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之北,185团的生命界碑

西北之北,185团的生命界碑,第1张

中国版图最西北的“雄鸡”尾尖上有这样一片土地,它是中国西北之北与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地方,也是中国西北边境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的出境口处。作为中哈边界线的阿拉克别克河在这里缓缓流过,河的东岸就是被称作“西北边境第一团”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的所在地。

作为西北方向距离祖国最远的边境团场,185团的驻地被称作“西北之北”,这是因为依照我国大地原点(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的测量,这里是我国西北方向最远的一片国土。而要到达185团,必须先到边境小城哈巴河县办理边防通行证。

办好边防证后,我们驱车前往185团。而作为了解185团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被称为“西北边境第一连”的185团团史陈列室。陈列室门前左右各放着一块石碑,上面分别刻着两段文字,一段写着“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冲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另一段则是“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放羊牛”。

这两段话是185团戍边战士的最真实写照,陈列馆里的一张张照片、一件件陈列品,也忠实记录着那段应该被铭记的故事。从1962年4月185团的第一批拓荒者来到这里安家落户到现在,岁月和他们守卫的国境线阿拉克别克河一样,已经静静流淌了半个多世纪。他们一手握枪一手扶犁,既守卫也开垦着这片土地。

离开陈列馆,我们第二站参观了20世纪60年代时185团的军垦战士们所住的地窝子。当地人这样形容它,“地上地下各一半,枝条搭上芦苇盖,门往深处走,窗在顶上开。”由此可见当时的居住环境有多艰苦。如今的住所已经换成了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房屋,兵团人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仍在激励着后来人。

在边境广阔的土地上,除了高飞的鸟儿和守卫在边防线上的185团,还有两个特殊的特殊的戍边人,——被称作“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的马军伍和张正美夫妇,坚守在距离中哈边境仅5米、方圆3公里荒无人烟的地方整整26年。

听当地的民兵介绍,夫妻俩是从1988年正式成为桑德克龙口民兵前哨的一对夫妻兵。从此后,守水巡边护林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这又是一份多么艰难的工作!185团虽然有着丰富秀丽的自然景观,依山傍水、草深树密,但是夏天蚊虫成灾,冬季滴水成冰。我们是12月份来的185团,一路走来深有感触,即使“武装到牙齿”,也仍然感觉冷到牙齿在打颤。而他们年复一年,巡逻在边境线上,守卫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32号界碑。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夫妻俩年巡防近30多万公里,磨烂了600多双军用胶鞋,三次不慎跌入界河差点丢掉了性命,可以说将整个青春都留给了这片土地。边境线上的每一株蒿草都记得他们的脚步声,每一块石头上也都印上了他们的身影,26年来,他吗像一棵棵树一样深深地扎根在长长的边境线上,扎根在界碑旁。

185团在路的尽头,也在故事的起点上。哨塔、界碑、巡逻民兵、铁丝网、国旗、将军树、满眼的迷彩构筑成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曾有中央领导视察185团场时动情地说:“不要说为国家上缴多少粮食,创造多少利润,只要在这里生活着,就是共和国最伟大的公民!”

西北之北,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边境线上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

1、中国俄罗斯蒙古交界点的界碑是零号界碑,位于满州里以北。站在中国的界碑下,右手铁丝网外是蒙古国国土,背后铁丝网外是俄罗斯土地。

2、中国零号界碑,它是1994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俄罗斯联邦政府和蒙古国政府关于确定三国国界交界点的协定》组织勘测后由中俄蒙三国共同竖立的。因为这里是中俄蒙三国惟一的交界点,为了体现对这个特殊地点的重视,中俄蒙三个国家都将在此设立的界碑编为“零号”。

3、和所有的界碑不同的是,这块界碑呈三角形状各自面向自己的国家,它并没有埋入地下,而是在三个水泥基座上用三组不锈钢支架支撑,界碑不大,但高高在上。为了体现三国交界的特殊意义,整个界碑构造也是由三个国家共同完成的,底部混凝土石墩由蒙古国建造,金属三脚架为俄罗斯制造,顶部石质界碑由中国制造。

4、底部的钢筋混凝土基座由蒙古制作。零号界碑由三个国家联合制作,密切合作的背景下寓意着三国间和平共处的共同心声。

5、虽然在零号界碑与俄罗斯和蒙古的边防军人几乎见不着面,但这里毕竟是三个国家交界的敏感地带,中方的巡逻官兵每一次到达这里都要进行仔细观察。

扩展资料:

我国陆地边境线东起辽宁省丹东市的鸭绿江口,西迤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北部湾泮,目前有上万块,它们守护着我国陆地边界长达22万公里的土地。

中国与各邻国交界的界碑:

