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我观了廖一梅的《恋爱的犀牛》话剧,闪烁着炽热的激情;读了杜拉斯的《情人》,跳脱着不羁的浪漫;终于走到了,拿起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的年纪,去追寻爱情规律的蛛丝马迹。 刚刚陷入恋爱的男生女生应该是不屑于谈论爱情的规律的,我自己就曾经不止一次的询问男友:“我们是不是非你不可?”而在我询问之前,我的心里是已有既定或者期待的答案——“没有的,一定是没有的,爱情只应是纯粹的感情和冲动,是一见钟情恰如泉水叮咚在岩石上,落在路过之人的心扉;是日久生情好似日光徐徐染红了绿叶,停在窗前人的日记本里。爱情怎么可以被替代呢?如果不是非你不可,那一定不是真正的爱情。爱情怎么可以有规律呢?如果爱情也有了法则,那无异于一场阴谋,一场权衡势力的纳入囊中。”
可是,作为一个文科生,我怎么能忽视政治哲学中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万物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永恒存在的。”和男友在一次次的矛盾和协商之后,我开始接受,爱情无异于亲情,友情,是人与人的关系,也是需要去经营和维护的。阿兰德波顿在本书的第一章“宿命论”就谈到了这个问题。 当你遇到了一个人,她不仅将你的话语补充完整,她还使你的生命不再残缺,你或许以为她是你的非你不可,可事实却是, 如果航空公司的计算机没有将作者和女友公的座位安排在一起,他们同样也会和另外一个人相识相爱。男友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和你在一起了,所以非你不可。男友和我在认识彼此的时候,也同时在接触其他异性朋友,可为什么恰恰在和彼此聊天相处时,就觉得对上了呢?也许,爱情的确是有缘分一说的,或者说吸引力多一点少一点。爱情始于初始的心动和倾向性,种子才会择此地生根,然后会在彼此的精心培育下如藤蔓生长最终爬满彼此的心房。这种解释,似乎也让小女孩般的非你不可的浪漫想法免于死无葬身之地。
那初始的心动和倾向性又受什么影响呢?
阿兰德波顿在第十二章“亲密”中提到女友会有一个装满个人物品的小包,在离开作者家时,女友会把包随身拎走,在女友看来,这只包是自由、独立的象征,是保存完整的自我、恢复消融于他人之中的那部分个性的愿望。总听说,女人会在感情中越陷越深,最后付出所有,所以我也经常害怕在感情中失去自我,或者说消融个性。我极其喜爱独处,大概也是想要保持独立个性的原因吧。虽说我生来避免伤害身边的人,融入早上地铁里拥挤的人群,融入宿舍的一个屋檐,融入办公室的同事,但是只有当一个人的时候,我感觉我才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圆,咕噜噜地向前狂奔。对的,我们都是一个独立的圆,有棱角的那种,有的圆弧度比较大,有的圆弧度比较小,有的半径比较大,有的半径比较小,于是会在遇到的众多圆中选择和自己的棱角契合度最大的,这就解释了初见的吸引力为什么会有大小之分提供了解释。而我们常常说的相处舒服,大抵是因为两个圆的契合程度很高,几乎可以在合二为一的时候完全保持个性,所以有人会幸福的说:“和ta在一起,我可以完全做我自己”。
作者在第八章“爱与自由”中提到“在想象中的完美和岁月剥蚀出来的真实之间,我们将逐渐失去耐心,苛求完美,直至最终忍无可忍。”随着关系的深入,我们开始会从惊叹世界上竟有棱角的与我如此契合的人,转而去苛责磨合过程中的差异。比如作者,已经忘记了自己如何爱上女友,爱上她的眼睛、她点烟的动作、她接吻的方式、她听电话的样子和她盘弄头发的姿势,转而对女友的一双鞋有了意见。我和男朋友曾因为我突然在聊天时消失没有告知而产生矛盾,我认为连朋友都能理解我会临时有事而离开,他凭什么要要求我随时报备,而男朋友却认为,我对情侣和朋友理应有不同的态度。我开始辩解,我认为即使彼此相爱也应该给对方留有足够的空间,而男朋友却枚举了如果情侣给彼此留够了空间听起来与普通朋友无异的相处模式,于是我最终选择了他的论断——爱情意味着相互羁绊。正如阿兰德波顿在书中说,“基督的爱并非床笫之间的爱情,它似乎更适用于普遍,而不是个别;更适合于所有男人对所有女人的爱。”两个人如果因为害怕背叛而不愿付出,害怕改变而不愿融入,那只能分道扬镳,而相互承诺,相互改变,相互融合,使两个圆成为一个,就可以携手同行了,一起去看更遥远的星辰大海。
从另一方面而言,正如两个圆的磨合,角度的变化是不限定哪一方的,两个人的相处谁对谁错也是没有定论的,只要二人达成最终协定即可。也就是说,没有对与错,只有愿意不愿意。因为人天生趋向拒绝改变,维持原状,所以会希冀四周环境变化,包括希望去配偶改变,所以在相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侵犯到对方的独立与自由。过于激烈的对抗则会导致两个圆分道扬镳,适得其反,或者即使最后缝缝补补两个人的关系重归于好,无论是对关系中的双方,还是这段关系都是有裂痕了,再一次激烈的磨合过程就可能把缝缝补补的关系一举摧毁。阿兰德波顿为我们的这种窘境提供了建议——若要想兼顾爱情与自由,要懂得克制情绪,要有幽默感为润滑剂,使半圆的齿轮交合更加流畅。他说,幽默意味着无须直接的冲突,你就可以轻轻越过一件恼人之事,目成心许,无须明言就做出了一个评判。通过这个笑话,我想让你知道我讨厌X,而不必对你直说——你的笑声说明你接受这个。
我自己在几年的爱情长跑中,也发现,两人还应要时常反省,哪一个决定符合共同利益,而不是一味的维护自己,应该为了对方学会去自我改变。所以说,谈恋爱也是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并感恩对方因为爱而做出的改变。毕竟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和自己,没有人有理由这么无私的爱你。感恩会让双方在这段关系中增加幸福感。
另外,磨合过程中如果有问题要及时解决,不然硬生生绑在一起硌得生疼,消磨了情感。等到终有一日爆发,感情已然消耗殆尽,双方已经没有力气与愿望去抽丝剥茧的去评判对孰是孰非。对与错已经不重要了,双方都是完整的个体,仍然完好,葬送的只是一段感情。如若问题一出现就得到解决,就不会因解释延迟而怨愤深重。触怒之后立刻发火是最为宽宏大量的行为,因为这样就可以使冒犯者不会过于内疚,也不需要劝说生气者息怒。
那么当两个人在关注彼此相互磨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什么呢?阿兰德波顿在第十五章“情感的周期波动”中写到:“相处久了,身体的熟悉也跨越了性的吸引。闷热的夏夜,我们一丝不挂地躺在一起,却没有意识到两人的赤身露体。”习以为常多可怕啊。
廖一梅在一次和学生的交流会上谈起爱情发生的契机,也许就是一阵风,阳光照射的角度——这便是爱情的微妙动人之处啊。在爱情中的人,是最贫穷的,也是最富有的。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无能为力的。因为爱你,我有了铠甲,也有了软肋。就像张爱玲写的,一直低到尘埃里去,可她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作者说“我更愿意你称赞我的头脑,而不是我的脸蛋,但如果你执意这样做,那么我更愿意你评价我的微笑(富于运动,肌肉控制),而不是我的鼻子(静止不动,都是组织)。我们渴望永远被爱,即使我们一无所有:只剩下“我”,这神秘的“我”在最脆弱、最易受伤的时刻还原为最真实的自我。你能爱我之深以至于我可以袒露我的脆弱吗?人人都喜好强壮有力,但你能爱我的虚弱无力吗?那才是真正的考验。你会爱上那个剥离了一切外在条件,只剩下最本质内涵的我吗?”
我们会渴望对方爱上的是真实的脆弱的我们,就像我会期待听到男朋友振振有词地许诺:“即使你长胖了,即使你变丑了,我也依然深爱你。”可是环境在变,双方也都在变,就像哲学中说规律是普遍存在的,改变也是。与其摇尾乞怜对方的爱长留在自己身上,不如不断丰满和完善自己,去追随社会的变化和爱人的脚步。因为爱对方,所以希望自己值得对方的爱。所以啊,恋人最好的相处模式不是紧盯着彼此,而是从符合共同利益的角度上去评价,看向同一个方向的远方。一起走出去,一起去经历,一起与社会接触,创造有别于社会的两个人的发展中的隐秘王国,无论个体的圆,还是整体的圆,都历久弥新。
最后用阿兰德波顿在文中的一段话结束全文:
成熟的爱充满自我节制,不会将事物理想化,能够摆脱嫉妒、受虐狂或痴迷的困扰。成熟的爱是一种有性关系的友谊,相处和睦,令人愉悦,彼此回应(也许这能够解释为何许多了解情欲的人不给这无痛的情感以爱的称谓)。而不成熟的爱(尽管与年龄大小几无关系)是一个在理想化和失望感之间摇摆不定的故事,一种狂喜、幸福与溺毙般和无比憎恶的感受夹杂的不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最终找到心上人的感觉伴随着从来没有过的迷失感。不成熟的(因为绝对化了的)爱,其逻辑顶点就是死亡,或是象征性的死亡,或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上个月有个小朋友私信给我这样一个问题:“蓝大,你们直男追女生都有哪些套路啊?”
