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是谁

罗曼罗兰是谁,第1张

  中文名: 罗曼·罗兰

  外文名: Romain Rolland

  国籍: 法国

  出生地: 法国克拉姆西镇

  出生日期: 1866年1月29日

  逝世日期: 1944年12月30日

  职业: 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

  毕业院校: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主要成就: 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

  191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 《名人传》、《约翰·克利斯朵夫

  生平年表

  版本一

  1866年---1月29日在法国勃艮第地区的克拉姆西出生。 《约翰·克利斯朵夫》

  1880年---定居巴黎。 1886~1889年----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就读。 1889~1891年----在罗马的法国学校就读。 1895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就职,教授艺术史。 1895年---完成主要博士论文:在吕里和斯卡拉第之前的歌剧起源。 1897年---在《巴黎杂志》上发表第一部作品《圣路易》及上演他最初创作的两部悲剧《阿尔特》与《狼》。 1898年---发表第一部由查理-贝居公开出版的作品《狼》。 1899年---发表《理性的胜利》。 1901年---《丹东》首次在《半月刊》上发表。 1902年---发表《七月十四日》。 1903年---在巴黎《半月刊》上发表《贝多芬传》和《时机快到了》。 1904年---《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第一章发表在巴黎《半月刊》上。 1905年---《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前三章获得费米纳奖,取名为《幸福的生活》。 1905年---奥朗道夫书店开始出版这部作品,与《半月刊》竞争。 1906年---《米开朗基罗传》在巴黎的《半月刊》上发表。 1908年---发表《往昔与今日的音乐家》。 1910年---发表《亨德尔》。 1911年---在《巴黎杂志》发表《托尔斯泰传》。 1912年---在巴黎《半月刊》和奥朗道夫书店发表《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最后一章。 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 1914~1916年---在日内瓦的国际战犯管理所工作。 1914~1919年---旅居瑞士。 1914年---在《日内瓦日报》上发表《超然于纷争之上》。 1915年---在巴黎奥朗道夫书店出版文集《超然于纷争之上》。 191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7年---放弃国际红十字会奖的奖金和其他文学奖金。 1918年---发表《阿格里让特城的恩培多克勒》。 1919年~1922年---反居法国。 1919年---发表《精神独立宣言》。 1919年---出版《科拉—伯勒尼翁》。 1919年---发表《对往昔作音乐之旅》。 1919年---发表《前驱者》。 1919年---发表《利吕里》。 1920年---发表《克勒朗博尔》。 1922年~1937年---旅居瑞士的维尔奈夫。 1922年---发表《战败者》。 1924年---发表《甘地传》。

  版本二

  1866年出生于法国中部。1880年随全家来到巴黎。他于1889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史学系,不久来到罗马读 罗曼·罗兰 名人传

  研究生。从罗马回来后在巴黎大学教艺术史。从此开始了写作。从189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曼·罗兰定居在日内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国环境,写出了一篇篇反战文章,他的立场受到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等人的指责。但他没有屈服。 1915年,他获得了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 大地的画家米勒

  结果拖到第二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学院才正式通知他这一决定。罗曼·罗兰将奖金全部赠送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罗曼·罗兰与法朗士,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对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行动,他公开宣称:“我不是布尔什维克,然而我认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雅各宾,他们正在从事宏伟的社会实验。” 1935年6月,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并与斯大林见了面。 1937年9月,罗曼·罗兰在故乡克拉木西小镇附近购买了一座房子,第二年5月底他从瑞士返回故乡定居。 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罗曼·罗兰本人被法西斯严密监视起来,1944年8月,纳粹败退,巴黎解放。他才又见到了光明。 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去世。享年78岁。

  编辑本段创作历程

  11898年开始发表作品。罗兰的初期创作活动集中于历史剧的创作。 2 进入20世纪,他连续写下了3部他心目中“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年),《米开朗琪罗传》(1906年),《托尔斯泰传》(1911年)。与此同时,他从1904年到1912年,创作了标志着它艺术和思想发展里程碑的十卷本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 31920年小说《白利与露丝》(法语:Pierre et Luce)。1923年到1933年,他完成了长达100万字的长篇小说《母与子》

