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神秘女就是曼蒂。
舞会上,一位身材高挑的神秘女士小声警告比尔,这不是他该来的地方。比尔想悄悄离开,可惜太晚了,派对上的其他宾客已然发现这个不速之客,并开始为难比尔。此时,神秘女站了出来,愿意一命抵一命。
比尔这才得以安全离开,寝室内的爱丽丝正做着噩梦。妻子醒来后说出自己的梦,竟然跟那秘密舞会有些许相似,这让比尔感到不安。第二天,比尔向爱丽丝坦白自己昨夜的奇遇。
扩展资料故事讲述一对中产阶级哈佛夫妻比尔和爱丽丝,他们受到雇主齐格勒先生的邀请,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舞会。在派对上,爱丽丝被一位绅士搭讪,比尔则认出医学院的同学南丁格尔,后者在舞会上当钢琴师。
一个夜晚,比尔接到电话去纳森家看诊,老先生不行了。比尔还是来晚了,老纳森先走了一步,他安慰了一下纳森**后便离开了。不过,他并没回家,而是在街上游荡并结识了流莺唐蜜娜。二人差点发生了点什么,比尔却离开了,来到南丁格尔今晚弹钢琴的一家小舞厅喝酒。
南丁格尔告诉比尔,自己曾经在一个秘密舞会上弹过琴,那里的人们个个穿斗篷戴面具,到处都是漂亮的女孩子。比尔听了就很想去,他在道具服装店租下一套衣服,打出租车去参加按个秘密舞会。
父与子漫画内容
内容简介
1934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德国,到处充满了火药味,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一套取材于日常生活反映父子间感情的漫画作品开始在《柏林画报》上连载,它的幽默温情犹如一片人性的绿洲,拂过万千民众的心,这便是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的传世名作《父与子》。它的幽默感和人情味表露得如此纯真,以致在问世近70年后,依然不断征服着世界各地的读者,散发出不衰的艺术魅力。 《父与子》中一个个生动幽默的小故事都是来自于漫画家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父与子实际上就是卜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实写照。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闪烁着智慧之光,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天伦之乐,永远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图书目录
卜劳恩和他的漫画《父与子》 我爱卜劳恩 父亲帮忙 圣诞书 汽车出了故障 会动的箱子 相像 像孩子一样吵架 正中靶心 剪得正好的照片 绘画的局限 晨练 一起上床睡觉 家庭杂技演出 榜样不是好做的 “前长,后短” 忘了放葡萄干 儿子出逃后 都是因为爱 挑衅不成功 对被留在家的报复 复活节小兔生出的复活节彩蛋 请给我四张儿童票 欢乐重现 最佳方案 鱼儿的信 新发明 一年之后 玩游戏时不要来打扰 不可救药 生日惊喜 输了棋的父亲 足够了 如果太过分,就别怪我不客气 好奇怪的螺旋形 两对父子 落日 一场不成功的音乐会 梦游者 可怕的邻座 再来一次,这太棒了 足球 梦与现实 被熄灭的父亲 乐于助人的教训 人靠衣装 按次序来 艺术带来的好处 艺术带来的好处 战争允许一切手段 最后一个苹果 不听话的马被驯服了 父亲的签名 没骗你,确确实实钓了条大鱼 秘密的圣诞手工制作 圣诞礼物 “爆竹”声声辞旧岁 结果好,一切都好 装腔作势的人与无私奉献的人 聪明的马 关于糊豆子的教育 题词 鬼怪 雪茄焰火 狂欢节 善待天鹅 用带锚的帽子对付大风 瞎套近乎 蛋糕 相像会令人难堪 给复活节兔子一个惊奇 假装小孩儿蒙混过去 并没想当英雄 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被捡回的子弹 遗憾 蘑菇 管教……但是晚了一点 对策 假期第一天 直到输掉最后一颗纽扣为止 回归自然 无论如何——要歌德的书 医生禁止他喝浓咖啡 铅球与皮球 化恐惧为力量 道德与马蜂 装病 狂热的钓鱼爱好者 礼物 墙上的镜孔 忍耐是有限度的 一个不领情的人 图钉 进入幻觉 冒牌大力士 吸引人的书 木偶剧场 神奇的魔术 露了馅的文艺** 家教 曾祖父、祖父、父亲和孩子 节前的秘密 独特的晨报 圣诞节的贵客 新年历险记 飞来的一只野鸭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痛苦的自责 雪人的反击 自制的小雪橇 一条冰道的意外发现 狮子的错误 原来不是金鱼 大笔遗产 宫中趣事 海虾带来的烦恼 意外的复活节礼物 习惯的力量 虚荣心被治好了 命令就是命令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难以实现的快乐 生活与理论不相符 行善的效果 了让麦克风里有声音 悲伤的乐曲 为什么要仆人 一饮而尽 顺从的仆人 夏季旅行中的突发事件 饥饿奏口乌曲 火! 紧急任务 野马 恩将仇报 想不到的猎物 神了,父亲真棒 丢失的衣服和音乐的力量 趁火打劫 打了一网鱼 小船没造成,脸却刮净了 插话者 不情愿的信鸽 海狸的报复 和袋鼠的友谊 山羊的陷阱 做好事却不得好报 龙卷风 配合默契 最后的精神食粮 完了——一场梦 鲁滨逊的追随者 这里——才是金子! 意外的勋童 瞧我,给你带来了什么! 岛上的意外救援 灰溜溜地离开 又回到了家 庆祝生日 “什么!这是我吗?” 早到一步 搞破坏的魔术 合适的距离 父亲见不得血 打猎成功后的悔恨 眨眼之间 画像摄影术 美术馆趣事 来自头顶的报复 没加考虑的援助 举例警告 大好时机 祖先肖像画廊 昂贵的狗儿 醉后剃须 毛笔和刷子 幸福从苦难中来 迅速实现的愿望 盛装的礼节 不必要的悲伤 小把戏 示众 像陈列馆中难辨真假 捉弄有钱人 意外得奖 芬兰蒸汽浴 糟糕的上钩拳 职业:发明家 骗人的把戏 谁笑到最后? 城堡里的奇遇 沉迷之后 男人和雪茄 名声的另一面 告别
《父与子》漫画你想问什么,《父与子》是德国漫画家伯劳恩的作品,我还有实体书呢。
在这里可以在线阅读:
:manhuadmzj/fuyuzi
望采纳,谢谢
是卜劳恩的那个父与子吗?
刚才翻了翻,没有名字的,里面都是用‘父’与‘子’代替的,包括宫殿遗产书,和后来在小岛上流浪写的信,署名都是‘父与子’‘Vater&Sohn’,当然,这个是德文。。
用一段文字描述《父与子》漫画内容
父与子《父与子》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闪烁着智慧之光,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天伦之乐,永远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的传世名作,1934年12月在战争中德国,一部反映普通民众父子间生活、情感的漫画在《柏林画报》上连载,漫画充满了人性的温情和幽默,把普通民众的生活通过父子间的表露刻画的如此纯真。漫溢着暖暖的人情味。
卜劳恩原名埃里希-奥赛尔,1903年3月18日出生于德国福格兰特山区的一个小村庄,1907年随父亲迁居福格兰特山区的首府卜劳恩市,17岁进入莱比锡绘画学院学习,在5年的学习中卜劳恩的绘画作品屡屡获奖,1921年——1933年,卜劳恩发表了大量的幽默画作,并为作家卡斯特纳绘制插图,1930年和玛丽嘉尔德结婚,第二年生下儿子克里斯蒂安。这就是他们的父与子。
1934年,卜劳恩得到纳粹当局的允许,在不发表政治观点的前提下为《柏林画报》提供漫画连载,大师把对爱子克里斯蒂安和父亲保罗-奥赛尔的挚爱融入《父与子》的漫画当中,连续三年间,共创作了近二百幅的作品,这种父子间的爱,给了非常时期的人们带来了甜蜜和安慰,也使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44年,卜劳恩参加反纳粹活动被捕,面对纳粹的死刑,大师选择在他41岁的生日即将来临之时自杀身亡。
战后《父与子》集出版,在德国家喻户晓,并且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读者们的喜爱,被誉为是德国幽默的象征,享有极高的艺术评价。《父与子》漫画成为世界漫画史上重要的一章,这种父子间的温情与幽默感染者每位读者,历久弥新。
父与子漫画如何十分有趣又富含哲理,十岁以上都可以看
父与子漫画启示晚,家家飘出了饭菜的香味。
老呆一家也准备吃饭了,呆妈在厨房里不停地炒菜,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听起来就像一场餐具交响曲。老呆则坐靠在沙发上悠闲地看报纸。不一会儿,呆妈就把一盘香气腾腾的美味佳肴端上来了。老呆扔下报纸,跟着香气坐到了餐桌前,刚要动筷子时,就被呆妈拦住了:“儿子,还没来呢,快去叫他吃饭。”
老呆放下筷子,垂头丧气地走到门口,一开门就发现儿子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书。老呆一声吆喝:“小呆,别看书啦,快去吃饭吧。”儿子只好依依不舍地走进房间去吃饭,老呆捡起书,无意中看了一下……
儿子坐下后,正准备吃饭,又被呆妈叫住了。她说:“你爸爸怎么还没回来,去叫他。”小呆不耐烦地走出房门,只见老呆童心未泯地趴在地上看着书,两条腿和孩子一样抬上抬下。儿子大声说:“老爸别看了,快去吃饭吧。”老呆说:“哎呀,我再看一会儿,你别再烦了。”儿子没办法,只好回房间告诉了呆妈,呆妈生气地走出房间,对老呆大吼道:“你怎么回事,怎么还孩子气,给我去吃饭!”老呆一惊,马上跑进房间去吃饭了,儿子拣起书,也去吃饭了。天色缓缓暗了下来,夕阳的最后一丝腮红也被快成黑色的深蓝给覆盖了。墨色的天空挤出一、两颗星星,在天空使劲地眨着眼睛。月光柔和地照在大地上,倒映出树的影子。家家户户的饭菜香从窗缝、门缝里飘了出来。
妈妈笑眯眯地从厨房端来一盆红烧肉,热气腾腾,香味紧接着从盆里溢了出来。红烧肉的香气直往秃头爸爸的鼻孔里钻,挡也挡不住。秃头爸爸馋涎欲滴,实在忍不住了,拿起筷子想夹肉,妈妈生气地拍了一下爸爸的手:“看把你急的,你看现场少了什么?”秃头爸爸光顾看桌子:“少了米饭,我马上去拿!”“错了,儿子还没来呢,快去叫他!”妈妈指着儿子的房间。秃头爸爸呶着嘴,指着香味四溅的红烧肉,但拗不过妻子,只好上楼找儿子。
秃头爸爸敲了一下门,咦,怎么没反应?又敲了几下,依旧没反应,秃头爸爸只得推门进入。令他吃惊的是,平时贪玩的刺猬头儿子正沉浸在书海当中,他翻看着这本书,一页,两页,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他时而眼睛发亮,好像发现了新大陆;时而默然神伤,似乎看见了过于悲伤的事。书似乎像一枚磁石,把他给吸引了过去。儿子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那样,不停地翻看着书。
直到秃头爸爸拧着刺猬头儿子的耳朵,他才回过神来。儿子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情不自禁咽了一口唾沫,仿佛把书里所有的内容都吞了下去,然后让头脑把它们给汲取了。儿子似乎还想着故事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使他牵肠挂肚。秃头爸爸情不自禁俯下身:“到底是什么书有这么大的魅力,把这么不爱看书的儿子也吸引了?”这时,书又转化成了胶水,把秃头爸爸的眼球给粘了过去。
当儿子坐在餐桌前,用兴奋的语气表示开始吃饭时,却发现秃头爸爸还没下来。
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过了许久,秃头爸爸还没下来。妈妈的脸渐渐暗了下来,拉了下来,没了笑容。妈妈和刺猬头儿子清清楚楚看见盆中红烧肉的热气已散尽。妈妈便指着秃头爸爸去的房间,用命令的语气对刺猬头儿子说:“快点叫你爸爸下来吃饭!”
