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习俗不同,各个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老百姓,更是以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情演绎着他们民俗文化。 \x0d\ 我们且来看看这陕北人民的婚嫁习俗: \x0d\\x0d\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在旧时特别讲究门当户对,多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定。婚嫁仪式城乡大同小异,略有区别。 \x0d\\x0d\ 儿女婚事,一般先由父母托媒提亲,经双方家长调查(诸如年龄、品行、门风等)同意后,即择日定亲。定亲一般由男方送女方家4色水礼(烟、酒、肉、糕点之类)、首饰、布料、粮食、衣物和彩礼,女方也给未婚夫馈赠鞋、帽或衣服等作为双方定婚之礼。 \x0d\ 双方同意定婚后,便是择日迎亲结婚,结婚为新婚夫妇一生最为隆重的仪式。 \x0d\\x0d\ 结婚迎亲由迎人婆姨1—2人,男子数人组成(去时为单数,回来时与新娘合为双数),同时携带“离母糕”、“大馍馍”以及新娘上轿衣服、首饰品并抬花轿(没有花轿则骑毛驴)。还有锁呐鼓乐队,大吹大擂,去新娘家迎亲。届时新娘家备以丰盛酒席和佳肴款待迎亲宾朋。然后,女方家也同样约请本族和亲戚中妇女3至5人,男子7、8人组成送亲队伍,并携带陪送嫁妆前往送人。 \x0d\\x0d\ 新娘坐轿或骑毛驴,均应面戴红纱巾,也叫“盖头”,一路上鼓乐高奏,路人争睹,热闹异常。 在新娘迎回进入洞房之前,婆媳之间互赠见面礼,生活特别富裕者互赠手镯、戒指、耳环等,一般平民则赠内衣、兜肚、针簪等。新娘、新郎进入洞房后,在旧时还有“踩四角”、“揩脸”、“上头(结发)”、“吃儿女扁食(意为多儿多女)”等风俗。而后设宴招待送人亲戚和前来祝贺婚礼的所有宾朋。 \x0d\\x0d\ 入夜,则是闹洞房,由同辈年轻男女与新郎、新娘逗趣取乐,闹房内容,花样翻新,丰富多彩,兼大欢喜。闹房结束,新郎、新娘共进晚餐。最后是“送儿女馍馍”。旧时由婆母身着山羊皮袄,一手持擀面杖,一手以升子端馍头7个。用擀杖戳破洞房窗户纸,将馍投入洞房,并念念有词曰:“手里端个升子,来年抱个孙子,拦门敲一棍,孙子一大群”。以此祈求五男二女,后继兴旺。然后夫妻“收四角(床铺四角置放的红枣、核桃、银针、红线)”,同榻就寝。 \x0d\\x0d\ 次日晨起,新娘梳洗打扮,谓之“开脸”。早餐后,新郎新娘出洞房举行礼拜。先拜祖先,次拜高堂,夫妻相拜,再拜媒人及所有亲朋来宾之长者,谓之“见大小”。凡受礼者均馈赠礼钱,置于盘中,由新郎端至洞房门口,新娘从盘中抓一把钱,谓之“抓拜礼”,所抓之钱属新娘之私房钱。礼拜后,开午宴,新郎新娘逐席斟酒礼拜,谓之“拜席口”。饭后亲戚宾客分别各自返回,至此,迎亲结束。 \x0d\\x0d\ 次日,新娘陪同新郎回娘家,谓之“回门”。新郎回门期间,新娘家户内近亲分别宴请女婿客(新郎),新郎首次回门,宴请就餐均坐上席,不分老少长幼都应予新女婿敬酒(但下次再去岳父家则无此俗)。新郎新娘返回时,新娘父母同行而去,叫作“看回门”。双方父母,互称亲家,同桌而坐,频频举杯,促膝谈心,甚是融洽。至此婚礼仪式全部告毕。
筷子的文化象征意义
筷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中国人一直使用筷子,并仅仅因为它只是一个吃饭的简单工具,而是因为它身上所传载的文化习俗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筷子的文化象征意义是什么呢?
