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即清太宗。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即位。
他娶的女人当中有三个的血缘关系很特别,这当中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孝庄和她的亲姐姐海兰珠以及他的姑姑孝端文皇后哲哲,皇太极将她们三个人都纳入宫中,这不得不说做皇帝就是好啊。
孝端文皇后-哲哲
孝端文皇后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了二十二岁的皇太极,后金在壮大的时候非常重视与蒙古的联盟,因此孝端文皇后在大清受到重视,地位从福晋上升到皇后;她知书达理,虽然不能独得皇太极的宠爱,但她在后宫的处事作为,也得到了皇太极的尊重,她为皇太极生了三个女儿,在顺治帝继位的时候,尊称她为母后皇太后,顺治六年,孝端文皇后去世,与皇太极合葬于昭陵。
孝庄文皇后-木布泰
孝庄绝对是中国 历史 上最伟大的女性,她十三岁嫁给皇太极,这个时候她的亲姑姑早已嫁给了皇太极,崇德元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孝庄受封庄妃;在皇太极生前孝庄并不受宠,在皇太极还没立下遗嘱死后,权臣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争夺帝位,两方互不相让,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孝庄的儿子福临当上了皇帝,她为了儿子牺牲了太多,据传她曾下嫁多尔衮为妻,但顺治帝的表现让他失望,顺治帝为了一个女人最后去当了和尚,孝庄在这样的悲伤情况下,又努力的去教导自己的孙子玄烨,最终玄烨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帝王,这其中少不了孝庄的功劳,她绝对是女人当中的楷模。
宸妃-海兰珠
在海兰珠嫁给皇太极之前。她的姑姑、妹妹就先后嫁给了皇太极,在她进入后宫后就独得皇太极的宠爱,崇德元年,就被封为关雎宫宸妃,地位在比她先进宫的妹妹孝庄的地位还高,四妃之首,仅次于她的姑母,可见皇太极对她的喜爱,在她为皇太极生下第八个儿子的时候,皇太极为此大赦天下,可怜这个孩子没过多久就夭折了。在崇德六年皇太极正与洪承畴决战的时候,宫中来报宸妃生病,皇太极为此返回宫中,可怜在皇太极还没到达的时候宸妃就去世了。
三个女人,一个得到皇太极的尊敬,一个独得皇太极的宠爱,一个成为全女人的楷模!
皇太极是后金的大汗,是大清的皇帝这就够了。而且不只是姑侄三人的事,皇太极的这些妃子都有血缘关系:
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正宫皇后。
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名海兰珠,关睢宫宸妃。
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麟趾宫贵妃。
康惠淑妃,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衍庆宫淑妃。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永福宫庄妃。
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戴青贝勒女,受册为东宫福晋,后被皇太极给了叶赫部的南褚。
当年皇太极登基后为了南下中原制定了先假意与明朝讲和,趁机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之后整合国力全力南下的策略。
对蒙古诸部,皇太极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政策。首先争取与察哈尔林丹汗不和的科尔沁、喀喇沁等部的归附。为了笼络蒙古封建上层分子,皇太极用联姻、赏赐、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袭职例、崇奉喇嘛教、与西藏僧俗头领建立联系等手段,取得了蒙古诸部的支持和效忠。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在青海去世。次年(1635年),后金军继续进攻察哈尔余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奉母献传国玺归降。鄂尔多斯部也为后金所并。至此,漠南蒙古全部统一于后金。
而博尔济吉特氏实际上是蒙古皇族的氏族名称,博尔济吉特氏与皇太极的联姻是政治联姻。博尔济吉特氏将女人献给皇太极是为了表忠心得好处,皇太极娶博尔济吉特氏女子为妃是为了安抚蒙古诸部,实现满蒙一家并力南下攻打大明的策略。
魅力?并不是皇太极有什么魅力,而是科尔沁部为了部族的地位权势,接连嫁过去了姑侄三人, 历史 上的皇太极且不说长相才干如何,在当时,满蒙之间的联姻为的都是利益而已。
姑姑先嫁,幸福美满却没能生下儿子明朝万历42年,当时16岁的科尔沁部贵族之女博尔济吉特·额尔德尼琪琪格,也就是哲哲远嫁后金,成为努尔哈赤的媳妇,成了当时22岁的皇太极的侧福晋。 在皇太极的正妻乌拉那拉氏死后,哲哲因为出身高贵而且与皇太极之间感情很好,成为了继任的大福晋。
从皇太极迎娶她举行的婚礼,还有之后对其态度方面来看,哲哲很受皇太极的敬重疼爱,夫妻俩相当亲密,但是也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哲哲始终都没能为皇太极生下一个男丁。 虽然哲哲接连生育,但是连续三个孩子都是女儿,最终也都是和亲远嫁的命数。没有儿子也就意味着无法拥有坚实依靠,这让哲哲与科尔沁部都非常不安。
哲哲不行,那就派大玉儿上虽然哲哲的娘家是当时蒙古大部科尔沁,但是没有生育男丁始终是哲哲与科尔沁部的一个心病,尤其是在争夺汗位的过程中,科尔沁主要支持的就是皇太极。 为了自己与家族的地位更加稳固,天命十年,科尔沁部将时年十三岁的布木布泰,也就是大玉儿送嫁给了皇太极,而大玉儿就是哲哲兄长的女儿,是她的亲侄女。
