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职称论文范文(热门6篇)_浪漫分享网

浪漫分享网移动版

主页 > 热点趣闻 >

机械职称论文范文(热门6篇)

机械职称论文范文 第1篇

机械工程特色学科建设研究

摘要:阐述了学科建设的机制、内容,大学学科建设、机械工程学科的内涵与意义,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机械工程学科在行业特色院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给出了具有特色的机械工程学科建设的目标、思路和内容。

关键词:学科建设;机械工程;特色学科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重点课题“注重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的机械工程相关学科建设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BB1212023)的研究成果。

“学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通常可以从学科建设的原则、建设的条件、建设的内容以及建设的功能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高等学校的学科是体现高等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最主要的载体,学科从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教育质量、教学优势、所处的学术地位等方面来体现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等学校的建设必须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建设是一所特色高校发展与进步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本文主要从学科建设的主体、客体等方面来对具有特色的机械工程学科的建设目的、内容与方法等进行讨论。

[1]

一、学科建设的机制

学科本身即为学科建设的主体,作为一门学科,必须要拥有独立而固定的以本学科方向研究为第一职业的学科主体。

学科主体既是知识的构造主体,又是知识的构造客体。

通常情况下,学科建设的载体包括学科建制和学科制度两个层面。

学科建制是学科进行建设和发展的物理存在,而学科制度是学科进行建设和发展的精神依托。

学科建制是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组织保障,它以一定的机构为依托,是学科主体的生存依附和生存形态。

学科制度是指不同学科受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发展背景和理论基础的影响,在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学科特有的逻辑思维表现形式和行动准则。

具体的某一学科研究领域所形成的科学知识体系一般被认为是学科建设的客体。

知识体系系统和规范,同时又具有明显的独立性是一门学科之所以可以被称之为学科的标识,也是一门学科能取得独立地位被定义为一门学科的标准。

[2]

二、学科建设的内容

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建设过程中,科学知识始终处于建设的中心位置,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学科建设纲领。

在以知识为中心的理念下,抽象的学科建设可以具体化为学科组织建设、学科制度建设和学科文化建设。

人们从学科组织中认识学科,学者们在学科组织中进行学术活动。

学科组织由学者、学术信息、学术资料三种要素共同组成。

学者是组织的核心和第一要素,包括学术带头人以及其领导的学术梯队。

学术信息是学者的主要操控对象,包括知识及课程、教材、专著、论文、科研成果等载体,学术交流的频率和层次等信息交换水平。

学术物质资料指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进行教学和科研的物质条件,包括研究资金、设备、图书资料等。

学者、学术信息以及学术资料这三种因素构成了学科组织建设的基本要素,三者互为支撑,难以独立运用。

通常情况下,学科组织建设是高等学校在学科制度框架下进行的。

大学学科制度指人们在学科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制度和规范,用来规定新进入学科的新人、协调和控制学科主体职业样式。

[3]

学科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无形的学科文化的积淀深度,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底蕴。

学科文化对居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一种规范的作用、警示的作用,并能凝聚本学科学者们对学科的忠诚度和信心。

因此,以学科主体、学科载体、学科客体为基础的学科建设是由一群学者根据一定的学术规则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以知识创新为原点,以知识产出和人才培养为目的,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的一种有目的活动。

三、大学学科建设

学科与大学是不可分离的,学科若失去大学的依托,其前进的步伐就会减缓,直至停滞;而大学如果对学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则会失去自身发展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将永远不可能发展成为一所一流的大学。

大学的学科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从学科与专业的设置、高质量精英人才的培养、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推进学科建设,还要求结合高校学科的学术组织机构的设置与建立,以及大学学科制度与文化的建设与形成等方面来进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高等学校在实施学科建设过程中一般会选择具有自身优势和特点的建设路径与方式,包括学科特色与方向、重点建设学科的选择以及建设组织管理形式等多个方面。

一般学科建设模式可以分为四种模式:以学校发展定位来规划学科建设、以学科带头人来规划学科建设、现有学科特色优势拓展的学科建设、利用学科交叉融合引领学科建设。

四、现代机械工程学科的内涵

基于传统制造的机械工程学科,其学科理论基础主要以经典力学原理分析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基础,主要将机械加工与制造中的工艺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