筷子的文化象征意义1一、筷子的传说与起源
筷子的历史悠久,但是对于它的起源历史上众说纷纭,有的记载甚至追溯到了神话传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筷子起源于中国,最多出现的说法还是它诞生于大禹。传说当年大禹在治理水患的时候,由于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煮熟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直接抓吃。然而大禹他们也不想等肉冷却了再吃,于是就用两根树枝把滚烫的肉夹起来吃。其手下纷纷效仿,于是这两根树枝就成了筷子的雏形。据《礼记》记载推测,刚开始人们也是直接用手进食,但是后来火的出现,人们开始吃熟食,但是在烧烤食物个过程中,需要用木棍来翻转食物,并且在炊具器皿中的烧煮的肉块以及蔬菜,也需要借助木棍来取食。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就发展出用木棍来夹取食物,也就逐渐衍生出了筷子。
二、筷子的文化意义
筷子作为中国的“专利”,体现了一些独特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倡导“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细看筷子,一头方一头圆,方的那头代表着地,圆的那头代表天,象征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其次从筷子的取材来看,都是来自自然界,也反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观。筷子的使用则表达了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相比于西方用刀、叉等工具随意切割食物,让人感到一种一种暴虐和一种舞刀弄叉的张狂;那么东方人用筷子温文尔雅的夹取食物就显得更加内敛和含蓄了。
三、筷子与婚俗
中国的筷子除了用于吃饭之外,还在民间习俗中扮演这有趣的角色,也许是中国人对于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用品往往要赋予它某种观念和含义,而筷子就是这样一种用品。在古代,每当家里有女怀了孕,娘家人就要送一双银链吹针带帽小筷给女婿挂在床头,这双筷子由三部分构成,最上面的葫芦形银挂环象征着户内多子,中间是一个银质中国结象征着母子平安,下面的带帽筷子象征着快生贵子。而中间的银质中国结就是现在流行的中国结的始祖。
在中国某些仍然保持着传统风俗的地方,新娘出嫁,嫁妆里一定要有两份为新婚夫妇准备的碗筷并用红绳绑在一起,称之为子孙碗,这不仅表示新婚夫妇从此要共同生活而且筷子的筷与快速的快谐音,有预祝快生贵子之意。在我国北方农村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风俗,每当新婚之夜闹洞房时,亲友们就会从外面往新房里扔筷子以示吉祥如意早生贵子。我国的南部民俗中关于筷子的谐音象征也很多,广东某些地区新郎新娘入洞房时要喝桂圆汤,不是用汤匙吃而是用红筷子吃。这取“筷”、“桂”、“子”三字的谐音,以讨“快生贵子”的好兆头。在陕北的婚俗中,要用一根红绳把一双红筷子连上,并且这一对筷子无论在长短、色泽还是花色上都必须十分考究,表示新郎新娘会成双成对、情意绵绵、快快活活的过日子。如果这对筷子不相配,就意味这对新婚夫妇以后的婚姻生活中会出现疙瘩,因此这对筷子的要求非常严格,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在陕西乾县的婚俗中,新娘离开娘家,要边哭边将一双筷子仍在地上,然后随迎亲队伍上路,到了婆家后,又要从地上拣起一双筷子。这一丢一拾的两双筷子,有着三种意思。先说仍筷,寓意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以后就是别家的人了,不再是娘家的人了。然后是拾筷,意思就是新娘从此以后就是婆家的人,要与婆家同甘共苦。那么第三层含义表示新娘以后要结题婆婆挑起全家和面做饭等家务的重担,要精打细算、节衣缩食。这仍筷拾筷的风俗,反映了西北黄土高原教育新婚夫妇勤俭持家的传统。在婚俗中,筷子无论是作为陪嫁还是用作求子,其中都暗含了连接之意,作为求婚的筷子表示未婚和已婚两种状态的连接,作为求子的筷子表示男方和女方的连接,在这里筷子就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连接符号融合在这些习俗中了。
四、筷子的礼仪禁忌
在民间,同样有很多关于筷子的禁忌。一忌敲筷,就是用餐是用筷子敲击盘碗,这种行为被看做是乞丐要饭,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错误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二忌祭筷,有人偶尔会把筷子直插在饭碗中,因为汉族的传统中多是给逝者上香时才会把一双筷子插入饭中。三忌迷筷,就是举着筷子而不定。四忌翻筷,就是用筷子在碗底挑菜捡食。五忌刺筷,把筷子当叉子使用叉食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六忌拉筷,就是用筷子吃口中的鱼和肉。七忌泪筷,就是把筷子当勺子用,在汤中捞东西。八忌剔筷,就是把筷子当牙签挑牙缝。九忌吸筷,将筷子放在口中吮乳汁也是极不雅的。十忌指筷,说话的时候拿着筷子指别人被人视为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在某些地方,吃饭的时候筷子不能掉在地上,如果哪个小孩不小心将筷子掉在地上,就会招致家长的责罚。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已经过世的祖先长眠于地上,不应该受到打扰,筷子落地会惊扰祖先,这是大不孝,也表达了人们对鬼神文化的一种敬仰之情。
筷子的文化象征意义2一、筷子的起源
筷子文化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筷子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石器时代,而关于起源,在民间有三个不同的说法。
1、姜子牙最开始用两根细竹丝体出来食物里面的毒,于是从那以后,他便开始用两根竹丝吃饭。四周的邻居们也有样学样,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于是郊仿的人越来越多,这一习惯也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2、妲己用玉箸挟菜喂纣王,然后这种挟菜的方式慢慢传到了民间,于是便产生了筷子。
3、大禹在治水期间,因为不想白白浪费治水的时间,便用两根树枝将汤里面的肉夹出吃,而大禹手下那些人见之便纷纷效仿,于是便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二、筷子的文化历史
筷子最开始称为“箸”,后来又因为“箸”的谐音为“住”,而“住”又是代表一种停滞的意思。在古代那些商人们因为生怕商品卖不出去,便想到将“箸”取其反义,改称为“筷”,取其“快”的含意,这样商品便会卖出去很快,从此生意就会兴隆了。就这样,“筷”很快便代替了“箸”而传了下来!
