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各地婚俗,随时代不同,稍有不同,具体如下:
上海:定亲———排定“八字”,准备彩礼
嫁娶———唱“哭嫁歌”,中途颠轿
纳彩———金芽玉尘,早生贵子
迎妆———送“子孙桶”,忌讳送钟
拜堂———吉时成亲;吃暖房———宾客敬酒
吵新房———嬉耍新娘;回门———三天后回娘家
北京:新郎虚箭射新娘 同房先要吃饺子
按照传统的方式北京地区人士说亲时,要先托媒人往女家问名,将男女生年属相相合,只要双方生肖并无相冲,即可合婚。
婚约确定后,男家便要择吉日,带备红柬(婚书)举行订婚礼,男家要给女家送上衣物,首饰,洋酒及果饼等礼物,叫 " 过礼 " ,但这只是 " 小定礼 " ,婚期前一个月,得送 " 大定礼 " ,一般是吃的,穿的,及洋酒及活鹅,样样俱全。
至吉日临近,男家还要给女家送上 " 催妆 " 礼,计有猪羊肉,干面,年糕等。其中 " 肉 " 是要女家割离骨肉,让女儿出嫁,年糕则是女儿出嫁后步步登高之意。
女家在男家 " 催妆 " 后,便要立即将嫁妆送往男家,以装设新房。
新娘到达男家进门前,新郎会手持弓箭,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借以驱除邪妖,之后新娘跨过火盆,方可进门。
然后,新郎新娘双双拜天地,入新房 " 坐帐 " ,并一起吃 " 子孙饽饽 " (饺子)及长寿面,并饮交杯酒等。
婚后第三天,新姑爷陪伴新媳妇回门,叩拜岳父母。
贵州侗族: 踩脚后跟试情意和火把迎亲
“踩脚后跟”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侗族小伙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会在赶场的时候,悄悄地跟在对方身后,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对方被踩了,回过头来觉得这个小伙子自己中意,便会跟着对方走,一直走出场外,两人悄悄细谈。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装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发现对方不跟出来,也就作罢,再进场另觅对象。
“踩脚后跟”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侗族小伙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会在赶场的时候,悄悄地跟在对方身后,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对方被踩了,回过头来觉得这个小伙子自己中意,便会跟着对方走,一直走出场外,两人悄悄细谈。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装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发现对方不跟出来,也就作罢,再进场另觅对象。
天津婚俗
天津的婚俗在外地人看来是颇觉热闹有趣的。新婚之家大门两旁的红双喜字,嫁女之家贴的单喜字,向人们宣告了新婚的喜讯。这红纸金色喜字把婚事的红火喜庆气氛,把人们的欢乐心态都浓缩其中。
然而解放前,在红喜字贴出之前和结婚之日,却有着繁琐讲究的婚姻礼俗过程。那时天津民间的婚姻俗基本遵循着古代六礼程序。先是媒人说合,然后下聘礼定亲,最后择吉日接。也有少部分人家实行新的文明结婚方式。
那时富裕人家办婚事,最爱铺张奢华,追求体面热闹。男家下聘礼时,有的女家还请吹鼓手吹起唢呐接,亮礼给亲友看,吃一顿喜面。下聘之后,如果男家礼聘重,女家也要准备很重的嫁妆。嫁妆多得有48台。最少的嫁妆也必有一个喜桶一对灯台。临到嫁娶之前3天,女家要在院子里吹起唢呐亮嫁妆。男家也要在院子里吹起唢呐亮轿。晚上要让童男童女围着花轿边转边唱喜歌,叫童子转轿,引来观者满巷。
迎亲结婚之日当然是最热闹的时候。男家的花轿在旗罗伞扇仪仗和吹鼓手的陪同下,抬到女家门口打催妆。头蒙红盖头、上下里外一身红的新娘坐进花轿,怀抱一只装着枣、栗子的大瓶子,被吹吹打打、热热闹闹的迎到男家。花轿后面跟着的送亲人中还有一个夹着凉席、抱着公鸡的童男和一个抱着大瓶的童女,据说抱鸡意在拍鸡使鸣以避邪,凉放到新房窗台表喜泰吉祥。两只瓶寓双双平安之意。黄昏时,花轿停男家门口,男家大门关闭,以为避邪气,新娘喊妈妈开门,实际也是改口称妈的仪式,这时门才开。一对新人拜堂行礼之后,各抱包着贴金红纸的金砖一块,并肩坐帐,交换金砖,放进斗里。然后新郎用秤杆挑开新娘的盖头,一对新人正式见面,算是明媒正娶,再就是闹洞房、分大小等细节。在亲、拜堂等仪过程中,司仪、伴娘的喜娘要求是夫妻子女俱全的全可人。全可人在每个仪式细节中念这祝福的喜歌。
婚礼后的第四天,还有四回礼仪。新娘带新郎回娘家。旧时四回时,新娘要带回贞节红(处女红)布,当众交给亲娘摆到祖宗供桌前,这是特殊的习俗。
解放前,天津由于受九国租界地外来的习俗的影响,已有一部分人家采用新的文明结婚方式。介绍人把男女青年及双方父母带到戏院看戏,双方借机对面相亲。然后按旧例下聘礼订婚。迎亲不用花轿用轿车。新娘不是旧式打扮,而是头戴白纱,身穿拖地白群,由童男童女拖纱,在教堂或礼堂举行结婚典礼。
解放以后,天津婚俗就大大简化了。不查八字,不做花轿,不吹吹打打,中叩拜天地,不验贞节红。男经人介绍在公园或**院见面,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了解,男方给女方某种礼物订亲。双方商定备住房、家具、衣物,办好结婚登记手续,选个双日,贴出喜字,就迎亲结婚。近几年来,天津的婚礼习俗仍然是简化的趋势,男女双方量力而行。
云南彝族--奇俗婚宴跳跳菜
云南大山里的彝族,有一种被称为"跳跳菜"的婚宴 这种喜宴上菜的过程仿佛是高难度的杂技和舞蹈。为首的大师傅率众师兄弟,双手拱揖,面对宾客亮相,先拜天地"三界"神仙,次拜列祖列宗"三明"先祖,再拜吹唢呐的诸乐师,向他们深鞠一躬,希望配合默契,上菜成功。
然后是鲜明、嘹亮的唢呐齐鸣,大师傅们次第从厨房鱼贯而出,臂搭肩顶,头顶置案,表演着哑剧,幽默而滑稽,一前一后,一张一合,互为配合步姿,一步步地进入宴席。动作要轻松、优美、流畅、连贯,落菜时先放哪碗,后放哪碗,全有固定程序。此时,大家紧张,兴奋的心弦刚一松弛,后边又接上来第二对、第三对……。 险哪!多达一二十个盛满了菜肴的碗,放在一双手臂上还兼跳着舞步,弄着怪相,别小看托盘,分量可不轻,非一个壮汉绝托不起来,稍有不慎,扣地一盘,那可要在众人面前丢脸,这真是顶尖民间大师级的表演赛。 最精彩一幕是用10根手指,每指顶一碗菜,叫"空手叠塔跳",上菜时,双手两肘要有各种动作,前伸,侧展,左拐右扭,双脚踢踏节拍,在乐曲中跳着舞上场,此时,宴乐达到高潮,两位搭档忽前,忽后,忽左,忽右保驾护航,观众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盯着看,但却没有一滴油汁溅下…… 更奇的是"口功送菜",口中衔两柄铜勺,内中各置一大碗菜,口功、臂功、腕功、指功齐用,绝不亚于杂技分毫。 宴桌上每一碗菜都是全棋中一粒"子",各有定位。一招一式,一起一落,皆自成韵。
僳僳族有趣的婚礼
婚礼,在不同的民族中,各有特色。云南腾冲僳僳族的婚礼分 “送亲”、“婚礼”两部分举行。
送亲
随着数支火药铜炮枪齐鸣,新娘由自己的姐妹兄弟、叔伯婶娘等直系亲属二十四人组成的“高亲”队伍陪伴着,在一位穿着打扮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女朋友伴随下,向男家出发。一路上,人马浩浩荡荡,铜炮枪遇水鸣几次,过桥放几枪,充满热闹的气氛。将到新郎家,迎新的第一批人马,送上水酒,大家喝上几口又继续进发。随后第二批迎亲队伍又到来,送来了晌午饮食,“高亲”队伍吃喝之后,又风尘扑扑,赶到新郎家。
