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aikebaiducom/view/2275htm
关羽( —219年),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关羽少年时勇武有力,嫉恶如仇。当地民间传说,关羽为打铁的,也有说是卖豆腐的,反正是出身于下层社会。还有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躏。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关羽流落到涿郡(今河北涿县)后,正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关、张三人曾在桃园结义。《三国演义》则“演义”出他们的誓词:“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虽是小说家言,但由于符合了动乱频仍的时代中下层百姓的心态,所以影响巨大。后世好多农民起义,都效法结义的形式,来巩固队伍,加强团结。三人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参与了进攻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关羽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从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随其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刘备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羽、张飞担当他的护卫,是他得力的左右手。中平元年(184年),刘、关、张带着刚刚组织起来的兵马,首先投奔涿郡的校尉邹靖。黄巾军打到涿郡,他们配合官兵出动抵抗,首战告捷,立了大功。接着,他们离开涿郡,前去投奔正在广宗(在河北省威县东)围攻黄巾首领张角的中郎将卢植。到广宗后,因卢植遭诬陷被押回京师,他们便决定返回涿郡。归途中,遇到黄巾军天公将军张角正在追击接替了卢植职务的董卓。关羽和张飞带领一支人马,突如其来地向黄巾军横杀过去,救了董卓。刘备后来投奔幽州军阀公孙瓒,因屡立战功长任平原相,关羽和张飞担任了别部司马,分统部曲。他们三人照样“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和张飞终日侍立刘备左右,保护刘备。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后,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皇帝成为傀儡。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了曹操。曹操表举他为左将军,拜关羽为中郎将(次于将军的武官)。时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等,密谋除掉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恐曹操猜忌,欲伺机脱离曹操控制,趁右将军袁术溃败,主动请求跟大将朱灵前去截击。曹操谋士程昱、郭嘉、董昭等认为,不该放走心怀叵测的刘备,曹操立即派人去追,但已不及。袁术南逃寿春(今安徽寿县),朱灵班师回朝,十二月,刘备杀死徐州刺史车胄,以关羽代理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太守,自屯兵小沛,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与朝中反曹势力遥相呼应。东海(今江苏郯城)变民首领昌稀等,及周围郡县纷纷归附刘备,刘备部队很快发展至数万人,又派使者与袁绍媾结联盟,形成对曹操的严重威胁。并击败了前来讨伐的司马长史刘岱和中郎将王忠,暂且取得徐州、下邳地区,作为休养和发展的基地。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露,董承、王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唯参与密谋的刘备侥幸逃脱,且势力越来越大。曹操亲自征讨刘备,刘备惊悉曹操军将至,亲率数十骑出城观察,果然望见曹军旌旗,只得仓猝应战,被曹军击溃,刘备妻子被俘。曹操接着攻陷下邳,迫降了关羽。刘备则逃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投奔了袁绍。
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二月,冀州牧袁绍调动十多万人马进军黎阳(今河南滑县东北),征伐曹操并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攻东郡太守刘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进。刘延告急请援。四月,曹操为解除侧翼威胁,北救刘延。谋士荀攸建议:“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三国志·魏书·武帝传》),曹操依行其计。袁绍闻曹兵渡河,果然分兵向西,挺进延津。曹操趁机引兵向白马疾进,及距白马10余里时,颜良大为震惊,仓促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为先锋,率部进击。关羽跃马阵前,远远望见颜良麾盖(大将所乘戎车,设幢麾、张盖),直冲过去,在万众之中刺死颜良,斩其首级而归,袁绍诸将“莫能当者”(《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溃散,遂解白马之围。
曹操备赞关羽的勇武,对他重加赏赐,封他为汉寿亭侯(汉寿,地名;亭侯,侯爵名)。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赏赐。关羽把曹操屡次给他的赏赐都封存妥当,把汉寿亭侯的印绶挂在堂上,给曹操写了封告辞信,保护着刘备的家小,离开曹营,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曹操将士闻后,要去追赶,曹操劝阻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从关羽被擒到他立功报曹、重新投奔刘备,这段经历始终口耳相传,流行播衍。到《三国演义》,则形成了一个花团锦簇、精采纷呈的故事单元,包括关公屯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礼待二嫂;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当辞去);曹操厚待关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赠袍,关羽穿于衣底,上用刘备所赐旧袍罩之,不敢以新忘旧;曹操赠赤兔马,关羽拜谢,以为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备;关公斩颜良、诛文丑;关公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兄弟相会等。在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段故事。
袁绍兴师南进,派刘备南下汝、颍,攻掠曹操后方,被曹操部将曹仁击溃。刘备逃回袁绍军中,受到猜忌,暗中打算脱离袁绍,于是建议袁绍跟荆州牧刘表结盟,以使曹操腹背受敌。袁绍信以为真,派刘备率领本部人马,再度南下汝南与黄巾军首领龚都等会合,兵力扩充到数千人,对曹操后方又构成威胁。是年七月,曹操为稳定后方,派大将蔡阳率兵讨伐刘备。刘备预作充分准备和部署,率部迎战蔡阳。两军激战,曹军大败,蔡阳被杀。建安六年(201年)秋,曹操统军进击刘备于汝南。九月,关羽随刘备投靠荆州牧刘表,龚都等部皆散。至此,刘备脱离袁绍,获得发展自己势力的机遇。刘表对刘备以礼相待,此后,刘备便在荆州屯兵。
从建安六年到十三年(201—208年),刘备在这八年中致力于礼聘人才,扩大军事力量。特别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他“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看到刘备和诸葛亮关系日益密切,心中不悦。刘备察觉以后,就严厉批评他和张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关羽和张飞就再也不表示反对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刘表死,继任荆州牧的刘琮投降曹操。刘备为避开曹军锋芒,便撤离樊城,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去,并派关羽率领一万多水军,从水路往江陵会合。刘备军撤退到当阳长阪(今湖北当阳东北)时,被兼程追来的曹操骑兵打得大败,去江陵的道路被曹军截断,刘备只好斜趋汉津。关羽率水军前去接应,保护刘备退到了夏口。
据《蜀记》记载,当年刘备在许昌,与曹操一起打猎。关羽曾劝刘备乘人散混乱之际,杀掉曹操,以绝后患。可能由于形势不允许,刘备没有答应。这回在汉津会面,飘泊无依,关羽愤愤不平,说:“当年在猎场上,如果听了我的话,就没有今日的困厄之灾了。”刘备解释说:“当时,也是为国家着想,爱惜曹操是难得的人才。再说,如果天意辅助正人,又焉知今日的飘泊不是咱们的福分呢?”