表面来看,大玉儿要叫皇太极姑父,且不说这有亲戚关系和辈分,而且皇太极当时已经33岁,大玉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根本还是个黄毛丫头而已,这样的婚姻关系实在很雷。 但是女真蒙古等风俗与中土相差甚远,子娶后母、弟娶兄嫂也稀松平常,更何况是姑父迎娶妻家的侄女这种事,而且,两人其实也没血缘关系。
何况,汗王之位的争夺已经愈发激烈,皇太极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自然也需要拉拢科尔沁部,送嫁大玉儿也是科尔沁部的意思,自己也不便拒绝,于是,皇太极以盛大的典礼又迎娶了大玉儿成为自己的侧福晋。 科尔沁的想法就是,既然哲哲年岁渐长,怕是也难以再生儿子了,干脆让大玉儿来生,反正也是科尔沁的女儿。
但非常尴尬的是,皇太极与大玉儿虽然也接连生子,五年间连生三胎,这也算恩宠很盛了,只是大玉儿一下子也生了三个女儿,这让科尔沁部很傻眼了,姑侄俩生了六个孩子,结果全都是女儿,一个男丁都没有 。
一而再再而三,海兰珠闪亮登场哲哲与大玉儿接连生女的打击,并没有让科尔沁部放弃,天聪八年,大玉儿的哥哥吴克善奉命,亲自将大玉儿的姐姐海兰珠送到了盛京,与皇太极完婚。 与文学影视作品中描述的不同的是,并没有资料显示海兰珠与大玉儿是异母姐妹,再者,“海兰珠”这个词语在蒙古语中就是珍爱的女儿的意思,若海兰珠真的出身低微,也不会得这样的名字 。
虽然那时的海兰珠已经26岁,按照常理,这个年纪早就应该嫁过人,最主要的说法就是海兰珠曾嫁给林丹汗,但林丹汗被灭之后,海兰珠也就被接回了科尔沁草原。然而在所有的史籍资料中,都没有海兰珠26岁之前的记载。 虽然在古代海兰珠的年纪已不小,但是她长得非常漂亮,一下子就吸引了皇太极,盛宠无比。
皇太极称帝之后分封后宫,海兰珠被册封为宸妃,赐居地位仅次于中宫的关雎宫,而“宸”乃北极星,在古代通常代指帝王,宸妃这个尊荣非同一般,也可见皇太极对其宠爱。 送去的海兰珠如此得宠,科尔沁自然放心了不少,更重要的是,海兰珠嫁过去的第二年就生下了儿子,也就是皇八子,皇太极欣喜若狂,直接宣布这个孩子为继承人。
皇八子诞生之时,蒙古各部都派人或者首领亲自带队前往盛京朝贺,皇太极颁布了清朝建立之后的第一道敕令,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只可惜,海兰珠的儿子受尽宠爱,却无福消受,还没等到皇太极给其取名就早早夭折,海兰珠也因此伤心过度香消玉殒,不过好在皇八子出生后没多久,大玉儿成功生下了皇九子福临,弥补了科尔沁的缺憾 。
其实无论是哲哲还是大玉儿、海兰珠,他们虽然是姑侄,但是嫁给皇太极的原因和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家族的利益,除此之外,与爱情什么的都没什么关系,嫁给皇太极也不是皇太极有什么吸引力,只不过家族的命令,她们无法违抗罢了。
哲哲远嫁,就是皇太极与科尔沁联盟的标志,但是哲哲生不出男丁,所以科尔沁毫不犹豫就送去了大玉儿,然而大玉儿也迟迟没能生育男嗣,科尔沁又送去了海兰珠,如此这般送去姑侄三人,就是为了强化科尔沁的地位,遍地撒网重点捞鱼,送去三个人,总有一个能生下继承人,这才是科尔沁利益的最大保证。
皇太极娶孝庄他们家姑侄三人,那可不是什么魅力问题,主要是因为必须要维持满蒙联姻的现状。
为啥非要生了儿子才算是正式联姻呢?因为有了儿子,就可以给科尔沁蒙古一点念想,让他们认为满清的江山有他们科尔沁蒙古的一部分,这样的联姻才更加牢靠。
不过情况很快发生了转变,海兰珠的儿子生下来还没来得及取名字就去世了。好孝庄这个时候给皇太极生下了儿子福临。要不皇太极还要从科尔沁找女人做老婆。
稳住蒙古,满清大军才能挺进中原。
被很多研究明史的专家们所误导,很多人认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之所以不敢轻易南下,是因为皮岛的毛文龙,对他们各种牵制。
只要皇太极南下,那毛文龙就带兵攻打他们的大后方,使得满清铁骑疲于应付。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很可惜并不是,毛文龙那点人马真不够皇太极嚼两口的,偌大的李氏王朝都被皇太极征服了,他会拿不下你这个小皮岛?
那么到底是谁在牵制皇太极的力量呢?其实这股力量就是察哈尔蒙古。蒙古在明朝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其中察哈尔部属于漠南蒙古,是牵制后金最重要的力量。
努尔哈赤每次南下攻打明朝的城池,察哈尔部就在后面偷袭他们。而且他们实力还不小,你说气人不气人?一时半会儿根本灭不掉人家。
为此努尔哈赤想了个办法,让子女们和同样处于漠南蒙古的科尔沁部联姻,用科尔沁部落来牵制察哈尔部落。这么一来后金的后顾之忧可就减轻不少了。
后来皇太极养精蓄锐,在1632年出击察哈尔蒙古林丹汗,林丹汗实在是扛不住了,所以不断败退,最终在青海殉难。而他的残余部队也在1635年,被皇太极彻底解决。
这个时候皇太极稳住了西边的蒙古,东边的李氏王朝,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了,这才在这个时候选择带兵南下,因此与科尔沁蒙古联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棋。
皇太极比孝庄大了21岁。
早年娶哲哲的时候,皇太极还是个俊后生,1614年,16岁的哲哲,嫁给了23岁的皇太极。可以说两人也是郎才女貌,这样的联姻关系,是被很多人所祝福的。这一年孝庄太后刚出生一年,才两岁大。
可是一直到1625年,嫁给皇太极11年之久的哲哲,都没能为他生下一儿半女。这个时候又是满蒙联姻的关键时刻,努尔哈赤打算对察哈尔部动手的时候。
为了维持满蒙联姻的关系,1625年,34岁的皇太极又娶了13岁的孝庄做了媳妇儿。这么一来努尔哈赤再次稳住了科尔沁蒙古的力量。
由此可见,孝庄纯粹是为了家族前程,才会选择嫁给自己的姑父。而且这个姑父比自己大了21岁,她还是个孩子,可皇太极已经是个中年人了。
