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1张

读了《阿Q正传》,阿Q便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的来说,阿Q这个形象是令人笑中带泪、令人既同情又痛恨的形象。同时,它又是辛亥革命前后广大被压迫、落后、不觉悟的农民的缩影。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阿Q这个形象令人笑中带泪。对于失败、屈辱、窘境等人生中难免遇到的事,一般的、正常的人会悲伤之后继续奋斗;愤怒之后难以忘怀;不满之后努力改变困境。但阿Q却不然。他自有他一套独特的、但同时又是病态心理表现的对付方法,那便是“精神胜利法”。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便是阿Q令人笑中带泪的原因所在。且让我们看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何物:它包括盲目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麻林健忘等。它是精神鸦片,是中国人民族劣根性的具体概括,是整个封建文化的产物。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阿Q是如何用实际行动来给予“精神胜利法”以具体、生动的阐释的。如文中所讲,“阿Q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放在他眼里……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这,便是阿Q盲目自大的表现。一个连老婆也没有的短工居然以为他将来一定会有儿子,而且比他们未庄的赵太爷、钱太爷还阔,这是多么逗人发笑。而当阿Q被人打怕了,为免受皮肉之苦,竟自认为“虫豸”,如此自轻自贱,怎能不令人为他感到悲哀!还有就是当阿Q被别人打了之后,往往以“儿子打老子”而自慰,甚至被别人抢走了他赌博赢的钱后自打嘴巴却认为是打了别人,便怒气全消,安然入睡;阿Q欺侮比他弱小的小D却被钱太爷的大儿子用棍子凿打他的头时不敢还手,甚至连逃也不敢逃;因向吴妈“求婚”而吓得吴妈又哭又闹,但阿Q却转向即忘,甚至跑去看热闹……所有阿Q的这些“精神胜利法”的作为,都令人在发笑之后感到难过、气愤,继而陷入深思。可以说,“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精神弱点,也是他的主要特征。 二、阿Q这个形象令人既同情又痛恨。令人同情的是阿Q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充满着屈辱、贫苦,挨饥受骂被打不绝。他在未庄人的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阿Q既丧失了做人的人格、尊严,如不能姓赵,否则便挨打。又是一无所有的:他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只能借住在土谷祠中,靠给人打零工为生,老婆、孩子更是痴心梦想,而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人最低的、最根本的需要啊!但在那个社会,这只能是阿Q的美梦而已。这就使阿Q愈发人不像人。而到最后,阿Q竟被枉杀,以被错杀而结束了他短暂而不幸的一生。所有这些,无疑是令人深感同情的。但同时,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许多的陋习:赌博、喝酒、偷了东西还耍赖,更甚至明里、暗里地耍流氓,调戏妇女。 三、阿Q这个形象又是辛亥革命前后被压迫、落后、不觉悟农民的缩影。之所以说阿Q被压迫,不仅因为经济上深受赵太爷等权势者的剥削,以致一无所有,而且政治上也深受压迫:不准姓赵、不准恋爱,不准革命。“姓氏”是任何人都有权拥有的,但在阿Q身上,姓氏却是模糊而不可以如他所愿的,否则就要挨打,而且确实因他姓赵被赵太爷打了一顿。这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又令人气愤的现象。而恋爱,则是人的生理、感情需要,也是每个人的自由,但对阿Q而言,“恋爱”同样是奢侈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见,那个社会对阿Q这类人的压迫是何等的深!而当阿Q从城里回来后竟唾沫纷飞、手舞足蹈地描述他所见的革命者被杀的情景。阿Q根本就没想到:这些革命者图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解除他们这些人的苦难吗?还不是想推翻旧的罪恶社会,让阿Q这类人过上正常的、幸福的生活吗?不但如此,他竟还对革命者的被杀感到快乐,并作为独特的新闻成为他到处夸口的资本。可见,阿Q的麻木、不觉悟到了何等地步! 总之,阿Q是个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过目难忘的辛亥革命前后不觉悟、被压迫的农民形象。

作文标题: 延伸的命运——阿Q和格里高尔

关 键 词: 高中高二 1000字

字    数: 1000字作文

本文适合: 高中高二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

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二1000字的作文,题目为:《延伸的命运——阿Q和格里高尔》,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传说阿Q被杀以后,魂灵到了该去的地方;万里之遥的格里高尔因被遗弃而绝望地死去,魂灵也到了那个地方。可巧,他们遇上了。

阿Q身上穿了很多子弹孔,昏暗的光线从背后射过来,又从前面穿出来,有搞笑效果。而格里高尔还是背着一个巨型甲虫壳,舞动着很多条腿在艰难的移动,他仍然没有习惯使用这么多条腿,所以走起路来总是歪歪斜斜的。

这时,他们正迷惘的看着对方,听见头上有个声音在问他们:“你们是怎么死的?”他们像以往来到这个地方的人一样,到处寻找发出声音的人,也像以往来的人一样,什么也没找到。

格里高尔先开口了:“我很迷惘,那天我睡觉醒来以后,就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自那以后,家人开始排斥我,讨厌我,后来遗弃了我,我在大街小巷爬来爬去,最后累了又睡着了,醒来就发现我在这里了。”说着,他继续还顾四周,寻找着声音的来源。而那声音也消失了。

阿Q也开口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被官兵抓走,投降革命党也会被抓?后来竟然无缘无故被咔嚓死了,妈妈的……”阿Q望着地上,好像在想着什么东西。

那声音又说话了:看来你们都死得不明不白,这样吧,我给你们一次机会,你们以另外一个身份回到原来的地方,也许会明白过来。当然,就不用再当甲虫了。我给你们7天时间,如果你们有作为就不用回来了。