曹操占领江陵后,气势更盛,大有吞没“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和消灭江东孙权之势。这就发生了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的著名的赤壁之战。十一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今蒲圻县西北)大破曹操。关羽所率的一万精锐水军是刘备的主力,在这场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后人为突出关羽“全交重义”的特点,演义出了他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的细节,至今脍灸人口。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都在今湖南境内),刘备得了四郡,加上孙权借给他的南郡,终于在荆州站住了脚。然后刘备封拜元勋。关羽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镇守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刘备带兵入巴蜀,取益州,关羽留守荆州。益州既平,关羽得赐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荆州包括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七个郡,是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必争的战略要地。赤壁之战后,曹操还占据着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孙权占据着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所谓“借荆州”,就是孙权将自己占据的南郡南部借给刘备。刘备取得益州的第二年(215年),孙权便派诸葛瑾为使去跟刘备商量,要求把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归还东吴。刘备托辞拒绝,孙权就派去一批官吏,接收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关羽坚决不让,将孙权派来的官吏全部轰了回去。孙权一怒,马上派吕蒙率领两万兵马用武力接收这三个郡。吕蒙夺得了长沙、桂阳两郡后,刘备急忙亲率五万大军下公安,派关羽带领三万兵马到益阳去夺回那两个郡。孙权也亲自到陆口,派鲁肃带领一万兵马扎在益阳,与关羽相拒。东吴的军队和关羽的军队都在益阳扎营下寨,彼此对峙。
孙刘两家正在争夺荆州,此时,刘备(161-223)闻曹操(155-220)攻下了汉中,急忙和孙权(182-252)平分荆州,抵抗曹操在此同时,关羽已设宴招鲁肃(172-217)赴宴,想商议荆州之事,不料被鲁肃弄的无地自容
赤壁之战后,据守荆州的关羽名为“襄阳太守”,而荆州的襄阳、樊城等重镇还控制在曹操手中。为了实现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对》中所筹划的跨据荆、益二州,待时机成熟时荆州军队直下宛(今河南南阳)、洛,益州军队西出秦州(今陕西南部),完成统一大业的计策,关羽一直虎视襄、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大败曹兵,曹操不得不退出汉中。于是,在手下文武官员的拥戴下,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并赐他节、钺。
是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
襄阳、樊城隔汉水相对,互成犄角,是曹军抗拒南军北上的战备要地。时魏镇南将军曹仁驻守樊城(今湖北襄樊),将军吕常驻襄阳。他从汉中撤军到长安后,又派平寇将军徐晃率军支援曹仁,屯于宛城(今河南南阳)。樊城之战开始后,曹操又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前往助守,屯驻于樊城以北。
于禁不熟悉南方的气候地理。曹仁让他和庞德屯兵于樊城以北,和城中相互呼应,他竟未考虑该处地形低下的因素,便把所率领的七支人马都带到那里驻扎。八月,连降大雨,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于禁七军均被水淹,只得率少数将士避到高阜之处。关羽乘战船猛攻,于禁欲退无路,被迫投降。庞德率的一部继续顽抗,誓死奋战,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箭尽矢竭,就短兵相接。将士有的战死,有的投降。关羽加强了攻势,同时,水势上涨更猛,土堤淹没,曹操部队都投降了。庞德想乘船撤回曹仁大营,但水势太大,船只倾覆,被擒,不屈而死。
关羽乘胜围攻樊城,并以一部兵力包围襄阳。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淹多处崩塌,曹仁曾考虑放弃樊城,被辅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满宠所劝止。满宠认为:“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今河南郏县)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国志·魏书·满宠传》)曹仁乃以必死决心,激励将士齐心协力奋勇抵御。
关羽军虽乘船猛攻,一时仍不能下。此际,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治南乡,今河南淅川东南)太守傅方,均降于关羽,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孙狼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曹操感到威胁,一度准备迁都,被丞相司马司马懿及曹椽蒋济谏止。他们认为:“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传》)。
曹操采纳了这一利用矛盾破坏孙、刘联盟,以坐收渔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见孙权。同时指令徐晃率军援救曹仁。徐晃进至阳陵陂(樊城北),曹操派将军徐商、吕建传令:必须待后续援军会齐后方可进击。时关羽前部屯偃城(樊城北约五里),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进据偃城,渐向围城蜀军逼近。
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早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意思是刘备在取得荆、益二州建立基业之后,一定要外结孙权,形成巩固的联盟,然后才能北定中原。可见,孙刘结盟是刘备北定中原的基础。然而,这联盟却因为几个原因,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一是在荆州的所有权问题上。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对孙、刘、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曹操曾想占据荆州,统一天下,但赤壁一战使他美梦成空;孙氏集团一向认为荆州是必争之地。因为荆州据上游之重,只要操在别人手里,自己则处于被动地位。赤壁之战结束,为了继续联刘抗曹,不得已,只好暂借荆州给刘备。可刘备取得益州后,却无归还荆州之意。
二是关羽缺乏对孙刘联盟的正确认识。他自恃勇武,对孙氏集团始终踞傲不敬。鲁肃与他单刀相会,讨要荆州,他尽管理亏,但仍然不肯从两家联合的角度着眼来妥善解决问题。孙权派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但不应许亲事,反而厚骂使者,双方关系越来越僵。
三是东吴臣子中,从大局出发,认为应与刘备集团修好、共拒曹操的鲁肃已经去世,而其他臣子,如代替鲁肃统兵的吕蒙,就认为关羽平素骁勇善战,且有兼并吴国的雄心,所以,要求出兵对付关羽。他说:“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所以 孙权得到曹操的信后,欣然允诺。他召吕蒙回建业,共商夺取南郡的计划。关羽也知孙刘联盟不巩固,这时既要夺取樊城,又得防备孙权偷袭荆州。他看到东吴大将吕蒙屯兵陆口,就再三嘱咐麋芳和傅士仁小心镇守荆州,并将大部分军队留在南郡,还沿江设防,二三十里设一个岗楼,建起烽火台。吕蒙探知关羽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就佯称病重,上书给孙权,要求回去疗养。孙权公开发布命令,调吕蒙回建业养病。吕蒙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当时,陆逊年少多才却无名望,正任定威校尉。孙权便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吕蒙。陆逊到任后,派使者给关羽送去了礼物和一封信,信上恭维关羽水淹七军,功过晋文公的城濮之战和韩信的背水破赵,还勉励关羽发挥威力,夺取彻底胜利。关羽看到陆逊是个无名晚辈,对自己又如此恭敬、诚恳,就大胆放心,把荆州大部分军队陆续调到了樊城,打算趁徐晃的兵马还未赶到,大水又未完全退去,先攻下樊城。他亲自督战,加紧攻城,而曹仁依旧坚守。陆逊把关羽人马的调动情况详细地报告给孙权,且说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关羽可一战而擒。
关羽在襄樊的兵马越来越多,加上新得于禁降军数万人,粮食匮乏。他责备南郡太守麋芳和傅士仁的粮草运送跟不上,大怒说:“还当治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二人于是存有叛心。后关羽为解燃眉之急,竟擅自强占东吴贮藏在湘关的粮食。孙权得知此事,觉时机成熟,便命吕蒙为大都督,发兵袭击关羽的后方。
是年十一月,吕蒙率军隐蔽前出,进至寻阳(今湖北广济东北),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和诡密。驻守江防的蜀军士兵被伪装的吴军所骗,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虏,江陵城内空虚,陷入混乱。吕蒙先让原骑都尉虞翻写信诱降驻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将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吴军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糜芳。二人平时就因为关羽对他们傲慢而心怀不满,这次又听说关羽回来要惩治他们,更是内心恐惧,于是在东吴大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献城出迎。吕蒙遂率大军进据江陵,从而,一举夺回蜀长期占据的荆州。吕蒙进占江陵后,尽得关羽及其将领的家属。他对他们加以优待和抚慰,并下令军中不得侵扰百姓,还对全城百姓表示关心,给有病的送医药,给饥寒者赐衣粮,使城内秩序迅速恢复。而骄傲轻敌的关羽,对吕蒙的袭击行动竟一无所觉。