孝庄嫁给皇太极以后,其实并不受宠。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孝庄足够漂亮,又是个年轻的姑娘,皇太极却长时间没有提拔孝庄。
一直到1636年,皇太极正式建立了清朝,登基称帝以后,这个时候才把孝庄封为了庄妃,也只是形式上改了一个称号,没有过多的宠爱。
反倒是她的姐姐,后来嫁进来的海兰珠,被皇太极封为宸妃,同时赐居关雎宫,地位仅次于孝端文皇后,也就是她们的姑姑哲哲。
所以说孝庄能够在后来成为母仪天下之人,完全就是一个意外。如果海兰珠的儿子没有夭折,说不定就轮不到孝庄太后入主中原了。当然,还是科尔沁蒙古沾光。
满蒙联姻,从康熙这儿就断了。
满洲人一直希望自己的血统能够纯正,所以尽量不跟汉人有联姻的关系。一般都是自己民族内部成婚,这样也少了很多爱恨情仇的纠葛。
可是努尔哈赤是有野心的人,他自己的16个老婆里,除了满洲人,就是蒙古人,因为他希望得到蒙古的支持。
为了能够让联姻关系得以稳固,努尔哈赤几乎让所有儿子都跟蒙古联姻,逐渐形成了满蒙联姻的局面。这也保证了清军入关时没有后顾之忧。
可是不久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清廷已经问鼎中原,不再需要蒙古的帮助了,甚至不允许蒙古各部落带兵私自进入中原。尤其是康熙朝,满蒙联姻关系,也逐渐淡化了。
康熙为了稳住皇位,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这是正儿八经的满洲人。所以没蒙古什么事儿,后来又先后立遏必隆的女儿钮钴禄氏、佟国维的女儿佟佳氏做皇后,始终没有蒙古女人的身影。
可见,这个时候的清廷,其实更加注重满洲人内部的团结工作,至于团结蒙古的事情,已经是可有可无的了。
总结:皇太极本人还是有点魅力的。
没有皇太极,还真的未必就有满清天下。这位老兄不光打仗厉害,而且智谋也是无敌的。攻灭察哈尔,征服李氏王朝,收拾袁崇焕,降服洪承畴。
可以说他的确是一位很出众的英雄人物,孝庄嫁给他是一点都不亏的。只可惜他的寿命太短了,在清军入关的前一年就去世了,没能看到他的王朝一统整个天下。
参考资料:
不是皇太极有什么魅力,而是他是金国的君主。蒙古的科尔沁族为了笼络他,先后嫁给他哲哲与大玉儿,但是她们一直没有生儿子。(福临出生在海兰珠的儿子之后)后来,皇太极看上了貌美的海兰珠,科尔沁族为了能生下皇太极的儿子,就把海兰珠也嫁了过去。说穿了,这种魅力叫权力。
谢谢老师邀请:浅淡清朝第二任皇帝皇太极: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皇长子,他并没有什么魅力,至于他能够娶孝庒文皇后和她的侄女,一切都是为了巩固他的权势,其中满朝中他的众兄弟对他的皇位都在明争暗斗,处处刀光剑影,和皇太极争权夺位最为厉害的要属多尔衮,其中孝庄文皇后和多尔衮关系好,皇太极拿她也没办法。
皇太极后妃一半是蒙古女子,说他魅力大,不如说是政治联姻的结果
从皇太极的爸爸开始,努尔哈赤就开始娶蒙古族的各部部落的女儿为妻。
皇太极有15位妻妾,其中有7位是来自蒙古草原。
其目的就是为了统一漠南蒙古部落,而政治联姻是最常用的 手段,
漠南蒙古的科尔沁部,成为努尔哈赤最先征抚的对象。
努尔哈赤不仅仅是自己娶了科尔沁两贝勒的女儿为妻,
同时命令他的儿子们纳蒙古王公的女儿做妻子,
作为第八子的皇太极,也娶了科尔沁部一门三个女人为妻,蒙古族也是满蒙联姻最初的开端,也是清朝一直采用的联姻政治手段。
皇太极的确是一个很有本领的男人,娶三个蒙古女人,最爱的是大玉儿姐姐海珠兰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在贝勒爷中排第四。
20岁就跟着父亲努尔哈赤出征乌拉,先后参加了10次重大战役。
24岁,成为正白旗的旗主,四大贝勒爷之一。
他酷爱读书,不光看满文,还满文翻译过来的汉文书籍,《金史》、《通鉴》、《水浒传》等等。
他登汗位后开始集权,该杀的,造反的全都杀了。
皇太极骁勇善战,并且有手段,有谋略,从这些点也都能证明皇太极确实很有本领。
我们再来,说说他娶了蒙古科尔沁一门三个女人,做老婆的事。
为啥,海珠兰的年龄,都算剩女了,在古代26岁还不结婚,也不大可能。
但是关于她26岁之前的记载,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很可能是皇太极为了保护心爱的女人,全都保密了。
有猜测,说她是二婚,改嫁皇太极的。
不管怎么说,皇太极最爱的女人是海珠兰,这一点上史书上是有记载的。
而孝庄太后,可以说很受皇太极的尊重,皇太极最爱的女人是她的胞姐海珠兰。
但她是一个很旺夫,很有谋略,大格局的女人。
这三个女人是亲人关系,哲哲是大玉儿和海珠兰的姑姑,海珠兰是大玉儿的姐姐,大玉儿是妹妹,虽然她比姐姐嫁得早。
皇太极都海珠兰可谓是非常用心,她的宫殿取名叫关雎宫,很特别的名字。她生的皇八子,是皇太极最喜欢的儿子,有传皇位给这个儿子的意思,可惜出生刚半岁,就夭折了。
海珠兰因而儿子的离世,而异常的悲伤,没过多久也病死,年仅三十三岁。
当时的皇太极正在松山战场指挥作战,得知海珠兰病危,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可惜还是没有见到最后一面。为此皇太极一度伤心欲绝,泪如雨下,之后又举办了隆重的葬礼、
满蒙联姻在清朝很常见,不足以说皇太极的魅力有多大,倒是可以说这种方式是蒙古和清朝维护关系,亲上加亲的一种手段哲哲皇后和皇太极生的三个女儿,下嫁回了蒙古,回到了草原。
孝庄皇后与皇太极生的三个女儿,也都下嫁回了蒙古,回到了草原。
目的就是稳定关系,也是出于满蒙结盟的政治需要。
所以,皇太极娶姑侄女三人,不是他魅力大,而是他出身在皇家,就像他的母亲是女真族部落的女儿,所以他爸爸才会娶她妈妈,才会有他。
他能娶科尔沁家族三个女人,说到底还是因为科尔沁在蒙古部落的实力比较强,他要并吞掉整个家族,不用打仗的方式,和平归顺于他的统治。
也再次说明了,古代女人没有婚姻自由,很多时候都是由父母,或者哥哥,弟弟当做物品一样,许配给谁,来达到自家的政治需求或者是利益需求。
还有皇家女儿和儿子也是没有婚姻自由的,可以说政治婚姻缔结。
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就是他的魅力!
