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是如何应对公开向她求爱的冒顿单于的?

吕雉是如何应对公开向她求爱的冒顿单于的?,第1张

吕雉作为汉朝的实力掌权人,她怎能受辱,面对冒顿的恶意求爱,吕雉着人给冒顿回了一封信,大概的意思是说,太后我今年已是近50的人了,人老珠黄,头发牙齿都掉了,你就别惦记了。我把我乘坐的御用马车送给你,希望它能代替我,经常陪伴你。老练的吕雉用了一招“太极推手”,既保住了自己的皇家颜面,又轻松地化解了这场“冒顿求婚”危机。

  娶妻吕雉

  吕雉刘邦的妻子是吕公的女儿吕氏,名叫吕雉。吕公和家乡的人结下冤仇后来到了沛县定居,因为沛县当时的县令和他是好友。在刚刚到沛县时,很多人便听说了他和县令的关系,于是,人们便来上门拜访,拉拉关系,套套近乎。刘邦听说了也去凑热闹,当时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沛县担任县主簿的萧何,他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刘邦根本不管这些,虽然他没有带一个钱去,他却对负责传信的人说:“我出贺钱一万!”吕公听说了,赶忙出来亲自迎接他。一见刘邦器宇轩昂,与众不同,就非常喜欢,请入上席就坐。这次刘邦不但白吃一顿饭,酒足饭饱之后,吕公又将他盛情留下,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刘邦巴不得成这门亲事,征得父母同意之后,便和吕氏结了婚,这就是以后历史上有名的吕后。汉惠帝刘盈就是她和刘邦的儿子,还有一个孩子就是鲁元公主,她嫁给了张敖。

  吕后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人们对她的称呼,她的原名叫吕雉。

  吕后的家乡是单父县(今山东单县)。吕后的父亲,姓吕名文,字叔平,山东单县人,被人们称之“吕公”。吕公有四个孩子:长子吕泽,次子吕释之,长女吕雉,次女吕媭。吕公因为躲避仇人逃难时曾暂住在至交好友沛县县令家里。后来,由于吕公对沛县感觉不错,便把家安顿在了沛县。

  吕公刚刚客居沛县的时候,县里的官员、豪绅听说县令家来了贵客,便都来凑钱喝酒。负责接收贺礼的人,就是后来刘邦手下“三杰”之一的萧何。此时,萧何是沛县县令手下一名官员。这次酒宴,萧何主管收礼。按照规定,献钱不满一千的人只能在堂下喝酒;凑钱超过一千的人才能到堂上喝酒。刘邦来到以后,高喊一声“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史记·高祖本纪》),就直接来到堂上,实际上,刘邦一个子没拿。吕公一听“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大为惊讶,赶快起身相迎。因为“贺钱万”在当时是个非常了不得的数字。从酒宴的规定看,出一千钱的都算是贵客,都要请到堂上喝酒。拿一万钱,当然令人大吃一惊。从来人的身份看,比亭长官高的人不少,但都没有“贺钱万”。拿一万钱,当然令人大吃一惊。从实际收入上看,秦代一位县令的年俸也只是数千钱,至于亭长,一年的俸钱不足数千。一个亭长一次酒宴敢于“贺钱万”,绝对是天文数字,也是不可能的事。吕公当然知道刘邦不可能“贺钱万”,但是,吕公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他看中的是刘邦的胆量和潜在的政治家素质。所以,吕公听到这么一个天文数字,立即对刘邦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兴趣。

  吕公这个人还有一个特点,非常迷信相面。因此,他对口出大言的刘邦的面相也非常吃惊。客人都走了之后,吕公对刘邦说:我平生为人相面多极了,但从来没有见到你这样的面相。我有一个女儿,想许给你为妻,希望你不要嫌弃。刘邦此时还没有妻子,一听说有这种好事,喜出望外,马上答应下来。但是,吕公嫁女一事吕公的老婆不答应:你平时总说咱女儿是个富贵相,要许个富贵之人家,沛县县令对你这么好,他来求婚你都不答应,为什么非要嫁给这个刘季?吕公回答: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

  吕公的家是吕公一人说了算,尽管他的妻子反对,但是,他的妻子并不当家;这样,吕雉就成了刘邦的妻子。值得重视的是吕雉的态度。作为这场婚事当事人的吕雉,没有丝毫怨言地接受了父亲对自己终身大事的安排。可见,未出阁的吕后当年本是个乖巧听话的姑娘。(资料来看,吕雉是正常出阁,那么,吕雉嫁给刘邦之时应当不超过二十岁,刘邦此时应当是四十一岁。因此,刘邦与吕雉的年龄相差恐怕有二十一岁左右。一位不到二十岁的年轻姑娘嫁给一位比自己年长二十一岁之多的亭长,还毫无怨言,应当说此时的吕雉非常温顺、听话。)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吕雉则是公元前241年,两者年龄相差应记为15岁。上面括号内的文字实为后人推断臆想,不够客观。