婚礼
随着阵阵鞭炮声,热闹非凡的婚礼正式开始。新郎、新娘在主婚人——“总管”的指挥下,双双向祖宗行礼,然后共同吃两碗饭、两碗肉、两碗酒,再与亲属:“高亲”共进晚宴。宴席以吃肉(“高亲” 特别受优待,一人一斤)喝酒为主。凡是参加婚礼的客人,要喝三碗酒。酒足饭饱后,婚礼便进入高潮。除新朗新娘外,在“梆梆头”的领唱下,参加婚礼的男女老幼,或者在堂屋里围绕着火塘,手拉着手,载歌载舞,跳起“梆梆舞”。
“梆梆舞”主要由“梆梆头”领唱(梆梆头一般五、六个。少者二、三,多者十几个,由长者或本寨有声望、懂舞的人充当)。领唱者一般只唱两句,每句七个字,男女老少合唱。群舞者重复“梆梆头” 领唱的词。结尾句,群舞者可唱高八度。歌词内容大都是新郎、新娘成长的过程以及他们的优点和一些庆喜的词句。
对客人的招待,根据主人的财力而定,有一天招待三餐酒饭的,也有招待四次的。第二天晚上继续跳“梆梆舞”。第三天亲朋吃了早饭,纷纷告辞。到此,欢乐的婚礼才告结束。
青岛婚礼习俗
青岛的旧风俗礼仪很多,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繁琐的风俗礼仪也已被革去,下面是笔者对目前的青岛婚俗的略记,共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新娘出门不得回头招手
新娘出门不要哭泣,一方面会不吉利,另一方面是破坏新娘妆面,
下车时,新郎和新娘要从车的同一侧下,不要分开下,否则不吉利
有身孕这不宜参加婚礼
在新娘家吃水饺时,碗内要留双数。
青岛地区的婚姻风俗与山东省其他地区大体相同。男子结婚称“将媳妇”,女子结婚称“出门子”。结婚礼仪除特殊情况外,要经过说媒、相亲、订婚、送日子、娶亲等多道手续。
说媒
也叫保媒”,由媒人为男女两家介绍,缔结婚姻关系。媒人可以是亲友、熟人,也可以是专门的媒婆,他们按照门当户对、年龄般配、家境相当等基本条件,往返男女双方家中说合,一般是对男方要求条件要高一些。若双方有意,则由男方向大家提亲。向女家提亲的人越多,女家越感到荣耀,即所谓“一家女百家求”。如女方向男家提亲,则会被讥讽为“闺女嫁不出门了”。旧时,若双方满意,两家男女要互挽年庚帖子,把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各写在上面,字数还必须是双数。请算命先生“合婚”,推算双方属 相和生辰八字是“相生”还是“相克”,如不相克,才可商议结亲的事。
相亲
旧时,新婚夫妻在侗房揭盖头时方能见面。为了防止受媒人欺瞒,女方父母只能暗地里打听,了解男方的相貌、年龄与媒人说的是否相符,同时还要打听男方的为人和家庭境况。如今相亲己成为公开的必不可少的程序。
温州婚礼习俗
讨欢彩
结婚求吉利,讨好兆,称红喜事,庚贴用红纸,礼品中必有红喜蛋,蛋呈圆形,谐为“状元”,并与红枣(早)、花生(生)、桂(贵) 、莲子(子);合成“早生贵子状元郎”彩话。婚后,将此蛋果连同喜糖分送亲邻。嫁妆、重盛、门窗均贴上红双喜或吉祥图案剪纸。
请庚帜
旧时,媒婆奔走于男女网家之间说合,并代男方往公家请庚帖(生辰八字)。男家将庚帖置于灶神香炉前,三日后卜吉合婚。七日内家中平安无事,由媒人将男庚贴送至女家,亦经卜吉,合则议聘,不会将庚帖退回。
定亲
旧时定亲分“小定”和“大定”。定亲前议定聘金,聘金多寡决定嫁妆丰薄。“小定”聘物多为金戒指一对,及糕饼、鱼肉等礼品;女方回送江西瓷碗一筒十只,以“碗”谐“稳”,含“百年好合”意,另有红枣、花生等、“大定”为正式定亲,主要送聘金和龙凤婚书、女方收起男婚书,另一份填写后装入原帖盒,交媒人送回男方。“
大定”与“送日”常并合进行。即男方同时将迎娶日期告知女方。
嫁娶
嫁前一日,女家设宴待客。择吉辰在中堂为新娘绞去面毛,谓“开额”,母亲为女儿加笄,谓“上头”、婚娶日,男方先迎取嫁妆。而后迎亲队伍启行、女家母女、姐妹、姑嫂哭别、内容通常为:留恋父母,劝勉女儿或诉说怨苦,各地均有《哭嫁歌》流传。
花轿至男家,由傧相念赞,按赞诗内容举行拜堂仪式。新娘由两个“利市人”用贴有红双喜的新米筛遮护,跨过火盆至中堂,与新郎同拜天地,众撒以红绿米,红花生。礼成,入洞房,吃“和同饭”,饮“交杯酒”。毕,中堂开筵、第一桌左上首,谓之“头位”,例由岳父或舅父坐。
闹调房
谚云“七日洞房无大小”,结婚之日闹房尤烈。亲友至,新娘敬烟奉茶。客人瓷意调弄新娘,出难题,索礼物,常发生羞辱新娘新郎、主客各不欢悦情事。建国后,闹洞房较往昔文明,若遇客人有越轨言行,陪人或长辈出面调解。近年此俗已趋淡化。
部分地区有唱歌祝贺习俗,如“三字竖起本是川,百年夫妻好姻缘;夫妻双双成好合福禄寿禧共周全”。
坐筵
即婆媳交家仪式,婚后三日举行。中堂设筵,上为朝天主位,下为关封位,旁设女宾席。吹班乐作,新娘立主位,婆立关封位,女宾人座、乐曲声中,婆媳互换位置,新娘以主人身份向宾客行见面礼。
文明结婚
“五四”运动后,部分人结婚仪式仿效西万国家,请地万名流为证婚人,主持婚礼,双方家长称主婚人。婚礼开始,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穿白色礼服,在乐声中并肩 进场。证婚人、主婚人及新郎、新娘俱在婚书上盖章,婚者互换戒指、互相鞠躬致意,继而证婚人、主婚人与新致词。
解放后,婚札更简朴。干部结婚只摆茶点。70年代,婚俗趋繁。订婚时男方要送金饰,女方回赠衣、鞋。双方分喜糖给亲友。结婚时,女方多数带缝纫机、自行车等“四大件”。至80年代,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攀比之风严重,聘礼高者,金饰达500克、聘金万元以上,女方回以高档西服、摩托车等;结婚时,女方还带彩电、电冰
箱、立体双频道收录机等“新五大件”。
闽台婚俗-茶礼
在我国,茶与婚姻有着密切联系,早在明朝时就有“订亲茶”的记载。清代人福格在《听雨丛谈》卷八中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清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与茶有关的婚俗,最有趣的当推闽南和台湾。
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天礼”。“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
在旧社会,男方随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亲、相亲,女方的父母就习惯叫待字闺中的女儿端茶待客,茶杯斟满后,依辈份次序分送到男方亲客手中,由此拉开了“相亲”的序幕。男方家人乘机审察姑娘的相貌、言行、举止,姑娘也暗将未来夫君打量一番,当男到女家“送定”(定亲)时,由待嫁女端甜茶(闽台民间叫“金枣茶”),请男方来客品尝。喝完甜茶,男方来客就用红纸包双数钱币回礼,这一礼物叫“压茶瓶”。到了娶亲这一天,男方的迎娶队伍未到女家,女家就要请吃“鸡蛋茶”(甜茶内置一个脱壳煮糖的鸡蛋)。
男方婚宴后,新郎、新娘在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捧上放有蜜饯、甜冬瓜条等“茶配”的茶盘,敬请来客,此礼叫“吃新娘茶”。来客吃完“新娘茶”要包红包置于茶杯为回礼。结婚成亲的第二天,新婚夫妇合捧“金枣茶”(每一小杯加两粒蜜金枣),跪献长辈,这就是闽南、台湾民间著名的“拜茶”,也是茶礼在婚事中的高潮。倘若远离故乡的亲属长辈不能前往参加婚礼,新郎家就用红纸包茶叶,连同金枣一并寄上。
在闽南、台湾,茶树是缔结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征。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因为恒久和汉、傣族混居,大多数阿昌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著名。水稻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过去曾号称"水稻之王"。阿昌族制造的铁器也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习俗
