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这个话题,已经被讨论了很多次了,这也是清宫的第一谜案,张煌言曾经写过一首诗来暗喻孝庄太后下嫁,而且在坊间此事也是传的沸沸扬扬,不过要究其原因的话还是值得深究的,想想看,孝庄太后贵为太后,而且在封建时代受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要冲破桎梏下嫁,如果不是有特殊的原因,估计也是不容易的。
在我看来有三个可能,第一个是为了报恩,皇太极去世,朝局混乱,以多尔衮的实力是完全可以继任的,但是他却选择了将皇位让给了年仅6岁的福临,并且为了大清的江山多番亲自率军出战,后来攻下北京城之后也并未称帝,而是迎福临入关。多尔衮的这些举动感动了福临和孝庄太后,所以太后认为只有自己下嫁给他才能回报他的所做所为。
第二个可能是他们俩本身就是情投意合的,这在很多的影视剧中也有过演绎,他们本来是青梅竹马,但是皇太极从中插了一杠,抢走了孝庄,使得二人无缘婚嫁。但是在皇太极和小玉儿都去世之后,多尔衮又对孝庄和福临如此的衷心,所以他们又得以再续前缘,不过这个原因在我看来稍微是有点弱的。
第三个可能是孝庄太后是被迫下嫁的,目的是为了保全儿子福临的皇位,因为多尔衮的势力强大,在清军入关之后,多尔衮更是仗着自己军工颇大而独揽大权,而孝庄太后不敢惹怒多尔衮,在面对多尔衮的蛮狠态度之时,选择了下嫁给他,这样就避免了福临的皇位被多尔衮夺走。不过这样看的话,孝庄下嫁还是感觉蛮委屈的。
一、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逼迫昭伯娶其父亲卫宣公的遗孀宣姜,宣姜当时已身为太后了,她的儿子卫惠公已经即位。当初,宣姜本来要嫁的是太子伋的,未入室,被太子伋的父亲卫宣公看好了,占为己有。卫宣公死后,太子伋也早死了,齐襄公就让昭伯顽娶宣姜,昭伯自然是不同意,但是齐国通过外交手段强迫其就范。后来昭伯与宣姜又生了三子二女。
二、辽景宗耶律贤皇后萧绰,小字燕燕,契丹族。辽景宗35岁去世,萧绰成为太后,把握朝政。相传她做太后后曾再嫁汉臣韩德让,不过真实性有待考证,但两人后来同吃同住、情同夫妻到是事实,韩德让的坟墓也在萧太后的旁边。
作为太后再嫁的毕竟是少数,但再嫁成为太后的就会多一些。大秦宣太后、汉薄太后、汉王太后,唐武天后、后周柴皇后,她们都是通过改嫁成为母天下的皇后,最终成为尊贵的太后。
希望能解答你的问题,还望采纳,谢谢!
1、萧太后一生嫁了一个皇帝,萧太后嫁给了辽景宗耶律贤,耶律贤是辽朝第五位皇帝。萧思温和燕国大长公主耶律吕不谷育有三个女儿,她们后来分别嫁给了太祖系三支。长女萧胡辇,是辽穆宗的弟弟太平王耶律罨撒葛的王妃;次女嫁给了耶律李胡的长子耶律喜隐;幼女萧燕燕则做了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
2、据悉,萧太后一生就嫁了一个皇帝,那就是辽景宗耶律贤。耶律贤35岁病逝后,有人说萧太后为了和韩德让再续前缘,竟然以太后的身份再次嫁给了韩德让,其实这只是后世杜撰的罢了,无论是野史还是正史,最多都是记载了两个人的关系暧昧,萧太后十分宠爱和看重韩德让,但从未说过两个人结婚。
3、辽朝皇室耶律氏和萧氏世为婚姻,皇后多为萧氏。我们一般说的萧太后,是辽景宗耶律贤的妻子萧燕燕。萧燕燕名萧绰,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
4、历史上,萧太后跟韩德让关系的确非常好,甚至可以说是暧昧,但却没有说他俩最后又结婚。辽景宗去世后,萧太后对韩德让说过这样的话,她说:“我曾经许嫁于你,愿谐旧好”。从此之后,萧太后跟韩德让便形影不离,吃饭睡觉几乎都在一起,不是夫妻胜似夫妻。
5、萧太后是个拥有智慧和手段的女人,在她临朝执政的27年里,大辽繁荣昌盛,国运蒸蒸日上,没有萧太后的话,辽国可能早就覆灭了,可以说萧太后是辽国的支柱,她比很多男人都有魄力。
