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忆24 | 公爵夫人的婚姻

读追忆24 | 公爵夫人的婚姻,第1张

前几天看了一部讲述“弗里达”的同名传记**,以前只知道弗里达是墨西哥著名女画家,她丈夫迭戈·里维拉也是一位画家——去年在美术馆看到她丈夫的画(图一)时,我还在想“怎么只有他的画,没有她的,难不成小庙装不了大佛?”从被大众熟知的角度来看,她比丈夫更出名。但那个时候我对她一生的经历不曾了解,对她所受的苦难也不曾了解,直到看完这部**,才知道她跟丈夫浓烈的感情纠葛。之所以在讲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婚姻前提到这部**,因为我在**中看到了男人出轨时女人的痛苦、轻蔑、挣扎、无望到从地狱中开出花,而这些复杂的情绪,同样蕴含在忍受丈夫出轨的盖尔芒特公爵夫人身上。唯一不同的是弗里达和里维拉的婚姻多少有爱情,而盖尔芒特公爵夫人和公爵只能算婚姻。

弗里达六岁小儿麻痹,十八岁遇车祸几乎全身骨头粉碎,后来一直躺在床上作画,直到有一天她拿着自己的画去找当时已经出名的迭戈·里维拉,问自己是否有画画的天赋,要是没有就另谋生路。里维拉惊叹于这个女子的才华,也被她的勇敢、激情所吸引,弗里达也崇拜里维拉,两人的爱好志趣相投,遂决定结婚。如果里维拉没有爱出轨的毛病,这对弗里达来说无疑是幸福的婚姻。其实婚前弗里达就知道里维拉多情,他极易和其他女人发生关系,医生都说,这是他身体的缘故(跟酒后失身一样的烂借口),但他向她保证,会尝试为她保持忠诚,婚后果不其然地不断和模特、学生、影星发生关系。他把性爱看得像握手一样自然,也让她相信这与爱情无关。

除了自欺欺人的安慰又能怎么办呢?她是爱他的,这份爱让她无法完全死心,里维拉的每次出轨,都会给弗里达造成深深的伤害,但直到他做了让她最无法忍受的事——和她的亲妹妹有染,才让他们分居。她说,这一生两个最大的灾难,遭遇车祸,遇见里维拉。她学会了在痛苦与麻痹中寻找出路,搞自己的婚外情,和女人、和男人。有趣的是里维拉对她有同性情人可以接受,却嫉恨她的男性情人,最终因这份残存的爱、欣赏和缠绵不断的纠葛,他重新向弗里达求婚,并陪伴她生命的最后一程。

尽管在这段婚姻中有无数次出轨的游戏,两个人还是因为灵魂有着相似的颜色而结合,相比他们,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婚姻则更多是因为身份的结合。正因为贵族的婚姻多半有着政治上的考量,所以欧洲贵族经常以包养情妇的方式来弥补爱情上的不足。尤其是法国巴黎,这个盛产情妇的著名交际花的地方,当时的情妇不仅是满足性方面的需求,更是社交、政治、艺术、文化的推手,交际花也不只是下流社会的女性,有些贵妇也毫不避讳成为情妇。甚至在法国大革命以前,皇室的情妇会被册封贵族头衔、拿年金与津贴。不管之前盛况如何,盖尔芒特公爵夫人此时所处的时代应是在情妇文化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只是不知道遗风对他们影响多少。不管公爵夫人和公爵的婚姻之间是否存在爱情,但婚姻对她来说仍然是一种契约。

书中屡次提到别人传言盖尔芒特公爵夫妇不和、彻底分居,直到小普进入盖尔芒特家的沙龙,才对这件传闻有了更为细致的描述。他说公爵夫人对任何人的评价都会改变,唯独对丈夫的看法一成不变。她丈夫从来没有爱过她;她从来都认为她丈夫有铁一般的性格,对她的任性麻木不仁,对她的美貌无动于衷,性情暴烈、固执己见。对这些话中能看出公爵夫人对公爵的态度是有怨怼的,但她所怨并不是自己的丈夫不爱自己,而是他不能看到她最引以为豪的地方。久经社交场的沙龙女王,遗憾的是不能征服眼下这个漏网的男人,而不论这个男人是不是自己的丈夫。

在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沙龙中,总有一两个美女,而这些美丽的配角一般来说都是盖尔芒特公爵的情妇。其中有一位红棕色头发的阿巴雄子爵夫人,公爵曾爱她爱得发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给她拍电报,有时候一天多达十几封,这让公爵夫人有点恼火。一段婚姻关系即便没有爱情(可能极力维护夫妻恩爱表象的公爵夫人并不自知),也会因为一方违反了契约而产生嫉妒,盖尔芒特公爵对公爵夫人来说更像是拥有的一件物品,他属于自己,因此当她无法对他掌控时,便会恼火。

