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明的进程》中曾经写道:文明是人类共同的东西,但是文化则更多的体现在差异之上。确实,就算是在我们国家,每一个地方和每一个地方的习俗也是完全不同的,南方人更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则经常吃面。而一个国家与一个国家的差距,更是十分明显。
而说起文化的差异,就不得不提起印度这个国家,他们和我们同样都属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而且因为人口众多,很多国家经常会把我们和他们进行对比,但是事实上两个国家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就比如,中国如今的社会已经很少存在重男轻女了,在印度,大部分女性都会受到歧视。而现如今有一个印度女孩带妹妹远到中国,后来执意嫁一安徽农民,他们现如今的生活过得还好吗?
去国外打工的印度女孩儿
因为印度女性的地位极低,所以很多的印度女性生活都十分的悲惨。很多女性根本就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她们没有机会去看到外面的世界,因此在她们的思想中,好像自己确实是要比男性低人一等。而一些接受过教育的人,则希望能够接受到公平的待遇,但是这种情况在印度基本是不可能发生的。
因此不少的女孩子会选择嫁到国外,或者是出国打工。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个女孩,叫做田玛丫,是一个印度的女孩子。她的父母都是标准的印度人,但是比较幸运的是,她出生在缅甸,从小并没有被那种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
但是她知道自己如果回国之后,是得不到正常的待遇的。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去世了,再加上家里的兄弟姐妹比较多,她很小的时候就出去打工挣钱了。在缅甸工作的时候,她发现有不少的中国人会在这里旅行,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生意更加兴隆,她必须要招揽顾客,因此她慢慢的开始学习中文,能够与客人进行更好的交流。
在学习中文的期间,她也了解到了中国现在很多的事情。她知道了中国现在的发展非常好,最让她感到心动的是,中国很少存在重男轻女,而且中国的男人们都特别疼爱自己的老婆,这让田玛丫对中国产生了一种向往的情感。
遇到爱情
她对于中国的期望,也慢慢的变成了一种现实。在做生意的时候,她认识了不少中国的朋友,这些人经常会在她这里买东西,而且会给他讲述一些关于中国的故事。在2009年,她认识了一个叫做田梦冰的中国男子,两个人见面之后,很快就产生了好感。田梦冰经常会跟他说中国那边的情况,并且表示,如果她愿意的话,田梦冰可以带她去中国看一看,虽然她十分的激动,但是毕竟要走出国门,还是要和家人商量一下。
在和家人商量过之后,她和田梦冰来到了中国,他们去了田梦冰的家乡——安徽。在这里待了一段时间之后,田梦冰还带着她去我国其他地方参观,她开始慢慢的被中国吸引。因为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非常长,本来就是有好感的一对年轻人,在这段中国之旅中,也确定了彼此之间的关系,田玛丫决定嫁给田梦冰,两人就定居在中国,在结婚之后,她还专门把姓改成了丈夫的。
如今的生活
刚开始来到中国的时候,肯定在生活上很不习惯,双方的民族文化差异还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因为出于对中国的喜爱,她也在慢慢的适应这边的生活,而且丈夫对他也特别好。因为很长时间没回家了,她和丈夫商量着想要回家看看家人,她在回家之后跟家人们介绍中国的情况,说自己的生活非常幸福。
在回来的时候,她还把自己的妹妹也带到了中国,嫁给了丈夫的同族兄弟,虽然说姐妹两人的生活都很普通,但是在很多印度女性的眼中,他们真的非常的幸福。毕竟是跨国恋,总是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要克服文化差异,饮食习惯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夫妻二人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就说明他们是深爱彼此的,也祝福他们将来的生活能够越来越好。
