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有哪些结婚习俗

山东有哪些结婚习俗,第1张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人多地广。但是因为地域不同、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国各地婚礼习俗,包括每个地区订婚、结婚习俗自然也就不同。那么在山东这个大省里,现代都还保存着哪些婚嫁习俗呢?现代的结婚习俗和以前还有没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山东的嫁娶文化以及山东的婚嫁习俗以及山东传统的婚嫁习俗有哪些现在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现代山东的结婚习俗:

一山东结婚风俗择正日

在山东结婚当天的好日子被叫做“正日子”,正日子一般都是由新郎家选择,而非正日子也叫“待客日”则是由新娘家定,一般待客日要比正日子早三至四天。待客日当天准新郎官要在新娘家呆上一整天,招待女方家的亲朋好友。女方家长要在当天酒店大摆宴席,招待所有来宾。新郎新娘穿上礼服主持人司仪嘉宾代表上台发表讲话,也算是先行嫁了一把,新人还需要给每位来宾敬酒并收女方亲朋好友的礼钱。散席后新郎就要回到自己的家中,等到结婚那天才可以见新娘。

二山东结婚风俗迎亲

按照山东人的习结婚习俗,结婚当天迎亲越早越好,因为有“抢头”一说,新郎迎亲的时间也是找人占卜给指定的好时辰,一般会有8和9这2个数字,寓意着发财和长久之意。而新郎来接亲的人也必须是单数,因为娶回老婆就凑成了双数,而人数最好是控制在十几人,当中必须有一对小男娃小女娃。

新郎迎亲时需要带上里脊肉给丈母娘吃,寓意为“离娘肉”,还要带上红线捆着的大葱(寓意生活充实)和“聚宝盆”(其实就是一个装满生活用品的红脸盆)。

新娘在娘家要坐在一张新被子上,俗称“坐福”,而新郎到达新娘家时会有女方的家属来堵门,等到给了红包改口叫了“爸妈开门”后才给进来。

娶亲是整个山东结婚习俗的婚礼过程中最有情趣的环节,旧时临娶的前一天,新郎要换上新装,鼓乐相随绕村挨户行礼,称为行家礼,意思是恳请亲邻在婚娶的日子里多多帮助。有的地方只给本族的人家行礼,谓之演家礼。东平县的男子,在迎娶新妇的前一天到亲友家行礼,谓之告冠,而亲友送礼亦谓之冠敬。无棣将婚之夕,婿衣冠谒家庙;陵县将婚者,成人冠服,拜父母兄弟姊妹而已;桓台将婚时,着成人冠服,告庙,拜父母、叔伯、兄、姑及姊,并宗族长辈、乡先生;泰安、东阿都以婚礼为冠礼,即婚娶为成人,未婚为童子。接下来就要准备把新娘子娶回家了,新郎必须给新娘穿上红鞋子,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哦,因为伴娘会把红鞋子给藏起来,要是新郎自己找不到的话,就要给大红包伴娘才会告诉你红鞋子在哪了。

三山东结婚风俗送亲

在山东送亲的人数是不讲究的,但是新娘的弟弟必须要去,并且要坐在婚车上叫“压车”,并且新人还要给一个大红包哦。按照东北的结婚风俗,妈妈是不能送嫁出去的女儿的,新娘的爸爸就可以去,而妈妈在送女儿时要哭嫁,如果女儿也哭了,那就会让娘家人富裕起来,这叫做“洒金豆子”。

四山东结婚风俗结婚

按照山东的结婚习俗,新娘必须给婆婆头上戴花并改口叫爸妈,当然改口费是有个大红包的,一般是封1001元,寓意着新娘是“千里挑一”的,进了新房,新娘就要开始吃花生和红枣寓意着早生贵子。而新房内的所有箱子和柜子都会堆上硬币,寓意着富贵。接下来就会在婚房中调戏下新人同时照相合影留下美好回忆,然后按照预定的时间去酒店举行婚礼。

酒店婚礼的举行跟全国各地大同小异,主持人司仪主持完婚礼,新人轮番敬酒、送客。按照东北黑龙江的习俗送亲的人必须要在12点之前离开。晚上新人必须要家里一起吃团圆饭。

五山东结婚风俗回门

和全部各地的风俗一样,山东的结婚习俗也是三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但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回男方家,如果新娘家是外地的很远,那就得九天后才能回门了。

山东传统结婚习俗:

山东传统结婚流程:议婚(婚龄、条件、议婚、合婚、特殊议婚)→订婚(传小启、传大启)→备喜(送日子、新房、嫁妆、嫁衣、送喜礼、填箱、请总管、定大客、下催妆、送嫁妆、上头、开脸、搬客、暖嫁、控食、离娘饭)→迎娶(迎亲、等亲、送亲)→拜堂→入洞房→坐帐→宴客→赶喜→合卺→闹房→请安、庙见→回门→叫媳妇。

一、议婚

男十五六岁,女十七八岁,即有媒人提亲,一般是男家请媒人至女家“提亲”。男女通婚讲求“门当户对,八字相合”,双方均很重视对方的品貌和仪表。年龄以女大为贵,忌女方大一岁,有“女大一,不成妻;女大两,黄金长;女大三,抱金砖”之说。经媒人说合(俗称“说媒”),双方父母有意即互换庚帖,亦称“换小柬”,庚帖上书写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用干支所纪的年月日和时辰),两家均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是“福命”,婚事就基本定下。也有的在互换小柬前先相亲,即女方家长先相看男方,男方家长再相看女方,双方家长中意后,再换小柬。旧时,男女双方多有属相忌讳,如“白马怕青牛,鸡猴不到头,蛇鼠如刀锉,虎羊一旦休,龙猪难为配,最怕犯兔狗”等封建迷信之说。

二、定亲

男女两家的婚事议定后,即行换大柬、下定礼,举行较隆重的定亲礼仪。换柬所用的印有金色龙凤和双喜字的大红书帖称龙凤柬。男家在书帖上书写着“敬求金诺”和“天作之合、福禄鸳鸯、天配良缘、百年好合”等四句吉语;女家在回柬上书写“谨遵玉音”和四句吉言为允婚。男方随同龙凤柬一起送去定礼,亦称“下聘礼”。定礼有首饰、衣物和喜点等,有4色礼或8色礼,通常备有礼单,均要雇人用抬盒抬着,由媒人带领送往女家,少数富有官商人家,有的送12台至48台各色定礼。女家的回礼有靴、帽、衣料和文房四宝等。换柬后,两家婚姻即正式订立,双方皆不能悔约。

三、迎娶

定婚后,选定吉日,俗称“看日子”,准备迎娶。迎娶前,男方家长给女方家长和亲友发出喜柬。接到喜柬的亲友都要带贺礼前来贺喜。迎娶前一天,女方家长雇人用抬盒抬嫁妆送到男方家中,视家庭贫富,有4抬、8抬、16抬,富有的官商人家多的有32抬、64抬的,一般人家多送衣服被褥、家用器具,富有的官商人家则是送锦衾罗帐、金银首饰、雕屏彩瓶等贵重物品。迎娶日,男方大门贴喜字和对联,挂彩绸,大门顶上要放一对扎着筷子和用红纸包着的砖。富有的官商之家还要在院内扎彩棚,大宴亲友。院内设花堂,花堂供桌上设天地诸神位,福禄寿三星瓷像和花瓶香烛,桌前设红毡拜垫。女方家中也悬灯结彩,招待亲友。男方要请一位迎亲女客,女方要请一位送亲女客,迎亲和送亲女客均要选择盛年仪容好的,而且父母公婆儿女俱全的“全奂人”充当。上午10时,新郎穿马褂,十字披红绸,骑马或乘轿和迎亲女客引导鼓乐队和花轿到女家迎娶。女家在花轿到达前要关闭大门,等花轿来到。新郎在乐队鼓乐的伴奏下,下轿叩门递名帖(名帖是用大红纸正楷书写“御轮甥某某谨拜”)后,方开门引新郎入堂屋。新郎要向女方祖宗神位行一跪三叩礼,再向岳父母行一跪三叩礼,岳父母旁立作揖以答。礼宾再引新郎到新娘门口,新郎向屋门拱揖。

四、上拜

婚后第二天,新娘要叩拜祖宗神位,再叩拜公婆、伯、叔等长辈,称“拜见礼”,俗称“上拜”。公婆及长辈亲属要赠给新娘钱币、首饰或衣料等礼品,有“新人不磕空头”之说。

五、送小饭

婚后第二天清晨,女方家长差新娘之弟或侄,携食品到男方家中,先向男方家长道喜,再去新娘房内送食品,称“送小饭”。目的是娘家人来看望新娘婚后情况。

六、回门

婚后第三天清晨,新娘先去厨房祭灶并做饭菜侍奉公婆。而后,新娘和新郎同去娘家。新郎在岳家被称为“贵客”,新郎要去岳家祖先的神位前行叩头礼,再向岳家长辈们行礼,岳家设酒宴招待。当天日未落即回,谓之“躲瞌睡”。此称“三日回门”。婚后第六天,新郎新娘同去岳家,俗称“六日遛腿”。第九天和第十二天,再去岳家,新娘1人可以在娘家住1夜,也有的人家,必须1个月后,新娘方可1人回娘家“住对月”,并有“一月不空房”之说。婚后第七天,新娘开始做衣服、鞋袜等针线活。住对月时,要把裁好的衣料带回娘家去做,其中必须要给新郎做裤子1条。婚后第四五天,新娘由婆母带领,前往曾来贺喜的各亲友家回谢和认亲,各亲友赠给新娘见面礼,称“拜亲”。再选一好天气的日子,领新娘到婆家的祖坟莹地祭祖,在坟头上压以粉红色的坟头纸,称“上喜坟”。