单于冒顿向吕后提亲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以此羞辱汉朝,二是向汉朝讨亲,三是向汉朝敲诈钱粮。因此不能简单的看待蝉虞向吕后提亲的这件事,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冒顿单于是一个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即使看起来很荒唐,但背后也关系着匈奴部落的利益。

首先是羞辱汉朝。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曾经对北部匈奴部落进行过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也许是汉朝军队的战斗力有限,也许是不熟悉匈奴地区的地形,也许是冒顿单于的军事才华出众,总之,刘邦在那次战役中吃了大大的败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至此,刘邦至死都没有再动过征服匈奴的念头。对于冒顿单于而言,汉朝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论经济和生产能力,匈奴部落是无法与汉朝相比的,因此,暴顿单于通过写信向吕后求婚的这种方式,既是对汉朝统治者的挑衅,也是心理上的打压,意在提醒汉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当初吃下的败,不要轻易动起出兵匈奴的念头。

其次是借机向汉朝讨亲。冒顿单于心里明白,吕后看到求亲信后答应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吕后作为汉朝的权利所有者,不会忽视匈奴首领的诉求,一定会向匈奴单于赠送貌美、年轻的女性,这样冒顿单于也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最后就是为了向汉朝敲诈钱粮。自古以来,汉族王朝有着很多次向少数民族王朝赠送钱粮换取和平的举动,吕后在看到冒顿单于的信后采取了相似的做法,匈奴单于之所以敢用这样的手段,就是看透了汉朝目前没有能力出动兵力征服匈奴。因此,历史也在启发我们,国家要强大,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够不受外族的侵犯和骚扰。

匈奴冒顿单于曾经给吕后写过书信的事,在《汉书》里有记载,可并不是所谓的“求婚”,而是挖苦和侮辱,当然调戏吕雉的意思肯定也是有的。

冒顿浸骄,乃为书,使使遗高后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匈奴的冒顿单于可是个狠人,趁着狩猎的时机将他老爹头曼单于杀了,然后自立为匈奴单于,匈奴经过冒顿的经营,匈奴国力达到鼎盛期。

冒顿不仅是狠人,也是浑人,是流氓,在刘邦死后,冒顿见南边汉朝的小皇帝和吕后成了孤儿寡母,匈奴人好烈马。

于是冒顿忍不住起了痞性,笑呵呵地给吕雉写了封信:“唉,我很孤独啊,在这无边无际的草原里好无聊啊,真想去中国散散心啊!你家刘邦死了,难道你不曾感到寂寞感到空虚感到冷吗?我们这两个孤苦的灵魂呐,又如何获得快乐呢?不如我们可以用各自所拥有的东西换取彼此的所没有的吧。”

这又怎么算得上求婚?冒顿信里的关键应该是“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冒顿“所有”是什么,“所无”又是什么?

冒顿是匈奴单于,匈奴的版图是汉朝北方的沙漠和草原,匈奴觊觎中原并不是什么秘密,冒顿自然也希望能够入主中原。

冒顿说这话的意思极可能是你们汉朝高皇帝死了,小皇帝又年幼,你吕后行不行啊,不然你把中原给我吧。

吕雉会如何应对冒顿的侮辱和欺负?高后大怒,召丞相平及樊哙、季布等,议斩其使者,发兵而击之。

古人是很在乎名声的,女人尤为如此,如果冒顿的信仅仅只是为了调戏吕雉的话,吕雉作为寡妇为了自己的名节,她即使再生气也绝不会召集朝中重臣商量这件事的,最多也就是红着脸儿将信撕了,然后骂声登徒子。

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问季布,布曰:“哙可斩也!前陈豨反于代,汉兵三十二万,哙为上将军,时匈奴围高帝于平城,哙不能解围。天下歌之曰:‘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今歌吟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而哙欲摇动天下,妄言以十万众横行,是面谩也。且夷狄璧如禽兽,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也。”高后曰:“善。”

樊哙在看过信后也怒了,这汉家江山可是我们这些人跟着高皇帝辛辛苦苦打下来,高皇帝才死了没多久,你冒顿只是区区匈奴单于竟敢写信来威胁我们?