中国的筷子文化习俗
中国自古以来便“崇尚民以食为天”,而筷子又在这当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在食中,讲究一个色、香、味俱全嘛,因此,筷子作为最早的餐具之一,当然在造型上有很多的讲究与追求。筷子由于实用性的重要,在造型上多是以上方下圆,素有“上端有棱,手握不转;下端光滑,不伤唇舌”一说。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用材上也丰富了其繁多的品种,有以金、银、铜铸造的';又有以玉、珊瑚、象牙、屎牛角雕饰而成;但更多的是用竹、木、树脂而成,然后色彩也各有不同。而这些在日常生活使用中,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化,一双小小的筷子中便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习俗。虽然在现代很多这些文化习俗已经淡化了,但很多还是保留了下来,因此为了不在使用筷子的时候给别人笑话自己,我们还是有必要多了解一下这些筷子文化习俗的。
筷子的文化象征意义3筷子的使用有哪些禁忌
筷子古称箸,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在民间,筷子的使用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如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饭的正中央、不能交叉地放着、不宜失手掉落在地上等。
1、忌用筷子敲敲打打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看见叫花子、乞丐在向人讨要饭菜和钱财时,都是用筷子不停地敲打碗,以此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有些人甚至在饭桌上也用筷子敲敲打打,这是一种极其不礼貌的动作。还有一些人吃饭时用嘴嘬筷子,这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一般出现这种行为都会被认为缺少家教,同时也容易给对方产生留下不好的印象。
2、忌用筷子仙人指路
所谓的仙人指路,指的就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饭桌上与别人交谈时用筷子指人,这样的行为也通经常会让人感到厌恶。
3、筷子忌三长两短
三长两短,在中国的习俗上,都是比较忌讳的。所谓筷子的三长两短,指的是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大不吉利,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后要装进棺材,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在吃饭的饭桌上,也十分忌讳这种把筷子摆得三长两短的行为。
1、嫁妆
女方父母会为自己的女儿准备陪嫁钱,如果女方嫁的比较近的话,女方父母还可以为女儿陪嫁家电,同时,女方的洗漱、衣服、鞋子,都由女方家长准备,必须是双份儿的。
2、迎亲队、放鞭炮
一般而言,新人在举行婚礼前,新郎新娘双方不能见面,第二天早上新郎带着迎亲队伍,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来到新娘家迎娶(虽然现在禁止放鞭炮了,但祝福仍在)。迎娶交通工具由以前的花轿到现在的汽车、马车或自行车所取替。
3、压轿
老主家互相交代后,新郎要求婚,单膝下跪,送上手捧花,新娘点头后方可抱着新娘上花车。轿夫抬上新娘刚要起步,新娘的弟弟又来挡道,并坐入车中陪姐姐走一段路,娶亲人给红包后才下来。
4、回门
结婚后新娘要和新郎一起回娘家(居住相同天数),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回门算是婚礼的收尾了,在婆家和娘家对住的天数因地方差异也各不相同。
5、彩礼
给娘家的彩礼钱,比较吉祥的数字,彩礼多少一般根据男方家庭条件而定,如8千8,4万8,6万8,8万8等等。给女方彩礼的时候,女方适当会退点儿彩礼。
满族的婚俗:
满族人与其先世女真人一样,在其婚姻习俗中,保留着许多比较原始的婚俗。最明显的是“劳役婚”或者说是“买卖婚”。在建州女真人中,流行着“男下女”的风俗,也就是男女婚配时,男往女家,男子要到女子家中向女方长辈叩头,请求女方家长的认准。女方家长同意以后,男方家要送给女方家彩礼,又马、牛、甲胄、弓矢、衣服、奴婢等等。有的因拿不起彩礼,要在女家服役,也有因凑不足彩礼数而终生不得娶者。这种买卖婚在满族社会中保留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不过性质有所变化而已。
