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奇怪事情,天竺国国王为何不怕大唐李世民?

历史上的奇怪事情,天竺国国王为何不怕大唐李世民?,第1张

首先因为天竺国国力强横,其次便是天竺离大唐较远。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李世民派,唐三藏前往大雷音寺拜佛求取真经之前给了他一本通关文牒,这个通关文像是唐僧的护身符。当事情超出人力所能及之范围之时,便由孙悟空等人来解决,但是在人力所能及之范围之内便要通过通关文蝶来解决。路途之上,各个国家的国王看到通关文牒都要对唐僧以礼相待。

一、天竺国王对待唐僧态度傲慢

唐三藏西天取经路上途经一些国家比如乌鸡国和车迟国等只要亮明身份,甚至不用出示通关文牒也会受到国王厚待。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都畏惧李世民的实力。这种情况到了天竺国就变了。天竺国王在得知唐僧身份并看了通关文牒之后反而态度更加倨傲。体现出他并不在意唐僧的身份,而更在意女儿的婚姻和幸福。甚至对于唐僧反对与自己女儿成亲的态度,都有一种想杀掉他的冲动。影视剧中虽然有假扮的公主为唐僧求情,但天竺国王依然不愿为之所动。所以即使唐僧最后成了驸马爷只是天竺国王手下的小官而已,可能连实权都没有。

二、天竺国王不惧怕大唐

天竺国距离大雷音寺非常近,也是西天取经的最后几站之一。在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之上自然要摆出应有的态度。加上天竺国实力强横并不比大唐弱多少,所以从实力角度来讲他并不惧怕大唐。而且天竺国离大唐非常远即使真的发生摩擦,大唐军队也很难跨越千山万水前来进攻。

所以凡是出现在通关文牒上的国家都是一些距离大唐较近而且国力较弱的存在。他们对大唐怼李世民非常惧怕,所以只要听到是东土大唐来的和尚,不管是不是唐僧?全部都要以厚礼相待。

上天竺:是杭州的一个佛教景点,在灵隐寺景区,有三天竺,中天竺,上天竺组成,分别建有法镜寺,法净讲寺,法喜讲寺三座寺庙,而上天竺的法喜讲寺的香火仅次于灵隐寺。

中国有两个著名的拜观音道场,普陀山是国际性的进香道场,而杭州的上天竺寺是地方性道场。

上天竺寺建于10世纪,是中国白衣观音的起源地,已有一千年以上历史。

法喜寺又名上天竺寺,在乳窦峰北,白云峰南,距中天竺约1公里。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僧人道翊在白云峰下结庐修行,称大名山房,是上天竺开山祖师,他在山中见有奇木发光,遂请孔仁谦刻成观音像。吴越钱王弘傲在上天竺开路筑基,建观音看经院,于后晋天福四年(939年)五月建成,这是上天竺最早的寺院。后汉乾佑年间(948—950年)僧人从勋自洛阳带来古佛舍利置于观音像头顶(像高1尺6寸)。北宋年间,元净法师住持上天竺看经院19年,他受法于下天竺慈云大师,善诗能文,学行甚高,深受宋神宗器重,赐号辨才。他在白云峰下建白云堂,“白云堂印”成为朝廷授予僧官的官印。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术率金兵攻入杭州,曾谒上天竺寺,得知观音像始末,遂将该像及《大藏经》载轿内运往燕京(今北京),寺僧智完率弟子跟随至燕京西南5里的玉河乡,兀术建寺以奉天竺之僧。寺僧又以他木刻观音前像暗藏于上天竺寺内井中(在今大殿观音座下)。乾道三年(1167年)宋孝宗亲往察看,赐钱2万,重建十六观音堂。淳熙二年(1175年)宋孝宗再次到上天竺寺进香,改寺名灵感观音讲寺。庆元三年(1197年)改名天竺教寺,评定为教寺“五山之首”。元至正二年(1343年)寺毁,五年(1346年)重建。明代270余年间,上天竺寺完全靠僧人募化整修。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殿毁,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乾隆初次南巡,两到上天竺寺,赐名法喜寺。太平军进入杭州,寺损。太平军失败后,杭州知府薛时雨奏请修复,由布政使蒋益沣发起重建法喜寺,同治五年(1886年)竣工。大殿原系木质,民国17年(1928年)改用钢筋水泥浇制,20年完工。22年农历九月初四,半夜寺毁,36年盖平房3间。杭州解放后人民政府曾拨款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殿中供奉的观音佛像被窃,房屋被改作他用。1985年后,重新落实宗教政策,发还市佛教协会管理,观音佛像用檀香木按原样雕刻而成。