曹操使者返回洛阳,带来孙权密信,说即派兵西上袭击关羽,但请保密,以防关羽得知有备。曹操部属多数认为应代孙权保密。谋士董昭独持异议,认为应佯允保密而暗予泄漏。关羽知孙权来攻,如撤兵回防,则樊城之围自解。关羽南返与孙权交战,两敌相斗,正好坐收渔利。若为其保密,使孙权得势,对我并不有利。再者,被围将士久不见救,担心缺粮产生恐慌,一旦发生意外,局面将难以收拾。故应以泄密为好。曹操采纳董昭意见,令徐晃用箭将孙权密信内容,分别射入樊城及关羽营中。被围魏军得信后,士气倍增,防守更坚;关羽得信后,则既恐腹背受敌,又不愿前功尽弃,同时判断江陵、公安城防坚固,吴军若真来攻,一时不可能攻克,因而处于徘徊犹豫,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曹操已率主力由洛阳进抵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并已先后派殷署、朱盖等12营兵进至偃城,归徐晃指挥。关羽军主力屯围头,一部屯四冢。徐晃以声东击西战术,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骑5000出战,被徐晃击败,当其退走营寨时,徐晃率军穷追不舍,紧随其后冲入营内。当时关羽营寨,外围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碍设施极为严密,若从营外强攻极为困难。现乘其军陷于混乱之机,由内突袭,一举大破之,杀降蜀之胡修、傅方。时关羽关羽惊悉江陵失守,遂撤围退走,樊城围解。曹仁部将多欲乘胜追击,参军赵俨认为,应保留关羽一定实力与孙权作战,不宜追击。曹仁同意赵俨看法,未部署追击。曹操得知关羽撤退消息后,果然派人传达命令,不许追击关羽。
当关羽撤军而回时,孙权已先到达江陵,派陆逊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秭归(今湖北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在回军途中,关羽多次派人到江陵探问消息。每次,吕蒙都礼待来使,并让使者周游城中。使者回到关羽军中,将士们知道家门无恙,斗志尽失,多数都半途而逃。关羽自知势孤,派人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二人以以上庸新定为由,拒绝支援。关羽陷于进退失据,腹背受敌的困境,遂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这时,陆逊乘胜西进,夺取了宜都。关羽看到麦城东、西、南三面全是敌人,而援兵又迟迟不到,决定突围回西川。
吕蒙知关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麦城北边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十二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地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与其子关兴一起被杀,死时年约五十八岁。蜀后主刘禅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关羽曰“壮缪侯”,其子关兴嗣。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论及关羽与张飞:“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还说:“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确如此。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在夺取益州过程中,收降了马超,自领益州牧后,拜马超为平西将军。关羽因马超并非旧友,又闻说马超勇武,心中不服,便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诸葛亮知其意,便回信说:“孟起(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黥布即英布)、彭(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字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有一把好胡须,所以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关羽得信,大悦,把它拿给宾客传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黄忠阵斩曹军名将夏侯渊,因功升为征西将军。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诸葛亮说刘备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刘备说:“吾自当解之”(《三国志·蜀书·黄忠传》)。并派益州前部司马费诗去给关羽送印绶。
关羽闻说黄忠与己并列,大怒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费诗对关羽说:“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萧何)、曹(曹参)与高祖(刘邦)少小亲旧,而陈(陈平)、韩亡(韩信)命后主,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三国志·蜀书·费诗传》)?关羽大为感悟,遂拜受印绶。
关羽生性高傲的弱点,导致了在樊城之战,由开始的指挥正确,威震华夏,发展到最后上当受骗,全军覆没,大意失荆州,最终导致孙、刘联盟瓦解,其教训惨痛。当初曹操常告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三国志·魏书·夏侯渊》),终为人戏于股掌之间,夏侯渊最终果恃勇而亡,夏侯渊如此,关羽、项羽皆是如此。
关羽性格上也有优秀的一面。
关羽重然诺,守信用,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忠义一时无两。
关羽勇武异常,冠于全军。后世小说,写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虽有违背史实之处,但却也突出表现了他的武勇和神韵。至于刮骨疗毒,更是尽人皆知。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透其他左臂。后伤口虽然,但一到阴雨天气,骨头就常常疼痛。医生说:“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切开伤口。时关羽正在宴请诸将,“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国志·蜀书·关羽》)。
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这段时,更是精彩:“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化身,关羽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陈隋间,佛都徒假托关羽显灵,在当阳首建关庙。唐建中三年(782年),关羽被列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放进武庙,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后,关羽便被带上“武圣”的桂冠。默默无闻了800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把关羽庙长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清代皇帝标榜关羽为“万世人极”,封之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清
女将
卞姬 陈留200年前
大乔 建邺196年
小乔 建邺195年
甄姫 洛阳205年
黄月英 新野206年
孙尚香 建邺200年前
吕玲琦 南皮207年
王昭仪 襄阳194年
祝融 好像得不到
蔡琰 好像要加曹操阵营,西凉的一个石头下
1不灭他国势力,
2不毁他国首都城池,
各势力女将都会出现
在中国 历史 上240多位封建帝王中,史家对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评价很高,几乎是完美的封建帝王形象。
《后汉书》评议:(光武)帝虽身济大业,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意思是刘秀既有治国的雄才大略,又有宽厚待人的良好禀性,不以武力而以道德服人。史家都认为他兑现了“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的诺言。
司马光评价刘秀:“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自此,后世屡屡称赞东汉风化之美。
伟人毛泽东用三个“最”来评价刘秀: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然而,刘秀传之后世影响最广的不是他光复汉室、中兴汉朝的丰功伟绩,也不是说书人津津津乐道的“云台28将”,而是他有一个贤德盖世的好皇后,也是封建 社会 公认的完美皇后阴丽华。
做一个好皇帝难,做一个好皇后更难。反过来讲,从 历史 上挑出一个好皇帝不容易,找出一个完美无缺的好皇后更加不容易。因为,好皇帝少,公认的好皇后更少。
对阴皇后的评价有很多,最有名的是刘秀曾说过的一句话:“娶妻当得阴丽华”,这是传诵千古的名言,被后世帝王奉为圭臬。
公元5 年,阴丽华出生于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新野)一个富裕之家。
阴家是春秋时期名相管仲后裔,为什么改姓阴呢?史载,管家到了第七代子孙管修的时候,从齐国迁居楚国,被封为阴大夫,以后便以“阴”氏为姓。秦末汉初,阴家举族迁到了新野。
中国古人改姓氏很随意,经常随封号、官职、皇帝赏赐、出生地、避祸等等不一而足,甚至还有仰慕某个名人改姓,忠诚随主人姓。北方胡人学习汉文化时,也经常取一个汉姓,比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实行汉化改革,取名元宏,满清灭亡后,清皇室改姓金。这样的例子很多,每个朝代都有。现在有人开玩笑说我与你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这话可不能当真,岁月沧桑,实在没法证明姓氏纯正,血脉同源。
阴丽华的家虽不是官宦,但富甲一方,可比诸侯,是南阳有名的豪门大户。阴丽华有着惊艳的美貌和脱俗的气质,名扬四方,爱慕的人到他家求婚,络绎不绝,差点把门槛都踩烂了。
刘秀也是南阳人,是阴丽华的同乡。刘秀是刘邦九世孙、景帝之后,虽是王室一脉,但已无当年皇族的富贵了。他九岁丧父,是叔父刘良将他养大。
关于刘秀的长相,史书说他身长七尺三寸,美髯眉,大口隆准,确是汉朝龙种,与众不同。 身高七尺三寸,换算成今天就是一米七五左右。刘秀有着一副高挺的鼻子,饱满的额头,白皙的肌肤,有神的眉目,无论身处何处他都会有一种鹤立鸡群之感,而且气度不凡,有玉树临风之态。刘秀这样的一副丰神俊朗的模样,引得无数女子趋之若鹜。但刘秀眼界很高,一般女人不入他的法眼,史家附会,以为是龙种的缘故。然而,汉室龙种那么多,怎么独他气度出众呢?当然是因为他匡复了汉室,创立了东汉,后人有意拍他马屁罢了。
书归正传,有一天,刘秀跟着姐夫邓晨上街,突然看见对面走来一个大美女,立刻被她的美貌和气质吸引了,两眼一动不动地盯着看。邓晨一看,就知道刘秀对那女子一见钟情,就向他简单介绍了美女阴丽华的情况。
刘秀问姐夫是否认识阴丽华,姐夫说当然认得。原来,邓晨与阴丽华是远亲,与阴丽华的哥哥阴识是好朋友,经常到阴府走动,自然认识阴丽华。刘秀一听,非常高兴,急不可耐地央求姐夫介绍他认识阴丽华,邓晨答应了。不过,邓晨告诉刘秀,要娶阴丽华必须功成名就,一般人是配不上她的。还笑着指着刘秀鼻子说,你现在这个田舍郎的身份可不行哟。
