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案

《氓》教案,第1张

 下面是由出国留学整理的《氓》教案,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氓》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

 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

 教师备课系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ǎo

 五、具体分析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 :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 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六、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

 二、字词归类

 1、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三、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四、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氓》教案(二)

 示标:

 1、了解《诗经》

 2、赏析《氓》

 一、导入:

 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

 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条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

 “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风的源头

 二、了解《诗经》

 学习《诗经》三首,是305篇的零头,但通过三首,了解《诗经》的大概

 1、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2、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00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

 (1)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

 (3)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氓:骗—怒—娶“我”: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

 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

 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

 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幼儿园美术教学也逐渐开始趋于现代化。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美术教学方案,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学方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歌曲的内容 学 唱歌 曲,感受歌曲的幽默有趣。

2熟悉歌曲的旋律,尝试创编歌曲。

3体会创编的乐趣,对艺术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关于歌词的一些卡片。

2头饰:红太狼一个,灰太狼数个;头巾数条。

3道具:纸花,红太狼的房子。

活动过程:

(一)创设灰太狼求婚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扮演灰太狼,幼儿当亲友团吧!

(二)幼儿学唱歌曲。

1教师演唱:掀起你的盖头来第一段。

教师:听听我是怎么夸我红太狼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相应的图文标志)

2男女对唱和集体唱,加深印象。

3教师询问幼儿唱歌遇到的困难进行指导。

教师:你们在唱歌时有没有遇到困难哪一句(对个别遇到困难的幼儿指导)这首歌曲名字叫做《掀起你的盖头来》。

4幼儿集体歌唱《掀起你的盖头来》。

(三)幼儿创编歌曲。

1幼儿互相讨论并自由创编歌曲。

教师:亲友团来想想红太狼的脸袋还有什么地方美丽呢(脸袋,嘴巴,鼻子,皇冠。)

2根据图谱创编歌曲。

教师:真是太感谢你们啦,想到了这么多漂亮的地方,我们来试着唱进歌曲里吧!

3集体学唱创编好的歌曲。

教师:嘿嘿,到底人多力量大呀!准备好了么我们出发吧!(最后红太郎答应了。)

(四)听音乐进行律动,结束离场。

教师:哈哈,我的求婚成功拉!我们一起跳舞庆祝吧!!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让幼儿回家和父母一起表演并且演唱。

区域活动:在区角内提供舞台,让幼儿自行表演。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学方案2

活动目标:

1、欣赏并讲述大公鸡的外形、色彩和各种不同的姿态,感受神态各异的造型变化所带来的美的享受。

2、大胆表现大公鸡的生动造型,在教师的提示下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转版、制版和拓印的 方法 进行创作。

3、能与同伴合作共用操作材料,保持共用材料的干净和整齐。

活动准备:

1、课件:各种大公鸡的或欣赏资料。

2、白板纸两张,复写纸,笔,油墨,胶滚,宣纸等。

活动过程:

◎第一步:创作并转版

1、回忆并讲述自己看过的大公鸡的造型、色彩。

教师:你见过的大公鸡是什么样的有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是什么样的

2、欣赏各种动态的大公鸡形象,发现变化规律。

(l)教师:你喜欢哪一只大公鸡它是什么样的它在干什么做了什么样的动作 (用动作模仿)

(2)教师:观察一下大公鸡动态的变化主要与哪一部分有关。

(3)演示身体和头部的位置变化,了解动态的表现方法。

3、幼儿创作并进行转版。

4、作品评价。

互相交流、评价,积累有益的 经验 。

◎第二步:制版

1、观察自己设计的丽稿,讨论制作方法。

(l)教师:你觉得应该怎么设计公鸡鸡冠、眼睛、肉垂……怎么做 (剪灰版、贴白版)

