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了婚就要改姓,日本为何会出现这种东亚历史上从来没有的习俗?

结了婚就要改姓,日本为何会出现这种东亚历史上从来没有的习俗?,第1张

日本的流行文化比较发达,大家看日本的有关文艺作品的时候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日本女性结婚后是会改姓的,就是“从夫姓”。

这个习惯估计东亚文化圈的其它邻国都不会理解,现在中国,韩国,越南(文化上属于东亚),朝鲜都没这个做法,对于经过了彻底的社会革命的中国来说,这种做法绝对是歧视妇女,不可能被接受的,而且中国古代也没有这个习惯啊,除入赘等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子女从父姓这不假(当然,近年开始有些从母的),毕竟是父权社会,但是没有妻子改姓的习惯,最多就是冠夫姓在前面,现在在香港还能看到一定的这种现象(这其实是香港部分政府官员仿效殖民时代西方的做法),不过这其实也极少。中国从古至今没有冠夫姓的习惯。

而朝鲜、韩国、越南法律硬性规定除非夫妻结婚前原本就同姓,否则结婚后不能改动成同一姓氏,必须保持夫妻异姓,这我们都能理解,莫名其妙改姓实在是难以接受。即使是结婚,其本人的家族又不会变,改姓干嘛?

那为啥现在的日本出现这个习惯呢?其实日本之前也不是,日本19世纪前也和其他东亚国家一样没有冠夫姓、改夫姓的习惯,不过其实那个时候也没这个问题,因为大部分日本人都没有说姓的习惯,在1875年《平民苗字必称义务令》颁布之前,日本只有占人口极少数的贵族、武士才有资格在公开场合使用自己的姓氏,绝大多数人(95%以上)的姓只能在没有武士等公人在场的私下场合使用,而且那个时候日本人大多也没有正式姓氏,只有“苗字”(以其职业、居住地、官职名或以其私有土地的地名的假名相称)。

明治维新后,为了效仿西方,同时便于户籍管理,所以日本政府才要求人人有姓的,结果有些没有苗字的,或者是忘记苗字的人才胡乱新加姓氏,这就导致日本的姓氏混乱程度全球第一,一亿多人十四万个姓。

但,即使是日本贵族结婚,结婚后也不用改姓,传统上日本为夫妇别姓,女性婚后不会从夫姓,而是保留娘家的姓氏,只有婿养子在婚后改用妻家的姓氏。

也就是说,整个东亚文化圈从来就没有妻子改姓的习俗,而日本现在是个例外,日本这个样子肯定不是和中国学的,其实这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学习西方的结果。

因为在欧美地区,妻从夫姓是一种历史悠久常见的习俗,日本就跟着学了。所以19世纪后在1898年颁布的《户籍法》中规定,“每户都要有固定姓氏,子承父姓,妻从夫姓;分家后仍用原姓,不得任意更改”。这是典型的父系社会的规定。

但那是19世纪的事情,现在我们知道,男女平等是深入人心,所以法律当然要改,二战后的新《民事法》规定的是:在同一户籍下的夫妻必须采用相同姓氏(《日本民法典》第750条《夫妇同氏の原则》)。

法律当然必须规定在这个方面男女权利平等,严格来说日本社会也是男女平等,而不是规定必须“从夫姓”,但大家都知道,在现实环境下,执行的效果会是什么样的,现在日本社会96%的夫妇都选择了女性改随夫姓,剩下的多是“上门女婿”,而且如果女子婚后不改夫姓,会在亲子关系、财产继承等很多方面遇到麻烦,而这种家庭在日本社会看来也是很不正常的,夫方压力会很大。

关于日本人的婚姻观念和婚礼形式和中国完全不同。要想了解日本人的婚姻,必须先要对日本婚姻发展历史有个了解。

《古事记》是日本现存的最古老的神话传记书籍。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日本历史上神话传说中的兄妹神伊耶那岐和伊耶那美竖起“天之御柱”,他们绕神柱转圈,举行仪式,之后就结合在了一起。’这被称为日本婚礼仪式的鼻祖。

到了公元7-8世纪的“飞鸟·奈良时代”时代,婚姻制度开始学习和模仿中国唐代的制度。这个制度要求;男15岁、女13岁就可以结婚。当时的婚姻形式大多为“访妻婚”的形式。就是男女方仍旧分别住在各自的父母家,到了晚上男方到女方那里居住,在天将亮前男方便离开女方家。这种制度,在当时是母系社会的结果。

