峰。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享受着因不断畅想、发现、创造、超越而带来的种种乐趣。

  ④创新的快乐,还在于对创新成果的分享。爱迪生用电灯给人类增添光明,袁隆平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高锟用光纤使人类加强交流……一直以来,全球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让全人类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丙用创新成果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快乐。

  ⑤科技创新事业,因其兴趣的基础、挑战的过程和共享的目的而充满了魅力,带给了科研工作者无限的快乐,也因为这样的快乐,创新智慧才会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才会大量涌现,国家自主创新的步伐才会坚实有力。

  (有删改)

  ------------------

  注①邓稼先,我国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②孙家栋,我国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③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④高锟,华裔物理学家,被誉为“光纤之父”。

  18文章第①段引用谷超豪院士的事例意在表明。(不超过25个字)(2分)

  19阅读第②-④段,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创新的快乐来源于“对科研的热爱”、“创新的过程”和“对创新成果的分享”。(3分)

  答:

  20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孟子认为,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自己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众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③俄国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都不是痛苦,而是一种快乐。”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

  六、作文(60分)

  21凝聚亲情,才会有幸福的家庭;凝聚友谊,才会有温馨的集体;凝聚爱心,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凝聚智慧和力量,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理想……请以“凝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1000之间。

  (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一、选择

  题号1234答案DBCB

  二、填空

  5(1)答案:会当凌绝顶(2)答案:归雁入胡天(3)答案:枯藤老树昏鸦(4)答案: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6答案:①左丘明②长勺③曹刿与鲁庄公对话[来源:ZxxkCom]

  三、综合性学习

  7答案:①北京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②北京市养老设施十分有限。③大多数市民愿意居家养老。④北京市老年人口比例还在逐年增加。

  8答案示例:①就餐方便②物美价廉③政府监管

  9答案示例:学校成立社区助老服务志愿小组。

  四、文言文阅读

  10答案:(1)逃亡(逃走)(2)响应

  11答案:(1)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2)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12答案:失期,法皆斩。(或: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五、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13答案示例:

  ①魁梧奇伟,沉默寡言②战胜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伟大的抱负③在西安与冼星海相见

  14答案示例:

  ①听《黄河大合唱》之后,"发生崇高的情感"。②能写出具有"伟大的气魄"作品的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

  15答案示例一:

  作者先写听《黄河大合唱》和看《冼星海作曲图》,从侧面表现出冼星海的气魄和神韵;然后再正面写与冼星海的见面,通过对他滔滔不绝谈吐的描述以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冼星海这一形象生动而感人。

  答案示例二:

  作者虽与冼星海只见过一面,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记述了这次见面的情形,描写了冼星海滔滔不绝的谈吐,计划写《名族交响乐》的创作激情,以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的铿锵话语,在对人物的描写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热情开朗、才华横溢、充满爱国情怀的音乐家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说明文阅读

  16答案示例:

  如果删去"用路者一闪而过",其一,就不知道是谁"很难获得多少印象";其二,用路者"很难获得多少印象"的原因也不清楚了。

  17答案示例:

  ①"材料一"属于纪念性雕塑。刘长春是大连人,是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这座雕塑安放在刘长春的家乡大连这一特定地点,再现了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情景,显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纪念性雕塑的特征。

  ②"材料二"属于主题性雕塑。王府井大街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商业街,有着浓郁的北京特色,"拉洋车"是老北京劳动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在王府井大街上布设这座雕塑,凸显了老北京风土人情这一主题,具有主题性雕塑的特征。

  (三)议论文阅读

  18答案:创新的快乐是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19答案示例:

  对科研的热爱可以产生创新的恒久动力,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创新的过程可以使人享受到因不断畅想、发现、创造、超越而带来的种种乐趣;创新成果的分享为大众创造了美好生活,这正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快乐。

  20答案:甲②乙③丙①

1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重点

首先,应认真“吃”透近两年天津市的中考题。

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

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话题作文的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应该怎样分析?现仅就试卷的四大板块简单说明。一、积累部分。

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文言文部分。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

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

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

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

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

内容比较浅显,考查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中考考纲规定,文言文阅读的材料来自课外,这在心理上给学生是一种压力,导致做题时紧张,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从而得分不高。但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文言文的材料虽然来自课外,但它所考查的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如文言实词的考查均在课本中出现过,虚词的考查也规定了一定的数量。

所以可以这么说,要做好中考文言文阅读并不难,只要我们学生能对课内的文言文有了较好的掌握,有迁移能力,那么,就可以说,中考文言文阅读无非是对课本内文言文的考查。鉴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实际的文言文复习中,采取了“一读二看三迁移”的复习方法,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减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