(2)教师:怎么做才能不遗漏 (从上到下有序剪,剪一块贴一块)尾巳怎么剪怎么贴(间隔法或三层拼贴)翅膀怎么剪怎么贴

2、幼儿进行制作活动。

(l)提醒幼儿有序地制作。

(2)连续纹样用间隔的方法拼贴,第三层作为背景存在,将主体做好后贴在背景上。

3、集体欣赏、交流、评价幼儿作品。

幼儿相互欣赏作品,交流制作的独特之处以及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步:拓印

1、欣赏、评价幼儿的上次作品,表扬有进步的幼儿。

教师:你是怎么印的你能做给大家看看吗怎样保持画面的干净

2、指导幼儿进行小组拓印活动。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学习一些有关公鸡的歌曲和舞蹈,领会公鸡傲然挺立的神气。

☆家园共育 扮演“鸡宝宝的一家”进行表演活动。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学方案3

活动目标:

1在了解水仙花外形的基础上学习用水墨画形式绘画水仙花。

2初步掌握勾线填色的方法来表现水仙花的形态。

3激发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掌握勾线填色的方法来表现水仙花的形态。

难点:用毛笔作画时线条大胆流畅,能初步运用留白方式。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水仙花的基本部位特征。

2宣纸、毛笔、墨、颜料、水桶、抹布若干。

3ppt课件、示范画。

活动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出示水仙花)小朋友,我们都认识过水仙花,那你能 说说 水仙花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吗它们分别是长什么样子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水仙花有圆圆的球茎,弯弯长长的根,绿绿长长的叶子,还有白白的六瓣花。

二、学习勾画水仙花的外形

1、介绍作画材料

师:今天,我们就来画画水仙花。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毛笔、墨汁、颜料、宣纸和毛巾)

小结:今天我们就要用水墨画的方式画水仙花。

2出示范例,讨论绘画方法

(1)师:你看我们应该先画什么呢(引导幼儿按照生长规律进行绘画:先画球茎)

(2)师:水仙花球茎像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像大蒜头一瓣瓣)

教师示范画出水仙花球茎。(边画边说出蘸墨及握笔注意点)

(3)师:球茎上慢慢长出什么(细细长长的根和绿绿长长的叶子)我先请一位小朋友来画画水仙花的根和叶子(幼儿尝试)

(4)老师也想来画画的,看好老师和他画的方法一样吗(教师示范)现在我们一起来把剩下的叶子画一下吧,我们要把毛笔竖起来轻轻的画哦。

提醒:你们要记住了哦,画叶子的时候要用一笔完成,这样才可以把水仙花变得更加漂亮。

(5)师:最后再画上水仙花的花朵,水仙花的花朵是什么样的呀(水仙花由圆圆的花心和6片花瓣组成的)

教师小结:我们按照水仙花的生长方式从球茎、根、叶子和花朵,现在我们把画好的水仙花装到花盆里吧。(教师添画花盆)

三、学习为水仙花上色

1师:你们看,一盆水仙花画好了,现在我们再来给它穿上漂亮的衣服吧。蘸颜料的时候要把颜料蘸的饱满一点,从上往下进行涂色。

2师:谁愿意来试一试呢(个别幼儿示范)你看这应该怎么上色呢(强调从上向下一笔涂色,留有空白没关系,不要反复填涂)

教师 总结 :一副漂亮的水仙花就完成啦,看看水仙花大大的茎块应该画在纸的什么地方呀(靠下方,但要留出花盆的位置)

四、幼儿动手画水仙花,教师巡回指导

1要求:

(1)根据水仙花的生长规律进行绘画,要注意留出花盆的位置。

(3)画的时候要把毛笔宝宝竖起来。

(4)换颜色的时候要把毛笔洗干净,洗干净了再在毛巾上舔一舔

2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品展示、点评

师:我们小朋友的水仙花好了,真漂亮!你最喜欢哪一盆水仙花呢为什么(评讲点放在用水用墨上。)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学方案4

活动目标:

1、参与调制吹泡泡游戏的肥皂水。

2、观察肥皂泡在阳光下的色彩变化。

3、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大班幼儿关于彩虹绘画作品。

2、调制好的肥皂水一瓶;记录用的白纸一张;彩色油画棒一盒;用于调制肥皂水的小罐子;配好比例的洗洁精、水各放于小瓶子中;吸管若干。

3、幼儿用书第11~12页。

活动过程:

一、欣赏彩虹的,引发对彩虹的讨论。

1、翻开幼儿用书第11页,认识彩虹。

教师:看看画面上有什么那看见过彩虹吗彩虹有哪几种颜色你喜欢彩虹色吗请说说原因。

2、出示彩虹的想象画,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师:老师找了很多关于彩虹的画,看看这些彩虹像什么(弯弯的桥、美丽的彩带。)

二、和泡泡追逐游戏,发现泡泡身上的彩虹色。

1、教师吹泡泡,和幼儿一起玩耍,引导幼儿发现泡泡身上的彩虹色。

教师:彩虹有着七彩光,大家都很喜欢。那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彩虹色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2、幼儿集体记录泡泡的颜色。

教师:这些泡泡都是什么颜色的请你把看到的画下来。

三、自己动手调制肥皂水,制造彩虹。

1、观察教师调制肥皂水的过程,尝试调制肥皂水。

教师:你想玩吹泡泡的游戏吗让我们自己动手,调吹泡泡的肥皂水。

2、在阳光下玩吹泡泡游戏,体验彩虹色的美丽。

教师:知道泡泡是怎样吹出来的吗(教师示范拿吸管蘸一点肥皂水,再轻轻吹出来。)

幼儿自由结伴,在阳光下玩吹泡泡的游戏,观察泡泡上的色彩,看看打泡泡和小泡泡上的彩虹色有什么不同,对着暗处和亮处有什么不同。

活动延伸:

找一找还有那些像彩虹的东西,找到了投放到科学区,自主进行探索(如:对着阳光观察光盘,发现彩虹的颜色)。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学方案5

教材分析:

棒棒糖式样多样、颜色丰富、味道甜美,深受小朋友的喜爱,给小朋友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无尽的话题。因此,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兴趣开展了美术活动《棒棒糖》。棒棒糖的特征,酸酸甜甜的棒棒糖,是整个美术创作活动的基础,孩子乐意去表现这种他们喜爱的棒棒糖。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圆形、螺旋线竖线表现棒棒糖的外形特征。

2鼓励幼儿大胆作画,乐于参与绘画活动。

活动准备:

棒棒糖若干,蜡笔、白纸、范画。

活动过程:

1猜一猜,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猜猜看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什么礼物我请小朋友来摸一摸说说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是棒棒糖的

小结:原来棒棒糖和其他糖果不一样,都有一个小棒棒的呀。

2请幼儿摸摸,看看棒棒糖的形状。

师:我请小朋友来摸一摸,再说一说你摸到的棒棒糖是硬硬的还是软软的说的对的老师把棒棒糖插在外面。

师:哇,好多的棒棒糖啊!我这里还有一个很大的棒棒呢,请幼儿观察棒棒糖的花纹。这些棒棒糖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呢(圆的和扁的、软、硬、有大的小的)

小结:是呀,这些棒棒糖不光大小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摸到手里感觉也不一样,有的硬、有的软,味道呢也不一样有的甜甜的、酸酸的,棒棒糖儿真有趣。

3师示范作画。

师:宝宝们喜欢吃棒棒糖吗老师也很喜欢吃棒棒糖,我还可以把喜欢吃的棒棒糖画下来呢。

我选一个喜欢的笔宝宝,先画一个圆形表示糖,再在圆形的下面画一根竖线表示棒。糖和棒是连着的,画画的时候竖线和圆形要连着,我喜欢的橙色,我就在里面涂上橙色的。书空画一画,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棒棒糖就涂上什么颜色。

师:请个别幼儿用圆形来画自己喜欢的棒棒糖。

我还喜欢画这个扁扁的棒棒糖,找一个喜欢蜡笔宝宝,从中间一圈一圈的往外画,线和线别碰到,越画越大,这个线叫螺旋线,螺旋线表示糖,再在螺旋线下面画一根竖线表示棒,螺旋线要和竖线连起来,这个棒棒糖就画好了。

师:请个别幼儿用螺旋线来画自己喜欢的棒棒糖。

4师出示范画,激发幼儿作画的欲望。

师:小朋友看我把我喜欢的棒棒糖都画下来了,你喜欢吗,你最喜欢那一个棒棒糖,为什么

棒棒糖有的大,有的小,先画一个大的,再来画一个小的;棒棒糖的颜色也不同,有红的,有绿的,真漂亮。

你想不想把自己喜欢的棒棒糖画下来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学方案 实施方案 5篇相关 文章 :

