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吕的古代名人都有那些?

姓吕的古代名人都有那些?,第1张

吕不韦 (前?~ 前235)

战国时秦人。本为商贾,因有功于秦庄襄王,而为秦相,后封文信侯。曾以有孕之姬献给庄襄王,生子政,即秦始皇。始皇时尊为仲父,后与太后私通,畏罪自杀。居相位时,曾使门客着「吕氏春秋」一书。

吕后

吕布

字奉先,东汉九原人,勇冠三军,武艺超群。为董卓义子,后因董卓暴虐,与王允连手杀董卓,拥兵割据,最后为曹操所擒杀。

吕蒙(178~219)

字子明,富陂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曾计夺荆州、擒关羽,授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吕光 (337~399)

字世明。后凉开国君主,略阳氐人(故治在今陜西省秦安县东南八十里)。初事苻坚,苻坚死后,自称凉州牧,建元太安;后以麟见金泽县,改号麟嘉,称三河王;又七年,改元龙飞,称天王。在位十年,谥号懿武皇帝。

吕留良 (1629~1683)

字庄生,又名光纶,又字用晦,号晚村,晚号何求老人,清浙江石门县(今崇德县)人,生于明末。著作中含有种族思想,并誓不仕清。死后因牵涉曾静文字,被毁墓戮尸,全家抄斩。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辉煌时期,国力强盛,四海折服,周边各族首领内属求婚者纷至沓来,所以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和亲公主最多的一个朝代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辉煌时期,国力强盛,四海折服,周边各族首领内属求婚者纷至沓来,所以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和亲公主最多的一个朝代。大家悉知的文成公主和嫁藏王的故事就是流传千古的美谈,但众多的和亲公主就鲜为人知了。其实她们都是些非凡的人物,为促进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现将完婚的和亲公主们列述如下:

  一、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青海吐谷浑王诺曷钵入朝求婚,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嫁之。

  二、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王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遣使入朝求婚,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之。

  三、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吐蕃王弃隶缩赞遣使纳贡求婚,中宗以雍王李守礼女(中宗侄孙)金城公主嫁之。

  四、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东突厥后朝默啜可汗遣使入朝求婚,许之,但适逢默啜诸部杀了唐将孙佺,遂绝其婚。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默啜遣使入朝再请婚,玄宗以蜀王女南和县主嫁之。

  五、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设帐在饶乐水流域(今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的奚人首领李大酺向唐室求婚(贞观二十二年内附,唐设其地为饶乐都督府,首领封都督,赐姓李),玄宗以宗室女固安公主嫁之。

  六、开元三年(公元715年),李大酺弟李鲁苏袭王向唐室求婚,玄宗又以盛安公主女封东光公主嫁之。

  七、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设帐在辽河上游的契丹族首领失舌向唐室求婚(贞观二十二年内附,唐设其地为松漠都督府,首领封为都督),玄宗以李东平外孙杨玄女封永乐公主嫁之。

  八、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契丹部族首领可突于向唐室求婚,玄宗以宗室女燕郡公主嫁之。

  九、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契丹部族首领邵固向唐室求婚,玄宗以宗室女东华公主嫁之。

  十、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原属西突厥的设帐在西域的突厥施部族苏禄可汗向唐室请婚,玄宗以唐大将突厥人阿史那怀道女封交河公主嫁之。

  十一、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西域拔汗那国(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境内)可汗阿悉难达干(唐封奉化王)遣使朝贡求婚,玄宗以宗室女和义公主嫁之。

  十二、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奚部族松漠王李延宠向唐室求婚,玄宗以宗室女宜芳公主嫁之。后李延宠杀公主叛唐。

  十三、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契丹族首领李怀秀(唐拜松漠都督,封崇顺王)向唐室求婚,玄宗以宗室女静乐公主嫁之。后李怀秀杀公主叛唐。

  十四、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北方回纥国英武可汗因助唐平“安史之乱”有功,肃宗以其幼女宁国公主嫁之。

  十五、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肃宗以荣王女封“少宁国公主”随宁国公主下嫁回纥宁国可汗。

  十六、唐德宗李适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回纥汗国天亲可汗遣使入朝请婚,德宗以宗室女咸安公主嫁之。

  十七、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回纥崇德可汗向唐室求婚,穆宗以宪宗女太和公主嫁之。