作为一只严谨的直男,想了很久之后,回到:“我得好好想想,想好了再告诉你。”
之后我想了一个星期,又跟几个直男讨论了一个星期,惊奇地发现大家追女生的套路竟然惊人的相似。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展现直男们追女生的一些庸俗的套路和心理变化。
首先我们先得了解一下“直男”和“直男癌”的定义,因为很多人常常把这两个词语的含义混淆。
百度的解释是这样的: 所谓直男,就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只喜欢女性的男性。也就是异性恋男性。
直男癌则是网友们对活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里,时时向别人流露出对对方的不顺眼及不满,并略带大男子主义的人的一种讽刺。
所以说 直男并不等于直男癌,但是包括了直男癌。
1、说完了定义,我们聊聊直男喜欢你的理由。主要可以概括为两大类: 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 。(日子的日……)
自古有一种简单粗暴的说法:
所谓一见钟情不过是见色起意,日久生情不过是权衡利弊。
翻译出来就是:你胸大肤白貌美我可以立刻喜欢你,你有才有钱人好得我跟其他人对比后再喜欢你。
2、喜欢你之后,一部分直男会比较羞涩,总是会摆出一副对你冷冷的样子,眼神却会总忍不住往你的胸……不,是身上飘。
有时你们会经常偶遇,但是遇见了他又会假装看不到你。这种死傲娇的行为归属一种比较好听的说法——“暗恋”。
3、不过好在大部分准备追你的直男会先主动找你聊天。
直男们会找各种话题聊,找各种理由关心你。
“多喝热水”、“多穿衣服”、“不要熬夜”是直男奉为经典的三大金句。
直男总想给自己营造一个贴心的形象,不过很多人把握不好度,最终变成了罗里吧嗦的罗家英版唐僧。
说实话 聊天这东西,聊好了叫撩妹,聊坏了就变成了骚扰。
男生觉得有共同话题很重要。有些人为了找话题,会翻看你的朋友圈、微博,甚至是QQ空间,想通过这些来了解你的喜好。
英剧神作《黑镜》中有一集就讲到,丈夫在妻子去世后,利用她妻子社交帐号中的只言片语,重新复制了一个“妻子”,可见社交网络多少反映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喜恶。虽说有一些女生比较反感这种行为,但事实证明这一招很管用。
男生总喜欢聊天中会有意无意地加上你了解或者喜欢的东西,以期待跟你达成某种共鸣。
4、他会变成你朋友圈或者微博忠实的点赞党。哪怕你发了一个标点符号,他都要跪舔几句(这一招也可以用来试探谁对你有意思,男女都适用)。人多少都是渴望被关注和认同的,尤其是在社交软件上发出来的内容。这套路对于不出众的女生有不可忽视的杀伤力。
他自己也会开始朋友圈刷屏,留意你有没有给他点赞。如果点了,他会窃喜很久,并将其当作你对他的一种认可。
5、直男很害怕被女生打上“没趣”的标签。毕竟没颜、没钱已经够心塞了,如果再没趣,那跟蛤蟆有什么分别。所以这个阶段很多男生会一反常态,在朋友圈发一些自认为有趣的内容,有时也会单独给你分享。
为了把自己“营造”的很有趣,不少人会给自己打上各种“逗逼”“暖男”的标签,其实这种行为挺逗比的。毕竟 当今逗逼和暖男太廉价了 ,也并不是谁都能成为一筐猪。
6、自拍会多起来。
所以一旦你看到某个直男突然发很多自拍,不用怀疑,他一定是有喜欢的人。
自拍就自拍吧,但是很多直男的自拍就像是猴子派来搞笑的。很辣眼睛。比如瘦骨嶙峋的上身半裸、脑满肠肥的喝酒画面、“一个人哭,真爱无敌”的忧郁肥猪流等等。
直男们对于美颜相机有一种天生的抵触 ,很多人心里都有这种想法:我想要反应最真实的自我(有时候还会将这种想法融入到给自己女朋友照的照片中)。
7、我国的直男下意识会反感自己用“美色”来征服女人(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没有),所以常对鹿晗、小栗旬等被打上花美男标签的明星嗤之以鼻。
男生的基因里天生反感比自己强的人,如果想改变直男这种偏见,得靠非一般的才华来征服 (参考猫王、小李子、小贝等)。
这个道理就像女人征服男人只要肤白貌美胸大就OK,但是女人征服女人则还需要依靠她的思想、成就、品味和气质等因素。
8、 不过关于外表,直男们虽然嘴上说着不要,但是行为却很诚实。
如果女生很时尚,那么男生也会开始注重穿衣打扮。不过就目前国内直男的审美和穿搭水平,不要抱太大希望(大部分直男的审美都会滞后5-10年)。
总结出来就是: 约会很夜店,日常很发廊,正装像中介,混搭美猴王。
1、 直男喜欢一个人之后,就会忍不住想要对女生示好。
讨好女生的方式不外乎有两种:奉承和送礼物。
2、奉承其实贯穿追女生的始终,直男的奉承的话不外乎就是“你长的很漂亮”、“你的性格真温柔”、“你好贤惠/有才华”之类的,老司机可以将这三个大项变着100种花样说出来。
3、送礼物倒是值说一下。
男生一般在开始追你的时候就注意你的生日和各种节日,准备小礼物。老司机的礼物一般都是你不能拒绝的价位。
可能女生对于礼物的想法都比较简单,但是,
你!永!远!不!要!低!估!男!生!的!想!象!力!
有时我甚至觉得作为女生,没收过几件奇葩的礼物,人生是不完整的。
难道你们都忘了塘主当年是如何被耻笑的吗?
我的一些女性朋友曾收到过的奇葩礼物有:超市里所有品牌的姨妈巾、全套毛选、20斤核桃、ipone盒子包装的杜蕾斯(当然这个分手了)。。。。
男生对送娃娃非常偏执 ,几乎每个男生一生平均要送出一个以上。我敢用泡面调料发誓:绝大多数女生都收到过娃娃——而且普遍是很大很丑的娃娃。
可惜娃娃们最后都没什么好下场。
多半直男不喜欢送鲜花,尤其是一大捧。单独送鲜花的情况很少见,花一般都是作为其他礼物的附属陪衬,通常都是单只地送。
直男下意识里会觉得鲜花不持久,不实用。所以在为数不少的直男心中,都渴望能送心爱的女人一朵花菜。
女生也经常会收到纸折的川崎玫瑰、黄金玫瑰或者是肥皂花。
直男对以上三项蜜汁着迷(直男蜜汁着迷的礼物还有八音盒、水晶灯等)。
直男在首饰和香水方面其实是白痴,主要的经验来源是百度。直男对大瓶香水、金手镯和充满装饰性的项链重度痴迷,但是审美却总停留在妈妈辈的水平。
近来火起来的YSL口红可以说拯救了直男们。但男生并不擅长选择色号,所以有时常常出现送全系列的情况。
零食、巧克力虽然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直男只会买比较廉价的大礼包。
1、聊天是女生的天赋技能,喜欢聊天可以说是刻进女人基因的。男生也大都知道这一点。
男生相信通过聊天你们的关系可以更进一步,更相信女人会依赖那个每天陪她聊天的人——毕竟鸡汤文都这么说的,直男们也全信。
2、不过由于男女思维差异,很多男生在深度交流方面做的并不是太成功——虽然能做到每天打卡式的坚持,却达不到交心的效果。严重甚至还会招来女生的厌烦。所以网络上关于“晚安”和“早点睡”的段子才会层出不穷。
3、聊天时,男生总是会有意无意、拐弯抹角地介绍自己。很多饱含装逼的成分,因为
男生想塑造心理上的优势
——不管你多优秀,我一定要有比你更优秀的地方。
让男生在自己喜欢的女生面前示弱,是不可能的。 自尊心不允许。
4、 还有些吹牛逼是因为当下苦逼,只能先画个大饼,让女生产生一种“他是潜力股”的错觉。
举个栗子:我有个朋友长得很漂亮,前年有个小伙追她,就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最近手头有点拮据,因为家里生意失败了,暂时可能没什么钱。但是我马上就能到手一个新项目,明年大概就能赚50万,到时候我们就结婚。”当时我那个朋友还感动得不行,还截图发了朋友圈,觉得自己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了,但是后来证明不过是在套路,那屌丝没有完成逆袭。
5、当话题用光,一些愚蠢的直男为制造聊天机会,会开始损你。
比如你自拍的美照他会评价说真丑,你做的美食他会评价说一定很难吃,等等。
关于喜欢惹毛心仪的女生这点,男人真是从小到大都没变过。
其实他这么做无非是想通过嘴贱来凸显自己的不同——他想得到你的关注,想让你为他情绪波动。当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下场不是被无视,就是被一脚踹进黑名单。
6、有时候你会遇到撩你的男生。有些妹子经常吐槽自己被撩之后忍不住表白,结果却被拒绝了的事情。
从一个直男的角度来看,只要是撩你,大都是对你有一点意思。
毕竟就算人生很长,你会不会闲着没事干,跑去跟乞丐一起玩泥巴?
拒绝的原因分为很多种,比如备胎比你好、现实情况不允许、有女朋友等,出于理性或者道德的约束,所以会拒绝,但是有一些人却又并不会真的把话说死。我见过不少男生都抱有这种心态去撩女生。
女备胎之歌《钟无艳》,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1、暧昧到一定的程度,下一步则是约你进行吃饭或是看**等“两人活动”。
如果他真的喜欢你,那么他一定会在脑海里推演一万遍行程安排 ——甚至连滚床单后该说什么话都想好了(不信你去问)。
2、 **院、夜里的公园都是出现频率很高的选项 ,毕竟天黑好办事,嘿嘿嘿。相反,若当天约会一塌糊涂,连个安排都没有,那也预示着他对你并不上心,只是单纯的想上你。
3、约会时男生会尝试主动去触碰你。
摸胸没胆量,搂腰太猥琐,摸臀太下流,牵手太亲密,所以头部是抚摸的重灾区。 这也是为什么男生那么喜欢“摸摸头”的原因。
但初入情场的直男由于缺乏经验,看上去就像在对你动手动脚。
其实 直男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验证你对他是否有好感。
4、一般第一次约会之后很少会表白,而是跟往常一样聊天,点赞,嘘寒问暖。这期间的直男荷尔蒙会急速飙升, 常常会有一些小幻想 ,有时也会对着你的照片来一发或者晚上梦见你们一起做不可描述的事情。
部分人会有罪恶感。但是当见到你后,表面依然会波澜不惊,装出自己无欲无求的样子。
5、如果第一次约会不成功,第二次约会开始,直男会很注意自己的言行,有些人甚至连对话都想好了。相反如果第一次比较成功,第二次则会更放得开。
第二次约会, 直男们会不遗余力地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现自己的风趣、幽默和见闻广博。 新手往往会讲很多冷笑话,很尴尬。老司机就不同了,会让你花枝乱颤。
男人会企图通过一次成功的约会让你爱上他——可惜女生大都慢热。
6、约会之后,男生通常会主动提出去附近公园逛逛或者送你回家。去公园逛逛,无非是想找机会跟你亲密接触接触。但是送你回家,套路就深了。
直男总是对送女生回家这件事情充满了幻想和期待。
到你家门口时,有些人会在你开口前会先发制人,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道:“不请我进去喝一杯吗?”这种问题一般很难拒绝。如果能进你的家门,有一半以上的男人都会思考怎样才能顺利上垒。
最明显的信号就是他想参观你的卧室。“引狼入室”这个成语,含义可是很宽泛的。
如果你拒绝他进家门,那么男生一般都会趁你关门前,努最后一把力,觉得至少要拥抱或者接吻才够本。国内外的很多**,都会有男女在家门口对话的镜头描写。
不论男女,这个场景中,心理变化非常微妙。
如果是男生邀请你去他家,那么意思就更明显了。
尤其是当男生还给你准备了酒的时候。
从同事那里听来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女生,跟男朋友异地恋。公司里有B同事喜欢她,然后表白。但是没答应。结果有次女生跟男朋友吵架,她就跟同事B一起在B家喝酒。结果喝着喝着,就喝出了生命的大和谐。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会把醉酒后的一切事情都归咎于酒后乱性,但是什么都让酒来背黑锅不过是在自我欺骗。
其实酒挺无辜的,因为男人喝醉了根本不会想XXOO。
1、 在没有确定关系前,找表白机会,是男生聊天、约会的主要目的。
很多节假日都是被直男们视为很好的时机。 比如愚人节、七夕、情人节、圣诞节以及后来发展出来的520、双十一光棍节等。
2、直男们很喜欢在一次成功的约会之后才表白,因为心理上感觉这样成功的几率更高。
那什么是成功的约会呢?约会中牵手、拥抱、亲吻都算成功(废话)。
其实在男生看来,摸摸女生的头或者脸、并排靠的很近、或者把女生笑的很开心,也算是成功。如果都没达成,那么有八成男生不会表白。这就跟你考试考砸了,不会跟父母要奖励一个道理。
3、碍于被当面拒绝的尴尬,很多人会选在约会之后,发微信或者短信。男人有时候比女生更害怕面对。
不过说实话, 其实男人心里比女人更期待被表白 。下图的场景,十有八九的男人都想过。
4、有些直男会选择大张旗鼓地表白,比如学校里常见的摆蜡烛。
直男会觉得这很浪漫。有时也会企图运用围观群众的起哄令女生头脑发热答应自己。做出这种行为的直男要么是志在必得,要么是破釜沉舟。 这种方法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姑娘成功率很高 ,不过拒绝的也不少,挺尴尬的,几乎每次都能上新闻。
5、如果是相亲,那表白就简单多了,通常也就是用房子、车子、存款来吸引女方。简单直接,权衡利弊后各取所需。
6、 若表白不成功,很多直男会在女生拒绝一次后就放弃了。
一来是直男的面子很金贵,二来男人其实比女人更害怕痛苦 (毕竟女人可以通过每月一次的大姨妈来增强自身抗性)。
7、不过也有很多人会选择继续追,而且套路也是丰富多彩。
有些人会在社交软件上故意放跟其他女生的合影,以营造很暧昧的氛围 并试图告诉女生:“我身边的女人很多”、“我并不是没人要”、“我也很优秀”等等信息。
这种幼稚的行为背后,要么是想要气女生,要么是有一些不服气的心理在作祟。
有时候也会用一些欲擒故纵的手段 ,搭配前文提到过的“女人会依赖那个每天陪她聊天的人”使用。中招的女生不在少数。其实原理就是利用了人的心理依赖和不甘心。
还有一些直男会做出“突然出现在你家楼下,你不出来就不走了”的行为,利用女生的善良,死缠烂打。有个朋友就曾用过这种套路,大半夜在女生家楼下,不见面就不走了,最后成功追到了女生。