★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学活动方案5篇

★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学活动设计方案5篇

★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方案5篇

★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方案实施方案5篇

★ 幼儿园大班美术主题活动方案五篇

★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学活动方案5篇

★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方案20205篇

★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方案5篇

★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学方案实用篇

★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策划方案5篇

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为改变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效益不高的现状,实施有效教学是一种最佳策略。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本人以为: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实践、实验、讨论等多样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高级思维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亲历活动,参与实践,获得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鼓励创造实践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会、历史短剧、小品等方法让学生的创造思维活跃起来,激活学生主动操作的潜质,使学生真正成为驾驭历史学科的主人,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渠道。

第一,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品尝传道、授业、解惑的创造劳动之滋味。

组织学生参与教学,采取“人人都上,课课到位”的上课责任制,教学内容分配到人,全班共成立4个“历史教研组”。“教研组”职责是课前互相商讨教法、操作程序、反馈群众学生的意见;课后评价上课效果,及时总结。每个主持教学的学生在任务完成后,要写一篇500~1000字的教学札记。教师在全过程充当资料员,提供材料、教参,适时参与指导一定的教法。如果学生选择的教法优于教师的指导教法,教师应充分让学生施展自己的创造才华。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疑难复杂问题,教师应作专题补充。这种让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先生制”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掘了他们自身的特征。在知识的重组和交流中,学生改造着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同时学会了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重组,提高了对知识的概括能力,构建了一个有序、开放、灵活的认知结构,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充当教材中的历史人物角色,体验历史情境,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情感,进而达到培养历史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

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又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让学生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扮演角色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在情感驱动下,主动注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如我执教的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等人,使学生仿佛回到一千多年的历史情境,整堂课教学分成三幕:第一幕——吐蓄使者求婚;第二幕——文成公主西行入吐蕃;第三幕——文成公主在吐蕃。三大幕对比鲜明,重点突出。每一幕都有学生唱主角,既有小组代表的介绍发言,也有各小组之间不同观点的辩论,最后还有学生评委当堂评分和点评,并评出一、二、三等奖和最佳表演奖以及团体奖。角色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宽阔的创造空间,随着活动的日趋增多,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日趋完善和健全。

第三,让学生充当历史与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的“新闻记者”角色,使学生明白历史课堂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将课本知识和学生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扮演社会生活的“新闻记者”角色,不但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述高三历史隋唐文化,介绍著名唐朝大诗人李白时,设计了“李太白与马鞍山、当涂”的活动课。让学生扮演社会生活的“新闻记者”角色自己去收集一些与李白有关的资料,并进一步设计问题:“李白诗人的遗迹对马鞍山、当涂现今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我们现今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我市的旅游资源”通过这些扮演社会生活“新闻记者”角色的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课堂延伸到了社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出自《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尊师重教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可见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等级森严

春秋战国时代是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过渡的时代,是先进的封建生产关系战胜落后的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时代,在学术上是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空前活跃的时代。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

3、决战需求神问卦

春秋时期,两国之间即使要决战,也要在宗庙进行求神问卦,到了战场还要常常要进行卜筑,才能决定是否可以开战。

4、天神祭祀

凡在天之神,都属于天神祭祀,包括祭至高神(天)、各类天体(日月星辰)、各类天象(大雩寒暑)等。祭祀至高神一一“天”

“天”有其喜恶,也会因其喜恶而庇佑或惩罚人间的君主。人间君主自称“天子”,假借与天的虚构的血缘关系来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也因此,郊天之祭,成为了两周时期最为隆重的祭祀。

5、咂酱之礼

中国制酱和食酱的历史悠久,当时的酱叫“醢”,《周礼》记载“百醢”,可见当时制食酱品的发达。

据《周礼·天官》所记,周天子祭祀或宾客用羞“百二十品”,用酱“百二十瓮”,这百二十瓮酱包括醢物六十瓮、醯物六十瓮,都是动植物食料加调味品炮制的复合调料。肴馔百二十品配酱百二十瓮,一肴配一酱,这是周王创下的前所未有的王室饮食制度。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礼仪:

1、“九宾之礼”。

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

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

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

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2、“跪拜礼”。

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

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礼。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

⑵“顿首”:即叩首、叩头。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3、“揖让礼”。

“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一般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较随便的场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种引见,也表示一种寒暄问候。这一礼节,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

4、“袒臂礼”。

又叫“左右袒”,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特殊礼节。所谓“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拥护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于事态严重的场合,通过“袒臂”表示拥护谁,藉以解决争端。相当于今天的举手表决。这种礼节,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

5、“虚左礼”。

古人一般尊崇左,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为尊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

后来经过演变,“虚左”就表示对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给某人留下官位”时。常谦称“虚左以待”。“虚左以待”的行为,就成为尊重人的一种礼节。

_礼仪

 设计好教案,有利于更好地教学。朋友,以下是由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文成公主进藏》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下册《文成公主进藏》教案一

 教材简析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略读课文。有关文成公主的民间故事很多,课文所选的这个民间故事以历史真实为依托,却又与历史有所出入(文成公主入藏发生于盛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当时,大唐周边许多小国甘愿俯首称臣。在青藏高原的吐蕃国国王松赞干布,非常愿意与唐朝交往,以求婚方式以求永好。这次联姻与历史上汉宣帝时昭君出塞一样,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同是两桩比较美满的婚姻,不含有屈辱的和亲关系,因而也就越发体现事情的美好),反映了百姓对文成公主的崇拜和爱戴。

 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文章语言生动,叙述张弛有度,扣人心弦,极富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x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生动的民间故事中,了解百姓传诵的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x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

  课前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x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2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泛。在老白姓的口口相传中,这个真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30课《文成公主进藏》

 3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⒈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①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认读生字生词。

 ③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⒉检查自学情况

 ⑴字词

 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文章语言生动,叙述张弛有度,扣人心弦,极富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简言之,讲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⑶理清层次

 师: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谁能说说哪些部分具体写文成公主进藏(从第5自然段到13自然段,写文成公主进藏。)

 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允婚—进藏—给x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艺;

 或:答应求婚──进藏途中──做出贡献

 第一段(1-4):讲述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

 第二段(5-13):重点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

 第三段(14):点明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三、朗读课文,交流自悟

 1简要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历史事件。

 2朗读自悟第二部分

 ⑴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你能简要说说文成公主进藏中发生了几件事吗

 (四件事。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在沼泽地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头房子纪念他;把乃巴山背走;遇见神鸟天鹅这件事。)

 ⑵如果把这部分的内容简要地讲述,你想怎样讲呢

 (生: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河,翻过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x藏,和松赞干布结成了夫妻。

 生:我想这样说:文成公主向x藏出发,一路上,她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走乃巴山,终于来到x藏,和松赞干布结成了夫妻。)

 师:说得好!一个运用故事中的话来总结,一个概括几件小事来总结,都是好方法。

 ⑶句子解析

 半路上,文成公主在一个叫路纳的地方遇到了一条河,过不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

 (这是极富有神奇色彩的描述。事实上,有河水那么宽的树干吗一段树干搭在河上怎能走马行车课文中这类带有传奇色彩的描写还很多,比如,沼泽地上撒羊毛,因公主无心梳妆树木也有的稀、有的密,移走乃巴山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这样的句子,读出故事的神奇与美好。)

 ⑷读文质疑。

 如: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3朗读自悟第一部分

 ⑴文成公主进藏前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呢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⑵句子解析。

 他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姑娘头上戴的是鲜花,其她姑娘戴的都是绢花。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吐蕃使臣为什么从佩戴花的不同就断定戴鲜花的是文成公主呢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这个姑娘戴鲜花,正是与其他姑娘的区别所在,因为从蜜蜂追花的情景来分析,只有一人戴着鲜花,文成公主也只有一个;从“鲜花”中,他看到的是尊贵和高雅,戴鲜花对公主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当之无愧的;另外,恐怕“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也暗示了真假公主之意吧。从中看出使者的敏锐观察能力和超人的智慧。)