皇太极最大的魅力是在于他的皇位!
要是平常百姓家,谁会干这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权利和金钱让人的本性暴露无遗!
清朝在中国 历史 上存在了将近300年,是中国 历史 上漫长的封建 社会 里,最后一个封建朝代。而皇太极, 就是这个朝代中出现的第一位皇帝 。虽然在皇太极之前有其父亲努尔哈赤,可一直1636年起,清朝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朝,等到皇太极在盛京称帝之后,国号才将 “后金”改为“清” 。
在皇太极的身边,前后一共有着 15位后妃 ,其后宫中的五宫后妃也皆是来自于蒙古一族中。有趣的是, 在皇太极的一生中,这位男子竟然同时娶了姑侄三个人,这三人分别是谁?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皇太极所娶的姑侄三人,分别是姑姑孝端文皇后额尔德尼琪琪格、其侄女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
孝端文皇后
额尔德尼琪琪格是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斯的女儿,皇太极身边的第三任大福晋。在 额尔德尼琪琪格年仅15岁的时候就嫁给了皇太极,当时后金的后妃制度还没有完善,因此无论是皇太极的妻子还是妾室,都可以被称为“福晋”。
皇太极对额尔德尼琪琪格非常重视,在庆祝和额尔德尼琪琪格成亲,皇太极还特意杀牛、宰羊,并且举行了非常隆重的迎亲和结婚仪式。在额尔德尼琪琪格嫁给皇太极之后,为皇太极生下了3个女儿,分别是 固伦温庄长公主 固伦端靖长公主 固伦永安长公主 。
在乌拉那拉氏逝世后,额尔德尼琪琪格便成为了皇太极的大福晋,在后来还成为了清朝的第一位皇后。不过可惜的是额尔德尼琪琪格膝下没有皇子,于是科尔沁部为了家族考虑,就将其侄女也嫁给了皇太极。
孝庄文皇后
历史 上清朝时期大名鼎鼎的 孝庄太后 ,其父亲为科尔沁贝勒宰桑-布和。天命十年,13岁的孝庄嫁给了自己的姑父皇太极为侧福晋,此时的孝庄地位仅次于自己的姑姑,排行第二。
在皇太极于盛京登基之前,不知为何,孝庄膝下也没有一位皇子。 天聪三年,孝庄生下女儿雅图固伦雍穆长公主;天聪六年,孝庄生下女儿固伦淑慧长公主;天聪七年,孝庄生下女儿固伦淑哲长公主。
科尔沁部一看,不行啊,这姑姑和侄女两人膝下也都只有女儿,没有儿子。面对如此打击的科尔沁部,并没有放弃心中的念头,于是就将目标放在了 海兰珠 身上。
敏惠恭和元妃
海兰珠算得上是这姑侄三人中,最受皇太极宠爱的那一个。 海兰珠是孝庄的亲姐姐,于26岁嫁给皇太极,整整比亲妹妹孝庄晚了9年。 历史 上关于海兰珠在26岁之前的记载,寥寥无几,首次出现便是在海兰珠嫁给皇太极的时候。
虽然海兰珠在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已经年纪不小,可皇太极依旧对海兰珠极为宠爱,在有了海兰珠之后,皇太极的眼中便只有她,再无其他人,其中就包括了孝庄。在海兰珠嫁给皇太极不久后,就为皇太极生下了儿子,喜得皇子的皇太极还为此大赦天下,只不过这个皇子不久后就夭折了。
不过幸运的是,崇德三年,孝庄生下了皇九子福临,也就是未来的顺治帝。
皇太极娶姑侄三人的原因,真的是因为其自身魅力吗?
魅不魅力我们不得而知,不过皇太极能力和才华还是有的, 但深究其原因,莫过于皇太极和科尔沁部,双方的政治目的。
姑姑也好,侄女也好,都是皇太极拉拢科尔沁部,以及科尔沁部想要与清朝联盟的 “工具” 罢了。
即便再受宠的海兰珠,在最开始嫁给皇太极的时候,不就是为了家族利益而来的吗?
海兰珠,蒙古名为博尔济吉特·哈日珠拉,这个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尔19世孙女,科尔沁草原的公主。在嫁给皇太极之前无史可考,26岁时嫁给了清太宗皇太极,这才出现在众人眼前。正是因为她有26年的空白,以26岁高龄嫁给皇太极后,又备受宠爱,所以人们对她嫁给皇太极之前的26年人生,有着无法阻挡的好奇心。她前26年是怎么生活的,嫁给皇太极之前,她还有过其他丈夫吗?
