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通的方言会有这么多?

为什么南通的方言会有这么多?,第1张

启东、海门、通州等地的很多人,他们讲一种不同于南通其他地区的方言,他们被称为沙地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话,为什么和周边地区不一样呢?原来大概300-400年前,清朝初期,长江北岸泥沙堆积,形成很多陆地,大量移民来此农垦,据考绝大多数来自江南的上海、苏州、嘉兴、湖州等地。

据我所知,我们这个地区不兴家谱,可能迁徙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吧,但他们勤劳、勇敢、善良、质朴。现在沙地话正在逐步失传,小孩子都是一口普通话,可能还能听懂一些,但再往后的话,就真的失传了。

再上一张清晰一点的图,**区域为启海话分布区,如东兵房、通州三余、海门南部、南通开发区、启东南部等等。盐城人口外流量比较多,而且汇聚了四面八方的投资爱好者来盐城,走的走,进的进,把不同地方特色方言汇聚到一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盐城方言,在吐词中带有浓浓的家乡味道,把有些词变了一种亲切的传递问候。代表了一个盐城以盐命名的城市,淡不了。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一个让人不能忘怀的城市,那就是我们的"大盐城,我们家“!

盐城当地人有时不甘命运的屈服,移居他乡,而盐城过去地多人少,一望无际的荒滩,荒无人烟。曾经可算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盐碱薄滩,茅草,芦苇随风飘荡。记得小时候我们家从阜宁搬迁到射阳,在我们住的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开荒种地。渐渐的从各个地方搬迁到这里的人逐一增加,也有外省的,还有南通海门,兴化,泰州,还有北方人,在这里安居乐业,垦荒种粮。

就以射阳为例,在我们运棉河北海门人居多,而运棉河南黄沙河北,居住的人大多数都是本地口音,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到这里居住。盐城祖籍并非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而是带着不同方言汇聚到这里。真正海门人讲海门话那你可是一句也听不懂,和我们交流就跟着学习地方口音,于是洋夹土,各种各样的南腔北调就出来了,在盐城范围内大部分人都是冒腔,而滨海阜宁人口音带着侉腔,很多人都说是山芋腔。而盐城中部腔调又有一点不同,冒中带侉,真正是群英荟萃,凝聚了盐城地方特色。

南通电视台每天有一档节目"总而言之"是南通方言节目,可看看,当然,最好还是能融入南通本地居民圈,这样提高更快点,同时,要多说,不要怕说错,怕人笑话,这样,不用多久,一年半载下来,你就有一口流利的南通话了

因为历史上南通地区成陆的时间差很多,北三县即海安、如皋、如东西部成陆较早,历史也很长,方言以江淮官话为主,而南通市区和启东海门以及通州东部成陆很晚,成陆之前以海中小岛为主,发佩流犯,来自全国各地,成陆后又以移民为多,好多的是江南的,所以方言以启海话为主,属吴语系,和江南部分地区可用方言交流,血源上和北三县关系较远,彼此又不能用方言交流,而老市区又以南通话为主,形成由北而南的过渡带,所以南通地区的方言较多。

1、古全浊声母遇塞音、塞擦不分平仄一律送气。而普通话和扬州等地方言(江淮方言洪巢片)仄声不送气。比如在古汉语里面同音不同调的“瓶”“病”和“同”“动”两组字,“瓶”和“同”是平声,普通话就念成“ping”、“tong”,“病”和“动”是去声(属于仄声),普通话就念“bing”、“dong”,和“并(合并的并)”、“冻”同音。但是在南通话里,他们仍然是同音不同调,“病”和“动”也是念成“ping”、“tong”,和“并”“冻”不混。同理,“舅”“就”念成qieu,“毒”念成“toq”,“袋”念成“tae”等等。这可以说是南通话等通泰话最明显的特征。

2、麻开三读a或uo,比如说“车cuo”“遮zuo”“蛇suo”“写xia”“斜qia”“姐jia”等字。

3、咸山摄覃韵以及见组开头一等字也分成an和un两个韵,比如“官gun”“干gun”“卷jyun”“蛋tan”“先xin”“天tin”“欠qin”“现xin”。南通话里“敢gun”和“管gun”同音,而洪巢片(扬州)咸山摄覃韵以及见组开头一等字也读an,所以 敢gaen与管gun不同音。

4、南通方言具有7个声调,除了上声外,其余平去入各分阴阳。而江淮官话洪巢方言一般只有5个声调。

5、南通方言里保留的吴语词汇要比其他江淮官话多。

南通方言里的流摄侯韵读ei

如:楼读lei,手读sei。北部吴语很多也具有这个特征。

以前各家都有自家的祠堂,一查就可以知道老祖宗是哪里人,现在祠堂很少能见到了。南通人的老祖宗大部分都以做生意为主,直到现在,南通人的生意头脑都很灵活,聪明灵巧、吃苦能干,豪爽好客,勤俭持家。