满族社会早期还盛行收继婚制,也就是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后,妻其寡嫂。此俗在被深受儒家伦理观念浸染的社会视为"**"。在满族社会,受到法律的严格禁止和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这种婚俗在经济尚不发达时期,起着防止财产外流的作用。《李朝实录》记载的建州左卫酋长凡察之母吾也巨先嫁挥厚,后嫁挥厚的异母弟包奇,就是这种收继婚的现象。在清代传闻很久、闹得沸沸扬扬的孝庄皇太后下嫁多尔衮一事,也是收继婚的最好例子。
满族早期家庭内由于实行收继婚等原因是实行一夫多妻制的。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娶有三个妻子,努尔哈赤娶过九个妻子,他的兄弟也都是多妻的。在努尔哈赤的宫中,除了妻子“众福晋”之外,还有被称为“小福晋”的人,这些人在努尔哈赤的后宫中称为“庶妃”,以及连“小福晋”名分也没有的女人。这种并妻之制直到雍乾时期才被革除。而民间的并妻之制直到清末还有遗孑,与汉族的妻、妾制明显不同。
辽河流域的满族的婚嫁习俗,一方面延袭本民族古俗,另一方面受汉族婚俗的影响,出现了满汉风俗糅杂的现象。从定亲到完婚,都有一套完整的礼仪。辽河流域的婚俗与其他地区不一样,就拿东北地区来说,居住在东北北部的满族更多地保留满族先人的风俗,而在南部地区的满族人更多的掺杂汉族婚俗色彩。即使在南部地区的辽河流域,各地的婚俗也不一致。
辽河流域满族婚俗,一般地说,在女子成年以后,父母即为之议婚。先由媒人通信相见定亲。议定之后,不用庚帖只以簪珥等作定礼,称之为“放定”。这一天,女子盛装出见男家尊长赠以钱币,谓之“装烟钱”。
纳聘日,男方的尊长带领新郎到女方家,拜见女方的父母及尊长,谓之“叩头”。在这一天,将男方所送的聘礼陈列在祖先的神案前,两家亲翁并跪在神案前,酌酒二盅,互递醮祭,名曰“换盏”。
“打下处”、“插车”之俗是满族婚礼中的传统风情。努尔哈赤家族娶蒙古部落之女为妻,都是由女家送至中途,由男家迎接。科尔沁的莽古斯贝勒嫁女给皇太极为妻,皇太极前往迎接,在辉发的呼尔哈达会见后,即设大宴成婚。近代有的地方取消了"插车"之俗,一般在结婚前一日,路近的,新郎驾彩车迎归;路远的,女方家用四马车载着嫁妆送女子至男方家,在车前有身强力壮的男子数人,乘马先至。这时,男方家门口事先放置好长案,在上边摆上三大碗酒,待客人到后,满饮此杯,名曰“迎风酒”,亦称“下马杯”。饮毕,车马继至,进室内安置嫁妆。新嫁娘假宿别家,名曰“下处”。第二天吉时,用彩车迎归。
迎亲时,新娘上彩轿,脚不许落地,由女家兄弟抱着上轿,俗称"抱轿"。新娘下车后,新郎下车后,新郎执马鞭轻打新娘三下,或由新郎朝轿门射三箭,然后拜堂成礼,说是为了驱赶黑煞神。
拜完堂后,新娘先不入洞房,事先在洞房的右边设青布帐篷,里面放上被褥,新娘坐在其中,这是满族婚礼中的"坐帐"风俗。待新娘亲属辞归,车马已经走后,骑马的人后行,新郎在门前案上,给每人敬三大碗酒,名曰"上马酒"。这时,新郎才移入新房。
满族生儿育女的风俗,带有浓郁的狩猎民族的古朴、粗犷的味道,有的还沿袭狩猎时代的古风。
“落草”,是指出生,是满族的生育风俗。在很早以前,满族妇女生孩子,都在土炕上,临产前,把炕席卷起,在土炕上铺一层谷草,产妇在谷草上分娩。相传祖先生下时在草窝,为了不忘本,后人沿袭此俗。
满族风俗,生男要悬弧于门左,生女设幌于门右。弧并不是真的弓箭,而是用小树条揻成弓,用红丝线作弦,中间插一根羽毛做的小箭。待满月后,将小弓从门上取下,拴到子孙绳上。有的地方将它称之为“公子箭”,寓意长大以后不忘崇尚武功,进取功名利禄。
受汉族影响,满族生孩子也有“做满月”、“蒸百岁”、“抓周”等习俗。婴儿满月,娘家要送绣花帽、衣服、玩具等,谓之“做满月”。婴儿一百天,娘家送馒头一百,谓之“蒸百岁”;赠钱一百,谓之“百岁钱”。婴儿至周年,在婴儿面前,放刀剪、彩线、玩具、弓箭、砚墨等,让婴儿任意抓取,以观其志,谓之“抓周”。
在清代,满族生男孩后,要到旗属衙门登记造册,领取“银子钱”,称“吃钱粮”,作为八旗"幼丁"。也有终生不领钱粮的余丁,满语称"苏拉",又称"闲散"。凡吃钱粮的,长大以后要披甲当差,身为八旗兵丁就不能任意迁居它处。清朝晚期,许多八旗世家基于八旗制度的束缚和生计的艰辛,出旗为民,生育子女不再“吃钱粮”了。
满族育婴睡摇车。在古时候用桦树皮制作,长一米有余,宽六十多公分,两端呈半圆形,微微翘起,如同小船。现在有的地方还用摇车,大多都用椴木薄板制成,边沿制上红漆,绘制花纹,书写“长命百岁”,“龙凤呈祥”等吉利话。满族喜欢婴儿睡个扁平头,婴儿出生,世代相传,至今不改。居于北方的汉族也因袭其俗。
满族“换锁”之俗比较普遍。生孩子时悬挂于门旁的弓箭或布幌,待满月后收回拴在子孙绳上。子孙绳又称"锁钱",装在西墙正中的子孙袋里,那里是佛头妈妈的神位。相传佛头妈妈是保护婴儿之神,每年春秋两季,需向佛头妈妈祭祀求福。开祭时,将子孙绳从佛头妈妈神位一直拉到院里,院内设香案,摆打糕、香碟之类,案桌腿上绑一柳枝,子孙绳拴在柳枝上。家中未字男女和抱小孩妇女跪于案前,众人叩头。萨满先以柳枝蘸水遍洒在孩子头上,接着捧着香碟在每个孩子面前熏一下,谓之驱邪避毒。随后,取下子孙绳上的五彩线,分别套在孩子们的手脖和脚脖或颈上,过了三天,再收回贮存在子孙袋中,谓之"换锁"。现在的满族人虽然已不再搞祭祀活动,但每年春秋仍然有挂锁的习俗。