“ 见最后一面 ”的套路也很常见。但是大多数男生都会利用这次会面孤注一掷,所以会精心准备,希望利用“最后”的心理优势,一举拿下女生。(注:当然很多时候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女生明确拒绝男生,男生就恼羞成怒,做出强吻或者禽兽之举。网上这种案例特别多,前几年很轰动的周岩案就是一例。)
8、当被发好人卡后,有些男生也会选择“ 曲线救国 ”的策略。很多人会退而求其次地说:“那我们就做好朋友吧。”这种情况下,一般可分为三种人。
第一种会在你拒绝的那一刻,盘算明天把目标换成B、C还是D。这种人不在少数—— 他们有备胎,但同时也会在其他女生的备胎位置排队 。换目标的男生,对你的态度就会180度大转变。有一部分女生也往往因为前后的落差产生各种“爱情幻觉”,挺悲催的。
第二种会利用女生的内疚感,占据女生“男闺蜜”、“蓝颜”的位置,并利用这个位置的优势,清除异己,伺机而动。这种套路很深。
以上帝视角来看,有超过八成的男女对极好的朋友动过在一起的念头。 毕竟能成为好朋友的人,身上多少都有你喜欢的优点。
第三种则会打 苦情 牌——当晚拖着你聊天,聊到大半夜,说自己有多爱你,并试图感化你。不过最后大都会变成你安慰他。一般来说这种男生都是动了真情的,不过往往却落到了成为备胎的下场。
还有一些走极端的,会开始自甘堕落、滥交甚至是自杀。这么做的原因有二, 一是为了激发女生喜欢拯救的母性,二是想让女生背负沉重罪恶感,最后女生往往会出于同情或者是心理压力跟对方在一起。 这类人遇见了最好远远躲开。
1、 确定关系以后,男人会在第一时间想要拥抱、接吻、巫山云雨。 所以说男人是下半身动物一点都没错。但是大部分人不会立刻表现出来。大部分人过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流露这种想法。不过有一些男生因为太爱或者太尊重对方,即使有想法,也会选择克制。
2、 其实make love和true love严格来说并没有绝对的好坏,床第之欢也是爱情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只为跟你交配的渣男,通常会在追到你之后就有意无意地提到开房,最长的忍耐力也不会超过三个月,这个期限也可以作为试探的一个标准。(我建议大家先谈朋友,不要太早“敦友谊”)
3、走肾的男生为了能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常会十分猴急地利用各种手段达到目的。
最廉价(往往也最有效)的就是"承诺" ——比如承诺结婚以及承诺未来。
女生常常很容易被男生“我会跟你结婚”这句话骗到,尤其是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女生。
其实男人精虫上脑的时候,就算你让他明天给你摘个月亮,他都能答应。 毕竟摘月亮是明天的事情,明天还没到来之前,所有的牛逼都有实现的可能。于男人,应该先看他做什么,再听说什么,而不是顺序对调。
4、承诺如果不管用,男生就会经常制造单独在一起的机会。
除了“到家里玩”这个选择之外, 一起旅行是最受欢迎的套路 。
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女生不会拒绝旅行,而男生又比较希望通过这种不着痕迹的方式跟女生的同睡一床。毕竟旅行是奢侈消费,同住一间房几乎是默认选项。
不过,若女生说想要分房睡,男生就会努力劝说甚至是生气,严重时还会取消行程。
5、单纯想打炮的渣男,在发生关系之后通常就会消失或者是慢慢对你变得冷淡。有时候只有在有生理需求的时候才会对你很热情。
还有时候一些渣男想分手,但为了减轻罪恶感,会利用冷漠、疏远、言语刺伤来逼你先说分手。
说来,啪啪啪是恋爱的一个分水岭。有些恋人在此之后,感情“一日千里”,而有一些却每况愈下。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追女生实在是一个很需要技巧的事情,所以所有男生追女生时多少都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套路,只不过手段各有高低。
在博主看来, 所有套路应当以爱情为目的去应用,当离开爱情这个命题,所有套路都会带着猥琐的味道。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句很喜欢的话: 愿你遇良人,予你欢喜城,长歌暖浮生。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小说,它告诉人们一个人生的真谛。通过阅读简爱,那么要如何赏析简爱 读书笔记 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简爱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和简爱阅读笔记心得,希望能帮到大家!
简爱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
简爱读书笔记摘抄
路面坚硬,空气凝滞,我的旅途是寂寞的。开始我走得很快,直到身上暖和起来,我才放慢脚步,享受和品味此时此景所赋予我的欢乐。三点了,我从钟楼下面经过时,教堂的钟声正好敲响。此时此刻的魅力,就在于天色临近黄昏,在于徐徐沉落和霞光渐淡的太阳。这时,我离桑菲尔德已有一英里,正行入在一条小径上。这条小径,夏天以野蔷薇闻名,秋天以坚果和黑莓着称。
这条小径顺着山坡往上一直通到干草村。走到中途,我在路边通到田野去的台阶上坐了下来。我把斗篷裹紧,双手藏进皮手筒,我并没有觉得冷,虽然天气冷得彻骨。这一点从覆盖在路面上的那层薄冰就可看出,这是现在已结了冰的小溪,前几天突然解冻时溪水漫到这儿来造成的。从我坐着的地方,我可以俯瞰整个桑菲尔德。那座有锥堞的灰色府第,是我脚下的山谷里的主要景物。
一部小说中新的一章,有点像一出戏中新的一场,这一回当我把幕拉开时,读者啊,你得想象你看到了米尔科特乔治旅馆中的一个房间。就像一般的旅馆房间那样,墙上贴的是那种大花壁纸还有那种地毯,那种家具,壁炉上的那种装饰品,那种印刷的画,其中一幅是乔治三世的画像,另一幅是威尔士亲王的画像,还有一幅画是沃尔夫之死。借着从天花板上吊下来的油灯,借着壁炉的熊熊炉火,你可以看清这一切,我的皮手筒和伞放在桌上,我自己则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坐在炉火边,让身子暖和过来,连续十六个小时暴露在十月天的寒冷中,全身都冻僵了。
赏析:
夏洛蒂笔下的景物,不管是沼泽、风景、云景、星空还是小鸟、古树、家具、帆船,都不是单纯的背景点缀,而是心理意识的外化物和形象表现,他们是感情,是心境,是欢乐,是悲伤,是怨愤,是恐惧,是渴望,是追求,是作品的意境和内涵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早在约150年前,夏洛蒂就能如此巧妙的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心里现实和社会现实、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交融在一起,而且其表现手法中还包含着某些现代主义精神,这不能不说是她的独特和创新之处。
简爱读书笔记篇1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简爱》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简爱有着一颗高尚的心灵,它那顽强的精神常常打动我,是我迫不及待的几乎一口气读完这世界名著。
简爱自幼母双亡,寄人篱下,饱受欺凌。后来,她进了孤儿院,一个朋友也没有,院长很坏,她让简爱擦桌子拖地稍微碰了一下,他就要打简爱,简爱受尽了磨难。
就这样,简爱在孤独中长大。她贫穷矮小貌不惊人,但凭着一颗坚强高尚的心灵,自尊自立,当上了一名家庭教师。这个家的主人脾气很温和,他待简爱很好,他们很快相爱了。然而就在他们真心相爱时,简爱发现了主人家还有妻子,简爱伤心的离开了。后来男主人因为发疯的妻子放火烧了庄园,女主任在火灾中死去,男主人也因此失明。就在男主人绝望孤独的时候,简爱又回到了男主人的身边,经过了种种艰难,他们终于获得了最真诚最珍贵的爱情。
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简爱他从一个小女孩到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简爱唯一不变的是善良坚强和自信
生活中,像简爱一样的人很多他们经历了磨难,以善良的心赢得了别人的信任,从而也结出了甜果。生活需要付出,需要真诚,愿天下善良的人中有好报。
简爱读书笔记篇2前些天我终于把我一直想读但是一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读的“简爱”一口气读完了。
当我读到主人公简爱在盖慈海德府被14的暴君欺负的时候,我义愤填膺;当我读到主人公简爱坚持自己的感受而流落街头时,我为她而骄傲;当简爱主人公简爱把舅舅给的巨款平均分配给姐姐哥哥时,我感到可贵;最可喜可贺的是简爱终于找寻到了自己的幸福时,我由衷的感到幸福。 我觉得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让我们明白了:“即使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再低,再贫穷,再弱小,他也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因为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人。”
简爱成功的演绎了一个灰姑娘不放弃自己,为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而奋斗的经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他一样无论何时何地做自己,坚持自己,不放弃自己。
简爱读书笔记篇3《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小说,它告诉人们一个人生的真谛。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温柔,清纯,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众,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
简爱生存在一个贫穷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作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深深爱上了她。
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虽然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但简爱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自己的尊严和真爱。
在当今社会,人们都疯狂地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爱情,还有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人的心灵。
关于简爱
小说概述
《简·爱》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的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安妮·勃朗特和勃朗宁夫人构成那个时代英国妇女最高荣誉的完美的三位一体。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
1富有激情、幻想和反抗、坚持不懈的精神。
2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主题
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小说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她从小失去父母,寄住在舅妈家,不平等的待遇让她饱受欺凌,小小年纪就承受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委屈和痛苦。成年后,她成了桑菲尔德贵族庄园的家庭教师,她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主人的尊敬和爱恋,谁料命运对她如此残忍,她为这段婚姻又付出了难以计算的代价,但自始至终她都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执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人物列表
简爱——罗切斯特(恋人/夫妻)
海伦--简爱(孤儿院好友)
布洛克尔赫斯特——坏人,孤儿院主持
圣约翰——简爱(表兄妹,简爱的追求者之一)
戴安娜和玛丽--简爱的表姐,圣约翰的胞妹
爱丽思·费尔菲克斯--罗切斯特的女管家,简爱的朋友
阿黛勒--罗切斯特的朋友的女儿,罗切斯特是她的监护人,简爱的学生
英格拉姆**(长的十分漂亮,但只看重钱的贵族**,她根本不爱罗切斯特先生)--罗切斯特的追求者
写作特色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罗切斯特自己也成了一个残疾人,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情的。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内容简介
简·爱的父亲是个穷牧师,当她还在幼年时,父母就染病双双去世。简·爱被送到盖茨海德庄园的舅母里德太太家抚养,里德先生临死前曾嘱咐妻子好好照顾简·爱。简·爱在里德太太家的地位,连使女都不如,受尽了表兄表姊妹的欺侮。一天表兄又打她了,她回手反抗,却被舅母关进红房子里,她的舅舅里德先生就死在这间屋子里。她被幻想中的鬼魂吓昏了过。重病一场,过了很久才慢慢恢复健康。