更近一步的微妙关系,这些美丽的女人决定屈从公爵的情欲,与其说是因为公爵相貌英俊,不如说是因为公爵夫人在她们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她们希望能够进入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沙龙,公爵为了能得到她们,常以此作为交换;公爵夫人也多亏她们,才能得到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因为丈夫只有在爱上另一个女人时,才会慷慨地满足妻子的需要。盖尔芒特公爵夫人和丈夫的情妇结成了宝贵的同盟军。

他们二人没有捅破离婚的窗户纸,把婚姻闹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因为能够各取所需,没有必要,弗里达的爱与痛,之前没有离婚也是因为能够在苦涩中尝到一点甜头。公爵虽然不爱公爵夫人,但是承认她在沙龙中的地位和能力。他对妻子彬彬有礼,在观众眼中是位模范丈夫,但是这样努力粉饰太平难免有一方会累,公爵夫人知道丈夫所做的不过是表面文章,有时会像一个看破一切、不再有任何幻想的妻子,对丈夫的殷勤报之以揶揄而苦涩的神态。这累的一方往往是出轨次数少的那一方,公爵夫人也有自己的情夫,但是在数量上肯定不如自己丈夫的情妇那样多,因而有大把时间去反复咀嚼在婚姻中不忠诚的行为,不过,也许只是公爵夫人作为女性心思细腻使然。

在丈夫不忠行为的打磨下,盖尔芒特公爵夫人找到一条“出路”,每当有情妇被公爵抛弃,就会大吵大闹、言行失检,公爵开始厌恶这个情妇,这时,盖尔芒特公爵夫人就会把这位女性真真假假的缺点揭露出来。公爵夫人享有心地善良的美名,那位被抛弃的女人会给她拍电报诉说衷肠,哭哭啼啼,公爵夫人毫无怨言。她会把这些当作笑料讲给自己的丈夫。前面提到的情妇阿巴雄子爵夫人,在沙龙中谈论诗歌,帕尔马公主刚说一句“阿巴雄夫人很喜欢诗。”盖尔芒特公爵夫人就立刻反驳“她对诗一窍不通。”并且背着她讲述一些她作为情妇的坏话。这是符合她身份、特性的游戏。

面对丈夫婚内出轨,盖尔芒特公爵夫人不是圣人,弗里达也不是圣人,她们只是女人,皆因无法完全占有自己的契约伴侣而妒忌。但她们又不是普通女人,一个从痛苦中汲取了艺术的营养,一个促成了沙龙的辉煌,巧的是,她们自己就是光,吸引无数男人和女人,向她们的生命聚拢,前仆后继。

没有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运动,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腐朽统治被挤垮,1917年3月,首都彼得格勒市民发动反饥饿游行,引发二月革命。

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被迫在奥拉宁堡宣布退位,让位予其弟米哈伊尔大公,但遭米哈伊尔拒绝,于是罗曼诺夫王朝灭亡,由亚历山大·克伦斯基所领导的临时政府所取代。至此,罗曼诺夫王朝结束。

1918年7月17日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在叶卡捷琳堡与皇室家族一起被布尔什维克枪决。

扩展资料:

1917年3月(俄历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正酣时,俄罗斯爆发了第二次民主革命——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反动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充满尖锐复杂的矛盾。

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的人民再也无法忍受沉重的压迫,群众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沙皇尼古拉二世虽然平庸无能,却是镇压革命的老手,人民称他为“血腥的沙皇”。

1905年~1907年的俄国第一次民主革命就是被他扼杀的,为了转移人民斗争的视线,也为了对外掠夺,尼古拉二世把俄国拖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结果俄国军队屡遭失败,本来就很落后的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战争的灾难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 

1917年1月,俄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罢工示威,纪念1905年的“流血星期日”。首都彼得格勒工人响应布尔什维克的号召,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打倒战争!”、“面包与和平!”的口号。这次行动成为二月革命的前奏。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彼得格勒50家工厂约13万男女工人举行罢工和游行,拉开了二月革命的序幕。第二天,参加罢工示威的群众增加到20万。

在布尔什维克党(后改称俄国***)领导下,首都各大工厂举行了有30万人参加的联合总罢工。革命风暴吓坏了沙皇尼古拉二世,他下令不惜采取任何措施,迅速恢复首都秩序。

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的各***和其他一百多名革命积极分子被逮捕,这激起了群众的极大愤怒。

他们上街游行,抗议政府暴行,但遭到更野蛮的镇压。于是领导罢工的维堡区党委决定将总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推翻沙俄政府。