关羽是三国蜀汉一员主将,其生卒年不详。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卒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年63岁,故当生于东汉延熹四年(161年)。东汉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大起义,刘备在家乡涿县(今河北涿州)聚众起兵时24岁。关羽本河东解县(今山西解县)人,亡命涿县。他与张飞正于此时投靠刘备。史称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可知关羽比张飞年长,而关、张二人又“兄弟事刘备”。古人相知,一般以年长为兄,年少为弟,而且关羽随刘备周旋,“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刘、关皆重儒家伦理,当时并非君臣,若非关羽小于刘备,上述情况似不合当时礼仪。古人以20岁成人加冠,称为“弱冠”,以体未壮为弱,后沿称年少为弱冠,准此,20岁以下皆可称年少。张飞投靠刘备参战,当不会小于17、8岁。那么,关羽比张飞年长数岁,而又小于刘备,他投靠刘备时当在21、2岁左右。若依22岁计算,关羽大约生于东汉延熹六年(163年)左右,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随刘备征战约35年,卒时年约57岁。

关羽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人物。他由生前一位将领、侯爵,死后逐步晋封为公、王、帝君、大帝,直到登峰造极作为“武庙”主神与孔子“文庙”并祀。这个过程也就是关羽由人变为封建社会各阶层共同信仰的神的过程。据《荆门志》记载:湖北当阳县玉泉景德禅寺关羽庙“兴于(南朝)梁、陈间,盖始于智者大师开山之时也。历隋至唐,咸祀事之”。唐代贞元十八年(802年),“荆南节度使江陵尹斐均,广其祠宇,增于旧制”。这是最早的关羽庙祭祀。唐代关羽作为名将,已进入“武庙”(当时主神为姜太公)陪祀。至北宋徽宋(1101—1125)崇宁元年(1102年)始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年)又进封为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再加“义勇”二字,称义勇武安王。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封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更封为英济王。元代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加封显灵武安济王。史称元代关羽“英灵义烈遍天下,故在者庙祀,福善祸恶,神威赫然,人咸畏而敬之,而燕赵荆楚为尤笃,郡国州县乡邑闾井皆有庙……千载之下,景仰响慕而犹若是”。明朝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敕建庙于“金陵鸡笼山之阳”。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又“庙祭于京师”。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式决定把地安门西关帝庙作为太常寺官祭场所,除每年定期拜祭外,“又定国有大灾则祭告”。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对关羽的晋封由王提高到帝,称“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又改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明方孝儒《关王庙碑》文说:“(关羽死)至今千余载,穷荒遐裔,小民稚子,皆知尊其名,畏其威,怀其烈不忘”。至明末又尊崇关帝为“武庙”主神,与孔子“文庙”并祀。

清朝统治者对关羽的崇拜,早从关外已经开始。崇德八年(13年),便于盛京(今沈阳)建立关帝庙。皇太极还亲赐一块“义高千古”的匾额,定“岁时官给香烛”。入关后,又沿袭了明代岁祭关庙之例。对关羽为的崇祀,如从皇帝封敕和百姓祭祀相结合看,起源于两宋,发展于元至明中叶,深入普遍于明后期和清代。明末人刘侗说:“其(关羽)祀于京畿也,鼓钟相闻,又岁有增焉,又月有增焉”。据万历时人统计,仅宛平县属就有关帝庙51座。当时北京城内外分属于大兴、宛平两县。加上大兴县的关庙,明末北京城内外关帝庙总数“至少接近百所”。顺治九年(1652年)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时,追封关羽父祖三代为公爵,命“天下府州县卫等文武守土官,春秋二祭如文庙仪制,牲用太牢”。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关帝历代尊崇,迨经国朝尤昭灵贶”,故又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同时规定祭文由翰林院撰拟,祭品由太常寺备办,官建祠宇版位座数由工部制造,还特准地安门外关帝庙正殿及大门瓦改用纯**琉琉,与孔庙相一致。嘉庆十九年(1814年),清廷在平息京师和河南滑县两地天理教起义以后,即以“屡荷关帝灵爽翊卫”,加封“神勇”二字,“并颁滑县庙宇御书匾额曰佑民肋顺”。咸丰二年(1852年)加“护国”,次年增“保民”,六年(1856年)添“精诚”,七年(1857年)再增“绥靖”。到光绪五年(1879年),清政府对关羽的封号已加至22个字,合称:“忠义神武灵佑神勇威显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据统计,有资料可查的50个府、州、县、乡共有480余处关帝庙宇。台湾据1930年统计,关帝庙为150座。此外,直隶良乡又祀刘、关、张三人的三义庙12座,霸州三义庙14座,蓟州三义庙3座。光绪《怀来县志》称:“其外各村堡庙不俱载”。咸丰《因安县志》说:“(关庙)在村者不可胜数”。乾隆《宝鸡县志》称:甚至有“一村两庙”。光绪《海门厅图志》云:“民间私祀关帝庙处处有之”。光绪《兰溪县志》载:关帝庙“四乡多有”。乾隆《万全县志》称:“民间设祀者皆不备载”。光绪《长治县志》云:“村镇关帝莫不崇奉”。光绪《长汀县志》称:“关帝庙在各乡各坊者悉难数”。同治《祁阳县志》说:“村镇之处,多祀关、岳二圣,或专或兼,祠宇未及悉登”。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说:“民祀关帝庙,所在皆有之”。道光《澄江府志》云:“各村落俱建(关帝庙)祀。”由此可见,关羽信仰之普及化,它已触及到县以下的村落镇堡中去了,这是明清以来封建国家敕封诸神中所很少见到的。关于建庙时间,如山东潍县27座关庙,有年可考的15座,建于宋代一座,元代一座,明代8座,清代5座。通州(今北京通县)21座,一座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4座建于明代,其余大体建于清代。《束鹿县志》有7座关庙,除1座建于清代外,其余6座中1座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两座建于万历时,三座建于崇祯年间。广东《兴宇县志》记共有四座明建关庙,最早的建于正德九年(1514年)另三座建于崇祯时,乾隆二年(177年)修一座。浙江兰溪县,有一座关庙建于宋绍兴年间,另有四座建于清。