汉景帝刘启继位时,身为太皇太后的薄太后尚在世,这位“当生天子”的薄姬早已不是当年在织布坊的小女人了,而是有权有势的太皇太后。景帝于公元前 156年六月即位,前 155年四月薄太后下世。景帝在位仅 10个月太皇太后就下世了。但是,位高权重的薄太后早在刘启被文帝立为太子时就插了一手,她选了一位娘家的薄姓女子为太子妃。
这桩婚姻纯粹是权力外溢的结果。当年的薄姬熬成了皇太后,孙子的婚姻她认为理所应当要插手,硬将自己娘家的一位薄姓女子选为太子妃。
刚刚上位的太子刘启,尽管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是,仍然接受了这位薄姓太子妃。景帝即位称帝,太子妃顺理成章被立为皇后。景帝非常不喜欢薄皇后,但是,只要这位风烛残年的老太后一息尚存,汉景帝就不敢动这位薄皇后。遗憾的是,太皇太后年龄太大了,自然规律让她对孙子的婚姻管不了太久就该撒手西行了。更遗憾的是薄皇后无子,这是最要命的一条。一旦太皇太后下世,薄皇后的大限即到了。果然,太皇太后一去世,景帝就废了薄皇后。
这里,我们看到了汉景帝的耐心,他知道该忍的时候一定要忍,不到自己发力时一定不能发力。比较一下此前吕后时代的赵王刘恢,更可见出景帝的老到。赵王刘恢因为吕后分配给自己的王后并非自己所爱,自己所爱的女人又被霸道的吕姓王后所杀,悲观至极最终自杀。赵王刘恢
景帝为太子时,薄太后以薄氏女为妃。及景帝立,立妃曰薄皇后。皇后毋子,毋宠。薄太后崩,废薄皇后。——《史记·外戚世家》
和景帝刘启都有一个来自太后甚至太皇太后派来的王后,而且自己都不喜欢这个分配来的王后。一个选择自杀,一个选择耐心等待,最终自杀者一无所有,而汉景帝在可以独立表达自己的意志时苦尽甘来。
景帝熬走了薄太后,又迎来了窦太
后。
太皇太后下世后,窦太后的地位凸显出来了。这位老太太不但幸运,而且与薄太后相比,她不是盏省油的灯。薄太后至多是干婚:为孙子选个太子妃,让娘家有人在后宫当家。窦太后不同,当年吕后身边的小丫头,现在成了大汉天子的皇太后的窦太后,没少给景帝添堵——干政。
窦太后给景帝添的最大乱子源于小儿子梁孝王刘武。
刘武是窦太后的最爱。
爱到什么程度呢?
她要让刘武接老大刘启的班当皇帝。
窦太后的想法很简单:现任皇帝是长子刘启,继任者应当是幼子刘武。
一次,梁孝王进京朝见,景帝在宫中举办了一场家宴。此时,汉景帝尚未立太子。酒酣耳热之时,汉景帝突然冒出一句语惊四座的话:
千秋之后传梁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窦太后一听,乐翻了。正乐着,突然杀出一个不谐和音,参加这次宫中家宴的窦婴端着酒杯站起来对景帝说:
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窦婴这话说得有道理。汉景帝刚刚说的是讨母亲喜欢而心里并不认同的话。道理极简单:窦太后爱幼子,因此要让幼子接班当皇帝。但是,汉景帝也爱儿子啊!景帝当然希望传子不传弟。传弟之言,纯属逗你玩呢!作为窦太后的娘家侄儿窦婴,能参加这么私密的宴会,可以看出他在窦太后心中地位甚重。这句话立即惹恼了窦太后:
太后由此憎窦婴。(《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备受姑姑器重的侄子立即被姑姑恨死了。窦婴借口有病辞官,窦太后借机取消了窦婴入宫的准入证。为了小儿子刘武当上皇储,窦太后与侄子窦婴闹到势不两立。
窦太后、窦婴、汉景帝三人一比较,景帝明显是高手,他能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标准的政客派。窦太后、窦婴都是性情中人,只会说心里话,不会说假话、空话、大话,因此都成不了政客。
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史记·梁孝王世家》)
梁孝王明知哥哥说的不是心里话,仍然心中暗喜,窦太后同样乐不可支——两个糊涂虫!
