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兵瑞恩》的读后感

关于《大兵瑞恩》的读后感,第1张

浅析影视与文化

——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如果真的有一种情感可以使人荡气回肠,

如果真的有一次行动可以让人感慨

万千;

那么这种情感一定是超越普通情感的伟大情义,

这次行动也一定是一次伟

大的行动——影片

《拯救大兵瑞恩》

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

这样一次不计

报酬、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自己贡献的大无畏行动。

《拯救大兵瑞恩》于

1998

年上映,

鉴于以前客观条件的限制,

一直没能够好好欣赏这部战争题材历史上的

经典影片。

通过在课堂上老师的推荐,

我开始认真的看了一下这部经典之作,

部影片完全可以称为战争题材历史上的里程碑。

《拯救大兵瑞恩》是由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重温

60

多年前惊天动地

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

让人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给人以战争

真实性的视觉冲击和声音震撼。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

整个奥马哈海滩被战士的鲜血染红了。

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风血雨的战

场,

震撼人心并且导演着重刻画了战争中人物关系和人性的表现。

汤姆·

汉克斯

的实力表演使得影片更加精彩和出色。

《拯救大兵瑞恩》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诺曼底登陆为背景,通过一系列

的自然主义拍摄手法再现了上世纪那场为人类解放而战的战争。

1944

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

曼底海滩时,一小队由约翰

--

米勒中尉(汤姆

---

汉克斯饰演)率领的

8

名美军士兵却深入敌

区,冒著生命危险拯救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麦特

---

戴蒙饰演)

。詹姆斯

---

雷恩是四兄弟中

年纪最小的一个,

他的三名兄长都在这次战役中相继阵亡。

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的将领为了不

让这位不幸的母亲再承受丧子之痛,

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

将她仅存的一个儿子安全地救

出战区。

该拯救小组的任务就落在了刚刚完成登陆任务的约翰·

米勒上尉

(汤姆·

克斯饰演)

身上,

米勒上尉和他的部队刚刚经历过奥马哈海滩登陆战的惨烈激

战,

伤亡很大,

此时米勒已经顾不上闲暇歇息,

而必须组建一支小队即刻出发开

始拯救任务,

他匆匆地挑选了几位身边较为优秀的士兵,

然后又临时从别的部队

征召了几名专业兵种,

在别的部队还在原地休整的时候,

米勒的八人小队又开始

踏上长驱直入敌方占领地带,

在茫茫未知的广阔地域中寻找一名叫瑞恩的士兵的

征途。

当小分队的士兵们陷入敌区,各种困难和危险相继扑面而来,人力和装

备的严重不足,

对语言与地形的不熟悉,

还有路边墙角随时可能埋伏着的危险的

敌人,

面对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相继倒下去,

他们逐渐开始怀疑这项任务的合理

性:

为什么这一个士兵,

就值得让八名士兵去冒死拯救?瑞恩的一条命为何比他

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但是,尽管他们心存疑惑,他们还是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

而拯救的旅程也像是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

一条漫漫的考验战争中每个人心中人

性观念与价值的磨练之路,

一条充斥着自我矛盾与自我救赎的道路。

经历过千难

万险之后,

小分队终于在某处激战正酣的地带找到了这名士兵瑞恩,

然而抱有强

烈意志与责任感的瑞恩并不愿意与米勒一起离开战场,

此时前方有大量敌人正在

接近,

大战一触即发,

瑞恩与米勒还有所有的战友们都将经历一次更为严峻的考

验,

到底是谁的生命更有价值呢?而为了盟军的顺利挺进,

他们又决定留了下来

一起参加桥头保卫的战役。力量的对比是悬殊的。尽管他们进行了精心的部署,

把有限的人力进行了最合理的布局,

也曾一度阻止了德军的前进,

但是面对不断

涌来的德军和炮火威力很大的“虎式”坦克的进攻,他们只能且战且走,在桥头

最后的防线,

身负重伤的米勒上尉在冲锋枪枪弹打光的时候,

无助地却很决然地

向坦克连连发射手枪子弹,

奇迹出现了——随着一声爆炸的声音,

坦克被摧毁了

——盟军的“野马式”轰炸机及时赶到!桥头保住了,援军陆续地赶到了。生命

垂危的米勒上尉弥留之际对着俯身过来瑞恩只是轻声地说了一句

:"