说着,两个小亮点出现在他们头顶,然后渐渐变大,覆盖着他们的身体,几秒钟以后,光消失了。

阿Q发现他在格里高尔的房间里,自己变成真洋鬼子了,心想,妈妈的,那家伙要我干嘛?7天,够闹革命吗?  格里高尔那边情况好不到哪去,他变成了阿Q的样子,未庄人看到他回来都很惊讶,都说他是仙人下凡。酒馆老板请他喝酒,赵太爷也请他姓赵……一系列怪事,令格里高尔更加迷惘。他想:难道一个人消失以后再回来,就能得到以前得不到的东西?这时,他发现他继承了阿Q全部的记忆,想起赵太爷、地保合伙欺负他,想起吴妈……他简直迷惘到极点。

格里高尔的家人看格里高尔已经不在了,就打算收拾一下他的房间,出租给外面的人,赚点小钱。当格里高尔爸爸推开门,却发现格里高尔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吓得中了风。阿Q自然也继承了格里高尔所有的记忆,他想起他变成甲虫前后,所有人对他态度的变化,感到痛心异常,悄悄的骂了一句“妈妈的”。那么,现在从谁革起?这个中风的老家伙?  6天很快过去了。剩下的时间里,土谷祠里的格里高尔还在想:这样做究竟有什么意义呢?阿Q却一直在想着闹革命。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就要到期限了,怎样才算有作为呢?格里高尔觉得人们都对这些事有兴趣,打算写本书,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的故事。后来,他就以“卡夫卡”作为笔名,写下了《变形记》,享誉千古。

阿Q一心想闹革命,他觉得要闹就要彻底的闹。后来,他跑遍欧洲,宣扬社会革命,创造了著名的乌托邦。

其实,那个声音是上帝的声音,上帝是有远见的呵。(指导老师:李永)

其实在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这本小说的时候,就在这本书的正序当中,对于阿q这个名字的由来进行了一番解释。在1981年属放映的一部**《阿q正传》当中的阿q,也是由严顺开作为主角所主演的,在其中对于这个人物名称的叫法是阿贵,或者是阿桂。

鲁迅先生所描述的这个人物形象是一个衣衫褴褛而又有一点文化程度的人,虽然说他的生活十分的穷困潦倒,但是他却不愿意劳动从而获取钱财。因此这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物,同时他还有着一套自己独有的精神胜利法

当这样的人物在受到欺凌的时候,所运用的就是精神胜利法,并且他还乐在其中,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聊以自慰。当受到他人欺凌的时候,他所想的就是,哼!竟然敢打老子。亦或者是将自己的痛苦转嫁到更为弱小的人身上,以此来寻求安慰。

鲁迅所创造的这个形象,也通过对于这个人物细致的刻画来表现出当时社会的病态以及黑暗。而他名字的由来自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人们将阿q叫做阿贵或者说是阿桂。但鲁迅并不知道这两个名字到底是哪一个。

他原本想的是用阿quei来代替在书中人物名字的描写。他也并不知道这个人物到底姓什么,因此对于人物的塑造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不确定他的名字,不确定他的祖籍,也不确定他的字号。这也就造就了阿q这个名字,是阿quei的简略写法。

写于1921年的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典范之作。鲁迅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伪自由书·再谈保留》),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审视主人公阿Q这一形象,我们不难发现,阿Q实际上是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

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贫苦农民。在旧中国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阿Q贫无立锥之地,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职业,只能靠打短工为生,“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他终于被剥掉最后一件布衫,连恋爱的权利也没有;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甚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永远都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他的现实处境是如此悲惨之至,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阿Q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小说的两章“优胜记略”,集中地描绘了阿Q这种性格上的“精神胜利法”:他常常夸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其实他连自己姓什么也有点茫然;又常常悬揣将来:“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其实他连老婆都还没有;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蒙受了“生平第二件的屈辱”,“拍拍的响了之后”,“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就忘却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者(例如小尼姑之类)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之后,就自欺欺人,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精神胜利法”使阿Q虽受尽剥削和欺凌却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的地位。

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同时又表现了他的性格里其他许多复杂的因素。阿Q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一个被剥削的劳动很好的农民,质朴、愚蠢,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毒害,保持着一些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也没改变小生产者狭隘守旧的特点:他维护“男女大防”,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里人,因为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在煎鱼上加切细的葱丝;凡是不合于未庄生活习惯的,在他看来都是“异端”。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个失掉了土地的破产农民,到处游荡,被迫作为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并不佩服赵太爷,钱太爷,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还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可笑,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没有见过杀头。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既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的典型性格。出现在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后近代中国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为阿Q本身的具体经历所决定,鲁迅从雇农阿Q的生活道路和个性特点出发按照自己艺术创造上的习惯——“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遵循主体的需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思想熔铸的时候,又突出了人物复杂性格的某一点,使其具有鲜明的精神特征,从而成功塑造了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

在小说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明显打上了近代社会急剧破产,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又找不到出路的不觉悟的农村流浪雇农的阶级烙印。小说对未庄典型环境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阿Q精神胜利法与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封建传统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的联系,与小生产者的落后、闭塞、保守、软弱地位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阿Q是一个落后农民的典型。另一方面,阿Q的精神胜利法又是历史上“两次奴于异族”,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面前接连失败的中华古国屈辱地位的产物,是一种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力,安于并掩饰民族落后与被奴役命运的民族精神状态,即鲁迅所说的“国民性弱点”。鲁迅从他对中华民族历史、现状长期深刻的研究中,发现了阿Q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他的《阿Q正传》正是对于我们民族最伟大的自我批判,并从这实事求是的清醒批判中寻求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阿Q正传》的主旨及历史价值正在于此。从这个角度看,毫无疑问,阿Q是中华民族中具有精神胜利法弱点的这一类人的典型,写出了“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具有十分广泛的历史概括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8903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