当然,这三个步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 所谓“一读”,就是整体阅读所考查的文言文语段,能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由于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有情节有人物的文言文,就可以减少一定的数量,可以说是降低了一定的难度。

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迁移,如“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我们 就可以进行迁移,句子中的“甚”在我们课本中也出现过,如“可爱者甚蕃”;又如“晦”在“晦明变化者,山间之四时”也有出现,整篇文章通过这样一迁移,我们就能了解了文章的内容。 “二看”是指在读完以后,还存在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就不妨到题目中去寻找一些信息,所以,我们的看就是看题目。

在题目中寻找对我们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信息。当然,在题目中发现了这样的词语,我们同样是需要进行迁移的。

“三迁移”指在做题的过程中,要运用课内的知识来解决课外的题目,可以说是迁移的汇总。 能否做好文言文语段,关键在于能否了解文章的内容,只要学生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那么中考文言文阅读也并非是高深莫测的。

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翻译类。

此类题解答思路是:(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

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二是启示类。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三、现代文阅读部分。

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 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议论的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学类的文章。

因此,在最后复习中,在课外选段上应尽量多选取这两种类型的文章进行练习。另外,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

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时这也是我们检验解答效果的唯一标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

2 中学文言文大纲50篇 目录

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曹刿论战 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潜

8三峡 郦道元

9杂说(四) 韩愈

10陋室铭 刘禹锡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14爱莲说 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17关雎(关关雎鸠) 诗经

18蒹葭(蒹葭苍苍) 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王勃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湾

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27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 刘禹锡

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

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牧

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

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3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重点

首先,应认真“吃”透近两年天津市的中考题。

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

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话题作文的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应该怎样分析?现仅就试卷的四大板块简单说明。一、积累部分。

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文言文部分。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

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

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

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

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

内容比较浅显,考查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中考考纲规定,文言文阅读的材料来自课外,这在心理上给学生是一种压力,导致做题时紧张,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从而得分不高。但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文言文的材料虽然来自课外,但它所考查的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如文言实词的考查均在课本中出现过,虚词的考查也规定了一定的数量。

所以可以这么说,要做好中考文言文阅读并不难,只要我们学生能对课内的文言文有了较好的掌握,有迁移能力,那么,就可以说,中考文言文阅读无非是对课本内文言文的考查。鉴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实际的文言文复习中,采取了“一读二看三迁移”的复习方法,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减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

当然,这三个步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 所谓“一读”,就是整体阅读所考查的文言文语段,能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由于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有情节有人物的文言文,就可以减少一定的数量,可以说是降低了一定的难度。

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迁移,如“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我们 就可以进行迁移,句子中的“甚”在我们课本中也出现过,如“可爱者甚蕃”;又如“晦”在“晦明变化者,山间之四时”也有出现,整篇文章通过这样一迁移,我们就能了解了文章的内容。 “二看”是指在读完以后,还存在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就不妨到题目中去寻找一些信息,所以,我们的看就是看题目。

在题目中寻找对我们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信息。当然,在题目中发现了这样的词语,我们同样是需要进行迁移的。

“三迁移”指在做题的过程中,要运用课内的知识来解决课外的题目,可以说是迁移的汇总。 能否做好文言文语段,关键在于能否了解文章的内容,只要学生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那么中考文言文阅读也并非是高深莫测的。

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翻译类。

此类题解答思路是:(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

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二是启示类。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三、现代文阅读部分。

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 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议论的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学类的文章。

因此,在最后复习中,在课外选段上应尽量多选取这两种类型的文章进行练习。另外,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

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时这也是我们检验解答效果的唯一标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

4 初中阶段文言文复习资料 所有重点字词 语句

文化、文学知识选编(初中复习资料)

1、[初唐四杰]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均能诗善文,对改变齐梁以来的浮靡诗风起了很大的作用。

2、[山水田园诗派]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诗歌流派。诗作以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等。

3、[边塞诗派]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因有边塞生活经历,故诗作多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征戍生活,风格豪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4、[李杜]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并称。李白号称“诗仙”,其诗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杜甫号称“诗圣”,其诗充满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5、[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散文家的并称(因明代茅坤编辑《唐宋八大家文钞》收录其作品而得名)。

6、[豪放派]宋词一大流派。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而达到高峰。豪放派词作题材广泛,气势雄浑,境界开阔,豪迈奔放(重要作家还有张元干、张孝祥、陈亮等)。

7、[婉约派]宋词一大流派。代表作家有周邦彦、柳永、秦观、李清照等。婉约派词作题材较狭窄,多为男女恋情和个人遭遇,情思曲折,含蓄蕴藉,语言婉转绮丽。

8、[元曲四大家]元代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著名剧作家的并称。

9、《聊斋志异》我国古代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清代蒲松龄著。全书491篇。

10、《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而且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它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和传说资料编写而成的。它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被合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共24卷,240则。它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情节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刘备“三顾茅庐”,“赤壁大战”,“空城计”等,成功地塑造了以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为代表的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