好好活着,

要辜负大家。

"

米勒上尉只是美军当中的一名普通上尉,

但为了执行上级命令,

他义无反顾

的带上七名士兵去寻找瑞恩并且最终都牺牲了。

为了一名毫无关系的士兵而搭上

八名士兵的性命,

这种牺牲是否值得?从常理来看,

它是荒谬的。

但是从人性角

度来看,

它却是合理的。

米勒上尉最后牺牲前的那一句话无疑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引发出对人类人性的思考:

人类这种至高无上的品质和大无畏的精神,

体现出生

命的可贵和人类对亲情的渴望、对家的思念和依赖。

《拯救大兵瑞恩》无疑是一部好的战争题材的影片,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的意义。

**中的经典台词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直面困难勇于负责的人和去找靠山的人,还是靠山比较好。

探戈无所谓对错,和人生不一样。它简单,所以才棒。要是踏错步或者绊倒了,继续跳就好。

有些人一分钟过尽一生。

如今我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疑问,我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太他妈的艰难了。

灵魂不可能有义肢。

**摄制的幕后故事

阿尔·帕西诺在准备盲人军官这个角色时,得到了盲人学校学员的帮助,采访时,他透露了自己表演盲人的诀窍:那就是看任何东西,眼睛都不要聚焦。

**影片中的学校——贝尔德学校是在Emma Willard 女子学校全景拍摄的,Emma位于纽约州东部的小镇Troy,校园坐落在小镇东边的一个小山上。这所学校创办于1814年,也是美国最古老的中学之一。

对**的经典评价

阿尔·帕西诺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丝丝入扣,准确地揭示了失明退伍军人的内心世界。弗兰克在阴暗小屋中的第一场戏就已先声夺人:只见帕西诺一直坐在椅子上喝酒,其细致的触觉与嗅觉动作演活了这个盲人的自卑和自大,配上咄咄逼人的对白和强劲有力的腔调,顿时突显出这名中校的盛气凌人,把前来应征的查理吓得只想走。随着剧情的发展,中校性格中的迷人特征逐渐显现:异常灵敏的嗅觉能细腻地品味女人身上的香气;跟陌生美女在舞池中跳出精彩的探戈;驾驶法拉利跑车,超速到被警车追赶;在校园公审中挺身而出,为查理解围。角色生理上的缺陷完全没有束缚演员对情感的表露,反而成就了大师精彩纷呈的表演空间。

**中的小常识

**中提到的林登总统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1908年8月27日生于德克萨斯州中部草原,毕业于德克萨斯州西南师范学院,美国第36任总统。

**中的捷豹跑车 :自诞生之初就深受英国皇室的推崇是世界奢华汽车品牌,车标为一只正在跳跃前扑的“美洲豹”形象,矫健勇猛,形神兼备,具有时代感与视觉冲击力,它既代表了公司的名称,又表现出向前奔驰的力量与速度,象征该车如美洲豹一样驰骋于世界各地。

探戈 :是一种双人舞蹈,起源于非洲中西部的民间舞蹈探戈诺舞,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随着黑奴贩卖进入美洲,融合了拉美民间舞蹈风格,形成了舞姿优雅洒脱的墨西哥探戈和舞姿挺拔、舞步豪放健美的阿根廷探戈随后传入欧洲,目前探戈是国际标准舞大赛的正式项目之一。

  成龙大哥在尸体堆中爬起来,“俘虏”了一个敌国卫国的将军(王力宏),想要把他背回梁国,来换自己未来不出征只种五亩田的日子。我就知道,结局一定是小人物把大将军给放了,因为这条回国路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