刘秀是帝王之后,怎么成了田舍郎呢?这不得不说汉武帝的推恩令了。汉武帝为了解决诸侯王势力大,容易挑战中央集权问题,颁布了“推恩令”,将诸侯王的封地再封给王的儿孙,这样不断地分下去,诸侯王的势力就小了,叛乱的危险就解除了。这样推恩下去,过了几代后,有的诸侯王的后代就成了小地主,有的成了农民,刘秀一族从景帝时风光的诸侯王“推恩”到他时成了自食其力的富裕农户。
刘秀喜欢种田,用他大哥的话说“性勤于稼穑”,因此常取笑刘秀只会事田业,还把他比作汉高祖的兄长、老实的种田人刘仲。
刘秀见了阴丽华之后,茶饭不思,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娶妻当得阴丽华”,没成想一下子成了千年潮句。
刘秀爱慕阴丽华,而阴丽华也非常有眼光,她对刘秀也是一见钟情,而且心心相印,至死不渝。
他俩出生于西汉末年的乱世之中,注定不平凡。新莽末年,天下大乱,23年,刘秀在家乡随哥哥刘演起兵,不久投奔更始帝刘玄。同年5月,王莽倾尽全力,拼凑了百万大军,企图一举剿灭绿林起义军,首战攻打刘秀固守的昆阳城。面对百万大军围城,刘秀镇定自若,趁敌军轻敌和立足未稳之时,亲率三千精兵出奇制胜,主动出击突袭敌军大营,新莽军始料未及,仓皇败退,刘秀一鼓作气,大败新莽主力军,一时名震天下,功成名就,也有了娶阴丽华的本钱。
6月,刘秀于宛城迎娶阴丽华为妻,时年29岁,而阴丽华年方19岁。
昆阳大捷后,更始帝刘玄既想发挥刘秀的才能,为已所用,又忌惮他的能力,恐功高盖主,所以,先是让他迁去洛阳,剥夺军权,封一个武信侯的虚名。同年9月,刘玄又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去镇慰河北州郡。实际上是排挤刘秀,让他到混战中的河北招兵买马。
在中国 历史 上,河北是个很特别的地方。既是历代汉族皇家养军马的主要地区,又是汉胡交接之地,各种势力都来插手,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时,河北有30多股势力,较大的有铜马军、王朗和真定王刘扬,都是手握10万以上的重兵,势力强大。
刘玄的算计是,如果刘秀招揽河北势力成功,就为更始政权扩充了地盘和军事实力;如果失败,刘秀被杀,就借刀杀人,除去一个潜在的劲敌,而更始帝不会留杀功臣的骂名,怎么算都不吃亏。
刘秀是个聪明人,深知河北一行十分凶险,为了阴丽华的安全,不得不与新婚才三个月的妻子离别,请阴识护送阴丽华从洛阳回娘家暂住。
送别阴丽华后,刘秀带着几百亲信,持着代表更始政权的一根节杖去河北各州郡镇慰。所谓镇慰,实际上就是收编,而河北各地势力是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决不是说一两句空话就会归顺的。王郎托称是汉成帝之子,在赵地豪强支持下自立皇帝,建都邯郸,势力很大,决不会容忍刘秀侵占他的地盘,就一直派人追杀刘秀。
刘秀刚去河北之时,既无接应之人,又无立足之地,还要躲避王郎的追杀,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幸好,刘秀既勇猛,又侠义,忠厚仁义,善交朋友,逐渐得到一些州郡力量的支持,让刘秀势力一下子壮大很多,名扬天下的“云台28将”基本上是此时在河北拥戴他的英雄。
刘秀明白,拿下河北的关键,也是最难的就是消灭王郎,而消灭王朗必须要得到真定王刘扬的支持,否则不会成功。为了说服刘扬归顺,刘秀多次派部将刘植去真定县游说刘扬,后来自己亲自上门与刘扬深谈。刘扬也想与更始政权保持联系,终于同意归顺刘秀,但有一个条件,刘秀必须迎娶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加强双方的互信。为了大局,刘秀应允了,很快,刘秀联军攻下邯郸,消灭了王郎。
灭王郎后,河北各州郡纷纷归顺,特别是收编了势力强大的铜马军,使刘秀有了几十万军队,势力大涨。不久,刘秀平定河北,拥有百万之甲,终于有与更始帝决裂的资本。25年,刘秀于河北拓地称帝,年号为建武。
刘秀入主洛阳后,立即派人接阴丽华到身边,两人离别两年后再相见,感慨万千。这两年间,阴丽华不知刘秀音信,时刻盼望刘秀归来,同时也做好离丧的准备,备受煎熬。
刘秀以阴丽华“雅性宽仁,有母仪之美“,希望立她为皇后。可阴丽华却坚辞不受,认为自己不够资格承担皇后之位。于是立了郭圣通为皇后,阴丽华封为贵人。
现在不知阴丽华是何心理拒受皇后之位,绝对不是她说自己没资格这个理由,明显是个托词。现在看来,这可能与当时的局势有关。25年,刘秀尽管称了帝,但天下分裂,各种势力割据,战乱不止,直到36年,刘秀才真正扫清各地势力,统一天下。阴丽华礼让郭圣通当皇后,可能为了从大局出发,帮助刘秀安抚刘扬等各种势力和打天下的功臣,因为刘扬和其他一些势力支持郭圣通,郭圣通伴驾刘秀左右,还生了儿子,大家知郭而不知有阴,强立阴为皇后政权恐将不稳。阴丽华深知其中利害,一切从有利于刘秀的角度出发,坚辞皇后之位,真是深明大义啊。
阴丽华不但接受贵人的封号,还心甘情愿地尊重和礼让郭皇后,没有一点情绪,对后宫其他人也都谦恭有礼,仁爱友善。作为刘秀的原配夫人,这样做难能可贵,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种心胸和气量在历代后宫中很少见,所以得到一致称赞。
阴丽华与刘秀同心同德,以她的温柔和大度为刘秀分忧解难,全力维护刘秀的地位。公正地说,阴丽华没有千钧之力,应有辅助之功。
刘秀毕竟与阴丽华有爱情基础,建武十七年(41年),刘秀下决心废皇后郭圣通,封阴丽华为皇后。后废太子刘疆,改立阴丽华的儿子、皇四子刘阳(改名庄)为皇太子,是为汉明帝。
64年正月,阴丽华崩逝,享年六十岁,与刘秀合葬于原陵,谥号“光烈”。
阴丽华是中国 历史 上皇后谥号制度第一人,自此以后皇后谥号为帝谥加上本谥成为历代定制,沿用至唐初,长达六百年。
刘秀在未娶阴丽华之前,因仰慕阴的美貌说了这句仰慕的话。后来事实证明,阴丽华顾大局,设大体,深明大义,心胸宽广,友爱待人,贤惠仁厚,是秀外慧中的好女子,是贤德的好妻子,是刘秀的好内助,真正配得上刘秀“娶妻当得阴丽华”的赞誉,后世以阴丽华为皇后的“量尺”也充分说明阴丽华的美德贤惠折服天下,为史家称颂,她应该算是一个平凡之中藏伟大、平淡之中有奇巧的奇女子。
1、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流落至幽州涿郡。期间结识刘备,并与刘备、张飞结成兄弟,感情好到连睡觉也要睡在一起。刘备担任平原相时,任命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2、阵斩颜良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刘岱、王忠攻打刘备,却被刘备击败,曹操于是亲提大军出征,刘备败逃投奔袁绍,关羽战败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礼,任命为偏将军。
3、镇守荆州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投靠刘表,屯兵于新野。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备南逃,另遣关羽乘数百艘船驶向江陵(今湖北荆州)会合,但刘备于途中当阳(今湖北宜昌)长坂坡被曹操军追至,幸而关羽驶至汉津(今湖北荆门),一同乘船至夏口(今湖北武汉)。
4、威震华夏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谋反。但不久事情败露,几人被曹操所杀。曹操于是召曹仁为征南将军,讨伐关羽。曹仁屯樊期间,大肆征调徭役,南阳郡一带军民苦不堪言。
5、败走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曹操以为汉献帝在许,与关羽军相近,欲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得志,可以用答应将江南封给孙权为条件让他从背后出兵攻击关羽。同时曹操派遣徐晃、赵俨等率军救援樊城,更准备亲自征讨关羽。
扩展资料:
后世地位:
民间信仰
民间所供奉的“关公”又被台湾信徒称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在东南亚地区,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国家,甚至美国、英国的华人区域,关公的信仰也都相当盛行,华侨在国外从商者很多,因此对于作为武财神的关公也多加崇祀。
文化信仰
道教将关羽奉为“关圣帝君”,即人们常说的“关帝”,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释教对关云长的信仰只是限于供奉,并无祈祷、赞颂以及供奉仪轨,而在藏传佛教中,有多位大师著有供赞仪轨,如章嘉大师、土观大师以及这世大宝法王、亚青寺阿秋仁波切等。多识仁波切也曾著有关云长简略供赞。
-关羽
大同自古出美女,据史书记载,自北魏以来,这里出过二十五个皇后、九个皇妃。比如,北齐文宣帝皇太后娄昭君,娄昭君之女为东魏皇后,后晋皇帝石敬塘之皇后李氏,后晋未帝石重贵之生母安氏,后唐未帝李从珂的皇后刘氏,后汉皇帝刘知远皇后李氏等均出自大同。其中,尤以独孤一门的三位皇后让人惊叹。北魏名将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射,有“独孤郎”的美称。他的七个女儿中,有三位先后被三个王朝立为皇后。长女为周明敬皇后。四女是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后被追封为唐元贞太后。七女独孤伽罗最为传奇,为隋文帝文献皇后。最近热播的古装电视剧《独孤天下》,就以古代北周末年朝野动乱的局势为背景,讲述了独孤信的三个女儿般若、伽罗和曼陀,一步步从名门闺秀历练蜕变成王者女人的故事。
为什么大同美女这么多呢?主要原因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大同在古代是众多民族的杂居之地,人们的思想文化交流频繁,思想更为开阔。那里女人除了有美貌之外,更有一种开阔的胸怀,一种博大的气质。古都大同是北魏的京都,各类人才都齐聚此地。北魏时期从天兴元年开始,有五次强制性的人口迁徙活动,各类优秀人才通婚繁衍,从人口进化论来讲,定会产生优良人种。也一种说法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不少美若天仙的宫女配给大同应县等地的边防将士,所以美女多。
欢迎打开 历史 宝藏。
大同这个山西名城,在中国 历史 上,以出美女而闻名。
据统计,大同这个地方,古代出了二十五个皇后,九个皇妃。
尤其是号称中国 历史 上最牛老丈人的 独 孤信,众女儿中,有三个女儿都当了皇后,绝对是史上罕见。此外, 历史 闻名的,还有北齐武明皇后娄昭君,宋仁宗赵侦的皇后,后晋皇帝石敬塘之皇后李氏等等。
为什么大同这个地方能出这么多皇后和美女呢? 原因有二:
首先,大同位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交界处,自古胡汉相互通婚,我们都知道,这种通婚的结果,就是容易产生“混血”之美人。
其次,大同在传统时期是一个商业重镇,晋商在 历史 上独占传统商业一席,发达的商业,便会刺激和供养以美人为代表的 娱乐 文化诞生。
这也是大同自古多美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史料记载,山西大同一共出过25个皇后,9个皇妃。 分别是哪些我就不说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查一下。
意大利人马丁诺在他的《鞑靼征记》中说:“ 大同女人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女人。 ”
明朝学者谢肇浙也在他的《五杂俎》中记录到:“ 谚称:蓟镇城墙、宣教府场、大同婆娘为三绝。 ”
那么,山西大同为什么会出了这么多皇后呢?这里面究竟有什么隐秘?