11、《水浒传》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由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加工整理、再创作而成。

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传说是三十六个天罡星和七十二个地煞星转世。其中有林冲、鲁智深、李逵、武松、宋江、吴用、杨志、燕青、石秀等主要人物。

12、《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神怪小说,作者吴承恩是明代著名小说家。

《西游记》共一百回。主要情节有孙悟空的出世,远游求道,闯龙宫,搅冥府,大闹天宫等内容,孙悟空被迫皈依佛门,保护唐僧取经,在八戒、沙僧协助下,一路斩妖除邪,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化险为夷,到西天取回了真经,成了修信的“正果”。

《西游记》以唐僧取经故事为线索,主人公是神猴孙悟空,另有唐僧、八戒、沙僧等。

13、《红楼梦》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章回小说。全书共120回,前80回是清代曹雪芹作,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

这部小说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落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和腐朽,显示了它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它在批判封建社会的同时,对封建制度的叛逆者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两个具有叛逆精神的典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全书以宝、黛爱情和贾府由盛而衰为线索。

5 初中文言文考点知识归纳、各文言文的内容讲解、题解

在古汉语词汇中,实词占绝大多数,所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是正确阅读文言文的关键,也是中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文言实词的重点是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止有剩骨”(《狼》)中,“止”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只”。又如“满坐寂然”(《口技》)中,“坐”是通假字,其本字为“座”,初中课本中涉及的通假字,大约有六十个,我们列表把它们集中起来记忆。通假字的读音要按其本字的读音来读,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读作“pī”,通假字的意思也要按本字理解,“被”作“穿着”解释。

(二)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有些字词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应用范围有所变化,同样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意思,在那个句子中又是另一个意思。要读懂文言文必须了解一个词的多种含义,以便确定其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因此,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一定要心中有数,平时要多留意和掌握常见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例:1 以为妙绝(极) 群响毕绝(消失)

2 朝服衣冠,窥镜(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三)古今异义。

语言,特别是它的词汇,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变迁,古今词汇及其意义有了明显的差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掌握常用实词的变迁情况,对于读懂文言文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 词义扩大。“再”古义为“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的意思不仅指第二次,还指几次以上或重复与继续,使用范围扩大。

2 词义缩小。“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在古代包括“妻子和儿女”。现在只表示“男子的配偶”,词义范围变窄了。

3 词义转移。“涕”在古义中指“眼泪”,如“汪然出涕曰”,现在则专指“鼻涕”。词义出现了转移。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其词性,这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在平时的学习、朗读过程中,要把握这种语言现象,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

(1)名词活用为动词。“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作“用蹄子踢”理解。

(2)动词活用为名词。“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提携”本为动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作“用手搀扶的小孩”理解。

(3)形容词做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险”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作“险峻的大山”理解。

由于《中考说明》规定“不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故初中生对这一内容稍作了解即可。

6 中考文言文重点是什么

考点要求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

2、能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

考查热点

1、知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正确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

3、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

4、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5、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题型解析

第一题一般考查的是文章出处及作者简介。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书下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第二题一般考查的是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平时的积累,考试时要结合上下文,辩明词语的多种意义,写出该词语的特定含义。

第三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句子停顿的把握。划分诵读节奏,一定要参照句式的特点,把握特征,按照不同的停顿规律,以“意群”为单位,重在“语意”上下工夫,不要曲解句意。

第四题一般是翻译题。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①词类活用;②古今异义词;③一词多义;④通假字;⑤特殊句式等。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翻译,做到准确、流畅。

第五题一般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感人情境和形象的领悟能否说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善于分析,表达有新意。

答题误区

1、字词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失误:①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准;②不能准确辨析古今异义的词;③通假字把握不准;④不能辨别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

2、翻译文言句意,失误主要有:①关键词语没有译出或译得不准确;②对句子的隐含意义不理解。

3、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主要失误有:①不着眼于全篇,孤立地回答问题;②不善于概括表达,概括不准、不全;③抓不住要点,答非所问。

4、解答开放性试题,主要误区有:曲解原文、故意拔高、无中生有等。

应对策略

1、强化记诵,增加积累,提高语言感受能力。重点篇目的经典语段,要反复诵读,真正把握其内涵。

2、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技巧,学会从中揣摩规律,形成能力。

3、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具体语境、情境中领悟意思,把握情感。

4、对待开放性试题,要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力求新颖独到,但切忌信马由缰,不着边际。

7 初中语文复习提纲

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备考训练

根据初中语文考试大纲,

一、文言文考试题型包括:

1、选择题 2、翻译句子 3、简答题

二、考试内容包括:

1、解释重点词语、识记通假字及意思、辨析一词多义现象2、翻译文言句式3、概括重点内容

(一)、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复习提纲 一、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储备] 1、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对比。 4、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⑦、夸张:突出、强调; A、现代诗 [知识点储备] 1、诗歌的特点:抒情性、概括性、形象性、音乐性。 2、按表达方式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3、按体裁分为:旧体诗、新诗。 4、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 《我爱这土地》艾青 《乡愁》余光中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 《纸船》泰戈尔 八下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长城谣》席慕蓉 《一片槐树叶》 《致空气》 《樵夫,别砍那棵树》 九下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沁园春雪》毛泽东 《再别康桥》徐志摩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一条未走的路》 B、小说 [知识点储备] 1、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情节、环境。 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细节。 3、描写人物的角度:正面、侧面。 4、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6、自然环境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7、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提示文章主题。 8、根据篇幅的长短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9、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①、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③、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空城计》罗贯中 《美猴王》吴承恩 《心声》 《勇气》 八上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 《范进中举》吴敬梓 《选举风波》 《山米与白鹤》 九上 《孔乙已》鲁迅 《一厘米》毕淑敏 《差半车麦秸》姚雪垠 《清兵卫与葫芦》 九下 《故乡》鲁迅 《小男孩》 《百合花》 《奥伊达的理想》 C、散文 [知识点储备] 1、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下(记叙性散文) 《背影》朱自清 《永久的悔》季羡林 《铁骑兵》杨朔 《苏珊安东尼》 九上(抒情性散文) 《白杨礼赞》茅盾 《囚绿记》陆蠡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草莓》 九下(议论性散文) 《家》 《石缝间的生命》 《废墟的召唤》 《更浩瀚的海洋》纪伯伦 D、戏剧(剧本) [知识点储备] 1、分类: ①、按表现形式: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 ②、按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 ③、按题材反映的时代: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④、按篇幅规模:多幕剧、独幕剧。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下 《日出》曹禺 《钦差大臣》果戈理 《放下你的鞭子》 九上 《茶馆》老舍 《陈毅市长》沙叶新 《开国大典》 E、记叙文 [知识点储备]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5、记叙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写人的记叙文) 《回忆我的母亲》 《小巷深处》 《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七上(叙事性记叙文) 《忆读书》冰心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山中避雨》丰子恺 《风筝》鲁迅 七上(状物类记叙文——抓住事物的特征) 《石榴》郭沫若 《海燕》郑振铎 《白鹅》丰子恺 《鹤群》 F、说明文 [知识点储备] 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分类别、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 3、文章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 4、说明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5、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XX”词好在哪里? 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②、“XX”词能不能删掉? 不能,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用了“XX”词不达意,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事物性说明文) 《苏州园林》叶圣陶 《桥梁远景图》茅以升 《洲际导弹自述》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八上(事理性说明文)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 九上 《笑》高士其 《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善待家园》 《龙永图趣说WTO》 G、议论文 [知识点储备]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议论可分为:立论和驳论。 5、驳论的种类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6、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 运用了XX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读者信服。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上(立论文) 《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谈语言》王力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懒惰的智慧》 九上(驳论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吴汉何尝杀妻》邓拓 《大小猫洞》 《世上没有傻问题》 H、写景文 [知识点储备] 1、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2、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春》朱自清 《济南的冬天》老舍 《竹林深处人家。 《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 八上(游记) 《巴东三峡》 《周庄水韵》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走进纽约》 I、纪实性作品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传记) 《鲁迅自传》鲁迅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埃德加斯诺 《第一千个球》 《少年爱因斯坦》 八上(新闻)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别了“不列颠尼亚”》 《生命之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八下 《南京大屠杀》 《寻找时传祥》 《阿炳在1950》 《滑铁卢之战》 J、童话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犟龟》 《小溪流的歌》 七下 《骆驼寻宝记》 《地毯下的尘土》 《巨人和孩子》 《蟋蟀在时报广场》 K、其它 [相关课文篇目] (科幻作品)七上 《基因畅想》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演讲词)八下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我有一个梦想》丁路德金 《你是你的船长》 (书信)九上 《致蒋经国先生信》 《给儿子的一封信》 《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给巴特勒的信》雨果 (序跋)九下 《<家>的序和跋》巴金 《读<堂吉诃德>》海涅 《永远新生》 《科学与艺术》

诗意: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原文:煮 豆 燃 豆 萁,豆 在 釜 中 泣。本 是 同 根 生,相 煎 何 太 急?

魏国诗人曹植所写。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扩展资料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这首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的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

当然,这首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参考资料:

-七步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975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