  首先,影片的整体把握,挺好的。故事的线条虽然单一,应该归为“公路**”,几乎是两个男人一台戏,但是,其叙述方式和情节的铺张非常紧凑有序,文戏唱主角,武戏为辅,深刻的主题在细节中自然流淌并渐渐升华,不空洞,有深意。其次,影片的基调,挺好的。渴望和平生活的反战意愿在主题音乐《油菜花》的淳朴而有张力的旋律中贯穿始终。《油菜花》,以粗犷、通俗的民谣开场,通过上段唱下段和的形式,突出了影片的层次感和质感,而歌词的内容,也细致的表现了一个小人物眼盯着几亩良田、渴望卸甲归田的心态,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反省以及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对和平、安定的生活的向往。再次,人物的内心刻画和演员的表演深度到位,挺好的。本片中,成龙大哥的表演较之以往有了新的突破,他已不再只靠“动作”说话,而是让“一颗心”走上前台,微妙的内心寄寓在众多的细节中,让细节说话,让丰富的表情运用说话。记得有个访谈成龙的节目说,成龙之前的影片有个规定,成龙不能哭,不能死。这部戏中,成龙不能做的都做了。其实我觉得恰到好处,谈到家人难免情到深处,那是他这个小人物为数不多的精神寄托,最后为国捐躯,将一个透着点辛酸的喜剧彻底结尾成悲剧。悲剧才有分量,才能足够引起观众的深思。最后,我还要说的是,影片俗而不庸,走的是一条介于商业**与艺术**的“中庸之道”,即讨好票房又讨好文艺青年,挺好的。

  喜欢**里成龙和王力宏“对峙”的场面。虽然是敌对的双方,可是成龙这个“小人物”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俘虏活着。他不求立功封侯,就是稀罕那几亩地,种米种稻种油菜花。挺好的。

  喜欢**里那些小小的幽默的细节。那个傻傻的结巴的乞丐,只有四句台词的王宝强。其实**从一开始的氛围就是悲的,只不过那些成龙大哥用心演绎的细节,总是让人忍俊不禁。挺好的。

  喜欢成龙趴在地上,抓起一根麦穗起劲的嚼着,然后把竹筒里的水全都浇在那根麦穗上。那不只是在浇灌一颗禾苗,一点绿色,更是在浇灌一条生命的希望,一个国家的希望。挺好的。

  喜欢他们掉到溶洞中无路可走的时候,成龙对王力宏说的一句话,“我爹说了,只要活着,就挺好的。”

  最后,成龙终于跟他的“俘虏”一起,渡回了梁国。他举起梁国的大旗,还沾着一点血,骄傲的抖了抖,便放王力宏走了。当他转身知道他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当万箭穿过他的胸膛,他仿佛看见自己在油菜花中奔跑,还和着那首歌:

  一条大河呦通呀通我家

  有妻有儿呦瓦呀瓦房大

  鸡肥鹅肥呦牛呀牛羊壮啊

  种豆种稻呦油菜花

  挺好的。

  其实大将军你知不知道,你说的那块很值钱的玉,小人物救你的时候被摔碎了。你以为转身后等待他小人物的是荣华富贵,可是他早已国破家亡。你以为他是个贪生怕死的逃兵,可他其实是个没多大眼界和梦想,充满幽默和温情的,最后一个倒下的梁国兵。

  他只想过安定和平的日子,只想在他那五亩良田种满油菜花。

  谁说人人都要有大作为。其实我们都是小人物,都有小梦想。这样,挺好的。

  参考:http://wwwdoubancom/review/2996404/

倪建峰(大兵)字三川                                 

出生河北邢台 北京人  职业画家 师承李津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2000年入伍在省军区警备司令部服役五年,期间获三等功一次嘉奖一次。