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四月,薄太后下世。
景帝前元六年(前151),景帝废薄皇后。
景帝前元七年(前 150)十一月,汉景帝突然下诏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正如废薄皇后之后没有马上立皇后一样,废了栗太子刘荣后长达四个多月,景帝亦未宣布太子人选。
栗太子刘荣被废,窦太后立即跳出来。景帝此时已有了太子人选,迟迟未宣布,实际上是在等窦太后发难。
窦太后对儿子从不隐讳,性格与身份决定了窦太后一定是直接要求立梁王刘武为继承人。
《史记·外戚世家》载景帝废栗太子后,窦太后心中想让梁王刘武为继承人。但是,窦太后不是一位仅仅“心欲”之人。《史记·梁孝王世家》载,袁盎等大臣为梁王刘武当继承人一事专门找过窦太后。而且,经过一次谈话后,窦太后不再干涉此事了: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史记 ·梁孝王世家》)
这段记载透露了三大问题:
一是汉景帝向大臣通报了窦太后的立储意见。
二是袁盎等大臣面谏窦太后。
三是窦太后放弃立梁王刘武为储君的意见。
如果汉景帝不向大臣透露窦太后的立储意见,袁盎等大臣何以会面谏窦太后?《资治通鉴》中“帝以访诸大臣”六字证实了我们的推断:
栗太子之废也,太后意欲以梁王为嗣,尝因置酒谓帝曰:“安车大驾,用梁王为寄。”帝跪席举身曰:“诺。”罢酒,帝以访诸大臣,大臣袁盎等曰:“不可。”(《资治通鉴 ·孝景皇帝下》)
从汉景帝忍耐薄皇后可知景帝极有城府,时机不到,心中再怨恨亦绝不发作。窦太后当面要求景帝驾鹤西迁后传位梁王,景帝“跪席举身”,满口答应。一转身,立即召见大臣咨询,袁盎等大臣反对。
这是景帝事前准备好的一步棋!
老母爱小弟,希望兄终弟及,景帝心知肚明。他当面应允,再借朝议,用朝臣之口封太后之嘴。
怎么封住一位强势太后的嘴呢?
讲故事。
讲什么呢?
《史记·梁孝王世家》说,这事讲得太私密,世人不知道。
《史记·梁孝王世家》褚少孙的补文揭开了袁盎等大臣的谏言:春秋时宋宣公逝世前,曾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死后传位其弟,其弟死后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这一决定看起来照顾了弟弟和儿子两个方面。但是,在具体操作时出了问题。宋宣公的弟弟死后,决定传给宋宣公的儿子;可他自己的儿子不干,认为自己应当继位,于是违背父愿,杀了堂兄,自己当了国君。此事引发宋国大乱,整整折腾了五代才恢复平静。窦太后不懂历史,但她听明白了,一旦传位于小儿子,自己的孙子们就会为帝位杀来杀去,兄弟相残,永无止息。于是,她立即打发一直等在京城的小儿子回封国去了。
褚少孙的补文有道理吗?
我看有道理。
窦太后极为强势,让她收回成命只有让她明白利害。
袁盎等大臣抓住了兄终弟及的最大隐患是骨肉相残,一招击中了窦太后的软肋。这是窦太后态度大变的根本原因。
一心一意要当储君的梁王被自己最大靠山窦太后赶出了京城。因为窦太后想明白了,长子、幼子都是儿子,万万不能兄弟相残。
梁王明白了吗?
明白了。
明白了什么?
第一,明白自己没戏是因为袁盎等大臣从中“作梗”造成的。
第二,梁王曾打算从自己的“驻京办”修一条专用车道直通窦太后的长乐宫,此事又被袁盎阻止了。
两件事一叠加,梁王恼了,一怒之下决定派人刺杀袁盎。但是,刺杀行动并不顺利。第一位杀手到京一打听,人人都说袁盎好。杀手良心发现,找到袁盎,告诉他自己受雇于梁王前来刺杀一事,并告诫袁盎,杀手有十几批,千万小心。袁盎心中不快,最终还是被梁王派来的杀手所杀。
怎么追查到凶手了呢?