连同祖宗枯骨迁往海门和吕四,于常熟白茆集结渡江,史称白茆抽丁。同一时期由江南其他地区的移民迁移江北淮河流域,史称洪武赶散。…另:从海门往东有通东地区的说法,历史上有通东人是唐代以前古常州人使江苏南黄海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幅射状沙脊(又名沙州),逐年增高,慢慢成陆。仅如东一百多公里的沿海滩涂,每年还在向外延伸五至十米。

除了方言的融合之外,如东方言、海安方言和海启方言。南通与东台市、姜堰市、泰兴市接壤处,也有说东台方言、姜堰方言、泰兴方言或这些方言与海安方言或如皋方言的过渡方言。但通行范围比较小。南通话为什么与蒙古土话发音非常相似,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元末有一支数万人的蒙古军队及家属驻防在南通城郊,由于长期与当地人的语言交流,而形成了范围很小的南通话方言岛。古今语言的演变也是造成南通话特殊性的一个根本性原因。由于南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现代南通话与中古音有其特殊的对应规律。

形成了南通这块平原。近两千年里,以前到姜堰工作,在小城市步行了一圈,大概两个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姜堰人的脸都差不多,就知道这是一个闭塞的城市,城市人口不进不出,都在这个地方消化,一问还真这样。有三次大的并接,各个时期又接受了不同地区的移民,所以南通方言的多样化复杂化也就不奇怪了。

吕四话,源于吴语,又与吴语不通,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有自己的特色。吕四韵/金沙韵/南通韵,旧南通县东西部这三个点的韵母差异反映了语音演变的历史阶段,显示出通东方言和南通方言的亲近关系。中古咸、山二摄舒声韵在通东方言和南通方言里的演变分化基本相同,音值大致相近,通东方言和南通方言的关系较为密切。

南通方言音系见《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语音卷下)第1977—2000页,通东吕四方言音系见《吕四方言记略》、《吕四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

旧时由于行政隶属关系,通东地区在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跟南通的关系一向比较密切。南通话作为旧时南通县的优势方言,对通东话产生过很大影响,这种影响越往西越明显。虽然南通方言属江淮方言,通东方言属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但这两种旧时同处一个县境内的方言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不论在语音或词汇方面,都能找到很多相似点或相同点。或者说,这两种毗连的边界方言,虽然在“帮滂#、端透定、见溪群”是否三分对立上不同,但有很多共同点,关 系似较密切。中古咸、山二摄在今吕四方言里的演变分化往往是调查研究方言的侧重点之一。

约六朝梁元帝时(公元552年),长江口出现的壶豆洲(又名胡逗洲)便有流人煮盐为业,这些流人大抵指流放犯人也有无业游民,主要来自江南常州(今常州、武进、宜兴、无锡、锡山、江阴一带),这些人基本上保留了吴越文化的特性。

隋时胡逗洲属海陵,唐玄宗时因军事上的需要,狼山成为浙江西道节度使管辖下的一个军事据点,胡逗洲成了浙江西道常州的辖地。唐末军阀割据,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姚氏家族三代(姚存制、姚廷、姚彦洪)统治胡逗洲(其时称静海)、东布州达半个世纪之久,其军队和家属有万人之多,多为吴兴人,其时南方文化占了统治地位。

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周师克淮南,取南唐长江以北地区,升静海都镇为静海军,属扬州,不久改为通州,设静海、海门二县,由于静海岛与大陆涨接并改属海陵郡管辖,静海人与如皋等地的居民交往日渐频繁,同时又有大量的海陵人来往于两地之间或定居。

至元初,北方又有犯人流放到通州,南方文化的影响似乎逐渐减弱。但元末张士诚起兵江南,明永乐初燕兵之乱,使大批江南居民移居如皋。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不少江南商贾和手工业者纷纷来如皋安家落户。如皋在1724年便是通州的一个下辖县了。

由东布洲形成的海门岛,当初亦为流放犯人之地,流人亦来自常州一带,由于隔了130多年才与静海县涨接而造成的文化隔离,使海门人始终保持了吴文化的特色。至明初,一部分拥戴过张士诚的江南士民,被惩罚性地强迫迁移到吕四港一带,他们于常熟白茹港集结,渡江来到吕四,这就是民间所说的“白茹抽丁”。他们同样保留了江南文化的风土人情,南方文化的影响几乎一直延续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3063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5
下一篇2023-07-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