工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攻占军火库,夺取枪支弹药,筑起街垒,与反动军警展开战斗。同时工人们还积极开展争取军队的工作,在工人们的宣传、感召下,有数万名士兵公开站到革命的一边。

他们同起义工人一起,占领了沙皇的巢穴冬宫和政府各部,逮捕了沙皇的大臣和将军。首都起义获得完全胜利。

尼古拉二世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立即从前线调军队企图夺回首都,但沙皇军队在革命影响下也发生了兵变。尼古拉二世见大势已去,被迫于1917年3月15日引退,让位给其弟米哈依尔。

第二天,米哈依尔也宣布退位。这样,统治俄罗斯长达304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二月革命冲垮了。俄国民主革命获得了胜利。

——罗曼诺夫王朝

——二月革命

导读:就像手表 象征着一位男士的身份一样,一顶皇冠也象征着一个王妃的地位。让我们共同来看看历年王妃的绝美皇冠吧!看看他们在世人眼中到底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

就像手表 象征着一位男士的身份一样,一顶皇冠也象征着一个王妃的地位。让我们共同来看看历年王妃的绝美皇冠吧!看看他们在世人眼中到底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

戴安娜王妃的皇冠

戴妃和她的母亲结婚时都是戴的这顶

这是戴妃的娘家斯潘塞家族的珍宝,戴妃和她的母亲结婚时都是戴的这个,戴妃的弟弟斯潘塞伯爵大婚时,新娘戴的也是这个。

王冠顶部的钻石可以自由拆卸,转换成珍珠

戴安娜在1981年得到了这顶王冠

戴安娜在1981年得到了这顶王冠,玛丽王后在1913年命珠宝匠仿制她祖母剑桥公爵夫人的王冠制造了这顶。

制造于1910年

挪威王妃梅特在大婚时佩戴

挪威王妃梅特在大婚时,得到了这份礼物。它制造于1910年,是哈罗德国王与索娅王后结婚时的礼物。

镶有绿松石的王冠

格洛斯特公爵夫人布丽吉特

这顶镶有绿松石的王冠是TECK公爵和夫人送给女儿玛丽与乔治五世的结婚礼物。当爱丽斯公主与格洛斯特公爵亨利结婚时,玛丽王后把它送给了爱丽斯公主。图为格洛斯特公爵夫人布丽吉特,说句题外话,她长得挺美的,格洛斯特公爵是英国最有价值的单身 贵族,当时戴妃的姐姐莎拉追求过公爵,并一心想嫁给他,但没有成功。

钻石和珍珠结合起来是贵族的象征

多数还是把钻石和珍珠或宝石结合起来……都是贵族的象征,摩纳哥的卡洛琳公主的这顶珍珠钻石王冠,是她的祖母夏洛特公主在1920年与丈夫结婚时,获得的礼物。

由一颗巨大的碧玉和两颗钻石领针组成

这是玛德琳公主18岁生日时从父母那儿获得的礼物,它由一颗巨大的碧玉和两颗钻石领针组成。曾属于玛格丽特王妃所有,玛德琳公主的眼睛颜色和这颗碧玉很像。

瑞典王后

西尔维娅成为瑞典王后时,第一张官方肖像照戴的就是这顶王冠,它由成百上千颗钻石组合成蔓状花纹的形状,它高125厘米,长50厘米,西尔维娅并不经常戴它,可能因为过于沉重的缘故。

西班牙国王的结婚礼物

佩戴豪华头冠

这个巨大的钻石王冠是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和新娘英国公主维多利亚-尤金妮亚结婚时的礼物。

整套首饰 是从国王的王冠上截取下来的一部分

这套首饰是不允许离开丹麦国土的

这套绿宝石镶嵌的王冠以及整套首饰是从国王的王冠上截取下来的一部分,因此这套首饰是不允许离开丹麦国土的,女王从未在丹麦以外的地方戴过这套首饰。

来源于俄罗斯

是伊丽莎白女王珠宝中最著名的一个

这是伊丽莎白女王珠宝中最著名的一个,它来源于俄罗斯,最早属于俄罗斯的公爵夫人Vladimir,她是梅克伦堡公主,在1917年时,一位年轻的英国贵族将它从圣彼得堡的宫殿里偷了出来。1921年,玛丽王后买下了这顶王冠,伊丽莎白女王有时会用绿宝石来替换镶在王冠里的珍珠。