根据 历史 记载,自古以来,山西大同都是各个民族聚居的地方,因为各族混血,很容易产生美女,皇后当然要挑美的找了(关于清末嫔妃照片的事,就别拿来说了,清朝皇后必须得是满族贵族,条件太苛刻了)。
大同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算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的碰撞地,同时,也是秦汉两朝的名郡、北魏的都城、唐和五代期间的边防重镇,以及辽、金、元三朝的陪都。
当然,这些皇后和皇妃大多数是战乱时期的国家,比如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比不上那些真正的统一全国的国家,所以皇后之乡,也是叫个乐头。
而且,那些娶大同美女做皇后的国家,大多是北方国家,本着就近原则,恰好大同美女又多一些,于是基本上都将目光放到大同。
当然,大同的美女确实很漂亮,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去大同转转!
谢谢悟空邀请。 山西大同自古就是民族大融合之地, 历史 上,在大同居住生活过的民族有十多种之多,汉胡等民族相互通婚,因此,从遗传学的论述来说,更利于产生基因优良的后代。
大同出俊男美女,是有原因的。早在北魏王朝建都大同时期,就从北方各地选调许多美貌女子到大同来,配给镇守边防的优秀的将士们,这种优秀基因的裂变再组合,生下来的女子大多身材高挑,肌肤白皙,姿容靓丽。因此,那些生在手握重权的、将官家族的聪明美貌的女子们,就很容易走上政治的舞台,成为政治献身的产物。
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了一个循环。当权者为巩固自己的政权,往往在一些名门望族中挑选出一些美貌女子填充后宫,这些女子本来就很优秀,又有家族的鼎力支持,就会很快地登上人生的最高舞台,当上一国之后。那么她们又为了保护自己家族的利益,在后代储君皇妃的挑选中,又起到很重要作用。这些大家族的优秀女子,就会接二连三地被选进了皇帝的后宫。
史书记载,大同区域内, 历史 上共出了二十五个皇后,九个皇妃,相当了不起,所以被后人称为“皇后之乡”。
如北魏名将于栗单家族中,就出现过这样一位皇后。北齐文宣帝皇太后娄昭君,生的两个女儿都为东魏皇后。
最厉害的是北周卫国公独孤信,他的七女儿是隋文帝的文献皇后,长女是周明敬皇后,四女儿为周元贞皇后。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都是他的外孙。
山西大同,在 历史 上曾为北魏都城,也作过辽金的陪都,是明清时期的边防重镇。历代聚集在这里的各民族的优秀人才数不胜数,他们之间互通婚姻,因此,生下的后代们,大多是聪明俊美的人物。
谢谢小秘书邀请。
“大同出皇后”,这是千真万确的, 历史 上出过25位皇后、9位皇妃。
仅北魏(386年—534年)至南北朝(420年—589年)这段 历史 ,也就200年,就出了24个皇后、皇妃,其中北魏名将于栗单家族出了3个皇后;北魏名将独孤信家族也出了3位皇后;
南北朝萧氏家族竟出了12个皇后、6个皇妃,占去一大半。
萧氏12个皇后:肃祖昭烈皇后萧氏、懿祖庄敬皇后萧氏、玄祖简献皇后萧氏、德祖宣简皇后萧氏、太宗靖安皇后萧氏、世宗怀节皇后萧氏、穆宗皇后萧氏、景宗睿知皇后萧氏、圣宗仁德皇后萧氏、圣家钦哀皇后萧氏、兴宗仁懿皇后萧氏、道宗宣懿皇后萧氏;
萧氏6个皇妃:兴宗贵妃萧氏、道宗惠妃萧氏、天祥皇后萧氏、天祚德妃萧氏、天祚文妃萧氏、天祚元妃萧氏。
萧氏是 历史 上名门望族,齐梁两朝萧氏走出了21位皇帝,30多位宰相。大同出18个萧氏皇后或皇妃也就不足为奇了,但萧氏的婚姻关系中大多包括贵戚、或胡人贵族。
唐以后,大同所出的皇后或皇妃就寥寥无几了。
古时大同是多民族群居地,朝廷鼓励胡、汉通婚,民族、种族的融合又能培育优良人种;大同作为北魏都城、辽金陪都和明清重镇,聚集于此的精英人群又可婚娶婚嫁;以及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雁臣”时期,曾将宫女配给边防将士等,这都是大同 历史 上产生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
但“出皇后”与“出美女”,好象是不同的概念。皇室联姻多讲究名门旺族、 社会 地位、家族势力等等,皇后、皇妃不一定个个都天生丽质,气质高雅,但也不排除有“歪瓜裂枣”的,例如西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满清光绪帝的皇后隆裕等,都是奇丑无比的。
不少人将“皇后之乡”延伸地演绎成“美女之乡”了,至于如今大同美女有多美,恕我孤陋寡闻,没有发言权。
大同是皇后之乡,我就只能呵呵了,虽说出了几个皇后,都是些乱世小国什么北魏、北齐、甚至还有卖国皇帝石敬瑭等人。不足为奇,也不值得夸耀。
我先来捋一捋一些知名皇帝的皇后出自哪里。秦始皇没有立皇后,儿子胡亥是贵妃所生,叫胡姬。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异族人。
中国正式有名有姓的皇后叫吕稚,汉高祖刘邦的老婆,狠毒皇后:山东菏泽人;汉文帝皇后窦漪房,河北武邑县人;汉景帝皇后薄皇后,浙江绍兴人;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安徽天长人;卫子夫,山西临汾人;汉光武帝刘秀皇后阴丽华,河南新野县人;汉明帝皇后:陕西兴平人;汉朝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的皇后,伏寿是山东诸城人;最后一个皇后曹节:是曹操的女儿,安徽亳州人;
晋朝司马炎皇后是陕西华阴人;司马衷皇后是山西襄汾人;司马炽的皇后是甘肃平凉人;其它皇帝都不想说了。
唐朝有名皇帝的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文德皇后长孙氏,是位贤后,是河南洛阳人;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也是一代女皇:山西文水县人;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皇后,陕西西安人;唐玄宗李隆基皇后:陕西大荔县人;
宋朝有名皇帝的皇后: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后是河南开封人;宋太宗皇后;河南安阳人;宋真宗皇后刘娥:山西太原人;宋高宗皇后:河南开封人;
明朝有名皇帝的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是大脚皇后,也是位贤后,是安徽宿州人;建文帝皇后:安徽宿州人;明成祖皇后:安徽凤阳人;明仁宗皇后:河南永城人;明显宗皇后:陕西衢州人;崇桢皇帝皇后,也是中国汉人王朝最后一个皇后:是江苏苏州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古代皇帝娶的皇后一般是河南的最多;其次是陕西、山西、安徽。其中真正属于皇后之乡的应该是河南开封和安徽宿州这两个地方。山西大同算不上。
因为大同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首都!