阿昌族制止在正月月朔杀六畜和危险动物;妇女生孩子已满7天时,隐讳别家夫君进出院内。
婚俗
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娘舅要送新娘一公约45公斤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娘家肉,表示新娘要永久不记娘家的养育之恩。
食俗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便当,食用时只需在滚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阿昌族妇女大城市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
肉食主要泉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行将猪宰杀后用麦秆或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洁净,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根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卤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赓续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浓烈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如今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
节庆
阿昌族过去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在梁河、潞西一带的阿昌族主要推行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炬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其中以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
1、窝罗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以怀念传说中阿昌族的鼻祖遮帕麻、遮麻为民除害、造福先人的功劳,届时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然后杀狗吃狗肉和芋头,如果在祭祀的当天能捕到蟒蛇,则认为更吉祥。
2、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为乞求五谷丰收,驱虫沣灾,要杀猪、宰牛祭祀,届时要熟制火烧生猪肉拌米线给大家分食。天黑后焚烧把在村寨四周游动。
3、泼水节和当地的傣族一样,阿昌族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期间是年青人择奇的好机遇,届经常常由姑外家备好八大碗菜肴招待来串亲的小伙子。列入聚餐的人数符合,大家才能落座入席。小伙子要在别人不发觉的情形下把姑外家的鸡头偷走,如鸡头被姑娘查出来,要罚偷鸡头者一碗酒,可则就要罚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当场捉住,不仅要受罚,还要被姑娘讽刺。酒后小伙子要凭据菜价,将钱在不让姑娘发觉的环境下交给姑娘。
02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大众通用。信仰佛教。
白族有长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漂亮动听的传说故事,一直撒播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白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出产,善种水稻。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誉中外的特产。
风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结婚后即与父母分家。白族同宗同姓欠亨婚。对客人,无论是不是熟悉都热情欢迎。凡客人惠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加饭加汤,热情待候。
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犹如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其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示新娘的烹调身手。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快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遍及风行的一种婚俗。每遇十字路口、三岔路某人员散结的地方,伴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奁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妆奁绕"8"字。
食俗
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土豆、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终年不息,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擅作腌菜,腌菜的种类许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种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香肠、腊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彩风味食物。冬季,白族都喜悲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路食用。临河而居的白族,善于水鲜烹饪。
白族大都喜饮酒,因为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经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妊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外一癖好,白族很重视天天早晨和午时两次茶。朝茶称"早茶"或"苏醒茶",一起床就品茗,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歇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孕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