到了平安时代(公元8世纪-12世纪),访妻婚、招婿婚和嫁入婚这三种婚姻形态开始共存。所谓招婿婚,就是以女方为婚姻的主体、招婿上门的一种婚姻形态,与男娶女嫁正好相反。而所谓嫁入婚(也称招妻婚),即女方前往男方家和丈夫一起同居生活。这种新出现的婚姻形态在当时并不多见。同时,这个时期的男女在定情过程上比较特别。贵族之间流行“访婚”,即男子通过写有求爱和歌的书信向女方求爱,如果得到同意的回应,男子可以悄悄前往女方住处,与其同居。如果连续3夜都在一起就表示婚姻关系成立。当然,如果男子此后不再回来,3年后婚姻关系自动解除,宣告离婚。这种形式有些像现代的自有恋爱的感觉了。“访婚”制在这个时代的各个阶层间都非常流行,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喜爱。“访婚”的第三天称为“露显”,即男女双方向女方的父母亲戚宣告结婚并设宴款待亲戚朋友,女婿和岳父首次面对面,互相进酒。这就是所谓的“披露宴”(即婚宴)了。不管是哪一种婚姻形态,都充分地尊重了男女双方的想法,订婚之前不对外公开,一旦公开就必须结婚,所以公开的形式就称为“披露式”,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这么都算一种先斩后奏的形式,实在是耐人寻味。 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开始进入镰仓时代(12世纪-14世纪),武士开始取代贵族成为政治舞台的中心力量。这一时期,即使是招婿婚这种形态,越来越多的女子在婚后前往男方家和丈夫一起同居生活。这是因为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父权”意识越来越强烈的缘故。

到了室町时期(14世纪-16世纪),嫁入婚逐渐成为主流的婚姻形式。在武士奋力拼杀逐鹿天下的战国时代,有势力的武士们通过联姻的方式联合起来扩大己方势力,借以牵制其他强敌。因此,政略婚姻开始在武士家族间流行起来,与其相应的结婚礼法也发生了改变。婚礼中更换礼服、向亲戚朋友回赠礼品、婚后回娘家探亲等结婚风俗开始确定下来,婚礼开始变得大型化、隆重化。这种情况经过安土桃山时期(16世纪中叶-17世纪初)的发展,一直持续到武士长时间执掌政权的江户时期(17-19世纪)。举行婚礼那天,新郎在自家的壁龛上挂上能剧中“高砂尉姥”的画像,并放上装饰了象征长寿的鹤、龟的蓬莱山形盆景,亲戚朋友开始汇集到新郎家里,在壁龛前面相互敬酒,祝福新婚。而此时,新娘乘坐轿子或者马车,带着化妆器具、料理器具等“嫁妆器具”,在兄弟的陪伴下前往新郎家。这个时期的婚礼仪式和日本传统宗教——“神道”有密接的联系。到了江户时期,负责介绍结婚对象、收交聘礼、以及在结婚典礼上扮演者近似父母的重要角色的仲人(即结婚介绍人)、以及男女双方当着正式证明人的面进行面对面的“相亲”等习俗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至今。另一方面,在一部分地区以及社会底层,男方结婚后在女方家常住的“招婿婚”形态依旧存在。

到了明治时期,婚礼逐渐成为家族中的大事情,所有的家族成员都开始参与其中。由于宗教信仰的自由,婚礼形式也就不拘一格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1900年(明治33年),皇太子嘉仁亲王(即后来的大正天皇)和九条节子的婚礼就采用了神道的“神前婚礼”形式,后来这种婚礼形式迅速在全国流行起来。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基督教式婚礼也开始流行起来。如今,日本有基督教式、神前式、佛前式、人前式、自由派对式等多种婚礼和婚宴形式,男女双方可自由选择。 现代日本的年轻人在选择婚礼形式时,一般不会局限于平时所信仰的宗教,而是根据预算、自身的审美喜好或者长辈的愿望等来做出选择。

日本的风俗习惯与重要节目

(一)风俗习惯

日本以“礼仪之邦”著称,讲究礼节是日本人民的习俗。平时人们见面总要互施鞠躬礼,并说“您好”,“再见”,“请多关照”,等等。

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相会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用双手递接名片。接到对方名片后,要认真看阅,看清对方身份、职务、公司,用点头动作表示已清楚对方的身份。日本人认为名片是一个人的代表,对待名片就像对待他们本人一样。如果接过名片后,不加看阅就随手放入口袋,便被视为失礼。如果你是去参加一个商业谈判会,你就必须向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递送名片,并接受他们的名片,不能遗漏任何一个人,尽管这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但这是表示相互间友好和尊敬的一种方式。