她再也不想呆在里德太太家了,里德太太就把她送进达罗沃德孤儿院。孤儿院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他用种种办法从精神和肉体上摧残孤儿。简·爱与孤儿海伦结成好友,教师潭泊尔**很关心她。在孤儿院里一场传染性的伤寒,夺走了许多孤儿的生命,海伦就在这场伤寒中死去,这对简·爱 打击很大。
简 毕业 后留校当了两年教师,她受不了那里的孤寂、冷漠,登 广告 找到了一个家庭教师的工作,于是她来到了桑费尔德庄园。在桑费尔德庄园只有庄园主罗彻斯特和他的私生女阿戴尔·瓦伦斯,而罗彻斯特经常到国外旅行,所以简·爱到桑费尔德好几天也没见到罗彻斯特。
一天黄昏,简·爱外出散步,惊了刚刚从外面回来的罗切斯特的马,罗切斯特从马上摔了下来,简急忙上前去扶他,回到家后简才知道他便是庄园主罗切斯特。罗切斯特是个性格阴郁而又喜怒无常的人,他和简·爱经常为某种思想 辩论 不休。
在桑费尔德庄园不断发生奇怪的事情。有一天夜里,简·爱被一阵奇怪的笑声惊醒,发现罗切斯特的房门开着,床上着了火,她叫醒罗切斯特并扑灭火。罗切斯特告诉简·爱三楼住着一个女栽缝格雷斯·普尔,她神精错乱,时常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狂笑声,并要她对此事严守秘密。
罗切斯特经常参加舞会,一天他把客人请到家里来玩,人们都以为在这场舞会上罗切斯特会向布兰奇**求婚。在宴会上罗切斯特坚持要简·爱也到客厅里去,客人们对简·爱的态度十分轻慢,罗切斯特却邀请简·爱跳舞,简·爱感觉到自己对罗切斯特产生感情。
一天,罗切斯特外出,家里来了一个蒙着盖头的吉卜赛人。当轮到给简·爱算命时,简·爱发现这个神秘的吉卜赛人就是罗切斯特,他想借此试探简对他的感情。这时庄园里又来了个名梅森的陌生人,当晚他被三楼的神秘女人咬伤了,简帮罗切斯特把他秘密送走。
不久,里德太太派人来找简,说她病危要见简一面。回到舅母家中,里德太太给她一封信,这封信是三年前简的叔父寄来的,向她打听侄女的消息,并把自己的遗产交给简·爱。里德太太谎称简在孤儿院病死了,直到临终前才良心发现把真相告诉简。
简·爱又回到桑费尔德庄园感觉像回到家一样。回来后,罗切斯特向她求婚,简·爱答应了,并高兴地准备婚礼。婚礼前夜,简·爱从梦中惊醒,看到一个身材高大、面目令人恐怖的女人正在戴她的婚纱,然后把婚纱的面罩撕成两半。罗切斯特告诉她那不过是一个梦,第二天当简醒来时发现婚纱的面罩真的成了两半。
婚礼如期举行,一位不速之客闯进了教堂,声称婚礼不能进行,他说罗切斯特15年前娶梅森先生的妹妹伯莎·梅森为妻。罗切斯特承认了这一事实,并领人们看被关在三楼的疯女人,那就是他的合法妻子。她有遗传性精神病史,就是她在罗彻斯特的房间放火,也是她撕碎简婚纱的面罩。
简·爱悲痛欲绝地离开了桑费尔德庄园。她的仅有的积蓄花光了,沿途乞讨,最后晕倒在牧师圣约翰家门前,被圣约翰和他的两个妹妹救了。简·爱住了下来,圣约翰为她谋了一个乡村教师的职位。
不久,圣约翰接到家庭律师的通知,说他的舅舅约翰简去世了,留给简二万英镑,要圣约翰帮助寻找简·爱。圣约翰发现简·爱是他的表妹,简·爱执意要与他们分享遗产。圣约翰准备去印度传教,临行前向简·爱求婚,但他坦率地告诉她,他要娶她并不是因为爱她,而是他需要一个很有教养的助手。简·爱觉得应该报答他的恩情,但迟迟不肯答应他。当夜,圣约翰在荒原上等待简·爱的答复,就在简·爱要作出决定的时候,她仿佛听到罗彻斯特在遥远的地方呼喊她的名字“简!简!简!”她决定回到罗切斯特身边。
当简回到桑费尔德庄园时,整个庄园变成一片废墟。原来几个月前,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疯女人伯莎放火烧毁了整个庄园,罗彻斯特为了救她,被烧伤了一只手臂并且瞎了双眼,孤独地生活在几英里外的一个农场里。简·爱赶到农场,向他吐露自己的爱情,他们终于结婚了。
两年之后,治好了罗切斯特的一只眼睛,他看到了简·爱为他生的第一个孩子。
简爱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相关 文章 :
★ 简爱读书笔记好段好句摘抄
★ 简爱读书笔记精选摘抄
★ 读书笔记文章摘抄赏析
★ 简爱读书笔记好词好句
★ 简爱的读书笔记摘抄
★ 简爱读书笔记摘抄
★ 关于简爱的读书笔记2020摘抄
★ 高分简爱读书笔记大全
★ 《简爱》读书笔记5篇精选大全
★ 关于《简爱》读书笔记6篇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年4月
(英)德波顿著,孟丽译
因为这爱情宿命论,我们便不用考虑那个不可理解的论断:爱的需要总是先于爱一个特定的人。我们选择的伴侣必定在相遇的人当中,如果给予不同的范围,不同的航班,不同的时间或事件,那么我爱上的人可能不是克洛艾——我现在还无暇思索,我实际从她身上开始了恋爱。我的错误在于混淆了注定去爱和注定爱上一位特定的人之间的区别,以为今生注定要爱上克洛艾而不是注定去恋爱。11
“看透世人不难,但于己无益,”艾力亚斯卡内蒂说,意指我们挑他人地过错再容易不过,但于己毫无意义。我们不正是因为出于瞬间的念头没有透视对方的心灵,甚至为此付出蒙蔽自己的代价才因此而相爱吗?12
如果爱情生发得过于迅速,也许是盼望去爱先于盼望爱人的缘故,需要促成了结果。先是想要爱某一个人(大体来看是无意识的),心上人的出现只是第二步——我们对爱情的渴望铸就了心上人的影子,我们对爱情的期盼唤来了心上人的出现。(但是我们诚实的一面不会让欺骗永远继续。总会有这样的时刻,我们怀疑心中构想的爱人是否真实存在——或他们是否只是我们创造出来的一个幻影,用以防止无爱必然带来的崩溃。)17
仅只共度了一个上午就说是爱,会被认为是浪漫的幻想和语义的错误。然而我们只有在不了解心仪之人时才会跌入爱河,最初的行动必然建立在茫无所知的基础上。18
充满自信地去吸引我们不感兴趣的人是非常容易的;欲望中包含的郑重成分阻止了爱情游戏所需要的漫不经心;从心上人身上发现的完美所产生的吸引力又会引发我们的自卑感,这些都是爱情中具有反讽意味的事情。33
出于意识到的自卑感,我需要获得一种自己本身并不具有的个性:一种为了吸引对方而去迎合心上人的需求的自我。34
沉默是致命的指责。面对一个没有吸引力的人,沉默即暗示他令人厌烦;面对一个有吸引力的人,沉默不语便让你相信正是你自己沉闷得令人生厌。36
沉默和笨拙也许可以得到谅解,正可以作为心怀仰慕的证据。36
语言在爱情面前无法自制,错误百出。欲望往往言词朴拙。36
但是为了被爱而说谎,则包含了更有违常情的假设:如果我不说谎,我就不会被爱。这是一种态度,认为要富有魅力就得消除所有个性(因此可能会事与愿违)认为真正的自我不可避免地会与心上人的完美发生冲突(因而配不上心上人的完美)。42
传统的二元论认为,思想家和恋爱者处于事物对立的两端。思想家思索爱情,而恋爱者则单蠢去爱。50
心灵永远不能离开肉体。如果认为灵与肉可以互为独立,那么这种想法是幼稚的。因为思索并不总是只意味着判断(或不去感受),思索还给人留下自己的空间,琢磨他人、产生共鸣、将自己带到肉体之外的地方、成为他人的肉体、感受他人的快感、体会他人的冲动、和他人共赴高潮、为他人达到兴奋顶点。52
马克斯兄弟式思维就是一个情节:对面的草坪总是更绿。65
在绝大多数的男女关系中都经常会有马克斯兄弟的思维(当爱明显得到回应时),思维的解决得借助自我喜爱和自我痛恨之间的平衡。如果自我痛恨占了上风,那么接受爱的一方就会断言心上人(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不适合自己(因为和坏东西有了联系);如果自我喜爱占了上风,那么双方都会接受这样一种看法:爱得到回应不是因为心上人低贱,而是自己原本值得爱恋。69
早在与心上人熟识之前,我们的心中也许充满了那样一种奇特的感觉,感觉我们早已相识。彼此似乎曾邂逅于某时某地,也许在前生前世里,抑或是梦行神游中。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阿里斯托芬把这熟悉的感觉解释为,心上人是我们失去很久的“另一半”,我们曾与其血肉相连。起初,人类都是雌雄同体,两背两胁,四只手,四条腿,一个脑袋上有两张脸,面对相反的方向。这些雌雄同体人威力强大、无比骄傲,以致宙斯不得不将他们一分为二,一半是男,一半是女。从那时起,每个男人和每个女人就一直在期盼与那本属于他们的另一半合二为一。
因此,就成熟的爱情而言,人们不会在第一眼就跌入爱河,只有当弄清水的深浅,才会跳入其中;只有在互相交流了以往的经历,交流了政治、艺术、科学的观点,以及晚餐的喜好之后,两人才能决定是否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在互相理解和肯定的基础之上的决定,而非想象中的共鸣与吸引。对成熟的爱情来说,只有真正地了解了对方,才会让爱有孳生的机会。真正的爱情(恰恰总是诞生在我们知道之前)与常情背道而驰,不断增加的了解,既可能是一种吸引力,又可能是一种障碍-因为它可能使乌托邦与现实发生危险的冲突。
波德莱尔写过一篇散文诗,说一个男子和他准备去爱的一个女子在巴黎逛了一天。因为彼此在诸多方面的意见都和谐一致,夜晚来临之际,他确信找到了一个可以与他灵魂结合的完美对象。这时他们渴了,于是走进大街拐角处新开的一家富丽堂皇的咖啡馆。坐在咖啡馆里,那个男子看见外面走来了一家人,属于贫穷的工人阶层。他们透过咖啡厅的橱窗玻璃,盯着里面优雅的客人、耀眼的白色墙壁以及金质的装饰品。这些可怜的穷人对于里面的富贵和美丽充满了惊奇,令那位男子心生同情,并为自己的特权地位感到羞愧。他回过头来看着心上人,希望从她的眼中看到自己的想法。但是那位他准备与之灵魂结合的女士却厉声说,她忍受不了这些眼睛睁得大大的穷鬼,要他告诉老板把他们立刻赶走。在每一个爱情故事中不是都有这样的时刻吗?寻找反映自己思想的眼睛,结果却(悲喜剧)完全相反-对于阶级斗争或一双鞋子都莫不如此。
朋友之间因为礼貌和客气,建立了一层无形的保护膜,这膜,即身体的生疏,阻止了敌意的产生。但是克洛艾和我已经肌肤相亲:一起睡觉、一起沐浴、观看彼此刷牙以及共同为感伤缠绵的**流泪,故而我们之间的那一层隔膜被撕掉了。于是我们不仅得以相爱,还可以演绎相爱的对立面:吵架辱骂。我们把结识对方等同于一种拥有和许可:我了解你,所以我拥有你。在我们相爱的进程中,肉体交合之后,礼貌客气(朋友间的友谊)就止步了,就此而言,第二天早餐时爆发的第一次争吵并非巧合。
保护膜被撕去后,曾经垄断的物品开始在自由市场里交换了,以前正常地(宽厚地)保留在自我批评领域的想法现在表达出来,制造了紧张的关系。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我们不仅自身有“超我—自我”的冲突(见图82),两人之间也同样如此。当交叉点仅仅是自我A和自我B时,就产生了爱;当超我A和自我B发生冲突时,鞋子开始飞出窗外。
当两人不再能把差异化解成玩笑,那么这就是他们停止相爱(或至少不再为爱的维系做出较大的努力)的信号。幽默标示出产生在理想和现实的差异之上的恼怒:每一个玩笑背后,都是一次对差异甚至是失望的警醒,但这已经是无害的差异-因此能够顺利前行,而不必大动干戈。
柏拉图曾说,只有各个部分均衡的搭配才能创造一种动态的静止和自在的完满,这正是一般人所缺少的。如果柏拉图说只有“尺寸(计量)和比例(对称)的适宜才能组成美丽和卓越”,那么克洛艾的脸肯定既不美丽也不卓越。
在《论雕塑》一书中,阿尔贝蒂将美丽限定为“无论主体如何呈现,所有部分依照这样的连接比例和谐地组装,分毫不爽,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嫌少,任何改变则使其破坏”。但是在克洛艾看来,几乎她身形的任何部位都被增了一分、减了一分或被修改,就此而言,她完整地保存了上帝馈赠给她的一切不完美。
康德的美学观认为,身体的比例最终并不像欣赏身体的主观方式那么重要,否则我们怎么解释,对于同一个人,为何有人看来美丽动人,而有人则认为丑陋不堪?美丽在于观者,这个现象可比作是著名的缪勒—莱尔幻像(见图91),由于两端的箭头方向不同,两根相同长度的直线看起来却长短各异。如果把长度比作美丽,那么我注视克洛艾时的情形,就像指向直线末端的箭头一样,使得克洛艾的脸看起来与众不同,比那些客观地看几乎是同一张脸的人显得更为美丽(直线更长)。我的爱就像放在同一根直线两端的箭头,它产生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印象,不论其多么不真实。
司汤达曾经给美丽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美丽即“幸福的允诺”,这与柏拉图所谓的部分与部分之间完美和谐的刻板观点实在大异其趣。克洛艾也许不能被认为是完美无缺,但是她依然美丽。是她的美丽令我感到幸福,还是她令我感到幸福才美丽?这是一个自我确认的循环:当克洛艾令我感到幸福时,她是美丽的;她是美丽的,这又令我感到幸福。
美丽只有从某些角度才为人所见,而并非所有的角度,并非永远都能看见。美丽危险地隐现在丑陋之间,有被人视为丑陋的可能。美丽并没有恰当地符合比例的数学原则,美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正是可能使自己显得丑陋的地方。美丽也许需要承受与丑陋共存的风险。
普鲁斯特曾经说过,绝代佳人不该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也许是因为克洛艾牙齿的缝隙留给我想象的余地,所以才那么富有吸引力。我的想象力被她齿间的缝隙激发了:合上,分开,要我的舌头伸入。缝隙使我能够重新安排克洛艾的牙齿,她的美丽是断裂的,可以创造性地重新组合。因为她的脸既有美的体现又有丑的特征,于是我的想象被赋予责任,需要去保持这不稳定的美。因为这种美和丑的模棱两可,克洛艾的脸可比作是维特根斯坦的“鸭—兔”图(见图93),同一幅图中包含了鸭子和兔子两种形象,就如同从克洛艾的身上可以看到两张脸孔。
情感总有偷懒的办法-引用他人的话语。我可以拿来《普通爱情词典》,为感情套用现成的词句,给它涂上谎言和蜜糖。不过这个想法令人有些反感,就好像睡在别人肮脏的床单里。难道我没有责任成为自己爱情倾诉的作者?难道我不应该设计出与克洛艾的独一无二相称的表白?