  前期作品

  革命戏剧集

  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

  英雄传记

  《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

  其它作品

  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

  编辑本段后期作品

  《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

  编辑本段《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

  大的小说。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由《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罗曼·罗兰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小说风格。该巨著获得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1915年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这位近、现代传记文学大家的《名人传》(《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对当代传记文学仍然产生巨大影响。 他于1935年应斯大林的邀请访问苏联,并写下《莫斯科日记》一书,书中有对苏联未来的期望,罗曼·罗兰希望自己在苏联所看见的弊端能解决,因此,出于对苏联的考虑,罗曼·罗兰当时没有发表此书,并嘱托各出版社50年内不得发表。1984年,该书发表,可惜此时距苏联解体时日不远了,作者的愿望没有实现。

  编辑本段《名人传》的主旨

  立意

  他想利用英雄主义的精神来纠正时代的偏向。他选择了19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和19世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为他们立传,是希望这些艺术巨匠的精神能引导人们脱离低级的生活。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部“英雄交响曲”。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给我们的启示

  名人传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印证的古训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编辑本段他的名言

  1 青年力量所表现的本能是反对另外的青年力量或者有选择地和他们结合。因为各种思想都具有吸引力。它们先是犹疑探索尝试在两三个目标间徘徊,然后作出决断,并互相选择朋友。 类别:青年/思想 2 以死来鄙薄自己,出卖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间最大的刑罚,最大的罪过。宁可受尽世间的痛苦和灾难,也千万不要走到这个地步。 类别:信仰 3 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的黑夜唯一的光亮。 类别:友情 4 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类别:读书 5 一个人的绝对自由是疯狂,一个国家的绝对自由是混乱。 类别:规矩 6 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 类别:人生 7 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向无形的敌人作战。 类别:人生 8 我们只崇敬真理,自由的、无限的、不分国界的真理,毫无种族歧视或偏见的真理。 类别:自由 9 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进射出来的。 类别:人生 10 人生是艰苦的。对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夜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于在苦难中蹉跎。 类别:人生 11 你们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们这些青年,现在要轮到你们了!踏在我们的身体上面向前吧。但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 类别:青春 12 我有一切应该幸福的条件,而且不管我的精神如何苦恼,我想我应该一直是幸福的,只要我始终能把内心洋溢的欣悦传达给别人。 类别:青春 13 世上惟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于人生,并且热爱人生。 类别:科学 14 柔和的态度对于一颗被人轻蔑的心的确是很大的安慰。 类别:友谊 15 我们称呼的英雄人物不是那些以思想或力量得胜的人。我所称呼的英雄人物仅仅是那些有高尚德行的人。 类别:思想 16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际遇。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际遇。 类别:人生 17 一旦自私的幸福,变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人生就会变得没有目标。 类别:理想 18 这少女的年龄,正是一个人用愉快而得意的梦境来麻醉自己的年龄,她时时刻刻想着爱情,那种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要不是因为她愚味无知,简直不能说是无邪的了。 