结语
其实在我国,也是存在重男轻女的情况的,曾经《论语》中还说过: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但是这些封建的思想已经停留在了过去,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已经慢慢消失。
中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现代婚礼虽然没有古代的那些讲究,但整个娶亲和婚礼的仪式还是一直被沿用了。 另外,古代婚嫁的习俗还包括拜堂、合酒、闹房、妇见公婆、三日回门等。 在结婚前,需要挑选吉日(请期),并在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彩礼,女方则会在出嫁前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
换亲是封建 社会 ,一直流传在上世纪八0年代前,最盛行也就是70年代左右,那是候换亲的少,但是也有,基本都是转亲,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换亲和转亲了,农村人农民工万岁说一说什么是换亲,什么是转亲。换亲也就是两家的儿子和女儿互相对换结婚,作为夫妻。转亲也就是三个家庭的儿女互相结婚。作为夫妻,
换亲的家庭,有了小孩,没法叫,除了爸妈外,当然叫舅舅,舅舅的老婆不叫舅妈,叫姑姑。换亲也有,但很少,转亲的多,互相叫什么也说得过去。
因为在70年代,家家都穷,那个时候,也不要彩礼,男方给女方买个头巾《当时都叫白沙巾》女方给男方买双袜子。就这,就订婚了,就是现在人们说的彩礼。为什么还换亲和转亲,在农村那是侯是靠工份分粮食吃饭,一年每人口粮30斤小麦,基它的红薯玉米。弄点榆树叶,找个野菜吃。就这样一年一年的过。更重要的是,没房子,七八口人的家庭也就两间小瓦房,住都成问题,夏天,男人们睡到场里看场,睡到地里看庄稼。冬天睡牛屋。草屋。一个大床上基本睡一家人。这就形成了换亲和转亲。当然那个年代, 社会 风气好,夏天男男女女都睡在大街上。别说强奸犯,就连小偷小模都没有。
换亲,转亲以成为过去。一去不复返了。谢谢。
过去农村的贫困家庭男子结婚是最大的负担,很多人因为没钱而打一辈子光棍,而有女儿的家庭要稍微好一些,因为通过女儿的婚姻可以给家庭来了一笔可观的彩礼,所以越是贫困的地区,彩礼往往越高,这也是只有男孩的家庭光棍越多的原因。
但换亲不是靠女儿挣彩礼了,而是强迫女儿嫁到另一方家庭里,让对方家庭的女孩回嫁到自己家里,跟自己的哥哥或弟弟结婚。
换亲的双方家庭往往都是比较贫困的,受伤最大的就是女孩了,因为被迫嫁过去,对方的年龄,长相等都不是所能选择的,自己仅是婚约中的一种筹码。
换亲按照现在的婚姻观来说是绝对要杜绝的,但在贫困地区,相对自由的婚姻观意味着出现更多的光棍汉, 所以贫穷与落后一直是换亲这种特殊婚约形式的鲜明底色。
换亲的经济学解释
在农村择偶的条件约束下,贫困家庭的女孩成了家里的优势资源,进而演变成了一种相互交换或交易的筹码,在男尊女卑的传统 社会 ,女孩更是失去了自由婚姻的权利,所以对婚姻需求和资源相对平衡的家庭,换亲成了他们的一种经济选择。
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大大改善,换亲这种婚约形式在不加干预的情况下也慢慢消失了,我想 贫困并非简单地限制了人们的思维,而是制约人们行为的约束条件,当我们消除掉贫困这个强约束条件,很多问题都自然化解了。
在农村换亲最多的要算是八十年代,我是八五年从部队退伍的,那时农村已分田到户五六年了,生活上虽然艰苦,但粮食已经自给自足,还交任务粮,也就是农业税。
那时农村家庭兄弟姐妹多,年龄最多相隔二至三岁,有的一年一个,都是六几年垦荒扩种有的吃的时候生下来的,一家兄弟只少三四个,到了八十年代都已是结婚的年龄了。那时结婚彩礼在农村叫“八字钿”,也就是八块钱。可是对农村贫困家庭来说,八块钱都拿不出来。所以,有的农村好事者就想到换亲。所谓换亲,就让自己的女儿帮儿子换老婆。
换亲唯一好的就是省钱,不要彩礼,嫁妆自个买,摆洒席酒水钱自己管自己的。换亲给大多家庭带来的都是悲剧。如果娘家嫂子有囗经气回娘家,那么这家姑娘也会回娘家,这个要离婚,那个自然不会再继续过下去,有很多换亲的家庭到最后都是家破人亡,悲剧一个接一个,我亲眼目睹的都很多,跟我差不多大年纪的都知道,换亲带来的婚姻不是奔幸福,更多的是痛苦。