机械职称论文范文 第2篇

1.教师引进重学历轻能力

随着学历教育的深入与扩大,职业学校对机械加工类专业教师的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引进这一专业教师的考察过程非常简单,甚至为了扩大招生,补充师资,不需要实践经验,一纸学历就可以引入,完全不考虑其是否具备作为机械加工类专业的教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这就导致专业教师中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为数极少,很难胜任专业课的教学,并在学生的毕业实践环节给予有意义的指导。

2.教师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职业学校的机械加工类教师大部分直接来自高校毕业生,在任教之前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缺乏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教育技能。因此对机械加工类专业教师的培养应注重提高其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工程实践经验,才能担此教育重任。然而,目前没有相关政策引导教师必须参加实训,机械实践能力的培养被不同程度的忽视,优良的传统已被丢弃。

3.教师评聘重科研轻教学

目前中职教师的职称评定虽然是以教学与科研两部分来决定,但是对教学的要求非常简单,工龄教龄、发表文章等对于想要评职称的教师来说并不是难事,即使有教学上的差异,只要多承担项目也可以评聘,因此,很多机械加工类专业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写文章上,对实际的教学没有任何的促进。

二、中职机械加工类专业实训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

中职机械类教师的培养还有准入原则缺乏制度的支持,对于如何培养实训教师队伍的要求并没有相关的制度作支撑,并且,我国在培养机械加工类专业实训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迷茫性,这些都源于缺乏相应的制度还有相关的条例规定。

2.忽视专业能力要求,缺乏技能培训

我国的中职教育开始时间短,在实训教师录用时准入的门槛较低,过高的看重学历却没有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这就直接导致中职机械类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严重影响中职学校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学校对于中职机械加工类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并没有系统的培训,对于老师的技能水平的提高还有专业的知识并没有提出一定的考核标准。

3.专业能力缺乏,缺少专业人才

机械类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对于老师的实践要求也就比较高,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实训技能和动手能力,但是当前我国的中职机械加工类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相对比较匮乏。学校拥有的教师中大部分没有专业的实践经验,不能对学生的技能进行专业的指导,导致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三、如何构建机械加工类专业实训教师队伍

1.制度建设是基础

构建实训型的机械加工类专业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长线工程。学校要专门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实训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律、分析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找出建设的原则与途径等。在培养规划方面,应该确立坚持“三个优先”的原则:即重点专业教学基本建设需要的人才优先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优先培养;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方面有突出业绩的教师优先培养。

2.开展多种培训是关键

机械加工类专业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关键是要加强专业技能、教育技能的培训,实施终身教育制度,让教师不断充实知识,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形势发展的需求。根据专业的需求,充分开发校本资源,每年安排有专业兴趣、乐意从事机械加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在实训车间由实习指导教师任教,进行初级培训,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为下一步参加高一级的培训做好铺垫。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训。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让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进行业务实践。在工学结合的实战中,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生产、科研与教学得到紧密联系,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技能、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双师素质进一步得到提升。再有,就是组织机械加工类专业技能竞赛。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基本制度,更是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检测。技能竞赛在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方面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教师的实习指导能力可以在指导学生技能竞赛中得到提高,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目的。

3.内培外引机制做拓展

学校要帮助教师建立清晰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开展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职业资格培训。学校要求专业教师积极承担实训教学任务,提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由专业教师一人双肩挑。其次,要扩大兼职教师比例。把兼职教师作为学校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兼职机械加工类专业教师师资库。有计划地聘请与本专业相关企业的、具有机械加工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能够熟练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实训教师的比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达到加快实训教师队伍建设的目的。

机械职称论文范文 第3篇

关键词: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在技工院校当中开设的机械类专业中,机械类实习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重点。现在社会上积极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科技进步水平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劳动人员,这对工科院校的师资队伍特别是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各个院校的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调查显示:目前工科院校的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占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大多数实习指导教师都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可以独立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

有72%的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都具有本科学历,具有大专学历的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占94%,其他学历的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比重。一半以上的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都获得了机械类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证书,除此以外都具有高级和中级的专业职称。