刺猬头儿子嘟囔着嘴,很是不服气。他来到房间,发现秃头爸爸趴在地上,不时交替着双脚,像一阙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两只手托着腮帮,手肋顶着地面,支撑着大脑袋;大肚子贴在地上,肥肉与脂肪好像占了地板三分之一的面积。刚才还不服气的儿子,看到老爸那副天真无瑕孩子的模样,忍不住笑出了声。
哈,真是一对有趣的父与子。\天色缓缓暗了下来,夕阳的最后一丝腮红也被快成黑色的深蓝给覆盖了。墨色的天空挤出一、两颗星星,在天空使劲地眨着眼睛。月光柔和地照在大地上,倒映出树的影子。家家户户的饭菜香从窗缝、门缝里飘了出来。
妈妈笑眯眯地从厨房端来一盆红烧肉,热气腾腾,香味紧接着从盆里溢了出来。红烧肉的香气直往秃头爸爸的鼻孔里钻,挡也挡不住。秃头爸爸馋涎欲滴,实在忍不住了,拿起筷子想夹肉,妈妈生气地拍了一下爸爸的手:“看把你急的,你看现场少了什么?”秃头爸爸光顾看桌子:“少了米饭,我马上去拿!”“错了,儿子还没来呢,快去叫他!”妈妈指着儿子的房间。秃头爸爸呶着嘴,指着香味四溅的红烧肉,但拗不过妻子,只好上楼找儿子。
秃头爸爸敲了一下门,咦,怎么没反应?又敲了几下,依旧没反应,秃头爸爸只得推门进入。令他吃惊的是,平时贪玩的刺猬头儿子正沉浸在书海当中,他翻看着这本书,一页,两页,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他时而眼睛发亮,好像发现了新大陆;时而默然神伤,似乎看见了过于悲伤的事。书似乎像一枚磁石,把他给吸引了过去。儿子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那样,不停地翻看着书。
直到秃头爸爸拧着刺猬头儿子的耳朵,他才回过神来。儿子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情不自禁咽了一口唾沫,仿佛把书里所有的内容都吞了下去,然后让头脑把它们给汲取了。儿子似乎还想着故事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使他牵肠挂肚。秃头爸爸情不自禁俯下身:“到底是什么书有这么大的魅力,把这么不爱看书的儿子也吸引了?”这时,书又转化成了胶水,把秃头爸爸的眼球给粘了过去。
当儿子坐在餐桌前,用兴奋的语气表示开始吃饭时,却发现秃头爸爸还没下来。
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过了许久,秃头爸爸还没下来。妈妈的脸渐渐暗了下来,拉了下来,没了笑容。妈妈和刺猬头儿子清清楚楚看见盆中红烧肉的热气已散尽。妈妈便指着秃头爸爸去的房间,用命令的语气对刺猬头儿子说:“快点叫你爸爸下来吃饭!”
刺猬头儿子嘟囔着嘴,很是不服气。他来到房间,发现秃头爸爸趴在地上,不时交替着双脚,像一阙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两只手托着腮帮,手肋顶着地面,支撑着大脑袋;大肚子贴在地上,肥肉与脂肪好像占了地板三分之一的面积。刚才还不服气的儿子,看到老爸那副天真无瑕孩子的模样,忍不住笑出了声。
哈,真是一对有趣的父与子。
\下午一起床,爸爸就和妈妈一起忙得不可开交。而七岁的珀斯却悠闲地趴在地板上看着一本本漫画书。他心想:我又可以将漫画书看个够,真爽啊!
珀斯一看到有趣的内容,他就捧腹大笑,还在地板不停地打滚,把地板蹭得亮亮的。
晚饭煮好了,一阵阵诱人的菜香窜入鼻子。爸爸的口水一滴滴地滴下来,都快聚成一个湖了。“儿子呢?“妈妈问爸爸。“应该还在房间看书吧!”爸爸答道。“老珀斯,那我就让你这一家之主去叫小珀斯吧!”“遵命!”爸爸敬了个礼,大步流星地向房间迈去。
小珀斯一直在书中漫游,怎么也没听见爸爸说话。爸爸想:软的不行来硬的。随后,小珀斯耳朵一阵剧痛,立刻从书中回到了现实。“啊,疼!”珀斯大喊。从身后传来爸爸的声音:“赶紧去吃饭!”珀斯连忙爬起来。连一向掌权的妈妈也要听他指挥,何况我这个小兵呢?惨!珀斯想道。
珀斯心不甘情不愿地来到了客厅,“爸爸呢?”妈妈问道。“不知道。”珀斯被人搅坏了美梦,心里不好受,懒洋洋地说。“去,叫你爸爸去!”妈妈命令道。
珀斯看到爸爸正津津有味地看着书,心想:报仇的时候到了,哈哈!珀斯踮着脚尖,蹑手蹑脚地靠近老珀斯,使出吃奶的劲,将爸爸的耳朵用力拎了起来。爸爸立刻回过神来。“你这个小长官,力气真不小啊!”爸爸大声嚷道。
这对父与子相视了一下,大笑起来,笑得人仰马翻。
儿子一边吃饭,一边想:老爸差点走火入魔,这真是一本有趣的书啊。
父与子漫画作文有一幅漫画,名为《父与子》。画的是一位年迈的老人坐在一棵被砍断了树干的树根上。他的身后是密密麻麻的树根,一棵紧挨着一棵,似乎害怕自己也要“搬家”了。可想而知,老人把森林里所有的树都砍了,他面前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出售圆木。是的,他想把那一大堆“不幸落难”的圆木卖了。日子过了一天又一天,老人也在那坐了一天又一天,最终,他还是经不住岁月的洗礼,去世了。可是,他把树砍光,人类的天敌——沙尘暴来光临人类的住宅了。老人的儿子自知不能再卖树,于是,他改行开始卖沙尘暴留下的细沙……
看了这幅漫画,我想到了原来生机勃勃的地球却变成如今这副伤痕累累的样子。我会愤怒,我会惭愧。我愤怒是谁把地球变成这样,我又惭愧,因为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所作所为。
老人,砍掉了整片茂密的森林。为了什么?只为了求一时之利,满足现状,而不顾这不能想象的后果。不过我们至少也受到了启发:不能为了暂时的利润而伤害了自己,伤害了别人,太过贪心的后果将会是残酷的!
是的,我们受到了启发,但是,在老人一手制造的灾难——沙尘暴后,他的儿子,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眼看着沙尘暴就要一点一点地把地球吞噬了,儿子却不知悔改,竟开始卖细沙,也许,有人会想:他是一个很乐观的人。是啊,面对这样的环境,他真的很“乐观”,可,这种乐观正确吗?
朋友们,在父与子的身上,我们是否也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谁都知道,我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相信谁也不会故意去破坏吧?可是有些流浪的人,总说自己没有家。他们怎么会没有家,难道他们忘记了还有地球,这个美丽的大家庭吗!也许,我不该说美丽,为什么?难道人们还不明白,地球已经被我们破坏得面目全非了!我们既然不愿去毁掉自己的家庭,为何还要折磨地球这个更重要的大家庭?还是非要等到地球死去才知后悔!
也许,我们人类根本不该出现,以前,大地上的生物生活得多么快乐,没有谁去破坏它们之间生存的规律,它们也不会去伤害地球。看到这,也许又有人会想:动物的智商低,它们怎么会想去破坏地球呢?是,我承认,动物确实没人类的智商高,可正因为人类的智商“高”,才把地球破坏了,我很疑惑,这究竟是因为我们人类的智商太高了,还是因为我们人类太愚蠢才会去破坏地球?
地球被我们“整容”了,我们该高兴,还是反思?
漫画作文《父与子》傍晚,家家飘出了饭菜的香味。
老呆一家也准备吃饭了,呆妈在厨房里不停地炒菜,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听起来就像一场餐具交响曲。老呆则坐靠在沙发上悠闲地看报纸。不一会儿,呆妈就把一盘香气腾腾的美味佳肴端上来了。老呆扔下报纸,跟着香气坐到了餐桌前,刚要动筷子时,就被呆妈拦住了:“儿子,还没来呢,快去叫他吃饭。”
老呆放下筷子,垂头丧气地走到门口,一开门就发现儿子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书。老呆一声吆喝:“小呆,别看书啦,快去吃饭吧。”儿子只好依依不舍地走进房间去吃饭,老呆捡起书,无意中看了一下……
儿子坐下后,正准备吃饭,又被呆妈叫住了。她说:“你爸爸怎么还没回来,去叫他。”小呆不耐烦地走出房门,只见老呆童心未泯地趴在地上看着书,两条腿和孩子一样抬上抬下。儿子大声说:“老爸别看了,快去吃饭吧。”老呆说:“哎呀,我再看一会儿,你别再烦了。”儿子没办法,只好回房间告诉了呆妈,呆妈生气地走出房间,对老呆大吼道:“你怎么回事,怎么还孩子气,给我去吃饭!”老呆一惊,马上跑进房间去吃饭了,儿子拣起书,也去吃饭了。
儿子一边吃饭,一边想:老爸差点走火入魔,这真是一本有趣的书啊
全职猎人
闪灵二人组
浪客剑心
七虹香电击作战
一骑当千
甲贺忍法帖
鬼眼狂刀
舞HIME
圣枪修女
新撰组异闻录
真月潭月姬
梦幻妖子
风魔小次郎
幽游白书
圣斗士
火魅子传
柯南
天上天下
速写者
天空战记
烈火之炎
女恶魔人
枪墓
侍铳
水瓶新世纪
BOY圣子到
吸血姬美夕
神臂ARMS
逮捕令
玛德莱克斯
黑街二人组
AIR
读与死
海岸物语
快餐店之恋
钢之炼金术师
圣传
高校女忍者
天使禁猎区
侍魂
铠传
推理之绊
钢铁神兵
爆走猎人
宇宙骑士
白色猎人
出云战记
魔法老师
战奇潭
莱姆色战奇潭
间奏曲
超神姬
圣魔之血
北斗神拳
高达SEED
冒险王比特
扑杀天使
机械女神
纯情房东俏房客
武器种族传说
灌篮高手
中华小当家
生化体
这丑陋又美丽的世界
樱花大战
强殖装甲凯普
空霸
街霸
忘却的旋律
城市猎人
曙光少女
陆奥圆明流外传--修罗之刻
FATE/STAY NIGHT
怪物
青出于蓝
复仇天使
愿此刻永恒
魔女之刃
黑礁
第一神拳
银河铁道物语
JOJO的奇妙冒险
孔雀王
下级生
刃牙
黑猫
草莓百分百
水星领航员
弹道
X战记
BLOOD+
妖精的旋律
格斗美神武龙
爆裂天使
兽王星
天使特警
暗之末裔
地狱之歌
玻璃舰队
青空少女队
地狱少女
海底娇娃蓝华
舞乙—HIME
天才少女闪士
圣洁的维纳斯
永恒恋曲
**少女
超能力少年
青涩宝贝
魔法骑士龙威
贫乏姐妹物语
圣石小子
高桥留美子剧场
爱情泡泡糖
柠檬天使计划
飞轮少年
怪医美女RAY
魂链
DNA2
I's Pure
樱通信
通灵王
婆娑罗
犬夜叉
网球王子
杀戮都市
赏金猎人
全金属狂潮
最游记
天使怪盗
世纪拳王
碧奇魂
新白雪姬传说
龙珠
创龙传
植木的法则
女神候补生
星舰驾驶员
暗与帽子与书之旅人
毁灭者战记
枪X剑
级速战警
钢铁天使
翼神传说
七彩的素描
钟之音学院
特公
幻影
凉风
失落的宇宙
死神的歌谣
煌罗万象
克拉斯特学院
圣母在上
玻子汽水
爱的魔法
死体兵
夏色的砂时计
黑血兄弟
东月西阳
妖精狩猎者
美鸟日记
神魂合体
冥王计划志雷马
饿狼传说
机动新撰组之萌动之剑
成惠的世界
奇钢仙女
遥远时空中——八叶抄
神无月的巫女
极上生徒会
落语天女
危险代理人
甜蜜声优
闪耀计划
吉永家的石雕像
无颜之月
美少女学院
梦使
异度传说
纯爱物语
朝雾的巫女
阴守忍者
星际海盗
美女近邻
魔法少女奈叶
美少女战士
影技
水色
天使心
横滨出行购物记
恋之魔法波波糖
装甲骑兵
封神演义
魔法骑士
工作狂人
009-1
少女爱上姐姐
铁腕巴迪
苍之瞳的少女
恋风
女子高中生
野狼前锋
真实梦境
苍穹的法夫纳
老婆是魔法少女
岩窟王
兽兵卫忍风帖
牙
私立荒矶高等学校生徒会执行部
苍天之拳
调酒师
血色花园
地球少女
无责任舰长
十二国记
怪
赐予护君女神的祝福
杀人科
喧嚣学院
幕末机关说
金田一
零之使魔
叛逆的勒鲁什
史上最强弟子兼一
风之圣痕
黑之契约者
交响情人梦
陆军情报部3课
机动战舰
南海奇皇
天保异闻妖奇士
骑士
守护月天
雪之少女
恶灵猎人
京四郎和永远的天空
赝品画廊
除魔维纳斯
蓝色潮汐
魔法世界
娜娜
玫瑰文胸的季节
死亡笔记
交涉人勇午
大剑
少年阴阳师
威尔贝鲁物语
银河英雄传说
侦探学园Q
剑风传奇
分身战士
棋魂OVA
赌博默示录
罗德岛战记
机器人大战OG
地球防卫少年
彩云国物语
次元舰队
君吻
心跳回忆
天空之艾斯科嘉尼
兽神演武
高达00
狼雨
最终流放
仙境传说
濑户之花嫁
鬼公子炎魔
魔法使借贷
钢铁神杰克
永生之酒
精灵守护人
魔女猎人
魔人侦探食脑奈罗
美型侦探
SOLA
沙中足迹
僵尸借贷
奏光之STRAIN
银色的奥林西斯
蓝兰岛漂流记
英雄时代
魂兽
机神大战
偶像大师
原罪
破天荒游戏
紫音之王
幻光之翼
怪物王女
钢铁三国志
天使之尾
木偶师侦探左近
异邦人之无皇刃谭
高达0079
女神异闻录
狼与香辛料
吸血鬼骑士
铁马少年
青空下的约定
虫之歌
极乐天师
图书馆战争
地上最强新娘
驱魔少年
星之海洋
人型电脑天使心
药师寺凉子的怪奇事件簿
雨月
零之使魔 (前⒊季完结可能会出第⒋季)<爱情+校园+魔法+搞笑轻松+一点战斗)
在异世界哈尔凯尼亚被当作“使魔”被召唤出来的高中生平贺才人卷入了一场满载这四种元素的幻想罗曼史大冒险中。将才人召唤至异世界的是长相可爱(性格任性却也可爱)却没有丝毫魔法才能的主人样露易兹(她的每次施法都以失败告终,因为零成功率和零属性,她被戏称为“零之露易兹”。实际上是少见的“虚无”)。
总有⒊季,不长不短,第一季剧情比其他两季相比自然要好的多,搞笑但⒉⒊也是不错的!就是多了点爱情吧女主角变醋桶子了值得看
武器种族传说(完结)<爱情+战斗+一点搞笑+一点友情)
不知道该如何形容人气不错的动漫虽然刚开始也许有点无趣、不过后来慢慢就觉得狠好看了 特别是男女主角合唱颂词时给我的感觉狠是震撼!女主角蕾属于冷淡类的,男主角酷则是热血类的(誓必保护蕾`!)