七、招赘

旧时,有女无子的富裕人家,为了养老送终和传宗接代,有招女婿到女家成亲的习俗,称“招赘”,俗称“招养老女婿”、“倒插门”等。行此俗者多为农村人家。被招赘者多是较贫穷家庭中的男子。结婚后,男方要改为女方的姓氏,并立有招赘字据。

八、童养媳

旧时,贫穷家庭未成年之女,被父母送至夫家生活,多受虐待,俗称“团圆媳妇”。到成年后为其“圆房”,即为结婚。

九、冥婚

俗称“招阴亲”。旧时,未婚的男女青年死后,其家长要为其找一个已死的未婚异性青年结亲,举行结阴亲仪式,男女两家各设灵牌,上搭红绸,用轿抬女方灵牌至男家,供祭3日后烧掉,破坟将女方棺木与男方棺木合葬。即日起,两家为亲家来往。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社会,婚礼都是民俗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大多数人一生只结一次婚,所以他们希望自己的婚礼是独一无二且富有创意的。

虽然现在的婚礼形式和流程逐渐西化,即男士穿西服佩戴领结,女士身穿白色纱裙手捧礼花,最后二人在神父的见证下宣誓亲吻并交换戒指。

但是,在今天的华夏大地上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婚俗礼仪,今天,作者和大家聊聊少数民族通报的传统婚俗。

结婚呢,每个地方因为文化习俗的不同,自然在结婚习俗上也会有着地区上的差异,那么农村的结婚习俗和城市一比,一些有趣的农村结婚习俗可就值得我们看看了。

一、吃喜面

新郎到新娘家后,新娘的本家家长会陪新郎坐会儿,然后新娘的本家姐姐和嫂子就粉墨登场了,开始要红包,并商定喜面的价钱,一般都是事先商量好的。当开始上喜面时新郎要赶紧吃,而新娘的家人会快速的去夺。寓意是夺富,所以两方会尽力抢喜面。一般情况下,新郎只能吃一口,面就被抢了。

二、开门费

吃完喜面后,新郎来到新娘的门前,新娘不给开门,要开门就得拿红包。当然这些红包都是新娘的娘家人要的。

三、锁门费

当新郎进入屋后,新娘的家长早就把大门给锁了,要想把新娘娶回去,得掏锁门费,不给红包,不给开门。有些聪明的新郎会提前安排好人手把住大门,不让锁门。

四、三把炮

当新郎把红包掏的差不多了,新娘该上花轿了,但新郎必须放够三把炮,而且鞭炮是一把比一把长,这样新娘才能上花轿。

五、不走回头路

迎亲回来时就不能走娶亲时的路,寓意是夫妻不走回头路。

六、闹洞房后抢红被子

在洞房夜,新郎和新娘会抢唯一的一床红被子,谁抢到寓意是往后这个家谁说了算。

这就是我们一些农村里的有趣结婚习俗,如果你也想尝试这些创意的话,可以了解一下。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结婚习俗都不太一样,我是福建泉州的,所以就和你分享一下闽南的婚礼习俗吧。

1、轿前猪脚

闽南迎亲队伍中,红红的竹篮中盛着粗大的猪脚,格外引人注明,我们闽南人称之为“轿前猪脚”。每当谁家娶媳妇,在准备送往女方家的彩礼当中少不了得准备两个大小一样的猪脚,寓意两家幸福美满。

猪脚的重量要在二十斤左右,如果猪脚太小会显得太小气。猪脚一定要用红绳子绑在关节点上,另一头放在红纸包成的红包里面,红包里还得放12元钱,寓意以后每年的十二个月都丰衣足食。

2、栓红丝线

提亲的时候就要用到红丝线了,红丝线在闽南婚俗中从头出现到尾。男方在提亲时带的见面礼中,就得用红丝线把见面礼的外包装捆起来,现在比较简化了,直接摆个红丝线上去就行。进入女方家时,把见面礼放在大厅显眼位置,表示吉利好彩头。

双方互相满意之后,就要开始“择日”。“择日”的时候由男方选一位双方都尊重新人的亲属当使者(很多时候是媒婆),使者要来姑娘的生辰八字,用红纸包起来,里面放个红绳,让男方带回去“配生时,择日”,寓意牵姻缘。

结婚当天,双方要再互送的礼品上都系上小红丝线,贴上红纸。双方家中厅堂除了要张贴喜联之外,也要贴上小红条及红丝线扎成的装饰品,放在大厅和新房的门楣上,图个吉利,寓意“千里姻缘一线牵”

3、八卦米筛

米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用到的,在闽南习俗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迎娶新娘到家门口时,需要一个画有八卦团的米筛罩住新娘的头,然后男方才能把新娘迎进家中,寓意平安吉祥。

米筛的竹钉要露在外面,寓意出丁发财。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习俗变得更简化了,婚嫁的时候通常改为用一把红花伞来代替八卦米筛,以来图吉祥,二来可以遮风挡雨。

4、崇尚红与甜

在闽南,以红为尊、大、喜、吉。古往至今,办喜事一定是红色为主。结婚时,家中要张贴红色对联,喜字,门口还要挂红布,表示红红火火。新娘要穿红色衣裙,盖红头巾,穿红鞋,拿红包。

新娘入门之后要给婆婆和其他女长辈插红绸春花,表示尊敬和亲热,还要向公婆敬红枣茶,大厅上要挂双喜的红绸喜帐

5、烘炉茶壶

闽南人离不开茶文化,所以在闽南婚俗当中,茶文化也不能少了。婚礼现场会摆着泡茶用的巨大烘炉和茶壶,按照闽南的习俗,要跨烘炉,表示兴旺之意,烘炉上会有“合敬怡真”四个字,告诫新人们,双方要互相敬让,互相包容。

在结婚成亲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合捧“金枣茶”给长辈敬茶,在闽南称之为拜茶。有部分地区把敬茶放在了结婚当天。

这些习俗都满满的闽南味道,毕竟个人了解的会比较局限,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婚礼风俗可以到一些关于婚礼平台上去看看一些文章,我之前就是在一百婚上面看到的。个人也在备婚当中,所以希望回答能对你有点用。

说媒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通常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新中国成立以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俗称为“媒人”,雅称为“月老”、“红娘”、‘介绍人”。

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女双方及其家庭的大致情况,力求门当户对,而且必须做到既基本上准确地向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实际情况,又要尽量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看到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就是说,要生就一张“媒婆嘴’’。做媒人要勤于跑腿,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经常奔走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预防发生意外的变故。一般来讲,男女两家都要招待媒人。乡下人谓“媒百餐"并不是夸大其词,可见其奔走之勤。

媒人在旧式婚姻中是一个重要角色。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相同的意见之后,他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互换庚帖,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媒说得好,双方都满意,今后经常来往,成为故旧;媒说得不好,双方不满意,通常怪罪于媒人,从此视为路人。

做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到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给媒人的鸡、肘子、鞋袜、布料一同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发媒”。谢媒钱的多少,看主家经济状况自己决定,但不论多少,均要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红包上习惯写上“包封签子"。

批八字与推生肖

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帖子置于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三日内,如家中平安元事,男女双方能成为亲家。

关于推生肖,民间有许多俗谣,相合的有: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等等。不合拍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担挑,蛇虎如刀挫,龙兔怕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等。

相亲

经媒人撮合后,男方往往提出见一面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陪同下到女家做初次相会的活动,称之为“看亲”,又称“相亲”。

相亲的日期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做好准备。旧时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之处。特别是男方,尤其要郑重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少,价值高低,但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动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庄重;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代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制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则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大概了解。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露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示。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便把这杯茶一口饮干;而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同商议,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风俗。“察人家”实际上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到女方见过姑娘后,女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去男方家察看。湖南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女方父母交谈了解情况。女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同意,就将香茶喝尽,这时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立刻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过礼

看亲之后,要进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给女方,女方的生辰八字送给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一般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更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合八字”之后,媒人要挑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一般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包括肉、酒、糖果、点心、衣物、布料,甚至首饰、红包等。具体数量各地不一样,通常都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要尽量替对方考虑,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

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立婚姻关系。现代规定男女双方领结婚证之前要到医院做婚前检查;还有些地区(主要是城市)规定要办婚前学习班。这些都是保障优生优育、保障人口素质的有效措施,应该遵守执行。

定吉日

结婚证办好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确立了合法的夫妻关系。但是在中国,这仅仅是结婚活动的前奏。依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挑选迎娶的良辰吉日,并让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为“择吉”和“送日子”。

择吉往往请教星象学者或算命先生选择,也可以自己择日子。一般认为,只要“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择日完毕,双方确定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

请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自送到亲友手中。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瞧请柬后,除特殊情况可以只送礼不参加以外,一般都要登门道喜。道贺前,先要准备好礼物。礼物的轻重视各人与主方关系的亲疏、友谊的深浅、本人的经济条件而定。送男方的一般都付礼金,用红纸打“包封”。