1、土字碑:位于防川村中俄边界的起点处。于1886年中俄重勘珲春东部边界时重立。“土字牌”是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界标之一,也是中俄边境线上第一座界碑,公元1886年,清政府派都察院左副御史吴大澄与俄国谈判,立下这块“土字牌”。目前,中俄重新划界时又重立界碑,现在“土”字牌不属于两国界碑,为国家一级文物,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重新设立的界碑为423界碑。

2、全国唯一双号双立界碑:矗立在中蒙边境二连—扎门乌德口岸815、816号界碑是全国边界站点唯一的一处双号双立界碑。这块界碑距二连浩特市和蒙古国的扎门乌德市均为45公里。二连国门是中国边境口岸最正宗的北大门。这一国门是2004年重新修建的,取代了始建于1984年的旧国门。

中央电视台-中俄蒙零号界碑

作者深处西藏高海拔地区,亲眼目睹了我国边防军人站岗、巡逻,这一幕幕对他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于是作者就申请到安徽对口援藏4500多米海拔的某边防团,深入边防一线,体验生活、实地采风,创作完成了《行走的界碑》这首作品。作品再现了边防军人保家卫国的场面,体现了边防战士誓死捍卫国土的顽强精神。

长年生活在内地的人,提起“边境”,说到“国境线”,总觉得遥远而神秘。这十几年,我先后到过几处“界碑”。整理回忆一下,第一次应是1995年初夏去的打洛口岸。

那年,我参加完通讯报道培训班后,第一次亲近界碑。这个界碑是中缅边境218号的附桩,座落在打洛曼蚌寨边。碑身齐腰高矮,由天然石料凿成,上部为长方形,基座以梯形深植于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正面刻着“中国—1993”,侧面清楚地显示着编号。界碑的背面是一些仿佛能跳动的字母,想来一定是缅文。看着这种神奇的文字,一种图腾突然浮现在眼前,觉得眼前的界碑,就像威武的边防战士,镇守着边关,沿着我国22800公里的陆地边界一字排开,手握钢枪,筑起了一道血肉长城,保佑着一方平安

打洛镇位于勐海县境西南部,位于昆洛公路的末端,西南和西部与缅甸接壤,镇政府驻地距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勐拉县城只有3公里,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国家距离最近的内陆口岸和最便捷的通道。我站在界碑前,脑海里浮现出一连串的思绪:

界碑是主权的象征,然而主权的维护需要国家强盛。这种感悟让我想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国门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年代。也想到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在我此刻站立的地方,中国军队远征缅甸,写下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豪迈,还有“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界碑对人们的感知是相通的,相同的,每个出入境者从她身边走过都会表现出一种庄重,一种壮士才有的荡气回肠。突然间,寂静的山林中一阵轰响,尘土飞扬中,一辆拉货的拖拉机在此奋力爬坡,打断了我的思绪,然后消失于缅甸一侧。我发现此处四通八达,两国边民不但鸡犬之声相闻,而且常有往来,对他们来说,无所谓越境不越境。看来这国境线,不到特殊时期,不到非常时期,还显不出它神圣不可侵犯的主权威力来。但我联想到刚才看到的一只野猴子,它可以在人类的国界间来去自由,但在猴群划定的领地面前,它恐怕不能这样乱越“猴界”。在生存和利益面前,领地和边界,无论对人还是对动物,都是一样的。边境地区其实外疏内紧,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真想潜入边境或外逃插翅难飞。

界碑,是祖国的象征,看到它,就仿佛听到了祖国的呼吸,站在标有中国以及国徽的界碑前,才真正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虽然不至于激动得流泪,可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热流在我心头涌动。此时,“中国”这两个字在我心中变得越来越高大,让我忍不住地想亲吻那界碑上的这两个字。这种感觉只有走出过国门的人才能体会到,在异国他乡,每逢看到五星红旗,听到雄壮的国歌,见到来自祖国的同胞,以及老外翘起拇指说“中国”的时候,这种民族自豪感自然而然得到了升华。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哪有我。此时此刻,我忽然感觉自己变得非常渺小,就好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粒小沙子,牢牢地扎在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上,任凭风吹雨打,也决不会从这块土地上流失……

此番不过是一次短暂的边境游,但当我伫立在边境线上的界碑时,一种仿佛要漂洋过海、远离祖国的依恋却油然而生。这种感觉让我意识到,原来界碑是有生命的石头,而且每时每刻都在诉说,在释放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人怦然心动,热血贲张。你还别说,打洛人似乎很了解旅行者的这种心态,每天都有一些女孩在界碑旁同游人合影留念,权当是为亲人送行,或迎接同胞回到祖国怀抱。我在与她们接触的过程中,特别爱听她们唱的两句歌词:“谁说界碑会感到寂寞,我看界碑是那么巍峨”……

“泾渭分明”更容易管辖统治,界碑的设置不仅是在宣告领土主权,更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 中国的陆地边界长达2万多公里(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北部湾泮),其界碑数量更是数不胜数(目前,尚未有官方的具体数据,因为有些仍存在争议,或者有些尚未勘定,且每年都有新增的进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299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