龙虎斗(连载中)<爱情+搞笑轻松+校园+一点友情)
眼神凶恶,因此被班里同学看作不良少年的高须龙儿(不幸呐),正要升上高中二年级,并幸运的和暗恋少女栉枝实乃梨分作同班,对崭新的校园生活满怀希望。
心怀希望的迎来开学典礼的龙儿,与意外的与实乃梨是好友兼校内最恐怖的有“掌上老虎”之称的逢坂大河相遇。班里同学一同陷入了惊险、一触即发的状态,而两人则在龙儿的演讲上迎来了他们的初次见面。紧接着才发现两人正是邻居于是龙儿就好心地照顾起那"只""老虎" …
剧情不错,在我心中排名前⒊的动漫
狼与香辛料(完结,09年出第二季)<爱情+一点点战斗>
到处旅行靠贩卖一些小商品为生的商人与一位被村里人称为“掌控丰收的贤狼——赫萝”(当然,也是有她脆弱的一面。)“完全没有剑与魔法的”的斗智行商旅程。男主角罗伦斯也总是暗暗宠溺着赫萝,哟呵~~很喜欢女主角 是一个好看且简短的故事
乃木板春香的秘密、心跳回忆only love(完结)<爱情+校园+搞笑轻松>
同样是被本校NO1的学生看上的故事
心跳回忆only love,剧情狠不错一个教师,学生都显得怪异的学校(正是让人觉得搞笑的地方)从他转学来到这个学校开始,喧闹而有趣的恋爱故事开始了搞笑得很也很温馨,忽~年轻真好
不过应该说主人公幸运还是得说那里的男人都太差劲了呢居然会给⒊个美女给看上555羡慕兼嫉妒吖~~不过我认为同校那帮男生比我激心多N倍吧,哈!心中排名第⒉的动漫
乃木板春香的秘密剧情不一样罢了其实觉得有点"盗版"的味道不过也是不错了女主角很是可爱,虽是千金**却无半点架子,性格看似十全十美,实际上却是个相当迷糊、冒失的女孩,有点"天然呆"。她其实有「秋叶原系」那样热爱动漫的一面。可是在中学时期,兴趣曾经被人知道,而被过去的朋友们以恶意的偏见批评的经验,所以到现在都害怕著被他人知道她的秘密。而男主角裕人(老实说还满平凡的),丝毫不带任何偏见在她的兴趣上,甚至在各个方面给予支持,於是她对裕人抱有著好感。
夕阳染红的街道(连载中)<爱情+校园+搞笑轻松>
在私立Amity学校上学的长濑准一,某天看到了一位正在被男人们纠缠的美少女。为了帮助她,准一把它们分了开来。看见英雄救美的准一之后,男人们丢下一句“种族灭绝杀手”后胆怯地逃离了现场。在受到帮助的女孩子询问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好面子的准一耍帅地离开了现场。可是准一随即为了没有向少女报上自己的名字而后悔不已。
在暑假结束后,新的学期刚开始的时候,班上来了一个转校生。看到这个转校生的准一非常惊讶,因为这个转校生就是当时被自己帮助的女孩子“片桐优姬”!因为这种戏剧般的再会,新的传说开始了。从此时起,痛苦和甜蜜关系即将开始。哪曾想,还有更糟糕的事情在等着考验他们。
女主角刚看本以为是文静优雅那一类哈哈~~没想到也是任性大**那一类(不过只有在男主角面前展现吧)剧情还是不错的。
人型电脑天使心(完结)<爱情+科幻+一点搞笑>
比较老的了吧讲述一人与电脑(其实说成机器人那一类比较适合吧)嘛!不要觉得是电脑就不喜欢了不要对电脑产生歧视女主角小唧可是狠可爱的~~相对而之男主角本是个乡巴老,哈手头有点困窘吧由于考试失败,来到东京上补习班,过着贫穷潦倒的生活…… 到达东京的第一天,他很幸运的在垃圾堆捡到一个人型电脑,一直以来秀树都非常渴望拥有个人电脑当他抱着她带返公寓后,却不知如何开机,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开关并开启后,故事就此展开本须和秀树捡到了人型计算机〔唧〕。虽然不晓得她到底是不是〔Chobits〕,但她的身上似乎藏有极大的秘密。(小唧真是好惹人怜爱哎~~由于被拣到时貌似掉了个软件,刚开始就像个刚学说话的小孩子般)
凉宫春日的忧郁(好象完结了吧 - - 但那个结局貌似不像的样子)<>
前年排名第⒋的动漫
“我对普通的人类没有兴趣,你们只要是有外星人、未来人、异世界人、超能力者,就尽管来找我吧!以上。” ----我们的极其普通并没有任何必杀技和以上发言中涉及的任何身份甚至一点也不热血的男主角的身后,突然传出了这样诡异内容的雌性青春期生命体的声音。
才刚开学,凉宫春日的自我介绍就如此劲爆。又不是科幻小说,哪会有那种东西啊……,大家都这么想,不过我也有过凉宫那样的想法。但凉宫其实是个非常认真的人,观察她也成了我的习惯。没想到就在我觉得日子过得太平淡时,周遭突然发生了大变化。” 本作的男主角,因为座位在凉宫春日前面,而“不幸”被卷入了凉宫春日在校内组成了一个奇怪团体--SOS团,脱离常轨的校园故事堂堂揭幕啰!
故事开端男主角的自述代表了很多喜欢ACG、轻小说的人的心声,既盼望着不可思议的世界的存在,期待哪天自己身边出现个“不同寻常的人”与他/她卷入脱线又刺激的冒险旅程……又怕万一哪天真的面对这种世界与存在时,无力的自己不知如何应对……反正我们的男主角是理性派,幼儿园时就看穿圣诞老人是园长扮装,小学时虽热衷动漫特摄,但也随着年龄增长理智地放弃了寻找异世界的念头。然而,带着那么一丝希望与憧憬,期待着概率近似零的不可思议的相遇的同时踏入高中生活,也不是那么罪大恶极的想法吧?
以上摘抄的因为我对这部动漫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有时觉得开头那真的还莫名其妙的好笑
Ef-a tale of memories(完结)<爱情+苦涩感人>
本人排名第一的动漫~!!!!
满有深度的主要讲述了两对恋人间(两对间毫无关系)的故事画风+剧情都是⒈极棒!!哎哎不知道怎么形容了只知道我看了之后就深深爱上它了!!如何相信我的眼光就去品味吧~!!
Ef-a tale of melodies(完结)<同上>
以Ef-a tale of memories为主线制作的,也可以说是第二季啦同样是本人心中的神作~!! 顺便说说本人喜欢其中的一些话:
"这个世界上没有奇迹,有的只是必然和偶然, 还有就是,谁又做了什么"
"要实现梦想,就必须先拥有梦想"
伤感背景下说出的话果然狠是震撼呐!
风之圣痕,心中排名第⒋的动漫!(完结)<爱情+战斗+搞笑轻松>
男主角18岁那年由于没有使用火焰之术的能力而被赶出家门,从此远渡海外,卷入了一次奇怪的事件而成为了风术师。(特别欣赏他的性格,坏坏的~~与和麻签订契约的是风的精灵王,所以和麻也是世界上最强的风术师。)
女主角则是野蛮派的,十分好胜,并且有点任性。过于自信后导致有点莽撞,不过是暴走火焰的主人公。 在圣陵学园上学,被当作小贵妇人。能够操纵“神剑•炎雷覇”。因为一些原因成为了排挡于是呢就此掀开序幕
剧情还是算不错的
gift 永不消逝的彩虹(完结)<爱情+校园>
毫无血缘的兄妹恋(当然也是三角恋) 满温馨的第一部看的校园恋爱动漫所以觉得很不错故事的舞台是海岸边上的楢崎町,在这个小镇上有两种超常现象,其中之一是永恒存在的彩虹,还有一个就是被称为“Gift”的魔法,它可以实现这个镇上的原住民的一个愿望。有一天,曾经和主人公一起在小镇上生活过的义妹“莉子”又回来了。然后主人公和青梅竹马的“雾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还遇到了……
以上没有悲剧的`!结局都很不错噢~~ 都是我所看中的精华了``!(人物角色自然都是帅哥美女,不然我可不看噢~呵呵)自然也是短篇不超30集数的,剧情也是狠好德。希望喜欢!