天竺香市是从北宋咸平元年(998年)杭州知州张去华到上天竺灵感观音院祷雨“应验”后形成的,此后浙东、苏南各地的乡民村姑都纷纷来天竺进香,每年的香市从正月新春到5月端午节,长达4个月。清初被列为“西湖十八景”之一。直至杭州解放前,三竺路两旁平房相连,供香客夜宿,每逢节日,灯火彻夜不灭。解放后天竺香市继续存在,据1954年3月4日至4月18日46天的统计,杭嘉湖地区27个县(市)来杭香客到上天竺(农历二月十九日这一夜特多)宿夜、烧香的有13,462入。1961年农历二月初一、十五、十八、十九4天,到灵隐寺及上天竺的香客就有18,000余人次。

杭州的天竺三寺,是分布在杭州梅灵北路天竺山间的三座寺庙,从南到北,分别是上天竺法喜寺、中天竺法净寺、下天竺法镜寺。其中下天竺法镜寺最靠近灵隐寺。这三座寺庙,距今都已有至少千年以上的历史,是名符其实的千年古寺,三座寺庙现在的名字,也是清代乾隆皇帝亲自命名并题写寺庙的牌匾。

1⃣️法喜寺(上天竺寺)

这是三座古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创建于五代吴越王时,也就是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过,却是天竺三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要比最早建成的下天竺足足晚了六百多年。

古时候杭州人上香,是经过西湖坐船到茅家埠,上岸之后步行走上香古道,先到灵隐寺烧头香,然后沿着这条进香之路,三天竺、中天竺一路过来,最后才到上天竺,感觉上天竺是距离最远,离天最近的一座吧,所以古称就变成了上天竺,而“天竺”二字,则是源于三座古寺所在的天竺山。

天竺三寺各有特色,上天竺是高差最大的一座寺庙,有一个网红的登高俯拍观景点,除寺庙本身,周边景色也很不错,寺四周有白云峰、乳窦峰、乳窦泉及白云泉等等名胜。

2⃣️法净寺(中天竺寺)

中天竺始建于隋朝,属于天竺三寺中景色最美的一座。南宋时法净寺曾被评定为“禅院十刹之首”,可见中天竺的地位。

从上天竺、三天竺两座天竺寺到中天竺之间,除了天竺山的山势相连,一路的步道两侧,是满山满坡的茶园,这里是杭州龙井茶的核心产地。在茶园和步道之间,有一条水流湍急的溪流,贯穿了天竺三寺,可以说,天竺三寺中最占据自然之美的,就是法净寺,这座寺庙高台夯土的圆通殿,也是一种特别有特色的庙宇布局形态。

中天竺历史上曾有“稽留旭日”、“合涧沉钟”、“七星潭月”“永清竹浪”等,被称为为“中竺十二景”,现在的中天竺,还有千岁岩、枫木坞等周边景观。

3⃣️法镜寺(下天竺)

法镜寺与灵隐寺比邻而建,中间就隔一座飞来峰,是天竺三寺中,最古老的一座,距今已经有1660多年的历史。作为历史名寺,法镜寺曾在很多重要的艺术作品中有表现,最著名是的明代著名画家沈周传世的《杭州下天竺寺图》,描绘了当时的盛况,画中寺院掩映在万木丛中霭缭绕,流泉跳珠,一派梵宫胜地幽雅和宁静的气氛。

法镜寺也是西湖各寺庙中,唯一的尼众寺院,寺内现在有有二十馀众比丘如法修持,有条不紊,因此,法镜寺中的白衣观音,是很重要的看点。

法镜寺最大的看点,当属后山遗迹中的三生石,这块三生石在寺庙后莲花峰东麓,是清初《西湖佳话》所传“西湖十六遗迹”之一,石高三丈许,由三块天然石灰岩组成,石上镌刻“三生石”三个篆字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碑文。

从旅行者的角度看,天竺三寺,是一个完整的旅行线路概念,可以坐车到灵隐寺,以灵隐寺和飞来峰为起点,徒步旅行,在一天时间走遍访天竺三寺,同时感受一路上天竺山的优美风景,这里有茶园、溪流、林荫里的古刹、古迹,可以说是杭州为数不多的保留历史格局的一条步道。

贯穿天竺三寺的茶园与溪流景观,绝对会带给人一种古朴的自然气息,也是一种心灵的洗涤,是杭州旅行可以重点考虑的一段行程。

1、创建年代不同。

天竺三寺中的下天竺寺创建年代最早,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六十馀年。上天竺寺创建年代约在五代吴越王时907—960年。中天竺寺的形成年代在介于两者之间。

2、地理位置不同。

天竺三寺均位于杭州市的天柱山,从灵隐咫尺西天照壁沿天竺溪而上,具体的位置分别依次为下天竺寺、中天竺寺以及上天竺寺。

3、别称不同。

天竺三寺中的上天竺寺别称为法喜寺,由清乾隆时赐名。中天竺寺的别称为法净寺,清乾隆二十七年由乾隆皇帝提匾额。下天竺寺别称为法镜寺,清乾隆时改名。

4、开山祖师不同。

天竺三寺中的上天竺寺开山祖师是僧道翊,其在白云峰下结庐,为上天竺开山祖师。中天竺寺的开山祖师是宝掌禅师。下天竺寺的开山祖师不详。

5、僧侣性别不同。

天竺三寺中的下天竺寺僧侣性别有别于上天竺寺和中天竺寺。其中下天竺寺僧侣性别是女僧尼,上天竺寺和中天竺寺僧侣性别是男。

以上内容参考 -天竺三寺、-中天竺寺、-上天竺寺

  马三立 《吃元宵》 台词:

  马:你说这唱这样的曲儿、这样的戏,它为什么叫艺术呢?