类别:爱情 19 在你要战胜外来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自己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与堕落,只要你不断的自拔与自新。类别:人生 20 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要好得多。 类别:真理 21 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类别:时间 22 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是青年人。 类别:青年 23 我服从理性,有必要时,我可以为它牺牲我的友谊,我的憎恶,以及我的生命。 类别:友谊 24 人生是艰苦的。对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夜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于在苦难中蹉跎。 类别:理想 25 生命是弓,弓弦是梦 类别:生命 26 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还要好些。 类别:真理 27 我们只崇敬真理,自由的、无限的、不分国界的真理,毫无种族歧视或偏见的真理。 类别:真理 28 我生来是为斗争的。 类别:人生 29 人生不发行往返车票,一旦出发了就再也不会归来了。 类别:理想 30 扼杀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谋杀犯。 类别:思想 31 人生不发行往返车票,一旦出发了就再也不会归来了。 类别:人生 32 世界上还有些国家更重要的,那便是人类的良心。 类别:国家 33 人生是一场赌博。不管人生的财博是得是损,只要该赌的肉尚剩一磅,我就会赌它。 类别:人生 34 为了高尚的目标,多大的代价我也愿付出。 类别:人生 35 人们宣扬的一切道德家庭的道德,社会的道德,只有失掉了利己主义才是美好的,只有在为了过分人道的亲爱者——好儿女或好配偶——而牺牲了自己神圣的思想时才是美好的! 类别:思想 36 怯懦的人,会把朋友送给刽子手。 类别:友谊 37 谁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堙埋在阴影中的世界,看到正在组织中的星云,方在酝酿的宇宙。儿童的生命是无限的,它是一切…… 类别:儿童 38 你们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们这些青年,现在要轮到你们了!踏在我们的身体上面向前吧。但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 类别:青年 40 世上只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于人生,并且爱它。 类别:真理 41 可怜一个人对于幸福太容易上瘾了!等到自私的幸福变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之后,不久人生就变得没有目标。 类别:人生 42 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类别:工作 43 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进射出来的。 类别:天才 44 一个结婚以后的朋友,无论如何不是从前的朋友了。男人的灵魂现在羼入了一些女人的灵魂。 类别:友谊 45 通过自己的努力即使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要好得多。 类别:真理 46 人生是共同使用的葡萄园,一起栽培,一起收获。 类别:理想 47 很清楚,前途并不属于那些犹豫不决的人,而是属于那些一旦决定之后,就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类别:勤奋 48 你们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们这些青年,现在要轮到你们了!踏在我们的身体上面向前吧。但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 类别:青年 /道德 49 凡是对真理没有虔诚的热烈的敬意的人,绝对谈不到良心,谈不到崇高的生命,谈不到高尚。 类别:真理 50 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的黑夜的唯一光亮。 类别:智慧 51 一个丰富的天性,如果不拿自己来喂养饥肠辘辘的别人,自己也就要枯萎了。 类别:奉献 52 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类别:人才 53 怀疑与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天的信仰开路。 类别:信仰 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们彼此交换着生。 类别:友谊 54 生命像一粒种籽,藏在生活的深处,在黑土层和人类胶泥的混合物中,在那里,多少世代都留下他们的残骸。一个伟大的人生,任务就在于把生命从泥土中分离开。这样的生育需要整整一辈子。 类别:人生 55 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 类别:人生 56 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而灵魂的最美的音乐是慈悲。 类别:青春 57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需要有个幻象,觉得自己参预着人间伟大的活动,在那里革新世界,他的感官会跟着宇宙所有的气息而震动,觉得那么自由,那么轻松。他还没有家室之累,一无所有,无所惧。