陕北的婚俗(下面网址里更细):
陕北的婚姻习俗有四种:一种是“娃娃亲”,在小孩四五岁时由父母所定;一种是“童养媳”,是旧时因女方家生活困难,父母将未成年的女儿卖到男方家,到十三、四岁再完婚;一种是自由恋爱;另一种就是汉族传统的“媒约”式婚姻。
“媒约”式婚姻在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同意后,先由女方的母女到男方家去看,如果女方接收了男方的礼物,说明婚事有成,就选日子举行订亲仪式,再择吉日结婚。 迎亲那天,男方家的迎亲队伍一大早就出发,到达女方家后,无论时间早晚,都要先吃早饭,再吃午饭。吃完午饭,娶亲队伍向男方家进发,沿途遇村即吹乐,以示庆贺。轿到男方家村口,一老者手端盘子,盘内放两碟菜一壶酒,在路口恭候,由媒人代表大家喝一杯酒,叫做“接路”。花轿进院后,由新郎接新娘出轿,叫做“撤帐”,接着即举行拜天地仪式。
拜完天地,新郎火速抱起香案上的插香斗跑入洞房,新娘则由其姐夫抱上,与新郎竞相跑入洞房,据说先迎者处处占上风。洞房内有一太太把守,名为“照帐”。新人入洞房后,背靠背地坐在一起,照帐的人用木梳将男女的头发交叉搭在对方肩上,边梳边唱。新娘梳上盘头,从此结束了少女时代。接着,开始闹房。半夜,新郎的母亲端一放有馍馍的盘子进入洞房,新郎新娘各吃一半馍,吃馍的时候,婆婆要讲唱祝词。
第二天清晨,新郎要端上洗脸水送到客人面前,请客人洗漱,然后,新郎和代事端上酒菜,给客人送来,叫喝“扶头酒”。
早饭后要“亮箱”,将嫁妆一件件出示,随后,婆家人和亲戚按资排辈,新郎新娘逐次拜见,被拜之人,要赏钱以谢。午饭后,新娘回门
http://wwwshanbeinet/custom/indexhtm
筷子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意义
筷子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意义,筷子不仅是常用的餐具,而且是丰富的民俗象征符号,那么,筷子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意义是什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筷子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意义1筷子在中国有近三千年的历史,这个独特餐具因此常常被看做东方文明的独特象征,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饮食,不同地域又各具特色的美味佳肴,更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与文化,这其中莫过代表性的就是不同进食工具的使用。
目前,流传于世界的进食方式主要分为三大类,世界上有40%的人用手抓食,目前在非洲,印度,中东的某些地区仍保持着这种习惯。世界上还有30%的人用刀、叉、勺,这主要盛行于欧洲、北美的西方国家,以至于刀叉成为国际餐饮点的通用标识。
而当你来到中国,那可就是碗与筷子的天下了,在今天的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筷子是人们常用的进食工具,全世界使用筷子的人也占百分之三十。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度,她璀璨的文化光辉耀眼夺目。其中,筷子文化以其不朽的品格、独特的魅力,成为华夏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筷子最初被人们叫做“箸”,那么它又是如何演化为筷子的呢?有个说法是可能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之意,故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一、筷子的传说与起源
筷子的历史悠久,但是对于它的起源历史上众说纷纭,有的记载甚至追溯到了神话传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筷子起源于中国,最多出现的说法还是它诞生于大禹。传说当年大禹在治理水患的时候,由于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煮熟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直接抓吃。
然而大禹他们也不想等肉冷却了再吃,于是就用两根树枝把滚烫的肉夹起来吃。其手下纷纷效仿,于是这两根树枝就成了筷子的雏形。据《礼记》记载推测,刚开始人们也是直接用手进食,但是后来火的出现,人们开始吃熟食,但是在烧烤食物个过程中,需要用木棍来翻转食物,并且在炊具器皿中的烧煮的肉块以及蔬菜,也需要借助木棍来取食。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就发展出用木棍来夹取食物,也就逐渐衍生出了筷子。