  张:为什么呢?

  马:不是演员往这儿这么一站就把这些个词儿全都背下来就算行了么,不是,一定啊要拿这个声音、动作来唱出来这个剧中人,表现出来人物内心的感情,拿这个声音、动作来表现出来这个感情。

  张:得有韵调么。

  马:这个演戏呢,它是拿这个动作、身段、表情、指相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感情,台上台下打成一片啦,都那么聚精会神、都那么听,好象啊就像一个真事儿似的,如同一码真事儿似的你在下边这么听,可能啊听出这个喜、怒、忧、思、悲、恐、惊,“戏台底下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它为什么能让台下的人掉泪呢,就是因为演员的表情好,仿真了,把它做成一个真事儿了,让观众就忘了他是在演戏,好象真事儿一样了;那么演这个曲艺呢,更是这样了,曲艺带身段的很少,当然将来也可能要发展到带身段,如今还正在研究,那么就说这个唱词儿吧,要把人家这个精神、眼神、耳音都要领到舞台上来,看他一个人演唱这段,这段的唱词儿,吐字要真——腔儿要准、板儿要稳、字儿要真,那这段您要是没听明白,您呀就觉得这个戏呀没有吗意思,那作家这个本子写得再好如果演员演的不好,没让人听明白了,那也是等于零。总得让人听得清楚,人才会觉得这段啊有意思。你比如说刚才唱的这个宝玉…宝玉呀…大概是探病吧…

  张:大概是探病?就是探病。

  马:宝玉探病,这是《西游记》上这么一段…

  张:哎——怎么是《西游记》啊?

  马:是…什么游记来着…《红游记》…

  张:《红楼梦》。

  马:嗨,我知道是《红楼梦》,这我懂——逗你玩!

  张:逗我玩儿?

  马:《红楼梦》,宝玉、黛玉,他们俩人的这个爱情要把它唱出来,这个剧情;可是这个《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呢,那个李甲又太不重情意了,我每次看这个戏我都难过。

  张:哦,你爱看这个戏。

  马:这个书我也看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这个《今古奇观》上这么一段,我每次看我都难过,我听了这一段呐我难过,我心疼啊!

  张:噢,你心疼那位杜十娘?

  马:我心疼杜十娘干吗?我心疼那东西,我心疼那百宝箱,那百宝箱扔到江里,我难受,那多少东西,全扔啦?珍珠、玛瑙、翡翠、钻石、碧玺、猫眼…我心疼,别说给我,我看看就行啊,光听说过玛瑙,什么叫玛瑙?碧玺、哪个是碧玺?我没见过,金条我倒知道,这么长、这么宽的那个,金条咱见过…

  张:哦,你们家有金条?

  马:我们家没有金条,那是衣冠道展览会的时候我见过,那儿摆着呢,头回看金条就是那儿看的,一连我去了好几趟,别的什么都不看,就为看这金条,摸摸?没摸过,掂量掂量多大分量?没掂量过,它在玻璃盒子里锁着呢。

  张:展览么哪能随便动啊?

  马:金条咱见过。大个珍珠、猫眼…猫眼什么知道吗?

  张:也是大个珠子。

  马:对啦,这是我后来跟人打听的,猫眼——大个珠子。我以前我不懂我犯财迷,我一听说猫眼值钱,我以为猫的眼睛呢,我一想猫的眼睛值钱?好嘞,回家逮猫,抠眼,卜、卜,抠完了上金店卖去,不值钱,回家养活一大瞎猫…

  张:嗨——!哎哟哎哟哎哟!

  马:瞎猫那儿专等死耗子了。看那猫怪可怜的。

  张:嗨——!噢这都你们家的事?财迷呀!

  马:百宝箱里一切宝贝都扔到江里了,她自己,也跳江一死。不多、不多,该!

  张:啊?死了多可怜啊?

  马:咱不心疼她,不怨李甲,怨谁呀?——杜十娘。

  张:这怎么话说的呢?