包封签子上一般要写上一句表示祝福的话。

送女方的礼物往往是亲友们听闻便主动送去,并不等请帖来了再送。

因为女方父母要以送礼人的多少为据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大小。

送嫁

姑娘出嫁时,亲友为其赠送一批衣料或生活用品表示祝贺,俗称“送嫁"。姑娘接受礼物后,应将夫家定亲时所送的“石榴”面包、白糕、猪肉等分赠亲友,以示谢意。

送聘礼

婚礼前两天,男方应按商定的礼品、项目和数量到女方家送迎亲的聘礼。广州的风俗是要送鸡(意味着有生气)、椰子(有爷有子,天伦之乐)、礼饼(送给女方的亲戚),而且还要送礼金,表示男方家有钱,会让女子嫁过去后享福。

回礼

女方家也会接着回礼,礼物包括槟榔(意味着新郎)。

迎亲前夕

迎亲前夕,男家要张灯结彩,新郎新娘都要沐浴斋戒。过去新娘要开脸(用细绳绞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现代社会通常要盘头化妆。在结婚前一天晚上,男方会找一个有福气(家庭美满,父母健在,有儿子)的女人来铺新床,并且把花生、红枣、核桃等预示着早生贵子等好兆头的食品摆在床头;新郎要剪发、剃脸、戴礼帽,并在帽上扎一圈红髻线,插上两朵红玫瑰花,身穿长衫马褂。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多是西装革履了。

婚礼当天的礼仪

迎亲

迎亲的早上,由男方携带六件或十二件礼品,用红轿或花轿、彩旗,请乐队,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快到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停当。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跟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摆在客厅,媒人将首饰、礼单等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祭祖

女方舅父点烛燃香,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祖先保佑。

吃汤圆

新娘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密友一起吃汤圆,表示分离;母亲喂女儿汤圆,新娘哭。

讨喜

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要送鲜花给新娘,此时,新娘之朋友要故意挡住新郎,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测试,必要时还加上唱情歌,但更重要的还是丰厚的“开门利市",众姊妹高兴后才开门。

找红鞋

新娘出嫁时,新郎会在接新娘的房间里寻找新娘穿的红鞋子,给新娘穿上,然后新娘由哥哥或舅舅背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请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新娘脱下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

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足不沾地。

拜别

新娘应叩别父母,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有的地方新娘出嫁前要哭。

出门

新娘须由一位福分高的女性长辈持竹匾或黑伞护其走到礼车,因为新娘地位最高,头顶不让见阳光;另一方面希望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敬扇

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小男孩持扇给新娘,新娘须回赠红包答谢。

不说再见

当所有人离开女方家门时,决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泼水

新娘上车后,女方家长将一碗清水(或稻谷、红米)泼向女儿,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有吃有穿,心想事成。

掷扇

礼车开动后,新娘应将扇子扔到窗外,意思是不把坏性子带到婆家。

小男孩将扇子捡起后交还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赠红包答谢。

燃炮

礼车离开女方家要一路燃放鞭炮直到男方家。

绕吉祥路

迎娶路线通常讲究走大圆圈,回时不走来时路。晋中祁县一带根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途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挡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祟邪怪干扰。路遇别人家的娶亲队伍时,双方应互换“针线",即用新娘的女红祛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过门

过门指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进入男家,拜见翁姑及男家长辈。

摸橘子

礼车到男方家,由一名拿着两个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然后赠红包答谢。

牵新娘

新娘下车时,要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匾挡在新娘头上,并扶着新娘进人大厅。

忌踩门槛

要迈过门槛。

过火盆,踩瓦片

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

敬茶

男方家中的长辈把新娘介绍给家中人,新娘改口。

拜天地

新人拜堂,将五谷杂粮撒在新娘、新郎身上,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进洞房。新人所忌属相的人均要回避,新房门上还要放火盆,用木柴生火,还要摆一碗清水,表示水火相济。新娘进门要把门上开着的锁子捏住。

新娘坐定后,新郎就很快点着“长命灯"。所谓“长命灯”,就是在灯里添清油点燃后放在洞房内高处,整宿不熄,只能自灭,不能吹灭,象征“长命富贵”。

交杯酒

在新房中,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茶杯耳子用红线绳连起来,新郎、新娘只喝一两口,剩余由青年妇女和娃娃们分享,有些男青年也有抢着喝的。

忌坐新床

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不能躺下,避免一年到头病倒在床上。此外,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观礼喜宴、婚礼

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门。新郎要走出新房招待宾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招待宾客并向宾客敬酒。

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位次,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

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

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应入座。

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通常也要按尊卑次序排位,座位排定后,司仪宣布奏乐鸣炮开宴。

敬客

酒宴开始之后等到上鱼的时候,新娘换上传统的龙凤褂给客人敬酒。

各席的酒菜应该同样,唯“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表示尊敬。

喜筵结束前,媒人早已逃走,谓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会把他的脸抹成锅底。喜筵结束后,‘‘上亲”先退到堂屋休息一会,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气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下,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

送客

“送大亲"是又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出门口,还霪要鸣炮奏乐,以表敬重。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到村口。

闹洞房

中国有闹洞房的风俗。在过去,因为很多新人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新婚之夜要他们生活在一起,心理上可能会感到别扭。闹洞房,无疑可以通过公众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窗户纸”。但在今天,闹洞房主要是向新人表示祝福之意。闹洞房的节目有:

取筷子:将一双筷子放在酒瓶中,只露出极短一截,让新郎新娘共同用嘴唇把筷子取出,实际就是要两人表演接吻。

吃香蕉:用弹性绳捆住香蕉吊于新郎跃起能拿到的高度,新郎用嘴拉下香蕉。新郎新娘用嘴剥皮,然后共同把它吃完。为了不让绳子弹回,一个做动作,另一个必须咬紧香蕉,这就要看两人的默契配合了。

点火柴:将火柴插在红枣上,在盛水的盆里漂浮。一根红线中间扎一支点燃的香烟,两头分别由新人咬住,两人你进我退,合力用烟点燃盆中的火柴。要屏住呼吸,用扎实的“牙功”与眼光才会获得成功。

夹弹子:准备一盘玻璃弹珠,让新郎新娘各争一根筷子,两人一起将弹子夹出。可以请在场的几对情侣和新人举行比赛,落后者表演节目。

对诗比赛:若新郎新娘是爱好文学的人,那么请他们来一次对诗比赛。先由新郎吟诗一句,然后新娘接诗,要求接吟的句中至少有一个字与上一句相同,如此反复,接不下来者判负,负者表演节目。

撒喜床

撒喜床是在闹洞房时,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游戏。嫂嫂手托盘子,盘内铺红纸,红纸上放栗子、枣、花生、桂圆等物。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干果往床上撒,边撒边唱。闹洞房的众人听了嫂嫂的歌唱,也随声附和,洞房中欢声笑语不断,嬉笑打闹声响彻良久。

撒喜床的游戏是一种民间群体游戏,所有闹房的人都是演员,而嫂嫂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因为主角要担负起活跃洞房氛围的任务,责任重大。所以,这个主角是要经过娶亲人家精心挑选的。其重视程度,与选择婚礼司仪一样郑重。在娶亲之前,新郎的全家人在同宗同族、街坊邻居的嫂嫂辈中挨个挑选。有的地方选一个,有些地方选两个。

挑出的这个撒喜床的主角,首先要是儿女双全的“吉祥人”;还要能唱曲,会编词;再者,要口齿伶俐,头脑灵活,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另外,由于撒床时间长,歌词篇幅也长,况且有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临时发挥,故而撒床人记忆力要强,能正确运用歌词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场景描绘出来,受这些条件的制约,筛选出的嫂嫂自然是技高一筹了。

作为嫂辈们,能受到娶亲人家的重视,也感到非常骄傲。她们会尽自己的所能,帮助新郎家调节好洞房的气氛。

回门

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要偕同新郎一同回娘家,也称“回门”。第三天女方家派车马迎接新婚夫妇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回门的时候,新郎新娘必须走迎亲时的那条路。新郎不能空手,要给岳父岳母带上礼品。礼品的种类可以由新婚夫妇自主选择,但一定要凑齐四种,取双数图吉利。

回门当天中午,岳父母要置办酒席招待新婿。这一日,新婿是贵客,坐上席。女方至亲当陪客。宴前,女方的嫂嫂要给新郎包饺子吃。嫂嫂们常开玩笑,经常在饺子内包上辣椒和草秆,以让新郎狼狈不堪,洋相百出。有些聪明的新郎,吃饺子前先用筷子夹开一个,如果没有辣椒,他会不慌不忙地吃下去。有些新郎忠厚老实,误食了带辣椒的饺子,一时辛辣难忍,涕泪齐流,嫂嫂们则开怀大笑,气氛热烈。

饭后,要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邀请两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

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含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了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意。

男青年与女青年订婚时,男方会送给她牛、马、羊、酒,称为“大礼”。这一天,女孩会躲着她的未婚夫。婚礼前一个月,男方一定要送个小礼物,主要是衣服和东西。只有这样,未婚情侣才能见面,才能一起吃“拉里”和面条。为了结婚,一个人必须有一个盛宴,食物和菜肴必须足够。尤其是一个人在路上遇到路人,不管认识不认识对方,都可以一起分享酒肉零食。婚礼结束后,主人会用炸猪嘴、手抓肉等精美菜肴招待宾客。