节庆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现被命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别的还有"火炬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03保安族
保安族是由元明期间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前人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同四周各民族融会而成。分布:甘肃省保安族自治县。
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文,以汉文为社会来往的工具。
保安族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手产业。所制传统手工艺品腰刀(又称保安刀)工艺崇高高贵,尖利精制,毁满甘青。
保安族人民能歌善舞,擅长演奏丝竹乐。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保安族聚居位于甘肃省西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北角的小积石山东麓,属于黄河中上游高原沟壑区。东南与临夏县交界,西北与青海省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民和县相看,东北部与本省的永的永靖县以黄河为界。自治县境内的积石山和黄河的雄传壮姿,为这块保安族居住的自治县删色不少。
保安族居住的积石山自治县境内大部分为山地。主要山脉是小积石山,此山脉由西北向东南绵亘全县。
积石山自治县除浩瀚峡谷,山泉外,还有大巨细小在湖泊。西北部的积石峡内,有被称为西北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天池",西南部有出名的达里架天池,它们都有奇异的风景和斑斓诱人的风景。
烦忙积石山自治县境内有很多闻名的泉,如九眼泉、神泉、五眼泉等。五眼泉位于保安族散居的梅坡村以北,泉水晶莹清亮,水源兴旺,水量最好。烦忙
积石山自治县的资本比力丰硕,除有与之没有尽的大理石中,野活泼物特别多,重要有苏门羚、鹿、獾、喷鼻獐、岩羊、兰马鸡、雪鸡、野免、狐狸、狼、黄鼠狼、石貂、猞猁、野猪、野牛、火獭、娃娃鱼等。此中苏门羚、兰马鸡、雪鸡为国度两类庇护植物。野死药材有90多种,次要有党参、当回、大黄、黄芪、黑芍、赤芍、贝母、细辛、柴胡、秦艽、苦草、羌活、独活、防风、降麻、黑头、年夜戟、丹参、苦参等。
04布朗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县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
布朗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部分人通汉语、傣语和佤语。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布朗族山区是著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大部分人信仰小乘佛教。
习俗
走路时,忌讳与别人擦肩而过,也不能从坐着的人的腿上跨过;克制任何人背院里的中柱和在中柱上拴马;进梵宇要脱鞋,入寺后不能抽烟,也不能用手摸佛爷或僧人的肩膀、头顶。
婚俗
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一对夫妻一般都要举行两次婚礼,所以要摆两次婚宴。第一次婚礼是新郎到新娘家同居,由新娘家举办酒席,宴请亲友,婚宴前,要将猪肉切成小块,用竹篾串起烘烤,每户分送一串,表示"骨血布亲",同时还要将猪肝剁碎与糯米一起煮成猪肝饭,请寨子里孩子,表示婚后尽早生子,然后再办酒席。待生儿育女后,新郎家要重择吉期举行第二次婚礼,由新郎家置办酒席,宴请宾客,而且规模比第一主要大,酒席上的菜肴一定要成双。以表示对新郎、新娘的祝福。
食俗
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当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幽香和经冰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虫。菜肴的烹制技法以清煮、凉拌居多。对许多野味、鱼、虾、蟹、蝉、虫等食物一般还用舂、炸、蒸等方法烹制。如:舂螃蟹、油炸花蜘蛛、蝉酱等。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笋、酸肉、酸鱼等,制作方法同当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致沟通,但布朗族常在腌酸菜时最上面放一层米饭。
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有名。这类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的动物的叶子过滤后呈绿色,很像翡翠的色彩,是以而得名,布朗族人道格豪放,伴侣间有"有酒必饮,饮酒必醉"之习俗。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而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捐赠亲友的礼物。
栖身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妊妇女嗜食当地红土,听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问题一:冬天去参加婚礼适合穿什么衣服? 可以穿中长款羊毛大衣外套,女士的话可以内穿修身连衣裙,颜色不要太显眼,不要穿黑色的。发型尽量采用盘发造型。
问题二:哥哥结婚冬天我应该穿什么参加婚礼 看你平时的穿着习惯了。
红色短上衣,裙子, ,我觉得不错,
喜庆且活泼
问题三:参加婚礼穿什么?(组图) 参加婚礼穿什么?翻译:暖盈929好了,婚礼旺季又到了!随着季候风开始向我们亲吻告别,所有庆典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张罗起来……我最爱的“冬季婚礼”来到了。你可以尽情打扮自己、纵容自己而不用为高温而烦恼。然而,先不管季节,在你收到婚礼邀请的那一刻,“我穿什么呢?”是你脑中首先闪现的问题。好吧,让我在此带着你寻找毫不费力却又超级时髦的装扮吧。第一个经验法则就是,认真阅读邀请函。首先,邀请函上或许提到了婚礼上的着装要求。其次,上面肯定说明了婚礼场地。第三,婚礼是在白天举行还是傍晚举行。婚礼请柬或多或少解决了一半你对于着装的困扰。如果邀请中提到了着装要求,那么对于你该穿什么就相当明确了。这一点儿都不麻烦。对于正式的场合,可以着黑色西装,或者任何一种深色绸缎料,带闪亮翻领的西装再加一个领结。另外,穿无尾燕尾服永远都不会出错,所以它是你的另一个安全的选择。你还可以买一条发亮的红色或黑色的细长领带。西服里穿白色或者黑色衬衣,这是最保险的穿法。条纹的衣服当然还是留在办公室穿吧。黑色牛津鞋与领带夹和一对花式袖扣将搭配得非常完美。如果是比较休闲的婚礼,一件便装上衣外加一条干净整洁的裤子就可以了。请千万不要穿工装裤。也不要穿锐步或者耐克那样的运动鞋。一条漂亮的垂褶围巾会给你的扮相添彩哦。 对于传统的着装要求,你必须要小心谨慎以免穿得太过。一件高龄长外套搭配印度长衫或者宽松裤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也取决于你要参加的是哪种传统的婚礼。穿一件符合他们传统的衣服绝对会为你的形象添彩。婚礼场地是任何一场婚礼中重要的一部分。婚礼设在游泳池边表明你可以穿得轻松休闲一些。如果婚礼在教堂举行,那么就会要求大家穿得庄重严肃,暗示你需要穿得珠光宝气。假使你要前往一场船上婚礼,那么就穿得有魅力一些吧,来点摇滚味!参加白天的婚礼适合身着浅且柔和的颜色。你的衣服可以色彩亮丽、阳光十足,但是要避免过于鲜艳。颜色柔和的米**或浅灰色亚麻西装或夹克,内搭浅绿色、粉色或薄荷色的衬衫必定会给你塑造惊艳的形象。避免黑色和深色墨镜。你肯定不想成为个疮。开个玩笑! 脱下一身全白的装扮,你必须得有李提克・罗森(译者注:当代印度宝莱坞的青年演员,‘票房大柱’。)和郎帕尔的范儿。黑色和巧克力色系列的颜色很适合傍晚的氛围。一种皇室的尊贵感由深色的墨镜中散发出来。除了通常的红色系和黑色系,还有一些新颜色可以尝试,如酒红色、紫色和淡褐色。可以在晚上尝试一下棉绒布料的衣服。一条丝质围巾和装饰用的方巾可以很好地点缀你的整套装扮。最重要的是,你在婚礼上要玩得开心。让你的衣着体现你的个性,塑造出你自己的风格。