二、现在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机械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缺乏

虽然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的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不算少,机械一体化以及质量和高级技师的数量也符合国家重点技工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机械类指导教师的标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仍然有部分实习指导教师还是比较缺乏的,如机电一体化、铸造专业,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严重缺乏,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明显小于相关专业的培养毕业生比例,致使师资和培养规模不匹配。

(二)部分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学历、技能和职称等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发现一部分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学历、技能、教师上岗资格、职称等基本条件不具备,达不到国家重点以上工科院校的教师要求,有一部分实习指导教师还是中专及以下学历,学历层次不高,也有一部分指导教师只是中级及以下职称,甚至有一部分在岗实习指导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这种素质水平无法保证实习指导工作,在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中初级资格以下的比重较大。

(三)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有些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机械理论知识,实习教学技能较弱,普遍缺乏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力,在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中年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要有较长时间的专业技能熟悉过程,同时在实习工厂中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差,只有少部分的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面对实习工厂中出现的工艺难题感到束手无策,对机械专业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技能掌握不牢固。

(四)缺乏有力的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保障制度

工科院校对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年龄限和学历限制较严,致使一些特色的机械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的引进受限,院校的编制标准限制了人才的引进,在编教师与不在编教师的待遇相差较大,使不在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有些院校对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薪酬标准、职称评定等机制不尽合理,未建立面向企业招聘实习指导教师的制度,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机会也较少。

三、加快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要想培养具有熟练机械专业技能的人才,就需要配备达到素质要求的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要有各个专业技术资格的申报评审标准。在进行队伍建设时要突出机械技能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要组建过硬的师资队伍,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是工科院校教师队伍的特色,工科院校要想获得发展,必须重视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

(一)建立健全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制度,对于师资队伍建设和促进技工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科院校对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在薪酬、培训、晋升等方面要有所照顾,要通过激励机制来调动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职称的评聘关系着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切身利益,也是院校教师管理制度的中心,要通过发挥职称的作用来推动教师队伍的发展,要加大中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要鼓励教师参加实习指导教师的职称评聘。

(二)对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提高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

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进行培训,每个学期都制订详细的实习指导教师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如在校培训、研修培训、出国培训,提高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技能。

(三)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组织年轻的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

年轻的教师缺乏企业的从业经历,所以专业技能较差。所以院校要安排年轻教师每年要定期的进行企业生产实践,要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加强院校和企业的合作,选择一些与机械专业对应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组织年轻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

(四)改革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发展保障制度

要改革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适当核定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的编制,制定合理的实习指导教师准入条件,招聘一些符合专业要求的人才进行实习指导,要建立企业专家聘请制度,吸收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或者是兼职教师,要为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创造良好的保障机制,激发教师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陶书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

机械职称论文范文 第4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 教材 师资队伍 教学软工程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是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因此,在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机械制图是高职院校工科各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和纽带,是工程技术人员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的重要工具,被喻为工程技术界的通用语言,同时又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个通行证。学生制图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工作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学水平。因此,提高学生制图能力一直是制图教师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学生制图能力包括绘图能力和识图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求能绘制和识读中等难度的机械图样。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淡化理论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淡化理论部分。几何作图知识在中学时已学过,制图课中少讲或不讲。点、线、面是组成立体的基本要素,其投影过程可放在立体三视图中讲解,并主要介绍投影特点,淡化或放弃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简化立体表面交线。立体的表面交线包括截交线和相贯线,均为形状复杂的曲线。生产中,技术人员在遇到此类图线问题时,常近似地用一般曲线代替。立体与平面相交形成的表面交线叫截交线,分为平面立体截交线和回转体截交线,在教学过程中,回转体截交线部分只介绍圆柱截交线的画法,而圆锥、圆球截交线只需介绍其种类及形状。立体与立体相交形成的表面交线,叫相贯线,相贯线的画法非常复杂,实际绘图时,可以采用近似画法,教学中应重点分析什么情况下形成相贯线以及相贯线的形状。