到日本人家去作客,要预先和主人约定时间,进门前先按电铃通报姓名。如果这家住宅未安装门铃,绝不要敲门,而是打开门上的拉门,问一声:“借光,里面有人吗?”进门后要主动脱衣脱帽,解去围巾(但即使天气炎热,也不能光穿背心或赤脚,否则是失礼的行为),穿上备用的拖鞋,并把带来的礼品送给主人。当你在屋内就坐时,背对着门坐是有礼貌的表现,只有在主人的劝说下,才可以移向尊贵位置(尊贵的位置是指摆着各种艺术品和装饰品的壁龛前的座位,这是专为贵宾准备的)。日本人不习惯让客人参观自己的住房,所以不要提出四处看看的请求。日本特别忌讳男子闯入厨房。上厕所也要征得主人的同意。进餐时,如果不清楚某种饭菜的吃法,要向主人请教,夹菜时要把自己的筷子掉过头来使用。告别时,要客人先提出,并向主人表示感谢。回到自己的住所要打电话告诉对方,表示已安全返回,并再次感谢。过一段时间后再遇到主人时,仍不要忘记表达感激之情。

日本人设宴敬酒时,往往要在桌子中间放一只装满清水的碗,并在每人面前放一块干净的白纱布。斟酒前,主人先将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纱布上按一按,使水珠被纱布吸干,再斟满酒双手递给客人。客人饮完后,也同样做,以示主宾之间的友谊和亲密。这是传统的敬酒方式。

日本人无论是访亲问友或是出席宴会都要带去礼品,一个家庭每月要花费75%的收入用于送礼。到日本人家去作客必须带上礼品。日本人认为送一件礼物,要比说一声“谢谢”的意义大得多,因为它把感激之情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了。给日本人送礼要掌握好“价值分寸”,礼品既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若过重,他会认为你有求于他,从而推断你的商品或服务不好;若过轻,则会认为你轻视他。去日本人家作一般性拜访,带上些包装食品是比较合适的,但不要赠花,因为有些花是人们求爱时或办丧事时使用的。日本人对礼品讲究装潢,礼品要包上好几层,再系上一条漂亮的缎带或纸绳。日本人认为,绳结之处有人的灵魂,标志着送礼人的诚意。接受礼品的人一般都要回赠礼品。日本人不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品,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因礼品的不适而使客人感到窘迫。自己用不上的礼品可以转赠给别人,日本人对此并不介意。日本人送礼一般不用偶数,这是因为偶数中的“四”在日语中与死同音,为了避开晦气,诸多场合都不用“四”,久而久之,干脆不送二、四、六等偶数了。他们爱送单数,尤其是三、五、七这三个单数。但“九”也要避免,因为“九”与苦在日语中发音相同。

日本有许多传统的送礼时节,而不同的送礼时节,礼品价值和种类也不同。岁暮是最大的送礼时节,中元、岁暮礼品以食品为主,其它节日,非食品比例相当高。遇到送礼时节,往往是某些商品促销的好时机。各送礼时节礼品价值和礼品种类举例如下:

(l)中元节(7月15日)。礼品价值3000~10000日元,平均5120日元,礼品种类有糖果、酒、奶制品、食用油、咖啡、茶叶、衬衫、围巾、礼券等。

(2)岁暮。礼品价值5000~10000日元,平均5520日元。种类有食品、酒、茶叶、咖啡、食用油、衬衫、羊毛毯等。

(3)结婚。礼品价值2~10万日元(受邀参加婚礼)或价值3000~10000日元(不参加婚礼)。礼品种类有电壶、烤面包机、微波炉、拖鞋、睡衣、手提袋等。

(4)成年(20岁)。

礼品价值l~2万日元。种类有皮带、袖扣。领带夹、化妆品、衣服及配件、皮包、鞋子等。

(5)情人节。礼品价值400~1000日元。种类有糖果和饼干,女人送男人巧克力。

(6)母亲节。礼品价值3000~5000日元。种类有化妆品、花、衣服等。

(7)父亲节。礼品价值5000~10000日元。种类有衣服、配件如领带、领夹、袜子、打火机等。

(8)圣诞节。礼品价值5000~20000日元。种类有玩具、衣服配件、游乐器、贵金属、体育用品、激光唱片等。

(二)重要节日

日本的国定节假日共有14个,另有5个重要节日,简介如下:

元旦:1月1日。按照日本一般风俗,除夕前要大扫除,并在门口挂草绳,插上桔子(称“注连绳”),门前摆松、竹、梅(称“门松”,现已改用画片代替),取意吉利。除夕晚上阖家团聚吃过年面,半夜听“除夕钟声”守岁。元旦早上吃年糕汤(称“杂煮”)。

成人节:1月15日。凡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在这一天要身穿节日盛装参加各级政府为他们举办的成人仪式和庆祝活动。

建国纪念日:2月11日。据日本神话,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统一日本,建立日本国。

女孩节

日本称“雏祭”,亦称“桃花节”。每年3月3日,家长为女孩过节,届时为女孩穿上鲜艳的和服,在家里摆上人偶,祝其摆脱恶运、灾难,幸福成长,并带女孩走亲戚,外出游玩。关西带还有“流雏”习俗,将“小人偶”放入河中,让其随流而下,冲走恶运。

春分:3月21日。是天皇祭祀祖宗、老百姓祭祀祖先的日子。

植树节:4月29日。

宪法纪念日:5月3日。纪念1947年5月3日日本国宪法的实施。

国民节:5月4日。

男孩节(又称“儿童节”和“端午节”):5月5日。这天有儿子的家庭房前均悬挂布制大鲤鱼(称“鲤帜”)。日本以阳历5月5日作为端午节。端午节与男孩节同日,所以这天家家户户门上还摆菖蒲叶,屋内挂钟馗驱鬼图,吃糕团(称“柏饼”)或粽子。

盂兰盆节

7世纪由中国传入日本,675年齐明天皇供奉父母,始成为宫廷节日活动,后广为流传民间,类似中国阴历7月15日的鬼节。日本原为每年阴历7月15日举行活动,后改为阳历7月15日,祈悼亲友亡灵、供奉祖灵、上坟扫墓,有时举办“盆舞”等悼念活动。这是日本较为普及的主要民俗节日之一,目前又成为城里人返回家乡会见亲友的节日。

中元节

亦在7月15日,古时是祀农业地神的节日,现与盂兰盆节合在一起,成为供奉祭祖之日。每至此时,即向亲友、长者、施惠之人赠送礼品,目前甚至发展为单位与单位或个人之间也相赠礼品。这种礼品被称为“中元”,成为一种新式礼俗。

敬老节:9月15日。各市、町、村纷纷集会庆祝,并向老人赠送纪念品。

秋分:9月23日。是天皇秋季祭祖的日子。

体育节:10月10日。纪念1964年第十八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日本东京开幕。

文化节:11月3日。对文化事业有卓越贡献者在这一天被授予“文化勋章”。

七五三

是每年11月15日日本社会及各家庭为7、5、3岁儿童祝岁的习俗节日。始于平安时代,当时贵族家庭为5岁男孩举行祝贺仪式。到了镰仓、室町时代,发展为公卿大臣为二、三岁男孩举行穿和服的仪式。江户中期以后,形成目前的习俗。每至此日,家长为男女儿童进行祝福,祝神灵保佑其健康成长,并为其穿上漂亮的和服,带其到神社参拜,为他们登记注册,领取氏子牌,以示可以开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勤劳感谢节:11月23日。

天皇诞生日:12月23日。明仁天皇1933年12月23日出生,1989年1月7日即位,年号“平成”。

如果去日本作商务旅行,一年中应避开的时间是12月中至次年1月中(岁暮欢度新年时节)、4月29日至5月5日(黄金周假日,日本人一般外出旅游,许多商店都停止营业)、7~8月(这期间商人们要去度假)。

圣诞节

这并非日本传统的民俗节日,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日本日益流行,特别是在城市里过圣诞节者日增,成为现代日本一种习俗。

访妻婚又称妻问婚,是日本古代的一种婚姻形式,盛行于大和时代,一直延续至平安时代。这种婚姻是夫妇别居,男女各自与自己母亲和同母兄弟姊妹同住,男方在晚上潜入女方家中,短则翌日清晨离开,长则在女家逗留多天,然后回到自己的家,所生的子女随母亲生活,而男性则负责负担妻儿的生活费。与中国云南摩梭人的走婚相似,但访妻婚是采一夫多妻制,且男方有在经济上支持妻儿的责任,与采系列式一夫一妻、男方无须负责女方及子女生活费的走婚不同。