于是樊哙对吕后说:“让我领兵去灭了他!”

吕后沉吟片刻又问季布,季布却说:“将樊哙杀了,当年匈奴兵围高皇帝,樊哙救不了。如今我汉家江山刚刚稳定下来,百姓还没忘记曾经的创伤,樊哙又想搞事了,这不是置汉家江山的安危于不顾嘛。再说了,匈奴只是没有开化的禽兽,不管他说什么你都当成屁话就行了,用不着生气的。”

吕后最后听取了季布的意见,有人调戏说明我有魅力,这事我忍了,于是给冒顿回信说:“冒顿老哥啊,我已经老了,头发和牙齿都掉光了,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老哥别听人乱说了,以免玷污了您的名声啊。我也折腾不动了,我让人给您送点礼物过去吧。”

因献马,遂和亲。

冒顿在收到吕雉的回信后,老脸倒是有点挂不住了,于是冒顿只好又回书向吕后认错说,我不懂中国礼仪,让老妹看笑话了,谢谢老妹能够原谅我的孟浪。

冒顿接受了吕雉的礼物后,又给她送了马,然后汉朝和匈奴便和亲了。

刘邦能够成功,主要有三点,第一,自信人生:

有两句古诗,世味酸咸谁自信,人生声利古难全。是说人在江湖中,一生什么情况都能遇到。难保证一生都能充满自信。声即名,人一生名利难全部拥有。有名的未必有利,有利未必名声好。一句说一生要一辈子自信非常困难,一生想名利双收太难了。但是我们讲的刘邦独特,自信一生。他很雷人,雷人处正是一生自信。第一阶段是反秦,二是灭项,三是巩固政权。

先说反秦时,刘邦表现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沛县起兵初,要选项一个人当头,萧何曹参都不干,不敢干,怕被灭族,只有刘邦敢干,成了沛公。秦法律严酷,反秦必然灭族,刘邦敢挑头。刘邦是因为胆大当了头,只对一半,还有一条是他自信。从起兵反秦第一天他就没想到过失败。所以他当沛公不止是不怕,也是充满自信的人生观。这是一个典型。第二个例子是失利不垮,刘邦起后之初,把丰邑交给雍齿守,结果雍齿叛变了,为什么呢?雍齿叛变一是因为他不佩服刘邦,他被动;另一原因是周市(福音),奉命去攻占魏地,很快占了魏地,之后,瞄着了丰邑,当时属于沛县。当年丰邑现在叫丰县,沛县叫沛县。雍齿守丰邑。如果降魏,封为侯,不降,就对丰邑屠城。雍齿投了魏。丰邑一失,刘邦急了,一攻失败,他气得生了病;养好病,他悟出一个道理,得借兵,找了景驹,刚到,麻烦来了,秦兵打了过来。景驹不敢分兵,两人联合对抗秦军,不顺。刘退了出来,单独打下了砀郡,收了五六千士兵。他算有了九千兵,二攻,又败了。两次失败,还得借兵,他看中了项梁。项梁赏识他,给了五千士兵,打下了丰邑,雍齿逃魏。这在早期起兵时是非常重要事件。三攻丰邑,说明起兵初就有非常优良的品德,可以打败,但不会打垮。最后的成功的人是打败而精神不垮的人。因为他有自信。

第三个例子是他敢于称王。项羽为什么要打刘邦?刘邦兵不如人,力不如人,敢于把住函谷关,自称关中王说明自信。起码敢称王,韩信缺的就是这个劲。刘邦开始就敢当头。所有创业者都有一种精神,敢当董事长。这种精神是所有创业者的共性。刘邦敢称王,说明他相当有自信。虽然自信此时有点自大,但这种敢不简单。第四个例子是,彭城大败,刘邦败得惨,五十六万败给三万,老爸老婆全丢了。这种情况下,一边逃一边谋划消灭项羽的计划,他觉得只要说服九江王黥布就能迅速平定天下,派使者去,刘邦讲,公能令布举兵叛楚,楚项羽必留击之,得留数月,吾取天下必矣。只要让黥布叛乱,项羽一定会跟他打,只要一打,得几个月,我可以把整个天下拿下来。这是他的判断。刘邦认为几个月就可以搞好。他觉得可以速胜,结果是黥布叛乱,项羽没去,派手下去了,打败了黥布,这几个月刘邦没平定天下,一连吃败仗,他的速胜论破产。他想几个月摆平,没成功。这事说明刘邦的雄心,也说明他的自信。这个自信有点可笑有点盲目,但是他敢想。事实发展没像他想的那样。