2000年以后,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乡下姑娘都往城里打工去了,在城里她们找到了真爱,从此乡下人变成了城里人,再也不会任由父母摆布,为哥哥弟弟换亲。从而,农村换亲现象几乎都没有了。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根本用不着换亲,没钱没车没房注定光棍,有钱有车有房有彩礼的就有老婆,二合一。两个家庭并成一个家,夫妻俩不但要扶育两个子女,而且还要赡养4个老人。
农村的换亲现象越来越多,主要还是彩礼的不断上扬,很多有儿子的家庭嫁女容易,儿子结婚难。于是乎,有的父母就想起了换亲一事,你的女儿嫁给我家做儿媳,我的女儿嫁给你家做媳妇,这样亲上加亲,既减轻了高昂的彩礼,又不需为儿子结婚买车买房。实事上这样的换亲现象,婚姻相对而言,还比较稳定。如果哪一家虐待了媳妇,他家的女儿也过不好。哪一家媳妇想离婚,就会引起另一对也容易离婚,说穿了就是一根藤上的蚂蚱,扯到一个另一个也跟着痛。有个别地方大人们还订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女人不得外嫁,必须满足当地男青年所需。我发现一个个家庭还比较和睦,亲戚连亲戚还比较团结。不过只要一家失信,就会引来一场恶斗。唉!说穿了,人生一世不就是上为父母,下为儿女,中为本身吗,什么爱啊情啊!都不如有老婆孩子好。再相爱的夫妻,一生一世,都会打打闹闹过几天,我认为只要两对情侣没意见,换亲也是可以的。如果父母强行包办,那可能就是一场悲剧。
农村换亲现象是六、七十年代,农村出现的一种婚姻现象。
六、七十年代,是毛主席领导中国农民进行 社会 主义建设的初始阶段。解放前由于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使中国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外国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略夺和多年的战争,当时的中国已是一穷二白的面貌。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毛主席带领中国农民,集中发展农业,开展大规模的农业兴修水利建设,为夺得农业粮食大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逐渐得到缓解。 科技 发展,工业发展也正在迅速壮大起来。
在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农村,农民温饱问题已初步得到解决,但那时候的农民还很穷,儿女成家,举行婚礼,形式都十分简单。为了节约经济,当时农村出现了一种换亲现象。也就两家都用妹妹或姐姐,为家中哥哥或弟弟互换老婆。农村这种婚姻有好处,也有坏处。下面我来分别说一说。
农村换亲的好处,换亲的两家农民,都不用拿出彩礼钱,各自筹办自家的婚房,每个家庭都只要拿出办喜酒的钱,为新娘购买几套新衣服就够了。十分简单,免去了彩礼钱,免去了各种礼包,免去了领东酒及许多礼节。真正做到了节办婚礼,所以当时农民为了节省资金,一些人四处寻找合适的换亲对象,也想以此类形式来为儿女成家。
换亲的坏处是两对换亲夫妻中,只要有一家夫妻生气、闹矛盾,就会影响到对方家的夫妻,弄得他们夫妻俩也生气闹矛盾。如果这边的新娘因为生气去娘家,公婆就会把自己的女儿(对方的新娘)也叫回来,弄得对方夫妻也跟着一同生气。这样只要两对夫妻中有一对夫妻生气闹矛盾,对方的夫妻也会严重受牵连,不利于家庭和睦。还有一点是双方夫妻生的儿女,如果去外婆家,叫喊的称呼混效不清,是叫舅舅还是叫姑爷,让孩子不知怎叫。
换亲这种现象,是时代的产物,体现了一种节俭简单的婚姻现象。这种婚姻不利于夫妻和睦,也不利家庭团结。所以不被后人采纳。在八十年代初,一些农民还想用换亲形式为儿女成家,被年轻人拒绝,因为年轻人亲眼目睹了 社会 上一些因换亲产生的情况。现在的年轻人婚姻自主,不再象以前婚姻由父母包办,他们也再不会受换亲的束缚。
换亲现象在过去六七十年代最多,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间没再听说过。
邻居的亲戚中就有换亲的,还有一种是转亲,就是三方互相嫁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许多,有的是因家里穷,娶不起媳妇,把姐姐(妹妹)嫁给女方的哥哥(弟弟),互相不要彩礼。我了解到的这几家,家庭都是中等偏上的农户,又适逢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时期,家庭成份高,普通人家都不愿或不敢与之结亲,怕受到当时运动的牵连。所以,被迫在家境相同的人家换亲,或者是转亲。