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创立艺术家独立品牌尼尔瓦娜

2018年  清风入夏 吴昌硕故居清风馆双个展

2018年  生长 宋庄优秀艺术家五四青年邀请展

2017年  中国艺术品博览会  中国国际艺术展览中心

2017年  素美术馆  叶问

2017年  北京宽的空间 六合雅集

2016年  青岛 中国水墨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2016年  吉祥大理 优秀艺术家作品展

2016年  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学术展

2016年  美学中国 中国新民艺运动特展苏州国际博览中心

2016年  北京798感叹号艺术空间个展

2015年  北京1+1艺术中心 执心各异

2015年  法国 斯特拉斯堡 艺术节

2015年  北京 国际首饰设计艺术年展

2015年  北京展览馆 国际艺术品交流展

2015年 798 圣之空间 食-物 当代艺术展

2015年 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

2015年 798 悦美术馆 际当代艺术展。

2014年 中国西部画院 起点的结局

2014年 首届中国玻璃艺术双年展获大奖

2014年 树美术馆 个展

2014年 颐和悦馆(个展)

2013年 红门画廊(亚洲顶级画廊) 挪威展

2013年 红门画廊(亚洲顶级画廊)

                                                   我看大兵 —— 陈震生

     大兵选择了用中国画的技术来画他的画。但他并没简单地用一般的方法来进行这事,而是依据自己独特优异的造型能力,确定了以色彩的写意的没骨法做为自家的手段。这意味着:舍弃了传统中国画的线条、以墨色为主调的清雅、细微的刻画。他必须在浑沌的块面中突出线条的质感,必须协调色彩在斑斓中透出严谨的秩序,必须在粗放中表达出丰富的内容。这不容易,大兵却已坚定起步在这路上。

在画什么上,大兵以中国式的诗性思维表现着西式的幽默,以天人合一的视角去观照万物,同时又不泥于某一物完全本色的意义。他画的一切都穿着喜剧的外衣:变形、夸张、玩具化,却又似是而非地调侃、批判着什么,让人不由自主地去咂么着某种与众不同的滋味。能这样,需长有一个诗的心眼。

郝中豪   Hao  Zhonghao

曾用名郝洪亮,山东菏泽人,职业画家。现居北京

作品曾参加当代文人书画艺术北京邀请展;

2006 入选法国卢浮宫中国当代画家联展,并参加法国卢浮宫中国当代画家回国精品展;

2007 全国政协和谐颂名家特邀展。

2009 全国政协澳门回归十周年名家特邀展。

2013 南京五味子画展。

2013、14中韩国际当代水墨交流展。(南京、扬州、韩国济州岛)

2014年中国国际艺术大展。(临沂)

2015年北戴河国际艺术精品展。

2015年“清风出袖——七大闲人成扇艺术”精品展。

2015《十人阵线》当代青年水墨邀请展(南京)

2016全国中国画大展优秀奖(最高奖)东营

2017入选《悲鸿精神》全国中国画大展(南京)

入选2017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当代中国画的创作生态与时代走向(上海)

2017尚意精神全国中国画大展(写意)优秀奖

《2017中国梦》上上国际美术馆邀请展(北京)

2017书香门第邀请展(北京)

2017《墨问》扬州八怪名家邀请展——(扬州八怪纪念馆)

2018水墨柔情海丝梦全国中国画入选奖(福建省美术馆)

2018国画《且听风吟》被福建省美术馆收藏

2018入蜀方知画意浓——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成都)

逸笔草草:郝中豪的禅意中国画作品

        最近,每个周末都会去大兵工作室一坐,因为每次去,大兵都会叫一两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喝喝茶,聊聊天,谈谈各自对艺术的理解,以及个人的艺术理想……说实话,从毕业到现在,已经很少有这样的氛围来单纯的谈艺术了!大家都很真诚,而且在每次的交谈中,都会碰撞出一些思想的火花,并带引我重新思考和梳理一些艺术问题。

     上周相遇的正是中豪老师,并欣赏了他的水墨作品,品赏过后,有一种说不出的欣喜和感动。个中原因,恐怕最重要的是中豪所画,于我心有戚戚焉!