引用他人的语言总会比自己创造更为轻松,用莎士比亚或辛拉特那的语言比冒险用自己疼痛的喉咙更容易。出生于语言海洋中的我们,涉身于一个不属于我们自己的语言历史,必定采用别人已经规范的语言。对那些认为是自己的爱重新创造了世界的恋人来说,他们会不可避免地与彼此结识以前的历史(他们自己的过去或过去的社会)发生矛盾。在认识克洛艾之前,我已有过爱的表白-曾经的心上人也总会庆祝生日,也许找不到最初的剖白(甚至十二岁的克洛艾在湖边已经表白过,要是拍摄下来那该有多好)。就像做爱,一提起来它,我就会想起曾经和我上过床的每一个女人。
爱情不愿意承认心上人与生俱来的平庸,从而显出它的不可理喻。因此在局外人看来,恋人们都是乏味无聊的。除了把我们的心上人视作另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局外人还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什么呢?我经常让朋友分享我对克洛艾的激情,我曾经与他们在**、书籍和政治方面有很多共同的观点,但他们现在却用疑惑的目光看着我,就像无神论者看到对救世主的狂热迷信时表现的疑惑一样。在我第十次告诉朋友克洛艾在干洗店、克洛艾和我在**院或克洛艾和我买外卖的故事之后,这些故事已经没有了情节、没有了动作,只剩下中心人物站在一个几乎没有变化的故事的中心。我不得不承认,爱情是一个孤独的追求,爱情至多只能为另一个人-被爱的人-所理解。
爱情与幻想只在一线之隔,爱情与自信也只有一步之遥。这种自信与外界现实几无联系,基本上是一种个人挥之不去的自我陶醉。
于是我不禁想到,也许对于恋爱中的人也同样应该慎重,永远不要去问一位坠入爱河的人:“你倾心的人是真的存在,还只是你自己的想象?”
医学史上曾有过这样的病例:一个人生活在怪诞的妄想之中,他觉得自己是一只煎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怎么会有了这样的念头。他拒绝坐下来,因为担心会“把自己弄碎”,“蛋黄会溅出来”。医生试着用镇静剂和药物平息他的恐惧,但无济于事。最后,一位医生从认可他的妄想出发,建议他随身带片面包,想坐下时就把面包垫在椅子上面,这样他就不会摔破溢出。从此,这位不明就里的病人手中就从没少过一片面包,能够多少还算正常地生活下去了。
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什么?它不过表明虽然一个人可以生活在妄想之中(陷入爱河,认为自己是一只鸡蛋),如果他能够找到这种妄想的补充物(与克洛艾相似的另一位心上人,一片面包),那么一切又可以平安无事了。妄想本身于人无害,只有当一个人唯妄想是从,当一个人不能为自身创造一种可以生存下去的环境时,妄想才有害于人。只要克洛艾和我坚信永远飘忽不定的肥皂泡就是爱情,那么汽车是否真是红色与我们又有什么相干呢?
两个人越是熟悉,他们在一起使用的语言就越会脱离常用的、词典里的释义。熟悉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语言,一种亲密的室内语,有关他们共同的故事,不易为他人理解。这语言凝结了他们共同的经历,包含了关系进展的过程,使得与心上人谈话有异于跟他人交谈。
人是“社会的动物”,此言意义何在?它不过表明人们为了界定自己、获得自我意识而彼此需要,这不为软体动物或蚯蚓所有。如果没有周围人的折射告诉我们止于哪里,别人又是始于何处,我们将无法获得对自己的正确意识。斯汤达曾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可以得到一切,但没法获得个性”,也就是说个性诞生在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之中。因为“I”这个字母不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它的流动状须求助于他人给予的轮廓。我需要一个来帮助我承载自己的历史的人,一个对我了如指掌的人,一个了解我有时甚于我对自己的了解的人。
如果爱情让我们看清自己,那么孤独自守就如同不再使用镜子,让我们凭空想象自己脸上的划痕或麻点的模样。不管有多么糟糕,镜子至少给我们一种自我的感觉,还我们无边的想象一个清楚的轮廓。我们是谁这种感觉并非自我生发,所以待在荒原里的克洛艾充满疑惑,她的性格轮廓已经远离了众人的目光,想象力攫住她,让她成为一个怪物,逐渐变得偏执,充满妄想。他人对我们行为的反应就好比一面镜子,因为它折射出的是我们自己无法认清的自己。他人给予我们自身无法捕捉的东西,给予我们身体有形的意识,给予我们对自己性格的认识,因此,他人必不可少。没有他人提示的答案,我会是谁?(没有克洛艾提示的正确答案,我会是谁?)
我们会因为他人的看法而给自己定格,所以不同人会使我们获得不同的自我感觉。这种自我可以比作是一只变形虫,它的外壳可以灵活伸缩,从而适应环境。这并非是说变形虫没有大小,它只是没有自己界定的形状。我有荒诞主义者的一面,于是有人会认为我是荒诞主义者;我有严肃的一面,于是我又成了一个严肃的人。如果有人认为我害羞,那么我可能一直要害羞下去;如果有人认为我滑稽有趣,我则可能不停地讲笑话。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克洛艾曾和我父母一起吃过一顿午饭,然而她自始至终一言未发。回到家后,我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自己也搞不懂。她曾试着活跃些,有趣点,但是桌子对面的两位陌生人让她产生的疑虑,使她不能展示一贯的自己。我的父母并没有明显的过错,但他们身上却有一种东西令她一句话都说不出。这表明他人为我们的个性贴示标签并不是一个非常显露的过程。多数人不会强迫我们成为何种人,他们只是通过自己的反应表示出这一点,因此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将我们钳制在既定的模式之中。
但是由于我们必须由他人来贴上标签、赋予个性、给出定义,我们最终爱上的人从定义上说就是足够好的串肉扦,有人爱我们多少是由于我们认为自己有值得人爱的方面,而有人理解我们多少是由于我们有需要理解的地方。克洛艾的灵魂和我走到一起表明,至少眼下我们已经获得足够的空间,以我们天生的流状所需要的方式来发展。
陌生的事物映射出我们最深、最无法表达的渴望。陌生的事物是致命的命题:屋子对面的脸蛋将总是排挤走我熟悉的事物。我可能爱着克洛艾,但因为我了解她,所以我并不渴望她。渴望不会总是落在我们认识的人那里,因为她们的品质已被我们了如指掌,从而缺乏渴望所要求的神秘感。一张瞥过几眼或几个小时后就消失不见的脸是我们无法成形的梦想的催化剂,是一个虚无的空间,一个不可估量的欲望,无法攻克,不可诠释。
我们只注意到感情在继续,却没有意识到在我们的关系中并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破坏的。160
爱情的悲剧在于它无法逃脱时间的维度。当我们和眼前的心上人厮守时,想到对过去的恋人残存的只有冷漠,这实在过于残酷。今天你愿意为一个人献出你的一切,然而几个月之后,你可能为了避开他们而走到马路对面(或书店里),想到这些不禁让人觉得可怕。我意识到,如果说我此刻对克洛艾的爱是我自身的意义所在,那么有一天我对她的爱的终结就意味着我自身部分的消亡。162
快感缺乏症,这种病症被英国医疗协会解释为幸福的威胁带来的突如其来的恐惧感。166
爱恋克洛艾而产生的焦虑,部分源自我对幸福易逝的焦虑。克洛艾可能会突然没有了兴趣、离开人世、和别人结婚。所以当爱达到顶点时,就会出现一种诱惑: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提早结束,以便使克洛艾或是我成为终结的挑起者,而不愿看到第三者、喜欢,或熟悉感结束一切。我们有时被一种冲动攫取(这表现在我们无事生非地争吵),想在我们的爱自然地走到终点之前就结束它。凶手谋杀不出于恨,而是出于极度的爱——或者更应该说,是出于极度的爱所带来的恐惧。也许只是因为无法忍受自己进行的幸福实验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极大的冒险性,恋人们才结束自己的爱情故事。172
我们渴望永远被爱,即使我们一无所有:只剩下“我”,这神秘的“我”在最脆弱、最易受伤的时刻还原为最真实的自我。你能比我之深以至于我可以坦露我的脆弱吗?177
事情变得像一个悲喜剧的剧本概要:一方面,男人把女人当作天使,而另一方面,天使把爱当作是需要变化的事物。183
……爱情恐怖分子因为态度存在根本的前后矛盾注定会失望落寞。你必须爱我,爱情恐怖分子说,我通过惹你生气或让你妒忌使你来爱我。但是,矛盾出现了,因为如果爱情回归,只会立刻被当作是变味的爱情,爱情恐怖分子必定会抱怨说,如果是我迫使你爱我,那么我不能接受这份爱,因为这不是发自内心的爱。爱情恐怖主义必然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否定自己,这就向恐怖分子提出了一个难以接受的现实——爱情死亡的脚步无法止住。193
基督情结与马克斯兄弟思维出于对立的两端。出于自我厌恶,马克斯兄弟式思维不让我涉身任何愿意接纳我的俱乐部。基督情结让我立身于俱乐部的大门之外,但却是出于充分自爱的结果,它声音,因为我特殊所以没有被接纳。227
成熟的爱几乎每一方面都值得称许,它的原理就是,敏锐地觉察到每个人的优点和缺陷。成熟的爱充满自我节制,不会将事物理想化,能够摆脱嫉妒、受虐狂或痴狂的困扰。成熟的爱是一种有性关系的友谊,相处和睦,令人愉悦,彼此回应(也许这能够解释为何许多了解欲望的人不给这无痛的情感以爱的称号)。而不成熟的爱(尽管与年龄大小没有太多关系)是一个在理想化和失望感之间摇摆不定的故事,一个狂喜、幸福与溺毙般感受和无比憎恶夹杂的不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最终找到心上人的感觉伴随着从来没有过的迷失感。235
爱 的五种能力
关于 作者
赵永久,知名情感教练、婚姻家庭咨询师。北京心灵智慧婚恋培训机构创始人。
关于本书
爱是一种能力,这本书是关于如何培养爱的五种能力,有了这五种能力,无论跟谁生活,都会容易幸福。
核心内容
( 包含思维导图)
爱的三个层次:需要、付出、满足
爱的四个要素:激情、友情、亲情、恩情
爱的五种能力:管理情绪的能力、述情的能力、共情的能力、允许的能力、影响爱人的能力;
他清晰的定义了爱有五种能力,并且五种能力之间相互影响,提升自己的五种能力,就可以经营好自己的情感。
爱的五种能力:
爱的三个层次:
爱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
爱付出-“自以为是”地付出
爱对方—满足对方的需求
情绪管理 的三种方法:
保持客观
穿越“情绪按钮”
放下对和错
案例:
六句话练成述情高手
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直接告诉对方
]当对方令你感受不好(或好)时,告诉对方你的感受
告诉对方你的需求,而不是解决方案
说出你喜欢的,而不是你不喜欢的
使用“可以”替代命令
说出“我希望”,不说“你应该”
不说对方不对,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老公的感受就会有很大不同。
第一步:接受
当一个人有了情绪后,去接受这个人有情绪这个事实,并且开始关注这个人的情绪。
第二步:分享
在第一步接受并关注了对方的情绪后,紧接着就是要引导对方分享他内在的感受和外在发生的事情。
第三步:肯定
肯定的是起情绪的原因,而不是这件事情中的对和错。
第四步:启发
启发对方理解他人,或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
引导对方去关注未来,关注解决方案。
允许:给对方成长的空间
强化:及时奖励对方做得好的地方
人人都想要幸福的生活,但幸福的生活不是别人给予的,幸福的生活往往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是源自于内心有足够的爱的能力,外在的世界只是内心投射和创造的结果,幸福先是在自己心里的。