问题四:在冬天参加婚礼的伴娘服应该穿什么样式的呢?! 穿件礼服,再外面加个毛茸茸的披肩很漂亮的,嘻嘻
问题五:冬天参加婚礼怎样搭配服装 婚礼是一件喜庆的事情, 红色就代表喜庆,既然去参加婚礼也要把喜庆和吉祥带给新人。 婚礼现场也是一个很大气 庄重的地方, 服装方面 就既然突出喜庆也有 大气 凸显礼仪。 但是也不能全身都红这样就抢了新娘的焦点。 可以搭配 红色打底裙 外套 白色 米色 黑色 都可以, 搭配起来既有气质又不是礼节。
或者搭配红色的包包。 高跟鞋。都可以。 如果 有红色的外套,那么内搭就可以低调一点, 米色, 白色, 黑色, 都可以。 身上的颜色不要太多, 突出喜庆就可以了。 几张给你做参考,如果。
问题六:冬天,婚礼上爸爸妈妈穿什么衣服比较合适呢 爸爸么就穿西装 妈妈么去买个冬款的套装 我阿姨下个月也要嫁女儿了 她叫我这两天陪她去买衣服 我结婚那时我妈在华地买的套装 那个专柜专门卖妈妈年龄段的礼服套装的 不过我们只买过春秋装 不知道冬装怎么样 准备这两天去看看
问题七:参加婚礼穿什么衣服秋天东北 婚礼服装搭配:伴娘
伴娘的服装通常以小礼服为主,款式要简洁大气一些,色彩不能太过鲜亮,不能抢了新娘的风头,以大方得体为佳。
婚礼服装搭配:伴郎
伴郎的服务最好以黑色为主,白色比较显眼是适合新郎穿的。伴郎空着的西装色彩要稳重,不能挑有修改的色彩,不能抢了新郎的风头。
婚礼服装搭配:父母
双方父母在婚礼当天的穿着要大方简单,爸爸要正装出席,西装为上,色彩深色为主。妈妈参加婚礼服装搭配可穿中式的衣服,以正装和套装为佳,要显现出长辈的端庄。
婚礼服装搭配:亲戚
参加婚礼的双方亲戚的婚礼穿着也以正装为主,只要不太过随意或过分显露就好,色彩以淡色或深色为主。
婚礼服装搭配:朋友
因为朋友跟新郎新娘年龄都差不多,因此男士要穿比较正式的服装,不能太过随便,女士以裙装为主,但不能过短,色彩也不能太过艳丽,要大方得体。
(多注意一下参加婚礼的服装搭配:baikewed114/article_3559)
问题八:参加婚礼不能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参加婚礼黑、蓝、绿颜色的衣服不能穿。
另外女孩子最好不要穿艳红、大红,以免抢了新娘的风头;
男孩子参加婚礼不要穿纯白、牙白,以免比新郎更像白马王子。
通常婚礼穿衣服建议:
1、如果是未婚的年轻女性,水粉色或是水蓝色衣服比较好。
2、如果是年纪比较大的女性长辈,棕红色或是宝蓝色的衣服比较合适。
3、如果是男性,衬衫西裤休闲装都可以。男士着深色套装时,记得穿黑色袜子配黑色皮鞋。
4、最好不要穿着黑色衣物参加婚礼,以免让新人感觉晦气。
5、女士以穿套装为宜,穿着的 程度切不可超过新娘。
6、参加婚礼穿着跟婚礼主题相搭配,女士忌穿着与新娘婚纱相近的礼服,颜色应以紫色、绿色、粉色、灰色、酒红、米色等为宜。总而言之,做好绿叶,勿与红花争宠。
7、如果即将参加的婚礼是比较注重仪式的话,比如说教堂婚礼或者是外国人的婚礼,就一定要穿较隆重的衣裙,套装、旗袍或较华丽的连衣裙都是不错的选择。
8、出席婚礼千万不要穿拖地的长礼服,显得过于隆重,着装不能过于暴露,吊带衫和过于性感的衣服都是出席婚礼的大忌,如果真的要穿吊带衫一定要在外面套上外套或则是披肩,身材过于丰满的女性可以选择V领的衣服拉长比例。
9、请穿着正式的服装参加婚礼以示对新人的尊重,切勿穿短裤或凉拖鞋。
总之,掌握一个原则,既要比较正式,又不要太过鲜艳抢过了主人的风采,就行了。颜色与款式不要与新人“撞衫”。
总体说来,穿着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特别是当地有特殊风俗的,切记要入乡随俗,这样才不会在众人面前出丑,显得随和礼貌,衬出新娘新郎为焦点。
问题九:冬天在室外结婚新娘穿什么礼服 冬天结婚穿什么礼服冬天天气比较冷,新娘需要穿上适合的衣服,婚纱一定要带上披肩,新郎的衣服和新娘的一定要和谐,冬天结婚穿什么礼服,总之,里面有不少的学问和技巧,现在我们就来一起了解冬天结婚穿什么礼服。 冬天结婚穿什么礼服 冬季婚纱如何选购――婚纱穿着舒适度: 1、避免真丝、薄纱、软缎、大网眼纱等使人感觉清凉的面料,冬季抹胸婚纱最好选择质地舒适、较厚、保温性强的面料。如晴纶棉、天鹅绒、厚绸缎、丝绒、灯芯绒都是冬季不错的面料之选。 2、冬季婚纱新娘温暖与美丽兼顾并不是不可能的,想在寒冷的冬季依然穿上抹胸婚纱,成为一个性感迷人的魅力新娘,最佳办法就是在婚纱外配上一款同色系的皮草披肩。如此一来既可以保持婚纱的本色魅力,又能增添整体的温暖与华丽感。 3、在冰天雪地的冬季举行婚礼,礼服的色彩方面最好是一些暖色调,或者是有亮片效果的面料。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选择一副长过肘关节的连指手套,会让您显得时尚而温暖。牢记以上几点,您就将成为冬季温暖而性感的快乐新娘! 婚纱整体视觉效果 1、由于冬季婚纱比较厚重,容易造成行动不便,所以试婚纱时要尽量抬胳膊、弯腰、走动、坐正等多角度去感受冬季婚纱是否合身,并且不宜选购过紧的冬季婚纱。 2、冬季适宜佩戴较大的皇冠和较为复杂的配饰,可以突出新娘华丽和丰满的整体效果。 3、在新娘手包的选择方面,尽量搭配有皮草镶边或宝石镶嵌具有贵族气质的手包。 4、最好选择有花边或刺绣的头纱,因为单层简洁款的头纱会显得单薄,与整体造型不符。 5、婚礼当天切忌穿着单薄的礼鞋,细跟的高统靴会是冬日不错的选择。 披肩的重要性 在婚纱礼服配件中“披肩”是重要的配件之一,当穿着样式简单的婚纱礼服,如果再搭上一件“披肩”,自然烘托出新娘高贵典雅的气质。 冬天结婚穿什么礼服不同的披肩材质,所造就的视觉、触感也会有所不同,像是以细纱制成的披肩,由于颜色多样,所以搭配性会比其他材质的披肩要来得强。亮片布是最近常用来做披肩的材质,在印有花纹布面上搭配透明亮片,披肩的色泽可以随着印花布上的花纹呈现多种变化,整体布料相当具有质感。塔芙卡丝质布料材质轻柔,同时具有珍珠般的光泽,所以也常用来作为披肩的材质。另外,棉纺混合材质的披肩,由于含有棉的成分,所以搭配起来格外柔软、贴身,感觉相当的舒服。法国丝缎制成的披肩,由于双层布料且质感佳,可以将礼服衬托的贵气十足!而乌干纱制成的披肩具有透视的效果,因此与婚纱礼服搭配起来格外有女人味。 男装的选择 如今,男装款式愈来愈多。作为结婚礼服,男装还是以西服为宜。男子西服是一种国际性服装,分两件套和三件套。因为每个人的身材、肤色不同,西服选用的面料、颜色也要因人而异。 在秋、冬两季,可选用高档纯毛西服作为新郎礼服。同时,还应配以相应的马夹或毛背心。若在冬季,最好配一件颜色与礼服相谐调的呢大衣或纯毛皮领夹大衣。 最后,还要考虑新娘、新郎两人衣服色彩搭配谐调的问题。比如,新娘穿一套纯白色的礼服,新郎如果配以驼色、浅咖啡色的礼服,就显得谐调、淡雅。 所以呢,冬天结婚穿什么礼服将不再是各位新娘子的难题。新娘结婚当天准备3套衣服就可以了,一套婚纱,一件酒宴上晚礼服,一套便装就万事OK了!