二、筷子的文化意义
筷子作为中国的“专利”,体现了一些独特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倡导“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细看筷子,一头方一头圆,方的那头代表着地,圆的那头代表天,象征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其次从筷子的取材来看,都是来自自然界,也反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观。筷子的使用则表达了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相比于西方用刀、叉等工具随意切割食物,让人感到一种一种暴虐和一种舞刀弄叉的张狂;那么东方人用筷子温文尔雅的夹取食物就显得更加内敛和含蓄了。
三、筷子与婚俗
中国的筷子除了用于吃饭之外,还在民间习俗中扮演这有趣的角色,也许是中国人对于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用品往往要赋予它某种观念和含义,而筷子就是这样一种用品。
在古代,每当家里有女怀了孕,娘家人就要送一双银链吹针带帽小筷给女婿挂在床头,这双筷子由三部分构成,最上面的葫芦形银挂环象征着户内多子,中间是一个银质中国结象征着母子平安,下面的带帽筷子象征着快生贵子。而中间的银质中国结就是现在流行的中国结的始祖。
在中国某些仍然保持着传统风俗的地方,新娘出嫁,嫁妆里一定要有两份为新婚夫妇准备的碗筷并用红绳绑在一起,称之为子孙碗,这不仅表示新婚夫妇从此要共同生活而且筷子的筷与快速的快谐音,有预祝快生贵子之意。
在我国北方农村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风俗,每当新婚之夜闹洞房时,亲友们就会从外面往新房里扔筷子以示吉祥如意早生贵子。我国的南部民俗中关于筷子的谐音象征也很多,广东某些地区新郎新娘入洞房时要喝桂圆汤,不是用汤匙吃而是用红筷子吃。这取“筷”、“桂”、“子”三字的谐音,以讨“快生贵子”的好兆头。
在陕北的婚俗中,要用一根红绳把一双红筷子连上,并且这一对筷子无论在长短、色泽还是花色上都必须十分考究,表示新郎新娘会成双成对、情意绵绵、快快活活的过日子。
如果这对筷子不相配,就意味这对新婚夫妇以后的婚姻生活中会出现疙瘩,因此这对筷子的要求非常严格,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在陕西乾县的婚俗中,新娘离开娘家,要边哭边将一双筷子仍在地上,然后随迎亲队伍上路,到了婆家后,又要从地上拣起一双筷子。
这一丢一拾的两双筷子,有着三种意思。先说仍筷,寓意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以后就是别家的人了,不再是娘家的人了。然后是拾筷,意思就是新娘从此以后就是婆家的人,要与婆家同甘共苦。
那么第三层含义表示新娘以后要结题婆婆挑起全家和面做饭等家务的重担,要精打细算、节衣缩食。这仍筷拾筷的风俗,反映了西北黄土高原教育新婚夫妇勤俭持家的传统。
在婚俗中,筷子无论是作为陪嫁还是用作求子,其中都暗含了连接之意,作为求婚的筷子表示未婚和已婚两种状态的连接,作为求子的筷子表示男方和女方的连接,在这里筷子就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连接符号融合在这些习俗中了。
四、筷子的礼仪禁忌
在民间,同样有很多关于筷子的禁忌。一忌敲筷,就是用餐是用筷子敲击盘碗,这种行为被看做是乞丐要饭,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
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件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二忌祭筷,有人偶尔会把筷子直插在饭碗中,因为汉族的传统中多是给逝者上香时才会把一双筷子插入饭中。
三忌迷筷,就是举着筷子而不定。四忌翻筷,就是用筷子在碗底挑菜捡食。五忌刺筷,把筷子当叉子使用叉食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六忌拉筷,就是用筷子吃口中的鱼和肉。
七忌泪筷,就是把筷子当勺子用,在汤中捞东西。八忌剔筷,就是把筷子当牙签挑牙缝。九忌吸筷,将筷子放在口中吮乳汁也是极不雅的。十忌指筷,说话的时候拿着筷子指别人被人视为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在某些地方,吃饭的时候筷子不能掉在地上,如果哪个小孩不小心将筷子掉在地上,就会招致家长的责罚。
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已经过世的祖先长眠于地上,不应该受到打扰,筷子落地会惊扰祖先,这是大不孝,也表达了人们对鬼神文化的一种敬仰之情。