人人都想追求心有灵犀的爱情,殊不知这样的爱情往往不是找到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磨合和经营才能达到的。当两人都长期地向对方述情,并与对方共情,经过一点时期后,两人感知对方的感觉就像自己的一样容易,心有灵犀就产生了,两人也就真正地“合二为一”了。“心有灵犀”是经营的结果。
借由你的允许,你会更有力量了,所有你允许的事情也会离开你。因为一旦它受到了你的允许,它就完成了它的使命,离你而去。
《爱情的来源》是朱洗院士科普系列丛书中的第六本。
朱洗院士是我国杰出的生物学家,中国细胞生物学和实验生物学的创始人与奠基人之一,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与茅以升,华罗庚,竺可桢等齐名。台湾著名学者张之杰曾说,在科普方面,朱洗的这套丛书至今无人能出其右,非学识极深极专,无以至此。
与本套丛书结缘是源于刷屏时一个网页的推荐。医学与生物学近于同门,出于对大家的崇拜购买了这套书。买来以后,放到书架最少有一两年的光景了,这套书还随着我搬了两次家,总感觉它不是迫在眉睫要读的,就搁置了起来。这套《现代生物学丛书》第一辑,共6本。包括《蛋生人与人生蛋》,《我们的祖先》,《重女轻男》,《雌雄之变》,《智识的来源》,《爱情的来源》。这套书曾在五十年代再版6次。这版是由新星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
重拾这本书一部分源于清新读书会的爱情主题,一部分源于买后束之高阁的内疚感。读本书从1月21日开始,到2月17号才结束。中间经历了过年和出国的干扰,还有我暗自认为书中内容与当下生活联系不紧密,以致于感受到阅读阻抗。但是在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时,被深深的感动了。虽然朱洗前辈比我早出生76年,但是他的书读起来并不感觉过时。书中对自然界生物和人类的阐述不仅严谨客观,而且怀有炽热的感情,最后一章讲土人的友情,不禁令我流下感动的泪水。
《爱情的来源》这本书所讲的爱情所及范围包括三部分:异性之爱,母子之爱,朋友之爱。这三部分的每一部分又分别阐述了动物的爱和人类的爱。
不同动物追求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是最后的目的却是一样:交合与传种。
1生殖时期群集于适当地点,将各自生殖细胞排出体外,将来父母子女全不相识。比如某些水栖动物。
2稍进一步,即见雌雄两性个体。生殖期交尾,然后各自散去。可称为多夫多妻制。
3再进一步,是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这里爱情已经相当浓厚,结合时间较久。在各类动物皆有见之。
4最后是交合数目减至最低限度,即一夫一妻,不但异性的爱情比较持久,还能扩充到子女上去,产生父爱与母爱。
单细胞动物:也有受精的现象。虽无明显知觉器官,但预测异性的行踪仍相当灵敏。
下等无脊椎动物:肠腔动物中两性同体颇为颇为平常。棘皮动物异性间的爱情淡薄到只有约期排泄生殖细胞而已。蠕形动物中的沙蚕卵生于体腔壁,成熟后落入体腔中,因该腔无孔供排卵,故生产动作必与母体自动剖腹的惨剧同时实现。
甲壳类:雄体在交合时常用鳌这一武器捉住雌体,使其服贴,以遂其恋爱目的。蟹类异性交合多行之于雌体方脱壳之后,此时雄者必须慎重从事,才能使这软嫩的体肤免受钳爪所伤害。
蜘蛛类:有的种类雌雄身材比例相差巨大,雌大雄小的配合场中,笨拙的雄体会遭遇因恋爱而惨遭雌性吞食的后果。只有聪明谨慎的雄蜘蛛可以偷偷媾精,了此危险勾当。
昆虫:膜翅类的蜜蜂春季晴和之日,雌雄空中交尾,雌性满载精液,工蜂保护,建筑新巢,雄蜂义务尽了之后成为闲废阶级,寿命几天至半月,且中途常被工蜂杀害。
软体动物:惯常负壳而行,移动甚为不便。体外无壳的章鱼,雄性有一特长的臂,生产时期移动脱离雄体,依其吸盘固着于雌体,将携带的精液注入雌体交接孔中,完成受精大业。谁能想到手臂还能离开本体去寻求异性?真是新奇!
鱼类:恋爱期间,雄性追逐雌性,在急迫的逃奔时刻,卵球排出,雄者同时泄精。鳗鲡尤其有趣,实属夫妻两地分居。雌性生活在淡水,雄性生活在在海水,每逢生产时期,雌性不惜长途跋涉,入海求婚,生完,她们又带着雌性个体返回淡水。
两栖类:能调情的未必能拥抱,能拥抱的未必知道对方死活。雄青蛙拥抱雌蛙夜以继日不思进食,大有恋爱第一的表现,以致累死。但是研究证明这些雄蛙未必有此感觉,作者亲眼看到活活把雌蛙抱到窒息而死也不放松,只是识别对方是不是一只待产的异性躯体。
爬行类:蜥蜴成对被捕,其中一个漏手跌地,很容易就取回,因失恋而悲伤,逃命都忘了。
鸟类:大部分鸟类生育时期,实行一夫一妻制,雌雄个体共同担负卵孵育儿责任。在鹦鹉一些智能发达的鸟类中,一旦丧偶,生者即自殉节。是贞操成性的动物。
鸟类的恋爱是最浪漫的,歌唱,飞舞,甚至用羽毛,螺壳,树叶,骨片装饰婚前的跳舞场,极尽奢华。达尔文学派也认为鸟类有审美的知能。
兽类:食草类成群混居,多夫多妻制。食肉类小团体生活,未见严密一夫一妻制。家畜中,教养子女的功劳都由母性单独负担,雄性不分工。子女之知有母,不知有父。兽类对异性的爱情表示得相当隐蔽,没有鸟类那样有诗意。它们有高超的智能和丰富的感情,但其异性的关系比较简单:贵在实际的交合,不尚虚浮的调情。
猴类:印度产的捷猴,严密实行一夫一妻制,没有婚姻法限制,却会遵从自然法则,不会中途变节。
蠕形动物中的沙蚕卵生于体腔壁,成熟后落入体腔中,因该腔无孔供排卵,故生产动作必与母体自动剖腹的惨剧同时实现。
作者讲到,我们要放开眼光,不限国界与种界,参观地球各类男女追求和交合的事情,要考察各地男女结合的方式——婚姻制度的大概,如此才能有比较公正的评判。
非常赞同作者的这个方法,否则我们如同井底之蛙,不免被自己的文化所局限。
南美洲和澳洲的土人通常赤裸过活,穿衣目的在于御寒,绝不是遮羞。
非洲南部和中部的土人,妇女全裸,他们根本不知道哪一部分应该外露,哪一部分应该遮蔽。
太平洋的很多个小岛,人们都不太明白穿衣的目的何在,全裸是很自然的事,泰衣底岛上的女子常见人后解开下身的布条,作为客气的表示。太平洋各岛崇尚自由恋爱,男女杂交,伦常廉耻之心不在脑海概念里。
北美的爱斯基摩人同家男女在鹿皮之下,混杂睡眠,客人来了,自己人挤挤,身边留一空位,给客人以示尊重,并且叫自己的女人去奉陪客人过夜。当地一个小岛居民对俄国的教士说,“我们的国度,在男女交合方面,是完全仿效水獭的。”
作者通过这样的观察,领悟到羞耻并非天性,因人种和地域大相悬殊。
原始人类对于男女交合实与一般家畜无异。满足生理需要,无所谓廉耻和伦常。
文明民族,男女混交虽不被法律和习俗所允许,但任性者仍属不少。
绝对的自由恋爱有导致早婚,早产的弊端。
有的民族性欲多,有的民族则少,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生理方面,有的人种生殖器官比较发达,性激素分泌较多,顾为多情的人种。此外,食材和环境也影响性欲。
澳洲土人:
原始,简陋。掠夺婚姻中,还盛行族内杂交,属于多夫多妻制度。女孩10岁即和13岁以上男孩自由同居,部落之间,当地女子有陪伴外客睡眠的义务。新卡雷多尼阿岛上,兄弟一旦死亡,妻子必属于另一兄弟。夫妻交欢多在日间,行之草丛。夜间睡眠各自一箱子,绝不共榻。
非洲土人:
南非中非土人早期性交,早生育,早衰老,短命和夭死是普遍法则。东北非尼罗河流域,文化比较进步,婚姻制度亦有改良。埃及的古人有的已经实行一夫一妻制。兄妹结婚不仅被允许,而且被认为是光荣的事。北非西部摩洛哥人,还有一种暂时的婚姻制,三月或十月为期。
美洲土人:
南美印第安人多为掠夺婚姻制。北美与其相似,男女杂交视为平常,妇人为全族公有,大家可共同享用。北美爱斯基摩人虽有掠婚遗痕,但是必须双方家长同意才有效。格林兰岛上的居民与爱斯基摩人一样,借用妇女是极其平常的事。美洲土人和澳洲土人一样,男女结合几乎没有一定的规范,但是在中美的秘鲁和墨西哥是采取一夫一妻制,族内完婚,有主婚人。
印度人:
地域广大,人种复杂,有一夫一妻制,也有一妻多夫制。
安南,缅甸,泰国,西藏:
多奉行一夫多妻,男女亦不平等。西藏气候严酷,人口稀少,一妻多夫常见,多夫多妻也有。
中国和日本:
在中国婚姻的年龄,数目,亲疏都有限制。一夫多妻的习惯在中国古代根深蒂固。中国人素来轻视女性,买卖婚姻至今未除。日本人婚姻制度与中国人相似,唯其族内完婚并不禁止,男女之间比较自由。
亚洲白种人:
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都有。表面一夫一妻,私下男女自由混交,亦认为平常。
欧洲人:
我们东方圣贤讲究男女授受不亲时,西方圣贤正极力提倡男女自由接交的风习。古希腊名为一夫一妻,但并不限制有意愿的男女同居。古希腊古罗马最初的婚姻制度也是接近野蛮的,女子不自由,视同奴隶和货物。中古以后继续改良,自由选择合意的配偶,离婚,重合都为法律和习俗所允许。政治经济虽未完全与男子平等,但婚姻方面自由和平等已经获得。
无婚姻———>掠夺婚姻————>买卖婚姻。
一夫一妻,一妻多夫,一夫多妻,都是不同的社会情况形成的产物,比如多夫的制度只适宜于土地贫瘠,生活艰难,事实上需要减少生殖的区域中。
社会对于两性结合的限制,也是根据人口人口数目调整的。二战中死伤之多非正常生育能补充,立法者大开方便之门,不管合不合法,只要是孩子都一视同仁,男女私下的事情习俗不干预,法律不限制,黑衣教士也视若无睹,他们又似乎默认为合理,而无背于教义了,这一改变迎来了二战后的“婴儿潮”。
一夫多妻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生产资料可以养更多人口,一个家庭就可以供的起更多的孩子。
如果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类社会的行为看起来简单很多。
[原创小说概览]
[编辑本段]
“简爱”是一个著名的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活”的写照,是一部自传体作品。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安妮·勃朗特和勃朗宁夫人构成那个时代英国妇女最高荣誉的完美的三位一体。
“简爱”是一个自传体小说,这说明了这一主题:人的尊严价值+ =爱。当
“简爱”刚出版,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是使用科勒化名?钟。之后,她的姐妹们出书被误认为她写道。幸运的是,经过她亲自澄清事实,在“简爱”转载。
] [写作背景
[编辑本段]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艾米莉是姐妹的作者。虽然他们住在同一个社区,家庭环境,性格迥异,夏洛蒂·勃朗特更温柔,更纯净,更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家境贫寒她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长得不美,但也许这样一个深刻的自卑情结的灵魂,反映在她的性格是很敏感的自尊,以作为赔偿她的自尊自卑的内心深处。她的描述简。爱情不是一个美女,小女人,但她有一个非常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地去追求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在一个孤立的,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与同龄人谁不遭受同样的待遇生存,里德舅妈的反感虐待,蔑视的表弟,侮辱和殴打表哥 这是一个无情的践踏孩子的尊严,幸好在极其恶劣的寄宿学校 - 罗沃德的生活,简遇到了一个可爱的朋友:海伦,海伦温顺,聪明,非常的宽容性格影响了简爱,这样的困难后,面对不再产生抱怨,理解爱和忠诚度。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教师感到自卑一个不起眼的家庭状况,但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是被尊重他人。这是因为她的诚实,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污染世俗社会,使得罗切斯特被惊得可以把她作为一个平等的,自己的精神说话的人,并在她的缓慢深沉的爱。他的心脏,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罗切斯特有他的妻子,当她觉得自己不得不离开,她说:“我想让全世界都遵从上帝奖项认可的法律,我要坚持的原则,当我清醒有时不那么疯狂,因为它是我们现在所接受“,”我要牢牢守住这个位置。“这是简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心脏来说,东西更深层次的是简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爱罗切斯特,问什么女人能承受最信任自己欺骗了最亲近的人呢?简顶住,而且还做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爱的包围下美丽,富裕的生活诱惑这样一个非常强大的力量,她还是想坚持自己的尊严作为个人,这就是简爱的精神,最有吸引力的。