●“嫁娶屋”的隆重婚礼
嫁娶屋一般是有钱人家的大屋,建筑豪华体面,一般嫁娶屋入门头进有个“门官厅”,以便婚家雇请的“八音班”乐手在此迎宾及宴会时奏乐。屋内新房、客房、厢房、大厅、厨房一应俱全,既可大摆筵席又可留亲友住宿,屋前地堂还可以搭棚唱戏。每到农历冬季婚嫁旺月的时候,嫁娶屋出租“台脚”频繁,生意兴隆。现在佛山还保留有文会里嫁娶屋这一古迹。
●吉祥如意的婚礼行程
佛山这个千年古镇非常重视婚嫁习俗,其中“图吉利”是最为让人们所看重的,这从娶亲的行车路线就可以看出来。比如祖庙是迎亲必经之处,筷子路、永安路、锦华路、升平路、福禄路等也不能少,大都是取其路名求吉祥之意。
●南海朗边乡的婚俗
南海区朗边乡(现属佛山市石湾区张槎镇),是招氏聚族而居,其婚俗颇有独特之处。
族人在外返乡完婚,新婚夫妇乘喜艇而归,新翁姑和亲友另艇随行,当喜艇抵达埠头,先鸣坐地炮三响,上岸步行到家门,再鸣炮三响,新婚夫妇跨过门槛火堆进入新房。翌晨,新婚夫妇升堂,参拜天地家神和祖先后,再叩拜翁姑和亲属,才进入大宗祠堂举行谒祖礼仪。礼毕,新娘即登上祠内天阶,由新郎将燃着着长寿香火交给新娘手,由新娘燃放祠顶的长串炮竹。
冬至吃饺子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称为腊八节。腊八节的渊源,应为上古时代的蜡祭。我国自古就重视农业。每当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时,古人便认为是天地万物诸神助佑的结果,要举行庆祝农业丰收的盛大报谢典礼,称为大蜡。蜡祭仪式结束以后,古人要进行宴乡活动,用新产的黍糜做粥,大伙儿聚餐,欢度佳节。民间传统腊八粥,讲究选用八种主料、八种佐料,以与腊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
腊八粥主料以豆米为大宗。豆类有红豆、绿豆、豇豆、扁豆、豌豆、蚕豆及各色莲豆等等。米类有小米、大米、黄米、粳米、江米、稗米、小麦、燕麦、玉米、高粱等。根据喜好和习惯选用。民间吃腊八粥,讲究在太阳出山以前。吃饭时,小孩端一碗粥,先用筷子往院内各棵树上抹一些,然后用斧头或木棍敲打树干三下,口中还唱道,“管你结枣不结枣,年年打你三斧脑。”“看你结杏不结杏,年年打你大三棍”等。习惯称之为祭树,却有除虫防虫之效益。
过了腊八节,民间就认为是已进入年节,要为过大年做准备工作。碾米、磨面、生豆芽、做豆腐、摊煎饼、赶集置办年货。
过小年
农历十二月(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黏,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黏。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黏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小年过后,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除夕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烛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做“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做“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做“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知识点极昼与极夜
在我国进入冬季之时,北极开始了极夜,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处在黑暗之中,而南极在此时则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白天。为什么会这样呢?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的时候,身体有点儿倾斜。地球的赤道平面并不和公转的轨道平面垂直,它们相交成23°26′的夹角。
每年春分,太阳直射地球的赤道。然后地球渐渐移动,到了夏天,日光直射到北半球来。以后经过秋分,太阳再直射赤道。到了冬季,太阳又直射南半球去了。在夏季这段时间,北极地区整天在日光照耀之下,不管地球怎样自转,北极都不会进入地球上未被阳光照到的暗半球内,一连几个月看见太阳悬挂在天空。直到秋分以后,阳光直射到南半球去,北极进入了地球的暗半球里,漫漫长夜方才降临。在整个冬季,日光一直不能照到北极。半年以后,等到春分,太阳才重新露面。所以北极半年是白昼(从春分到秋分),另半年是黑夜(从秋分到春分)。同样的道理,南极也是半年白昼,半年黑夜。只不过时间和北极正好相反。
是不是要去看丈母娘拉?
不应该只单单了解结婚风俗呀,那样去了显的太死扳,我认为应该附加的什么都了解一些,这样去了遇到什么以外的事情,你处理起来才会显的游刃有余,别人才会看好你!!