 ⑶读文质疑。

 如: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⒋朗读自悟第三部分

 ⑴师: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段,能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吗

 这件事仅仅是对x藏有好处吗再读读第一句话。

 (文成公主为x藏和内地的关系及x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⑵齐读

四、总结全文

 1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①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

 ②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

 ③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什么也难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④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⑤给x藏带来了许多好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2中心:《文成公主进藏》这篇民间故事,表现了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x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

 3师:文章语言生动,叙述张弛有度,扣人心弦,极富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

 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历史意义(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给国家带来了安定,给百姓带来了幸福安宁。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五、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

 2课下自读《一幅壮锦》《猎人海利布》等民间故事。

 六、板书设计

 30文成公主进藏

 答应求婚──进藏途中──做出贡献

 民族团结

四年级语文下册《文成公主进藏》教案二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课前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一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三、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一贡献。

四、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一贡献。

四年级语文下册《文成公主进藏》教案三

一、创设情境,走近历史

 1欣赏,了解西藏风情。(定格布达拉宫画面,引出古文)

 大家熟悉这首歌吗,听到这首歌会让你联想到什么(生说。)

 青藏高原上独特的风光吸引着每一个人。(放。)

 (定格布达拉宫)1300多年前,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文成公主,为了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了两年多,来到了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给西藏人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

 2古文欣赏,了解历史。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课件出示:“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归国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新唐书。吐蕃传》

 从这段古文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史书真实、简洁地记录了这段历史。那么在藏族百姓心中,文成公主又是如何进藏的呢我们来学习一个民间故事。

 3揭题并板书:文成公主进藏

  二、初读故事,感受故事的神奇

 1知道什么叫民间传说吗(语言浅显、通俗,是民间传说。老百姓口头流传下来的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通过预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预设一、词语积累

 吐蕃 拉萨 路纳 乃巴山 达尤龙真

 使臣 求婚 绢花 青稞 沼泽地

 豌豆 首领 松赞干布 吉祥如意

 读词。哪些词让你联想到西藏

 预设二、课文第5~13自然段写了公主进藏的经过。

 顺势理出课文思路:求婚—— 进藏——贡献

 预设三、进藏途中,文成公主又遇到了哪些事

 指名板书(搭桥过桥 过沼泽 遇到恶乌鸦 遇见神鸟 背走乃巴山 )

 小结过渡:藏族的孩子们就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等他们长大后又讲给他们的孩子听,就这样,这故事在藏族百姓口中传了一代又一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今天,让我们也来说一说这些故事吧。

 3复述故事

 1)同桌合作简单讲故事。(每人讲一件)

 2)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适时评价)

 4。交流:同学们,听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你们觉得她进藏容易吗

 预设一、容易:文成公主能用树枝搭桥、撒羊毛过沼泽、背走乃巴山,她可真(神啊。)就像神话故事中的谁一样 板:神

 预设二、不容易:你从文中哪句话体会到的

 出示倒数第2自然段:“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二、创编故事,体会进藏的艰辛

 (一)在藏族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就是这么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但我们知道,她不是神,而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那么作为一个人,真实的进藏情形又是怎样的不容易呢(看路线图、介绍地名)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历史学家提供的信息吧。

 1。 出示文字: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忍痛辞别了家乡亲人,带着一批能工巧匠,马队驮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行进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唐蕃古道全长3000多公里,其中有100多公里是高寒无人区,一路上气候恶劣,道路艰险,高原上空气稀薄,还会引起强烈的高原反应。文成公主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两年多,终于来到了吐蕃首府——拉萨。

 2。同学们,你们听了刚才的故事,了解到文成公主在进藏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生交流。)为了帮助大家想象,老师给大家提供几条信息。

 (二)展开想象,根据提示扩段训练。

 1让我们尽情地发挥我们的想象,选择其中一条信息扩写成一段话好吗

 出示:文成公主进藏多么艰辛啊!