  马:杜十娘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是婚姻大事啊,你和他成为夫妻了,那李甲他是什么思想、他对你是怎样一个态度,他会怎么样地对待你?他能不能把你带回他们家去?如果带回家去他的父母老亲能准许你们一起生活吗?如果他们父母老亲不要你们了,你们到外面成立一个小家庭,他有什么样的学问、他有什么样的技术、他有什么能耐养活你,来维持你们的生活?这些前因后果全想好了,再跟他走,什么都没想好呢,上来就跟他走?倒霉么。一丁丁点儿活动心眼都没有,就冲她这名字她就一丁点儿活动心眼都没有——杜十(肚实)娘,很好看的一位美貌的娘子肚子里头是实轴的,所以叫杜十娘,肚子里头是实轴的,再赶上这位李甲(里假)——他那里头都是假的。

  张:嘿——?!

  马:一个实轴的一个都是假的凑一块那能不倒霉?走半道上再碰上这孙富——那孙子富裕俩钱儿…

  张:啊?这名字是这么讲吗?嗨——!你这儿给编了个段子啊!是这么回事吗?

  马:学问嘛。

  张:哦,这叫学问呐?

  马:我说的对么?

  张:我看是不对。

  马:我知道,故意要这么说——逗你玩儿。

  张:没事你老逗我玩儿干吗?

  马:我像个有学问的人吗?我像个…大文人吗?要是走在街上不认识的人一看,不以为这是在电台说相声的马三立,都以为是哎——哪个大文人…

  张:大文人呐,我看你像个大蚊子。

  马:怎么说话呐?拿我打岔?

  张:有这模样的文人吗?

  马:像个读书人吗?

  张:看不出来。

  马:我是不露啊!我念书可有年头啦!

  张:哦,念过多少年?

  马:十三年。

  张:哦,那可以呀!

  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大学》、《礼记》、《左传》、《春秋》、《上论语》、《下论语》、《上孟子》、《下孟子》、《史记》、《中庸》、《诗经》、《古文》这些个书我全都…

  张:念了?

  马:丢了。

  张:丢啦?!哦买完全丢啦?

  马:念完了丢的,念完没保存好全丢了,可全都背下来了。

  张:那就行啊。

  马:见过我写的字吗?怎么样?

  张:不错呀!

  马:完了、完了,别捧,别捧,说实在的怎么样?

  张:我认为是不错呀。

  马:来了、来了,你别捧说实在的怎么样?

  张:不错。

  马:说那干吗?…

  张:你嘀咕什么呀?嘀咕这不吓一跳嘛!就说您写字写得好也不至于嘀咕呀!

  马:就说我那个字啊,写的不好,写的俗啊。就这样你知道么,念了这么多的书,一天阔事没做上,我难过,我…我难嗖(受)啊…

  张:什么叫难嗖啊?

  马:这样不是上口吗。

  张:上口干吗呀,这又不是唱戏呢。哦,就是没做阔事,就是没发财呀?

  马:哎——?这话不对,什么叫老没发财呀?你损我?

  张:那不您说吗——可惜呀我没做阔事?那不是要发财吗?

  马:哎——?哎——?我说我要发财了吗?发财算阔吗?钱多不算阔,做阔事不是要发财!我们要做阔事不是为了多赚钱,我们要在社会上多做一些个有益于社会的事,我们怎么样作到为人民服务?我们怎样作到启发人民政治觉悟、鼓励人民劳动热情?我们这个方面的学习我们没作到,真是惭愧,惭愧无地而已矣。

  张:而已矣?

  马:学问吗。

  张:这叫什么学问啊?来一句而已矣这就叫学问呐?

  马:没关系,等机会——云中不能常埋月、明珠总有出土时,吕蒙正无食赶过斋?沿街那个讨饭崔文瑞,提笔那卖诗高秀才,就说那六国苏季子,朱买臣无食打过柴,孔夫子绝粮困陈蔡,那个姜太公、八十二岁运才来,早知道念书这么难,不如那个在家种庄田,种庄田那个累不好,所以学会数来宝。

  张:数来宝啊!

  马:不是,我想起我们学校的校歌来了!

  张:嗨!这是什么学校啊?校歌数来宝?

  马:我想起几位古人来了,那些古圣先贤们怎么样?不也有不遇机会的时候么?

  张:这倒对。

  马:圣人?你知道圣人不知道?你念过书吗?

  张:念过呀。

  马:念过一天书也要拜圣人吧?

  张:没念过书也知道圣人呐。

  马:着啊!天下文官主、每代帝王师,南七北六十三省总镖头、甩头一子震乾坤,一口鱼鳞紫金刀、纵横于天下,扬子江心倒滏八百里!他老人家怎么样?

  张:哎哟、您先等会儿吧,您…您慢点儿说吧,这是圣人呐?南七北六十三省?那不盛英吗?那是圣人吗?那是盛英!

  马:盛英不就是圣人吗?

  张:那哪对呀!盛英是盛英、圣人是圣人,这两码事。

  马:圣人跟盛英不是一码事?

  张:不是啊!

  马:圣人跟盛英不是一吗事?

  张:这俩人啊!