这顶王冠制造于1900年,属于肯特公爵家族所有

肯特公爵夫人

王室的婚姻和封号不光是王室的家事,也是君主制国家的精神象征。温莎公爵与辛普森夫人结婚是在二战时代,战争年代民众的思想倾向偏保守,而且辛普森夫人不仅地位低(美国平民、私生女、离过婚),而且向爱德华八世施加了不好的影响(辛普森夫人除爱德华八世外还与多人保持暧昧关系,其一就是纳粹德国的外交官,他通过辛普森夫人影响爱德华八世使其政治上亲德),而当时英国已经决定与德开战,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和人民都不可能容许这么一个女人当自己国家的王后。事实上爱德华八世逊位与其说是因为他娶的妻子地位太低,不如说是因为他妻子在政治上确实是个“祸水”而被驱逐(这些也是近年来才被英国承认的,之前都是用辛普森夫人的地位低下当借口,毕竟真实原因是很没有光彩的)。后来辛普森夫人虽然在与温莎公爵结婚后被称为温莎公爵夫人,但也没有得到“殿下”的称号

而现在是和平时期,民众希望王室的行为更宽容和富有人情味,对戴安娜去世的时候是如此,接受卡米拉也是如此,都做了很多没有先例的改进,不是铁板一块的

罗曼诺夫在街上

当然,许多历史教科书都记得,在1918年7月的晚上,发生了一场真正的悲剧,标志着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王朝统治的结束。在那个不幸的夜晚,布尔什维克的小分队前去追捕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他们毫不留情,既不放过小孩,也不放过妇女。然而,尽管俄罗斯末代皇帝的家族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已被处决,但世界上仍有在世的后代可以轻而易举地继承俄罗斯的王位。

在处决过程中,很明显有十多位在世的皇室亲属逃脱了他们的命运,尤其是皇太后玛利亚·费奥多罗夫娜,她是末代皇帝的母亲。她的女儿齐妮娅(Xenia)和奥尔加(Olga)以及他们的家人也在审判之夜幸存下来。在历史上存在的53个罗曼诺夫王朝的代表中,根据历史估计,只有35个存活了几年。

罗曼诺夫皇室(1913年

对于俄罗斯保皇派来说,这个王朝至少有几个继承人的存在,让他们一直抱有这样一种希望:在某个时刻,王室成员中的一位可能会重新获得王位——只要他们能决定谁才是真正拥有最强大权利的人。目前,罗曼诺夫家族的两个分支在谁是废除君主制的合法追求者的问题上存在分歧。

1 大公爵夫人玛丽亚·弗拉基米罗夫娜。

公主玛丽亚Vladimirovna

玛丽亚是亚历山大二世的曾孙女,是弗拉基米尔王子的女儿,目前居住在西班牙,她被认为是俄罗斯王位最著名的竞争者之一。据一些消息人士透露,她的父亲出生于俄罗斯帝国以外,1938年不仅获得了王室首领的职位,而且还接受了这个职位。因此,当1992年加冕的弗拉基米尔王子去世时,他的女儿继承了王位。不久她就让她的儿子乔治登上王位,使他成为合法的继承人。然而,无论玛丽亚采取什么行动,许多人仍然不把她列入罗曼诺夫王朝的族谱名单。因此,根据历史研究,它不包括在他们的后裔协会,该协会于1979年创建,以恢复王朝,但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它只能包括非王朝后裔,即那些祖先与罗曼诺夫王朝以外的人结婚。因此,该协会的许多荣誉会员不相信玛丽亚拥有王位的合法权利,而其他人则自愿支持她。

2 安德鲁王子罗曼诺夫

安德鲁王子罗曼诺夫

安德鲁被认为是尼古拉一世(Emperor Nicholas I)的曾孙。尼古拉一世在俄罗斯统治多年,直到去世。除此之外,他还是大公爵夫人齐妮娅(Xenia)的孙子。在枪击事件期间,齐妮娅的母亲搭乘乔治五世(George V。

安德鲁出生在英国首都,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美国度过,即在阳光明媚的加利福尼亚,在那里他开发了自己的创作潜力——写书和画。德米特里·罗曼诺维奇死后,他设法继承了王位,这得到了整个罗曼诺夫家族协会的支持。

3菲利普亲王,爱丁堡公爵

菲利普亲王

事实证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也和传奇的罗曼诺夫家族有关系。根据历史报道和一些资料,亚历山德拉·费多罗夫娜皇后(Empress Alexandra Feodorovna)分别是他的姑母,爱丁堡公爵(Duke of Edinburgh)是她的侄孙,尼古拉一世(Emperor Nicholas I)的玄孙。这意味着,不仅是他的儿子威尔士亲王,还有他的孙子——威廉和哈里——都是俄罗斯王朝家谱的一部分。