第五是他建国立志,他对自己当皇帝多自信呀。他是通过韩信还定三秦,除了章邯,其他人都投降了,整个关中他占领了。刘邦接下来做的是改为郡县制。这事不要小看,说明他在为将来当郡县制皇帝做基础。他迅速把被灭处改为郡县制。与项羽分封不同,他搞的是郡县制。汉二年三月,下令废秦社稷。定汉的社稷。从此后,他的祭祀制度用汉代替了秦。这在汉二年。紧跟着立儿子刘盈为汉王太子。让太子守栎阳,登基立即太子为皇太子。一开始政治郡县继承人制度都是帝国制。他做了汉帝国前期准备工作。他做好了当皇帝的准备。六是屡战屡败,楚汉战争不顺,最惨的两次,三年,荥阳败逃,纪信报名假扮汉王,陈平建议两千女子开东门,刘邦开西门溜了;第二次在汉四年,只带滕公,跑去夺了韩信兵权。刘邦屡败屡战,精神不垮,源于自信。第七平叛远见,汉十年,陈豨叛变,刘邦去平叛,才叫周昌推荐了四个人。他骂了这四个人,他去邯郸,他说陈豨成不了气候,不知道南占据邯郸,利用漳河来阻挡我,我一定会平定他。完全证实了刘邦的预言准确。这一点在说明刘邦的超强自信的同时也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以上都说明三阶段刘邦对自己充满自信。

刘邦自信源于两方面一是自命不凡,二是认知大势。自命不凡上,他虽然市井,但看好自己。文献记,秦始皇认为东南有天子气,所以多次巡游到东南,想镇住天子气,这是传说。传到刘邦耳中,他暗暗高兴,他觉得应了自己。这是自命不凡的表现。在丰西泽纵徒时,他躲进芒砀山,老婆常常送点东西去。吕雉去都能准确找到他。刘邦纳闷。吕雉说,你头上有云气,我到下面找你,一准能找到。这话不知道真假。吕雉这么厉害。不大可信。刘邦听了后特高兴。身边人特别害怕。当时没微博没网络,靠相传传得整个沛县都知道。所以沛县起兵时,所有人都集中目光在他身上,名气!他在那个时候是红人名人。他还有实力,手下百多号人,所以他成了沛公。他的自命不凡相当突出。再看一例子。彭城后,派人策反黥布,找不到,他说,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手下人全骂完了。有一人站出来,说吧,什么事?就他后来去了,成功了。还有病重辞退医生前,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我成就天下是老天让我成功的,这不是自命不凡吗?认知大势上,他说过同样的话,县令拒他于城外,刘邦写信给百姓,“天下苦秦久矣”,第二次洗脚接见郦食其时,他骂郦食其,“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这话重复,他有明确认识,百姓受秦祸害太长了,所以大家群起而攻之。陈涉说过,秦二世元年七月,曾跟人说。这叫先知先觉。九百个认同,所以九人跟着起兵,第二个说的是武臣,到赵地革命,说了这句。武臣分量轻了。可能源自陈涉影响。刘邦是第三个说。四是韩信封齐王后,项羽派人游说时也说,不算数了。秦被灭了。韩信被封齐王了,这时再说是后知后觉。

刘邦一直充满强烈自信,就是因为他是先知先觉者。

第二,魅力四射:

刘邦手下将领王陵,曾被刘邦钦定为丞相接班人,是沛县人。身份与刘邦不一样。是县豪。是县里的豪强,有钱有势力。刘邦当时对王陵“兄事陵”,像对待兄长一 样。王陵比刘邦要更猛一点。刘邦起兵时,他也拉起人做沛公时,没有与刘邦一伙。一直到楚汉战争后,王陵才决定并入刘邦集团。这把项羽惹恼了。抓了王陵母亲 为人质,逼着他投降。她竟然自杀,让儿子一心一意地跟着刘邦。此后,王陵铁了心跟刘邦。这事至少说明,王陵母亲非常看重刘邦。把他看作长者,愿意叫儿子跟 着刘邦。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刘邦的个人魅力。

另一个故事,叫纪信救主,多次讲过。纪信装成汉王,吸取楚军注意力,他宁愿牺牲自己,救出刘邦,为什么呢?这个史书没交代,至少说明纪信甘愿献出生命。这两个故事说明刘邦一定有独到之处。

刘邦个人魅力有:

第一是敢于担当,这是历史变革时期的群众领袖需要的素质之一。一像丰西泽纵徒,刘邦干脆全放了。这是不得了的事。先前他是基层吏,后成了秦 帝国逃犯。敢这样做,说明他身上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这个突出。二是敢当沛公,谁都不敢当,他也豁出去了。三是敢当关中王。这时他实力不如项羽。四是敢当 皇帝。当时许多人不敢当。在于秦二世亡国,只存在十五年,秦灭亡后,当时许多人看法是,皇帝制度不好,否则怎么只传两代?当时人们总结时认为郡县制的皇帝 制度不成功。所以项羽要做霸王。这个意义上讲他敢当皇帝不简单。当时要智慧与勇气的。

第二是能共享成果。看一组数字。刘邦时代封侯的人143个。并不完备。当时还有封侯的还没列入表中。这些人有自己的封邑。他们共享了刘邦的成果。这是功臣呀,兑现了刘邦当年的诺言。

第三是有容人的雅量。这极不容易。刘邦集团是人才济济。军事、政治、外交家各种人都有。刘邦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雅量有四个特点——不计前嫌;不计易主;不计言语冲撞;不计来自何方。这四点非常难做到。逐一说一下。

不计前嫌上,刘邦最恨的是雍齿,是整个集团都知道的。起兵时他先叛变了。一直想杀他,因为功劳大没杀成。封侯时还先封了他为十方侯。汉十二年,刘邦回故乡 时,全免沛县的赋税,刘邦提到雍齿还恨得牙痒痒。这不容易。我的看法是,人皆凡人,皇帝也不例外。皇帝负有重大责任,因此不能要求他没有七情六欲。他能克 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仇恨报复能加以克制而不泛滥,这够了。还有一个叫王陵的人,跟刘邦关系有二点不和。一是参军晚,刘邦当沛公时,他不参与。后来加入是从 楚汉战争开始。二是参加了刘邦集团后,所有人都知道刘邦恨雍齿,而他偏跟雍齿关系铁。一般人不敢深交领导的仇人。害怕领导迁怒。王陵不怕,照样来往。王陵 付了代价。史载,“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封得晚。这说明刘邦也记仇又报复。刘邦临死前,问相国人先,还 提到三任丞相时列他为右丞相之选。这说明刘邦有容人的雅量。安排重要岗位时仍选他。刘邦看重王陵的耿直与不畏权势。

不计易主,像陈平三易其主,跟咎跟项羽再跟刘邦。陈平受到周勃灌婴排斥。叔孙通更是六易其主。开始跟秦始皇,跟二世,跟项梁,跟熊心,跟项羽,再跟刘邦。这些人被人们鄙视。我想说几句,其 实人一生真正关心你的是非常少的,很多只看结果不问原因,所以不要指望别人认真关心你自己,即使是欣赏你的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忽略你,只看你易其主的现象 不看你易其主的原因。所以我们要理解别人,不要抱怨,这是人性的弱点。再看张良,一直跟刘邦,最后封侯,所以人们认为他从一而忠,受人们表扬。其实这是张 良的幸运,所以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宽容。刘邦的可贵正是他不计较。

不计言语冲撞。说话难听,刘邦不在乎。最难听的莫过于周昌。刘邦骑在他脖子上问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说是桀纣一样的人。刘邦只是哈哈一笑。换太子时也说话 难听。顶得刘邦不受用,刘邦照样重用,保护刘如意的重任交给他了。这样才能团结人。这是难得的。皇帝尤其如此。等刘邦一死,吕后召刘如意进京,周昌不让 进,吕后召周昌进,骂他说,你不知道我恨戚夫人吗?不让赵王来是什么意思呀?周昌一句话不说,为什么?因为周昌知道刘邦有容人雅量,敢顶,吕后一点没有, 顶一句就会死,所以他不说了。这事也可以看出刘邦有容人雅量,手下那么多人,就因为他有胸怀,能容人。这不简单。再看一例子。像郦食其挨刘邦骂最多。初次 见面时,刘邦正被两妇人洗脚,就跟刘邦说是想帮着秦灭起义军呢还是帮起义军灭秦呢?刘邦骂,“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 侯乎?”刘邦说得也有理,但是郦食其是故意激他的,怎么这样不礼貌地见天下才士呀?说完,刘邦赶快道歉认错,这叫雅量。一番话后马上道歉,这不容易。立即 压下气来,转换情绪,热情接待。这太难了。刘邦有。他浑身是有毛病,但是容人的雅量更可贵。人们跟着他正是因为他能容人,想跟着他干事业。

