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见情感

古诗词常见情感,第1张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诗词浩如烟海,每首诗都饱含诗人丰富的情感。诗词茫茫,情感戚戚,把握诗词的情感,是读懂诗词的关键。那么我们来看看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一、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侈。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留有悬念。“无人知”虽三字,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2.反映离乱的痛苦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3.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全诗略)

这是杜甫自伤贫困的歌。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浣花溪畔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搞得屋漏床湿。面对这苦难的处境,杜甫不只是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进一步联想到像自己一样的“天下寒士”们何时才能都解脱苦难。这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历来为人们称道。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转换,给人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有助于表现坎坷生活和悲凉郁塞的心情。唐宋诗醇  云:“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

卖 炭 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二、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龟 虽 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的开头以神龟虽然长寿,始终还有死的时候;腾蛇纵能驾雾升天,终也得死去变成尘土。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当时虽已五十三岁,但仍如伏在马槽的千里马一样,志向还在奔驰千里。这里的“志在千里”实在可圈可点。此诗为曹操破乌桓大捷后所作,暗示曹操志不在乌桓,而在千里之外的南方。观当时形势,公元207年,曹操平定乌桓而归,整个北方和中原大致略定,余下来的就只有南方的刘表、刘备,和江东的孙权。故此,曹操“志在千里”可见其统一天下的野心。而事实上,翌年,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确曾挥大军南下,图一举收复刘备、孙权。可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实乃曹操之所料不及。姑且勿论曹操其后能否平定千里,其雄霸千里的欲望和野心,由这首诗中真可以略窥一二。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2.保家卫国的决心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3.报国无门的悲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  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  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词作于闲居带湖时。语浅意深,今昔对比,将一首小词写得曲折多变,娓娓动人,高度概括了词半生的感受。上片写少年时乐观单纯,登楼玩赏,为文造情,无愁寻愁。下片“而今”力折,写历尽沧桑后情郁于中,有志难伸,对“愁”体验透了,但深沉之痛却在结处用“吞咽式”抒情,以淡语出之,极耐寻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1 关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古文作者思想感情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又如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另告诉你一个博文地址,好好研究的话古文这一块绝对能满文通过,祝你取得好成绩!

2 在古诗文赏析中如何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鉴赏评价方法:①把握或情基调 ②注意抒情,议论性的文字。

③展开想象和联想。④抓风格和背景。

⑤体会诗的意境。⑥把握常见典故的内涵。

小结:一、解题思路与技巧:①明类别 ②辨手法 ③识风格 ④懂感情(观点)⑤品语言 ⑥观结构 ⑦知背景 ⑧读注释 ⑨解典故 ⑩说行话。二、学说“行话”,规范表述(1)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①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些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②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

侧面描写、对比、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③语言特点类:勾勒、浓墨重彩、性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④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炼(练)、浅显明白如话、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明快、沉郁顿挫、苍凉雄健雄浑。⑤文章结构:作铺垫、埋伏笔、呼应、照应、浑然天成、行文技巧类、虚实相生水 融。

⑥其他: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一气呵成、琅琅上口。(2)把握诗歌鉴赏表述程式。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逝旨远等。认真审题,有针对性地作答。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是要求赏析全篇还是某一词句,是评价思想还是分析手法,一定要看仔细,有针对性地作答。最好先打个草稿,然后再誊写,做到语言准确,表意流畅,书写规范。

一、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题材内容与主旨情感

(一)咏物言志: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局部特征着意描摹,运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某种精神或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一是托物言志,是通过某一事物来表达某种志向或追求,或自己的品质。一是托物寄情,是通过某一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慨。例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王安石的《梅花》,郑燮的《竹石》,虞世南的《蝉》。

咏物言志诗鉴赏要点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③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④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意象——松竹梅兰、山川草树、鸟兽鱼虫

感情——或褒或贬,影射人事,愤世嫉俗,寄寓理想

技巧——整体:托物言志,局部:比拟,比喻,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风格——含蓄隐喻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有哪些分类如思乡等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汉魏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其诗人之众,数量之多,令人赞叹但情感内容上大致可分为:

  1思乡念友之绪:如李白的《沙洲城下寄杜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诗人寄情于流水,语尽情长,思情绵绵不绝

  2怀古伤今之悲:如苏轼的《赤壁怀古》抒发了对古代英雄业绩的向往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悲愤心情

  3羁旅闺怨之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里诗人将一颗愁心融入那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之中王昌龄《闺怨》细腻而含蓄描写了宫闺女子幽怨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的情感变化

  4怀才报国之愤:如屈原《离骚》、陆游《书愤》等,无不追怀早年的抱负,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

  5边塞征战之壮:如《诗经·无衣》,其鞺鞑之声,令人热血沸腾到了唐代,国力强盛,这样格调高亢、情绪激荡的豪迈之作就更多了如中唐诗人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就是典型的例子,字里行间,气贯长虹但自宋代开始,国力衰弱,就不再有大唐气象了,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6即事抒怀之慨: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抒发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别、思乡、郊游、访友、读书等等,都可能有所触发,感悟人生如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了江村的宁静幽美和主人公的悠闲安适

  7隐逸出世之恋:如陆游的《鹊桥仙》(一竿风月)是借“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写渔父生活,籍以抒写远离红尘的隐逸情怀

  8吟山咏水之美:如王维的《新晴野望》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9描花绘鸟之趣:花鸟虫鱼的背后,有的反映的是作者的爱好,有的却藏着作者的一段经历大多是托物言志之作,如李商隐的《蝉》,于谦的《石灰吟》等其所借之物,往往就是作者的理想、志趣、节操的化身

  我们在复习时,如果能从整体上把握以上几大类,在鉴赏时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你是故意提的问题啊,这不是在百度上可以收缩到呵呵幸好我也对这有点兴趣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主要有月、杜鹃、鸿雁、杨柳、菊花、梅花、兰花等。它们在诗中表达了作者相应的情感。

1、月:对月思乡,思念亲人。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同时,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如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另外,月夜用来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如刘禹锡《石头城》中“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2、杜鹃:孤独悲苦的意象,又名子规、杜宇。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另外,也是乡愁的象征。如秦观《踏莎行》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3、鸿雁:代指书信,寄托思念之情。如晏殊《清平乐》中“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4、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如王维《渭城曲》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5、菊花、梅花、兰花:坚强、清高人格的写照。例如: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又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洁洁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20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