 2学生扩段。交流。

 3回读课文“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4 小结:正如你们描绘的那样,文成公主就这样顶着高原恶劣的气候;忍着背井离乡的痛苦;怀着建设西藏和让藏汉人民永远团结的美好心愿,在这条崎岖的唐番古道上跋涉了两年多,在艰辛跋涉的过程中,留下了这个大唐女儿多少思乡的泪啊。这就是真实的文成公主,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又脆弱又坚强的真实的文成公主,她,是一个“人”。板:人。

 三、再读故事,体会文成公主作出的贡献

 一)读懂文成公主对西藏的贡献

 既然文成公主是个人,为什么在老百姓口中却成了神了呢

 1课文最后一段。“往来更密切了”有多密切(师补充:在文成公主和亲后200多年间,藏汉两族人民没有发生战争,为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他技术”还有哪些技术(师补充:她在雪域高原传播汉族文明,使藏族人民学会了医药、历法、种植、纺织等技术,在藏族人民心中,她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无所不能的神圣的观音菩萨,被称为“绿度母”。所以,在人民的心中,她可不是个普通的人,而是个神。(板:神)

 二)读懂人民对公主的情感

 1你们能从文中哪些字里行间读懂人民对她有着深厚的情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

 (“内地桥”、“牛羊肥壮”、树木稀疏、公主脚印)

 师解说:藏族人民把身边的一切都与公主联系起来,还有这公主柳、公主庙、各种寺庙、唐卡上的公主塑像等等,人们用各种方式怀念她。有关公主的传说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开遍了整个雪域高原。(配以、青藏高原音乐)。

 小结:人们就把这种对公主的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化成这朴素的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这也是民间故事的特点。

 2播放录像,升华情感。

 文成公主入藏,虽然在史书中只留下了34个字,但却永久地留在人民的心坎里。

 再读:“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归国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新唐书。吐蕃传》

四、板书设计: 文成公主进藏

 五、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和《猎人海力布》两个民间故事,也可以广泛阅读其他资料上的民间故事,然后在班级读书会上进行交流。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探讨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围绕着“我眼中的文成公主”对课文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由于《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激活思维,了解本文作为一篇又传奇色彩的故事具有的夸张地写作手法是本节课的授课重点。让学生能多角度地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培养学生发散能力的一种方法。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很积极的。但个别学生纠缠于现实和书本的情景中,没有真正投入到文本中发出了“为什么不飞鸽传书以确定松赞干布又没有死”这样脱离古代情境的问题说明教师在设置情境时还应首先介绍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带领学生走进唐代。这样学生真正投入到情境中,课程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人教版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怎么写下面由我为您整理的“《氓》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掌握“比兴”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3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对《氓》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的同情。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3体悟比兴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好处,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创作的兴趣。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氓》

 一、温故知新

 1集体朗诵全文,思考:

 ⑴男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明确:男:急躁 无信义 自私自利

 女:善良 热情 任劳任怨 不畏贫苦 坚强

 ⑵“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叶和斑鸠这是什么手法

 明确: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浓厚,或女子容颜润泽。

 以桑树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感情单薄或女子容颜衰老。

 以斑鸠贪食桑葚比喻自己自陷情网,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

 比兴: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辞”

 比:比喻拟人 兴:借物抒情

 活动2活动《氓》

 二、拓展延伸

 1、听音乐,**《刘三姐》藤缠树。思考,作者为何写藤、树等意象

 山中只见藤缠树

 世上哪见树缠藤

 青藤若是不缠树

 枉过一春又一春

 竹子当收你不收

 笋子当留你不留

 绣球当捡你不捡

 空留两手捡忧愁

 连就连

 我俩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连就连

 我俩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明确:⑴所咏之物与欲咏之物必须具有相关性。

           ⑵所咏之物必须符合一定的情境。

 2、练一练

 合作探究:找出下列诗歌或歌词中哪些句子用到了比兴手法,作者为何从这些意象说起并说说比兴手法的好处。

 关雎(节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仍而生。

 陕北民歌 蓝花花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①,蓝格英英的彩②,生下一个蓝花花③,实实的爱死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蓝花花好。