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挖掘出了几个不为人知的墓穴,这些墓穴可能是罗曼诺夫皇室的遗骨,菲利普毫不犹豫地做了血液测试,以帮助辨认这些遗骨。结果,他的DNA与发现的尸体的DNA相符。这有助于确定他们的身份,并证实了这些以前不为人知的人就是罗曼诺夫家族。

欧洲政治版图中,现有的44个国家中有12个保留了君主制(包括国王、大公等)。

但如果将时间前推100余年,20世纪初的欧洲更是王权遍地,90%以上的国家实行君主制。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摧毁了包括俄罗斯、德国等国的君主王座,他们的后裔成为流亡贵族。

圣以撒大教堂的婚礼

2021年10月1日,曾统治俄罗斯近3个世纪的罗曼诺夫家族再度吸引了媒体的目光。家族继承人乔治迎娶意大利女子丽贝卡。

但如果让时间回流,在1917年被赶下皇位前,掌握实权的罗曼诺夫王朝统治者对意大利女人或许不会感兴趣。

俄国沙皇们

从1762年来自德意志的彼得三世成为俄国沙皇,至1917年沙皇制取消,罗曼诺夫家族(及支系)共有8位君主(7男1女)统治过沙俄。7位男沙皇中有6位均迎娶德意志的公主为皇后,另外一位也是拥有德意志血统的丹麦公主。

而这期间唯一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人,就是一位德意志的公主。

强大的俄国君主为何都倾心于德意志小国的公主?这些来自德意志的贵族女性又给俄国政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公元3世纪,强盛一时的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帝国最终在476年亡于日耳曼等蛮族的入侵,而东罗马帝国在动荡的 历史 中暂时延续了下来。

罗马帝国分裂,引来了许多“继承者”

公元961年,东法兰克(日耳曼人建立)国王奥托一世占领罗马。次年,在教皇主持下他加冕为帝,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奥托一世及其继承者宣称自己的冠冕来自罗马帝国,作为西罗马帝国的法理继承者是名副其实的皇帝(emperor),而不是英法那样低一等级的国王(king)。

德意志是神圣罗马帝国(紫色)主体

神圣罗马帝国建立后,自12世纪起就有大量德意志人向东迁徙,与东欧的斯拉夫人发生联系。德意志文化渗透到斯拉夫文化中,地理位置方便了德意志文化的传播,这种距离上的优势是英法等国不具备的。

1240年,蒙古大军侵入东欧,东斯拉夫人被蒙古人征服并分化成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大支系。

俄罗斯人的精神基因中渗透进了蒙古人对扩张领土的执念,随着蒙古人实力的衰减,以莫斯科公国为代表的俄罗斯邦国开始积攒力量意图崛起。

1453年,奥斯曼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延续千年的东罗马帝国宣告灭亡。被看作东正教核心、有“第二罗马”之称的君士坦丁堡落入穆斯林手中,这给了基督教世界极大的震撼。

君士坦丁堡沦陷

1472年,东罗马末代皇帝的侄女(一说侄孙女)索菲亚·帕列奥罗格在其教父——教皇保罗二世的安排下,嫁给了统治莫斯科大公国的伊凡三世。虽然东罗马帝国已灭亡,但其在基督(东正)教世界的 历史 地位依然被欧洲国家承认。

1480年,伊凡三世击败蒙古人取得了国家的独立。但西欧国家仍将莫斯科大公国看作是蒙古人的继承者是“野蛮的化身”。索菲亚与伊凡三世的结合,弱化了俄罗斯人在西欧人眼中的“野蛮形象”。

索菲亚

东罗马灭亡后,神圣罗马帝国成为距离莫斯科最近的欧洲“帝国”。在封建秩序下,神圣罗马帝国试图在欧洲构建自己的“天朝体系”,帝国皇帝把莫斯科看做“蛮邦”希望他们能够归化。

1479年,神罗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派人出使莫斯科公国。希望莫斯科接受皇帝的册封。

伊凡三世认为弗里德里希三世不应该把手伸到莫斯科。但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影响巨大,在拒绝接受册封的同时,伊凡三世还是尽可能强化与神罗的外交联系。

另一方面,索菲亚为莫斯科公国带来了东罗马帝国的血统,莫斯科大公借此构建自己的正统地位,莫斯科取代君士坦丁堡成为“第三罗马”的思想被不断宣扬。

伊凡三世(黄袍者)

1547年,索菲亚的孙子——素有“雷帝”之称的伊凡四世将莫斯科大公国改名为俄罗斯,自己的封号也由大公升级为沙皇。沙皇一词来源于罗马皇帝的称号“凯撒”,伊凡四世借此表明自己的强大的实力和正统的地位。