五、总结
中国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家,往往喜欢把日常生活用品赋予一些特殊的意义,礼器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筷子不仅仅是一种有特色的餐具,而是能够传达民众的生活智慧作的民俗文化象征符号,筷子与其所能传达的民俗内涵之间的联系就是自然而然的,是民众日常生活经验智慧的一种积淀,由于谐音形态和功能的特点,筷子在民俗中不仅可以表达成双成对、快快活活、早生贵子的美好愿望,还表达出各种状态的一种连接。
于是人们就开始利用筷子这一简单的符号来传达韵味实足的民俗内涵,本来筷子是没有这些民俗内涵的,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一种隐喻的关系,但是由于筷子与这些含义之间的相似,依靠人类的想象它们被连接在了一起,这样简单的筷子就与一些风俗礼仪一起构成了一个文化象征体系。就这样筷子就从一个普通的进食工具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礼器,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传递着文化的信息,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总之,关于我国的的筷子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世界上公认的中国国粹。它反映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了许多与筷子有关的神话和历史故事,蕴含着深刻的礼俗和禁忌文化。
筷子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意义2中国人吃饭为什么要用筷子呢?想必许多人都很好奇。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家族文化十分深厚。中国人传统家庭吃饭同在一张八仙桌上,座次按辈分很讲究。大家庭聚会围坐在能旋转的大圆桌上,摆上菜肴,大家用筷子取食,各自夹着自己想吃的菜肴。
为了能够着离自己桌子远的盘子,筷子做得较长。中国菜比较油腻,炒的菜肴因为沾上了油,如果用金属筷子夹的话会很滑,不好夹,所以一般都用竹筷。
其实中国人的筷子,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战国时期,古人还是使用刀叉,慢慢在先秦时,筷子已经有人使用,专门用来夹菜。
筷子的起源大致有三个说法,一个是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做筷子;一个是妲己为讨纣王欢心用玉簪做筷子;一个是大禹治水为节约时间用树枝做筷子夹热食。
筷子在古代不叫筷子,叫“箸”,上面是竹子旁,下面是者,形象表达出人在使用筷子的意思。例如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里,刘备与曹操斡旋,在一次宴会上:“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这里的“匕”就是餐勺,“箸”就是筷子。
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明朝时期,苏州上海一带的`人,为了避讳,所以将箸叫为快儿。清代开始,随着南北文化融合,快儿者也就流传到中国各地,直到近现代快儿者,慢慢在西方洋人翻译下,变成了筷子一词。
这就是筷子历史变迁,同时它有着很深的文化哲理,遵守着太极阴阳哲理,万事万物对立又统一,意味着完美的结果。
古人赋予筷子有着很深的隐喻,比如筷子的标准尺寸是七寸六分,用以代表七情六欲,因此吃饭时要懂得节约粮食。
筷子一头圆一头方,代表着天圆地方,这是源于中国人对世界基本的理解。
而两支筷子则代表太极阴阳,这些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哲理,估计许多人已经不知道了。
这就是筷子历史变迁,同时它有着很深的文化哲理,遵守着太极阴阳哲理,万事万物对立又统一,意味着完美的结果。
实际上,筷子在东亚文化圈是普遍使用的餐具。中日韩三国都用筷子吃饭夹菜,筷子却各有千秋。中国筷子是平头,日本筷子是尖头,韩国筷子是金属。
总而言之,筷子作为一种吃饭用具,不断变化的趋势,已经成为了世界其他地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东方人用筷子,西方人善刀叉。无论是筷子、餐勺还是刀叉,其实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最好不要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非要说什么“披萨这种手抓的东西我们远古时代才吃”;妄自尊大与菲薄,都不是正确的历史观。