 青线线蓝线线:绣花线②蓝格英英彩:蓝得发亮耀眼。 ③蓝花花:心爱的女孩子

 附:青线蓝线是如何发端,引出可爱的蓝花花的呢这要从几个方面分析:首先是地点语境,这首信天游流传在陕北黄土高原上,那里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黄土,山连山,坡连坡,蜿蜒流过的黄河也是混黄的泥浆,在这样漫天漫地的**世界里,清澈的水是让人渴望的,是给人美感的,能让人想到水的那些颜色也都是美好的,歌词中的“青”和“蓝”就是能给人这样美好联想的颜色,而且还泛着动人的“莹莹”的光泽,所以是“爱死人”的。那么“线”在这里又充当了什么角色呢这又要从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来分析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子的应具备的美德其中有一条是:“妇功”,也就是过去女子在家做的家务还有纺织、刺绣、缝纫一类的工作。线,就是做这类工作必不可少的材料,所以,“线”这个意象是和女子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以美丽的线起兴,引出动人可爱的女子蓝花花,就顺理成章了。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①牖:窗户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②荡子:浪游不归的男子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将①进酒(节选)

 李白 ①将(qiāng):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诗文解释

 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会回还。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我们真要干杯三百。

 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华易逝,一去不返,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抒发 “巨人式的感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自高原奔泻而下,似从九天而落,其浩大的声势,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动。李白写黄河的诗句还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这其中尤以“黄河之水天上来”最为脍炙人口,成为赞美黄河的千古名句。

 3教师总结:比兴的作用。

 结构作用:

 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2、暗示内容

 3、起过渡作用

 内容内容:

 1、唤起读者丰富联想。

 2、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活动3练习《氓》

 三、创作时间

 1运用比兴手法,写一首小诗。

 活动4作业《氓》

 四、家庭作业

 1研究性学习题目:《方文山歌词比兴手法之研究》。

《氓》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

 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

 教师备课系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ǎo

 五、具体分析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 :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 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六、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

 二、字词归类

 1、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三、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四、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中课文《边城》主人公心理活动过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产生的作用以及作者对人情美、人性美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明白《边城》不是挽歌,而是一首希望之歌。

关键词《边城》 心理活动 情节 文化内涵

中篇小说《边城》是20世纪中国最优美的小说之一,也是作者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在这里,作者以其三十年复杂的人生阅历为基础,将自己对人类生命与人性的释放形式及其原因做了深刻的探究,精心结撰迤逦成篇,形成了以翠翠为中心的一段美丽的悲情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最让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心理活动对文章的作用以及作者对朴实的湘西文化内涵的理解,如何突破这一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的:

一、从故事情节入手,了解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的作用

小说描述了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并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与此同时,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他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主人公生活在湘西秀丽的环境中,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像那里的山水一样纯朴。这样的景造就了这样的情,要理解这一点,必须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读文章,熟知故事情节,从而准确把握内涵。

二、从纯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把握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小说中的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在这里发扬光大。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必须指导学生探究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分析纯朴的人情,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自私的想法而自责。在小说的最后,她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出她对爱的执着。主人公的外公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唯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在她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分析,明白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与其产生的心理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明白了这一点,也就突破了难点。

2分析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了解其心理活动产生的过程。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的身上也流露着孤寂的色彩。如主人公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有着无比深沉的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她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无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又如主人公天保兄弟,天保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终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可以说,《边城》中的每个人都在孤独中挣扎着,最后“也许明天回来”,也许只是孤寂中的自慰罢。

3从文化内涵理解作者对人情美的赞美。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优美、健康而义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相对于什么而言呢这又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所以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心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同时,作者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的追忆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崇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所以,在教学《边城》时,教师应避免只在形式上或内容上归纳,或谈它的散文化倾向,或谈它的乡土意味,而是要从文化入手,洞察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挖掘其中深刻的内涵。

总之,在教学《边城》时,注意作者是围绕翠翠的爱情悲剧写出了“母女两代共同的命运,”祖孙三代令人心酸的遭遇,寄寓作者理想中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展现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严厉地抨击这个处于腐烂状态中社会的不合理。尤其是小说那个寓意深长的结尾,既揭示了人物和作者燃烧的情感和对未来的热情,也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让学生理解到《边城》不是挽歌,而是一首希望之歌,才能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9

[2]汪曾祺独坐小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3]王吉志沈从文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1992

[4]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高中语文(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574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