不计来自何方,刘邦手下人才核心集团是丰沛故人集团。老乡是他的核心,但他也能接纳天下所有人。任何集团人才聚集都有过程。这个过程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 有不同人加入,有老乡有的是反秦中参加有人是灭楚参加有来自敌对阵营的。这叫英雄不问出处,这是大胸怀。这种大胸怀能容纳方方面面的人。这是刘邦了不得的 地方。所以他手下各种人才都有。需要什么人就有什么人,因为他能容人。这正是他的个人魅力所在。所以刘邦不光是一个有布衣各种毛病的人,有市井气的人,同 时也有鲜明个人魅力的人。他能成为著名的政治家,正因为如此。

第三,用人有道:

刘邦用人上,大概有这几方面值得关注:一是一双好眼睛,二是一对好耳朵,三是一副好头脑,四是一支好队伍,五是一个好心态。这五个好能概括刘邦用人的长处。

先说眼睛,因为用人前提是识人。如果不识敢用吗?识人靠眼睛。要有一双慧眼非常困难。刘邦识别韩信,不容易。韩信是军事奇才,只有刘邦看得出。被别人发现 的过程难。也可能很长。是刘邦发现了萧何,相信萧何的慧眼,在萧何的鼎力推荐下,才找韩信谈话,才相信萧何说的是真的。韩信不能证明自己有才,我们何德何 能证明自己有才呢?人生最难的莫过于证明自己。刘邦最早重用张良。路上碰到张良。韩信是最晚证明自己的。眼睛是识才的。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是要有一双慧眼 的。刘邦识别人才的方法:一是把人才分级,刘邦识人看人有没有才有没有德,才好办,有大小中专之别,德怎么考量呢?刘邦有办法。我总结刘邦判定的方法是能 力。有能力威胁到自己,就不可靠。这并不光明,但高明。手下人怎么办呢?韩信大才,才干太大本事太大,战功卓著,无人可比,刘邦最不信任。大用大疑。彭越 之类都不信任。萧何有才,有权,经营关中好,忠诚,也受刘邦三次猜忌。大用小疑。毕竟他了解萧何一些。张良呢?大才要大用,出谋划策,常请病假,没任何威 胁。大用不疑。周勃灌婴这些是中才,不足以威胁,重用不疑。疑与信来自判断,来自己臣子的能力。二是用其所长。张良会出谋划策,韩信会用兵,郦食其会说, 当说客。什么人才用在什么地方,考虑得清楚。不过刘邦也有看走眼的地方。对谁呢?吕后。刘邦看得懂男人看不懂女人。这不是刘邦一个人的病,是许多男人的通 病。

一双好耳朵。一是善听下级意见,二是善听不同意见,三是善听出谁的意见正确。像娄敬,要见皇上,都见了。说洛阳不应做都城,张良一论证,当天就迁都。听得 进下级意见难。一般士兵能见到皇上,刘邦不但见还听,这是他的长处。娄敬不是特例,刘邦不止听过他的呀。关键是刘邦一生遇到过好多这样的事。像南阳郡守的 门客提约降的意见,他都听。善听不同意见,像人家建议他不要住进秦宫,刘邦想住,他还是听了,忍住了。再比如,平定天下后,刘邦论功时说过,腐儒最没用, 随何站出来说,不对。当年派人能打下黥布吗?我当年一人说过,顶得过五万步兵五千骑兵。刘邦马上说,吾方图子之功。我正考虑你的功劳,马上封了官。这是能 听取意见。当各说各的理时,最难的是听出最正确的意见。像有人告韩信谋反,许多人说坑竖子耳,刘邦听出不正确,立即否定。不是多数就正确,全体一致也未必 正确,这就要好耳朵。

一副好头脑,最重要的是刘邦懂得放与收。该放时放权该收时收权,像对韩信,打败仗时夺了二十万精兵,灭项羽后把三十万立即收。放手让你打,打完不断抽血。对韩王信也是如此。

四是一支好队伍,有军事家,有政治家,有治国的萧何,有谋士。核心集团是丰沛故人集团。这是刘邦核心集团。凝聚人心,稳定队伍,两大作用。无论遇到多少挫 折,始终打不垮。这个核心正是源自这个集团。相国,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相国担任的有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张苍。第一任相国到汉文帝丞相,只有陈 平和张苍不属于这个集团。最重要的行政权力交给核心集团的人。太尉有卢绾、周勃、灌婴,掌军权,全是。御史大夫,周苛在荥阳保卫中死了,后来周昌担任,赵 尧担任,再是任敖,曹窋后来是张苍,这些人中大多是丰沛故人集团。任敖不但是其中的成员,还在刘邦犯案逃时吕雉顶替时受辱,任敖挺身而出为她保护。刘邦这 个集团是人才集团中的核心成员。这不容易。