      中豪的作品,如果用一句话评价,元代倪瓒“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再合适不过了。

       什么是“逸”?曾看过一篇文章,朱庚博在《中国画之境界——逸格》一文中,根据历代对“逸”的论述,将其内涵概括成六个字:“不象、自由、出尘。”

     所谓“不象”,是不愿意拘泥于物象,“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意即实在不屑于那个“象”。

     所谓“自由”,是忠实于个人情感。不做,不刻,不雕,不其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所谓“出尘”,与“意识形态”无关,不为谁服务;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要求。当然她又决然不是仇视社会,它是通过内省而达至善;人们欣赏它是需要提升自己,修养到一定的功夫才能有所解悟。

     所以,“逸”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的超越,尤其是个体的超越,从而流露出本我、真情、自然的状态。如果没有超脱的境界,是断然不能洒脱、不能“草草”的。而看了中豪的作品,完全是这种感受,不得不说这和中豪的禅宗信仰有关。而中豪也说,“我的绘画受佛教的影响,表现出‘清冷虚无’、‘韵味幽深’、‘浑然一体’的意境,使‘禅’、‘画’、‘文化’三者的交融。”其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

       我们知道,禅宗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直接参与并构建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体系。古代士大夫常说,诗贵有禅思,画贵有禅趣。唐宋以来,禅宗风靡一时,几乎到了文人士大夫“人人谈禅”的地步,而细品中国画论,无不是“禅思”的结果。但随着明清以来佛教人才的稀缺,禅宗亦渐渐失去了往昔那种活泼泼的精神气象,时至今日,禅宗更是一种边缘文化被修行人士所理解和认识,真正深入禅宗精神的更寥寥无几,仿若禅宗思想已与中国文化的血脉血缘渐行渐远。

        再观中国绘画研究,发现禅宗思想只是深刻影响着古人的绘画创作,如王维、梁楷、法常、八大、石涛等,而很少与当代画家有关系,即使被认为当代最能代表禅宗思想艺术审美倾向的“新文人画”,也被指责为类“禅宗”,多少有些做作,并没有真正体悟禅宗精髓。当然,这一方面和中国的大环境有关,唯物主义的信仰使当代中国人的宗教观念非常淡薄,再加上禅宗涉及到高深的佛教思想,真正领会是需要证悟的,确实亦令很多艺评家、画家避而远之。所以真正深入禅宗思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别说“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来进行艺术创作了。我不敢说中豪已经有所证悟,但他长久学佛,以及对佛教思想的深入理解,体现在作品上,即自然流露着淡泊、清寂、悠闲的禅意。

        古人讲,绘画创作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的融入在艺术家的血液里。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在佛学影响下产生的一个艺术理论命题,心源为本,造化为师,方有妙悟。当下书画艺术虽然看似异彩纷呈,但又有多少人只是用笔在画,而不知道心去了哪里?而对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解,中豪践行的是“不画别人的画,也不画大自然的画,要通过大自然画自己,通过物质画精神,这才是自己的。”因此也呈现了自我的独特面貌。

       其实,艺术的创作也是一种修行,从“有我”到“无我”的境界,每一步舍弃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修炼。中豪这样一种风格面貌的形成,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他最初也是从工笔入手,但随着自己对禅宗思想的感悟,对艺术的理解也更加开阔、包容,最终舍弃了被市场、大众接收认可的艺术,进而走向了追寻“本我”的艺术道路,也许并不能“雅俗共赏”,但言有尽而意无穷。

        自古书画就有正统和野逸之分,中豪无疑属于后者,而宋庄画家的境况大家都有所了解,一个体制外的画家,能在当下经济如此低迷的情况下,做出如此追寻,大概也是一种大无畏精神了,真为中豪这种精神感动称好。但这也是极令人欣喜的,因为中豪在艺术上找到了一条自我修行之路,愿他能在这条道路越修越好,走出更高的境界。

宛真于北京  201712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333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