山西大同是著名的煤都,过去以出皇后美女多而著称,这都来源于大同特殊的区位优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同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交界处,后拓拔氏将其定为国都,经过汉化融合,大同的美女兼具汉鲜卑的双重优点,故成为北朝皇族选皇后的绝佳地,最出名的是末期独孤信家族,隋文帝杨坚的独孤伽罗皇后,她的姐姐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奶奶。
大同,古称云中,这片被称为“皇后之乡”的神奇土地,自北魏以来,共出现25位皇后、9个皇妃,且个个巾帼不让须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 历史 的发展。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块塞上之地会养育出如此多风华绝代的奇女子呢?坊间也一直议论纷纷。
事实上,大同地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水岭,故很多少数民族百姓在此混居,间接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大同一直以来都是精英人才的聚集地。
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成就了大同女子既能舞刀弄枪,又能吟诗作对的本事。同时,大同与众不同的水土文化也养育了她们刚柔并济的性格气质。
大同籍的皇后,最出名的当属北齐武明皇后娄昭君。娄昭君的思想有点大胆前卫,崇尚自由恋爱,当然这也是由于实力允许,毕竟娄昭君出自名门望族。当时很多青年才俊踏破门庭争抢着向娄昭君求婚,但都被她无情地拒绝了。
偏偏这伙豪门子弟的竞争对手却是当时还只是个普通士卒的高欢,你说这气不气人。更让人羡慕的是,后来高欢无论是娶娄昭君还是走上高位,背后都是娄昭君在出钱出力。
所以说,男人出身差点没关系,如果你还没能找个优质对象,那你这辈子估计要凉。
这些都还不算什么,后来高欢要获取更多的军事力量,但前提是必须再娶柔然公主,娄昭君没有等高欢主动提出意见,直接就和丈夫说我同意了(有女如此,夫复何求)。
更让人敬佩娄昭君的一件事是,当娄昭君正在难产的时候,高欢正在出兵讨伐西魏,婢女可怜主子的处境就要给前线的高欢送信,但娄昭君怕影响高欢打仗,执意不肯。
每一个优秀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古人诚不欺我也。 除了奇女子娄昭君,北魏名将独孤信的女儿也不差。
大概真的是基因强大,独孤信所生7个女儿中,竟然前后出现了两个皇后、一个太后。两个皇后分别是北周明敬皇后、隋文帝文献皇后,一个太后是唐元贞太后。
明敬皇后是北周的当朝唯一皇后,文献皇后自小就嫁给了杨坚,后来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开创隋朝,文献皇后就成了隋朝的开国皇后。元贞太后是唐高祖李渊的生母,李渊开创唐朝后追赠她为元贞太后,所以李渊和杨广都是独孤信的外甥。可想而知独孤家族当年有多么显赫。
由于特殊的军事战略位置,大同 历史 上一直都中央王朝的边防重镇,多民族的 历史 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各类精英人才在这里汇聚一堂,自然就造就了不一样的大同女子。难怪意大利人马丁诺也惊叹大同女人为中国最美丽的女人。
山西大同,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此外还有一大堆名号,其中一个就是题目中说到的“皇后之乡”。
据记载,自北魏以来,大同竟然先后出了25位皇后和9位皇妃。这二十五为皇后分别为:
北魏名将于栗单家族中的一位女子,记载很少;
北齐奠基者高欢的妻子娄昭君,为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之母,高洋之后的两位皇帝也是她的儿子,谥号神武明皇后;
娄昭君有两个女儿成为皇后,分别是北魏孝武帝元修的皇后永熙皇后和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皇后太原长公主。
最强老丈人北周独孤信三个女儿均为皇后,其中七女为隋文帝文献皇后,长女为北周明帝明敬皇后,四女为唐高祖李渊之母,谥号元贞皇后。
唐末晋王李克用(后唐奠基者),之妻刘氏和妾曹氏都是大同人,李存勖称帝后封其生母曹氏为皇太后;即贞简皇后,尊刘氏为皇太妃。
后唐末帝李从珂的皇后刘氏乃浑源州(属大同)人。
后晋皇帝石敬瑭的皇后李氏也是应州人,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儿。
后晋末帝石重贵生母安氏也是大同人,册封为皇太妃。
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后李氏也是应州(在大同)人。
宋仁宗赵祯的第一位皇后郭氏祖籍应州。
还有辽兴宗皇后,应州人。
众所周知,辽国的皇后基本是同族的,接下来有密集恐惧症者闪避。
肃祖昭烈皇后萧氏、懿祖庄敬皇后萧氏、玄祖简献皇后萧氏、德祖宣简皇后萧氏、太宗靖安皇后萧氏、世宗怀节皇后萧氏、穆宗皇后萧氏、景宗睿知皇后萧氏、圣宗仁德皇后萧氏、圣家钦哀皇后萧氏、兴宗仁懿皇后萧氏、兴宗贵妃萧氏、道宗宣懿皇后萧氏、道宗惠妃萧氏、天祥皇后萧氏、天祚德妃萧氏、天祚文妃萧氏、天祚元妃萧氏。
以上这些皇后不少都只是祖籍大同,不是土生土长长在大同的,但是大同出美女的确是真的。
按照文化分析论,大同处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交界处,文明交融碰撞之下,使得此地民族混血很多,而且由于地理位置,这里被称为北方锁钥,在秦汉时此地是大郡、在北魏时是都城、在唐和五代期间为边防重镇,在辽、金、元三朝更是陪都,而到了明朝,乃是九边重中之重,大同的安危牵系着北京的安危。
似乎民族融合多的地方美女总是不少,如新疆,可能是基因取长补吧。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对大同这座城市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它有着"皇后之乡"的美称。那么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呢?
大同这片神奇的土地,自北魏以来,出了25位皇后与9位皇妃。虽然这个数字放到整个中国皇后史中似乎有点微不足道,但就单个地区而言是十分惊人的。毕竟皇后乃母仪天下之人,不仅要讨皇帝喜爱,其品德还要得到文武百官乃至普通百姓的认可。
秦汉以来,大同先是秦汉两朝名郡,接着晋升为北魏都城,又成了唐与五代十国的边防重镇,后来更是连续担任辽、金、元三朝陪都。如此看来,大同定是经济发达,政治繁荣,人才辈出之地。
由于大同经济富庶,生活水平较高,因而在这儿出生的所以既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能力购买粉妆红黛、名贵首饰及丝绸布缎等。正如明朝学者谢肇浙在他所著的《五杂阻·卷四》中所言"九边如大同,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而妇女之美丽,什物之精好,皆边塞之所无有。"大致的意思是说,大同经济繁荣昌盛,丝毫不输江南。市场琳琅满目,女人美丽动人。
大同女人确实美,不光谢肇浙一个人夸,民间谚语也曾将大同女人与蓟镇城墙以及宣府教场合称为"三绝"。甚至连意大利人马丁诺在《鞑靼征记》中也这样说:"大同女人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女人"这一说法。自古英雄爱美人,即使是帝王,面对一个楚楚动人的女子也很难不为之所动。更何况这些美女要么在天子脚下,要么濒临王城,会被君王带进宫也不难想象。
值得深究的是为何大同自古出美女?下面笔者从它的地理位置与 历史 进程进行分析。
大同地处内外长城之间,扼晋、冀、蒙通衢之咽喉,是首都之门户,三晋之屏藩,中原之保障,被誉为"北方锁钥"。它西界黄河,北临大漠,东连倒马、紫荆之关,南抵雁门、宁武之险。其境内群山万壑、高低错落,形成了许多天然关塞。另外它三面临疆,位居要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决定了大同文化的多元性
长期以来大同都处于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互相碰撞且互相融合的局面,在这两种文化的互动下,越来越多的异族人迁移到此地并定居下来。据统计在大同生活过的民族多达数十种,民族聚居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混血儿"的产生。例如北魏孝文帝曾大力支持鲜卑族和汉族人通婚,不仅促进了民族融合,而且诞生了一批面容姣好、外形苗条、且天资聪颖的人才。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作为皇后,光有姣好的容颜是不够的,德行与智慧才是关键。
上文提到大同乃兵家必争与人才汇聚之地,那么在这块土地生存的人必然要面临双重挑战。他们既要像北方游牧民族那样能策马飞腾,拉弓射箭。又要像南国人士那般饱读诗书、通情达理。虽然古代中国男尊女卑,但受地区氛围的影响,大同女子既有着草原女子的豪情万丈,又有着水乡女子的温婉贤德。
例如北齐武明皇后娄昭君,她出身大同名门,自幼温柔聪慧,许多世族向其求婚,她均拒绝。直到高欢的出现,她便一眼定终身。不仅执意嫁给高欢,还用娘家带来的财宝为丈夫铺平了掌握国家权力的道路。除此,她还善于隐忍和谋略。当年高欢为了争取更多的军事力量,打算再娶柔然公主,但碍于娄昭君一直犹豫不决,娄昭君得知后立马主动让他们成婚。
娄昭君并不是个例,几乎所有出自大同的皇后都非柔弱之辈。她们的智谋堪比男子,甚至影响了中国的 历史 发展。而且她们也并非出自同一个家族,而是广泛分布在大同各地。这就说明大同女人的美丽与智慧具有普遍性,这一点确实让世人既羡慕又向往。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皇后虽然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她们要有异于常人的隐忍和大爱,否则她们随时都有被废的可能,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诸葛亮故事
吃 瓜 留 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关羽(—219年),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关羽少年时勇武有力,嫉恶如仇。当地民间传说,关羽为打铁的,反正是出身于下层社会。还有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躏。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
关羽流落到涿郡(今河北涿县)后,正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关、张三人曾在桃园结义。《三国演义》则“演义”出他们的誓词:“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虽是小说家言,但由于符合了动乱频仍的时代中下层百姓的心态,所以影响巨大。后世好多农民起义,都效法结义的形式,来巩固队伍,加强团结。三人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参与了进攻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关羽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从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随其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刘备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羽、张飞担当他的护卫,是他得力的左右手。中平元年(184年),刘、关、张带着刚刚组织起来的兵马,首先投奔涿郡的校尉邹靖。黄巾军打到涿郡,他们配合官兵出动抵抗,首战告捷,立了大功。接着,他们离开涿郡,前去投奔正在广宗(在河北省威县东)围攻黄巾首领张角的中郎将卢植。到广宗后,因卢植遭诬陷被押回京师,他们便决定返回涿郡。归途中,遇到黄巾军天公将军张角正在追击接替了卢植职务的董卓。关羽和张飞带领一支人马,突如其来地向黄巾军横杀过去,救了董卓。刘备后来投奔幽州军阀公孙瓒,因屡立战功长任平原相,关羽和张飞担任了别部司马,分统部曲。他们三人照样“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和张飞终日侍立刘备左右,保护刘备。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后,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皇帝成为傀儡。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了曹操。曹操表举他为左将军,拜关羽为中郎将(次于将军的武官)。时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等,密谋除掉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恐曹操猜忌,欲伺机脱离曹操控制,趁右将军袁术溃败,主动请求跟大将朱灵前去截击。曹操谋士程昱、郭嘉、董昭等认为,不该放走心怀叵测的刘备,曹操立即派人去追,但已不及。袁术南逃寿春(今安徽寿县),朱灵班师回朝,十二月,刘备杀死徐州刺史车胄,以关羽代理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太守,自屯兵小沛,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与朝中反曹势力遥相呼应。东海(今江苏郯城)变民首领昌稀等,及周围郡县纷纷归附刘备,刘备部队很快发展至数万人,又派使者与袁绍媾结联盟,形成对曹操的严重威胁。并击败了前来讨伐的司马长史刘岱和中郎将王忠,暂且取得徐州、下邳地区,作为休养和发展的基地。