异姓诸侯王也有才,刘邦对他们怎么处理呢?刘邦是区别对待的。他把他们分两类,最视为对手的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九江王黥布,一定要除,其他的像张耳平 庸,又是亲家,儿子是他的女婿,刘邦对他们基本信任。像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基本不起作用。刘邦对他们是不太看在眼里的。真正要防的是韩信彭越黥布,这是他 要防的。对异姓诸侯王,他是区别对待,重点防范。

五是一种好心态。他心态平,具体表现在:一是勇于向臣子认错。要皇帝向大臣认错难上加难。像娄敬,阻止刘邦去与匈奴决战,刘邦不听,认为刘敬败军威,关起 来,准备打完仗后杀,结果刘邦果然中了包围,七天出不来。出来狼狈立即向刘敬道歉,封为建信侯。这了不起。自尊、面子问题是障碍。地位越高越讲面子,地位 越低越不在乎面子。刘邦向萧何认错,平定黥布,抓起萧何,萧何说皇家园林那么大,刘邦认为他讨好百姓,多疑是麻烦。刘邦关了萧何,还是一个卫尉建议放了, 刘邦向萧何认错。二是敢于承认自己判断有误。刘敬劝他不打匈奴,背后有诈,刘邦承认错误时就是承认了自己判断有误。三是敢于承认自己能力有限。这是用人的 关键。要用人因为人家这儿高明。承认能力有限,这点很难。还是自尊与面子作祟。像他的名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三个不如承认自 己不如别人,这作为皇帝都难做到。他的好心态才能接纳一大批人。像鸿门宴上,他敢于说“固不如也”,承认自己打不过项羽。这都是困难的事。像韩信在汉中对 策时也问过,估计一下仁义道德强悍与项羽比怎么样?刘邦沉默许久说不如也。一般领导会立即发怒,就你能,但刘邦承认不如。这就是好心态,眼睛耳朵才管用, 否则都看不见了听不到了。

归根结蒂是一副好心态才决定了他的成功,他的成功不独是时代的选择,也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刘邦是中华民族的时势英雄,也是大汉帝国的缔造者,他的一生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冒顿给吕雉写的不是情书,而是侮辱她的一封书信,目的是试探吕后的想法。

刘邦去世后,吕雉当权。这时北方的匈奴单于冒顿派使者送来一封书信。《汉书》记载,书中写道:“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这信的意思就是:我是丧偶的君王,出生于湖泊,生长于牛马成群的大草原,我多次来到边境,想要吞并大汉的江山。你也是寡妇,你和我都不快乐,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你和我不如互相各取所需,如何?

冒顿为什么会如此厚颜无耻,如此胆大妄为的说这样一番侮辱吕后的话呢?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为了权力“鸣镝弑父”,也有统一天下的想法。因此他在短时间内把匈奴治理得强大起来。在秦始皇时期,他父亲当单于时就不断的侵犯边关,为了防止匈奴入侵,秦始皇才修建万里长城。

陈胜、吴广起义那年,冒顿杀父继位,几年的时间就建立了全新的匈奴。现在他壮大了就有了吞并汉王朝的想法。这一封信充满了挑衅,最后一句话还有侮辱的意思。目的是试探吕后对其的态度和想法,借机挑起事端,以达到自己占领中原的目的。

吕后看了这封信,当然明白了他的意思,她很气愤,将信的意思传达给朝臣们,大家意见不一,有的生气表示要与匈奴开战,有的摇头默不作声,季布明确表示不能打。吕后仔细思忖后,赞同季布的意见。客气的写了回信,信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说我年老气衰,牙齿脱离,走路不稳,不值得单于你玷污自己。如果我们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还请你宽恕。接着,为单于送去车马这些物品,表示将继续和亲。

吕后只所以这样做,是她认为现在还没有实力与他开战,为了大局自己受点委屈不算什么。

可见吕后的确是很有头脑的、有大局观的女人。

提到匈奴,很多人都会想到一群勇猛的游牧民族,他们勇猛无敌,骑着战马多次侵犯中原。由于影视剧的影响,许多人对匈奴有片面错误的印象,认为匈奴是一个只知道厮杀的民族,他们打仗没有任何战术,而且武器装备非常落后,我想说,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估计早就被中原王朝灭掉了。

匈奴最强盛的时期,要数匈奴冒顿单于所统治的时期。那个时候的匈奴,地盘非常广阔,从长城以北直到贝加尔湖,新疆、中亚一带也在他们的统治下,至于甘肃,河套地区以及内蒙,更是匈奴人的根本地区。