作为俄国的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的感情史也不平凡。根据东正教教规,信徒一生中最多只能有三段婚姻。但根据史料记载,伊凡四世有8位妻子(其中2位待考)。

伊凡四世

除了这一堆妻子,伊凡四世还曾写信给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希望迎娶女王的亲戚玛丽·黑斯廷斯。后来,伊凡四世干脆写信向英格兰女王“吐露心意”,但女王以冷漠作回应,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1598年,统治沙俄的留里克王朝绝嗣。国家随即在权力斗争和波兰入侵下陷入混乱。直到1613年,罗曼诺夫家族重新收拢权力。

这个家族(及其分支)将带领俄国跻身世界强国之林,沙皇的后宫也将成为德意志女人的天下。

波兰入侵俄国

在罗曼诺夫王朝统治前期,沙皇们依然是从本国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妻子,事情在18世纪初发生了改变。

1696年,经过多年政治斗争的彼得一世掌握了俄国的最高权力。彼时的西欧在经过文艺复兴洗礼后,经济文化愈发繁荣。

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等地虽然政治上陷入分裂,但千百年的文化积累使当地具有较高发展水平。大西洋沿岸的西葡英法等国也把握住大航海时代的机遇,通过对新大陆的殖民和对新航路贸易的掌控后来者居上。

相比之下,地处东欧腹地的俄国还是一个地理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波雅尔贵族在地方上拥有巨大权力,沙皇对土地的控制受到贵族掣肘。农奴制也让农业生产毫无生气,庞大的国土与落后的官员制度无法协调,行政效率极其低下。

彼得一世决定效法西欧,推行改革。1697年,彼得一世派遣使团出使西欧各国。沙皇本人隐藏身份,跟随使团游历了荷兰、德意志和英格兰。

彼得一世

彼得设立元老院、推行行省制、完善官员体系。原有旧贵族的权利被大大削弱,土地的管理权被集中起来,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贵族在官员队伍中的一部分位置,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俄国的经济 社会 和文化面貌也为之一新。凭借对俄国的贡献,彼得一世被加尊“大帝”称号。

在俄国贵族婚姻制度上,彼得也把西欧通行的贵族通婚制度照搬过来。即贵族只能与贵族通婚,这样才能保证血脉的纯正。

彼得一世认为贵族通婚应该成为俄国贵族伦理道德的一部分,这样可以让俄国的贵族在精神上与西欧国家更加贴近,有利于为俄国去除“野蛮”的标签。

俄国在西欧国家眼中仍十分落后

除了文化元素,贵族通婚还能给沙皇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有了贵族通婚制,俄国贵族就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挑选伴侣,普通俄国女性生下的孩子也不具备继承权。这就提升了俄国贵族家庭绝嗣的风险,而贵族一旦绝嗣,他的封地就会落到沙皇手中。

再次,站在西欧式“伦理制高点”的沙皇能够以“不合规制”为由,利用贵族通婚制的“最终解释权”加强对俄国贵族的控制。

彼得大帝本人不想被贵族通婚制束缚,早在1689年,17岁的彼得就迎娶了比自己大3岁的洛普希娜。

洛普希娜并不是贵族,她的父亲曾是彼得一世父亲的宫廷事务官,这段婚姻在1698年以两人离婚而告终。洛普希娜不会想到,她将是俄国 历史 上最后一位本族本土的皇后。

洛普希娜

与洛普希娜离婚后,彼得于1700年发起了大北方战争,旨在从瑞典手中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不久后俄国便在这里营建新都圣彼得堡,为俄国打开了一扇西方化的窗口。

战争中,一个名为玛尔塔(日后的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的立陶宛农家女孩被俄军俘获,她成为彼得大帝的御用厨娘之一。玛尔塔很快得到了彼得的欢心,并在不久后成为皇后。

叶卡捷琳娜一世

虽然自己不遵守规定,但彼得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与西方国家的公主通婚。在彼时的西欧,贵族通婚已成常态,这也是封建贵族们积累财富、强化实力的重要手段。贵族通婚制要求贵族等级匹配,能配得上俄国皇室的必须是外国的公主。

但英法等国的公主对远嫁俄国这种“蛮邦”并无兴趣,而俄国则把突破点放在了邻近的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身上。因为在英法等国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神圣罗马帝国却陷入了权力分散的困境。

早在中世纪时,神罗皇帝为远征意大利,亟需德意志诸侯们为他提供资金和兵员支持。而皇帝一般会给予诸侯们一些特权作为回报。

内部分裂的神圣罗马帝国(红圈)