换亲现象大概自古有之,只是在哪个特殊年代比以往多些罢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换亲这一现象也没有再出现过,至少,在我们周围没有再听说过。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近几年随着物价的上涨,娶媳妇结婚的费用也水涨船高。男方不说盖房子买房子,置办家具的开销,就是给女方家的彩礼就高不可攀,少则10万8万,多则20万30万,甚至更多。这就叫本已被盖房买房等开支弄 得债台高筑,焦头烂额的男方更加苦不堪言,一筹莫展。最后经高人指点,男方有姐或妹的,女方有兄或弟的,在媒人的花言巧语下换了亲。有的时候甚至出现几家互换,也就是“转亲”的情况。
农村换亲这现象,现在是没有了,在本村二十年前,还真出现过这现象来,到后来造成了好几家的悲剧,都啥年代了,咋还有那想法
本村有个叫陈红的媳妇,她娘家比本村还偏僻,家里条件是不值得一提,她有个哥哥快四十了,父母都愁死了!陈红摊煎饼卖煎饼,常见她给哥哥送煎饼,听她说过,有个妹妹很早就不读书了,跟着工程队当小工。刚开始是听陈红到处给哥哥找媳妇来,到头来也没有合适的。
后来就听说,陈红的主意,叫她亲妹妹找了本村一个捡垃破烂家,这家人很早很早就干这种买卖,他家有一个闺女一个儿子,闺女长也就是一米五的个子,头发看那样子是没洗过一次。那儿子个子也不高啊!是在一个煤矿小井上下煤井,陈红的妹妹长像是个正常人啊!陈红一心执迷给哥哥找媳妇,她就硬撑着办了换亲这事啊!
事后陈红的妹妹,时间不长就怀孕了。那收破烂闺女就不老实了,听说从结婚那天,就扎上了三条皮带,过了一段时候陈红哥哥看不到希望了,也就不理她了,她也就趁机跑下去了。
陈红不死心,到处找了一段时间,也没啥结果。紧找慢找,陈红的妹妹就生下了那个有智障的男孩。
再后来陈红不知道是劳累过度的原因,还是心情的问题,就不能摊煎饼了,听说去医院检查过,医生叫她住院,她就多次拿药来家扎针,有一次在扎针回家的路上就死了!家里的人大闹那乡村医生,给那医生家里放满了花圈,最后赔给
张红家十万元钱,从此那乡村医生也走下去了。
现在陈红家那儿子也三十大多了,他妈妈可再也不为自己亲生的儿子负责了。陈红的妹妹也撇下智障的儿子早就跑了,傻儿子就有他爷爷奶奶养着,老两口现在早就入土为安了!听说他们那小个子闺女还又骗了好几个男人,多亏党的政策好,那智障孙子去了一家福利玻璃厂子,能挣钱买个馍馍吃,到现在他也不知道他的亲生父母都跑到哪里去了?
随着 社会 经济的发展和年轻人的独立意识与概念的增强,农村换亲这一悲剧和现象,现在应该是比较少了。记得在我小时候,我们村和附近的村庄,时不时都会有一、两家换亲的事情发生。
农村换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和影响,一是家庭比较贫困,并且兄弟还比较多,还基本上都是老光棍;二是早些年的 社会 阶级成分困扰,造成很多地主、富农的孩子找对象困难;三是男方的身体、甚至心智都可能存在某种疾病或缺陷。
我个人认为,农村换亲现象,无论对两边的年轻人,还是双边的家庭,特别是女孩子,都是一种难以愈合的心灵与 情感 伤害。一般来说,双边男方的年龄都会偏大,甚至比女方大上十几岁,而女方的年纪一般偏小,甚至还没有达到法定的婚姻年龄,为了提速换亲,于是被迫早早就出嫁了。
换亲的另外一个问题困扰,就是男女双方都没有感情基础,并且可能还有心理上隔阂,大多数的换亲,婚姻生活和谐与快乐的概率和融和度偏低,但轻易又不能和不会离婚,于是选择隐忍和煎熬。
换亲应该是特定 历史 时期和特定环境下的低概率现象与事件,不具有普遍性和普遍意义。
愿天下不再有强迫的婚姻,愿有情人花好月圆终成眷属。
哪还是六十年代,哪个年代还是唯成份论,也就是贫农和富农,地主的划分吧。我们村一家是富农,家里父亲有残疾,共四个儿女,到找对象时,特难,父母就决定让女儿给她弟换媳妇,他们家,家教特严厉,父母说啥儿女,必须无条件服从,于是大女儿就给他大兄弟换了亲,女儿俩夫妻,过得还凑合,可儿子家就不行,婚是免强啦,但儿媳妇,没相中他家儿子,为给哥哥换媳妇,委屈求全。但媳妇,总再娘家,不愿来婆家,说实再哪媳妇真的是个大美人,最后男方逼急,媳妇喝农药而死。没法子,媳妇死了,他家父母,又要二女儿,给他弟又换一个,二女又身不由己,又给她弟,换啦亲,男方儿子这回过的还行,闺女哪边就是,三天,两头的吵闹,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就更不用提啦,没用几年闺女婿患病而亡。所以说,换亲害人真是不浅。到现在基本再也看不到换亲的现象,所以国家是禁止换亲的!