除了地盘广阔,他们还非常猖狂,在汉文帝刚刚继位的时候,匈奴就率军破关直逼长安,但此次前来并不是占领,而且来“祝贺”,在此期间烧杀抢虐,汉国的步兵根本追杀不及。

后来,冒顿单于还写信给汉文帝,蔑视汉文帝,汉文帝顿时火冒三丈,想立马出兵北伐,但是想到刘邦的遭遇,最终还是选择和亲。因为汉文帝没有一点办法,只能选择妥协。

匈奴固然强大,那冒顿单于向吕后求婚是为何呢?

其实,这跟匈奴的习俗有关系,白登之围后,匈奴跟刘邦签订条约:

第一、双方以长城为界,彼此不得闯入对方领土;第二、汉朝定期与匈奴和亲;第三、汉朝每年赠送大量礼品,以换取匈奴不再侵扰边界;第四、汉朝与匈奴约为兄弟;第五、双方进行通关互市。

合约里的和亲、约为兄弟,是冒顿向吕后求婚的原因。因为冒顿在白登之围中已经与刘邦结为兄弟,所以兄长去世后,依照习俗向嫂子求婚是正常的事情。

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崛起于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我国历史上强盛的汉王朝。刘邦之所以成功,我认为与以下特点密不可分: 1、为草莽却知人善任 刘邦一介草莽,在乱世之中起兵,居然登上皇帝宝座,刘邦自我总结原因:“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手下聚集众多英雄豪杰,其中不少人跟过项羽,但由于不被重用,才投奔刘邦,而刘邦知人善任,终获成功。 2、是无赖却豪放大方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苟富贵,毋相忘”等是许多将领蛊惑众人起义的口号,但更多将领心胸狭隘,事后翻脸不认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刘邦一个无赖之徒,却深知感恩和激励的重要性,每次打了胜仗,都毫不吝啬封赏,对功臣加官进爵,对士兵也有物质奖励,手下的人故愿意跟着他出生入死。 3、好女色却收放有度 刘邦攻入咸阳,进入了阿房宫,见宫室里声色犬马、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单是美女就有几千人。就想住下来尽享后宫美女,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万万不可,以免失掉人心,刘邦遂听从劝告,还军霸上。刘邦对王宫里的美女期待已久,但考虑到时机不对,便忍住欲火,对一个好色之徒而言,实属不易。 4、性傲慢却从谏如流 大汉初立,百废待兴,一些人便向刘邦进言治国之道,名士陆贾便是其中之一,他和刘邦谈话总是不离《诗》《书》,为刘邦所谩骂,陆贾说:你可以马上得天下,但能马上治天下吗?刘邦面有惭色,便让陆贾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并重用了一批文人,为汉朝日后兴旺发达立下汗马功劳,刘邦虽是粗人,性情傲慢,却不是鲁盲无知之人,别人说的有理他能虚心接受,忠言虽逆耳,但他能广纳良言,得以兴邦。 5、虽位高却知错能改 刘邦称帝后开始追求享乐,在京城长安附近强行圈了一大片山川土地,不许百姓在这片土地上种地,把它变为专供自己打猎游乐的场所,还给它起了个美名叫“上林苑”。因长安附近可耕种的土地很少,百姓意见很大,萧何便上书反对,希望刘邦退“林”还耕。刘邦十分恼火,把萧何送到廷尉处治罪。大臣王卫尉挺身而出,为萧何争辩。王卫尉言语激动,珠连炮般地向刘邦发难,刘邦越听越觉理亏,便释放萧何,并亲自向其赔礼认错,堂堂大汉开国皇帝,竟向臣子赔礼道歉,这种精神,深值我们后人学习。 6、短学问却富有远见 刘邦临终前,吕后问萧相国死了之后,谁可接替,刘邦说曹参可,吕后又问曹参后呢?刘邦说王陵可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由陈平辅佐,陈平有智谋但决断力差,周勃虽不善言词,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为国立功的肯定是他,让他做太尉吧。后来的事实证实刘邦的先见之明,大汉江山能不被吕氏篡夺,周勃和陈平功不可没。可见刘邦虽短学问却很有见识,能识人,有远见。 刘邦起兵之初,势力、人气、威望、气势、勇猛均不比项羽,却凭借识才、隐晦、忍让、智谋、坚韧等特点最终以弱击强,以少胜多,终成王业。现在我们品之尚觉余犹未尽,其身上可学之处多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3039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