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载,当时邪马台国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流行一夫多妻,现存奈良时代的户籍、计帐亦反映出庶民之多妻家庭不在少数。访妻婚虽然是一夫多妻,但初期妻子对丈夫的从属关系并不明显。女性由于一直居于母家,婚前婚后的生活没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婚姻关系缔结后,夫妻关系相对松散,男性往往同时有多名妻子,而妻子们因为并不共同生活,平时甚少接触,也就没有嫡庶之分,只有先后之分,当时日语也未有“妾”、“侧室”等词汇,各个妻子地位平等。这种婚姻形式是要男性“访妻”才有“婚”之实,因此女性是婚姻的主体,拥有择夫的权利,得到女方家长认可后就可结合,妻子也拥有子女的命名权,在当时母权颇为重要,女性的地位亦较后世高。直至大化革新后,日本仿效中国唐朝的律令制时才把先访之妻称为“妻”,后访之妻称为“妾”,但当时编写的《令集解·户令》却又把妻和妾的地位视为平等。

由于访妻婚中同母兄弟姊妹一同生活,因此同母兄弟姊妹的关系最受重视,同父异母兄弟姊妹的关系则较为疏离,有些甚至素未谋面,人们往往只对母系的家庭成员才有亲缘关系的认同感。母权亦因而受到尊重。在婚姻方面,也是只禁止同母兄弟姊妹结婚,同父异母的兄弟姊妹结婚则很普遍 。

访妻婚中由于夫妇别居,夫妇相聚时间不长,夫妻住处分隔较远的往往要很久才相聚一次,当时就有不少访妻婚夫妻思念配偶的诗歌。妻子往往只能等待丈夫来访,一旦失宠,丈夫不再来访,婚姻关系就解除,一段时间后女方就可以与其他男性缔结婚姻关系。若妻子拒绝丈夫来访,丈夫仍可到访其他妻子家中或与其他未婚女性结婚。此外,由于夫妻分开居住,虽然名义上是一夫多妻,但已婚女性也有可能让其他男子和她们过夜,《源氏物语》主角光源氏就有夜访一些已婚女子并和她们发生性/关系。

http://wwwbaikecom/wiki/访妻婚

1近亲结婚可以保证皇室血统的纯正

近亲结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一旦和宗族以外的人结婚,生下来的孩子就是“混血”,这不仅会将本族的血统外泄,还会因为外来血统而导致污染,使得宗族之中的血统不再纯洁。在日本,近亲结婚是皇室和贵族之间最流行的,其中,在3世纪左右,日本人最爱推崇的近亲结婚是兄妹之间,尤其是亲生兄妹。

当然,这并不仅仅是日本皇室所推崇的婚姻风向。举个例子,英国和法国、奥地利等国家的君主或者是继承人或多或少都有着血缘关系,因为这些皇室之间彼此通婚,生下来的孩子同时具有几个国家的继承权力。可以说,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很流行近亲结婚,而日本的婚姻风俗大多都是从欧洲来的

2皇室向来是民间风向标,这使得近亲结婚得以在民间流行

所谓上行下效,上层阶级往往会带动下层百姓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流行审美等各个方面的潮流,也就是所谓的风向标。皇室的近亲结婚是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而贵族则是为了血统,以及跟上皇室的言行标准,这也导致了上层阶级的风向标就是近亲结婚,尤其是兄妹之间,民间也随之兴起一股近亲结婚的流行趋势。

前面说过,有一段时间日本尤其推崇兄妹结婚,而厌恶表兄妹结婚,这在我国是完全相反的,我国认为,兄妹相爱、结婚是禁忌和不伦,但表兄妹之间则是亲上加亲。如今,科学证明了近亲结婚并不是什么好事情,至少夫妻双方生出来的孩子大多数是不健康的,因此近亲结婚的实例也很少了,但这并不影响它在影视剧和小说文学中的常驻嘉宾的位子。

日本天皇挑选老婆,要具备3个条件,这个隐性要求,令人难以接受!

说起来日本人的时候我们国人对他们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因为我们都是知道在以前的时候,发生的战争日本人给我们带来的损失也真的是特别大的。自从当他们开始进攻我们的国家,我们就开始了无比惨痛的战争,不但是在经济上,还包括社会、资源等各个方面,但好在我们还是经过了一系列的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而在这两次战争中,我们也认识到了,日本天皇在日本这个国家的威望也是非常的高!