  马:……哟嗬?你说我这不耽误事吗!没来由的现这个眼,我们校长告诉我的盛英就是圣人……

  张:那哪对呀?

  马:他告诉我嘛,他说圣人那会儿保镖…

  张:圣人还保镖?圣人不是文人吗?

  马:我知道,我故意要这么说——逗你玩儿!

  张:嗨——!

  马:圣人姓孔,姓孔名丘字仲尼,他是封建社会的圣人,他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孔圣人多少年了知道吗?

  张:哎哟,那我可不知道。

  马:两千五百零六年,圣人生于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孔仲尼生在周朝,周灵王二十一年,孔子死于周靖王四十一年,圣人寿享七十三岁,有这么句话么——“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是怎么回事呢?

  张:这不是槛儿吗?

  马:不是槛儿,这就是大家明显为了纪念孔、孟二人——孔夫子,七十三岁死的,孟夫子,八十四岁死的,留下这么两句话就为纪念孔、孟二位,“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不是槛儿,不是槛儿,不是说任何人,你活到七十三岁就得死,到八十四岁活不了?不是这么回事,甭害怕,好好活着您的。

  张:你提醒人这个干吗呀!

  马:我怕人害怕。为什么孔圣人当初周游六国…

  张:不对呀,周游列国。

  马:什么国,你说真了?

  张:列国。

  马:你这玩意儿你学的不地道么,列国?哪列国?齐、楚、燕、韩、赵、魏、秦?哪列国?

  张:哪列国我就不知道了。

  马:不对,是周游六国,圣人上外国去…

  张:啊?圣人上外国?圣人会说外国话吗?

  马:哎——太会啦,大会!

  张:大会?

  马:会的厉害,圣人给外国人讲社会常识,外国人都特佩服孔仲尼。

  张:讲什么社会常识?

  马:圣人一说——HELLO,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碗比碟子深最浅的是碟子最深的那是缸——!外国人一想对呀,可来了高人了,给他跪下,特别赞成孔仲尼。

  张:是啊?讲的什么呀这是?

  马:不懂?HELLO,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碗比碟子深最浅的是碟子最深的那是缸!

  张:这是什么话呢?

  马:听不懂?缸比…干脆说真了吧——圣人说这个缸啊——水缸懂不懂?缸啊比那盆深,这叫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盆自然比碗要深了,这叫盆比碗深;碗比碟子深,最浅的是碟子,最深的那是缸——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碗比碟子深最浅的是碟子最深的那是缸——!

  张:嗨——!这是外国话呀?哦外国人不懂这个?

  马:外国人懂啊,他想不到这个事情啊。圣人那会儿上这个…天竺国去。

  张:天…天什么国?

  马:天竺国。竹字头一个二字。

  张:哦——就是三国那个糜竺简雍的那个竺?

  马:对。天竺国就是现在的印度国。他上天竺国呀会一个朋友,他去找这个释加摩尼佛,圣人跟这个释加摩尼佛呀是老相好。

  张:释加摩尼佛是谁呀?

  马:如来佛。

  张:哦…圣人认识佛爷?

  马:什么叫认识佛爷呀,释加摩尼佛当初也是人,他和孔子都是一个时代的人,释加摩尼佛到已有两千五百一十二年,孔子到是两千五百零六年。

  张:哦,差六年。

  马:他是天竺国的人,孔仲尼是鲁国人,不是生在一个地方,因为这个释加摩尼佛呀,到这个鲁国来宣传佛教,别人不认识他这个佛文呐——佛教的文字,他就通过鲁国的这个文字来宣传佛教,孔圣人帮他宣传这个佛文,因为这个呀俩人不错,在一块玩儿,听戏、洗澡、吃饭、看**…

  张:啊——?那会儿有这些东西吗?听戏?圣人爱听戏?

  马:圣人不爱听戏呀。

  张:你怎么知道?

  马:《三字经》上写着“嬉(戏)无益(意)”——圣人感觉戏剧呀没有吗意思,圣人最喜欢的就是相声。

  张:是啊?这有考查吗?

  马:哎——你看《三字经》里写着“性相近”——这就是说圣人的性情恨不能和我们说相声的近乎近乎。俩人在一块呀研究学问,还互相比着呐!

  张:怎么个比法?

  马:弹脑奔儿的。

  张:啊?这也有吗?

  马:你读过《诗经》吗——“邦畿(梆唧)千里”呀——就是圣人“梆唧”一下子给如来佛弹出一千里地去。

  张:嚯——!好么,那后边还一句“维民所止”呢?

  马:是啊,他被老百姓给“止”住啦,要不然就掉海里啦!要么怎么庙里的如来佛脑门儿上都有一个大鼓包呢。

  张:那是舍利子啊。

  马:不,那是圣人弹的。

  张:好家伙,圣人还有这本事?

  马:俩人一块儿研究佛文…后来呀,抽白面儿!倒霉了。

  张:啊?圣人抽白面儿?这又是哪儿说的?