达斡尔族的婚礼非常隆重。从媒人给磕头许配的女人,男人必须给她两份礼物。男人的长辈第一次带礼物和未婚夫到女人家。但是,女人的门是关着的,这意味着当门卫在外面的时候,长辈会问送礼人一些问题,直到她满意了才允许她进入。当晚,双方设宴,女孩瞒着未婚夫。第二次是婚礼前一个月,双方商量婚期。这次公公会请姑娘和未婚夫出去吃饭。

婚礼当天,婚车必须在出发日期前到达。这个人会派人半路接他,向客人敬酒。然后一个人回去告诉他这个消息,另一个人陪着他慢慢走。

当我们到达那个男人的家时,Xi切必须往东走。第二天,送家属回来,男方要为家属办酒席。送别家人时,新郎会追上酒,祝酒。

达斡尔人非常讨厌离婚,也很少离婚。达斡尔族有句谚语:“写离婚协议的地方,三年不种草。”离婚的男人会被所有人嘲笑。如果真的需要离婚,一定要举行离婚仪式。这个仪式也很隆重。丈夫必须跪在地上,让妻子交叉脖子。还会在男方家的烟囱上缠一块白布,象征丈夫的死亡。

红色媒体符合秦晋。

达斡尔族青年男女应由媒人推荐,自由恋爱者也应如此。通常,男士邀请尊敬的长辈着装整洁,在帽子右侧挂一条新的红布条,并带礼物求婚。如果一名妇女打算这样做,下次见面的日期将与媒人商定。媒人第二次来的时候,如果女方完全同意,就带些衣服家具来参加婚礼,婚礼就可以定下来了。男青年与女青年订婚时,男方会送给她马、牛、羊、酒,称之为“大礼”。这一天,女孩会躲着她的未婚夫。婚礼前一个月,男方会送一份小礼物,主要是衣服,然后未婚夫妻可以见面,一起吃拉里和挂面。为了结婚,一个人必须有一个盛宴,食物和菜肴必须足够。尤其是一个人在路上遇到路人,不管认识不认识对方,都可以一起分享酒肉零食。婚礼结束后,主人会用炸猪嘴、手抓肉等精美菜肴招待宾客。

萨尔纳特宴会任命亲戚

婚礼的日期由杀鸡和占卜的人选择。同一天,女方父母和介绍人把女孩带到新郎家。新郎家为喜宴准备了酒肉。新娘到了,她和新郎会用刀杀一只鸡,看鸡肝上的纹路所代表的吉凶。万一运气不好,新郎新娘会分开再杀一只鸡,直到鸡肝上的纹路出现。

然后,新娘和新郎举行了饮酒仪式。他们每人面前放了一碗酒。在碗的边缘涂上黄油。他们喝吐司前喝了一小口。新娘和新郎一起举杯,招待介绍人和所有的客人。随后双方来宾和前来祝贺的亲友继续饮酒、唱歌、跳舞,直到晚上。

这首歌一路走来迎接新娘。

结婚那天,新郎不接新娘,女方组织人给姑娘送行。新娘裹着红纱,由五至七名年轻男女陪伴。一大早,她就开车离开了女方家,满载着嫁妆和陪送的礼物。大家弹琴唱歌,一路欢声笑语。

新郎偷杯子和盘子。

送亲戚陪新娘去男家的时候,新郎家对贵客特别照顾。他们没有进门,而是先敬酒。进入房间后,设置“迎宾酒”,细致入微,以免疏忽。但是,新娘的伴郎“有大花。新娘的弟弟在哭,孩子们在吃,在喝,在偷玻璃杯,筷子,盘子。藏在他们的身体里来捉弄新郎和他的客人。

因为达斡尔人认为酒杯是新郎新娘的食物标准,盘子是装满食物的篮子,是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宴会结束后,这个人发现少了什么东西,开始寻找。如果是这样,他们将受到惩罚。偷“给喝酒的人一杯酒”“给喝酒的人一碗”。第二天,他们送亲人回去骑马的时候,也在等待时机。偷“拿些杯盘,等新郎把酒拿回来再还。

按照达斡尔族的婚俗,订婚后男方要选择一个吉日送礼,即“Hnat”。Zahrnt包括猪、酒、蛋糕等。一般是未婚夫和长辈送到女方家。在这一天,妻子的家人会安排一个宴会来招待客人和家人。

在Hnat先生的宴会上,未婚夫会向女方父母和其他长辈敬酒磕头,正式认可她。老人给未来的孩子钱,和孩子在一起的钱等礼物。宴会上,双方还互致了传统问候。

那人陪礼道:“你的姑娘,我的夫君,有两个政党。在这个吉祥的日子里,我们献上我们的薄饼。山上的青松翠柏,如今都是高大健壮英俊漂亮的青年男女。他们都长大了,长得很像。为了祝贺两家喜结良缘,我安排了一场婚宴。请把这颗虔诚的心给所有在场的人和亲人。

女士的父亲接过祝酒词,唱了回去:“你为我们和谐的婚姻走了很长的路。送过来的Zahrnt项目需要你为我的亲戚做好准备”。美丽有趣的祝福语使节日的宴会更加欢乐生动。

新疆的达斡尔族主要居住在塔城县。虽然这个国家人口不多,但是他们的婚俗很有意思。男女必须通过媒人才能结婚。有意思的是,媒人头上要戴帽子,帽子右边要挂红布带,去提亲要带酒。当人们看到这种服装时,他们就会知道他们去了女士家并向她求婚。

但是,媒人的第一次求婚可能不会成功。这位女士的家人应该认真考虑一下。媒人第二次去女方家才知道。如果婚姻结束,女方父母会对未来女婿进行各种调查,所以男方及其父母会去女方家两次。新娘家第一次会有一个老人站在新娘家门前“面试”。这就是“监考老师”。他负责研究和检查未来新郎的外貌和性格。同时,他会问新郎一系列问题。只有回答满意,才能让新郎进屋,为客人留宿。这说明他对婚姻有90%的把握。第二次去女士家,约定了婚期,选了个黄道吉日结婚。婚礼前几天,男人们会带着酒肉去新娘家认她。这个仪式叫做“上菜杯”。

在媒人的陪同下,未来的新娘和新郎将向他们的父母和家人敬酒。婚礼前一天,女方家会举行盛大的宴会,热情款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载歌载舞到午夜甚至黎明。第二天,新娘戴着一顶红帽子,由她的家人组织的年轻男女陪同。他们都坐在喜气洋洋的马车里,一路唱着歌,欢呼着。歌词的主题是希望姑娘们能找到一个好婆家,祝小两口幸福长寿。这个人今天早上正忙着准备他的婚礼。为了迎接游行,新郎派了两个能干的年轻人带着两杯酒去见村长。会后,大家向新婚夫妇祝福、敬酒,然后一起进村。Xi切来到新郎的门前。毯子已经铺在地上了。新娘踩在毯子上,慢慢走进门。进屋后,新郎亲自摘下新娘的红帽子,让新媳妇出场。

这时,人们向这对幸福的年轻夫妇撒上谷物,祝他们幸福。然后新娘走进新房,新郎的嫂子给她梳头,表示她正式成为男方家庭的一员。这时,客人们纷纷入席,频频向小两口敬酒。第二天,会有赛马和其他娱乐活动来庆祝。娱乐结束后,新郎会为岳父岳母准备酒肉和礼物,由伴郎带回。从此,小两口开始了新的生活。

解放前,达斡尔族社会已经带着宗法制度的残余进入封建社会。婚姻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也就是说,宗族以外不同姓氏的成员视为婚姻伴侣,严禁同姓近亲通婚。同姓结婚被视为**,为人诟病,受到宗族干涉。

在过去,婚姻的结束是基于一个合适的匹配。家庭背景,家庭环境,名声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因素。两家最初的友谊也在婚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前达斡尔族一般不嫁外族,尤其是女孩。

在旧社会,达斡尔族封建婚姻观念根深蒂固。婚姻完全是父母长辈包办的。青年男女没有选择配偶的权利,父母也很少征询子女的意见。男女之间,高安全性,一点都不越轨。

“达斡尔族的婚姻风格一直以简单和得体为基础。所以,你要求女婿娶个女的也无所谓。但你女婿同岁,两家相爱,你就把她嫁给媒人。”

订婚是指做媒被广泛使用,除了少数特别亲密的朋友通过指腹订婚。男女要求找一个和女方家关系密切,能言善辩的给女方家带酒的人。在受到礼节性的问候后,他们选择机会礼貌地说出自己来这里的目的,然后详细介绍男方的情况,回答女方父母提出的问题。如果女方父母表示愿意结婚,媒人会为女方父母斟酒表示感谢和祝贺,以示婚姻结束。女人用酒和饭招待媒人,而那些远离家乡的人则留宿一夜。如果女方不同意,千万不要让媒人留下来吃饭,因为让媒人留下来吃饭就意味着同意订婚。

如果决定结婚,仪式将举行两次。它第一次被称为“ZaHnat”。礼物必须由新婚丈夫亲自送来。礼物一般有:一匹笼头马,一头牛,两头猪,其中一头是寻回犬,几斤白酒,一些蛋糕。还有“瓦”、“黑如木”等。当然,礼物的厚薄因家庭环境而异。女人为她的人民举行了宴会,她的新丈夫一个接一个地拜访他的岳父、岳母和长辈,一个接一个地磕头敬酒。当女婿回来时,他的岳父母给了他一些马。

