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定义里,三金是指金戒指、金耳环和金项链。但一切都在与时俱进。新时代的结婚三金是哪三金,早已没有明确的定义。
由来:
1、价值最高。
古时候,人们生活并没有那么富裕无忧,当然交易的货币也不是我们现在的纸币,而是货真价实的金银,而金子则是价值最高的货物,用金子做出来的东西价值非常大,但是直接送金子大部分家庭又送不起,所以,送金货币,不现实,但是取而代之,可以送相对便宜的首饰,用金子打造的首饰,因为不是流通货币,所以一般的家庭还是买得起的。买得起也并非只要儿子一结婚,马上就去买新的三金,这一般家庭都无法承担,古时候三金买一次就足够了,也就是一直传下去,于是就有了传家宝。母亲为儿子准备三金,其实就是因为买不起。
2、金子不容易变质,可以长久保存下去。也就意味着天长地久。
3、女性佩戴起来很漂亮。古有穿金戴银之说。
综合以上全部,所以古代的人结婚就选择三金作为结婚传统必备。
有史料记载,古代的繁文缛节是相当多的,古代婚礼用品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准备的,每一件都具有象征意义。当然,都是用来显示大吉大利、幸福美满的。就拿女方的嫁妆来说吧,要在拜堂成亲的前一天,就要送到男方家里。一是代表女方家财丰厚,二是那些嫁妆中的物品都被赋予了好兆头。
嫁妆中的剪刀,像双飞的蝴蝶一样,即被赋予比翼双飞、永不分离的意思;尺子在嫁妆中表示的是良田万顷;其中的被子、鞋子、铜盆等,寓意是同偕到老,花瓶表达的意思是花开宝贵。
古代婚礼用品中,女方要准备72套服装,与龙眼、莲子等农作物混在一起,寓意为丰衣足食。新娘乘坐的花轿要放一枝有叶子的青竹,在上面挂一块猪肉,用来驱避外邪。
还是觉得现代人的婚礼有看头,除了新人讲恋爱经过时或精彩或平淡的像听故事,新郎新娘的装扮还是非常养眼的。西方化的婚纱,轻盈而又浪漫,洁白的颜色高贵的造型,仙女一样。也有穿中式大红裤褂的新娘,盘着复古的发髻,古风古韵的也很美。婚礼用品除了首饰,还有花球头纱等也非常多。
古代婚礼用品中的交通工具是花轿,进化到现代,一辆轿车就解决了。当然,这指的是新娘乘坐的交通工具,浩浩荡荡的豪华车队还是要有的。比起古代婚礼用品,现在的婚礼用品已经没那么多寓意了,只是为了让现场的气氛更加喜庆、欢快、热烈一些。比如酒店门前的大型拱门,舞台上的屏幕背景,前面的花廊,摆满鲜花的大红地毯,红烛、音响等。
古代婚礼用品名目繁多,现代人结婚,基本的婚礼用品简单到“请柬”,“签到簿”、“酒水”(其中包括敬酒用的白酒)、“杯塔用酒”(可以是红酒也可以是香槟)、矿泉水、喜糖、香烟、干果、红包(派各种用场,如压箱底、压床)等,都有专业人士为你策划,根本不需要自己劳心费神,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般既浪漫又温馨,新人们自然又省心又轻松。
现在彩礼各地都是不同的,那么在古代娶个媳妇究竟要花多少钱娶媳妇呢?
古时候的彩礼要多少钱?
当然没有彩礼钱这个概念,但是当时结婚还必须得准备一点东西,否则新娘子怎么可能甘愿嫁给你呢?
根据《诗经》的记载,先秦时期的聘礼乃是一只野鹿,男子想要去求亲,必须去郊外狩猎一只野鹿作为聘礼,在那个时候这也是高价了,后来聘礼就变为了大雁。
大雁变野鹿这背后有什么含义吗?因为我们知道大雁对于爱情是忠贞不渝的,如果一只落单,另一只也绝对不允许独活,所以大雁在古人眼里也象征着对爱情对忠贞不渝,所以早先时候的聘礼大部分都是以大雁作为彩礼。
而这种情况则伴随则国家的统一开始渐渐有了转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富足,攀比心理也开始起来了,所以古时候的彩礼也成为了人们结婚的头等大事,根据野史记载,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詹允的小官儿,家里条件并不好,生活的很清贫,几十年都没有结婚,后来直到50岁的时候和亲戚朋友借了一点钱才娶了媳妇。
而同样的事情还真不少见,比如西汉末年的权臣王莽,他娶媳妇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据记载他光彩礼钱就花了将近3万两黄金,3万两是什么概念我们可想而知。
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也发现了这一现象的不正常,在位期间专门下令治理这种”天价彩礼“的现象,并且根据官员的职位划分了彩礼的规格,”天价彩礼“才稍稍得到缓解,但是这个整改并没有十分有效。
到了宋朝时期,又是一个经济极为富庶的年代,所以各种攀比现象又开始了,而在唐代的”天价彩礼“现象到了宋朝又到了一个高峰,在宋代法律当中规定:嫁妆是女方的私人财产,男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动用,倘若夫妻二人离婚,男方要将嫁妆如数归还,这嫁妆一多,彩礼自然也就更多了。
比如当时”靖康之耻“发生后,金兵将秦桧夫妇俘虏,据记载,当时王氏就抱怨:”当初你20万贯就娶我,现在却要和你颠沛流离“,我们知道宋代虽然实行的是”高薪养廉“,可是20万贯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就算是秦桧也根本不可能一时间拿得出来。
可能你不知道二十万贯是什么概念,宋代的一贯钱相当于现在的200块钱,二十万贯相当于四五千万了,你要想想这彩礼恐怖到什么地步,而且现在有些地方流行”三金“,而这个习俗就是从宋朝开始的。
古代付不起彩礼钱怎么办?