因为一无所有,所以能慷慨地舍弃一切。 类别:自由 58 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的黑夜的唯一光亮。 类别:友谊 59 谁要在世界上遇到过一次友爱的人,体会过肝胆相照的境界,就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 类别:友谊 60 即使一动不动,时间也在替我们移动。而日子的消逝,就是带走我们希望保留的幻想。 类别:时间 61 如果你想独占真理,真理就要嘲笑你了。 类别:真理 62 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工厂,那里没有懒人的位置。工作吧!创造吧! 类别:人生 63 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 类别:友情 64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类别:道德 65 为了高尚的目标,多大的代价我也愿付出。 类别:理想 66 从容不迫地谈理论是一件事,把思想付诸实行——尤其在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又是一件事。 类别:思想 67 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类别:理想 68 人们宣扬的一切道德家庭的道德,社会的道德,只有失掉了利己主义才是美好的,只有在为了过分人道的亲爱者——好儿女或好配偶——而牺牲了自己神圣的思想时才是美好的! 类别:修养 69 对等工作的严肃态度,高度的正直,形成了自由和秩序之间的平衡 类别:工作 70 什么是生命?它并不是象冷酷的理智和我们的肉眼所见到的那个模样,而是我们幻想中的那个模样。生命的节奏是爱。 类别:人生 71 一旦自私的幸福,变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人生就会变得没有目标。 类别:人生 72 以思想和力量来胜过别人的人,我并不称他们为英雄,只有以心灵使自己更伟大的人们,我才称为英雄。 类别:思想 73 有了光明与黑暗的均衡的节奏,有了儿童的生命的节奏,才显出无穷无极莫测高深的岁月。 类别:儿童 74 对等工作的严肃态度,高度的正直,形成了自由和秩序之间的平衡 类别:自由 75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需要有个幻象,觉得自己参预着人间伟大的活动,在那里革新世界,他的感官会跟着宇宙所有的气息而震动,觉得那么自由,那么轻松。他还没有家室之累,一无所有,无所惧。因为一无所有,所以能慷慨地舍弃一切。 类别:友谊 76 人们不能给情欲规定一个时间 类别:时间 77 人们宣扬的一切道德家庭的道德,社会的道德,只有失掉了利己主义才是美好的,只有在为了过分人道的亲爱者——好儿女或好配偶——而牺牲了自己神圣的思想时才是美好的! 类别:道德 78 整个的生命是日子的问题。只有那该死的梦想家才会把自己放在虚无缥缈间,而不去抓住眼前飞逝的光阴。 类别:时间 79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类别:修养 80 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的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到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 类别:时间 81 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 类别:信仰 82 庸庸碌碌心安理得地过下去是不道德的。而自动从战斗中退缩的人则是一个懦夫。 类别:道德 83 我服从理性,有必要时,我可以为它牺牲我的友谊,我的憎恶,以及我的生命。 类别:真理 84 有的人觉得能够舍身,能够用牺牲来对人类表示深切而毫无私心的同情,是一种快乐。 类别:奉献 85 有了光明与黑暗的均衡的节奏,有了儿童的生命的节奏,才显出无穷无尽,莫测高深的岁月。 类别:儿童 86 我们称呼的英雄人物不是那些以思想或力量得胜的人。我所称呼的英雄人物仅仅是那些有高尚德行的人。 类别:道德 87 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 类别:友谊 88 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进射出来的。 类别:爱情 89 人们宣扬的一切道德家庭的道德,社会的道德,只有失掉了利己主义才是美好的,只有在为了过分人道的亲爱者——好儿女或好配偶——而牺牲了自己神圣的思想时才是美好的! 类别:社会 90 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对于他们已经做了坏事,不防宽大为怀,如果你愿意。对于他们将做未做的坏事可决不能放松。 类别:修养 91 我们只崇敬真理,自由的、无限的、不分国界的真理,毫无种族歧视或偏见的真理。 类别:科学 92 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工厂,那里没有懒人的位置。工作吧!创造吧! 类别:理想 93 谁有进取的意志,谁就干得成。 类别:志向 94 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 类别:人生 95 真正的幸福就是:成为完全客观,从而体现自己的抱负。 类别:青春 96 人生是共同使用的葡萄园,一起栽培,一起收获。 类别:人生 97这个世界造得不完美,爱人的通常不被爱,被爱的通常不爱人,相爱的迟早要分开类别:爱情 98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约翰·克利斯朵夫》 99每个人都从书中研究自己,要不是发现自己,就是控制自己。类别:人生 100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类别;人生