文献有两条记载:一是司马迁的《史记·梁孝王世家》,二是《史记·梁孝王世家》的褚少孙补文。
《梁孝王世家》载,京城刺杀大臣系列案爆发后,景帝意识到此事可能与梁王刘武有关,一查,果然是梁王指使。于是,派了一批接一批的使者到梁国追捕凶手,重点查处梁王手下公孙诡、羊胜两人,这两个家伙是刘武最贴心的亲信、跟班,这次的刺杀事件就是他们亲自雇的杀手。面对中央政府的严查追捕,两位穷途末路的跟班藏到了梁王刘武的王宫。中央办案人员碍于梁王刘武的特殊身份,不便进入梁王王宫搜捕凶手,梁王又不愿配合抓捕,办案陷入僵局。
褚少孙的补文更富有传奇性。
当杀手闯入袁盎住所后,袁盎对刺客说:我是袁将军,先生不会杀错人吧?杀手说:没错!杀的就是你。刺杀袁盎后,凶手将凶器扔到了现场。办案人员勘查现场时,发现这把剑是新打造的。于是,遍访长安城中的铸剑工,工匠认出这把剑后说:是梁王派人来本店打造的这把剑。因此,汉景帝知道刺客是梁王派的,于是派人到梁国追捕凶手。窦太后听说后立即绝食,而且白天黑夜不停地哭,闹得昏天黑地。
梁王刘武因为继承大统无望,胆敢派刺客成批地杀戮大臣,这是闻所未闻的谋反大罪啊!窦太后知道刘武闯了大祸,绝食、哭闹都是为保梁王刘武一命而向景帝施压。
事情闹到这般地步,怎么收场呢?
文献也有两种记载:
一见《史记·梁孝王世家》:
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梁国国相轩丘豹和内史韩安国双双进谏梁王,梁王却下令让羊胜、公孙诡自杀,然后交出两人的尸体。老大的跟班最终都是牺牲品,下场令人唏嘘,亦让人深思。
二见《史记·梁孝王世家》褚少孙补。
景帝见窦太后绝食救梁王,向大臣问计,大臣建议派懂得经术的官员审此案。结果,田叔、吕季主被选中。这两位深懂经术的大臣怎么处理呢?一把火将梁王谋反的证据全烧了,空着两手回朝复命。景帝问:查得怎么样?两人回答:梁王根本不知此事。就是公孙诡、羊胜两人合谋干的,现在这两个家伙全被处死了,梁王好着呢,没事!
这事处理得那叫一个绝!
两位号称通经术的大臣,其实通的是人道,通的是将幕后真凶与台前操作者区分开来。杀了知情人,毁了证据,保了梁王,解了太后之困,景帝只能做到这个程度。因此,景帝高兴地说:赶快告诉太后。窦太后一听,立即进食,身体康复。
两段记载都让公孙诡、羊胜做了炮灰,但在处理梁王时则大不同:一是梁王下令让两人自杀,并恐惧自己小命不保而通过长公主向太后请罪;另一是梁王对刺杀一事毫不知情,故羊胜、公孙诡伏法,梁王悠哉无恙。看来,梁王是否因此事而有所畏惧及警醒,是两段记载的最大不同。
要让胆大妄为的梁王有所畏惧,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老娘护犊。如果有此靠山,梁王不可能低头认输。因此,判断记述高下的标准是,谁记述了梁王懂得畏惧的原因,谁的记述就更可靠。
褚少孙没有记述。
司马迁在《史记·韩长孺列传》中记述了。
当景帝得知公孙诡、羊胜谋划刺杀了袁盎等大臣,立即下令抓捕,而且势在必得。十几批查案人员逐一到岗,从国相以下开始,大搜捕搞了数月,仍未抓到他们。身为内史的韩安国听说被追捕的两人藏在梁王王宫里,立即入宫哭谏梁王:主上受辱,臣下当死。大王手下无良臣,事情才闹到今天这地步,既然抓不到公孙诡、羊胜,请赐死我吧。梁王大惑不解地问:何至于如此?韩安国说:大王考虑一下,您和皇帝的关系与太上皇和高皇帝、皇帝和临江王的关系哪一个更亲?梁王说:肯定不如他们的关系亲。韩安国说:太上皇和高皇帝、皇帝和临江王都是父子。但是,高皇帝说:提三尺剑取天下的是朕。因此,太上皇不能过问政事,只能住在栎阳宫中。临江王是皇帝的嫡长子,因其母一句话说得不合体,被罢黜太子。