你看到了吗?不光光是在现代,其实在古代,”彩礼“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事,所以在古代因为家里穷而娶不起媳妇也是常有的事。
但是我们要知道,古代由于医疗水平不高,导致生育水平低下,所以为了人口,古时候的女性其实是很凄惨的,如果到了一定年纪还没有结婚的,就会被强制分配。
“典妻制度”就是婚姻买卖,由于古代时候女性地位特别低,所以官府专门为那种穷人设立了“典妻制度”。
假如一个男子因为过于贫穷而娶不起老婆,就可以和女人签订字据,在这段时间里男子可以租赁女子,直到合同到期。
所以你看到了吧,这个方式简直就是对女性的绝对不尊重,在封建时候的古代对于双方都是一种折磨。
结尾
其实小编认为男女双方真的互相喜欢的话是不用拘泥这种形式的,当然现在各种攀比导致原本一个习俗成为了现在“卖女儿”的现象是绝对不可取的。
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我国婚礼,古有六礼,即问名、订盟、纳彩(纳聘)、纳币(纳徵)、请期、亲迎。后来并为四体,即:问名、订盟(送定)、定聘(纳彩、纳币)、亲迎(并请期)。
一、问名
“问名”主要的仪式,是双方交换正式姓名、年庚、生辰八字,使彼此了解两造家族之来历,衡量一下这宗婚姻是杏“门当户对”。其手续先由媒的送女方之“庚帖”于男家,男家将此帖置于神前暨祖先案头上,卜吉。3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则将男方庚帖送女家,女家接受后,或问卜于星相,或即同意合婚。
议婚之初,或有女家托媒妁请男家提出庚帖(字仔),作为“探听”男方之依据。女方如认为适当而吉祥,即将男女生庚合写一谱,送与男家,否则仪将原件退回作罢。
字仔(庚帖),写在红色长方形纸上。中央直书,如女方书“某姓坤造某某年某月某某日某时瑞生”;男方书“某姓乾造某某年某月某某日某时建生”。字数须双数,如单数,男于生字上添“建”。女于生字上添“瑞”。又“字仔”与“八字”虽均称年庚,略有不同,即八字之甲庚必须用于支写,以便作占卜用,字仔则写籍贯、排行等,作为查采之用。俗称“字仔”为小年庆,“八字”为大年庚。
△婚尚未定,不可两家并列,议定后方可。
二、订盟
订,即定议。订盟之礼叫文定,又称小聘,也就是现在的订婚礼。送定,择吉日,由男家备送聘礼至女家。聘礼计为:红绸(用金字甲庚别在红绸上或安金字于帖内)、金花(金簪)、金戒指、金耳环、羊、猪、礼烛、礼香礼炮、礼饼、连招花盆(取意连生贵子古兆)、石榴花等(石榴花取意多子)。
媒的及男家双亲或其亲戚,陪同前往。女家接受聘礼大部分,备12 品件回赠。礼饼则分赠亲戚朋友,作为订婚通知,此叫“分饼”。受赠亲朋,日后须赠贺结婚礼物。
举行订婚礼,有“戴戒指”仪式。送定时,男家6 人或12 人(双数)亲至女家送礼,女家将聘礼奉置于神龛祖先案头前供拜。由将嫁女儿捧甜茶上厅,一一介绍与之见面,男家饮茶后各送“压茶匝”之红包于茶杯上。随后女复出,坐在厅堂中央之椅上(双脚另置一矮几表示高贵;出嫁面向外,招
夫面向内),由男家尊长挂戴戒指。戒指有金铜2 个(铜同音同,取意夫妇同心),以红线系结,以示夫妇姻缘。戴戒指完后,清男家人入席,则订婚礼成。也有简化的,将小聘、大聘并合而行,亦即将订盟、纳彩、纳币三礼合而为一,总称为“送定”。
三、完聘(纳彩、纳币)
纳彩并纳币二礼称为“完聘”,或称大聘。具婚书、聘金、币帛(首饰)等物,署“纳币之敬”送往女家,女家也随轻重而回报。完聘礼物由媒人等作陪,送往女家。富贵人家聘礼隆重,其次序是:吹班(乐队)、礼帖(记载礼物项目、仪式次序)、婚书、聘金、大饼、冰糖冬爪、桔饼、柿粿、福
丸(龙眼干)、猪脚、面线、糖果、阉鸡两只、母鸭两只、大烛一对或数对、礼香两束、衣服(新妇用礼服)、手环、金戒指等。
聘礼至,女家烧香鸣炮,奉告神明祖宗,欢宴男家送礼人。以坤书(女方婚书)交付媒妁。男家送未礼物,概按其品种领受一部分或原封壁回,如福丸、阉鸡、母鸭,均属男家福分,应退回。猪脚仅取其肉,猪脚骨应退还。而以新郎礼服、衣帽鞋袜、钟绣之类为回礼。“聘礼”:聘礼品物均记于红纸礼帖,其称呼宜双忌一,又多用喜、成、双等吉祥文字。聘礼帖式:谨具婚书成通、启书成封、聘金双封、盒仪成封、训仪成封、锦麟成楹、寿帕双福、色仙成端、金猪成首、喜羊成只、糖屏八拾、福丸满百、梦糖成盒、龙烛双辉。