Fate Stay Night(完结)<爱情+战斗>
这也是我最喜欢动画排名前5的一部,女主角是被召唤出的使魔Saber——传说中的亚瑟王(为什么亚瑟王是女的嘛,我就不明白了,我一直以为是圣女贞德的)。传说中的能实现任何人任何愿望的圣杯有个召唤仪式,就是选中7位魔法师,并召唤出7位历史和神话中传说中未能实现心愿的英灵一同战斗,直到其中的6位英灵的灵魂奉献给了圣杯,圣杯才会出现,但“圣杯战争”也会给普通人们带来巨大灾难。本故事的男主角卫宫士郎是10年前“圣杯战争”中毁灭的城市地区中唯一的幸存者,他为了阻止“圣杯战争”的再度出现而加入了这场战斗。小小透露一下,这次的一个英灵Archer的身份是10年后绝望死去的卫宫士郎的灵魂召唤(也就是,他正是未来的卫宫士郎,)他的心愿是什么呢?敬请期待!(怎么期待啊,你有下文介绍吗?)前年排名第2,女主角排名第1,Archer(男)第7。
在诸多西方现代艺术史乃至美国现代艺术史的著述中,马克·罗斯科比起同时代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德.库宁、纽曼所占有的地位和评价似乎仅仅是一个陪衬角色,而在中国艺术界的影响,也只有极少从事抽象艺术的画家才把他奉为大师。这种现象如同命运,很难分析出可信的原因.不过,据研究资料表明,美国著名批评家格林伯格以共名批评的方式推出代表美国本土风格的现代主义艺术,在罗斯科的话语中并不完全认同,而且始终怀疑这种命名的真实性,尽管他在生前也从中分享到名声和利益。艺术运动的定义往往是预设的、模糊的,它无法确切展现该运动中思想最深刻的艺术家,即使它成功地阐释了其他人。
严格说来,马克·罗斯科的大师地位的确立是1990年代之后的事情,可以说两个书写事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其一是杰姆斯.B·布鲁斯林(Jemese.B.Breslin)《罗斯科传》(1993),这部近600页的传记,以翔实的个人资料、调查访问和评论性的叙述,呈现了罗斯科的艺术和生命;表现出他自由主义个性中复杂的紧张、矛盾和冲突;解释了他的生活和作品形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力量;显示生活如何影响作品,以及作品又如何影响生活;为艺术界提供了一种观看和思考罗斯科作品的高度专业的全景式阐释,有力超越了罗斯科以往那种反叛且自毁的天才象征。其二是罗斯科的理论著作《艺术哲学:艺术家的真实》于2004年在耶鲁大学出版,他的儿子克里斯托弗.马克·罗斯科在该书序言中强调,它不是马克·罗斯科作品的指南。然而此书无疑可以充当开启罗斯科艺术神秘之门的钥匙,这是由于罗斯科在抽象转向之前的1940年和1941年,完全停止了过去那种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创作,他潜心研读神话、哲学和文学,并持续自己的理论写作,尽管本书不是他自身创作理念和作品意义的具体解释,但它深刻预表了其艺术理想,书中所批判的流行主义、物质主义也正是导致先锋艺术溃败的致命根源。正如分析哲学家阿瑟·丹托(Arthur C.Danto)在《艺术的终结》所论断的那样,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后历史的艺术时期,对艺术不断自我革命的需求已经消失。后历史的艺术氛围会让艺术转向人性的目的。当代艺术进入一个更稳定、更幸福的艺术努力时期,在这个时期。艺术永远对之回应的那些基本需要或许会再次相聚。可以说,马克·罗斯科的艺术哲学思想“回应”的“基本需要”,也正是艺术永恒而充满悲剧性的精神所在。
艺术市场从来不是一个正面参照系,但却从外在性的惯例印证了它因为新奇事物的错觉而兴旺发达,印证了资本主义本质上的虚无和贪婪,它需要不断把先锋艺术的象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目标不是别的,而是循环地延续资本的神话。 例如,2007年9月,苏富比拍卖行当地时间15日晚于纽约举行的名画拍卖会上,拍卖45幅价值连城的印象派、现代派和当代名家画作。马克·罗斯科 (Mark Rothko)一幅画作《白色中心——玫瑰红上的**、粉红及淡紫》受到热捧。行内人士先前已经估计,罗斯科于1950年创作的这幅作品,能够取得4000万美元的成交价;但它在各方竞相出价竞逐之下,最终以 728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据数据统计,1998年至2007年,马克·罗斯科作品流拍率仅为9%,其稳定的市场状况同时也见证了战后和当代艺术板块的快速发展。1966年,马克·罗斯科作品《红色22号》售价为155万美元,20年后其相似作品便已经开始突破百万美元大关。如此快速的价格飙升,在1999年后表现更加明显,以高价作品为例:1999年其作品《北方15度:**和红色》首次突破千万美元大关,9年之后类似的作品《No15》便已经达到了50441万美元。2007年5月15日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上,马克·罗斯科的作品《白色中心》更是创下了其作品目前最高价格——7284万美元。这一成绩也创造了2007年战后和当代艺术家作品价格的最高纪录。
“我年轻时艺术是一条孤独的路,没有艺廊,没有收藏家,没有评论家,也没有钱。但那却是一个黄金时期,因为我们都一无所有,反而能更肆无忌惮地追求理想。今天情况不同了,这是个累赘、蠢动、消费的年代,至于哪种情况对世界更好,我恐怕没资格评论。但我知道许多人身不由己地过着这种生活,迫切需要一方寂静的空间,让我们扎根、成长。我们得抱着一定能找到的希望活下去。”这是1955年罗斯科在工作室对拜访者不无愤慨的倾诉,“我可以在一百个地方展出我的画。可是我一点钱也赚不到。我可以演讲。可是他们不付演讲费用。有人写我,我的作品在各地展出,一年连1300元都赚不到。”可见,马克·罗斯科死后赢得的巨大的声誉和财富,与生前的困苦、焦虑和挣扎构成强烈反差,如同梵高,他们生前的奋斗时期实际上只有“饿死的自由”,坚守艺术良知的自由,这种悲剧精神选择了那些具备圣徒素质的艺术家,它根本没有偶然性和错位,因此而彰显的不是宿命,而是上帝的公义和恩典,无知不会是天才的条件,天才神授,发明概念,确立范式,为未来殉道,为天地立心。这可能与唯物主义和实在论的真实观相去甚远,却因此而成为罗斯科艺术哲学的一个复杂而深邃的思想命题:艺术家如何选择并追求自己的真理?艺术的真实性是什么?艺术家的良知和责任植根在何处?马克·罗斯科在本书中这样写道:“与过去艺术家的命运不同之处,恰恰就在于我们有选择的权利,这是因为选择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良知是否负责,对于艺术家的良知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艺术的真实性。”这段话可以视为他不无晦涩的艺术哲学的一个简明索引。
不过,要真正理解马克·罗斯科的艺术哲学思想,就有必要先了解他的生平,进而去读解他的作品,尤其是在1950年代抽象转型后的作品。当然,还有一把现成的钥匙,就是罗斯科之子克里斯托弗为本书写的序言,他不仅详尽叙述了自已和家人用了34年时间来寻找本书完整的手稿及编辑过程,还以艺术博物馆的专家身份,对本书的内容做出可信的读解和分析,这种双重的忠实在传记和理论写作中显得十分必要和可贵。下面就让我们从马克·罗斯科的生平和创作进入他的艺术哲学思想堂。 1903年9月25日,马克·罗斯科生于俄国维特布斯克省德文斯克市一个犹太家庭,他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在浓厚的犹太文化和宗教环境中度过童年。1913年全家移居美国俄勒冈州。不久,先到美国创业的父亲去世,马克不得不卖报赚钱以补贴学费。21岁时获奖学金就读耶鲁大学。因排犹情绪影响,他的奖学金6个月后被取消。为此他只好一边学习,一边在表兄开的餐馆打工。大学三年级时,他突然辍学,去纽约一家服装厂当裁剪工。次年进入纽约美术大学学生协会学美术,同时在百老汇的剧院做配角演员、画舞台背景和当灯光师。
1929年在纽约布鲁克林中央美术学院任兼职教师,开始了长达30年的教书生涯。同年在“机会”画廊第一次展出绘画作品。1930年代初结婚,妻子爱迪丝设计手饰,商业上相当成功,但她鄙视他那些画家朋友,粗暴批评他们的作品。因此也埋下了罗斯科轻蔑流行文化和实用美术的种子。
1933年举办几次个展,获美国政府联邦艺术计划资助,并以每周23.5美元工资受雇于政府。这时期结识了后来成为著名抽象表现派画家的阿西尔·高尔基、德·库宁和杰克逊·波洛克。1935年成为“十人”表现主义画家团体创建者之一。马克·罗斯科1930年代的作品,如《风景》、《坐着的人》、《街景》、《交腿而坐的女子》等,色彩微妙,构图简洁,造型带有刻意变形和夸张,城市景象如梦如幻,带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特征。
1938年加入美国国籍。这段时期,其作品风格开始变化,《地下狂想曲》(1940)中人物造型已近符号化,是迈向抽象主义的预演。此后,表达“人生的悲哀”成为主要画题,认为必须用支离破碎的扭曲形状方能表现,呈现一种“有机”图形的抽象主义面貌。如1940年的《无题》,以及《水中戏》、《源头》等。
二战期间,罗斯科与爱迪丝离异,不久与23岁的儿童书籍插图画家玛丽·艾丽斯(梅尔)结婚。1945年在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一次重要个人画展,获得评论界好评。罗斯科的绘画风格一直在不断变化中,到1947年,成熟的纯抽象风格开始出现。1949年起,他放弃自己既有的造型习惯,画一些大幅矩形作品,画面单纯,色彩重叠,边缘模糊。
尽管罗马克·罗斯科名声增长很快,但仍然十分贫穷。为了养家,1950年他去布鲁克林学院任全职美术教师。因与同事关系不和,1954年辞职。他生性固执,处世态度偏执僵硬。1952年惠特尼博物馆要购买他两幅画,他不仅拒绝出售,还把这个重要的艺术博物馆称为“废品店”。同年,应现代艺术博物馆之邀,参加“美国画家15人”展,临展时,送去的画与事先约定作品完全不同,使该馆艺术总监大为光火。同时,他与波洛克、纽曼的关系十分紧张,他曾声称是他教会了纽曼“怎样去画画”,从而损伤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1950年代,马克·罗斯科的声望稳定上升,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1958年被选为威尼斯国际博览会美国代表,并在马萨诸塞州艺术家聚居地普罗温斯镇拥有一间工作室。这时,他的抑郁症迸发,变得越来越神经过敏和消沉。他需要全神贯注全方能画出那些显得平稳安静的巨幅作品。对他来说,作画过程类似宗教祭典。他对作画过程严守秘密,作品完成前决不示人。他常常彻夜不眠,从下午5时一直工作到次日早上10时。他在剧院舞台那样强烈的灯光下作画,展览时,却把灯光安排得较暗,从而使他那些强烈的大色块从环境中凸现出来,仿佛悬浮在空中,给人造成强烈震撼。1961年,马克·罗斯科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达到艺术事业顶峰。收藏家、经纪人、批评家蜂拥而至,甚至肯尼迪总统也来捧场,对其敬重三分。
此后波普艺术崛起,对抽象表现主义构成挑战,加上逐渐紧张的婚姻关系,马克·罗斯科情绪恶化,开始酗酒,严重损害了神经和健康。1969年元旦,马克·罗斯科离家搬到画室居住,用整整一年时间画出最后一批作品。为人愤世嫉俗、狂狷不驯的罗斯科本来就没有几个亲友,他身边就是与他共同经历二十年艺术生涯的朋友们和太太梅尔,而朋友们一个个死去了。1948年,与他共同经历二十年艺术生涯的朋友高尔基自杀;1953年5月,54岁的汤姆林去长岛波洛克的家里参加聚会,回家后第二天就进了医院,心脏病突发而逝世;1956年8月,42岁的波洛克驾驶着一辆奥兹莫比尔敞篷车发生事故去世;1962年,34岁的克莱因心脏病死于巴黎;1963年,51岁的巴齐奥特斯去世;1965年,大卫·史密斯死于车祸;1970年2月25日,他用剃刀割断手腕的血管和神经,以自杀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当病痛和绝望时的这位艺术家于曼哈顿的工作室自杀之后,却也引发了20世纪最轰动的艺术丑闻案。他的经纪人劳埃德在三个月的时间,以远低于市场价获得了马克·罗斯科遗产中的800多幅画。后来经纪人成了被告,开始了艺术史上时间最长,耗资最大的法律斗争,经历了4年的诉讼和8个月的刑事审判。被告最终赔偿了920万美金的罚款,外加200小时社会服务处罚。遗产被重新分配,其中约一半给了马克·罗斯科的两个孩子。这事件充分暴露了优雅而体面的艺术交易领域中的黑幕。这就是克里斯托弗在序言中提到的他最厌恶、最痛心的一桩官司。
金元为了股东的大会的胜利也和财团之女约定结婚,贤珠看到新闻伤心了很久,她只能找金元提出分手。金元要求弟弟不要去美国,留下来帮他。金元想到失去真爱全贤殊哭得撕心裂肺。金叹的生活又恢复到了从前的高二学生,他对恩尚叙述十年后在家里开个派对,应该会是什么样的光景。
《继承者们》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3lNpRaxfIq_V1M0gQJ5DA
pwd=3sl7提取码:3sl7
高中生车恩尚(朴信惠 饰)是个打工狂人,她与单亲妈妈相依为命,过着黯淡的日子,是个不折不扣的“贫穷继承者”。金叹(李敏镐 饰)是韩国首屈一指大企业帝国集团的继承人,长相帅气,身世显赫,生来便拥有一切,然而他是个私生子,被同父异母的哥哥视为眼中钉,“流放”到美国留学。
个人简介
辛普森夫人是那个让温莎公爵不爱江山的美人。辛普森夫人能在英国史上留名和她得以如此出名,都是因为温莎公爵为她放弃王位,一时间传为佳话的缘故,我们对辛普森夫人的了解,也仅至于此了沃利斯(辛普森夫人)究竟是怎样一位女人?值得温莎公爵为他放弃英国王位?英国知名传记作家查尔斯·斯海厄姆撰写的《辛普森夫人传》详细记叙了她的成长、情感和人生历程,披露了辛普森夫人一生中很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值得一读。 童年经历
是私生女,所以她从没受过洗礼
贝西·沃利斯·沃菲尔德是私生女,生于1895年6月19日。那时候美国正从一场灾难性的经济萧条中缓慢地恢复过来。然而,沃利斯一家所在的巴尔的摩那简陋、雅致、偏僻的区域看不到大萧条带来的明显影响。沃利斯的父亲蒂科尔是这个家族中比较另类的一员。他体格虚弱,18岁时得了肺结核。