现在许多史学家考证过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说法,那就是海兰珠在嫁给皇太极之前是嫁过人的。她的丈夫很有可能是蒙古察哈尔的首领林丹汗。察哈尔·林丹。林丹是打来孙可汗的四世孙;蒙古察哈尔部人。著名明、清之际蒙古呼图克图汗,简称林丹可汗。林丹汗和皇太极同岁,两个男人注定会有一战。
林丹汗被皇太极所灭后,海兰珠被接回科尔沁草原。那个时候皇太极即将称帝,可是皇太极后宫的两位科尔沁女人还没有生下儿子,科尔沁草原极为着急。于是就有了吴克善以探亲为名将妹妹海兰珠带到盛京一事。或许是出于利益的需要,或许是海兰珠作为一个成熟女子的贤淑文静,盈盈柳态有别于其他蒙古族女子打动了皇太极。总之皇太极就这样将海兰珠接进了宫,慢慢给予了她无上宠爱。
对于海兰珠前26年,无可考证的人生。有人说海兰珠丧夫守寡,寡妇的名字不好听,所以被皇太极有意销毁了宸妃的前半生经历。也有人提出,《清太宗实录》曾先后经过两次修撰,一次是在顺治年间,一次是在乾隆初年。很有可能史料经过修撰,所以真实的历史就这样消失了。
海兰珠和历史上著名的孝庄皇太后,两人是姐妹关系。后来两人又先后嫁给皇太极,成了皇太极后宫中的妃嫔。现在的许多电视剧,都将两人的关系描述的水火不相容。因为皇太极太爱海兰珠了,所以孝庄和姑母哲哲联合起来对付海兰珠,这其实是不正确的说法。姑侄三人一起嫁给一个男人,实际上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生下具有蒙古人血脉的儿子。
蒙古部落曾经是个战无不胜的民族,可惜很快就衰落了,分化成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大块,姑侄三人所在的科尔沁部落是漠南东边的一个分支。科尔沁部落自知想要靠部落里的男人,带领部落走向辉煌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就想到了满蒙联姻,将科尔沁最美的女人送给满洲,让满洲人带有蒙古的一半血脉。用满蒙联姻的方法,借助满洲的力量收复失地。所以科尔沁草原的女人从小就被灌输了一个观念,为了部落,要生下带有蒙古血脉的孩子。因此姑侄三人先后嫁给皇太极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无关情爱,都是带有一点政治意味的。说三个人争风吃醋,以至于弄的水火不容,这是不可能的。就像哲哲,自己没有生下儿子,马上让科尔沁将孝庄送来。在孝庄一连生下三个女儿后,海兰珠这才登场。所以若说有点不舒服是有的,但若是说关系势同水火,那就不可能了。
皇太极后宫里,除了她们科尔沁的女子,还有几个其他蒙古部落的女人,以及许多建州女子。三个科尔沁女子在后宫,最有可能是联合在一起,为自己的部落谋福利,而不是相互抵消力量。
再来看孝庄这个人,她一生辅佐了三个帝王。用现在的话来说,绝对是个睿智的女强人。虽然她没有海兰珠那样得皇太极宠爱,但皇太极对这样一个智慧的女人应该也是敬重的。所以从孝庄的眼界来看,只会看的更远,而不是局限于后宫争斗中。所以海兰珠和孝庄的关系,应该还是交好大于争斗的。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海兰珠是皇太极一生的最爱,他们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才最终结合在一起。虽然他们相差16岁,可真正的爱情又岂是年龄能阻隔的。但还是天妒红颜,彼此相守的誓言却终没有实现,月老在他们两人之间牵的红线终没能敌过命运的捉弄。伴随着海兰珠的香消玉殒酿成了天人永隔的悲剧。伴随着皇太极终极一生爱的人离世他的生命也在慢慢的流逝着
皇太极时的沈阳故宫中,有所谓“崇德五宫”后妃,这五宫为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宸妃,西宫麟趾宫贵妃,次东宫衍庆宫淑妃,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崇德五宫后妃的地位远高于其他妃子,皇太极封宸妃为“东宫大福晋”,仅次于皇后,位居四妃之首。自小追随、屡屡立功的庄妃仅居五宫之末。东宫也赐名为“关雎宫”,皇太极的后妃见于史籍者计有15人,史籍之外的更有多人。皇太极独钟爱宸妃海兰珠,在她的身上倾注了夫妻间的全部感情。曾说如不是发过誓“永不抛弃哲哲”,他真想立海兰珠为皇后。
宸妃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姓博尔济吉特,名海兰珠。她是孝端皇后的侄女,庄妃(孝庄文皇后)的姐姐。海兰珠生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比庄妃大4岁。天聪八年(1634年),其兄吴克善亲送海兰珠到盛京,与皇太极成婚,当时海兰珠已26岁,虽然已过妙龄,但倍受皇太极的宠爱。崇德元年,皇太极以古代名妃常用的封号,封海兰珠为"宸妃"。以《诗经》中像征爱情的诗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宸妃居住的寝宫命名为"关睢宫"。在宫中的地位远远超过比她年轻五岁、早嫁九年的亲妹妹庄妃,仅次于姑母皇后哲哲。