博主拍摄了参加韩国农村婚礼的过程,他们结婚的习俗是比较简单的,没有太多繁琐的细节,也没有任何的司仪和活动环节。该博主参加的婚宴是农村地区,经济能力差了一些,才会导致这样的局面出现。该博主提前准备好了婚礼的红包之后,就径直的走到了一家小餐馆,简单的吃了一顿饭就结束了。网友们表示还没有看够,希望博主再多拍一些,可是只有这些内容可拍。那么事件的始末是怎么样?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吧!
一,农村婚宴的全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博主首先是进入到自己的小汽车,用白色信封准备好相应的礼金之后,就到了餐馆。餐馆的门头看起来比较小,她是比较晚到的,到了之后,就已经有来自各地的亲戚坐在了那里。她就大方的吃了起来,博主的性格是比较爽朗的,一边吃一边不停的在用镜头记录过程。看到在桌面上的蔬菜和肉类是比较少的,大多数是以咸菜为主。毕竟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不免让人感到心酸,举办该婚宴的家长也表示在农村过得会比较辛苦。
二,这里结婚有何习俗?
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特殊习俗的,大家也没有嫌弃饭菜不好,最好的一道菜是一碗牛肉汤。只见博主拿筷子夹的时候,看起来只有寥寥几片,八爪鱼也只有几口而已。由于是举办婚礼,家庭氛围还是比较好的,大家都开心的吃了一顿饭就走了。在吃完饭菜之后,男方的家长还展示了新人的结婚照,照片中的新娘子也特别的漂亮。无论是哪个地区,都会有穷人和富人,只要双方共同努力,也许就能过上想要的生活。
总之,有很多网友对该婚礼表示了嫌弃。铺张浪费是可耻的,不过太过节省也显得婚礼比较空洞,如果能中和一下是最完美的。
人一生中,但是相对于很多人来说,婚礼是人生中最甜美的回忆。但是各地对结婚有很多的不同风俗习惯,对于这些风俗习惯,也给不少人留下了很多尴尬的回忆。这些风俗习惯在农村来说还是比较讲究的。各地农村对于婚礼的一些习俗都不同,但是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总有那么几项陋习是人们非常讨厌的。
第一个陋习就是变相的红包。对于结婚的男女双方来说,这一天的红包要准备很多,这是应该的心意。对于一些因为婚礼风俗慢慢演变的一些红包的索取,会令我们觉得非常的难堪。就如“上车礼”和“下车礼”,是要给红包的。本来红包的大小是一种心意,随意就好了。但是随着意思的扭曲很多人逮着这个机会,对一些红包进行另类的勒索,没有几千一万是不允许新娘上车,这违背了这习俗的初衷。
另外一个陋习就是婚闹。曾经因为很多过分的婚闹,给新人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本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就是因为婚闹的玩笑太过。不仅友情就此结束,还给结婚的两个人带来了阴影。一些婚闹比较过分的,有泼油漆、伴郎猥琐伴娘,还有各种奇葩的婚闹方式。
一些风俗习惯我们形式上遵守,做到不过分不越线那是最好的。这些风习惯却慢慢的就成为了很多人的一场场闹剧。好的风俗习惯我们应该去遵守,但是一些不好的风俗习惯甚至对人身和人情有伤害的低级的风俗要把它剔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