四、请期
请期为婚姻六礼之一,俗称“送日头”或称“提日”。即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此称为请期礼书,由媒的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经女家复书同意,男家并以礼书、礼烛、礼炮等送女家,女家即以礼饼分赠亲朋,告诉于归日期。
五、亲迎
亲迎系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妇,或称迎娶,即今之结婚婚礼。旧时,上中之家行亲迎,惟中下之家多从略,仅由媒人代往迎娶。而亲迎的仪式,随时代进步,多有改变。
迎娶当日,新郎偕同媒人及亲朋六人或八人作迎亲客(俗称“娶嫁”,即傧相)陪随同行。及至女家,请食“鸡蛋汤”(甜汤内置脱壳煮熟鸡蛋一个)。食鸡蛋汤,(仅喝其甜汤,用筷将鸡蛋戳开或搅动了事)。同时,女家团圆会餐,称食“姊妹桌”,即惜别宴。父告诫:“勤谨小心,早晚听舅姑、丈夫言语”;母告诫:“必敬必戒,三从四德。”新娘难免依依不舍,媒妁催促上轿。新娘叩拜祖先,叩别父母,择定时刻随新郎由西阶步出,而有年高多福之“好命人”扶持上花轿。新娘上轿时唏哭几声,俗称“哭好命”,以示好命。花轿起行不远之地,新娘应放下纸扇或手帕,俗称“放扇”、“送扇”。以示嫁出临别纪念。又说:以此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以求和顺,俗称“放性地”(性与扇偕音)。一路上,娶嫁滨相放鞭炮,作攘邪之意。花轿至男家门前停,择吉时进入门内,新郎用扇于轿顶敲三下,又用脚“轿门”三次,以示新郎之威严,使新娘顺从易于驾御。而后由“好命人”牵新娘下轿,媒妁撑伞遮天,新郎护送入洞房。
婚宴后,食新娘茶,俗称“闹新娘”,即喝甜茶,闹洞房,以凑热闹。此时以喜句贺新婚,使新娘开口欢笑为娱,并以各种滑稽形态,试探新娘耐性或其性情举动,惟其目的仍为借此机会观看新娘。所谓“食新娘茶”,系由媒人或家人作伴,新郎新娘手端茶盘,以甜茶、冬瓜、糖果敬宾客。宾客接受甜茶而念喜句,饮毕,新郎新娘又来收回茶杯,贺客应以红包置于茶杯为贺礼,亦念喜句祝之。所念喜句为四句对押韵,俗称“念四句”,句意除表贺意,多为吉祥或幽默滑稽之射意,有现成之句,亦有即兴吟作,常多妙句连珠。至于“闹新娘”,其花样层出不穷,每使新郎新娘及其家人尴尬,但闹客反而称快。
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戴戒指:在双方家长亲友的注视下,准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厅中央(若招赘则面向内)的高椅上,低椅翘脚;戴戒指于中指(男左女右)。准新郎将红包交给准新娘。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
订婚宴: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备茶点开宴席来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备鸡腿并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男方除备压桌礼外并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答谢。
送客:宴毕,男方宾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辈捧面桶给男方客人洗手,送客时不说再见
洞房验贞:在民间被称作“验红”、“授巾”。一般是在结婚之日,由新娘之母送给女儿或者女婿的白色巾帕,以为初行房事时之用,民间也称“喜帕”。 有的地方如广东,授巾之后,新郎新娘关门入室,云雨作爱,而新郎的父母亲友则在门外静候,风流之后,新郎手捧朱盘,盘内放着所授之巾,盖以红帕,其所示新娘为处女新红,众人皆大欢喜,纷纷表示祝贺,并以烧猪送于新娘娘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