漯河市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城市发展较快,外来人口较多,加之漯河人的现代意识较强,城市现代气息较浓,接受各种新生事物较快,但对传统的风俗习惯也不完全摈弃,部分仍沿袭至今。老传统新习俗相互渗透融合,是一个在继承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又接受新生事物的现代新兴城市。
婚姻习俗
八十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复存在,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在城市主要是自由恋爱,朋友介绍,婚介中心牵线和自登征婚启示等形式;在农村,以通过街坊邻居、亲朋介绍为主。经介绍后牵线人不再介入,男女双方确定恋爱关系。女性多注重对方的相貌、性格、职业、年龄、家庭;男性一般侧重女方的相貌、性格、年龄和品行。部分还存在父母左右或干涉男女婚姻自由或讲“门当户对”等现象。
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彼此没有意见,经双方家长同意后,由各自户口所在地出具证明到当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书,成为合法夫妻,但仍不能在一起生活,必须择定吉日男方上门迎娶,女方陪送嫁妆进门后方共同生活。根据男方所送彩礼的多少和女方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嫁妆品种、数量不等,一般是小件日用品、电视机、洗衣机,部分家庭有电冰箱、摩托车等,家俱一般由男方置备。择定日期农村一般选在春节前的腊月逢双日,城市多选择五一、十一、元旦、春节前。迎娶队伍不断壮大。迎娶车辆都是轿车、面包车或农用三轮摩托车,少者三、五辆,多者二、三十辆。城市新娘多穿婚纱,到美容店美容化妆。婚前拍婚纱照,婚期搞摄影,录像以作纪念。新娘接回去后,由伴娘陪同下车,燃放鞭炮,举行结婚仪式,新郎新娘在主婚人的主持下,以鞠躬的形式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由新郎背着、客人簇拥着进入新房。中午,男方大摆宴席招待客人,亲朋好友送红包表示庆贺,少者50元,多者三、五百元不等。
新娘三天回门的习俗沿用至今。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走第一趟娘家,叫“回门”,但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之说,当天如遇“七、八”日期,则往后顺延一天。“回门”后,结婚仪式全部结束,夫妻开始新的生活。
九十年代,旅游结婚比较盛行,团市委和部分企业举办集体婚礼。但婚礼大操大办、比阔气、讲排场、铺张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
家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家庭组合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四世同堂、三世同堂几乎不复存在。尤其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后,深得人心,传统的多子多福意识逐渐淡薄,家庭开始向小型化、两代化演变。城市以三口之家居多,农村基本保持四口之家。由于生活方式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老人不愿意同结婚成家后的子女生活在一起,子女成家后也乐意 独立生活,逢星期天或节假日相互团聚。也有因住房紧张或家庭关系融洽四世同堂或三世同堂的。
生日习俗
一般叫“过生日”,对老年人叫“祝寿”。在城市,给老人过生日祝寿,大多摆宴席,有的在家里自备酒席,自已一家人团聚祝贺。家庭条件好的或子女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大多在酒店设宴招待客人,参加者主要是子女、近亲属和朋友,他们带着生日蛋糕、酒、水果、饮料以及适合老年人的滋补品,也有不乏送红包者。个别有大肆挥霍、铺张浪费现象,也有极少数借祝寿之机敛财者。给儿童过生日较普遍,生日当天,父母定做生日蛋糕,并讲究几周岁蛋糕上插几支蜡烛。照生日照以作纪念。有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姑姑、舅舅等参加的,还要摆酒席招待,祝贺者都给孩子买有礼物,主要是蛋糕、衣服、书包、食品等。年龄大点的在校学生,也有邀请同学给自已过生日的,同学送一些纪念品,本人或在家或在饭店设宴招待,有的干脆买些食品带着同学出去玩一圈。九十年代初期,盛行亲朋好友、父母、子女、夫妇在电台或电视台点播戏曲或歌曲,表示对亲属、朋友生日的祝贺。
丧葬习俗
1987年市政府发文,要求城市干部职工死后一律实行火化,丧事从简。从此开始城市居民死后进行火化。灵堂一般设在殡仪馆,也有设在自已家里的,亲朋好友前往吊唁,赠送花圈、挽帐以示哀悼,九十年代后期大多送钱,少者50元,多者几百元不等。尸体火化前进行整容,开追悼会,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等,参加吊唁者佩带黑纱或白花。骨灰有的暂放骨灰堂,稍后选址进行安葬,有的直接选址安葬在公墓。子女在亡者“五七”、“百天”、“周年”等祭日前去祭奠,烧纸或送鲜花以示悼念。
农村仍实行土葬,办事程序、习俗基本没有改变。
节日习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普遍受到人们重视。进入上一年的腊月,人们就开始为过年作准备,尤其过了腊月二十三(祭灶日,又称“小年下”),人们更是忙碌着购新衣,办年货。有些单位还给职工发大米、面粉、食用油等之类的食品。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货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品种增多,花样翻新。在农村,春节期间,一改原来的单一吃饺子、蒸馒头、炸油条,也是准备一些丰盛的酒菜庆贺新春。城市更是菜样品种齐全,应有尽有。正月初一,人们早晨起五更,穿新衣,燃放鞭炮,挂鞭少者5000头,多者上万头,响声一直延续到上午8点左右。早餐吃饺子和丰盛的菜肴,饺子内预包一枚硬币,预示着食者本年吉祥。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农村一般10元,城市少者50元,多者上百元。朋友路遇,相互问候“新年好”。市有关领导深入基层和部分居民家庭给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干部职工和居民以节日问候。节日期间,人们都要走亲访友,礼品多是水果、饮料、糕点、酒类等。城市由于机关放假7天,除了串亲访友之外,经济条件好的部分家族选择外出旅游过春节,去处国内一般选择海南,国外主要以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讯设备的发达,人们的拜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节日期间不能团聚的亲朋好友,用电话、传呼和手机等方式相互问候新年好,给对方以节日的祝贺。农村习惯,一般过了初五就算新年过完,开始从事田间劳动或其他活动,有的开始外出打工。城市则是从初八正式上班开始一切恢复正常。