  马:你读过《论语》吗?《上论语》——“二三子以我为引(瘾)乎?我无引(瘾)乎矣。”——一定是子路、颜回呀劝圣人,说“师父啊,您怎么又抽白面儿啊?”,圣人就说啦——“二三子以我为引(瘾)乎?”——你们以为我有瘾了吗?“我无引(瘾)乎矣。”——没有瘾,抽着玩儿。

  张:抽着玩儿?

  马:抽着玩儿倒霉了,急的,为难,卖东西,当当…

  张:当当?圣人当当?

  马:对呀——“君子常荡荡(当当)、小人常戚戚”么。

  张:哎——“君子坦荡荡…”

  马:什么荡荡?

  张:坦荡荡。

  马:连毯子都当了!

  张:嗨——!

  马:就是当当啊,急的呀,全卖啦,唱机、唱片、收音机、话匣子…

  张:话匣子?那阵儿有这个东西吗?

  马:当然有啦。话匣子——学名叫留声机,唱机、唱片,哪儿来的?谁发明的?

  张:外国人呐。

  马:哪外国人?

  张:哪外国人我就不知道了。

  马:孔仲尼。

  张:哦,是圣人发明的?有考查吗?

  马:当然啦,你读过《下论语》吗——“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这就是话匣子么,“吾闻其语矣”,听见声儿了,“未见其人也”,看不见人,这不就话匣子吗?等圣人死后过了一百代,外国人才发明出来,所以叫“百代”公司。

  张:这么个百代公司啊!

  马:爷仨穷的过年了连顿早饭都吃不起。

  张:哦,穷成这样了?

  马:子路就问圣人说“师父啊,咱念书的人也有穷吗?”,圣人说“是啊,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矣——我们人穷志不穷,志向不穷,脑子不穷,谋求正道,学者为本、本有道生、道者本也、财者末也,我们不想意外之财,研究正当的职业。”,研究什么正当职业呢?圣人也不说,颜回呢也不问,挨饿忍饥照样念书,圣人都夸他好,最爱的,就是爱颜回,好孩子,“一箪食、一壶饮,人不堪其忧,贤哉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最爱的就是爱颜回,不多说、不少道,挨饿忍饥照样念书,好孩子、好学生。耗子啃脚面——老鼠(实)扒脚(巴交)。

  张:嗨,好就好得了呗碍着耗子什么相干了?

  马:你看,夸他老实——耗子啃脚面吗,一定是老鼠(实)扒脚(巴交)么。

  张:噢——老鼠扒脚(老实巴交)啊?这什么俏皮话啊!

  马:爷仨没饭吃饿的厉害呀,圣人就说啦“得了,咱们出去,街上散步一番便了。”,子路就说了:“师父啊,哪儿散步啊,别遛啦,饿肚子受不了啊,大饿!”

  张:大饿?

  马:饿的厉害,饿的难受!圣人说“你怎么糊涂啊,咱们上街遛遛,碰上相好的、不错的半熟脸儿,咱跟他说两句好话让他请咱吃顿饭,总比饿着强啊。”

  张:哦,也对。

  马:得了,爷仨上街遛遛吧!走啊、走啊,东瞧西望,净找半熟脸了,半熟脸儿?一点儿熟脸儿都没碰上,走哪儿哪儿生脸儿。

  张:好么。

  马:走着走着抬头瞅,做买做卖全都有…

  张:又数来宝了是怎么着——走着走着抬头瞅,做买做卖全都有?

  马:这怎么是数来宝啊,圣人一出门街上没人啦?

  张:那哪能啊!

  马:就是嘛。走着走着一瞧啊,路北有个茶食店,这个茶食店呐逢年过节呀五月节卖粽子、八月节卖月饼、正月十五卖元宵,卖元宵还卖熟的,屋里摆着几张桌子带卖座儿的,门口有个牌子,牌子上贴张红纸上写黑字,元宵的价目表写的清楚——“江米元宵桂花果馅,一文钱一个”。

  张:哦,这么便宜?

  马:一个老钱一个,圣人拿眼一瞥呀元宵的个儿还真不小,煮得了跟小馒头一样,好东西,就是看着眼馋,就是没钱。圣人一转眼发现啊自己腰上拴着一个笔袋,在那个时候念书的人都有那个装笔的笔袋,这个笔袋上有这么一个小老钱,圣人一想把这个钱解下来进去?又一想不行——一文钱一个,怎么能够爷仨进去就点一个元宵吃?圣人又这么一看价目表,圣人乐了。

  张:怎么呢?

  马:圣人高兴了——价目表露空了——它写的是“江米元宵桂花果馅,一文钱一个”,它写了这么一横,圣人一瞧,四下也没什么人…

  张:哎——!圣人是猴儿啊?您瞧您这学劲儿的“圣人一瞧,四下也没什么人…”

  马:我说他是猴儿了么?就是这么一瞧四下没人,拿起笔来“奔儿——!”又给添了一竖,再一念好了——“江米元宵桂花果馅,一文钱十个”。

  张:哦,圣人干这事?