3.将CAD 绘图有机融入制图教学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计算机绘图已完全取代了以往的手工绘图,AutoCAD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绘图软件,绘图时被广泛应用。在制图教学中,将AutoCAD的基本绘图命令和修改命令穿插到组合体三视图后面,文字标注、尺寸标注、块操作等内容穿插在零件图和装配图后面,使学生在掌握机械制图知识的同时,又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绘图的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集中讲授立体尺寸标注。机械制图课程中,有关尺寸标注的内容有尺寸注法(国标)、基本几何体尺寸标注、截断体和相贯体尺寸标注、组合体尺寸标注、零件图尺寸标注、装配图尺寸标注。由于零件图和装配图尺寸标注时需要考虑零件和装配体的实际加工和工作条件,因此需单独讲授,其余部分应集中讲授,使尺寸标注内容脉络清晰,便于掌握。

5.灵活处理零件图中的技术要求。零件图的技术要求包括公差与配合、表面粗糙度等,这部分内容零散,涉及的概念和术语较多,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教学中可采用“先标注,后术语”的方法,即先引入标注格式,再详细介绍标注的具体含义,再讲授标注的要求和方法。

二、教材改革

教材是保证教学的根本。传统的制图教材分为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两部分。画法几何部分主要研究正投影原理,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很大;机械制图部分包括机械图样的表达方法、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标准件、零件图和装配图等,内容零散,不易掌握。因此,教材改革势在必行。新教材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坚持以培养能力为本位,尤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任务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每一个教学案例都精选工程实例,并给出详细的实施步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每个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都从学习目标或问题引导切入,学生可带着目标、疑问学习,先有结论,后有行动,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三、师资队伍建设

近几年,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注重深化内涵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是组织本校教师培训。采用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入高校培训和进企业实践培训相结合、网络培训与“师带徒”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教师向 “双师型”教师转化的进程。为进一步提高机械制图教学质量,我们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双师”培训,并派教师到工厂进行挂职锻炼,学习机加工工艺、焊接工艺、设备及管线安装工艺、施工图的审核,了解和学习教材中未提到的新工艺,充实教学内容。二是建立引进机制。通过引进高级工程师、招聘青年教师与特聘技能大师等措施,使教师队伍在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上更趋优化。同时,从工厂聘请了数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他们来自生产一线,真正了解工厂对技术人员在制图方面的要求,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充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一贯显得呆板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尤其是在课堂上介绍工厂的实际情况时,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机械职称论文范文 第5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升本;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

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就明确提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由此广东省职业教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急需一大批既懂专业技术又懂职业教育的师资人才。

2010年,受广东省教育厅重托,作为开辟广东先行先试的职教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三个试点单位之一的五邑大学,从当年的专升本招生中,以单独组班方式构成一个两年学制的机械工程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师范专升本班(以下简称职师班),这种模式与国内专门培养职教师资人才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四年制“本科+技师”的模式相比,有自身的特点:生源更优,培养人才的周期更短,能为各类中职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快速补充急需的职教师资。[1]本文以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职业技术教育专升本为例,对此类模式下如何构建课程体系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机械类专业职师班办学目标的分析

广东省教育厅将职师班的岗位目标明确指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巨大市场,强调培养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高素质教师。鉴于此,我们走访相关的行业企业、中职中专了解需求,为了使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得到更多的就业渠道,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职师班将办学定位于培养“中职教师+企业工程师”双师型高素质人才:一方面熟悉相关教育法规并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系统掌握机电装备与产品的设计、制造、自动化生产的理论及方法,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既能就业于中等职业学校或其他教育培训机构承担机电类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能进入各类制造业企业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

二、机械类专业职业教育专升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众所周知,一个专业的办学能否成功、培养的人才能否达到预期规格,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目标)实现的系统。[2]因此将“职业技术性”和“师范教育性”作为主要特征,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职师班的课程体系设计为三大模块(如图1所示),每个模块或者子模块下包含对应的课程群。

1.工程技术课程模块。

该模块包含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两个子模块,着力拓展和提升学生在机电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所设课程既要考虑学生在专科阶段已具备的基础,又要考虑学生今后人生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反映出本科层次的培养规格更高、基础更厚、口径更宽。因此在“增补+强化”的指导思想下设置一定分量的侧重理论性学术性的课程,如工程力学(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技术、测试技术、控制工程基础等,为学生今后从事研发性的技术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同时还设置了机电系统实践、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等一系列有助于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专项实践课程群。