崇德二年(1637),海兰珠诞育皇子,这是皇太极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十分喜悦,遂创大清以来之先例,特意在大政殿举行隆重的仪式,向中外颁诏宣布这一重要事件,并举行宴会和演百戏,万民同贺,大会群臣,盛筵宾客,同时颁发大赦令,释放了许多囚犯。他的理论根据是“自古以来人君有诞子之庆,必颁大赦于国中,此古帝王之隆规”。然而,前7个皇子诞生时,并未举行什么大型庆典活动,也未大赦。之后,庄妃生第9子,麟处宫贵妃又生下第11子,亦未如此隆重地办理。由此可见,皇太极是将宸妃生的皇八子作为“储君”来对待的。因爱宸妃而宠皇八子,也算是“爱屋及乌”吧。
皇八子诞生之庆典,八方朝贺。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均来供奉大量贺礼,朝鲜国王在元旦日上皇帝皇后贺表、敬献方物的同时,还上了皇太子贺表,并进献皇太子礼品,一时间,盛京(今沈阳)城内热闹无比。皇太极为表庆贺数次大宴宾客于崇政殿、清宁宫,着实盛况空前。此时的皇太极,开疆拓土,称雄于东北,加之娇妻产子,诸事顺遂,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宸妃更是看在眼里,美在心头,喜上眉梢可真应了“好景不长”这句俗语,倍受娇宠的皇八子不到1岁便夭折了。痛失爱子,使皇太极十分悲痛,但他毕竟是一国之君,还有其余7个儿子,两天后庄妃又给他生了皇9子。爱子的死,给皇太极和宸妃以沉重的精神打击。痛失爱子对宸妃的打击可想而知,从此,宸妃郁郁成疾。皇太极除多方安慰开导外,又厚赐宸妃财物仪仗,但这一切都无法医治她失子的心病。
崇德六年(1641)九月,皇太极御驾亲征辽西攻打明朝死守的军事要地松山、锦州。九日率军扎宫在松山城西北十里处。十二日,从盛京来到的官员向皇上奏言关睢宫宸妃得病。时值两军对垒的严重时刻,皇太极却毫不犹豫地立刻召集诸王、贝勒、贝子、公及各固山额真,命他们固守杏山、高桥,随后,十三日一大早,皇太极就车驾起行,昼夜兼程赶回盛京。十七日抵达旧边界驻跸。当夜一更时分,盛京遣使来奏报宸妃病危,皇太极闻讯立即拔营,连夜赶奔,并遣大学士希福、刚林及冷僧机、索尼等急驰前往候问病势来报。尚未入城即传来宸妃殡天的噩耗。年仅33岁。皇太极疾驰人宫,在爱妃的遗体前声泪俱下,悲痛欲绝。他为了宸妃之死日夜哭泣,六天六夜不吃不喝,几次哭晕过去。皇太极与宸妃情深意笃,宸妃之死,对皇太极精神打击极大,于是“饮食顿减,圣躬违和”甚至“言语无绪”,以致害了一场大病,自此后再没有重返松锦战场,从而也结束了他40余年的戎马生涯。
此后,皇太极亲自主持举行宸妃的葬礼,在太宗的坚持下,丧殓仪式从厚举行。宸妃的殡所设在盛京城地载门外五里,皇太极频繁地率众王及后宫女眷至此祭祀,每次祭祀太宗都亲自在灵前奠酒,回到宫中,皇太极坚持不入宫,而在临时的御幄中居住,以表示对宸妃的哀悼和怀念。在频繁举行的祭祀中,皇太极长时间沉浸在痛失爱妃的悲痛之中,每次祭祀必“恸哭莫酒”,很长的时间里茶饭不思,甚至几次昏迷过去。朝中的大臣见此无不忧心如焚,清初的言臣祖可法、张存仁进劝说,皇上如此悲伤,于情可以理解,于理却未免太过了。皇上乃万乘之身,负有底定天下、抚育万民的责任,皇上一身关系重大。现在与明朝的交战正在进行,皇上不能过分沉湎于悲痛之中,应该以江山社稷为重,尽快从悲痛中解脱出来,这才是举朝上下想看到的。
宸妃葬于盛京城北十里的蒲河边上,皇太极每次巡猎途中都要到墓地祭祀。追封宸妃为“敏惠恭和元妃”,举行了隆重的追封礼。这是清代妃子谥号中字数最多的。宸妃之丧被视为国丧,皇太极特下诏,崇德七年(1642)元旦大典,由于宸妃丧而停止,举国停止筵宴。在宸妃丧期内作乐的官吏和宗室,都召来皇太极的暴怒,被一一革职禁锢。这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丧,连外藩蒙古、朝鲜等都遣专使来朝吊祭。皇太极亲自撰写的祭祀宸妃的祭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真情绵绵。昭陵妃园寝建成后,宸妃改葬于园寝内。
对宸妃的魂牵梦索,使皇太极难以自拔。自宸妃死后,皇太极频繁举行祭典,并请僧道人等为宸妃布道诵经,超度亡魂。他每次出猎,必过宸妃墓地下马伫立,长时间地凭吊默哀,以茶酒奠祭,痛哭不止。大祭、小祭、月祭、冬至节令祭、岁暮祭,年祭。无论怎样的祭奠都无法抹平心中的悲伤,反而加重了心伤。松锦大战捷报频奏,关外四座重镇尽归清朝,关外障碍既除,挥师人关逐鹿中原指日可待。然而,战争胜利的喜悦,也不能冲淡皇太极的悲伤。对宸妃的思念与难解的忧伤,严重损害了皇太极的健康,甚至连日常朝政也“难以躬亲办理”。在宸妃去世两年之后,皇太极也逝于清宁宫,灵魂追寻宸妃而去,享年52岁。
宸妃海兰珠的到来,庄妃布木布泰原本是很高兴的,当初也是她在皇太极面前力主的。很显然,凤凰楼下高台五宫的五大福晋中,她们亲姑侄就占了三位,后宫还不就是科尔沁博尔济锦氏蒙古格格的天下?
谁知“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宸妃海兰珠竟夺去了皇太极的全部爱恋。
每当高台五宫的后妃们凝目风凰楼,等待着随驾侍卫的开路呼喊和宫婢的禀告、等待着迎接皇太极回后宫时,心里总充满新的希望:也许在清宁宫帝后同坐、众妃请安拜礼之后,皇上会进自己的宫门、进自己宫内的暖阁、给自己一次获得皇子麟儿的机会。然而绝大多数时间、绝大多数宫妃们都失望了,因为皇太极只到关睢宫,只宠幸宸妃海兰珠。
海兰珠固然如花似玉、温柔贤淑,但“承恩不在貌”,爱情这个东西是很难说清楚的。海兰珠和布木布泰是亲姐妹,同样享有蒙古美人的赞誉,布木布泰还年轻五岁,照说丈夫宠少妻乃是常理,为什么竞出现这样的局面?或许是布木布泰像她的封号一样过于端庄而缺少情趣,过于聪明、过于政治化而使皇太极敬而远之?海兰珠虽年长,却有远比布木布泰丰富的生活阅历,或许更富有女性魅力,使整日在政治和战争中紧张争斗的皇太极,能够在如水的温柔里获得抚慰和补偿?