百科的

易是容易,经为方法(或说经典)。即易之方法(易之经)

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占卜。只是非常深奥难懂才会有众多牵强附会之说。

乾 (乾上.乾下) 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乾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乾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

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再天.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

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坤 [坤上.坤下] 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用六.利永贞.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天地变化.草木番.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阴凝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屯 [坎上.震下]. 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初九.盘桓.利居贞.利建侯.象曰.虽盘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象曰.求而往.明也.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蒙 [艮上.坎下]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六四.困蒙.吝.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六五.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需 [坎上.乾下] 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讼[乾上.坎下]. 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九五.讼元吉.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师[坤上.坎下] 贞.丈人.吉.无咎.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六三.师或舆尸.凶.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六四.师左次.无咎.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比[坎上.坤下] 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六三.比之匪人.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六四.外比之.贞吉.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上六.比之无首.凶.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小畜[巽上.乾下] 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

九二.牵复.吉.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履[乾上.兑下] 虎尾.不咥人.亨.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正中.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初九.素履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

九五.夬履贞厉.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泰[坤上.乾下] 小往大来.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否[乾上.坤下] 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同人[乾上.离下] 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大有[离上.乾下] 元亨.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九四.匪其彭.无咎.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辩皙也.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谦[坤上.艮下] 亨.君子有终.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六二.鸣谦.贞吉.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六四.无不利撝谦.象曰.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豫[震上.坤下] 利建侯行师.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初六.鸣豫.凶.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六五.贞疾.恒不死.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随[兑上.震下] 元亨利贞.无咎.

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

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九五.孚于嘉.吉.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享于西山.象曰.拘系之.上穷也.

蛊[艮上.巽下] 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初六.乾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象曰.乾父之蛊.意承考也.

九二.乾母之蛊.不可贞.象曰.乾母之蛊.得中道也.

九三.乾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象曰.乾父之蛊.终无咎也.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六五.乾父之蛊.用誉.象曰.乾父用誉.承以德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临[坤上.兑下] 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初九.咸临.贞吉.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六四.至临.无咎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上六.敦临吉.无咎.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观[巽上.坤下] 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六二.窥观.利女贞.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六三.观我生进退.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噬嗑[离上.震下] 亨.利用狱.

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徕法.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象曰.遇毒.位不当也.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象曰.利艰贞吉.未光也.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象曰.贞厉无咎.得当也.

上九.何校灭耳.凶.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

贲[艮上.离下] 亨.小利有攸往.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六二.贲其须.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象曰.六四当位.疑也.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上九.白贲.无咎.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剥[艮上.坤下] 不利有攸往.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象曰.剥床以辨.未有与也.