第二个仪式叫做“厕所”,大约在婚礼前一个月。女婿送来了布匹、衣服、首饰等。并同意了他们的婚期。两次,男女要量力而行。礼尚往来,不会妨碍婚姻大局。

婚礼前两天,新郎在几个家庭成员的陪同下,穿戴整齐,骑马去迎接新娘。晚上,女士的父母准备了“拉里”,让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女士督促同桌的一对夫妇用碗和筷子吃饭。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夫妻俩婚后关系亲密,生活中同甘共苦。

第二天一早,车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女性的“花大”和“顾”已经不存在了。除了末尾的“姑”是新娘的姐姐或嫂子,其他成员都是有两个孩子的夫妇。

送亲戚坐公交车,骑马,跟妈妈坐卡车,跟兄弟或近亲开车。女婿骑马先赔。那人选了几个带着两个孩子的男女陪客人。队伍到了村外,就会停在路边,点起篝火,等待迎接。这时,老人的老旗手和小旗手都到了,下了马。这位老人在带路前向客人们一一敬酒。通往大门的路必须向东走。这是为了避免看到日落。如果道路在日落后到达,镜子的一面必须挂在大门的西侧,以象征太阳。迎宾员被安排在院子里,新郎的父母和陪同的客人被分开在门口。新娘戴着红领巾,在喜庆的鞭炮声中,被嫂子接走,下了车。她肩并肩的扶着新娘,新娘的家人肩并肩的跟着男方。新郎父母给客人两杯酒,一杯接一杯,分别是“迎宾酒”和“进酒”。新娘走进西屋,坐在南康的窗前。她嫂子和小姑子摘下红帽子,梳好头发。这个人的陪同人员把客人领进房间,让他们坐下。女客坐南炕,男客坐西炕。他们装上香烟,端上茶来迎接客人。然后安排酒席,鼓励他们喝酒,招待村里的亲戚朋友,这叫婚宴。宴会后,近亲和客人呆在一起。在嫂子的陪同下,新娘拜访了她的父母、叔叔、阿姨和其他长辈。陪客人吃饭,安排就寝时间后离开。

第二天,举行了盛大的婚宴,先是酒,然后是菜。婚宴上,宾主喝了一杯好酒,气氛热烈祥和,但座位和资格一定要安排合理,否则会引起不愉快的事情。双方都有很好的说辞,赞美吉祥祝福的话,或者用俏皮话比拼智慧,互相调侃,没有恶意。村里的亲戚朋友邻居也到处喝了一杯,高高兴兴地散了。

宴会结束时,客人们被送去喝茶。短暂休息后,他们回家了。这个男的父母很尊重“出去喝酒”。新娘把她的家人送出大门,而新郎开车去村庄。男方给女方父母一口猪或者酒肉。

以前达斡尔族不轻易离婚,认为离婚是不光彩的事。在过去的离婚时代,一个没有孩子没有女人的识字人被要求在野外写离婚书。双方都在账单上签了一半,双方各拿一半作为证据。离婚后孩子由男方抚养。在旧社会,妇女被鼓励庆祝节日,成为终身寡妇。如果寡妇再婚,她必须等到三年服丧期结束。

总之,达斡尔族的婚俗是解放前的情况。现在的封建道德观念、父母包办婚姻制度、各种彩礼、各种条条框框、奢靡婚宴等旧习俗,早已被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婚姻管理简单等新习俗所取代。

达斡尔族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和族外婚姻。他们不会以同一个“哈拉”结婚。在“哈拉”内部,不同的“磨憨”也有通婚,但在同一个“磨憨”内部,绝对不允许通婚。达斡尔族的婚姻必须经过做媒、订婚、仪式和结婚等几个程序。先由男方家请一个和女方家有亲戚朋友,又会说话的人做媒人,然后媒人去女方家道别。媒人要向女方父母详细介绍男方的年龄、外貌、身材、性格、家庭状况。如果两家相距甚远,互不熟悉,为慎重起见,女方父母可能暂时不会在媒人面前表明立场。从侧面充分了解情况后,他们只能承诺,如果认为对方对所有条件都满意的话。

所以媒人一般不会一下子就撮合好,有时候还要来来回回几次。如果女方父母表示愿意结婚,媒人会向女方父母长辈敬酒,表示感谢和祝贺。新娘家还为媒人准备了饮料和饭菜,因为远的可以留下来。不同意,绝对不能离开媒人,否则视为同意这门亲事。媒人决定结婚后,男方家就开始筹备婚礼,一般是两次。第一个仪式被称为“贞洁”即食仪式,包括新娘的一匹马、一头牛和对母亲母乳的补偿。除此之外,还有两头猪,其中一头是驮背,几斤白酒,一些糕点,“瓦特”,“黑如木”等。礼物的轻重厚薄因家庭环境和财富而异。女方父母应该邀请亲戚朋友来赴宴。女婿要向公公婆婆敬酒磕头,对自己的至亲长辈也要一一敬酒磕头。女孩子应该避免这种仪式。

当女婿回来时,张越的家人给了他的女婿一些酒和肉,富裕的家庭给了他一匹马。第二个仪式叫做“插柱”。婚礼前一个月左右,女婿给未婚妻送来了布料、衣服、首饰,并约定了婚期。达斡尔族女孩通常在17岁、19岁和21岁结婚。婚礼前两天,新郎盛装打扮,和家人一起骑马去结婚。晚上,女士的父母准备了“拉里”,让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女士督促同桌的一对夫妇用碗和筷子吃饭。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夫妻俩婚后关系亲密,生活中同甘共苦。

第二天早上,在伴娘和伴娘的陪同下,新娘带来了嫁妆和日常用品,如衣柜、行李箱、针线盒、化妆盒等。去她老公家。达斡尔族称伴娘为“华达”,称伴娘为“霍都阿姨”,分别由3-4人组成。新娘乘坐专用面包车,由姐夫或其近亲属驾驶。女婿骑马回礼。当游行队伍到达村外时,必须在路边停下来,点燃篝火等待欢迎。这时,老人和年轻人一起骑车过来了。老人向客人一一敬酒,然后带路。他必须向东走几步才能到达那栋房子。那意味着他不想看日落。如果道路在日落之后到达,他必须在大门的西边挂一面镜子来象征太阳。新郎的父母和直系亲属在门口斟满酒,欢迎游行。新娘头上戴着红布,在喜庆的鞭炮声中,被小姑接走,下了车。她用左右手慢慢地走着。新娘的家人跟在男人后面,互相拥抱。

新郎父母给客人两杯酒,一杯接一杯,分别是“迎宾酒”和“进酒”。新娘走进西屋,坐在南康的窗前。她嫂子和小姑子摘下红帽子,梳好头发。接下来,举行了欢迎宴会。女客坐在南炕上。男的选择等几个女嘉宾陪他。男客坐在西炕上。男方选择等几个男嘉宾陪他。他包好烟,端上茶来迎接他。然后,设宴鼓励他喝酒。宴会结束后,新娘在嫂子的陪同下,会见了新郎的父母、叔叔、阿姨和其他长辈。第二天,举行了盛大的婚宴,先是酒肉,然后是食物。双方喝了一杯,气氛热烈祥和,但按照资历安排座位还是比较合理的,否则会引起不快。宴会结束后,客人们将立即返回。老公父母很尊重“出去喝酒”。新娘会把家人送到门外,新郎会送些酒肉到村外。婚礼三天后,新娘在大嫂的陪同下,下到莫昆看望老人和他们的长辈。妯娌们一个个把老人的资质和亲属关系告诉了新娘。新娘向老人敬烟、敬酒、磕头和订婚。婚后一个月,女婿开车把媳妇接回娘家住了半个月。之后,哥哥开车送妹妹回了婆家。

你好朋友

结婚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各地的结婚习俗都不尽相同,有些甚至是非常有趣的。以下是我个人了解到的一些有趣的结婚习俗。

婚车队伍:有些地方的新人结婚时,会请来一些特别的人或事物作为婚车队伍。比如,有的地方会请来舞狮或舞龙队伍,有的地方会请来一些古代战士模样的人物作为婚车队伍,这些队伍在新人的婚礼上穿梭游行,增添了婚礼的喜庆气氛。

蒙古族的婚礼:蒙古族的婚礼比较特别,他们会用马头琴来祝福新人,而且新娘会在婚礼上穿上一件特别的蓝色婚纱,代表着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好愿望。

四川婚礼的剪纸:四川的一些地方,在结婚时会用剪纸来祝福新人,剪纸可以代表着幸福、美满和吉祥,也可以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为婚礼增添一份文化气息。

广东婚礼的“三书六礼”:广东的婚礼习俗非常繁琐,他们会有“三书六礼”的程序。其中“三书”指的是聘书、请柬和回礼函,而“六礼”则是拜堂、过门、敬茶、交杯酒、献爱心糖和安床。

福建婚礼的“拜拜篮”:福建的婚礼上会准备一个“拜拜篮”,里面装着香、烛、果品等物,代表着新人的美好愿望和祝福。新人和家长会在拜堂时抬着“拜拜篮”拜祭祖先和天地,祈求祝福和保佑。

总之,各地的结婚习俗千差万别,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些习俗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各地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在益阳,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很少叫爱人或夫人,也不像其它地方,如广东叫老婆,而最喜爱称“堂客”,找对象结婚谓之“讨堂客”。已婚的妇女们被称为“堂客们”。“堂客”这个称呼,外地人特别是外省人听了困惑不解,有的人还以为这是对妻子的蔑称。本地多数人也说不清道不明。只是长期以来,人们代代传承这个称呼而已。