总而盲之,海兰珠一嫁过来,很快就与皇太极情投意合、形影不离了。所以,崇德元年(1636年),她能后来居上,一跃而成为位居四妃之首的东宫大福晋,如果哲哲不是她的亲姑妈,不是早年老汗王指定的嫡福晋,海兰珠完全有可能正位中宫,成为皇后。
事实上,宠冠后宫的海兰珠,已经超过中宫皇后了。
身为皇后的哲哲没生儿子,而海兰珠在嫁过来的第三年,即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初八,在关睢宫为皇太极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孩子虽然称皇八子(按活着的皇子排行是第六子),但却是大福晋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皇太极非常高兴,竟开创有清一代的先例,在皇宫举行重大庆典的场所崇政殿,颁发了清朝的第一道大赦令,御制文中说:“今蒙天眷,关睢宫宸妃诞育皇嗣”,所以大赦天下,使万民咸被恩泽。一个初生婴儿,被定为皇嗣,其母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事在当时,当是一件轰动中外的重大消息。诞育皇嗣、颁发大赦令,引来了八方朝贺,蒙古诸部,尤其是与大清有姻亲关系的各部,尽都不远千里,一路上驱赶着牛羊驼马,带着各种土产方物,奔赴盛京,朝见皇太极,献物示庆,上表称贺。就连朝鲜国王也在元旦日上皇帝皇后贺表、敬献礼物的同时,还上了皇太子贺表,并进献皇太子礼品,其中有绢、绸、葛、席、貂皮及高丽纸等。
皇太极此时,正当登上皇帝宝座的第二年,国家稳定巩固,势力强大,皇室内部也平稳和顺,团结一致,后宫兴旺,爱妻生子,真所谓春风得意,处在他一生的最高峰。为表庆贺,他数次大宴宾客于崇政殿、清宁宫,确实是盛况空前了。
尽管海兰珠是亲侄女、亲姐姐,她的专宠对皇后哲哲和永福宫庄妃不能不是一个可怕的威胁。哲哲怎么对待和处理,不见端倪,而布木布泰却没有放弃努力。她已经从丈夫那里学到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强毅力。她想必是很艰难地从姐姐专宠的缝隙中找到了机会,想必是利用男人都具有的好色弱点唤回了丈夫的一次爱怜。总之,在她姐姐海兰珠有六、七个月身孕的时候,布木布泰第四次怀孕了。
但是,这时的凤凰楼的高台五宫,完全被宸妃海兰珠的光彩盖住了,布木布泰出现妊娠反应的节骨眼,正当海兰珠的后嗣诞生的时候,满宫廷满朝野如火如茶,都向着宸妃赞美献好,没有人去关注西永福宫里连生三个女孩的庄妃。如果有,也就是哲哲和布木布泰姑侄二人同病相怜罢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没有料到,那高贵的皇嗣只活了六个月,就因患了天花而夭折了。事情又很巧,皇嗣死在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二十八日,两天以后,正月三十日,布木布泰生下了皇九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福临。
皇太子夭折和皇九子出生,两件事情几乎就是同时,这就注定了皇九子的诞生不会带来多少喜悦。皇帝和他的宠妃东宫大福晋都沉浸在悲痛中,所有的人不管心里怎么想,行动和表情都与皇帝一致,于是,整个宫廷内外和朝廷上下都为国家失去皇嗣而被一团悲雾所笼罩,没有人会去关注永福宫的新生儿。布木布泰当然为自己终于生了皇子而高兴,心底深处也未尝不因为皇太子夭亡给自己的儿子留下希望而感到庆幸,但她更不能表现出来,她一定得和大家一样显得悲痛惋惜,并且一定在月子里坐在床褥上遣人去向失去儿子的丈夫与亲姐姐致以哀悼和慰问。
如果宫里还有人跟布木布泰心情相似的话,那就是皇后哲哲了。只是哲哲在感受程度上不会像布木布泰那么强烈而已。
失去儿子,尤其是已被立为皇太子的儿子,这样残酷的打击是宸妃海兰珠难以承受的。她终日哭泣,日夜悲伤,寝食不安,一天天地消瘦了。这使得皇太极更加关怀怜爱,多方劝慰,赐珍宝锦锻,调饮食药饵,只要穿过凤凰楼回到后宫,就在东关睢宫里陪伴郁郁寡欢的海兰珠,还不时带她去郊外散心。这一切都不见效时,皇太极又请来了海兰珠的娘家人,试图由祖母和母亲的抚慰来消除爱妃心头的创伤。
崇德三年的夏天,年前刚刚受皇太极封赠为和硕福妃的科尔沁蒙古大福晋即莽古思之妻哲哲之母,带领着儿媳妇寨桑之妻和孙子吴克善、满珠习礼等前来朝见,这是凤凰楼下高台五宫里姑侄三人的至亲。皇太极亲自率领诸王贝勒福晋到演武场迎接,直迎回盛京皇宫。皇太极在祟政殿里对亲戚们行规格最高的接见礼。和硕福妃献上鞍马、骆驼和贵重的貂皮。
皇太极于是在金銮殿上摆开了盛宴,家族亲戚欢聚一堂,歌吹响亮,舞队翩翩,欢快达于顶点时,在筵席间打起了莽式,这满洲传统的粗犷又豪放的舞蹈,几乎把所有的宾客都卷进了欢乐的旋风之中。皇太极宴前申明:“大家畅快尽欢吧!”
皇后哲哲依在母亲科尔沁大福晋、和硕福妃身边;宸妃海兰珠和庄妃布木布泰姐儿俩依在她们的母亲科尔沁小福晋寨桑之妻身边。一后两妃都因娘家得到皇上如此的恩宠而感激谢恩,但谁的心里都明明亮亮,这一切,只是为了讨得脸色苍白、眼神忧郁的宸妃的欢心。
宸妃海兰珠的美丽眼睛里始终充满泪水。眼前的欢乐景象,让她联想起一年前的今天。那时,皇太极追封祖父莽古思为和硕福亲王,立碑于墓前,封祖母为和硕福妃,是命大学士范文程亲自前往科尔沁草原册诰的。祖母、母亲和哥哥为此特地来朝见谢封,丈夫也如今天一样远迎、一样盛宴款待、一样歌舞欢庆,不过那时是为了她的儿子的诞生,为了大清国有了一位皇嗣,如今呢……海兰珠不由潜然泪下。
不几天,皇太极又诏封海兰珠和布木布泰的母亲科尔沁小福晋为贤妃,并踢给仪仗。这可是非同一般的极大荣宠,可算是爱新觉罗氏家族之外的独此一家了。然而人人都明白,这完全是为了宽慰宸妃,布木布泰甚至皇后哲哲也不过沾光而已。
要说皇太极的爱心完全在海兰珠的身上,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其实,崇德改元建大清以后,皇太极的国事家事都兴旺发达,蒸蒸日上,确实到达他一生的最高蜂。他的宏伟大业可以称得上是一日千里。