六三.剥之无咎.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六四.剥床以肤.凶.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

复[坤上.震下] 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初九.不远复.无只悔.元吉.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六二.休复.吉.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六三.频复.厉.无咎.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六四.中行独复.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六五.敦复.无悔.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无妄[乾上.震下] 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初九.无妄往吉.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六二.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九四.可贞无咎.象曰.可贞无咎.固有之也.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象曰.无妄之行.穷之灾也.

大畜[艮上.乾下] 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初九.有厉.利已.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

九二.舆说輹.象曰.舆说輹.中无尤也.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六五.豮豕之牙.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上九.何天之衢亨.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颐[艮上.震下] 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象曰.颠颐之吉.上施光也.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大过[兑上.巽下] 栋挠.利有攸往.亨.

彖曰.大过.大者过也.栋挠本末弱也.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大过之时大矣哉.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象曰.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

九三.栋挠.凶.象曰.栋挠之凶.不可以有辅也.

九四.栋隆吉.有它吝.象曰.栋隆之吉.不桡乎下也.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老妇士夫.亦可丑也.

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象曰.过涉之凶.不可咎也.

坎[坎上.坎下] 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

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象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象曰.来之坎坎.终无功也.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象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

九五.坎不盈.只既平.无咎.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上六.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象曰.上六失道.凶三岁也.

离[离上.离下] 利贞.亨.畜牝牛.吉.

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象曰.履错之敬.以辟咎也.

六二.黄离元吉.象曰.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象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也.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象曰.六五之吉.离王公也.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咸[兑上.艮下] 亨.利贞.取女吉.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

  您好

  若不是你平时日有所思而做此梦,忽梦则此梦主吉祥,有好事来到,现实生活快乐,得众人祝福

  仅供参考,若有帮助请采纳

  以下是我对梦文化的一点梦学思想,欢迎参考指正。

  =====================================================================

  我们普通人为什么会做梦?

  大部分的梦是由于一个人白天的所见、所想、所做而产生各种情绪和思想记忆,在夜晚睡觉的时候人大脑自然浮现出来的幻想

  为什么我不记得做过梦?

  现代科学表明正常人每天睡觉都会做2-6个梦,只是有些人睡觉昏沉,不记得自己做过梦

  睡觉做梦和睡觉不做梦那个对身体比较好?

  梦多梦少对身体的影响要以早上醒来身体状态来判断,若是精神气爽,正常无过多疲倦感,则不论梦多梦少都证明睡眠质量好,反之不好

  为什么说梦做多了会影响休息,对身体不好?

  做梦如同动用心思,心思动用多了,人想的太多了就会有疲倦感,中医讲思虑过多会消耗自身气血伤脾,同时人在做梦的时候会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这七情轻则微耗气血,过重则损伤脏器。即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所以做不好的负面情绪梦对身体损耗较大;相对应七情适当也会利益身心,做轻松,恬静,明朗的梦则对身心有调解作用

  如何能避免做不好的梦?

  可以这么说夜晚就是白天的倒影,当天和近期人的生活中所发的情绪,所动的心思等直接影响梦中的梦相,即白天开心则梦开心,白天担则梦担忧,白天恐惧则梦恐惧,但是实际上梦中的景象不只是与当天相关,和近期乃至过去多年的情感记忆、与身体健康与睡觉环境和姿势等都有关系,故梦错综复杂,但是以目前近期心情,情绪和思想为主要。知之,当有意识的在白天让调解好自身的心态情绪,睡觉前状态十分重要,应尽量营造轻松,快乐的意识入睡,多锻炼身体,看、听、说能令人轻松,正气,开胸襟的书籍**音乐等,睡觉姿势不要压迫自己胸口等不良的姿势

  为什么白天是好人胆子小,而梦中却会干杀人放火大胆的事,人又为什么做一些稀奇古怪的梦呢?