  罗曼 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

  《约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于1912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罗曼·罗兰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火玫瑰》中海潮没有被卖去泰国,是被卖去了越柬边境,在第31集。海潮在乔历的安排下搭船偷度离港,但过程中被船夫卖落越柬边界,她这个时候才知被乔历加害,只可惜已经是太晚了,被一军佬金爷购买,饱受折磨玩弄蹂躏。

剧情简介

欧阳海潮(温碧霞)自幼生活在育幼院,多年来,她的助养人Uncle Rain一直是她认知外面世界的窗口,不间断的通信令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遗憾在缘悭一面。踏入社会的海潮与失散多年的母亲(罗兰)重逢,得知自己的悲惨身世,决定向迫使她家破人亡的乔永发(黄伟)报仇,而目睹母亲被欲斩草除根的乔永发杀害后,她更加重了复仇的念头。

海潮忍痛与相恋多年的男友方有为(尹杨明)分手,又一改清纯形象变作成熟性感女郎,自造机会结识为人阴险的乔家三公子乔力(罗嘉良),两人很快打得火热,期间心情,她化为文字向Uncle Rain倾诉,只是信件均未寄出,她不知Uncle Rain就是乔家性情温良的二公子乔立(温兆伦)。

而乔立将海潮认出时,数次欲将身份挑明总不得机会。其后海潮命运多舛,她与乔立的情感也浮浮沉沉。

我知道的就一个啊,苏菲玛索就是苏菲玛索(影星),罗曼罗兰就是罗曼罗兰啊(作者)

姓名:苏菲·玛索

英文名:Sophie Marceau

Nickname:Flatfoosie

生日:1966年11月17日

身高:173cm

出生地:巴黎

作品:2001年《卢浮魅影》

2000年《忠贞》

1997年《安娜-卡列尼娜》

1995年《勇敢的心》

主要影视作品:

2001年《卢浮魅影》(“Belphegor, Phantom of the Louvre”)

2000年《忠贞》(“La Fidelity”)

1999年《末日危机》(“The World Is Not Enough”)

1999年《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999年《失与得》(“Lost and Found”)

1997年《心火》(“Firelight”)

1997年《路易十四的情妇》(“Marquise”)

1997年《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1995年《**生活》(“Making a Film for Me Is to Live”)

1995年《L'Aube a l'envers》

1995年《云上的日子》(“Par-dela' les nuages”)

1995年《勇敢的心》(“Braveheart”)

1994年《豪情玫瑰》(“La Fille de D'Artagnan”)

1993年《芳芳》(“Fanfan”)

1991年《蓝色乐章》(“La Note bleue”)

1991年《情书战场》(“Pour Sacha”)

1990年《来自巴黎的女孩》(“Pacific Palisades”)

1989年《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Mes nuits sont plus belles que vos jours”)

1988年《雪琳娘》(“Chouans”)

1988年《中学生》(“The Student”)

1988年《心动的感觉》(“L'etudiante”)

1986年《Descente aux enfers》

1985年《狂野的爱》(“L' Amour braque”)

1985年《警察》(“Police”)

1984年《最后一次接触》(“Joyeuses Paques”)

1984年《萨卡纳要塞》(“Fort Saganne”)

1982年《再一次接触》(“La Boum 2”)

1980年《第一次接触》(“La Boum”)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1866-1900)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 罗曼罗兰除了在文学界享有不朽的地位外,也是研究贝多芬最认真的一位专家,以《贝多芬传》为蓝本所发表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世界文学经典中的经典。

一八八六年一月二十九日,罗曼罗兰出生在法国中部的一个小镇。因为其父母双方的祖先三代都是律师,所以这是一个在当地颇受尊敬的家庭。而其爱父给儿子起名为罗曼和保罗 爱弥尔,也是希望他能像古罗马作家普卢塔克笔下的罗马英雄一样具有强力的精神和超凡的天赋。

在这一点上日后的罗曼罗兰并没有让父亲的愿望落空。但在罗曼罗兰小的时候其身体却并不健康,有一次还因为仆人的疏忽,将不到一岁的小罗曼罗兰单独放在寒冷的户外,差点冻死。

少年的罗曼罗兰一直是体弱多病的。而这对于一直溺爱他的双亲来讲,最好保护他的方法就是把小罗曼罗兰固禁在家里。而这与小罗曼罗兰向往自然的天性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他回忆这段童年生活的时候,他用了“鼠笼”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处境。