所谓特权,即皇帝不在国内时诸侯们可以在自己的领地上修建宫殿。名为供奉皇帝,而诸侯们借此在封地内成为了“土皇帝”。到18世纪时,随着皇帝对地方控制力日益削弱。

除了普鲁士、奥地利两大强邦(王国级)外,依据封建等级排序,神罗陷入分裂,领土上存在大量选帝侯国、大公国、侯国、伯国以及上百个骑士领地。可谓是邦国林立、公主遍地。

对于俄国皇室来说,德意志就是自己突破“贵族通婚制”限制的一把钥匙。一方面,德意志遍地的邦国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公主群体。

按照通婚原则,德意志境内的选帝侯国、王国、大公国贵族女性都可成为沙皇的结婚人选,这让沙皇的婚姻等同于“自由恋爱”。

另一方面,德意志邦国大都国小民寡,德意志中央集权也不像英法那般强大,公主嫁到俄国后,背后不会有强大的“娘家势力”,有利于沙皇的“乾纲独断”。

俄国的皇宫——冬宫

最后,随着俄国的扩张,波罗的海等德意志人的聚居区成为帝国领土。德意志的文化对俄国的影响日益增强,这种文化吸引力也提升了沙皇对德意志公主的认可。

1709年,彼得大帝的长子阿列克谢在德意志的德累斯顿完成学业的同时,结识了夏洛特·克里斯汀。夏洛特是神圣罗马帝国一个邦国的公主,而她的姐姐是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后伊丽莎白。

阿列克谢与夏洛特在1711年完婚,夏洛特成为俄国 历史 上首位德意志出身的皇储妃。只可惜夏洛特在1715年去世,阿列克谢皇储也因与父亲反目,3年后死在了彼得保罗要塞。

父子反目

彼得大帝去世后,俄国的皇位在罗曼诺夫家族内几经流转,由于罗曼诺夫家族直系绝嗣。

1762年,彼得大帝的外孙——彼得三世继承了俄国皇位。彼得三世的父亲是一位德意志公爵,彼得三世本人自小生活在德意志,几乎不会说俄语。

彼得三世

彼得仅仅在位185天,便因不顾及俄国贵族利益而被推翻。彼得三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成为俄国新的统治者,即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也是德意志人,出身于萨克森的安哈尔特家族。因其父拥有“亲王”封爵,叶卡捷琳娜出生就自带贵族身份。

但由于领地狭小,收入无法供养家人,叶卡捷琳娜的父亲只得去另一个德意志邦国普鲁士的军队中服役。虽然叶卡捷琳娜是德意志人,但她在位期间,俄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欧洲的主要政治力量,叶卡捷琳娜二世被俄国人奉为“大帝”。

叶卡捷琳娜二世

俄国人对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德意志身份并不在意,只要她讲俄语、信东正教、将俄国利益放在首位,那么她就是俄国人。

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后,其后的4位沙皇都迎娶了来自德意志的公主。俄国皇室的德意志血统比例不断升高。而随着德意志各邦国政治力量的变化,沙皇的迎娶对象也在不断调整。

1801年至1855年,叶卡捷琳娜大帝的两位孙子亚历山大一世与尼古拉一世先后成为俄国沙皇。二人的妻子都来自不断崛起的普鲁士,这也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俄国争取普鲁士的外交方针。

尼古拉一世与皇后(普鲁士的夏洛特)

德意志的女人们也积极融入俄国生活,为俄国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例如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年在位)的皇后,来自德意志黑森的玛丽亚就是俄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

当然,并不是说沙皇对俄罗斯的女性失去了兴趣,毕竟除了皇后外,宫廷里的女官大都是俄罗斯人。亚历山大二世就爱上了妻子身边的女官多尔戈鲁科娃,二人育有2子2女。

1880年玛丽亚皇后去世后,亚历山大二世随即与多尔戈鲁科娃结婚。但1年后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多尔戈鲁科娃“情妇转正”的身份让俄国皇室难堪。在皇室要求下,多尔戈鲁科娃带孩子搬到巴黎,直到1922年在那里去世。

亚历山大二世与多尔戈鲁科娃

1871年,普鲁士通过3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曾经虚弱的德意志崛起成欧陆强权。

整个19世纪上半叶,主导俄国后宫的是2位来自普鲁士的公主,政治联姻让俄德之间有了天然的亲近感。俄国沙皇还联系德奥两国君主组建“三皇同盟”,借此维持君主专政体制。

由于俄德两国在地理上接壤,东欧形成了俄德两强并立的局面。且德国统一后境内仍保有一些小邦国。出于政治合作的考量和君主制国家的传统,俄国皇室和德意志贵族间的通婚仍在继续。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去世后,其子亚历山大三世即位。新沙皇的妻子是来自丹麦的达格玛公主,一举打破了德意志公主们对俄国后宫长达1个多世纪的“垄断”。