写作[特点]
[编辑本段]
一个非常明亮的结束新颖的设计 - 尽管庄园毁了罗切斯特,罗切斯特自己变成了残疾,但我们看到它是这样的条件的尊严和爱情之间不再简的矛盾,同时满足 - 她结婚的时间和罗彻斯特是有尊严的,也有爱。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最美丽的人的尊严加爱,结束了对小说的主人公就是这样的生活安排。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本身就标志着一个成功的肤浅,但我还是尊重的美好生活这一理想的作者 - 即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以尊严人的价值?= +喜欢这条赛道的公式往往离不开帮助实现支付的钱。人们疯狂的金钱和地位,似乎要淹没爱情。穷人和富人更富,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之间选择。很少有人会像这对简爱放弃所有的个性和没有回头路可走。 “简爱”展现给我们什么样的简化,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这是没有考虑到简化的优点和缺点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提要]
[编辑本段]
珍妮的父亲是一个穷牧师,当她还年轻,父母双方于感染。简·爱被送到Gaicihaide的庄园饲养阿姨里德太太,里德先生问他的妻子把垂前的护理,简爱。简·里德太太的位置,甚至还不如女仆,受尽欺凌的堂弟的表哥。有一天,它击中了她的表妹,她回手反抗,他被关进红房子的阿姨,她的叔叔,里德先生在这个房间里去世。她惊呆了,当他们听到幻想在过去的幽灵。一场大病,有很长的时间来慢慢恢复。
她不想留在家中,里德太太,里德沃德达罗太太带她到一所孤儿院。孤儿院是一个无情的伪君子,他摧残孤儿的心理和身体的各种方法。海伦孤儿简爱,并成为朋友,老师,谭**尼泊尔是很关心她。在孤儿院,一个传染伤寒,声称许多孤儿,海伦的生命,在这个伤寒,这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简·爱。
毕业后,他花了两年时间为简的老师,她受不了那里的孤寂,冷漠,广告商找到了一个家教工作,所以她来到Sangfeierde遗产。只有在Sangfeierde庄园庄园罗切斯特和他的私生女阿戴尔·瓦伦斯,而罗切斯特出国旅游频繁,所以简·爱到Sangfeierde好几天没见到罗切斯特。
一天晚上br,简一起去散步,吓得刚回来罗彻斯特外的马,罗切斯特下跌从马上下来,简急忙上前去扶他,知道他回家后,简。是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是阴沉的,但气质性格,他和简经常辩论的一些想法。
奇怪的事情不断发生Sangfeierde房地产。有一天晚上,简爱简被惊醒一个奇怪的笑声,发现罗切斯特的门打开,床上起火,她醒罗切斯特和灭火。罗切斯特告诉简住在一个雌株缝格雷斯·普尔,她的精神错乱,常常令人毛骨悚然的狂笑声三楼,问她保守秘密此事。
罗切斯特经常参加舞会,客人回家自己玩的日子,人们以为这个球罗切斯特会建议布兰奇**。在宴会上罗切斯特坚持简也走进了客厅,客人们非常傲慢的态度朝简,罗切斯特邀请简跳舞,简感觉到罗切斯特产生感情。
有一天,出罗切斯特,家里有盖盖头吉普赛人。当它来到算命简,简发现这个神秘的吉卜赛人是罗切斯特,他想借此试探简对他的感情。后来来了一个明周梅森庄园的陌生人,当晚他被咬伤一名神秘女子的三楼,简帮罗切斯特他的秘密了。
不久,里德太太来找简,说她非常想去看简一面。阿姨回到家中,里德太太给她一封信,这封信被送到三年前,简的叔叔,侄女问她的消息,和他自己的遗产简爱。简·里德太太谎称在孤儿院了,只是,直到简良心说出真相之前。
珍妮又回到Sangfeierde感觉像家一样的庄园。回来后,罗切斯特向她求婚,简答应了,并高兴地准备婚礼。婚礼前夜,简从梦中惊醒,看到一个身材高大,面目可憎的女人穿着她的结婚礼服和婚纱面具撕成碎片。罗切斯特告诉她那只是一个梦,第二天发现婚礼面膜真的成了碎片,当简醒来。
婚礼如期举行,入侵者闯进了教堂,声称婚礼无法进行,他说罗切斯特15年前娶梅森先生的妹妹梅森的妻子。罗切斯特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导致被关押在三楼看到了疯女人的人,那就是他的合法妻子。她有精神病遗传史,她放火烧房在罗切斯特,简是她破烂的婚礼面具。
简悲痛欲绝离开Sangfeierde房地产。她微薄的积蓄跑了出来,一路上乞讨,最后晕倒在圣约翰家牧师的面前,是圣约翰和他的两个妹妹救。简住了下来,圣约翰为她寻求农村教师岗位。
不久,圣约翰接到家庭律师的通知,说他的叔叔,约翰简去世,留下简20000磅,圣约翰帮助寻找简·爱。圣约翰发现他的表妹简,简执意要与他们分享遗产。圣约翰准备去印度传教,临行前向简求婚,但他坦率地告诉她,他爱她,不是因为她想结婚,但他需要一个很有教养的助手。简认为,我们应该报答他的恩情,但他一直不愿意同意。那天晚上,简圣约翰在荒野等待答复,只是当简做出决定,她仿佛听到罗彻斯特在遥远的地方喊她的名字“简,回来!简,回来吧!”她决定回到罗切斯特身边。
当简回到Sangfeierde庄园,整个庄园遗址。曾在几个月前,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疯女人伯莎放火烧毁了整个庄园,罗彻斯特为了救她,一只手臂被烧伤,失明的眼睛,孤独地生活在几英里远的一个农场。珍一到农场,他私下对他的爱,他们终于结婚了。
两年后,罗切斯特治好一只眼睛,他看到珍妮作为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
[书评]简
[编辑本段]
“简爱”是具有多年文学史的一本书。一直152年的历史,它成功地塑造英国文学初恋,人生,社会和宗教的历史已经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和独立性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和站立的女性人物的平等而努力。
“简爱”一直是十九世纪的文学感觉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问世,被称为经典的杰作,它已经吸引了不可抗拒的美变成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驱使人们拿起这本书,连同深为感动的心都激动不已。
这是自传,十九世纪英国作家,著名的三姐妹夏洛特·勃朗特的一本书一本小说。这与他的塑像具有强烈精神追求一个心脏做了一本书,以无穷的魅力和个性的女性赢得了灿烂的天空了她的感情。
生活
结晶,是任何文学作品的经验,多少可以从本书作者的影子可以看出作者。 “简爱”是真实的,很多细节都可以在作者的生命来证明。当然,“简爱”不是一本自传,作者只是把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融进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文章。人们都知道,“简爱”是人生的写照,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作者是写“简爱”在什么情况下呢?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作者出生于1816年在约克郡的小镇索恩托英国牧师家庭,排名第三,在两姐妹,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前后。姐姐的六个兄弟姐妹。从小,丢失,因为经济和能源并非道具他的母亲,父亲,二,他们不得不夏洛特和她的两个姐姐和弟弟,由慈善机构发送创办了一家寄宿学校。凡差,恶劣的纪律和严厉的惩罚创始人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体罚冻结,成为通常的孩子们的生活。不久,肺病夺去了两个姐姐,夏洛特的生活和父亲赶紧逃离了他的弟弟亡的圈套,回到家乡。
1831年夏洛特br到漯河去寄宿学校,这里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是有用的夏洛特学业成长,但也有一个非常愉快的一天。虽然只用了一年零四个月,但她的温馨的生活在这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后来在1835年漯河市德夏洛特回到了教读跟随两个姐姐,到达薪酬的一部分,三年后离开。 1838年至1842年,她和她的妹妹被拆除周围做家教谋生。但由于该行业的地位低,微薄的薪水。这样一来,姐妹俩分开,难以满足,他们已经决定放弃,决定开始自己的学校。所有虽然他们都热衷于学校,并做各种准备,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的努力之后。然后他父亲病倒了,颇有天赋的弟弟染上酗酒和吸毒,成为无用的。家庭经济的权重越来越大,所以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夏洛特和姐妹们开始写作。
三姐妹谁扎堆定期,如饥饿和干渴的阅读,绘画和写作。图书敞开心扉,提高他们的学养,更艰难的生活,让他们成熟,善于洞察世情,为创造独特的体验提供了充足的来源;所以,当他们的创作激情喷薄而出,文学史,世界将奇迹般地在同年,一个三口之家的杰作的诞生;夏洛特的“简·爱”,“呼啸山庄”和安妮的“阿格尼斯灰”
除了“简爱”,夏洛特也创造了“雪莉”,“维莱特”,“老师”,这些都是她的作品后,评价很不错,虽然,但均小于“简爱”的影响力。
但是谁知道天妒英才上帝慷慨的天才型的家庭,他们似乎急于扩大毁灭的手。他们的才华刚刚被确认,然后就消失了像一颗流星。第一个多才多艺的哥哥了。然后写不朽的“呼啸山庄”艾米莉亡同年12年。在此之后,另一个妹妹安妮五月次年去世。五年后,在1854年,夏洛特和她的丈夫去了在雨中生病散步,在1855年3月31日辞世,享年39岁。
第二十天:第 16 章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思维,情感,知觉,动机和行为如何受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了解处于社会背景中的行为。对于复杂的社会情境,我们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期待看到的和愿意看到的内容进行选择性编码,而且我们总会带着过去的知识来解释当前的情景对于社会知觉,了解他人行为并进行分类的过程。我们要了解某种归因以及社会知觉造成的外部世界与我们的预期一致的原因。
归因理论的起源:
归因理论归是社会知觉者如何利用信息得出因果解释的一整套方法。弗里茨海德认为因果分析中的主导问题是搞清楚行为的原因在人(内在的或特质的原因)还是在情境(外在的或情境的原因)以及谁对结果负责。凯利提出了协变模型,认为要做出判断就要评估三方面的信息协变:区别性,一贯性和一致性。
区别性:该行为是否是特定情境下的行为?