那时候的结核病患者是禁止与女性同居的。可是在25岁时,蒂科尔堕入情网,他遇到了24岁的艾丽斯·蒙塔古。艾丽斯活泼可爱,一头金发,非常漂亮迷人。
在与结核病人接个吻都被认为是很危险的,甚至会丧命的年代,艾丽斯的确需要年轻人全部的勇气和胆识才能和爱人开始这段浪漫的私情。他们避开家人的监视,在便宜的小旅馆、公园等地共谱爱的夜曲。令人震惊的是,艾丽斯怀孕了。
对于美国新教圣公会教徒的家庭来说,让非婚生子女出生是个灾难。因为这意味着这个家族将名誉扫地,甚至有可能被驱逐出新教。无论是沃菲尔德家还是蒙塔古家都不愿冒此风险,而身处这样的丑闻之中。他们不准孩子在巴尔的摩出生。
1895年年初,这对年轻恋人离开家乡去有名的度假胜地——位于宾夕法尼亚和马里兰州交界处高山之巅的蓝岭峰。
1895年6月19日,艾丽斯的孩子平安降生。这个名叫贝西·沃利斯·沃菲尔德的婴儿不仅是沃菲尔德和蒙塔古家族中唯一没有记录在册的后代,也是沃菲尔德家族中第一个不曾受过洗礼的孩子。家族中新教圣公会的长老们不同意举行洗礼。基于她是私生女这一无可辩驳的原因,巴尔的摩的教会组织也支持这个重大裁决。1910年4月17日,等到巴尔的摩的基督教堂开始接受沃利斯时,为了获得教会的承认,沃菲尔德家伪造了她的洗礼记录。而作为她没有受过洗礼这一事实的后果是:她三次婚姻中有两次按照教义是无效的,其中包括她1937年嫁给温沙公爵。在教会的人看来,沃利斯是个没有受过洗礼的人,终究将饱受永久的惩罚。
她小时候就派头十足、自命不凡
沃利斯是个外向、调皮、活泼的小姑娘。艾丽斯爱她,并为她而骄傲。她每周都给沃利斯拍照以记录她的成长。到1900年时,祖母的房间里挂满了300多张沃利斯的照片。艾丽斯参照伦敦艺术画廊的做法,给这些照片取名为“沃利斯童年照”。沃利斯天生是沃菲尔德家的人:派头十足、自命不凡。据克利夫兰·艾默里说,她把她的第一批洋娃娃称呼为阿斯特太太和范德比尔特太太,她俩是当时纽约上流社会的“皇后”。她最早接触到的读物就是有关时尚、歌剧、流行时装,以及有关英国国王和王后的故事。她从小就像王室成员那样举止高贵优雅,她从不叫艾丽斯“妈妈”,而是叫她“妈咪”。
1902年,沃利斯进入艾略特大街2812号,成了艾达·奥唐奈**幼儿园里的一名学生。也就在那儿,沃利斯开始显露出她的个性:样样都争第一。七岁那年,有一天奥唐奈**问全班:“是谁图谋炸毁伦敦国会大厦的?”一个坐在沃利斯后面的小男孩抢先站起来大声答道:“盖伊·福克斯!”——正好这也是沃利斯想回答的正确答案。盛怒之下,只见她抓起木制的铅笔盒,狠狠地朝那男孩头上打去。
10岁时,沃利斯进入圣保罗街714号时髦的阿伦德尔女子学校,离她外祖父母家只相隔几座房子。每当有同学因为她母亲接收房客而嘲笑她时,她就用她厚实的鞋底打她们。
卡罗尔**是当时阿伦德尔学校的校长。沃利斯常常蔑视她的权威,从而被公认为既粗鲁又傲慢,她的粗话常使老师们目瞪口呆。尽管沃利斯在家里和在学校经常挨打,她还是那么自负、固执而又死不悔改。她发奋地学习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学打篮球、学做针线、学烹饪,学习历史。虽然她并不漂亮而且一旦受到冷落时,常戏剧般地头痛和晕倒,但她的热情、活力、魅力使她很有威望。据她的一个同学说,她骨感而又生机勃发的体形、阳刚气的双肩、“印第安人”似的头发、脸型及外突的下巴,使她在同龄的女孩中与众不同,可以说“很出众”。她总是穿戴干净、整洁,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因为她知道任何仪表上的邋遢都会招来木梳子的鞭打或罚洗冷水澡。她的铅笔总是削得尖尖的,衣服和裙子熨烫得笔挺。从未有人看见她嚼口香糖或啃吃剩的半个苹果。
她每次都认真研究猎捕对象
12岁时,沃利斯变得更加叛逆,她的聪慧、伶俐简直让人受不了。她高而尖的嗓门、一串串连珠炮似的问题、大胆又信心十足的神情加上常戏剧性发作的头痛病使她成了公认的难管教的孩子。她顺从而有耐心地参加新教圣公会教徒沃菲尔德家和蒙塔古家的各种宗教活动。尽管她事实上从没受过洗礼,但是两家都确信她已是坚定的信徒了。在那个年代,年轻女孩通常只会缝纫、做饭、准备菜谱,只会把时间花在穿衣打扮、打篮球上,沃利斯却早早地开始追求男孩子了并筹划着自己的未来。她想当医生、科学家或者探险家。
1911年,沃利斯去了弗吉尼亚米德尔堡的勃尔兰德,那是个专门面向富家子弟的夏令营。在那儿沃利斯陷入了初恋。她迷上的人叫劳埃德·塔布。塔布是个有大笔财富可继承的英俊少年,看上去如运动员般充满活力。阿伦德尔和勃尔兰德的其他女孩子们非常妒羡她这位绝顶完美的男朋友。她们相互打听,想知道作为她们中最不漂亮的女孩是如何成功地追到她们公认的帅哥的。
沃利斯成功的秘密在于她认真仔细地研究过她的猎捕对象。尽管对于足球没一点兴趣,她设法了解到塔布在学校足球队踢进的每一个球。她知道他以多少分钟夺得了游泳比赛的冠军,喜欢吃什么冰激凌以及酷爱冬季滑冰。这些得归功于塔布的朋友们。他们悄悄帮助她实现了阴谋俘获塔布的计划。
沃利斯知道如何去奉迎男孩子,如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她大胆地抚摸男孩子壮实的双臂,尽管这种举动被认为有些过分和有失体统。她还懂得如何逗塔布一家人开心、讨他们喜欢。在格利洛纳这座宏伟的、门前有大庭柱的战前华府里常常荡漾着她清脆的咯咯笑声。在那个悠长的夏季,她在那儿度过了许多宝贵的午后。她和劳埃德相互吟诵着法兰西帝国史诗、一起朗读着布思·塔金顿的畅销书《俊友》。俩人常常是你读几段,我读几段。有意思的是,她尤其喜欢那些有关国王、王后的故事,有关平民如何引起皇室的注意、获得他们青睐的描写。
“她的房间里挂了几十张王子照片”
和当时成千上万的所有年轻女孩一样,沃利斯迷恋上了传说中的英国皇位继承人——长着一头金发、年方十七的威尔士王子。她的房间里挂了几十张王子的照片,她还剪辑出所有有关王子的报道,时刻关注着王子的一举一动。1914年,沃利斯从奥德菲尔德兹毕业了。已经是十八岁的沃利斯,按照传统习俗到了该公开出席一些社交活动的时候了。机遇来临了:那是对于所有巴尔的摩年轻女孩来说一年中最重大的事件。单身四对舞会是当时最高档次的社交聚会——女孩子能参加这个舞会,是对她社会地位的一种保障。五百个女孩子中只有四十九人能够幸运地受到邀请。这个盛大、隆重的舞会按惯例将在12月的第一个星期四在抒情大剧院举行。夹杂着兴奋、担忧、沮丧的复杂心理,沃利斯心情亢奋难以入睡,心中只徘徊着一个问题:她会是那49个幸运儿中的一个吗?
终于,决定命运的早晨来到了,她急忙撕开信封。那里面有那张无比珍贵的请柬!她眼下要做的全部事情是设法置办服装、请一位家庭成员作陪伴、准备服饰上的装饰花。
沃利斯只有用甜言蜜语去打动所罗门大舅舅,说服他最大限度地支持她。最终舅舅给了她20美元——这至少足够买30件衣服,真是难以想象的一大笔钱。沃利斯把这笔钱全部用来定做一件礼服,只有一件。
这是一件白色缎子晚礼服,和著名交际舞蹈家埃琳·卡斯尔身穿的在巴黎缝制的沃思女礼服一模一样。她又花了更长的时间来学习一步舞和刚刚兴起的探戈舞。她还大大提升了她的华尔兹舞技。
舞会上,沃利斯连续几个小时一刻不停地跳着舞,差点跳断了腿。每当一个新舞伴过来,她都把全部的关注集中在对方,从不谈论她自己。于是,年轻人会一次又一次回到她身边。尽管在那天的女孩子当中,她可能属于最不漂亮的一个,但是她聪明、有魅力,她很清楚这一点。 初遇王子
25岁,初见偶像威尔士王子
自从那个美妙而又让人感到荣耀的夜晚之后,沃利斯开始把自己看作女人。沃利斯真是个男人迷:她甚至不怕会被人家说三道四,开始了她一系列令人费解又眼花缭乱的浪漫情史。1914年1月,她随表姐到新组建的海军航空中心基地散心,邂逅了英俊的军官厄尔·温菲尔德·斯潘塞,这个人成了她的第一任丈夫。
1920年4月7日发生了一件大事。威尔士王子与表兄路易斯·蒙巴顿在乘名望号巡洋舰去澳大利亚途中来到圣地亚哥。年轻的王子纤瘦、矮小、一头的金发,显得迷人又随和,很快便征服了整个圣地亚哥。下午2点30分,他与蒙巴顿来到海边,和战场上归来的退伍老兵们握手,然后在礼堂内向大约25万人发表了演说。
沃利斯一定对没有被邀请出席在新墨西哥号战舰甲板上为欢迎王子举行的盛大午宴,以及随后在阿鲁斯图克号和皇家海军舰艇名望号上接受王子的接见之事而愤懑不平。很可能是温菲尔德的酗酒和不检点的行为以及与上司的冲突最终带来了这个严酷的社交惩罚。
那天晚上沃利斯和温菲尔德一起出席在科罗纳多饭店的市长舞会。可是她的自尊心又一次受到了打击,晚宴的来宾名单中没有她的名字。沃利斯只是远远地看见身穿皇家海军夏季白色制服的王子与数不清的人握手。王子很早就离开了。
虽然沃利斯见到她少女时代的偶像时一定非常激动,但是这段令人兴奋的经历立即被婚姻的阴影所吞噬。
初婚不幸,她放纵自己
5月份,艾丽斯来看望沃利斯,发现她很伤心。温菲尔德几乎彻夜不归,偶尔在家时,不是拍桌子就是砸家具。他说他打算回佛罗里达,他爱上了那儿的一个姑娘。
转眼到了1921年的春天,沃利斯和温菲尔德搬进了加利福尼亚大道上的布赖顿酒店公寓。她很快就后悔作了这个决定。温菲尔德歇斯底里的喊叫经常在半夜把全酒店的人吵醒。温菲尔德把她锁进浴室,一关就是几个小时。他经常烂醉如泥,并且和别的女人有染,也许还有男人。最后,沃利斯只有选择离婚。
不管对蒙塔古家族还是对沃菲尔德家族来说,离婚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丑事。艾丽斯和贝西姨妈设法劝说她打消这个念头。此后,她的丈夫去中国服役,而中国对于一个年轻女子来说显然是个不太合适的地方,这使得她的行为比一个离了婚的女人更容易被接受。她又开始频频约见很多老朋友。
在意大利大使馆举办的一次招待会上,沃利斯向迷人的意大利大使频送秋波,她达到了目的。随后,沃利斯又开始注意上了阿根廷大使馆一等秘书、35岁的费利珀·埃斯皮尔。沃利斯得加紧行动,不能错过任何机会。她设法让自己受到邀请参加埃斯皮尔也会出席的晚会。这只丑小鸭拿出当年威灵顿谋划滑铁卢战役的全部勇气和决心开始筹划如何引诱费利珀·埃斯皮尔上床。用她老一套会奉承的伎俩,沃利斯果然从追逐他的华盛顿社交名媛手中把他俘获过来。他们的私情成为了华盛顿的一桩头号丑闻。
1926年的圣诞节,沃利斯接受了老朋友玛丽·拉夫雷的邀请,去纽约过圣诞节。她去纽约的决定导致了一次偶遇,使她变成了辛普森夫人。 曲折经历
“才华横溢”的辛普森夫人用婚姻改变命运
在沃利斯的面前,人生没有捷径。父亲早逝,只有妈妈的她度过了贫苦而动荡的童年。她知道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在青春绽放之时,她精心经营,嫁给了海军部的斯潘塞。运气着实很差的她在婚后发现,她的丈夫不仅是个酒鬼,还与其它女人有染,在军队里放浪不羁,没有任何前途可言。在尽力弥合之后,她的第一段婚姻仍以离婚收场。她不再是斯潘塞太太,也不再是一个可以憧憬婚姻改变命运的少女,她又做回了沃利斯,一个离过婚的可怜女人。
在人生的低潮期,沃利斯积极拓宽社交面。机会又来了,她闯入了一个已婚男人的生活,摇身一变成了中产阶级,被大家称为辛普森夫人。她的侵略固然是不体面的,但是在英语中“ambition”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进取心,另一个是野心。沃利斯的野心被唤醒了,她怎么可能满足于做辛普森夫人。顶着这个身份,借由辛普森的社交关系,她终于来到了王子爱德华的面前。
一个经历过两次婚姻的女人,凭借什么征服了英国最有地位的男人——爱德华八世?论长相,她没有通常意义的美貌。论身材,她瘦骨嶙峋,那时也不流行骨感美。更何况爱德华从王子时期开始,就已经被各式情人包围。王子的情人绝非等闲之辈。她们美貌娇媚如塞尔玛,个性十足如驾驶飞机的女飞行员贝丽尔,热情痴心如达得利夫人……除了这些没有社交地位的情人,还有一堆身份高贵的公主企盼与国王结成连理。
沃利斯却打败了她们,以她无可比拟的魅力收服了爱德华漂浮不定的心。她广泛的兴趣使他俩兴味相投;她诙谐的段子和智慧的评论使他刮目相看;她品位不凡的着装让他惊艳不已,再加上她精明的手段最终让国王俯首帖耳,她就这样俘虏了英国未来的国王。但爱情之外的现实是:一个离过两次婚的美国女人是不可能被英国王室所接受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国王毅然放弃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投奔了爱情。
这与其说是一本人物传记,不如说是一本“女性自救书”。辛普森夫人简直是一个最“才华横溢”的编剧,她把自己的人生撰写得跌宕起伏,常常挽狂澜于即倾,于平淡中见华彩。至于最终她还是距王位仅一步之遥,调侃地说,她只是一个编剧,结局要由制片人和导演说了算;正襟危坐地说,那就是中国的一句古话:“命中七寸,难求一尺。”但经历了这样的生命历程,能够生存下来并保有国王毕生的爱,她至少也是一个传奇 王储心血来潮
1931年6月,王储心血来潮,又玩起搁置已久的老把戏,换上便装,一身普通佣工打扮,登上一列便车,只身出外游玩。火车空空荡荡,偌大一个包厢,除王储外,只有一个单身女人。那女人金发蓝眼,皓齿厚唇,体态丰盈,秀色可餐。言谈间风情千种,移步时仪态万方。王储偷窥良久,怦然心动,不禁打破在女人面前冷若冰霜的冷面郎君习惯,主动与那独身女子攀谈。二人天南海北闲扯,从伦敦的雾天到大西洋的风,从法国的白兰地到西班牙的古城堡,话越说越多,一发不可收拾。年届37岁的王储第一次彻底投入,感到身心愉悦的快活。这个女人来自大西洋对岸的美国,也就是促成英王退位奇闻的辛普森夫人。到这时为止,辛普森夫人仍不知王储的真实身份,仍把这位与她主动攀谈的英国男人当作一个普通劳动者。
列车邂返以后,王储和辛普森夫人一见钟情,成为知交。两人频频约会,形影不离,双双出没于上流舞场,下等酒吧。泰晤士河游艇上,维也纳多瑙河岸,意大利比萨斜塔,到处留下王储的开怀笑声和辛普森夫人的莺啼软语。二人一个风流倜傥,一个绝色倾城,一时成为新闻焦点和人们街头巷议的对象。有人大谈辛普森夫人被立为英国王妃的可能性,但这一猜测立即被洞悉英国王室继位惯例的人们否定。辛普森夫人虽有沉鱼落雁之色,浑身上下确实透露出雍荣华贵之气,但她年长王储好几岁,有过婚史,出身于贫贱人家。不仅如此,辛普森夫人还是美国公民。一向高傲无比的英国人绝不会接受一个已婚的美国妇女为自己国家未来的王后。这有损于大英帝国的赫赫威名!王储钟情于辛普森夫人大概是逢场作戏,一场闹剧而已。 对她的评价
辛普森夫人,美国人,原名沃丽斯 沃菲尔德,平民家庭,早年丧父,受过很好的中等教育,无力读大学。第一次嫁给一个军人,第二次嫁给商人辛普森先生,随后移居英国。谜一样的沃丽斯,用了什么招数,竟然偷走了英国国王的心?