这种情况也并不让人意外。首先,俄国皇室并没有明文规定必须娶德意志公主;其次,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曾经一盘散沙的德意志消失了;最后,达格玛公主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德意志贵族,所以亚历山大三世勉强也算“德意志女婿”。

亚历山大与达格玛

1884年,亚历山大三世的弟弟与一位来自德意志黑森的公主举行婚礼。婚礼上,新娘12岁的妹妹阿莉克丝与16岁的俄国皇储尼古拉(即后来的尼古拉二世)一见钟情。

2人在1894年举行大婚,阿莉克丝把名字改为俄式的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同时皈依了东正教。

由于现实利益冲突,俄德两国最终走向对立。1914年一战爆发,俄德两国在东欧大打出手,拥有德国血统的亚历山德拉皇后饱受俄国民众质疑。

俄国宫廷和军队中还有大量波罗的海德意志人,这些德裔的俄军将领在前线表现不佳,亚历山德拉皇后也同他们一起被打上了“德国奸细”的标签。

一战局势

严谨来说,经过长期与德意志女性的通婚,刨除掉俄语与东正教信仰,从血统上来说俄国的沙皇自己就是“德国人”。

历史 没有给罗曼诺夫家族更多的机会,对德作战中俄军节节败退,伤亡和被俘人数超过300万。而俄国国内物资短缺、物价攀升,人们对腐败无能的沙皇政府失望透顶。

1917年3月8日(儒略历2月23日),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发生暴动。沙皇被迫退位,王朝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俄国内战爆发后,沙皇一家又被苏俄红军转移到乌拉尔山以东的叶卡捷琳堡。1918年7月16日,沙皇一家7口在伊帕切夫别墅被集体枪决。

尼古拉二世一家

一战结束后,欧洲大陆改天换地,俄国、德国、奥匈帝国皇室均被推翻,皇族们成为流亡贵族。德国在战后保留了资本主义制度,部分皇室成员回到了德国。

威廉二世的儿子(威廉皇储)曾和希特勒有过交集。威廉二世的长孙作为德军的一员,1940年在入侵法国的战斗中阵亡。

德国、奥地利等国的君主虽在一战后被推翻,但家人的生命得以保全,甚至在战后仍有部分家族成员生活在祖国。

但俄国皇室却没有这种待遇,出于消灭敌对势力的需要,苏俄(苏联)政府对前皇室成员十分敌视,除了遭处决的沙皇一家,另有大批贵族被杀,流亡海外的也不被允许回国。

由于亚历山大三世子嗣断绝,1924年,罗曼诺夫家族的族长之位流转到基里尔(亚历山大三世的侄子)手中。俄德流亡皇族还在继续通婚,基里尔的女儿基拉就嫁给了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的次孙(日后德国皇室族长)。

希特勒与威廉皇储交谈

二战后,意大利、罗马尼亚等众多欧洲君主被推翻,他们大都被逐出母国,流亡贵族的队伍日益庞大。流亡在外的俄国皇室依然不受苏联政府欢迎,德国的分裂也让其皇室成员被逐出东德。

苏东剧变后,大部分被推翻的皇室成员被允许回国。俄国皇室虽被允许返回俄罗斯,但经济相对落后的祖国显然无法吸引这些“老贵族”,绝大部分俄国皇室后裔仍居住在其他欧美国家。

曾几何时俄国的沙皇们对英国、荷兰这些国家的虚位君主制嗤之以鼻,而如今英、荷等国的虚君仍安坐在王座上,甚至连德、意、奥等国的君主后裔也保全了家族血脉,而罗曼诺夫家族却在俄国的革命中人丁凋落,只能依靠愈来愈远的支系来延续罗曼诺夫家族的名望。

罗曼诺夫家族族长的传承

如今罗曼诺夫家族的族长(有争议)是基里尔的孙女玛丽亚女大公。在嫁到德国皇室的姑姑的安排下,玛丽亚与一位德国王子结婚,二人的儿子乔治出生后,这段婚姻便宣告结束。

2021年,在经过10年的爱情长跑后,40岁的乔治迎娶39岁的意大利外交官之女丽贝卡。包括意大利、法国(波旁派)、葡萄牙、保加利亚等在内的一众欧洲王室(大部分被废黜)参加了这场婚礼。

俄罗斯国内一时间刮起了恢复沙皇“仪式性地位”的风谈,但大婚带来的皇室热很快就消散了。

罗曼诺夫家族(支系)离开俄国权力中心已100余年,德国公主也不再是沙皇后裔们的首选新娘,但德意志公主留给俄国 历史 的日耳曼印记将永远流传下去。

俄国的6位德意志皇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1728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