漠北蒙古喀尔喀三部的土谢图汗、扎萨克图汗和车臣汗,在崇德三年(1638年)遣使来朝归附,皇太极给他们规定了每年各部奉献一匹白驼八匹白马的九白之贡,从此喀尔喀三部与清朝建立了臣属关系。漠南、漠北蒙古的广大地区,都成了清朝的势力范围;从此,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兵团,就成为皇太极进攻明朝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皇太极继承努尔哈赤的遗志,继续进行对黑龙江流域的统一。祟德二年(1637年),黑龙江上游南北两岸索伦部落各城各屯都来归附,鄂嫩河、尼布楚一带的蒙古部落和贝加尔湖以东的使鹿部落等,也都先后归附。到了祟德六年(1641年),北方地区从鄂霍次克海到贝加尔湖广袤无际的原野山林,都成为清朝的属地。皇太极在这些地区设姓长、乡长,分户管辖,把当地居民都编入旗籍,称之为“新满洲”,同样隶属各旗,披甲出征,成为满八旗的组成部分。
这时候,原来是重大威胁的蒙古、朝鲜,都已成了满洲的大后方的一部分,历年派大军入塞中原、大肆抢掠烧杀的所谓“掏心战”,也都很见成效,壮大了国力和兵力,带来了一批又一批治国统兵的人才。时机已经成熟,皇太极将倾全力攻击最后的对手明朝,要跟朱元璋的后代争天下了。
遗憾的是,在皇太极的国事热火朝天的时候,他的家事却过早地越过了高峰、谁也想不到,那个来到人世只有六个月的小生命,竟会引发这样可怕的连锁反应,带来这样多的不幸,以致差一点断送了大清国的锦绣前程。
皇太子没有来得及命名就死了,做母亲的宸妃无论如何也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不管皇太极如何施恩赐物,不管皇太极用怎样的怜爱去抚慰、去宽解,宸妃海兰珠仍然一天天地衰弱下去。
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前来援救关外重镇锦州。皇太极御驾亲征,九日率军扎营在松山城西北十里处。十二日,从盛京来到的官员向皇上奏言关睢宫宸妃得病。时值两军对垒的严重时刻,皇太极却毫不犹豫地立刻召集诸王、贝勒、贝子、公及各个固山额真,命他们固守杏山、高桥,随后,十三日一大早,皇太极就车驾启行,赶回盛京。
十七日,皇太极抵达旧边界驻跸。当夜一更时分,盛京遣使来奏报宸妃病危,皇太极闻讯立即拔营,连夜赶奔,并遣大学士希福、刚林及冷僧机、索尼等急驰前往候问病势来报。希福等人五更赶到盛京,方入大清门,至内门击云板叫门时,宫内传出一片哭声,宸妃正于此刻薨逝,没有等到与心爱的丈夫最后再见一面。冷僧机和索尼不顾人马劳乏,汗湿淋淋,立刻回马急奔,在盛京城外遇到圣驾,便以宸妃己逝奏闻。
皇太极犹如五雷轰顶,登时恸哭失声,飞马驰入大清门,直奔关睢宫,直扑到海兰珠的遗体上,恸哭不止,捶胸顿足。皇后与众妃力劝、诸王贝勒跪求,都不能阻止他的如流泉一样的热泪。他下令宸妃丧硷之礼一切从厚,甚至元旦节也免去朝贺、停止筵宴乐舞,等同于国丧;他自己身离宫院,独居御幄,朝夕悲痛,竟然六天六夜不饮不食,终于导致昏迷休克,吓得后妃及诸王大臣设祭物于神前祈祷。
此时,都察院参政等人谏劝说:“天佑皇上底定天下、抚育兆民,皇上一身关系重大。今天威所临,功成大捷,松山锦州克取在指顾间,此正我国兴隆、明国败坏之时,皇上宜仰体天意,自保圣躬,何为情率而不自爱乎”
也许是英雄志终于克服了儿女情,皇太极终于有所醒悟,表示今后要善自排遣。但实际上,他仍是难以自拔。他对宸妃频繁地举行各种祭奠:初祭、月祭、大祭、冬至节令祭、岁暮祭等等;重要的祭祀,皇太极都亲率王公大臣、后妃福晋等参与典礼,宣谕祭文,献茶献酒;还召喇嘛、僧、道等颂诵经文,使宸妃早生福地;在宸妃丧期内狂妄作乐的官吏和宗室,都招来皇太极的暴怒,被一一革职禁锢。这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丧,连外藩蒙古、朝鲜等都遣专使来朝吊祭。
十月里,宸妃海兰珠受册谥曰:敏惠恭和元妃,终年三十二岁。后来为了恢复衰弱的身体,排遣忧心,皇太极每月出猎郊野。但每一出猎必定过宸妃茔墓,皇太极必定又恸哭一场,并必定与同行的皇后诸妃奠茶奠酒。自他闻宸妃生病的消息从前线赶回盛京后,就再也没有重返松锦战场,从而也就结束了他四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他的身体虽也有见起色的时候,但元气已伤,已无完全恢复的可能了。
在皇太极悲悼海兰珠不能自已的时候,伤心怀抱还有人,那是庄妃布木布泰。
哲哲是中宫皇后,尊贵可以减轻冷遇所造成的伤害;麟趾宫贵妃和衍庆宫淑妃新来乍到,失宠的感受还不会很深切;惟有永福官庄妃布木布泰,入宫已经十六年,曾经是皇太极最心爱的小福晋,在宫里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天聪六年(1632年)降到第三位,可以解释为没有生儿子来自我安慰;崇德元年(1636年)降到第五位,无疑已经失宠;好不容易生了儿子,而且是在皇嗣死后立刻出生、正足以补缺的皇子,却仍然不能挽回丈夫的心!皇太极的爱恋、皇太极的情意,海兰珠生时由她全部承受、死后由她全部带走,这难道不是比海兰珠年轻漂亮、比海兰珠聪明颖慧的布木布泰的最大的悲哀么?
布木布泰多少次对孤灯、守空帏,多少次见花落泪、对月伤怀,又有多少次紧紧楼抱着幼小的儿子幽咽暗泣,那只有她自己知道了。她是个二十多岁的 ,健康关丽,出生在科尔沁大草原,血脉里流动的是蒙古民族豪放粗犷的热血,虽然皇太极称帝以后,模仿汉家皇帝严格了内外,加强了宫禁,但男女配合是天赋权利的蒙古传统观念,并没有在她心里死绝,宫墙禁令,只禁得住身体和行动,永远禁不住思想和感情。
在被丈夫冷落的时候,她移情别恋,是可能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她移情的对象,只能是那位与她自幼时就志趣相投、又因政治需要和姻亲关系而接触最多、已经日渐成长得智 勇双全、威武英俊的睿亲王多尔衮。
庄妃布木布泰努力挽回丈夫的心,积极参与丈夫的政事。崇德七年(1642年)松锦大战奏捷,俘获了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庄妃布木布泰仰体皇太极的圣意,配合大学士范文程,以自己的美色和温存软化了洪承畴的意志,用参汤救活了绝食将死的洪承畴的生命,终于使这位明朝辽东战场的总指挥,对大清来说十分难得的高级人才诚心归顺了皇太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