 其实,“堂客”一词是益阳人对已婚妇女们的尊敬之称。追本溯源,它应该与益阳民俗中的婚嫁习俗密切相关。

 益阳本地的婚嫁习俗,大概要经过看亲定庚、择吉报日、花轿迎亲、告祖仪式、颠轿传统、媒婆招劫、拜堂成亲、大闹洞房、回门等内容及仪式,现择要简述之。

 1、花轿迎亲:

 它是千百年来益阳湖乡人民最盛行的、传统的、隆重的婚嫁习俗。也是青年男女最看重的婚嫁礼仪。其历史悠久,特色浓郁,程序繁复,场面热烈。即使处在现代文明的今天,在益阳湖乡的山村还能时常看到这种花轿迎亲、前呼后拥的热闹场面。

 迎亲的花轿一般选用竹材或用木材制作。做工精巧、装饰艳丽。轿外披红挂彩,喜庆吉祥,气氛热烈。由四名轿夫合抬的称为“四抬花轿”,

 由八名轿夫合抬的称为“八抬大轿”。益阳人民用花轿迎亲有双重含义:一是表示对新娘和新娘家庭宗族的尊重;

 二是显示出迎亲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热烈。因此,新婚的姑娘都希望自己能坐上花轿,风风光光进婆家,以抬高自己身价。另外,如果婚后夫妻俩发生口角,男人叫堂客“滚蛋”的话,女方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回敬自己的男人:“滚蛋没那么简单吧!我又不是自己走上门来的。是你家请人用八抬大轿把我抬来的,明媒正娶嫁来的。要走也行,不过那还得请你用八抬大轿送我回娘家去。”

 因此,在七仙湖周边地区,至今仍传唱着这么一首妻子与丈夫辩理的民谣:

 你叫我走人我不依, 男人家做事得讲理。

 我一不是(走)路来的, 二不是(坐)船来的,

 是你用香蜡钱纸拜来的, 锣鼓唢呐吹来的,

 花花大轿抬来的, 明媒正娶讨来的!

 …………

 男人家听了自己堂客理直气壮的辩白,也就哑然无辞了。

 益阳花轿迎亲,一般启用三顶轿子。最前面一顶为高宾轿,里面坐着男女高宾大人。

 一般是新娘的哥嫂或弟妹(或堂哥嫂、堂弟妹)。任务是为新娘出嫁开道。中间的那顶是花轿,是新娘的专用轿。后面的那顶是送亲轿,坐的是新娘的婶娘或姨娘。高宾轿和送亲轿外表为绿色,表示平安如意。新娘坐的花轿则是大红色,表示喜庆吉祥。花轿的背面悬挂有筛、镜、剑,或刻有类似的特殊图案。那些是辟邪镇妖的吉祥物。据说,竹筛可以驱鬼、明镜可以照妖、宝剑可以斩魔。以此来保护新娘一路平安,顺顺当当到婆家。

 抬花轿的轿夫是清一色的男子汉,挑选十分严格。要求年轻力壮,五官端正,性格开朗。除此之外,还有严格要求:未婚男子,必须品质优秀,没有偷鸡摸狗、搞歪门邪道的劣迹;已婚男子,必须是夫妻和睦,品质优良,有子有女,精明能干,卫生体面。那些离过婚、亡过妻、常吵架、品质低劣的男子,是没有资格抬花轿的。

 2、告祖仪式:

 新娘出嫁那天,娘家要大办筵席,俗称办“出嫁酒”。以此来款待各方族长,本族长辈,亲朋戚友和前来祝贺送礼的邻里乡亲。清早,常用茶点待客。茶,有时季讲究。冬春季节,一般用甜酒和茶食;夏秋季节一般用桂圆红枣鸡蛋茶。点,即点心,常有九碟不同的茶食。分别是雪枣、花根、花生、酥糖、巧稞、炸蚕豆、小花片、胶切、蛋糕、瓜子。外加香烟、槟榔等。用过早茶,出嫁酒筵席便很快就摆上了桌子。少则十几桌,多则几十桌。屋内屋外、楼上楼下,场面热烈。席面丰盛无比,尤如皇帝老子嫁公主一般。常有弹琴卖唱讨红包者形容道:“鸡鸭鱼肉挤满台,炒煮煨炖胃口开;凉拌拼盘品种多,美酒可乐配好菜。八方宾朋四周坐,男女老幼乐开怀……今朝嫁出贤惠女,明日接纳吉祥财”。

 吃罢“出嫁酒”席,新娘准备上轿出门。上轿之前,还要举行“告祖仪式”。仪式须在娘家堂屋里举行。先用朱红木制作的菜盘将男方家随接亲队伍一道送来的一桌丰盛的酒菜(习惯称“告祖席”)摆放于高桌子上。一般是十二道荤菜和一坛美酒。菜肴丰盛,制作精良,每碗菜上贴有红纸剪的喜字。并在堂屋里的神龛上系上一段红绸,点燃一支红烛、三柱香,然后新娘新郎面对神龛并肩站立,听候司仪人的口令。新郎新娘双手合掌,三次作揖后,跪拜磕头三次。站立,再作揖三次。表示对祖宗高德、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今日与祖宗告别,嫁到异地他乡,从此就成了别家的人。但仍祈求祖宗保佑幸福、平安,早生贵子,再报祖恩。长辈、父母、亲戚等站立两旁,陪伴祈祷。告祖仪式一般由本族年龄最大的长辈或族长主持。礼毕,女方父母为女儿披上红盖头,并扶送上轿,也有的是由新娘的兄弟背上轿的(因为当地民俗中说,“土能生万物,地可纳千祥”,它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因此,女儿出嫁上轿时,脚不能踏地,否则带上娘家泥土出嫁,会给娘家带来“失财”的厄运)。

 有些地方还有哭嫁习俗。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嫁出去距离远,朝夕相处的亲人从此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心理牵挂;二是因为旧时代里,男尊女卑。女子到了婆家要受丈夫和婆家父母的严格管教,为其日后可能被欺侮而担心罢了。

 新娘上轿坐定,父亲要为女儿关好轿门并上好锁,有的还贴上封条。这是洞庭湖一带湖乡人民的一种习俗遗风。其来历可追朔到流传千古的“梁祝姻缘”。

 据说,当年祝英台被迫坐上花轿去马家成婚。由于当时轿门没有上锁加封,当花轿路过梁山伯坟前时,祝台英执意要求下轿看坟。下得轿来,只见昔日心爱的人已变成了一堆可怜的黄土。祝台英肝胆欲裂,痛不欲生,突然,她一头撞在墓碑上。霎时,只见电闪雷鸣,石崩坟裂,随即一股清烟从坟墓中飘出,梁祝二人便化作了一对彩蝶,双双飞向彩虹高挂的天堂去了。于是,马家喜事变成了丧事,只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或出别的意外,从那以后,千百年来,民间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新娘上轿后,必须加封上锁,以保万无一失。

 锣鼓咚咚,唢呐声声,花轿在欢乐的鞭炮声中起轿上路了。前面有四盏某府大红喜字的灯笼开道。中间是送亲和迎亲的大队人马。大量的嫁妆被迎亲的人挑着、抬着,招摇过市。五颜六色、艳丽夺目。三顶大轿排列在队伍中间缓缓行进。气派威风、热烈非凡。花轿虽不及现代轿车华贵气派,但由四人或八人抬着,“闪唧丫唧”,倒是别有一番风韵味和情趣。

 [但有时加封上锁也容易出意外。据说有一年冬天,十分寒冷。七仙湖区大雪飘扬了七天七夜,整个湖面被冻结起来了。平时到对岸去必须绕湖堤半圈。从冻结的湖面走过去,可少走许多路程,何乐而不为呢况且天寒地冻的,大家多么难受啊。于是,湖边一家接亲的人马返回男方时,便抄近道,在湖面冰块上走过对岸去。快要上岸时,岸上迎亲的人群兴奋不已,于是提前点燃了火药铳,代表新郎家热情欢迎新娘的到来。只听得“砰、砰、砰”三声巨响,响声还未落定,抬轿的、挑嫁妆的、送亲的人一个都不见了。原来冰块被震破了,新娘与其他人都落入了水中。等到把轿子捞上岸来时,新娘已绝气归西了,其它人则没出大事。于是,这家的喜事也变成了丧事]

 3、歪轿习俗:

 一路上,抬花轿的轿夫们还时不时地上演“歪花轿”的节目(比如北方的“癫轿”,还唱“癫轿歌”咧)。它既是湖乡人民古老的民俗,又是轿夫的最出色的滑稽剧。轿夫们把花轿抬得左摇右摆,上下起伏,令新娘在轿内坐立难安。因为轿夫们有一整套的理论,说什么“经得起‘歪’的新娘,才经得起生活的风吹浪打;受得了‘晃’的新娘,才会对爱情坚贞不二”。于是新娘、新郎和女方家人也没多少怨言可说。新娘要是想在路途中少受轿夫们的“歪晃”之苦,倒是有办法可想。新娘应事先托付送亲的女高宾--送亲娘子,或媒婆,在歪轿高潮到来之际多塞给轿夫们香烟、槟榔、糖果和红包。示意轿夫高抬贵手,放新娘一马,对新娘多一点关照和宽谅。