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二月,冀州牧袁绍调动十多万人马进军黎阳(今河南滑县东北),征伐曹操并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攻东郡太守刘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进。刘延告急请援。四月,曹操为解除侧翼威胁,北救刘延。谋士荀攸建议:“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三国志·魏书·武帝传》),曹操依行其计。袁绍闻曹兵渡河,果然分兵向西,挺进延津。曹操趁机引兵向白马疾进,及距白马10余里时,颜良大为震惊,仓促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为先锋,率部进击。关羽跃马阵前,远远望见颜良麾盖(大将所乘戎车,设幢麾、张盖),直冲过去,在万众之中刺死颜良,斩其首级而归,袁绍诸将“莫能当者”(《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溃散,遂解白马之围。
曹操备赞关羽的勇武,对他重加赏赐,封他为汉寿亭侯(汉寿,地名;亭侯,侯爵名)。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赏赐。关羽把曹操屡次给他的赏赐都封存妥当,把汉寿亭侯的印绶挂在堂上,给曹操写了封告辞信,保护着刘备的家小,离开曹营,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曹操将士闻后,要去追赶,曹操劝阻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
从关羽被擒到他立功报曹、重新投奔刘备,这段经历始终口耳相传,流行播衍。到《三国演义》,则形成了一个花团锦簇、精采纷呈的故事单元,包括关公屯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礼待二嫂;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当辞去);曹操厚待关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赠袍,关羽穿于衣底,上用刘备所赐旧袍罩之,不敢以新忘旧;曹操赠赤兔马,关羽拜谢,以为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备;关公斩颜良、诛文丑;关公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兄弟相会等。在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段故事。
袁绍兴师南进,派刘备南下汝、颍,攻掠曹操后方,被曹操部将曹仁击溃。刘备逃回袁绍军中,受到猜忌,暗中打算脱离袁绍,于是建议袁绍跟荆州牧刘表结盟,以使曹操腹背受敌。袁绍信以为真,派刘备率领本部人马,再度南下汝南与黄巾军首领龚都等会合,兵力扩充到数千人,对曹操后方又构成威胁。是年七月,曹操为稳定后方,派大将蔡阳率兵讨伐刘备。刘备预作充分准备和部署,率部迎战蔡阳。两军激战,曹军大败,蔡阳被杀。建安六年(201年)秋,曹操统军进击刘备于汝南。九月,关羽随刘备投靠荆州牧刘表,龚都等部皆散。至此,刘备脱离袁绍,获得发展自己势力的机遇。刘表对刘备以礼相待,此后,刘备便在荆州屯兵。
从建安六年到十三年(201—208年),刘备在这八年中致力于礼聘人才,扩大军事力量。特别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他“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看到刘备和诸葛亮关系日益密切,心中不悦。刘备察觉以后,就严厉批评他和张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关羽和张飞就再也不表示反对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刘表死,继任荆州牧的刘琮投降曹操。刘备为避开曹军锋芒,便撤离樊城,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去,并派关羽率领一万多水军,从水路往江陵会合。刘备军撤退到当阳长阪(今湖北当阳东北)时,被兼程追来的曹操骑兵打得大败,去江陵的道路被曹军截断,刘备只好斜趋汉津。关羽率水军前去接应,保护刘备退到了夏口。
据《蜀记》记载,当年刘备在许昌,与曹操一起打猎。关羽曾劝刘备乘人散混乱之际,杀掉曹操,以绝后患。可能由于形势不允许,刘备没有答应。这回在汉津会面,飘泊无依,关羽愤愤不平,说:“当年在猎场上,如果听了我的话,就没有今日的困厄之灾了。”刘备解释说:“当时,也是为国家着想,爱惜曹操是难得的人才。再说,如果天意辅助正人,又焉知今日的飘泊不是咱们的福分呢?”
曹操占领江陵后,气势更盛,大有吞没“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和消灭江东孙权之势。这就发生了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的著名的赤壁之战。十一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今蒲圻县西北)大破曹操。关羽所率的一万精锐水军是刘备的主力,在这场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后人为突出关羽“全交重义”的特点,演义出了他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的细节,至今脍灸人口。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都在今湖南境内),刘备得了四郡,加上孙权借给他的南郡,终于在荆州站住了脚。然后刘备封拜元勋。关羽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镇守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刘备带兵入巴蜀,取益州,关羽留守荆州。益州既平,关羽得赐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荆州包括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七个郡,是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必争的战略要地。赤壁之战后,曹操还占据着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孙权占据着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所谓“借荆州”,就是孙权将自己占据的南郡南部借给刘备。刘备取得益州的第二年(215年),孙权便派诸葛瑾为使去跟刘备商量,要求把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归还东吴。刘备托辞拒绝,孙权就派去一批官吏,接收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关羽坚决不让,将孙权派来的官吏全部轰了回去。孙权一怒,马上派吕蒙率领两万兵马用武力接收这三个郡。吕蒙夺得了长沙、桂阳两郡后,刘备急忙亲率五万大军下公安,派关羽带领三万兵马到益阳去夺回那两个郡。孙权也亲自到陆口,派鲁肃带领一万兵马扎在益阳,与关羽相拒。东吴的军队和关羽的军队都在益阳扎营下寨,彼此对峙。
孙刘两家正在争夺荆州,此时,刘备(161-223)闻曹操(155-220)攻下了汉中,急忙和孙权(182-252)平分荆州,抵抗曹操在此同时,关羽设宴招鲁肃(172-217)赴宴,想商议荆州之事,但被鲁肃指责。
赤壁之战后,据守荆州的关羽名为“襄阳太守”,而荆州的襄阳、樊城等重镇还控制在曹操手中。为了实现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对》中所筹划的跨据荆、益二州,待时机成熟时荆州军队直下宛(今河南南阳)、洛,益州军队西出秦州(今陕西南部),完成统一大业的计策,关羽一直虎视襄、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大败曹兵,曹操不得不退出汉中。于是,在手下文武官员的拥戴下,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并赐他节、钺。
是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
襄阳、樊城隔汉水相对,互成犄角,是曹军抗拒南军北上的战备要地。时魏征南将军曹仁驻守樊城,将军吕常驻襄阳。他从汉中撤军到长安后,又派平寇将军徐晃率军支援曹仁,屯于宛城(今河南南阳)。樊城之战开始后,曹操又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前往助守,屯驻于樊城以北。
于禁在此战中犯下致命错误。曹仁让他和庞德屯兵于樊城以北,和城中相互呼应,他竟未考虑该处地形低下的因素,便把所率领的七支人马都带到那里驻扎。八月,连降大雨,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于禁七军均被水淹,只得率少数将士避到高阜之处。关羽乘战船猛攻,于禁欲退无路,被迫投降。庞德率的一部继续顽抗,誓死奋战,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箭尽矢竭,就短兵相接。将士有的战死,有的投降。关羽加强了攻势,同时,水势上涨更猛,土堤淹没,曹操部队都投降了。庞德想乘船撤回曹仁大营,但水势太大,船只倾覆,被擒,不屈而死。
关羽乘胜围攻樊城,并以一部兵力包围襄阳。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淹多处崩塌,曹仁曾考虑放弃樊城,被辅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满宠所劝止。满宠认为:“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今河南郏县)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国志·魏书·满宠传》)曹仁乃以必死决心,激励将士齐心协力奋勇抵御。
关羽军虽乘船猛攻,一时仍不能下。此际,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治南乡,今河南淅川东南)太守傅方,均降于关羽,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孙狼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
曹操感到威胁,一度准备迁都,被丞相司马司马懿及曹椽蒋济谏止。他们认为:“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传》)。
曹操采纳了这一利用矛盾破坏孙、刘联盟,以坐收渔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见孙权。同时指令徐晃率军援救曹仁。徐晃进至阳陵陂(樊城北),曹操派将军徐商、吕建传令:必须待后续援军会齐后方可进击。时关羽前部屯偃城(樊城北约五里),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进据偃城,渐向围城蜀军逼近。
