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有:
一、日常琐事对两人爱情的消解力量。
二、性格原因。涓生是一个懦弱而自私的人,思想不成熟,他缺乏男人应有的责任感与担当。
三、家庭经济问题。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家里的经济问题导致了他们爱情的破裂。
四、社会经济基础的原因。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滞后,也导致他们的生活困难。
《伤逝》简介:
小说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
《伤逝》语言优美凝炼,富有诗的情韵。开头结尾部分有些语句的故意重复,不仅在结构上起着贯通前后的作用,而且有物是人非之感,加强了抒情气氛,有助于主题的表达。有些句子写得委婉含蓄,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一、理解:
爱是一中精神状态,让精神有所依附,必须有物质的存在,人活着就是让物质基础存在着,所以爱才有所依附。
人必须在物质生活允许的前提下,爱情才会绽放他的美丽。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无法存活。古人有云:饱暖思*欲!只有衣食得到解决,才会有心情有精力享受。爱情本就是最奢侈的享受。古往今来的经典爱情,那个不是建立在充足的物质基础上的?至少我没有听说过乞丐的美满爱情故事。那些美好的爱情故事,大多是王子与公主类型的。凄美爱情,一半是有物质基础的,另一半就是因为没有物质基础而扼杀。
二、作品简介: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现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三、故事梗概:
涓生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对当时的统治阶级怀有不满,但又不能与社会决裂。他嘲讽自己:我在教育局里做事,就像鸟贩子手里的小鸟……我很怕日子久了,翅子麻痹,将来忘却了飞翔。他感到孤独、空虚和寂寞。这时,子君闯进了他的生活。
子君是一个判逆的女性,她在追求个性解放,冲破封建家庭牢笼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坚决态度和勇敢精神,赢得了涓生的爱慕。他俩无视社会的嘲讽和流言蜚语,毅然结合在一起。生活条件虽不优裕,但两颗心却沉浸在爱情中,还有过短暂的幸福生活。然而,他们毕竟阅历不深,他们不理解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下,是不可能有长久的幸福和安宁生活的。
无情的现实,使他们陷入了困境和矛盾,接踵而来的是:繁忙的家务劳动;爱情上因缺乏新的滋养,逐渐停滞、凝固;加之两个人在性格、思想上的差异,发生了一些磨擦。更严重的打击是,他们不能为社会封建势力所容许的那种超越规范的结合,终于导致涓生被解除了在教育局的职务。
涓生曾一度寄希望于依靠自己的翻译工作和著述生活,但很快就遭到现实的残酷嘲弄。面对黑暗的社会和冷漠的家庭,涓生醒悟到,他们沉浸在盲目的爱情之中,而将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他决心趁自己的翅膀还没有忘却张动的时候,去寻求新的生活道路,可是他对这一道路也还并不确切地了解。
涓生的变化,引起了子君的疑惧;子君在爱情上所作出的试探,更激起了涓生的烦恼和痛苦,迫使他偏激地向子君剖析了他们大半年来共同生活的不幸,表明他们的盲目爱情生活应该结束了。曾为寻求爱情幸福而显示过勇敢和迸发过性格火花的子君,终于因受时代的局限,在爱情的幻灭中,在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下死亡了。
子君死后,涓生陷入极度悲哀与终结恨之中,他谴责自己是一个卑怯者,痛斥自己不该让子君负着重担在绝望中走尽人生的旅程。
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这个爱情的绿洲。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总的来说,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灵魂!当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爱情更加不用说了。
其次,涓生和子君他们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最后,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轻松自如的心态,他们的爱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
总之,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失败,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那沉滞的“铁屋子”里面,同时他们自身的性格所表现出来的弱点和经济的困顿也是他们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要想得到真正的爱情自由,必须打破那沉滞的“铁屋子”,做一个真正的觉醒者,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要“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
《伤逝》创作于1925年10月,是鲁迅创作的知识分子题材中唯一描写爱情的作品。鲁迅很少写爱情,然而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伤逝》却超越了无数的爱情小说,一针见血地直击爱情的本质。鲁迅通过这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爱情的观念:“人必须首先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毋庸置疑,真挚而又深刻。与许多古典爱情小说的人物设置如出一辙,富家千金爱上穷小子,两个人冲破爱情的重重阻碍,最后才走到一起。但是与古典爱情不同的是,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却是以悲剧收尾。
当爱的激情退去之后,剩下的只有满地的鸡毛。涓生和子君在面对外来的阻力时总是齐心协力地一致对外,但是当他们真正达到自己的目标,能够共同生活在一起了,他们的生活却不似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扛过了大风大浪的他们终究是败给了柴米油盐。
爱一个人的时候她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我只要看见她两眼注视空中,出神似的凝想着,于是神色越加柔和,笑窝也深下去,便知道她又在自修旧课了,只是我很怕她看见我那可笑的**的一闪……”曾就连发呆都觉得很美。而当在一起后,对方的缺点也就慢慢显露出来了,当婚后的子君一味沉浸于饲阿随,饲油鸡的小家庭的幸福中,书也不读了,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时,生活不优雅的一面开始展现了。于是子君的爱情便日渐消退了,最后剩下的似乎只有厌恶。
虽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是当爱情遇上实现,不见得爱情就真的能战胜一切。虽然很世俗,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时候,现实确实是爱情的基础条件之一。正如鲁迅在书中写得那样:“人必须首先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
《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但《伤逝》这篇作品着重的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在怎样地迫害涓生与子君,而是在于写出涓生与子君怎样去面对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迫害。它是以涓生与子君作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对象的。归根结底他们爱情的破裂,原因只能从他们自身上寻找,因为社会的迫害顶多只能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却无法剥夺他们的爱情。明眼人都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情只是缘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并不甚实质,恐怕难以维系;而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深至,但其内容也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那么,最后必然是要归于幻灭的。爱情和自由,到底哪个更重要?王子娶了公主是童话的结局,但不是最后的许诺。“他们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现实中也远没那么轻描淡写的笃定。究竟这样的认可形式是一种冗余还是神圣。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已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涓生与子君的确是从昏睡的梦境中清醒了,然而觉醒仅仅是斗争的开始,他们醒后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这个目标似乎对他们也并不重要。现实主义作品的伟大之处便在于此——关注现俗,指明并试图解决其弊病。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这样诠释爱情:“人的本质是自己选择的,选择以自由为前提,人被判定为自由,必须独自承担选择的后果。”或者柏拉图式的爱情或者自由主义者的爱情,根本就没有什么朝夕相随、生死与共。爱情为什么会干扰自由,或许是因为简单的情欲吧。很多人愿意为了爱情而失去自由,小女人情怀其实无可厚非;好多大老爷们叫嚷着孤独,那不正是驴子渴望马轭的哀鸣吗?
文中涓生与子君的结合导致了两个结果:疏离的人际关系和自主性的丧失。阅读者心中是否包含着这样一种了然认定的观点:婚恋就是自由的对立物。我不知道自由和自我的分别,也就不清楚爱情如何在平淡的婚姻中湮灭,自由如何在真挚的爱情中崩塌。这湮灭和崩塌是自然而然的吗?孤独者渴望伴侣,是否随着伴侣的入侵,自由就烟消云散?这些人们嘴里的必然对立与现实中的偶然和谐,到底有怎样的玄机?是我们想太多,还是生活原本如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