  马:圣人说了嘛——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嘛。

  张:好么。

  马:圣人一扭头“仲由啊”…

  张:仲由是谁呀?

  马:就是子路——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是姓颜名回字子渊,“仲由、颜回,来咱们进去吃点儿点心。”,子路准知道没钱,“师父咱没钱咱不吃。”,“少废话,你来吧你。”,到里边找座坐下,跑堂的过来一擦桌子,“几位来点儿什么您那,煎饼果子,新上的疙瘩菜…”

  张:疙瘩菜?那阵儿有疙瘩菜?

  马:点心嘛。圣人说“元宵!”“几位来几个?”圣人说“十个。”“哦,三位每人来十个?”“不,三个人十个。”“三位来十五个好不好,一人五个?”“不,不好,三人十个。”“仨人来十个怎么来呀?要不您来十二个好不好,一人四个?”“不,不好,仨人十个,我的四个,他们的统统的三个。”

  张:我说这圣人是日本人呐?

  马:谁说他是日本人啦?

  张:您瞧您这学劲儿的——我的四个,他们的统统的三个。这不是日本话吗?

  马:这怎么是日本话呀?这是圣人说正字呀——我四个,他们三个,圣人能说大白话吗——我四、他们仨,跑堂的一挑字眼什么叫四、什么叫仨,麻烦了。

  张:哦,也对。

  马:元宵端上来圣人这么一尝啊,是好吃,又甜、又粘乎,可好吃也不行啊——元宵、汤圆、粽子、烧卖、果子、煎饼、酥油、茶汤面…这些东西为什么叫吃点心呢?就是吃着玩儿啊,真饿的时候吃这些东西?土地爷开包——白耽误工夫。

  张:你哪儿来的这么些俏皮话呀?

  马:吃完了一琢磨,不饱啊,越吃越饿,再吃不行,没那么些钱。圣人一尝这元宵汤,哎——不错,甜么梭的、黏糊糊的、像杏仁茶,圣人一想喝点儿这个不也解的了饱么,反正汤也不要钱,白喝不是吗,干吗不多来两碗呀?“掌柜的,受累给我们爷仨来两碗元宵汤。”“好嘞,盛汤!”,喝完,还是不饱,还要,“掌柜的,汤!”喝完还要,“掌柜的,汤!空碗别闲着,跟着往上续。”,子路、颜回这么一瞅,师父这儿要呢咱也要吧,咱别拘着啦——“掌柜的,给我们哥俩也来两碗汤,受累换大碗,大碗凉的快!”,圣人赶紧起站来了——“掌柜的,受累给我也换大碗,大碗凉的快!”爷仨赛上了,你也喝我也喝,你也要我也要,一人喝了三十多碗元宵汤,圣人那儿还要呐——“掌柜的,哎——!掌柜!再…再来两碗,再来两碗!”,掌柜的过来——“再来两碗元宵啊?”,“不、不要元宵,汤!”,“汤啊,没有啦,元宵满变锅贴啦!”

  张:干锅啦?好么,喝的都干锅啦!

  马:给钱吧,“啪!”扔下一老钱就要走,跑堂的急了“哎——!几位、几位,给钱不对、给钱不对!”,圣人也急了——“怎么的?怎么的?”,跑堂的说了“您甭瞪眼,您甭瞪眼,您吃了多少?”,“十个!”,“您给多少钱?”,“就这个!”,“就这个不行啊,一个老钱一个,您还得多给钱。”,圣人“啪!”把脸儿往下一沉——“混蛋!”

  张:哟嗬?

  马:“本地人吃嘛一文钱十个,外地人吃么价目变更了?你是临时加价啦?!”,掌柜的赶紧过来了——“老先生、老先生,您别着急,我们有价目表写的明白,不论本地的外乡的都一样。”,圣人说“哪儿写着呢?哪儿写着呢?有本事拿出来我瞧瞧?!”

  张:圣人怎么这么横啊?

  马:是啊,他不是给添了一竖吗。

  张:噢,对了。

  马:掌柜的说了——“就这儿写着呢,就这儿写着呢,你跟我来我给您念念——江米元宵桂花果馅,一文钱…哟嗬?”,掌柜的愣那儿了,圣人在旁边还催他呢“念啊、念啊,让大伙都听听!”,掌柜的说“那怎么念啊,刚才看还一个呢?要是什锦馅的没留神写十个了,得了怨我们吧。”,走不得了么,圣人倒逮着理了——“是你的错啊!跟你说不是出门在外跟你这儿蒙嘴吃,告诉你这是念书人给你笔下留情…”

  张:要不留情呢?