  一个人在白天有很多顾虑、欲求心,性格习惯、该做的,不该做的等等观念左右着他的思想和行为,所以有的人白天为人很好,但是夜晚却会梦见一些不好梦,比如做坏事,做违背道德的事情,等等和白天的自己性格截然不同的梦。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在于当一个人看了一整天,也想了一整天,也做了一整天事情了,他觉得累了,该不看了,该不想了,该不做事了,该放下了,我要休息了;于是这个人开始躺床慢慢入睡,这个时候他白天的一切思想意识观念开始放松,不那么紧张了,不那么执著什么了,带着放下这些,轻松休息的心入睡;

  由于他放缓了、放下了白天的自己,于是梦中的事物和情绪不在受他白天思想意识和逻辑思维等等的控制和约束;所以白天是好人,梦中也会作恶,白天胆小,梦中会大胆,其实这些梦境更能真实的反应一个人的内心思想世界,好人有时也会有恶念,胆子小的人也会脾气也会有发泄心理,这些偶尔一时的情绪和念想受到白天主人意志的压迫控制,到了梦中便得以自由发挥;因为梦是不会说谎的,人可以控制白天的思想情绪,可以带上自己制造的面具,但是却不能自己欺骗自己的心,他自己的梦会说出真实的答案,你是真开心从容,还是假开心从容,梦都会浮现还给你自己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你不曾察觉关注到的自己;所以一个人的梦虽然是人幻想的,但是从某方面来说却是比人自己本人还要真诚真实。同样道理梦脱离了白天人的思想控制,也得以自由的变

  换,会出现不可思议违背科学的奇特现象,比如人可以穿墙,可以飞,天可以是绿色的,地可以自己变形,动物会说话等等。若是白天你

  肯定会说人是不可能自己飞的,但是梦中却可以,原因就在于梦中的你已经放下这些思想意识了

  为什么说有梦会有吉凶预示的作用?

  《梦林玄解》中的讲:一般而言凡是梦中景象光明,鲜美,和善之梦都是吉祥的,凡之梦中黑暗,污浊,暴戾凶恶等都是不吉祥的,吉凶与否因人身份年龄等等不同而不同,有大有小,有微有尘;一个学生梦之吉凶可能只是代表他最为看重月考成绩或者恋爱等等,所以同样的梦同样的吉凶应人而异。古人崇德仰善认为一个为人正气光明,和善之人,其白天思想行为举止合德合体,则夜晚做的梦也应多是光明美好的梦相,并且此人会得到上天的保佑,鬼神的赞叹和帮助,一旦有危险或者灾祸的时候上天必会给此人在梦中指点,每每有所应验,于是乎这解梦吉凶之说便出现了。所以解梦起源并不是空穴来风,乃是古人从现实实践中得出的,《梦林玄解》几百年来多少梦学家集毕生精力研究的智慧理论是非常深刻玄妙的,并不是表面简单,其中详尽的阐述了梦与季节气运与五脏运转的关联,并有配图解释,没有深入的学习了解的我们应当敬而视之,勿盲评论

  若说解梦是基于善恶之好人好报,恶人恶报,那么为什么恶人做坏事也没有恶梦,还飞黄腾达得好报呢?

  这要从梦的源头来说,也要从上天的眷顾保佑来说,才会完全通顺;其一,做恶事若人心还有善意残留,有的挽救,此人作恶便会心有不安,以至于做恶梦,身边也会有人劝导来拯救他,上天有好生之德也会降噩梦,或给其种种痛苦疾病逆阻,警逼此人回头是岸。其二,十恶不赦无可救药之人,人劝不了,天救不了,此人心无半分良善之心意,天地弃之,其身边也无良人规劝,只聚集求其利的阴险小人等乌合之类,等待时机成熟轻则身体得病,子孙不孝不智,家庭不安,重则身败名裂,断子绝孙,病魔折磨。另有一种作恶至极的人往往一生荣华富贵,死后也风光大藏,子孙也没有太多不好等没有什么太大报应惩罚,智者当知,此犹如将死之人回光返照之态,其人越作恶反而得善报,此乃天地彻底抛弃狙杀之兆,为何?此作恶人也做过善事,所以把其所有做善事的善报优先给之,等到善报享尽,命终死后必会直接下地狱受恶报永无出头再做人之日。同理,如今看到一些至善之人行善事为何却频遭苦报痛苦不堪呢?此乃上天救拔净化之兆,因其善人也曾有心无心的做过一些错事,恶事,因此优先给其苦报恶报,也是考验磨练,等待苦报受尽,恶业净化完,直接升上天堂等世界不在做凡人受苦了。所以真相信解梦的人,应参考此善恶报应思想,纠正自我的思想行为传播梦文化,否则仔细思维推敲理论会不通难立足自圆其说。

道不知诸葛亮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①河南南阳卧龙岗;①湖北襄阳(现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后为了消除诸葛亮隐居地一事留下的历史纷争,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写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须辨襄阳南阳。”