后来,又因为占用祖庙之地,最终在中尉府自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治理天下最终不会因私乱公。人们常说:即使是亲生父亲,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老虎?即使是亲哥哥,怎么会知道他不会变为恶狼?如今,大王位列诸侯,却喜欢一个邪臣的胡说,触犯皇上禁令,阻挠法令执行。天子因为顾及太后,不愿对大王用法。太后日夜啼哭,希望大王能改过自新。如果大王就是不觉悟,万一太后有了不测,大王靠谁啊?话未讲完,梁孝王落泪,对韩安国说:我现在就交出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得知后,立即自杀。汉使还报景帝,此事得以顺利解决,韩安国发挥了很大作用。
司马迁写出了梁王刘武交出公孙诡、羊胜两人的真正原因是担心窦太后这座大靠山可能会坍塌,这一记载显然比褚少孙的补文更让人信服。
梁王刘武刺杀袁盎等大臣一事,由于窦太后绝食折腾,景帝只能以追杀公孙诡、羊胜告一段落。
至此,梁王雇凶刺杀袁盎等大臣一事似乎结束了,窦太后的绝食护犊似乎也结束了。但是,事情有它自身的逻辑。因为此事,汉景帝对梁王刘武特别恼火。梁王为了自身利益,决定进京灭火,但他的进京灭火又生出一桩事端。
梁王刘武先派韩安国进京游说太后,灭了太后的火。景帝得知后,火也消了不少。然后,梁王请求入朝。到了函谷关,梁王刘武听信手下官员的主意,乘了一辆低规格的车子,悄悄入京,藏在姐姐长公主刘嫖家中。景帝派出使者迎接梁王,在函谷关外只见梁王的车马,不知梁王在何处。窦太后一听梁王失联,顿时哭成一团:皇帝杀了我儿子。景帝虽一头雾水,但很担心。正在大家都不知梁王下落时,梁王亲到宫前谢罪。窦太后、汉景帝猛然一喜,相拥而泣。景帝下诏,召梁王的随从入关。但是,兄弟二人的关系并未真正修复,景帝此后越发疏远梁王,不再让梁王与自己同车而坐了。
梁王刘武这一手,乍一看,是给哥哥一个惊喜,但兄弟二人的矛盾却越结越大。
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冬十月,梁王刘武进京上疏,言想在京城多住几日,景帝不同意,梁王闷闷不乐地返回梁国。六月,梁王中暑而亡。窦太后听说刘武死了,哭得死去活来,再次绝食,说:皇上杀了我儿子。汉景帝很郁闷,与姐姐长公主刘嫖商议后,将梁国一分为五,封刘武五个儿子为王,五个女儿都有自己收取赋税的私邑。窦太后这才改怒为喜。
梁孝王刘武一死,窦太后因幼子干政的事算告一段落,但并未结束太后干政。而且,一个更大的威胁正一步步逼近。
三个女人一台戏
大清崇德三年七月的一个深夜,永福宫是灯火通明。烧水的宫女在不断的加柴,接生的阿婆在持续鼓劲……这一切忙碌的背后是孝庄在难产,生下的孩子就是后来的顺治帝。按理说哪个父亲喜得贵子会不高兴?可此时的皇太极还沉浸在丧失皇八子的悲痛中,丝毫没有关心孝庄的举动。
这一切还要从几年前说起,从1614年6月就嫁给皇太极的哲哲,一进门便是大福晋。可惜的是肚子不争气,一连生下3个女儿,唯独不见儿子。当时的后金实行的是封建领主承袭制,一旦没有子嗣,不仅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就连科尔沁的复兴也会变得遥遥无期。在此种情况下,刚满10岁的孝庄,由于身体发育良好,一副多子多孙的福相,被其姑姑哲哲挑上,于公元1625年2月成了皇太极的女人。
也许是上苍故意跟科尔沁过不去,孝庄起初也是只生女儿。一计不成来二招,26岁的海兰珠便成了最关键的人物,说来她也不负众望。崇德二年七月8日,在关雎宫生下了皇八子,45岁的皇太极兴奋不已,不仅大赦天下,还立皇八子为嗣,一时间喜讯传遍大街小巷,朝鲜、蒙古、各大臣纷纷上贡品以示庆贺!