而这个“鼠笼”最大的弊端就是扼杀了小罗曼罗兰的“精神自由”。他无法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到田野间放牛牧羊,无法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嬉戏玩耍。而这竟导致了幼小的罗曼罗兰对生命和死亡的困惑和恐惧。

不幸的是在罗曼罗兰五岁那年,比他小两岁的妹妹突然因为白喉症被夺去了生命。而这个事件所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父母对罗曼罗兰更加严厉的“保护”,而妹妹的死亡也让幼小的罗曼罗兰无形中增加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困惑。

由于小罗曼罗兰的家庭在当时属于体面的中产阶级,而其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极为的重视。所以在罗曼罗兰十四岁那年,为了让他接受优良的教育,他们一家人迁往了巴黎这座艺术之都。

这次迁家的行为对于罗曼罗兰的一生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转折。在巴黎在这座大都市里,年少的罗曼罗兰开始是极为不适应的,在他看来“大城市是庞然可畏的有机体,那里灵智的微生物会像一切痼疾的霉菌那样迅速的繁殖。假如新来者不能立即顺从,那必须经过一段漫长而痛苦的时期,使他们的血能适应这些毒素”。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内向而爱于幻想的罗曼罗兰来说,他失去了信仰的家园,都市疯狂的节奏和学校的混乱情形,让年少的他充满了矛盾和困惑。

就在这个时候,罗曼罗兰开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伏尔泰等大师的作品,让他那荒芜的精神领地再次重新焕发了生机。而且令他十分幸运的是在一次拜访朋友的途中,遇见了当时的大文豪雨果。而这次会面显然给了罗曼罗兰极为深刻的印象。

罗曼罗兰的一生中对他影响重大的艺术大师有很多,光是他自己为这些伟人写的传记人们都可以如数家珍《贝多芬传》《歌德与贝多芬》《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

我们先说一下罗曼罗兰与音乐。

在罗曼罗兰十六岁以前他所受到的音乐方面的熏陶主要来自海顿、莫扎特。而在他接触到了瓦格纳和贝多芬的音乐以后,那些优美的旋律就从此占据了他心灵中最美好的位置,也成为了他一生中重要的精神寄托和灵魂的避风港。

对于瓦格纳,罗曼罗兰曾这样评价过“瓦格纳是一个严峻的古典音乐家,对于他,所有一切都服从于一个最高的道理,这个道理主宰着戏剧,统帅着主题并且不懈的发展着构思。”

1887年,由于当时法国与德国当时的关系恶化,一些法国音乐家以民族自尊心为由阻止瓦格纳在巴黎演出。而这个时候,一向标榜和谐的罗曼罗兰为此作出了严厉的抨击“一个强大的民族是不会害怕另一个民族的精神征服的”。(想想我们现在面对的全球化和一些所谓‘韩流’‘欧美化’冲击我们自己文化的争论)这与其说是罗曼罗兰在捍卫瓦格纳,不如说是他自己关于超国界的世界性艺术的宣言。

而贝多芬的音乐与罗曼罗兰的一生都是紧密不可分的。

罗曼罗兰是在罗马上大学的时候深入研究贝多芬的。他认为贝多芬“具有一切音乐家中最伟大的灵性”。罗曼罗兰在那时刻起一直到生命的终了,都在研究贝多芬。这足以证明贝多芬的音乐和精神对于罗曼罗兰的启示是多么的重要!贝多芬的一生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与多舛的命运斗争的过程。罗曼罗兰显然被贝多芬强大的精神体系所折服,他相信贝多芬是属于那种从内心向往快乐的人。“贝多芬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力量,他拒绝妥协他不认同的一切,他的一生都在奋斗!”而罗曼罗兰一生中最伟大的巨著《约翰 克利斯朵夫》所要表达的精神和原形也就是贝多芬一生的缩影。