这是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所写,因诸葛亮名高天下,两省便争诸葛亮故居之处所,顾嘉蘅想不能开罪南阳,又怕承当出卖桑梓之名,便撰此妙联,既赞诸葛亮,又抹平两省争执,可谓公允。但这场争论并没有因此而平息,1990年发行《三国》邮票第二组“隆中对”小型张时,因湖北、河南两省争夺“隆中对”的首发式地点,并组成代表团进京申诉,以至设计受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和北京师范大学魏晋南北朝研究所曾专门组织“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讨论会,诸葛亮躬耕地在X阳的说法得到大多数的的赞同,同时史学家们也认为,就像文武赤壁一样,襄阳南阳的诸葛胜迹也是完全可以并存的。顾嘉蘅的题联,真不愧为名联绝作。

注意:此处删去一切关于诸葛亮隐居地和古籍书名争论的词条解释,避免引发民族矛盾,历史仅供了解,不须争论!

新版人教版教科书同样删除了《隆中对》《出师表》注释中所有的“襄樊”“襄阳”“南阳”字样,只提及诸葛亮出生地及原籍。

想了解更多请查找词条:《资治通鉴》、《草庐对》(《隆中对》)、南阳、襄樊(襄阳)。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诸葛亮年谱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 0岁 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 8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1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3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 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 14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 16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阳。

建安4年 199 18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 26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 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 27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 28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 30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 33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4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 37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0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 42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 43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44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 45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 46岁 诸葛亮向后主

蜀建兴7年 229 48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 50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郃。

蜀建兴11年233 52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病故于五丈原。

三国志 诸葛亮传

晋陈寿撰,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于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掩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功如纯言耳。”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取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禅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败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败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于沔阳。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绝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服,不须器物。诏策曰:“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联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联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令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

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秋,魏征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亮弟均,官至长水校尉。亮子瞻,嗣爵。

诸葛氏集目录:开府作牧第一 权制第二 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计算第五 训厉第六综核上第七 综核下第八 杂言上第九杂言第十 贵和第十一 兵要第十二 传运第十三 与孙权书第十四与诸葛谨书第十五 与孟达书第十六 废李平第十七 法检上第十八法检下第十九 科令上第二十 科令下第二十一 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 军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及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有之伦也。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造汉末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相臣陈寿上。

乔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字仲慎。与兄元逊俱有名于时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适子,故易其字焉。拜为驸马都尉,随亮至汉中。〔一〕年二十五,建兴(元)[六]年卒。子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亦早卒。诸葛恪见诛于吴,子孙皆尽,而亮自有胄裔,故攀远复为瑾后。

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阵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次子京及攀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

董厥者,丞相亮时为府令史,亮称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徙为主薄。亮卒后,稍迁至尚书仆射,代陈祗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平台事,而义阳樊建代焉。延熙(二)十四年,以校尉使吴,值孙权病笃,不自见建。权问诸葛恪曰:“樊建何如宗预也?”恪对曰:“才识不及预,而雅性过之。”后为侍中,守中书令。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然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诸葛亮的一些政绩

一,都江堰,

《水经注江, 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诸葛亮开了堰官之先河。

这份政令内细到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掏挖深度,当年诸葛亮用于清淤维护的石标尺,直到80年代才被原样仿制的不锈钢标尺替换。而武侯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

二,佤族抗英;

远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芦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签盟归顺蜀汉朝廷,发誓镇守边关,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终遵循了这个盟约,1934年的英军进攻班洪,斑老王奋起抵抗,组织佤族武装,剽牛盟誓,效忠他们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诸葛亮。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三,六个少数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迹》记载:旧传武侯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时至今日,基诺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壮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诸葛亮诞辰这天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赏月歌舞,放孔明灯,祭拜诸葛亮。

诸葛亮在历代武庙中的地位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庙

1,《新唐书-礼乐五》记栽:“开元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尊太公为武成王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这武庙十哲是:

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代魏国的吴起、燕国的乐毅、秦国的白起,西汉的张良、韩信,蜀汉的诸葛亮,唐的李靖、李世绩,而以太公望为武庙主祀。”

2,唐德宗建中三年,朝廷下诏叫史馆考定,列古今名将64人配享,并都画有图像,分列武成王左右。左边32人是:越范蠡,齐孙膑,赵廉颇,秦王翦,卫青,隋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8649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