2.师范教育课程模块

该模块包含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个子模块,重点培养学生形成职业教师的素养以及教书育人的能力。该模块中开设了教育学、教学心理学、班级管理与教学艺术、现代教育技术等理论性课程,这些课程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树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观念。此外,再加上为期14周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设计实践、教育实习等实训专项环节,学生自己制作教案登台讲课,协助实习单位班主任管理班级,从而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

3.人文科学素养课程模块

高等教育的任务当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某个具体专业的知识或掌握一门具体的职业本领,高等教育在为经济社会输送高端人才的同时也肩负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人才的特殊使命。[3]学校层面建构的通识课程体系,包含上百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涉及艺术、人文、经济、管理、工程等等门类,课程短小精悍,学习者凭兴趣自由选择,这对于职师班学生扩大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持续性发展能力大有裨益。

三、机械类专业职业教育专升本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的关系

总理在《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和举措》中指出“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对照2013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可以看到,对此类人才要求具备的知识包括:教育知识、专业知识、课程教学知识、通识知识;要求具备的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实训实习组织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教学研究与发展能力。而机械工程师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则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产品测绘与工程制图能力、数控装备操作与编程能力、设备安装与调试能力,(这四项属于基础工程能力)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核心工程能力)等。显然,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的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4]对照上述职业标准,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职师班的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合理对接。两者关系如图2所示。

四、结语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带来的职业技术人才需求旺盛,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应用型高校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培养职教人才的工作。在这方面五邑大学勇于先行先试,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力求将“职业技术性”和“师范教育性”作为主要特征,既注重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又注重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视野,将专科起点的学生经过两学年的学习和实践,培养为具有本科学历的职业教育师范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初步认可,也为同类院校进行这方面的办学提供了经验参考。

[ 注 释 ]

[1] 罗文华.对“3+2”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116-118.

[2] 鄢晓.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从课程体系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4(2):69-74.

机械职称论文范文 第6篇

如何预防机械工程中齿轮的失效

摘要:在现代机械传动中,齿轮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广泛的被应用在各类机械设备应用中。

相关统计表明,由齿轮失效引起各类机械事故的发生率超过了10%。

1、齿轮失效形式

齿轮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齿轮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同时,齿轮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其失效形式也是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齿轮的失效部位多为齿面,其他部位则很少发生。

根据工作过程中齿轮出现故障的原因,常见的齿轮失效形式分为以下几种。

齿轮折断

在机械工程中,齿轮折断有着很大的危险性,这类现象的发生直接导致齿轮最终失效。

按照其引发机制可分为疲劳折断、过载折断以及随机折断。

疲劳断裂。

齿轮在循环载荷的作用影响下,齿根处将会集中较大的弯曲应力,长此以往,如果集中的应力超出了齿轮的疲劳极限,那么就容易在齿根圆角部位出现疲劳裂纹。

随着齿轮循环次数和工作时间的的增加,经过长期的重复工作,疲劳裂纹将会不断加深扩展,终将出现疲劳断裂。

有较多的因素可以预防齿轮形成疲劳断裂,如齿轮设计时未能充分的估计实际荷载、齿根过渡圆角小、加工精度低、齿轮材料不当等等。

过载折断。

当过大的冲击荷载附加在齿面时,就会相应的导致齿轮应力大于其应力极限。

进而导致齿轮出现过载断裂。

通常为短期过载。

在机械工程中,齿轮出现过载断裂时,在断面部分有人字型花样放射区,或直接呈放射状,其中放射方向基本上平行于裂纹扩展方向,断裂源为放射中心,在齿轮折断的部位,可见壳纹疲劳线。