罗曼罗兰与文学大师们。

罗曼罗兰一生中所接触到大文豪数不胜数,雨果、歌德、甘地、里尔克、斯宾诺砂……而一直作为他精神导师,影响他一生的巨匠们也有很多。这里重点的说一下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对他的影响。

上文提到了在巴黎罗曼罗兰最苦恼的那段日子里他接触到了莎士比亚的作品。而那些观点也就此影响了他的一生。

“行动、生产、创造……我明白这就是目的,就是生活的法则,我愿意这样做”。

可以说因为莎士比亚,罗曼罗兰再次获得了新生。而这也成为他日后展露给世界的最重要的特性:思考并且行动。

年少的罗曼罗兰对莎士比亚那些脍炙人口的戏剧充满了迷恋,他那时总是兴趣无穷一次次的观看〈〈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经典的戏剧。而这也为将来罗曼罗兰的戏剧创作其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托尔斯泰是罗曼罗兰最景仰的大师。他把托翁当成自己一生的精神导师,对他的作品更是达到疯狂崇拜的态度。

“阅读托尔斯泰,可以让我们找到自己,这对于我们的人生是一个启示,是开往广大宇宙的一扇门”

而最令罗曼罗兰感动的是在他们之间有过一次真诚的书信交流。

那是在托尔斯泰推出新书〈〈那么我们该怎么办〉〉以后,面对书中托翁对莎士比亚和贝多芬及其现代艺术的成就的不屑一顾乃至唾弃,年轻的罗曼罗兰有些糊涂了。他不知道托尔斯泰为什么会对他当成生命的艺术进行如此强烈的抨击,他无法理解他这位精神导师的意思。年轻的罗曼罗兰控制不住心中的焦躁和冲动,提起笔来给他敬爱的导师,远在俄罗斯的托尔斯泰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不解和困惑……

而在半年以后的一天,本来已经忘记了此事的罗曼罗兰万分惊喜的收到了托尔斯泰这位大师的亲笔信。并且是用法文写的一封长信。托尔斯泰在信中详细的讲解了他关于现代艺术的理解,摘录如下“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所说的科学和艺术只不过是个弥天大谎。在我们一旦摆脱了传统的迷信之后,往往陷入科学和艺术这种高级的迷信,为了看清楚我们要走的路,我们必须从头做起……真正的科学和艺术成果来源于牺牲,而不是某些优越的物质条件”(想想当今人们对科学和艺术的广泛理解及对于成功的评价,这句话乃是当头一棒)托尔斯泰最后总结说“整个历史不是别人的,而是全人类团结这一原则的孕育过程。这一思想已被历史经验和个人经验所证明。人类最幸福最自由的时刻,正是发扬忘我精神和友爱精神的时候。理性在人身上找到了可能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而感情则起了促进作用”。

这段话对于日后罗曼罗兰向往的“和谐”精神有着无与伦比的指示和警醒。所以说托尔斯泰对于罗曼罗兰一生的精神体系构成是极为关键的人物。也正是在与这样的文学大师的交流中,使其精神生活充满了愉悦,使整个灵魂得到了无比的充盈。

托尔斯泰的一生便是与苦难做斗争的一生。出生在贵族环境的他,竟在五岁那一年就感悟到“人生不是一次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我们现在谁都会喊着要快乐)。几乎是少年的托尔斯泰就想卖掉自己的车,送给穷人,而那仅仅是因为他觉得“他们是和我一样的人”(这时的托尔斯泰绝不会认同什么“慈善家”的赞誉)。

托尔斯泰出生在上流社会,却无比蔑视那样的奢侈糜烂的生活。他一生最苦恼的事情是不能那些穷苦的人一起生活。因为他还有许多的亲属,他不可能抛下他们。于是他整日矛盾的被强迫过着“奢侈”的生活。

终于有一天,托尔斯泰再也无法面对自己对自己的谴责,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离开了家。年老体弱的他不幸病倒了。而当他被众人拥护着照顾时,他却哭泣着说“大地上有成千上万的生灵在受苦,你们为什么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托尔斯泰?”