孝庄不仅在生孩子的待遇上弱于海兰珠,住的房子也是相形见绌。皇太极称帝以后,封哲哲为皇后,住清宁宫,居中朝南;封海兰珠为宸妃,住关雎宫,在清宁宫之西;而孝庄住的最偏远为永福宫,封号为庄妃。如果不是海兰珠的孩子,于崇德三年正月28日患天花而死,海兰珠自己也因丧子之痛撒手人寰!就不会有后来的孝庄了!
一丝一环离不开他
从血缘关系来说哲哲是吴克善的姑姑,孝庄与海兰珠是吴克善的妹妹,顺治的首任皇后孟古青是吴克善的女儿,而吴克善自己则与皇太极是儿女亲家。
所以对于吴克善的结局,有必要仔细解剖一下!其父为博尔济吉特·布和,一生没有战功可表,荣华富贵全靠其姐妹夺得!天聪七年,吴克善与皇太极约定儿女亲家。崇德六年,皇太极的四女儿——固伦雍穆长公主爱新觉罗·雅固下嫁其子弼尔塔尔。崇德八年,其子晋封为固伦额驸。康熙五年,吴克善寿终正寝,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姐妹太出名,凭他自己的本事,估计丹青上,不会留下他的只言片语!
说到垂帘听政,人们会想到慈禧太后。其实在慈禧垂帘听政之前,这种女性执政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受权力欲的驱使。他们成了挑战封建礼教的深水炸弹。1西汉吕后:刘邦的妻子,人。刘邦称帝后,立吕雉为皇后。公元前195年,刘邦死了。回礼时,吕后为皇太后。惠仁帝很弱,吕后掌权。公元前188年,崩,鲁帝立汉少帝,林帝在位八年。少帝埋怨自己的生母被鲁杀死,于是杀了少帝,立常山王为帝。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享年62岁。吕后执政16年,是中国女皇独裁统治下的第一人。2东汉窦太后:窦方毅,汉高祖张的皇后。88年,张皇帝驾崩,年仅10岁的东和帝即位,尊窦氏为皇太后,窦氏称为朝廷。近五年来,窦太后一直独霸朝政。元四年,皇帝何14岁,与宦官郑忠合谋,灭掉窦氏兄弟。窦太后被迫回到政府。3东汉邓皇后:东汉皇后邓绥,南阳新野人。而皇帝驾崩,她又先后迎来了商帝和安帝,并作为太后来到了朝廷。她明辨是非,亲吻冤狱,关心人民疾苦,重视教育。在东汉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时期,她的统治还是比较明确的。21年去世,执政16年。4北魏冯太后:北魏文成帝拓跋君皇后明亦舒。文成帝死后,文帝继位,冯皇后被尊为,第一次上朝。当文帝长大后,冯太后回到了朝鲜。公元471年,5岁的孝文帝拓跋宏登基,476年,冯太后再次执政。冯太后是一位开明的政治家,他鼓励孝文帝决心改革和丰富强兵。在冯皇后的指导和全力支持下,孝文帝颁布实施了《三长制》和《均田制》。在这些改革措施的激励下,北魏国力日益强大,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冯太后执掌江山25年,堪称女强人。5北魏胡太后:北魏皇后宣武帝,孝明帝之母。昌四年,孝明帝年纪轻轻即位。胡太后倾听政治。郑光元年,他被元叉和囚禁。孝昌元年,袁叉被杀,再次在朝廷摄政。胡太后崔良实行“年轮”制,论资排辈,吏治腐败。她迷信佛教,修建佛寺,过着清贫的生活。胡太后还以奸夫郑妍妍、徐洲为荣,政治日益腐败混乱。胡太后担心儿子的年龄会对自己不利。五台元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让临洮帝三岁的儿子元昭为摄政王。在为孝明皇帝报仇的借口下,朱荣进军洛阳,在印盒杀死了胡太后和他的大臣们的2000多人。6唐朝武则天:明璧,并州文水人,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是李习安唐中宗、李旦唐睿宗的母亲。皇帝在很多国家大事上不得不依靠她,这使得武侯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上元元年,高宗和皇后被世人称为“双圣”。从此皇帝名存实亡,唐朝的权威掌握在武则天手中。弘道元年,高宗驾崩,崇祯皇帝