筷子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意义3筷子古称箸,目前世界上除中国以外,还有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国家都用筷子进食。
中国是筷子(箸)的发源地,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成双成对的筷子喻为"和和气气","快快乐乐",其缺一不可,齐头并进,相互协助的精神,更是对中国传统爱情天长地久,始终不渝的体现。
从最早的象牙、青铜筷到后来的竹、木筷,制作工艺日趋精美,如今的筷子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观赏、收藏的价值也令其成为把玩一景。
传统的中式筷子上方下圆的造型寓意天圆地方,天长地久;宝塔顶的筷子寓意出人头地、、、、、、几乎每一种筷子都能说出一句独特的寓意。
中国的筷子分为五大类。分别是:竹木筷,金属筷,牙骨筷,玉石筷和化学筷。 李白有首诗写得好:金樽清酒斗十千,王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筷子的出现不仅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革命,更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象征。经过岁月的磨练和时间的洗礼,筷子不但没有被历史淘汰,而是越发的散发出历久弥香的气息,并慢慢演化成以一种实用与文化相结合的形式而存在。
今天的筷子,已经不单作为一种就餐工具,而且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代表着华夏民族文明的气息出现在世人面前,并成为研究、使用、欣赏、馈赠、收藏相结合的艺术品。
由于习俗不同,各个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老百姓,更是以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情演绎着他们民俗文化。
我们且来看看这陕北人民的婚嫁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在旧时特别讲究门当户对,多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定。婚嫁仪式城乡大同小异,略有区别。
儿女婚事,一般先由父母托媒提亲,经双方家长调查(诸如年龄、品行、门风等)同意后,即择日定亲。定亲一般由男方送女方家4色水礼(烟、酒、肉、糕点之类)、首饰、布料、粮食、衣物和彩礼,女方也给未婚夫馈赠鞋、帽或衣服等作为双方定婚之礼。
双方同意定婚后,便是择日迎亲结婚,结婚为新婚夫妇一生最为隆重的仪式。
结婚迎亲由迎人婆姨1—2人,男子数人组成(去时为单数,回来时与新娘合为双数),同时携带“离母糕”、“大馍馍”以及新娘上轿衣服、首饰品并抬花轿(没有花轿则骑毛驴)。还有锁呐鼓乐队,大吹大擂,去新娘家迎亲。届时新娘家备以丰盛酒席和佳肴款待迎亲宾朋。然后,女方家也同样约请本族和亲戚中妇女3至5人,男子7、8人组成送亲队伍,并携带陪送嫁妆前往送人。
新娘坐轿或骑毛驴,均应面戴红纱巾,也叫“盖头”,一路上鼓乐高奏,路人争睹,热闹异常。 在新娘迎回进入洞房之前,婆媳之间互赠见面礼,生活特别富裕者互赠手镯、戒指、耳环等,一般平民则赠内衣、兜肚、针簪等。新娘、新郎进入洞房后,在旧时还有“踩四角”、“揩脸”、“上头(结发)”、“吃儿女扁食(意为多儿多女)”等风俗。而后设宴招待送人亲戚和前来祝贺婚礼的所有宾朋。
入夜,则是闹洞房,由同辈年轻男女与新郎、新娘逗趣取乐,闹房内容,花样翻新,丰富多彩,兼大欢喜。闹房结束,新郎、新娘共进晚餐。最后是“送儿女馍馍”。旧时由婆母身着山羊皮袄,一手持擀面杖,一手以升子端馍头7个。用擀杖戳破洞房窗户纸,将馍投入洞房,并念念有词曰:“手里端个升子,来年抱个孙子,拦门敲一棍,孙子一大群”。以此祈求五男二女,后继兴旺。然后夫妻“收四角(床铺四角置放的红枣、核桃、银针、红线)”,同榻就寝。
次日晨起,新娘梳洗打扮,谓之“开脸”。早餐后,新郎新娘出洞房举行礼拜。先拜祖先,次拜高堂,夫妻相拜,再拜媒人及所有亲朋来宾之长者,谓之“见大小”。凡受礼者均馈赠礼钱,置于盘中,由新郎端至洞房门口,新娘从盘中抓一把钱,谓之“抓拜礼”,所抓之钱属新娘之私房钱。礼拜后,开午宴,新郎新娘逐席斟酒礼拜,谓之“拜席口”。饭后亲戚宾客分别各自返回,至此,迎亲结束。
次日,新娘陪同新郎回娘家,谓之“回门”。新郎回门期间,新娘家户内近亲分别宴请女婿客(新郎),新郎首次回门,宴请就餐均坐上席,不分老少长幼都应予新女婿敬酒(但下次再去岳父家则无此俗)。新郎新娘返回时,新娘父母同行而去,叫作“看回门”。双方父母,互称亲家,同桌而坐,频频举杯,促膝谈心,甚是融洽。至此婚礼仪式全部告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