机械工程中若采用铸铁齿轮时,那么发生过载断裂的几率则更高。

随机断裂。

当齿轮材料剥落、缺陷而在断裂部位集中了较高的局部应力后,那么就将会形成齿轮的随机折断。

这种随机折断的断口形式类似于疲劳断裂。

齿面胶合

齿轮在机械运动过程中,往往是进行高速重载传动,齿轮在发生传动时,机械摩擦力做功会使齿合区的温度上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润滑油膜,进而导致两个齿面金属直接接触,且相互粘连,进而在齿面进行相对滑动,相对较软的齿面金属则会随着齿轮的滑行方向被撕下,并产生沟纹,齿轮发生的这种现象则称为胶合。

结合齿面胶合的不同原因和特征,可将其分为破坏性胶合、轻微胶合、局部胶合及中等胶合等。

齿轮若发生齿面胶合后,将会引发强烈的发热现象和磨损、出现不平稳的传动,甚至是导致齿轮报废。

齿面点蚀

在工作过程中,齿轮齿合表面上的每一个点产生的接触应力都是根据其工作状态进行变化的。

如果齿面的接触应力大于材料的接触应力的极限值时,那么将会有一些细微的疲劳裂纹在齿面表层形成,随着裂纹的扩展,逐渐剥落齿轮表层的金属微粒,进而出现一些细小的坑洼,又被俗称为点蚀麻坑。

齿面在出现点蚀后,其承载面积将会减少,引发噪音或冲击,甚至会折断齿轮。

倘若齿轮的点蚀面积大于齿宽、齿高的60%,则要对零件进行更新。

齿面磨损

齿面磨损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齿面进入了砂粒、铁屑等硬质屑粒,进而形成磨粒磨损现象,另一种是齿轮表面的相互摩擦而形成研磨磨损。

如图1所示。

当齿轮表面出现过渡磨损后,会大量的磨损工作表面材料,破坏齿轮形状,极易引发严重的振动和噪音,进而导致齿轮传动失效。

所以,在关键的重要齿轮中,齿面磨损要小于原齿厚度的10%,而对于一般齿轮的齿面磨损,则是根据设备的用途小于20%-30%,应及时更换超过标准的齿轮。

塑性变形

齿轮出现齿面塑性变形通常是在频繁启动、低速过载、频繁过载的场合。

在齿轮表面的工作应力大于材料屈服极限后,则将会出现塑性流动,此时主动齿轮面节线处将会有凹槽产生,而从动轮将会有凸脊出现。

这类齿轮失效往往是发生在非硬面齿轮上。

在实际生产应用中,要及时更换齿形变形严重的齿轮,尤其是左右不对称的齿轮。

2、预防措施

在机械工程的实际生产应用中,为了降低齿轮失效的发生率,还需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加强齿轮安装精度;合理选材;热处理;选择合适的齿轮油;增强修复等等。

在选择齿轮材料时,要结合工艺性能、材料韧性、强度等要求采取综合考虑。

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选用低碳合金渗碳钢是比较合适的,对于承受冲击载荷和重载的齿轮,选用的钢材通常是以Ni-Gr-Mo,Ni-Gr合金渗碳钢为主;对那些模数较小、功率较小,以及负载较稳定的齿轮,也可以选用Ni-Mn钢。

相对于普通电炉钢做的齿轮,采用这类钢材制造的齿轮可以使齿轮极限荷载增强15%-20%,弯曲疲劳寿命将会增强3-5倍。

制作齿轮的材质在经过热处理工艺后,能够使其硬度得到一定的提高,减轻或消除齿面局部过载,促进齿轮表面抗剥落能力的提高。

如用于煤矿机械中的齿轮,通过深层渗碳淬火,能够使齿轮的硬化得以减低,促进芯部硬度的提高。

有相关资料显示,机械工程中,由于润滑不当而引发的机械事故占,而润滑不足的引发的机械事故占有的比例为。

也就是说有超过一半的机械事故是因为润滑问题引发的。

可见,齿轮在使用过程中选用较好的齿轮油的意义非常重要。

为了使齿轮具备较好的硬度和强度,可采用堆焊修复,并采取磨光机整形处理,从而使焊修后的齿轮不进行热处理也可以使强度和硬度达到较高水平。

本文主要根据齿轮失效的几种形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失效的形式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齿轮失效的几种预防措施,使设备故障判别的准确率得到提高,并将故障及时的解决,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责任编辑: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