沃丽斯具有美国人的独立精神,意志坚强,幽默乐观,见解独特,同时也很有女人味。她不漂亮,但体态轻盈,优雅高贵,有教养。她布置的家舒适得令人叫绝;她张罗的美式晚宴会赢得国王的赞赏;她能让这个疲惫孤独的男人,说出不能对任何人说的心里话。就像懂自己的心思一样,她懂得这个男人的每一个用词和字眼……亲王什么样的漂亮女人没见过?脸蛋儿早晚都会衰老的。他接受的是她整个的人和这个人所创立的一整套有情趣的生活方式。沃丽斯住宅中那张喝鸡尾酒的小桌,亲王就非常感兴趣。桌子和酒--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种富足的生活方式。亲王体验的却是同样属于生活本质的、同样需要珍视的温馨、舒缓、诚挚、从容,一个可以让流浪的心灵停下来落落脚的地方。
亲王眼中的沃丽斯是个神秘、新奇、捉摸不透的女人。她当然会有她的太阳背面。不过,好也罢,坏也罢,爱情并不怎么讲道理。她能让亲王只对她一人说:我永远不会放弃你。永不后悔。如果再让我选择一遍,我还选择你--作为女人,这已经足够了。你还想让她怎么样呢? [编辑本段]历史上最动人的爱情史
英王乔治五世和玛丽皇后共有6个孩子,威尔士亲王是长子,继承王位后为爱德华八世,被迫放弃王位后被封温莎公爵,辛普森夫人则一直称他大卫。
威尔士亲王就读于皇家海军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掷弹兵卫队服役。这位“受人欢迎的亲王”,还是一个风度翩翩、富有人情味的绅士。他有一张文弱年轻的面孔,眸子忧郁深邃,高鼻梁,一头金发。这样的外貌,加之皇室无上的尊贵,他成了女人心中梦一样的人物。22岁那年,亲王与公爵的女儿罗丝玛丽一见钟情,但被国王夫妇强行拆散,王室根本不能接受自由恋爱。王室为他从欧洲各国王室物色了18位妙龄公主,也惨遭亲王拒绝。亲王完全按照自己的口味,自由地和一些女人交往着,其中长久保持亲密关系的就有两位。
英国王室一直关注着亲王的举动。亲王当然不会知道,他的不受干扰的热恋只有5年。而后,爱情将“演变成一个可怕的结局。”这一点却被老国王乔治五世预见到了。老国王说:我死后,这个孩子不出12个月就会毁掉自己。
1936年真算得上是英国的灾年。1月28日,乔治五世去世,亲王继承王位。即位典礼后,新国王就对辛普森夫人说:任何事情都不能改变我对你的感情。然后笑笑,走了。5 月,沃丽斯开始办理离婚手续。8 月,新国王带着心爱的女人去地中海度假,起初一切都非常美好。在南斯拉夫的马夏,当地人穿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围着国王和沃丽斯欢呼。在阿尔巴尼亚小渔港的夜晚,沉积的高山突然燃起火炬阵,成千上万的农民用火把和歌声欢迎国王。国王开玩笑地说,这全是为了沃丽斯,因为他们知道国王爱上了她……不过很快,快乐退潮,美国各大报连篇累牍惊爆英国国王恋情,消息像病毒一样反馈到英伦三岛。11月,国王正式通知俗称“约翰牛”的首相鲍尔温,要与沃丽斯结婚。鲍尔温则以内阁总辞职的执政危机率部向国王发难。英国媒体也将披露丑闻。王室因此蒙羞。他们为国王划定一条路线:辛普森夫人必须立刻离开英国。后来变成两条:或者女人离开;或者国王逊位。12月11日,国王发表了告别广播讲话,宣布为了能和心爱的女人结婚,他将放弃王位。温莎公爵只做了325天国王,连加冕典礼都没来得及举行,就为爱情逊位了。 爱情风暴引发政治风暴
国王准备和沃丽斯结婚的消息一经传出,家就被包围了,陌生人在记录她们的行踪,恐吓信批评信纷纷寄来,有人准备刺杀她。沃丽斯转移到贝尔凡得宫,又被迫前往法国。
除了三俩朋友,留在英国的国王几乎在单枪匹马地作战。有朋友劝大卫接受妥协方案,接受无名义婚姻,可以结婚,但妻子不享受丈夫的地位头衔。大卫决定后退一步,接受屈辱。鲍尔温可不想放过国王,他坚决反对,连国王准备将这种婚姻问题提交国会办理立法程序的要求也一并拒绝--这便是有名的“严重的宪法争执”--国王与内阁彻底决裂。国王向王后和三个弟弟求援。王后认为,不能认同这桩有损王室尊严的婚事,坚决不承认这个儿媳妇,拒不授予沃丽斯“公爵夫人殿下”的头衔。国王表示,婚事不成宁可退位。王后说,你不当国王,你弟弟会当得很好 --王室残酷地对自己的儿子关上了大门。民众一片惊愕。整个帝国的女人都把沃丽斯看成是偷走国王的坏女人--民众背叛了国王。舆论界更是狂喜地大兴风浪,说沃丽斯心术不正、玩弄阴谋诡计,冷酷无情……对他们来说,无所谓背不背叛,正义首先让位于利益。
只有萧伯纳、丘吉尔、毕维布罗克寥寥几位最智慧、最优秀的人物支持国王。丘吉尔在众议院、毕维布罗克在舆论界根据宪法为国王争辩……丘吉尔说,国王想娶他心爱的女人为妻,有什么不可以呢?大卫为英国尽忠25年,侨居法国后,没有一天不思念祖国。他的祖国在他死后才再度接纳他,将他安葬在温莎堡的王室墓地。沃丽斯死后与公爵合葬,但这只表明王室有限度地和解,墓碑上仍然刻着“温莎公爵夫人沃丽斯”的字样,还是不称“殿下”。
你好
Unit 1
flashcard<>快闪存储器卡
Vocabulary<>字汇
aloud<>大声地
pronunciation<>发音
specific<>特性
memorize<>记住
grammar<>语法
differently<>不同的
frustrate<>挫败
frustrating<>挫败
quickly<>很快的
add<>增加
excited<>兴奋
not at all<>一点也不
end up<>结束
pronounce<>宣布
spoken<>口语的
slowly<>缓慢的
mistake<>错误
make mistakes<>制造错误
comma<>逗号
challenge<>挑战
solution<>解决
later on<>稍后
realize<>了解
matter<>物质
it doesn't matter<>没关系
afraid<>害怕
be afraid to<>害怕
laugh at<>笑
complete<>完全的
sentence<>句子
secret<>秘密
learner<>学习者
take notes<>做笔记
term<>学期
impress<>印象
trouble<>麻烦
fast<>快速的
look up<>查阅
soft<>柔软
make up<>组成
essay<>散文
deal<>处理
deal with<>处理
unless<>除非
unfair<>不公平的
solve<>解决
regard<>关心
duty<>责任
easily<>容易地
influence<>影响力
be angry with<>气恼
go by<>经过
friendship<>友谊
lose<>失去
disagreement<>不合
development<>发展
adult<>成人
try one's best<>试一个最好
unimportant<>不重要的
face<>脸
soldier<>士兵
break off<>中断
psychologist<>心理学者
Pierre<>皮埃尔
Antonio<>安东尼奥
Lillian<>莉莲
Stephen<>史蒂芬
Unit 2
used to<>过去一直
be interested in<>对……有兴趣
airplane<>飞机
terrify<>使恐怖
be terrified of<>被惊吓
go to sleep<>去睡觉
on<>在
insect<>昆虫
candy<>糖果
chew<>咀嚼
gum<>树胶
chat<>闲谈
daily<>每日的
comic<>连环图画
death<>死亡
afford<>负担
cause<>因素
himself<>他自己
patient<>病人
in the end<>后
decision<>决定
make a decision<>作决定
head teacher<>校长
necessary<>必需品
to one's surprise<>使感到震惊
exactly<>完全地
even though<>即使
no longer<>不再
take pride in<>参加
attention<>注意
pay attention to<>注意
give up<>放弃
waste<>浪费
notany more<>不再
Murray<>人名
Unit 3
piercee<>刺穿
license<>执照
silly<>愚蠢的
earring<>耳环
instead of<>代替
stay up<>熬夜
concentrate<>集中
concentrate on<>专注于
study<>研究
design<>设计
present<>礼物;现在
at present<>目前
opportunity<>机会
volunteer<>志愿者
local<>当地
experience<>经验
member<>成员
mess<>乱七八糟
old people's home<> 老人院
reply<>答复
newsletter<>时报
obey<>服从
in the way<>在路上
achieve<>实现
race<>比赛
realistic<>实际的
taught<>教
importance<>重要性
care<>照料
care about<>关心
succeed<>成功
point<>点
Kathy<>人名
Unit 4
million<>百万
medical<>医疗的
research<>研究
tie<>领带
worry<>烦恼
what if<>如果将会怎么样
pimple<>丘疹
exam<>考试
energetic<>精力充沛的
confident<>自信的
permission<>许可
herself<>她自己
bother<>打搅
notin the slightest<>一点也不
annoy<>使苦恼
fairly<>公平地
piety<>虔诚
plenty of<>许多
get along wiht<>和某人相处
circle<>圆周
listener<>收听者
knowledgeable<>聪明的
represent<>表现
letdown<> 使人失望
come up with<>提出
rest<>休息
aid<>帮助
first-aid<>急救
nearby<>附近的
shelf<>架子
come out<>出来
cover<>表面
press<>压力
deep<>深处
downstairs<>楼下
correct<>正确的
burn<>烧伤
knee<>膝盖
pain<>痛苦
hurt<>伤害
safety<>安全
offer<>提议
refuse<>垃圾;拒绝;废物
helpful<>有帮助的
treat<>招待
burn<>烧伤
Spotty<>人名
爱因斯坦:传记、名声、生活和机会主义
--------------------------------------------------------------------------------
http://wwwruiwen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5-01-28
原始出处:三思
爱因斯坦的传奇名声,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他是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因为他为现代物理学贡献了光电子理论、全新的时空观—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尤为普通人熟知的是那个与原子弹制造连在一起的简单神奇的公式E=mc2。他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在面对德国纳粹和两次世界大战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政治的介入和他的科学声誉联系在一起,即使只是简单地和被动地参与,也产生了重要作用。另外,他还是一个有两次婚姻的丈夫,一个至少是3个孩子的父亲,一个有多重国籍的公民,一个被提名为总统的人,尤其是一个犹太人。
作为一个科学史上一个著名人物,爱因斯坦的一生更是充满了争议。集中在爱因斯坦身上的几个最有争议的问题是:在科学方面,爱因斯坦是独立发现了相对论,还是剽窃了别人的思想:一个专利局的职员真的会在那个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的1905年独自发表那么多篇划时代的论文吗?在生活方面,爱因斯坦对婚姻和家庭是尽到了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还是一直在玩弄女性感情推卸家庭责任:为什么与自由恋爱的妻子很快陷入感情困境,遗弃未婚先有的私生女,刚离婚就重新结婚?在社会活动方面,爱因斯坦在政治上是天真的还是成熟的:为什么支持美国制造原子弹,为什么拒绝担任以色列总理?