  马:“不留情啊,十字头上我添一撇儿…”

  张:那一文钱…

  马:“我吃一千儿啦!”

  张:包圆儿啦?!

  马三立 (1914农历86~2003211)著名相声表演大师,马德禄之子。回族,甘肃省永昌县人。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是五、六、七、九届天津市政协委员。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马三立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氏相声”,是当时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马氏相声雅俗共赏,在天津更是形成了“无派不宗马”的说法。

《大闹天竺》导演特辑曝光 王宝强集结最强天竺帮

在确定改档,避开好莱坞大片与国产片的夹击之后,**《大闹天竺》又放出了一支导演特辑,揭秘王宝强首次执导**的困难与艰辛。

据悉,由王宝强首次自导自演,集结白客、岳云鹏、柳岩等最强阵容的贺岁功夫喜剧《大闹天竺》将于1月28日大年初一全国公映。近日片方发布导演特辑,首度曝光影片幕后的故事。

现场王宝强就遭遇了高温、受伤、文化差异等考验,但拍摄中他以绝不敷衍的态度承担起导演和演员的双重工作,成为了整个剧组的定心丸,为将**完美呈现在影迷面前尽心尽力。

王宝强:首执导筒“不好意思” 半条命扔进去也值

特辑伊始,镜头就在王宝强导演和演员的不同身份下连续切换,多个场景和造型曝光,王宝强或认真、或憨笑、或摆出功夫架势,风格多变,笑果满满。

聊到首次当导演的心路历程,王宝强直言自己在三四年前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但是没有勇气去尝试;等积累了十来年的拍摄经验之后,他总算迈出了这一步。聊到这里,他也腼腆地笑了:“刚开始怎么讲呢,稍微有点不好意思呢。后来在拍摄过程当中,我渐渐地自信了很多。”

第一次当导演就前往印度工作,王宝强在拍摄中遇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挑战,诸如高温、制度要求、文化差异等等。面对种种考验,边导边演的王宝强拿出了“拼命三郎”的态度,事事亲力亲为、绝不敷衍。

拍摄现场王宝强亲自上阵吃辣椒、完成高难度动作,并向白客、岳云鹏、柳岩传授自己的经验,时而夸张抓狂,时而妖娆逗趣,在镜头中传达出恰到好处的表演。拍摄完毕,许多当地的工作人员都由衷地为他鼓掌。

白客坦言:“他是一个非常较真的导演,在我表演的时候会抠细节。”柳岩给王宝强竖起了大拇指:“做人也好,做事也好,王宝强导演是一个绝不敷衍的人。”岳云鹏也一直感叹:“他拼命拼到我难以想象的程度。”

而回顾这段天竺之旅,王宝强导演宛然一笑:“这部戏,半条命扔进去我觉得我也很开心,很值得。”

王宝强集结最强天竺帮 远赴印度搞事情闹大年

王宝强首次自导自演的**《大闹天竺》兼具了“喜剧”和“功夫”的元素,国内知名编剧束焕、丁丁加盟,并集结了各具特色的白客、岳云鹏、柳岩等组成了天竺兄弟帮,远赴印度取景,在大年初一为影迷们奉上一场合家欢、异域风的宝氏喜剧。

据悉王宝强饰演的“武空”一身好功夫、重情重义,和白客饰演的纨绔富二代“唐森”误打误撞地踏上天竺“取真经”。岳云鹏饰演的“朱天鹏”是一个自恋臭美却又忠诚的小跟班,作为王宝强和白客的地陪一起冒险。

而柳岩饰演的“吴静”美艳性感、刁蛮任性,深藏秘密的她巧合之中加入西征之旅。从片方曝光的特辑和剧照来看,王宝强、白客、岳云鹏都有很多武打戏份,也是影片的笑点担当;柳岩时而身着印度服饰妖娆舞蹈,时而站在路边清新动人,作为影片的颜值担当展现出了反转的美感。

大象、猴子、游行等等元素的出现不仅引发了影迷们的好奇,更展现了影片独特的印度风情。

绝不敷衍、自导自演的王宝强将带来怎样的作品,集结白客、岳云鹏、柳岩的天竺兄弟帮将产生怎样的笑果,让我们拭目以待。**《大闹天竺》,1月28日大年初一,不管有钱没钱,陪你回家过年!

王宝强,1984年5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中国内地男演员、导演。王宝强6岁开始练习武术,8岁在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2003年,凭借剧情片《盲井》获得第4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演员奖 。2004年,因参演冯小刚执导的剧情片《天下无贼》而获得关注。2008年,凭借《士兵突击》中许三多一角获得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具人气男演员奖以及观众喜爱的电视剧男演员奖;同年,因出演《我的兄弟叫顺溜》中顺溜一角而受到广泛关注。2016年,执导了个人**处女作《大闹天竺》。2016年8月14日凌晨,王宝强在微博发离婚声明,与妻子解除婚姻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9418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