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早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意思是刘备在取得荆、益二州建立基业之后,一定要外结孙权,形成巩固的联盟,然后才能北定中原。可见,孙刘结盟是刘备北定中原的基础。然而,这联盟却因为几个原因,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一是在荆州的所有权问题上。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对孙、刘、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曹操曾想占据荆州,统一天下,但赤壁一战使他美梦成空;孙氏集团一向认为荆州是必争之地。因为荆州据上游之重,只要操在别人手里,自己则处于被动地位。赤壁之战结束,为了继续联刘抗曹,不得已,只好暂借荆州给刘备。可刘备取得益州后,却无归还荆州之意。
二是关羽自恃勇武,对孙氏集团始终踞傲不敬。鲁肃与他单刀相会,讨要荆州,他尽管理亏,但仍然不肯从两家联合的角度着眼来妥善解决问题。孙权派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但不应许亲事,反而厚骂使者,双方关系越来越僵。
三是东吴臣子中,从大局出发,认为应与刘备集团修好、共拒曹操的鲁肃已经去世,而其他臣子,如代替鲁肃统兵的吕蒙,就认为关羽平素骁勇善战,且有兼并吴国的雄心,所以,要求出兵对付关羽。他说:“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所以 孙权得到曹操的信后,欣然允诺。他召吕蒙回建业,共商夺取南郡的计划。关羽也知孙刘联盟不巩固,这时既要夺取樊城,又得防备孙权偷袭荆州。他看到东吴大将吕蒙屯兵陆口,就再三嘱咐麋芳和傅士仁小心镇守荆州,并将大部分军队留在南郡,还沿江设防,二三十里设一个岗楼,建起烽火台。吕蒙探知关羽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就佯称病重,上书给孙权,要求回去疗养。孙权公开发布命令,调吕蒙回建业养病。吕蒙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当时,陆逊年少多才却无名望,正任定威校尉。孙权便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吕蒙。陆逊到任后,派使者给关羽送去了礼物和一封信,信上恭维关羽水淹七军,功过晋文公的城濮之战和韩信的背水破赵,还勉励关羽发挥威力,夺取彻底胜利。关羽看到陆逊是个无名晚辈,对自己又如此恭敬、诚恳,就大胆放心,把荆州大部分军队陆续调到了樊城,打算趁徐晃的兵马还未赶到,大水又未完全退去,先攻下樊城。他亲自督战,加紧攻城,而曹仁依旧坚守。陆逊把关羽人马的调动情况详细地报告给孙权,且说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关羽可一战而擒。
关羽在襄樊的兵马越来越多,加上新得于禁降军数万人,粮食匮乏。他责备南郡太守麋芳和傅士仁的粮草运送跟不上,大怒说:“还当治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二人于是存有叛心。后关羽为解燃眉之急,竟擅自强占东吴贮藏在湘关的粮食。孙权得知此事,觉时机成熟,便命吕蒙为大都督,发兵袭击关羽的后方。
是年十一月,吕蒙率军隐蔽前出,进至寻阳(今湖北广济东北),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和诡密。驻守江防的蜀军士兵被伪装的吴军所骗,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虏,江陵城内空虚,陷入混乱。吕蒙先让原骑都尉虞翻写信诱降驻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将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吴军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糜芳。二人平时就因为关羽对他们傲慢而心怀不满,这次又听说关羽回来要惩治他们,更是内心恐惧,于是在东吴大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献城出迎。吕蒙遂率大军进据江陵,从而,一举夺回蜀长期占据的荆州。吕蒙进占江陵后,尽得关羽及其将领的家属。他对他们加以优待和抚慰,并下令军中不得侵扰百姓,还对全城百姓表示关心,给有病的送医药,给饥寒者赐衣粮,使城内秩序迅速恢复。而骄傲轻敌的关羽,对吕蒙的袭击行动竟一无所觉。
曹操使者返回洛阳,带来孙权密信,说即派兵西上袭击关羽,但请保密,以防关羽得知有备。曹操部属多数认为应代孙权保密。谋士董昭独持异议,认为应佯允保密而暗予泄漏。关羽知孙权来攻,如撤兵回防,则樊城之围自解。关羽南返与孙权交战,两敌相斗,正好坐收渔利。若为其保密,使孙权得势,对我并不有利。再者,被围将士久不见救,担心缺粮产生恐慌,一旦发生意外,局面将难以收拾。故应以泄密为好。曹操采纳董昭意见,令徐晃用箭将孙权密信内容,分别射入樊城及关羽营中。被围魏军得信后,士气倍增,防守更坚;关羽得信后,则既恐腹背受敌,又不愿前功尽弃,同时判断江陵、公安城防坚固,吴军若真来攻,一时不可能攻克,因而处于徘徊犹豫,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曹操已率主力由洛阳进抵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并已先后派殷署、朱盖等12营兵进至偃城,归徐晃指挥。关羽军主力屯围头,一部屯四冢。徐晃以声东击西战术,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骑5000出战,然兵少被徐晃击退,当其退走营寨时,徐晃率军穷追不舍,紧随其后冲入营内。当时关羽营寨,外围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碍设施极为严密,若从营外强攻极为困难。现乘其军陷于混乱之机,由内突袭,一举大破之,杀降蜀之胡修、傅方。时关羽惊悉江陵失守,遂撤围退走,樊城围解。曹仁部将多欲乘胜追击,参军赵俨认为,应保留关羽一定实力与孙权作战,不宜追击。曹仁同意赵俨看法,未部署追击。曹操得知关羽撤退消息后,果然派人传达命令,不许追击关羽。
当关羽撤军而回时,孙权已先到达江陵,派陆逊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秭归(今湖北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在回军途中,关羽多次派人到江陵探问消息。每次,吕蒙都礼待来使,并让使者周游城中。使者回到关羽军中,将士们知道家门无恙,斗志尽失,多数都半途而逃。关羽自知势孤,派人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二人以以上庸新定为由,拒绝支援。关羽陷于进退失据,腹背受敌的困境,遂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这时,陆逊乘胜西进,夺取了宜都。关羽看到麦城东、西、南三面全是敌人,而援兵又迟迟不到,决定突围回西川。
吕蒙知关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麦城北边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十二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地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与其子关平一起被杀,死时年约五十八岁。蜀后主刘禅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关羽曰“壮缪侯”,其子关兴嗣。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论及关羽与张飞:“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还说:“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确如此。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在夺取益州过程中,收降了马超,自领益州牧后,拜马超为平西将军。关羽因马超并非旧友,又闻说马超勇武,心中不服,便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诸葛亮知其意,便回信说:“孟起(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黥布即英布)、彭(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字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有一把好胡须,所以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关羽得信,大悦,把它拿给宾客传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黄忠阵斩曹军名将夏侯渊,因功升为征西将军。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诸葛亮说刘备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刘备说:“吾自当解之”(《三国志·蜀书·黄忠传》)。并派益州前部司马费诗去给关羽送印绶。
关羽闻说黄忠与己并列,大怒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费诗对关羽说:“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萧何)、曹(曹参)与高祖(刘邦)少小亲旧,而陈(陈平)、韩亡(韩信)命后主,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三国志·蜀书·费诗传》)?关羽大为感悟,遂拜受印绶。
关羽生性高傲的弱点,导致了在樊城之战,由开始的指挥正确,威震华夏,发展到最后上当受骗,全军覆没,大意失荆州,最终导致孙、刘联盟瓦解,其教训惨痛。当初曹操常告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三国志·魏书·夏侯渊》),终为人戏于股掌之间,夏侯渊最终果恃勇而亡,夏侯渊如此,关羽、项羽皆是如此。
但关羽更有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能够名垂千古。
关羽重然诺,守信用,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忠义一时无两。
关羽勇武异常,冠于全军。后世小说,写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虽有违背史实之处,但却也突出表现了他的武勇和神韵。至于刮骨疗毒,更是尽人皆知。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透其他左臂。后伤口虽然,但一到阴雨天气,骨头就常常疼痛。医生说:“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切开伤口。时关羽正在宴请诸将,“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国志·蜀书六·关羽》)。
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这段时,更是精彩:“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化身,关羽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陈隋间,佛都徒假托关羽显灵,在当阳首建关庙。唐建中三年(782年),关羽被列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放进武庙,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后,关羽便被带上“武圣”的桂冠。默默无闻了800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把关羽庙长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清代皇帝标榜关羽为“万世人极”,封之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清史稿·礼乐志》),在北京修建了关帝庙,还通令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