元宵节,又叫灯节。漯河有吃元宵、观灯展、玩故事的习惯,并且形成自已独特的“十九会”。从正月十四至正月十九,市里要组织举办大型灯展活动,展灯上万只,千只百态,五花八门,吸引着市区及周边农村数十万人前往观展。农村民间艺术团体活跃在城乡街头、机关大院,表演龙舞、狮子、高跷、旱船等,演后被封赏烟、酒、点心等。为了活跃节日气氛,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节日期间,市里还组织举办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对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以示鼓励。九十年代末,市委、市政府投资数十万元,购置礼花,于正月十五日晚上分两个地点在市区燃放,时间长达近一个小时,使周边和市区群众大开眼界。
“三八”妇女节,为提高妇女综合素质,欢庆妇女自已的节日,以市妇联牵头,动员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妇女参加,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跳绳、短跑、自行车比赛等,有时还举办歌曲、戏曲比赛。
“五一”国际劳动节,一般由市总工会牵头,组织举办篮球运动会、乒乓球运动会、交谊舞比赛、职工美术书法展览等。市里召开会议,表彰工人队伍中的先进模范人物。
生活习俗
服饰。在城镇,家庭条件较好的男性冬季多穿毛呢大衣、皮西装、皮夹克、风衣、鸭绒袄、羽绒服、棉休闲衣、棉衬衣、保暖内衣、编织毛衣、羊毛衫等。一般家庭则穿普通棉衣、毛衣等。夏季侧重短袖衬衫、短袖T恤衫、衬衣、长裤或西式裤头等,条件好的讲究面料、款式,一般多在乎凉爽而已。春秋季一般穿西装、长袖T恤衫、夹克衫、休闲装、运动装等,机关工作人员或讲究的男青年多打领带。布料多追求毛料或棉织品,款式讲究新颖、大方、得体。穿鞋除夏季穿皮凉鞋外,其他季节主要穿皮鞋、休闲鞋或旅游鞋,部分男性冬季穿棉皮鞋。老年人多穿布鞋,中小学生除夏季穿凉鞋,其他时间多穿旅游鞋。农村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男性着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年四季都是买成衣或订做,春秋季也大都穿西装、夹克衫或休闲装,只是档次较低,不讲品牌。大多数男性尤其是青年男性也以穿皮鞋为主。女性服装花色品种较多,款式更新较快。女性冬季多穿各式大衣、鸭绒袄裤、皮衣、毛衣、保暖内衣、棉衣裙等。夏季多穿套裙、连衣裙、T恤衫、百褶裙、马裤、背心、休闲衫、短裙或短裤等。春秋季主要穿西装、夹克衫、羊毛衫、长套裙、大摆裙、健美裤、筒裤、牛仔裤等。穿鞋多穿高跟皮鞋、皮凉鞋、长筒靴等,颜色亮丽、款式多样。部分企业和服务行业着专用制服。学生都有校服,有重大活动或重大节日期间穿,平时多穿运动服或休闲服。
饮食,漯河饮食习惯为一日三餐。城市居民早餐多食稀饭、豆浆、牛奶、荷包蛋、油条、胡辣汤、肉盒、油饼、小笼包子、豆沫等。午餐以汤面条、捞面条、炸酱面、大米饭、卤面、饺子等为主,吃大米饭时,多是炒几道菜配以鸡或鱼等供食。晚餐习惯上仍是稀饭、馍、菜,但菜的品种增多,质量提高。消费结构变化较大,面食大幅度下降,副食增长较快,平时基本不断肉、鸡、鱼、禽蛋等,以追求营养化、多样化和美味化,以至于逢年过节居民不知道还吃啥,戏说"天天都是过年"。粗粮玉米面、豆面、红薯面、小米等成了城市居民的热销食品,用以调节味口和增加多种营养。城市一般是在家围桌吃饭的习惯,除早餐外,多是边吃边看电视,或议论国际国内形势和当地新闻。农村饮食仍以主食为主,全是细粮。早餐多食稀饭、蒸馍,菜以时令菜为主,搭配咸菜,部分条件好的家庭也喝豆浆,吃油条。午餐主要吃汤面条或捞面条,有时也吃卤面、大米和饺子,一般都是来客人或过节。晚上仍是以稀饭、馍和简单的菜为主。农村习惯吃饭时,多端着饭菜拿着馍到街上或荫凉处串饭场,边吃边聊,谈古论今。
居住,九十年代之前,城市居民住房以平房为主,有部分楼房,多为公房。进入九十年代,楼房逐步取代平房,居民住房以单位分房免费居住为主,楼层多为五层、六层,结构多为两室一厅和三室一厅,面积多在60-90平方米之间。1995年以后,全部取消公房,住房实行商品化,住房面积也逐步扩大,以100-160平方米者居多,结构也由原来的两室一厅、三室一厅发展到四室一厅、三室两厅、四室两厅,并出现双卫生间、半复式、复式等结构。条件好的居民家庭多选择自已购地盖别墅,独家小院,居住面积少者100多平方米,多者达300平方米以上,最低两层,多者高达四层。装修越来越豪华,部分家庭装修费用甚至超过购房款。农村住房都是自已盖的独家小院,有平房、瓦房和部分楼房,少者三间,多者五、六间,配以厨房,楼房一般都是两层。每家都垒有院墙,安装大门。结构多追求美观、宽敞,室内也分有卧室、客厅、套间、储藏室等。质量也要求越来越高,建筑材料多选择砖、水泥、预制板、铁窗或铝合金门窗等。室内也讲究简单装修,用涂料粉墙,水泥铺地,部分用地板砖,外墙多为水泥墙面。
出行,城市居民外出或上下班一般以骑自行车、摩托车、坐公交车、出租车为主,自行车以24型斜梁车为主,摩托车以125型踏板车为主,也有少数家庭购买有小轿车、面包车。出远门多选择乘坐火车或汽车,条件好的坐飞机的也越来越多。农村出行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四轮拖拉机和农用三轮车,出远门则选择坐汽车和火车。
用,城市居民家庭基本都用上了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取暖采用电暖气、空调、小锅炉或单位集中供暖,制冷以电风扇、空调为主。寻呼机曾一度普及,后随着手机的上市又逐步被淘汰,手机已成为上班族和商界的主要通讯工具。家用电话基本普及。电脑已进入寻常居民家中,大多上有互联网。厨房炊具基本实现电气化,电饭锅、高压锅、微波炉等已成为常用厨具。农村彩色电视机基本普及,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手机、电脑等也已进入部分农民家庭。
娱乐,老年人娱乐活动多选择在公园、广场练气功、打太极拳、练剑、打门球、打扑克、玩麻将、跳健美操、下象棋等,或养鸟、种花、钓鱼等,颐养天年。中青年和中小学生的娱乐活动主要是进舞厅跳舞、进恋歌房唱卡拉OK、进录像厅看录像、进电子游戏厅玩游戏、进网吧聊天、打桌球等。1987年夏,全市出现第一家歌舞厅,随后各种娱乐场所相继开业。截止到2000年底,全市共有歌舞厅、恋歌房40家,电子游戏厅30家,桌(台)球室40 ,家,录像放映厅14家,出租、零售音像店30家,网吧242家。
称谓
八十年代,“同志”称谓比较盛行,人与人之间都是以同志相称,只有工厂企业称呼职格老的同志为师傅。在机关,下级称呼领导直呼其职务,同行之间年轻人称呼老同志为老师,老同志叫年轻人直呼其名。进入九十年代,称呼“同志”的越来越少,尤其九十年代末期,几乎没有人再称呼“同志”,对男性称“先生”,对结过婚以上的女性称“女士”,对未婚女青年称“**”。大多数企业和部分机关团体称呼单位一把手为“老板”。对男出租车司机称“的哥”,对女出租车司机称“的姐”,称在网上聊天的朋友为“网友”,称上网者为“网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