高太后清正廉洁,处事公正。她在听政的这段时间里,政事比较清楚,所以又被称为女中姚顺。1093年病逝,实际执掌朝政9年。8辽代萧太后:名绰,名闫妍,辽代景宗耶律贤皇后,史称“承天太后”,是辽代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恒四年九月,辽驾崩,辽圣宗即位,萧炎炎被尊为皇太后兼摄政王。她用人无庸置疑,执法严格,甚至“亲御名车,指三军,赏罚分明,兵者用命。”她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时期,使辽朝达到顶峰。1009年,萧炎炎将权力移交给廖生宗,不再是摄政王。同年十二月,萧炎炎因病死于宫中,享年五十七岁。他当了27年摄政王。9清代慈安太后:牛虎禄,满洲正黄旗人,16岁被咸丰加冕为皇后。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崩,因皇后无子,立伊贵妃六岁的儿子继位,尊皇后为慈禧太后,徽“慈安”,赐慈安太后名号。同治、光绪初年,慈安太后两次听政。1881年3月9日,慈安暴毙,终年45岁。他已经从政20年了。10清朝慈禧太后:,本名兰儿,镶蓝旗满族,咸丰帝妃子,同治皇帝生母。同治皇帝李,年号慈禧。1861年,慈禧与恭亲王发动政变,改元共治,慈禧垂帘听政,实际掌控国家政权。1873年,当载淳成年后,慈禧宣布她将退出政坛,但她仍然掌握着朝廷的大权。次年,载淳病逝,慈禧太后的宗室载_以“光绪”的头衔继承皇位,回到政府。1889年,载_结婚并成年,慈禧宣布“回归政府”。他退居颐和园,但朝中用人的一切行政工作还是做了,光绪皇帝实际上是活在傀儡地位。1908年病逝,统治中国47年。
惊不 惊喜 意不意外 ,你们的CP成真了!宋仲基、宋慧乔将于10月31日结婚!
今日(7月5日),双方经纪公司突然通过官方报道材料联合宣布结婚的消息,公告内容如下:
越过恋情,直接结婚!果然不声不响的都是搞大事的人!“姐弟恋”的恋人多数认为,顶住传统与习俗的压力所换来的幸福,本身就是最幸福和值得珍惜的。
娱乐圈 好多都是姐弟恋很幸福的例子,那么如何才能把姐弟恋修成正果呢
在“姐弟恋”中,“大龄女”喜欢“小男生”,有的是虚荣心作祟,喜欢对方的年轻英俊;有的是希望找一个比自己年轻的男子,重温少女时代的浪漫感觉。
而年轻的男士们,却往往看中对方的成熟、稳重、善解人意、经济独立,有的受过感情伤害,要找个温柔善良的妻子;有的是自己的经济条件偏差,想过上稳定的生活;有的则是有恋母情结。
目前“姐弟恋”一般还是会受到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但“姐弟恋”的恋人多数认为,顶住传统与习俗的压力所换来的幸福,本身就是最幸福和值得珍惜的。
维持姐弟恋要有方法:
1给男人减压
女孩子爱使小性,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哭闹、摔东西、回娘家。而很多“姐姐”型情人已经几经情海浮沉,懂得怎样让自己的位置最舒服,什么样的距离最适合两个人。
决不会用些小心眼行为语言为难男人。这对正处于拼事业,渴望全身心投入事业的男人是个大福音。
姐姐们更懂得生活,各方面经验都比较丰富,特别是在经济上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不少都有房有车,男人不会有很大的压力,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业上。
而不需要花心思教一个小姑娘成长,更不用担心姐姐型的女友动不动就小题大做发脾气。