日本人最崇拜的一个人,就是日本天皇,天皇相当于中国的皇帝,统治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而且,日本天皇,比中国皇帝聪明很多,让国民对他服服帖帖的,而且是誓死效忠的。中国皇帝,对皇后的要求很高,一般是贵族或者是娶其他势力比较大的小国公主。但日本天皇则不同,天皇的老婆,要求比中国皇帝高很多。

专家都有他们自己的说法,但是在皇室看来,为了确保他们的万世一系,所以说血脉很重要,只有血脉保持最纯正的,那么它们肯定是万世一系,所以就导致在皇后的选取上设置了很多条件,因为他们认为天皇夫妻没有问题了,那么他们的孩子肯定就继承了万世一系的基因了。

第一个要求:皇后必须与天皇有亲密的血缘关系,美貌如花。因为要保证天皇血统的纯净,所以天皇一般只能娶自己家中的近亲,例如:表妹表姐之类的。现在大家都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所以小天皇的身体是十分不好的。大家都知道,近亲结婚,对后代的危害其实是比较大的,而日本皇室也因为这个原因,受了不少的苦。

第二个要求:女子的生育能力必须要好,这点让很多女子难以启齿。天皇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的身上肩负了太多的责任。要想成为皇后,就必须要为其传宗接代,不然将来就会使国家陷入混乱之中。

第三个要求:日本天皇的择后标准有一条也是必须是身份尊贵的女子,必须在婚后可以给天皇很大的庇佑,否则基本没有机会成为天后。我们中国或许有例外,比如皇帝选择身份低微的心爱女子为后,日本基本不会,因为日本是相当注重等级的,国人被洗脑很成功。天皇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表,是断然不会违背规制的。

可见,在日本,只有身份高贵、生育能力强的人才可以做天后,哪怕她们不贤惠、泼辣霸道,也是不碍事的,所以有的天皇只能屈服于自己女人的*威下。

我们知道,为了防止后代产生相关健康问题或者出现畸形,尽最大可能的进行优生优育,许多国家都对近亲结婚进行了禁止,这其中也包括我国,因为据科学研究,近亲结婚确实会让遗传病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而根据科学定义,近亲是指三代或者五代以内拥有共同祖先的两个人,如果这两个人进行通婚那么就构成了近亲结婚,因此从这方面来看近亲的范围确实太广,而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也告诉我们不能近亲结婚,许多近亲结婚的人的后代都容易出现许多常人不容易发生的疾病,比如白血病的出现概率逼普通人要高上135倍,智力低下的情况也很容易出现,除此之外还有先天畸形和其它的多基因遗传病,可以说是危害巨大。但是,在现如今的医学知识普及的时代,依然有国家有许多近亲结婚的事情出现,并且还发生在发达国家,这个国家就是日本,这又是何原因呢。

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

虽然日本从古时开始就已经有近亲结婚的传统,但是毕竟那个时候是封建王朝,许多日本贵族想要为了保持自己皇室或者贵族血统的纯正而选择近亲结婚,可能还让人有点接受,但是现在的日本依然有近亲结婚,这其中的一个原因依然是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我们知道日本由于制度的特殊性,其依然保有天皇制度,有着所谓的皇室,而日本的皇室不像中国的皇室那样改朝换代,其基本属于世袭制的,因此为了保持所谓的皇室血统的纯正而坚持近亲结婚,这样所孕育的后代也依然是纯正的皇室血统,而这样的做法还保存到现代,可以说让人真的是特别无语。

集中财产,使得财富不外流

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结婚一般男方会给数目合适的彩礼,而女方也会出点嫁妆,作为礼尚往来。而日本也有这样的习俗,而集中到皇室这个特殊的群体上,因为其地位悬殊加上财富万贯,因此在婚礼上的彩礼之类的订金会出的特别多,而出于所谓的财富集中,肥水不留外人田的情况,只能进行近亲结婚,这样一来皇室的财富依然被集中到皇室自己的手中,使得财富不外流。

法律未明确禁止,民众效仿天皇

我们知道,日本从古至今都保有天皇,虽然现在的君主立宪制和古时有所不同,但是天皇依旧是日本民众极其崇拜的人物,人们对于天皇是毕恭毕敬的,而出于崇拜和尊敬的心理,民众们一般也会效仿天皇,而对于近亲结婚这项行为,既然天皇都进行近亲结婚,而法律也因此没有明确禁止,那么普通民众自然会进行效仿,这样也就导致近亲结婚在日本从天皇到平民都是存在的。而不管怎么说,为了下一代的健康,近亲结婚这种的行为应该被明确废止,所有的近亲结婚的做法都是一种不可取且应该被抵制的行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2204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