1 传记概述
认识自然的深度与广度,个人生活的缤纷色彩和广泛领域,性格的复杂性,使爱因斯坦吸引着众多的传记作者。在爱因斯坦传记的作者中,除了家庭成员外,还有他的不同时期的同事、专门研究现代物理学史的学者、传记作家、新闻记者。爱因斯坦可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传记的科学家。一般的公众也只有通过阅读爱因斯坦的传记,才能认识和了解有关爱因斯坦的方方面面。这些传记作品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和同事的各种回忆录,以介绍爱因斯坦对社会的贡献为主的评论性传记,以对爱因斯坦科学原理的解释为主的科学性传记,以描写爱因斯坦生活故事为主的文学性传记,有以各类照片为主并配以简单文字说明的画报式传记,还有集中在爱因斯坦所处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阶段性传记。
传记作者们都试图要“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但不可避免地在其传记中打上作者的情感烙印:或崇拜,或认同,或排异。崇拜者多把爱因斯坦作为英雄和伟人来描写,把爱因斯坦推上了科学与道德的双重神坛。他们似乎有意识地回避这些有争议的问题,觉得这些问题要么是无中生有,要么是小题大做。认同者虽然不回避那些有争议的问题,但竭力维护爱因斯坦的伟人形象,认为其他方面的瑕疵并不能掩盖其身上的光辉。排异者则把重点放在了曝光与揭秘上,为了掀开罩在爱因斯坦身上的神秘面纱,往往以批判和讥讽的文字夸大爱因斯坦某一方面的缺点。更有甚者,则完全否认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
我们可以从以下用英文出版的爱因斯坦传记中,看看爱因斯坦是如何被描写和分析的,看看爱因斯坦的形象是如何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爱因斯坦传记的历史也是现代传记风格演变的历史(国内没有翻译出版的传记的基本内容见Roger Smith Biographies of scientists: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The Scarecrow Press,Inc1998。国内翻译出版的有关爱因斯坦的传记有:瓦朗坦的《爱因斯坦和他的私生活》、赫尔内克的《爱因斯坦》、塞立希的《爱因斯坦》、佩斯写的《上帝是微妙的》、《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伯恩斯坦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与物理学的边疆》、库兹涅佐夫《爱因斯坦-生·死·不朽》、奥弗比的《恋爱中的爱因斯坦》,等等。)。
伽贝迪安(HGordon Garbedian)在1939年出版的《爱因斯坦,宇宙的建构者(Albert Einstein, Maker of Universes)》中,作者以赞美的语调、华丽的词藻、生动的细节描述了爱因斯坦的早期科学生活,满足了公众对爱因斯坦的好奇心。由于出版得比较早,这本传记没有涉及到爱因斯坦与玻尔等哥本哈根量子诠释的科学争论和爱因斯坦参与的各种政治活动,因此该书自然是不全面的。另外,过多的虚构性情节使该书显得臃肿和没有意义,也降低了其史学价值。
1954年,瓦伦廷(Antonina Vallentin)出版了一本《爱因斯坦的戏剧(The Drama of Albert Einstein)》。瓦伦廷是爱因斯坦第二个妻子的亲密朋友。这里的“戏剧”是指爱因斯坦因为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在德国受到迫害和逃离纳粹统治的生动场景。尽管该书也有对爱因斯坦的青年、教育、理论和声誉鹊起等过程的介绍,但作者把大量笔墨放在了爱因斯坦从德国出逃到在美国定居的这一段时间。像很多早期的传记那样,该书也把爱因斯坦当成偶像来描写。
克拉克(Ronald William Clark)在1971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生平与时代(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被称为、是第一本比较中立的爱因斯坦传记。作者全面系统介绍爱因斯坦的一生,对他的科学理论、政治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等三个方面都倾注了同样的精力,大体上平均着墨,没有偏废。作者不仅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基本观点,也对爱因斯坦参与犹太复国主义的和反对纳粹政府给与了特别关注。尤为重要的是,作者谨慎地采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力图以不偏不倚的态度,耐心地纠正那些关于爱因斯坦的传奇并阻止虚假故事的进一步传播。
《爱因斯坦:创造者与反叛者》
1972年,霍夫曼(Banesh Hoffman)和杜卡斯(Helen Dukas)出版了《爱因斯坦:创造者与反叛者(Albert Einstein: Creator and Rebel)》,目的是“在这本书勾勒出一个完全简单的人的故事”。该书的两位作者中,霍夫曼与爱因斯坦供过事,杜卡斯则是爱因斯坦的秘书兼管家,该书的基调则是明显的出自朋友的崇拜。因为霍夫曼是一个物理学家兼作家,自然能够把把相对论解释得非常清楚,适合门外汉阅读;因为有杜卡斯的影响,该书以丰富的资料、生动的和一种最亲切的态度来观察爱因斯坦。1981年,他们又两人合作编写了《爱因斯坦:凡人的一面(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New Glimpses From His Archives)》一书。该书通过摘录过去从未发表的爱因斯坦与其他人的来往书信、杂志短文和各种评论文章,展示了他人性中的有趣快乐的、友善谦恭的、睿智无惧的和孤独的一面,可以当成一本枕边书。令人遗憾的是,该书对爱因斯坦的具有戏剧色彩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却避而不提。
1982年,佩斯(Abraham Pais)撰写的爱因斯坦传记《上帝是微妙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平(“Subtle Is the Lord…”:The Science and Life of Albert Einstein)》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区别于把那些注意力倾斜在科学家的生活方面的传统的生活传记,该书是一本典型的科学传记。派斯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曾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晚年的爱因斯坦一起共事,可以说是一个对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最理想的阐释者。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解释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起源、形成及其意义,而爱因斯坦的个人生活如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则零星地穿插其中。这是一本对普通读者来说难度很大的传记,需要基本的物理学和微积分知识才能阅读,甚至可以作为大学生的物理教材。作为这本传记的补充,派斯在1994年出版了另一本关于爱因斯坦的书《爱因斯坦曾居于此(Einstein Lived Here)》。在这本易读的、散文式的传记里,派斯描写了爱因斯坦与妻子儿女的关系,与尼尔斯·玻尔、德布罗意的友谊,如何得到诺贝尔奖,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交流,如何出现在报纸版面上,以及爱因斯坦的哲学观点。
《爱因斯坦曾居于此》
赛因(Jamie Sayen)1985年出版的《爱因斯坦在美国(Einstein in America)》着重描述了爱因斯坦居住在美国这一段时间(从1933年到1955年)的生活。除了与玻尔等人的科学争论外,当时的爱因斯坦已经大量卷入科学研究事业之外的活动中。在这本书里,作者详细地回顾了爱因斯坦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尤其是爱因斯坦参与国际主义活动、曼哈顿计划与核武器控制、犹太复国主义、和平主义运动以及反麦卡锡主义的种种场面。
《爱因斯坦的私生活》
1993年《爱因斯坦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ves of Albert Einstein)》出版,两位作者海菲尔德(Roger Highfield)和卡特(Paul Carter)试图通过解读新近得到的信函和档案文件,对爱因斯坦的人格特征进行重新评价。像书名指明的那样,该书的主题在于人性而不是科学。在作者看来,长期以来形成的高高在上的科学圣人形象,掩盖了爱因斯坦作为男人的激情和作为父亲和丈夫的弱点。通过对熟悉爱因斯坦生活的人的采访,作者把注意力放在了爱因斯坦与他的第一个妻子米列娃和两个子女、第二个妻子艾尔莎、以及他生活中的其他女人的关系上。该书因为过于喜欢暴露隐私,把爱因斯坦描写得象个“女性虐待狂”。
《爱因斯坦:科学的一生》
与《爱因斯坦的私生活》形成对比的,是同样在1993年出版的、由怀特(Michael White)和格里宾(John Gribbin)两人撰写的《爱因斯坦:科学的一生(Einstein: A Life in Science)》。两位作者发现,那些把焦点集中在爱因斯坦的性格方面的传记,明显地夸大了爱因斯坦的所谓对家庭的不负责人和玩弄女性的不良行为,其目的是强化反神秘化的特殊效果,以便打破已经非常牢固的关于爱因斯坦的形象。他们认为,爱因斯坦确实有道德方面的弱点,但是正是他的科学天才而不是失误值得人们欣赏和学习。因此,作者只是对爱因斯坦的有关争议进行了简单提及,着重对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其他创新思想以及政治信仰进行重点描述。
《爱因斯坦的一生》
布里安(Denis Brian)1996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的一生(Einstein: A Life)》,没有深入讨论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而是力图纠正那些被严重扭曲了的爱因斯坦的私人生活和公众形象。在采访爱因斯坦的同事和朋友并查阅了80年代公开的爱因斯坦婚姻档案后,作者要给出对悬而未决的争议问题的新思考。他认为,爱因斯坦并不像很多传记描绘的那样,在政治上不成熟,对家庭很冷漠。布里安考察了爱因斯坦所谓的非法私生子的证据,确认爱因斯坦在男女关系上的不严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贬损了爱因斯坦的名声。克拉克、派斯和布瑞安的三人撰写的三部传记互为补充,可以完整地构成对爱因斯坦的基本认同。
《爱因斯坦传》
1998年,《爱因斯坦传(Albert Einstein: A Biography)》在美国翻译出版,作者为德国科学记者弗尔辛。作者把传记的重点放在了爱因斯坦去美国前的日子里,只是简单提及了他在美国的生活,这样作者就能够集中精力来讲述爱因斯坦从少年到科学巅峰时期是如何一步步地做出杰出贡献的,又是在最艰难的时期如何面对种种生活难题的。面对普通读者,读者用异乎寻常的详细和清晰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过程,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观建立在广阔的科学与哲学的背景知识上。作者展示了爱因斯坦与其他物理学家相处、推进和平主义和支持犹太难民等方面的性格的复杂性,同时也谈论了爱因斯坦的爱情和遗弃了的女儿。
《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一部科学浪漫史》
2000年,奥弗比(Dennis Overbye)出版的《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一部科学浪漫史(Einstein in Love: A Scientific Romance)》一书,首次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形成的思维过程和他的恋爱过程结合起来。作者把传记时间限定在爱因斯坦最富创造力的1900~1920年,讨论了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成就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插曲。在作者看来,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得益于第一个妻子米列娃·玛利奇(Mileva Maric)的爱情的激发:即使爱因斯坦没有剽窃米列娃的论文,米列娃也促进了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形成,但米列娃得到的回报只有伤心和背叛。作者受到批评的是,科学理论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内部的自主性,任何把把外部的作用与爱因斯坦的发现用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做法都是值得怀疑的。
《爱因斯坦:不可救药的剽窃者》
别尔克尼斯( Christopher Jon Bjerknes)在2002年出版了《爱因斯坦:不可救药的剽窃者(Albert Einstein:The Incorrigible Plagiarist)》。这是一本典型的反神秘化传记,意在从根基上摧毁爱因斯坦作为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形象。作者揭露爱因斯坦是通过借用、抄袭他的前辈或者同时代的科学家如洛伦兹、彭加勒和希尔伯特的论文的方法,来获取自己荣誉的,因为爱因斯坦不使用这些人的结果就无法推出自己的结果,却没有给出相应的参考文献。作者引用了大量同代科学家已经出版的言论,来证实他们对爱因斯坦的剽窃行为有所发觉。该书的批评者认为,作者犯了某种“圣人恐惧征”,挖空心思地对伟大人物施放毒剑。商业化和炒作使得这本传记的价值大打折扣。事实上,所有的科学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成就的,爱因斯坦也不例外。不可否认,爱因斯坦从洛伦兹、彭加勒和希尔伯特等科学家那里获得了灵感,但与剽窃毫不相干。