选择一个姐姐,除了在经济上的压力小以外,姐姐们还可以在男人的事业上给予强有力的帮助,让男人更快地接近成功。
在以往的观念中,女方比男方大3 年或以上,男方可能要承受和冲破世俗压力,才能与女方走在一起,而且这种压力与女方年龄大小成正比,年龄越大,压力越大。现在,开放的社会风气,为两者造就了契机。
2性格能互补
姐弟恋中的女人没了年轻貌美的优质,男人也没有了年长收入丰厚的优势。这时,两个人的相处反而更加纯粹,还原为沟通的需要,情感的需要。
那么,“谈得来”必定是两人能走到一起的首要条件。无论是“姐姐”的心智幼稚也好,“弟弟”性格老成也好。思想处于同一水平才好交流。
生活不是看你最好能到什么程度,而是看你能稳定在什么样的平均水平。生活质量不是以 论,而是看你平时的吃喝拉撒。
就算你当过一秒钟的世界之王,只要绝大部分时间在捡垃圾,那么你就是个流浪汉。
性格决定婚姻,并不是性格一致就是好的。
在好男人选择公式里,生活习惯是高于性格的,也就是说,你首先要选择生活习惯一致的人,然后再考虑性格因素。
总而言之,要记住一点,那就是生活一致,性格互补。
做到了这一点,基本上不会离幸福很远。
3放下母性
女方不要太有母性,太‘宠’老公。习惯性的付出会让男方不觉得自己需要承担相应的家庭义务。
而女方总有一天会觉得太累。到时候再要求改变两人都已经习惯家庭责任模式倒不如早早分好工。
“姐弟恋”婚姻中男性愿意找“姐姐”型老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压力”比较小。因为“姐姐”型老婆通常比较成熟,对于感情的付出比攫取要多。
伴随着女性收入的增加,在婚姻或者爱情中女性要靠外表的青春、靓丽来维持感情的必须性在降低。
婚姻中女性依靠精神方面或者其他方面来吸引对方的比重日渐增加。这也许也是“姐弟恋”增多的原因之一。
4提升自己
姐姐一般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发展多年的兴趣爱好,不需要依附于男人,事事依赖他。
这对男人是种极大的精神解脱。他可不愿意在忙得头昏脑胀的时候被叫去打蟑螂。
并且,一段和谐的婚姻正是让对方保留个性,同时尊重对方个性的。
据传言说,萧太后跟汉人韩德让是有婚约的。其实不管他们有没有婚约,萧太后在当时想嫁谁都没人敢非议,这就是权利的作用。说俗一点,萧太后自己愿意,谁都管不着。
萧太后萧绰在17岁时,父亲去世,丈夫病倒。它不得不自己硬着头皮打理朝政,好在她自幼聪慧过人,有胆有识,在耶律贤的支持下,萧绰推行改革,尽显才干,渐渐成长为成为实际的女皇,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兼习知军政。
而传说中的韩德让比萧绰大十三岁,据民间不靠谱传说,韩德让和萧绰小时候有婚约,后来被耶律贤截了胡,这个说法不太可信,但是两人小时候应该是相识的。萧绰在还是皇后的时候,就对韩家格外优遇,韩德让的兄弟们都当上了辽国的显贵高官,韩德让自己则是做到了南院枢密使,萧绰成为萧太后之后,她和皇帝儿子的安全就是由韩德让负责。可见萧太后对韩德让有多信任。
在一日日的朝夕相处中,不满三十岁的萧太后与韩德让出同车,入共帐,情同夫妻,辽国上下都心知肚明,连外国来的使臣也都知道了。也就是在与韩德让相处的这段时间里,萧太后大力改革,让辽国的实力大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家对于萧太后与韩德让的事情,也都能够接受了。
手握重权的萧太后自然不愿意再名不正言不顺地跟韩德让在一起,于是萧太后直接毒死了韩德让的妻子李氏。然后萧太后在韩德让的帐室中大宴群臣,群臣们都不傻,瞬间都明白了这是萧太后改嫁韩德让的喜宴。从此,汉官韩德让正式成了辽国皇帝的继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