 4、媒婆遭劫:

 花轿在路中行进或轿夫们落轿休息之时,接亲的、送亲的、抬嫁妆的以及吹吹打打的乐队,大队的人马招摇过市,常常吸引沿途各方看热闹的人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年轻小伙子、姑娘们、小孩们。特别是年轻妇女,她们也曾是坐花轿嫁来此地的。见此情景,回想当年自己出嫁,记忆犹新,幸福美满,喜形于色,回味无穷。而且当年的她们也曾沿途一路遭人“敲诈”。今日不敲诈别人,起一起别人的味,实在想不通呢!于是她们便怂恿小孩子们,小伙子们,在路上设置障碍,把新娘的花轿团团围住,以讨得喜糖、喜烟和槟榔。特别是“媒婆”,此日难逃一劫。因为按当地习俗,“媒婆”是男女双方的牵线人,是代表男女双方的公关“大使”。接亲这天要负责沿途各种关系的处理,逃跑是没有用的。因为媒婆不能按指定的时间把新娘接到婆家,耽搁了进亲的良辰吉时,媒婆不仅得不到男方的大红包,更是负不起相关责任的。因此,识相的“媒婆”一路上代表男女双方积极主动的装烟发糖,以求一路上少费波折,顺畅及时把新娘护送到男方家完婚。

 吃罢喜烟喜糖,沿途围观看热闹的人群便让开一道,让接亲队伍顺利通过。如果是不识相的“媒婆”,既不发烟又不发糖,看热闹的群众便主动开叫了:

 媒婆媒婆真好当,东家大礼怀中放。不装烟来不发糖,今朝看你哪里藏

 这时,与媒婆相识的人便邀上几个人一拥而上,扯住媒婆的衣袖。此刻媒婆若识相还来得及。否则,媒婆身边带的烟、糖会被一扫而光。有时甚至衣服都被扯破,鞋帽也弄丢了。媒婆往往会被弄得啼笑皆非,甚至狼狈不堪。

 还有的时候,当地喜欢耍滑稽的中年人甚至老头子,喜欢怂恿一群乳臭未干的孩子围住花轿讨新娘新郎的喜糖吃。若遇新娘新郎小气,出手不太大方,他们便会教那些孩子们唱些顺口溜,逗一逗,气一气新郎新娘,以使新郎新娘多给一些糖吃。顺口溜唱道:

 “新姑娘,旧姑娘,胯里夹只芋头娘;不装烟,不发糖,小心夜里摇垮床!……”

 顺口溜唱得新娘新郎面红耳赤,怪难受的。为了讨好孩子们说些吉利话,新郎只好叫新娘下轿,新娘装了烟,发了糖,又发槟榔。这时,那些孩子们又唱开了:

 “新郎官,新姑娘,大家说你好大方。发了烟糖发槟榔,顺顺当当去拜堂;早生贵子当爹娘,荣华富贵登京堂”。

 5、拜堂成亲:

 经过沿途一路的颠簸周折。迎亲的队伍才把花轿抬到了男家,男家的亲朋戚友夹道欢迎。此时,礼炮轰鸣,钟鼓乐之,热闹非凡。在男方家的堂屋里落轿下地。因为堂屋是湖乡农家最神圣的殿堂,一贯以来这里供奉“天地国亲师位”,同时又是农家接待贵客佳宾的厅堂。新娘在堂屋下轿后,随即与新郎一道参加“拜堂”仪式。仪式简短,但庄严隆重,且内容丰富。简单地说,首先,仪式的主持人在堂屋里侧神龛下前方摆放一张高桌子,桌面上工整地摆放着鱼、肉、鸡、饭、茶、酒、筷子;并燃上一柱红烛,三柱香。这时,新郎新娘面对神龛,并肩站立桌前,双手合掌,屋外燃放礼炮,由司仪员司令。司仪员由当地本姓长辈担任,新郎新娘随口令做鞠躬动作。“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四拜亲戚。最后,夫妻对拜”。之后,由男方的弟妹用茶盘抬上一碗茶来--俗称“和合茶”。喝了这杯“和合茶”,象征新婚夫妇和睦恩爱到永远,比翼双飞到白头。此刻,又鸣炮奏乐,庆贺礼成。随即,迎亲的女陪伴把新娘扶进洞房,落座休息。

 经过拜堂仪式后,新娘才被正式承认为新郎家中堂堂正正的贵客之中特殊的贵客,即在自家庄严神圣的堂屋里拜堂成亲的结发妻子,被视为上等贵客对待。这就是益阳男子喜欢把自己老婆常称呼为“堂客”的由来。

 6、大闹洞房:

 新婚这天,吃罢晚宴,就张罗着闹洞房。有传统的模式,也有新兴花样。典礼隆重,气氛热烈,可以说是到了湖乡婚俗的最高潮了。因为,新郎大部分亲朋戚友以前还没有见过新娘子的头面,都想在闹洞房时一睹为快。另外也瞧瞧新娘子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文明礼貌程度以及才艺展示。还因为湖南有“新婚喜庆三日不分(辈份)大小”之风俗,所以长辈晚辈大人小孩,男女老幼,挤满洞房,喊的喊,叫的叫,唱的唱,笑的笑,热闹无比。

 闹洞房的第一个节目就是喝“新人茶”。其实,“新人茶”只是用芝麻、豆子、茶叶、姜片,加红糖泡制的开水茶。但喝这种茶是很有讲究的。客人事先找一个凳子坐好,等待新郎新娘送茶来。新郎新娘用红漆茶盘抬来,然后由新娘端上送到客人手上。一来表示新郎全家人的客气礼节,以礼待人,另外也是为了证明新娘懂得如何待客做人。

 闹洞房的节目很多,有较为传统的节目。也有时兴的现代节目,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但有两类节目是最最缺少不得的,那就是: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合吃一颗糖果或红枣(同心果)的节目;唱歌跳舞、猜谜语等等,有时闹得通宵达旦。

 有些俗不可耐的谜语是最能为难新郎新娘的。其实大家都知道它的谜底,只是说不出口,但就是要新郎新娘猜,看他们有不有足够的胆识。这里就省略不说了。

 7、哭嫁习俗:

 七仙湖区乡村某些地方,至今还遗传着古老的“哭嫁”习俗。姑娘出嫁的头天晚上,其母亲把女儿的嫂子,姐妹聚集起来,行歌对唱,互诉往日的手足之情、日后分别眷恋之苦。哭嫁,实际上成了妇女们发泄内心情感的独特表达方式。不但新娘的母亲、姑妈、婶婶陪着哭,有的还要花钱请同村的姑娘们--玩得好的姊妹一起哭,这是传统习俗。她们从早哭到晚,又从晚哭到早。一直要哭到花轿抬出了村子,才得停息。她们哭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其内容除了评说女儿在娘家时勤劳守规遵妇道,骨肉之情难割舍之外,更多的是劝导女儿到婆家之后要学会好好做人,孝敬公婆的古今实例和道理。例如在《哭嫁歌》中,新娘的母亲连哭带唱道:

 呜呜呜,女儿我的宝贝呃,

 孝敬公婆第一桩咯:

 一日三餐茶和饭,

 哎哟哟,是咸是淡亲口尝哪!

 呜呜呜,女儿我的肉团子心呃,

 孝敬公婆第一亲咯:

 一年四季衣和被,

 哎哟哟,有烂有破亲手缝哪!

 …………

 那缠绵悱恻的哭声中和着词曲,形式与内容浑浑乎融为一体,且泣且歌,凄凄然催人泪下,亦喜亦悲。难怪乎有人说这类似古乐府中的《子夜曲》呢!真是别具一格,玩味无穷!

 8、回门:

 亦称“双回门”。古称“拜门”、“行拜门礼”。早在春秋时期《春秋羊公传》中就有文字记录。后代沿袭,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嫁娶》载;“其两新人于三日或七朝九日,往女家行拜门礼。女家广设华宴,款待新婿”。近代,一般在新婚第三日,亦有多日或满月后回门的,因地而异。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俗称“过(进)门”。从婆家回到娘家,故称“回门”。

 9、婚联:又称喜联,是婚嫁时专用的对联。内容多为喜庆祝福的吉祥话语。婚联据其具体内容不同而贴于不同位置的门窗之上。有的还可贴于箱柜之上。现择要以飨读者诸君。

 1、紫燕双飞齐比翼,鸾凤和鸣曲同音。

 2、红锦裁云紫萧吹月,翠屏引风彩帐栖鸾。

 3、尊夫爱妻家庭美满,教子扶幼生活欢欣。

 4、一杯喜酒迎宾共喜,两颗红心向党更红。

 5、嫁女婚男处处从简 移风易俗事事当先。

 6、才子凌云佳人咏雪,插花映日蒲叶摇风。

 7、新婚贺双美,齐乐庆百年。

 8、鱼水千年合,芝兰百世荣。

 9、两个劳动能手,一对恩爱夫妻。

 10、一门喜庆三春暖,两姓欣成百世缘。

 11、女慧男才原有对,你恩我爱总相联。

 12、喜迎亲朋贵客,欣接伉俪佳人。

 13、饭里有砂须细嚼,酒中无骨莫横吞。

 14、庖厨百勺合千家口味,喜事一桩领万户吉祥。

 15、今日嫁出贤惠女,明朝喜得聪明才。

 横批1喜气盈门 2天合之作 3心心相印 4永结同心

 5花好月圆 6夫妻恩爱 7天长地久 8百年好合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2)正德皇帝也喜欢乔装成平民,微服巡访。一日路过异州城郊,见一石雕大马巍峨直立路边,气势磅礴,便停下脚步,欲题一诗词。便脱口念道:“石马原来在异州,”可是念了好几遍,无法接下句。这时,只见一大队人马簇拥一少女朝自己走来,也在石马前停下来歇脚。少女见有人在石马边吟诗,老是只念一句现话,她便对着石马吟道:

 石马依然在异州,不知流落几千秋。

 狂风扑扑毛不动,细雨霏霏有汗流。

 青茅嫩草难开口,扬鞭乱打不回头。

 牧人有力难牵转,天地为栏夜不收。

 正德皇帝听了,赞叹不已。见这乡间女子有如此才学,不禁问起那女子何方人氏,今日何事到此。少女含羞笑道:“今日是我的婚姻大事,正要嫁往夫家去!”正德点头称喜。

 原来在明朝以前,女子出嫁从夫,一般是骑驴或步行,并无花轿。正德皇帝为了感激这位帮他把诗句接上的女子,便吩咐随从,将自己的四抬大轿饰上珠花,专门送这位女子出嫁。正德皇帝也一同步行前往送亲,并规定说:“以后凡官轿路遇花轿必得让道”。男方得知是正德皇帝送亲来了,连忙备办高宾宴席,特启用山珍海味答谢正德皇帝一行。从此以后,凡新娘出嫁,便开始流行用花轿迎亲,另有两抬供男女高宾坐的轿子相伴。即使官轿在道,也会退避三分,避免“冲喜”之意。由此,前往送亲的叔伯婶娘、兄弟姊妹都被称作“高宾大人”,男性为“男高宾”,女性称“女高宾”。此俗代代相传,至今依然适用。

  50年前,贵溪盛行封建婚姻制度,男女往往未成年即行定亲,十五、六岁即行嫁娶。当事人大多无自助主权,一切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联姻有着一系列的程序。

  

  议婚 民初,“相亲”之风尚未盛行,男女联姻一般先由媒人说合,若双方父母基本同意,即互换“生庚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算命先生认为互不相克,即可定亲。

  如今,“相亲”之风开始流行。作为当事人的男女开始要求有一定的自主权,相亲程序,一是由男方主动向女方父母约好日期,届时由媒人或父母陪同去女家“看姩仂”。以察看女方品貌、行径是否与自己相称,并可藉此得知女方父母对婚姻的态度。“看姩仂”仅是婚事序曲,故在接待上并不讲究。如果男方看中,到场付齐见面礼(一般6000-20000元不等)。

  尔后,是女方父母择日带女儿来男家“看初家”。“看初家”至少还要有两个对女方婚姻有决定权的长辈,如父母、祖父母,或舅父母、叔伯父母等。婚姻能否成功,“看初家”是关键。此时,当事人及双方父母均须明确表态,如彼此同意,则开始支付定金(48000——108000元),四金(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金手镯)一般价格在(12000-30000元左右)。一切谈妥,男方即设宴招待贵客,并邀请亲友中的头面人物来作陪,当然还有一些饭桌上的礼仪,也是花费不菲。

  饭后,即燃放鞭炮,于大厅前举行认亲礼仪。女方认父母(2000-8000元),男方认岳父母(1000-2000),后及其他长辈。凡长辈都要给以较为体面的“红包”,但男方给女方的从厚,女方则给男方的较薄。

  其次是女方父母择日带女儿来男家“看主家”。“看主家”比“看初家”人数还多,基本上是女方家的亲戚都来齐了,这一餐叫“成事饭”,俗话说“吃了成事饭,从今脱不了绊”,表明婚事已定,从此决无反悔。

  聘礼一般是;(1)聘金(48000——108000元);(2)四荤(供女方办酒席的鸡、肉、鱼、蛋)及糕点;(3)一两套衣服及少量生活日用品;(4)交换信物即为四金(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金手镯)。旧社会中等以上人家下聘较为隆重,聘礼必须用双人抬的朱红抬箱送至女家,鼓乐伴行。媒人也必成双,缺一不可。

  结婚 结婚日期由男家择定,并送一份到女家以征得女方父母同意。然后由女方开具一份礼单,礼单中大致有三大项:(1)礼金(主要礼金为“恩养金”,“辞堂礼”);(2)女方请客用的四荤;(3)红烛、喜爆之类。

  女子结婚前在娘家,是当闺女的最后一段时期,亲戚为表示依恋,必须把未来新娘接至家中,小住十天半月,贵溪人叫“歇嫁”,也叫“出轿”。

  结婚头两天,女方必设宴,一是请媒人,二是酬谢前来祝贺的亲友。出嫁头天晚上,大都尚“新人过年”习俗。所谓过年,当然时间远远未到,但这一年是新人生活在娘家的最后一年,故把时间大大提前。结婚头一晚即为新娘的大年三十,娘家必于当晚备一、二桌丰富的酒席,让新人过年,亲属不但要作陪,且须伴新娘“守岁”,藉此表示惜别之情。

  辞堂 结婚之日,上轿之前,新娘必戴凤冠霞帔,与父母至亲一一哭别,所有亲属均须给予红包作“压箱礼”。然后于大厅辞堂,行三跪礼拜祖宗及父母,表示对娘家的最后辞别,之后由舅父或兄长抱之上轿。

  大轿至男家,礼仪更为繁多。

  一是“过麻筛眼”(也叫“过米筛”)鼓乐及送嫁人等簇拥轿花将至男家门前,此时男家早已布置得里外一新,宾客也多在门前看热闹,花轿一到,鞭炮声大作。但花轿必得从门前场地上设置有谷桶的上方抬过。木桶内放一层象征性的米或谷,燃七星灯,一麻筛或谷筛覆于其上。此习取意深远:在谷桶内燃七星灯者,暗示生活道路不仅漫长,而且艰辛,作为一个家庭主妇,要经得住麻筛眼一样多的生活考验;内放米谷,则预祝将来家道兴隆,生活美满。过“麻筛眼”后,接着是“退轿煞”。传统习俗认为新娘结婚前仍属外来,难免带有不吉利的“煞气”和“灾星”。故由一壮年男子,一手提大红公鸡,一手持菜刀,气势汹汹,用菜刀拍得轿杆劈拍作响,一边口念咒文,意为斥退一切“煞气”。

  拜堂 大轿至大厅停下,由一对牵娘(又叫喜娘),先给新娘送上一碗放有生鸡肉的米饭。此刻,等候在厅党四周的四个斯文先生(也叫拦门先生)即开始念吉祥诗文,谓之“拦门”。送米饭时,拦门先生念的是“一碗珍珠美饭香,敬予新人喜先尝,从今吃了婆家饭,家道兴隆世世昌”。敬“珍珠米饭”其实仅是一种象征仪式,新人并不真吃。然后是送给新人“下轿礼”,牵娘牵引新娘下轿。拦门先生秉烛请等候在洞房的新娘至大厅前举行拜堂仪式,一拜天地祖先,二拜父母长寿,三拜为夫妻对拜,祝百年和好,白头偕老。

  撤帐 拜天地后,众人拥簇新郎新娘至洞房,吃交杯酒。拦门先生一边唱诗,一边手持一小杯彩色米粒,遍撒房中,以增加吉祥气氛,谓之“撒帐”。然后向众宾客分散红蛋或喜糖。

  闹新房 贵溪人闹新房,地点多设于大厅,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多数宾客都能分享欢乐。当晚,大厅之中,一字摆开两张方桌,堂前红烛高照,桌上肉食满盘。新郎新娘居中而坐,宾客中之好事者围坐作陪。闹新房主要是于“闹”中取乐,“闹”的形式有雅有俗。较文雅者则以对对子、猜谜语等方式向新郎新娘出难题,不能对则罚酒或讲故事、唱歌;俗者往往讲一些下流的谜语、笑话,要求新郎新娘揭示谜底,否则不仅罚酒,还罚新郎新娘当众接吻,以引起哄堂大笑。

  贺客分长幼 结婚第二天,由新郎新娘于大厅依次拜见众多长辈,藉此以明亲疏及长幼辈份,大都先祖父母、父母,再及外祖父母、舅父母、叔伯父母以及亲族中互有来往之长辈。大凡属长辈见新媳妇,均须给“见面礼”。

  新娘入厨房 唐诗有云:“三日入厨房,洗手作羹汤”,开始履行媳妇及未来主妇的职责。但贵溪新娘入厨房,一般不作羹汤,然各地均有一些具有象征性的习俗,有到厨房舀一两勺米羹喂猪,有拿水桶舀几桶清水入锅的,有走向灶前举火筒吹火的。但有一点相同,即新娘入厨房,大都由姑嫂等人作陪。

  转面 结婚后第三天上午,新郎偕新娘特意去太丈人家拜见岳父母,谓之“转面”。

  上门 婚后第一个春节,新郎新娘双双去女方家拜年,拜年对象不只限于父母,凡在新娘出嫁时曾送过礼的至亲邻里(礼品,指送过衣物的),男方要备糕点果品,一一登门拜谢,然后所见亲戚邻里一一请饭。故新郎新娘这一次拜年,谓之“新姐夫上门”。

  至此,结婚礼仪才算完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758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