也许,像“一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传记作者也有一千个爱因斯坦,但是其基本事实不容篡改。当历史褪尽伟人身上的光环,还原其本来面目时,爱因斯坦的基本形象就是:一个独具创新智慧的、带有人格缺陷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科学天才。
2 学术声誉与社会名声
尽管爱因斯坦在其创造奇迹的1905年发表了革命性的5篇论文,包括引入光量子假说、诠释布朗运动、确定分子大小的一种新方法和诞生狭义相对论(详情可参见《爱因斯坦奇迹年—改变物理学面貌的五篇论文》一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翻译出版),但爱因斯坦在学术上的名声稍微晚了几年,始于1909年10月,这是他首次被奥斯特瓦尔德提名为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奥斯特瓦尔德是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提名的理由是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方面的工作,因为这些工作可以与哥白尼和达尔文的工作相提并论。也就是在1909年10月,爱因斯坦开始担任苏黎世大学副教授,结束了自己的非职业科学家生涯;在伯尼尔大学他接受了第一个荣誉学位。1912年和1913年奥斯特瓦尔德重复了自己的提名。自那以后,爱因斯坦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多个科学家的多次提名,提名他的科学家除奥斯特瓦尔德外,还有先后获奖的著名科学家如维恩(1911,获诺贝尔奖时间)、昂内斯(1913)、劳厄(1914)、普朗克(1918)、玻尔(1922)等,提名涉及的研究领域除狭义相对论外,还有广义相对论、布朗运动和光电效应等。由于古尔斯特兰德(1911年因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获生理医学奖,1911~1929年他是瑞典科学院物理学奖评奖委员会成员之一,1923~1929年还是该委员会主席)坚持对相对论的批评,1922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的规律方面的发现而获1921年的物理学奖。爱因斯坦未能因为相对论获奖,在我看来原因很简单,倒不是因为有物理学家反对相对论,而是因为诺贝尔奖的授奖原则是主要授予那些实验物理学或者得到实验多次验证的理论假设。关于爱因斯坦的获奖过程在佩斯(Abraham Pais)的著作《Einstein Lived Here》都有详细的介绍。也就是说,如果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改变评奖原则的话,爱因斯坦是可能多次获奖的。这也是为什么霍金没能因为黑洞研究获奖、杨振宁没有因为规范场理论再次获奖。
1925年之后,爱因斯坦的学术声誉只是以前工作的延续。佩斯在《‘上帝是微妙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平》中写到:“1915年11月,随着引力场方程的创立,经典物理学臻于完善,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也达到了高峰。此后一段时间,他的著作没有明显衰落的迹象。尽管爱因斯坦病患缠身,从916年到1920年他在相对论和量子论两方面还是硕果累累。从1920年以后开始有了缓慢的衰落。即从恢复健康到1924年底。打那以后,虽然他后来三十年中持续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但是创造性时期突然终止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90页)
爱因斯坦最早在1902年以广告文字见诸报端,但爱因斯坦在社会上的名声始于1919年。“从伦敦《泰晤士报》1919年1月7日报导那条新闻消息的时候起,爱因斯坦的传奇故事就开始了。”(第374页)这是归功于爱丁顿的测量。一夜之间,爱因斯坦从学术人物变成了公众人物,从此之后爱因斯坦的名声越来越大。关于爱因斯坦受到大众崇拜的原因,佩斯给出了两个解释:一是生逢其时。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动乱与恐慌,使人类处于前途渺茫的境地,这时爱因斯坦顺势而生,给人类带来了宇宙新秩序。模仿英国诗人蒲柏赞扬牛顿的诗句来赞扬爱因斯坦,就是“人类和人类的秩序隐藏于混乱之中,上帝说,爱因斯坦,来吧;于是,世界顿时廓清。”二是神秘其词。因为介绍爱因斯坦的贡献时必须使用通俗语言,而隐藏在语言之后却是高深莫测的神秘理论。日常语言和高深理论之间造成了巨大的反差,使得人们对创造理论的人如痴如狂。
在我看来,后半生的爱因斯坦是以科学家的名义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出现在大众之中的,这才使得他的社会名声如此之大并且能够维持。如果说爱因斯坦“一生踌躇于在政治与方程之间”,那么他的前半生主要是方程,后半生主要是政治和社会活动。他乐于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并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这与他在学术上的独立和日常生活中的孤独性格截然相反);他与反犹太主义者的斗争(一些人把相对论和犹太人等同起来一起反对,他不得不同时为维护自己的相对论和犹太人血统抗争),他与美国核弹政治的瓜葛(因为相信德国科学家会制造核弹,他建议美国应该发展自己的原子弹),他倡导和平主义(他呼吁对核武器进行国际控制)。也就是说,如果撇开他的学术成就不谈,单就他的政治行为而言,也能足以引起社会公众人物兴趣的。
有人认为是媒体的炒作造就了爱因斯坦的神奇般的名声。事实上,对于评价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而言,社会名声只是学术声誉的附属物,两者不可混为一谈。说一个科学家伟大,是因为他对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是自己亲自做出的,然后是指导或者影响别人做出的),不然那些只醉心于学术而有所成的科学家就无法在科学家名人榜中排得名次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传记作者把传记内容的重点集中在爱因斯坦的前半身的原因之一。
3 爱情、婚姻与激情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爱因斯坦在科学和社会活动之外的私人生活中是存在瑕疵的。爱因斯坦为人所诟病的私生活涉及到他的两次婚姻和几次婚外情,以及他对孩子的态度。
年轻的时候,爱因斯坦有着一段波西米亚般的现代浪漫爱情。爱因斯坦的真正爱情故事是发生在瑞士理工学院,从1896年两人相识后不到1年,18岁的他和同校女同学、比他大三岁的米列娃的关系超出了普通同学的界限,也使得他结束了只持续了几周的、与邻居女孩的朦胧初恋。尽管米列娃有着生理缺陷,但她属于当时女性中的佼佼者,是瑞士理工学院有史以来的第5位女学生。他们的相恋的基础可能是出于物理学的共同爱好,但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父母粗暴的干涉,原因是多方面的:米列娃不是犹太人,年纪比爱因斯坦大,肢体有缺陷,还是个知识女性。当米列娃把感情寄托在爱因斯坦身上的时候,她的原本优秀的学业成绩却每况愈下,两次考试未能及格,逐渐放弃了科学,而爱因斯坦正好相反,逐渐痴迷于物理学研究。在此期间,米列娃得过猩红热,未婚先孕,这进一步拉大了和爱因斯坦在智力上和学业上的距离。在他们的女儿小丽莎出生1年后的1903年,两人结了婚。小丽莎两岁后也得了猩红热,再往后的命运无人知晓,可能是夭折了,也可能是被人收养了。至此之后,米列娃完全服务于家庭,养育孩子,处理家务,而爱因斯坦的事业开始蒸蒸日上,声誉鹊起。这段婚姻虽然维持到了1919年,但在1912年爱因斯坦与表妹艾尔莎开始往来时就已经结束了。
为什么爱因斯坦会对自己的私生女的死活无动于衷呢,为什么爱因斯坦会很快与曾经热恋的妻子分居而投入到另一个女人的怀抱呢,可能永远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对前者的可能解释是,一是米列娃身体不好,而爱因斯坦不愿意为了照顾一个生病的小孩而放弃物理学研究;二是爱因斯坦担心一个私生子会影响自己的名声,妨碍自己在保守的瑞士公立机构的前途;三是爱因斯坦正处于人生中一段十分艰难的时期,父亲刚刚去世,家境不太好,而在瑞士专利局的工作刚刚开始,收入微薄,难以照顾两个家。
对后者的可能解释是,首先,当爱因斯坦在科学领域走得越远,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面的伙伴,米列娃的才智尤其是数学水平在爱因斯坦面前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爱因斯坦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很好照顾他生活的人,而不是一个对科学有兴趣的人,那时米列娃对物理学和精神医学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兴趣;其次,米列娃在经历学业挫败、未婚生子、婆婆反对等等的难堪局面后,性格变得阴沉和猜疑,难以与人相处;而艾尔莎温柔、热情,没有孩子,能够心甘情愿地照顾爱因斯坦;第三,米列娃又为爱因斯坦生养了两个男孩,其中第二个男孩爱德华患有精神疾病,她必须全力以赴来照顾两个孩子,同时她也不习惯柏林的生活,两地分居使得她无法对经常患病的爱因斯坦则不能照顾周全。
爱因斯坦对妻子之外的女人的吸引听之任之,既是他的名声造成的,他不可避免地要被那些崇拜他的女性所包围;也与他对待爱情和婚姻的随意和悲观的态度有关。爱因斯坦没有拒绝其他女人的攻势,常与她们观赏歌剧、乘船出游。艾尔莎纵有醋意,也只好默默接受。与其说爱因斯坦需要的是艾尔莎的爱,还不说它需要的是艾尔莎的照顾。同样,与其说艾尔莎需要爱因斯坦的爱情,还不说爱因斯坦能够满足艾尔莎作为一个伟人的妻子的虚荣心。艾尔莎去死得早,因此也免除了爱因斯坦更多的感情约束。1936年艾而莎去死后,爱因斯坦再也没有结婚,可能是因为婚姻生活已经厌倦了。爱因斯坦多次表达了自己对婚姻的看法,可能是对于两次失败婚姻的真实感慨。例如,“婚姻是一种试图使某些出自偶然的东西持续下去的不会成功的尝试”,“ 一切婚姻都是危险的。婚姻的确是披着文明外衣的奴隶制”,“ 婚姻使得人们互相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财产,不再是一个自由的个人”。
总的来说,爱因斯坦对家庭生活是十分冷漠的,对待自己的孩子也象对待婚姻一样随意,缺乏责任感,尽管他曾把获得的诺贝尔奖金的一部分给了离婚的妻子。当一个人把所有的激情和理性交付给他认为是最重要的科学事业后,对其他生活的情感就似乎不得不处于非理性的放任状况了。显然我们不能依靠道德标准来评价科学家是否一个伟人,也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来苛求科学伟人,但人们的内心还是希望一个科学伟人也同样是一个在其他方面完美无缺的、十分理想的伟人。
4 爱因斯坦的个人主义与机会主义
为什么爱因斯坦与他的妻子关系一般,对自己的孩子并不关心,对家庭生活表现出一种不近人情的冷漠呢?这要归因于天才们具有的一种普遍特征,那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或者利己主义者。个人主义者认为自己关注的事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自己也比别人更为重要。这种特点体现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是一种性格缺陷,可对很多天才们来说却是优点,能够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对日常生活心不在焉,在潜意识里把所有的思维活动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从而取得成功。或者说,许多天才是典型的偏执狂。因此,对爱因斯坦来说,婚姻与家庭在心中几乎没有什么地位。比爱因斯坦更极端的例子是牛顿,他不谈恋爱,终身未婚。天才们可能表面上是和蔼可亲、面对笑容的,但内心深处却总是孤独的。如果说爱因斯坦晚年“喜欢活在女人堆里,也喜欢性爱”,那可能是他排遣内心孤独的一种方式,正如牛顿的晚年集中于炼金术和神学一样。
《爱因斯坦全集》现任主编舒尔曼(Robert Schulman)给出了解释爱因斯坦行为的另一个原因。在回答传记作者布里安关于爱因斯坦为什么不关心私生子的问题时,舒曼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大家都习惯于把他当作普林斯顿的圣人了,不过我认为,不应该排除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的可能。一般人都不愿意提到‘机会主义者’这个称呼,这个称呼其实是很中性的,那只是表示某人绝不放过估算利弊得失的机会罢了。一旦如此看待爱因斯坦,很多行径就可以理解了”。(转引自布莱安著邓德祥译《爱因斯坦(上)》,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1998,第81页)以此类推,为什么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却不反对别人称他为德国科学家,因为德国有认可他的科学理论的权威科学家,如能斯特、普朗克、费歇尔等;为什么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他支持美国研制原子弹,因为他认为纳粹德国如果更早地制造出原子弹危害会更大;为什么他支持犹太复国而不愿意当以色列总统,因为他认为犹太人数量毕竟不是太多,在国际舞台上难有作为。由此看来,爱因斯坦的行为准则与普通人没有区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