这样的故事可以感染每一个纯洁的灵魂。罗曼罗兰一生也遵循着这样的态度,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和平,毕生做着贡献。

罗曼罗兰的感情生活。

罗曼罗兰在罗马上大学的时候,曾认识了一对漂亮的意大利姐妹。年少的罗曼罗兰对它们都充满了爱慕,一时竟不知道到底喜欢他们两人中的哪一个。在自己像猜拳一样的独角戏中,暗自的体味着恋爱的苦恼。而当他鼓起勇气试图表白的时候,他才发现两姐妹对他根本没有那方面的意思。于是这场自编自演的戏剧也到此划上了句号。对这次初恋的回忆,罗曼罗兰在回忆录中写到“我还不懂得独立思考,却自我陶醉在感情空虚的悲歌里”

而他的处女作也从此诞生了,一部名为〈〈罗马的春天〉〉的小说。

罗曼罗兰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位犹太姑娘。她的父亲是语言学家,在巴黎的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威望。

在他自己的回忆录里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婚姻生活“小小的喜悦、失望、好笑,或者奇异且有时悲伤的日子里,我们象兄妹一样互相倾诉。我们还以相同的眼光来批判这社会。我的妻子有观察与剖析心理的天分,这一点与我一致,也与我互补……我的妻子是一位音乐家,和我差不多;音乐在我们的爱情中占了很大的地位……”

看的出来,起初的婚姻生活是波澜不经的。很和谐也很美满。

但后来的情形就发生了变化。

罗曼罗兰在这期间大量的创作。而这些剧本或是小说却很难有上演和出版的机会。因为巴黎实在太大了,而罗曼罗兰一个外省人在这里凭着自己微波的力量根本无法立足。而每一次却都要妻子的帮忙,才能获得一些表现的机会。妻子始终认为“只有被别人认可的,才是有用的东西,或者说任何创作的目的都应具有实际利益的出人头地的追求(大概每一个女人都是这样劝说自己的伴侣,然后名曰“这是有上进心的表现”)。而这一切使罗曼罗兰越来越感到是在受别人的恩惠。他宁愿为了尊严而放弃现实的利益。在几次毫无价值的讨论中罗曼罗兰始终没有和妻子达成共识。最终结束了他们长大八年的婚姻。

而在离婚以后的四处碰壁的生活,和那些艰辛的体验却恰恰成为了他为以后的创作带来了真实的体验和灵感。

后来的罗曼罗兰便写下了那世界闻名的巨著《约翰 克利斯朵夫》。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刻,能凌驾与国家边界,种族矛盾等问题之上,写下了被众多有时之士赞誉的〈〈超乎混乱之上〉〉。虽然当时的法国当局对他嗤之以鼻。但他仍然相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是正义的。

一九一六年瑞典文学院宣布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罗曼罗兰。这个已经被当时的法国抛弃的人,在得知自己获奖以后,答复说“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他是属于整个法兰西人民的。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使法国在全世界受到热爱的各种思想,我感到幸福。”

这种博大的胸襟正如在《约翰 克利斯朵夫》中的描写的那样“他不知道自己满腔的热爱在四周发射出光芒,而便是在这个时候,他自以为永远孤独的时候,他所得到的爱比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还要丰富。”

1944年8月24日,巴黎解放。

一个月以后,12月30日。罗曼罗兰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

PS:由于是写传记体的文字,需要看许多的资料。而有些地方的雷同就在所难免。所引用的原文话语都已用双引号标出。为引起不必要的疑义,将所引原文的书名摘写如下

《约翰 克利斯朵夫》 傅雷译

〈〈罗曼罗兰的智慧〉〉 林郁主编

〈〈歌德与贝多芬〉〉 罗曼罗兰著

〈〈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杨晓明著

〈〈罗曼罗兰回忆录〉〉罗曼罗兰著

〈〈罗曼罗兰的亲笔书信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250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1
下一篇2023-07-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