一贯性:行为是否反复出现以回应这一情境?
一致性:其他人在同样情境下是否作出同样的行为。
罗斯提出基本归因错误,指出人们在归因时会高估特质因素而低估情境因素。情境的力量常常是无形的,我们需要练习“归因宽容”,这在具有独立自我构念的西方文化中很重要(文化归因风格)。
自我服务偏差:在很多情境中倾向于对成功作特质性归因,对失败做情境性归因,这种归因模式有利于提升短暂的自尊。
因此对他人行为的归因我们要避免基本归因错误,对自己行为的归因要消除自我服务偏差。当然我们需要额外的心理努力去避免反射性的自我服务偏差。
我们对某种情境所持的信念和期望会改变我们的行为,从而可以得到预期的结果(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的试验充分展示了自我实现预言的潜在影响力。罗森塔尔效应对低成就学生的生活影响最大,教师应该利用好自我实现预言指导好学生的学习。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行为所处的社会情境的性质是行为的首要决定因素。社会角色是在既定的环境或群体中活动时按别人期待作出的一系列界定的行为模。情境决定扮演的角色,也界定了对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行为指南和规模。
规则有外显的方式表述和或内隐的(通过特定情境中与他人交往而习得)。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角色与规则的作用令人吃惊,情境力量能够导致普通人做出极其可怕的行为,角色创造了在监狱中有效的地位和权力差别,是对他们在社会互动中已体会到的行为模式的修正和强化。我们在考察道德和科研的动机时,也应该看到这个试验对部分参与者的益处,详见路西法效应!
社会规范调节群体情境下人们的所渴望的行为,可以是泛泛的指南,也可以是特定的操行标准。调节方式有两种:行为整齐划一或违反规范的负面后果。规范有利于成员适应形势,调节互动。偏离标准行为的程度也是规范的一部分,可以限制成员偏离规范的程度。
从众: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实际上就是遵从社会期望。影响因素两种:
信息性影响:谢里夫的自主运动效应,显示群体规范一旦形成,他们自身就倾向于永久存在下去,跨代产生影响。模糊情境下,信息影响规范具体化(规范共识性,常模一致性)指规范形成和固化。
规范性影响:希望被别人喜欢,支持。接受。阿施效应,在客观事实绝对清晰的情况下判断线长短,参与者屈从于多数人的意见,低估了社会压力的影响,还低估了他们自己从从的频次。
阿施研究的启示:部分人能坚持自己;即使在极其明确的情境下也会有从众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从众现象很多,如青少年群体吸毒行为,节能领域以及自杀邪教等。
莫斯科维奇针对少数人影响的研究显示,信息性影响只是偶尔让少数派克服多数派成员的规范性愿望,规范性使得人们避免让自己成为反叛者或观点与众不同。
在群体决策中存在着两种力量:
群体极化:与单独决策比,群体倾向于做出极端的决策,倾向于使群体更加谨慎或者更加冒险。存在两种内在过程:信息影响模型:群体成员为群体决策提供不同信息。社会比较模型:群体成员极力将群体的观念表达的比群体真实的基准还要极端一点,以获得同伴的关注。
群体思维:欧文贾尼斯提出,决策群体具有过滤不中意的观点使其保持一致,尤其使之与领导的见解一致的倾向。来自于1960年入侵古巴猪湾事件的历史分析。他认为凝聚力高,脱离专家,受领导直接操纵的群体更容易陷入群体思维。
米尔格拉姆为区分人格情境变量,他设计了一系列试验-服从试验,显示大部分的参与者屈从了权威,虽然部分有口头拒绝,但未有行动上的反抗。米尔格拉姆通过操纵一些试验条件来证明服从的因素,主要取决于情境有关的变量,而不是人格变量。杰里伯格部分重复了米尔格拉姆的试验,修改程序以解决道德顾虑,得出的结论是“在米尔格拉姆实验中影响参与者服从的情境因素在今天仍起作用”,文化改变了,服从仍然继续。
服从权威是有利于社会的,也是从小形成的固有习惯的一部分,但过度应用规则,盲目服从权威,而不再关心要求与命令是否正当侧不利于生活。
态度是对人,个体或观念的积极或消极评价。态度影响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解释社会现实的方式。在预测行为方面态度有一个属性-可获得性,态度客体个体对该客体评价的联系程度。基于直接经验的态度或是比较经常的反复听到的态度比较容易获得,行为更可能与态度一致。如果态度长时间保持稳定也能较好的预测行为。
通过改进态度的测量可以提高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内隐联想测验显示出无意识的偏好。
说服(刻意努力的改变态度)要奏效,必须满足某些条件先学习一种说服的理论:精细可能性模型。描述人们有多大可能将他们的认知过程集中在精神考虑说服性信息。
存在两种说服路径,采取哪种路径取决于对信息的动机:
中心路径:态度改变取决于论点的强弱,高度精细化
外周路径:对情境中的表面线索作出反应,低度精细化。
广告商希望我们采用外周路径,在最兴奋的时间段(夜猫子型和晨鸟型)接受说服信息更容易采取中心路径。精细可能性模型表明要避免被说服必须要付出努力,应该尽力让自己能投入所有的心理努力。
下面我们将要学习两种自我说服的分析观点
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是指在作出决定,采取行动或者接触到一些有违原先信念,情感或价值的信息之后所体验到的冲突状态。失调就有激活作用,推动采取行动减弱不愉快的感情,减少失调的动机会随着认知不一致所产生的失调程度变大而增强。在高度失调的条件下,个体事后会竭力证明自己的行为合理,并且会进行自我说服。研究发现自我构念的文化差异可影响认知失调。
自我觉知理论:贝姆提出,用有关行动和情境因素描述内在的状态(信念,态度,动机和情感),通过自我觉知获得自我知识的过程有一个缺点:即对情境力量的影响程度不敏感。
顺从:行为变化与直接要求一致。互惠:推销人员常利用互惠规范。演变出以退为进的技巧(对较大的请求说不之后,往往会对适度的要求说行)。
承诺:登门槛技巧,起初的行为使你形成了对自己的特定的看法,你希望前后行为与自我形象保持一致,忠于自我感,顺从最初的要求是特质归,因登门槛就有效,初始行为情境归因,登门槛效应效果就变差。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技巧来抵制这种影响:尝试忽略毫无意义的恩惠,常是避免愚昧的一致性,尝试觉察觉虚假编造的稀缺,行动之前一定要花时间思考和推理。
偏见:是对特定目标群体的一种习得性态度,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感(厌恶)和消极信念(刻板印象)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目标群体的行为倾向。
偏见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分类,通过社会分类,人们把自己和别人分成群体来组织社会环境,可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塔杰菲尔说明最简单群体的影响范式:差别细微的认同线索即可造成内群体偏见。对于外群体,某些情况下人们很容易被一些习得的偏见所误导,如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在现代,人们更多的表现出现代种族主义和现代性别主义,要全面了解个体对其他群体成员的反应,必须同时测量外显和内隐态度。
刻板印象是对一群被赋予同样特征的人的分类,人们倾向于用刻板印象中的信息来填补遗失的数据,会造成行为确认,反过来为维持一致性人们有可能对与他们的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加以贬低。
研究发现单凭信息通常并不能减少偏见的原因,人们会贬低与以前刻板印象矛盾的信息。
受刻板印象威胁的人并不能有效的利用他们的心理资源,在生活方面却都会有损于人们的表现。
偏见很容易产生却难以消除,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了当前和早期环境的信息,在无意识层次上使用这些刻板印象的知识可能产生自助的偏见行为。
偏见会导致敌意,谢里夫等人发现分享共同目标的行为合作行为,在互相依赖时可能消除敌意。罗伯斯的洞穴试验表明简单接触并不能减少偏见,还必须促进个体之间的互动。其他研究同时发现友谊和间接接触对消除偏见同样有用。目前社会心理学家并没有很好的方法消除全部偏见。
对于人际吸引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喜欢:人们倾向于喜欢能近距离接触的人。
曝光效应:会越来越喜欢邻近的人。
外表吸引力在激发友谊方面起一定作用,会影响各类判断,如刻板印象会认为外表吸引力的人其他方面也会很优秀。但具有不同自我文化构念的人会给出对外表吸引力会不同的人际判断。
相似性:相似性能促进友谊,差别却往往会导致强烈的排斥。吸引力会产生相似性的知觉,我们会认为喜欢的人会与自己更相似,虽然说事实并非如此。
互惠: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我们认为喜欢我们的人,自我实现的预言。
爱:爱的类别有三个方向方向:激情(性激情和欲望),亲密(真诚与理解),承诺(投入和奉献)。爱人与“与人恋爱”并不同,后者包含性激情的体验。激情之爱(强烈,专注)到伴侣之爱(强度降低,亲密加深)。文化期待可影响爱的体验。独立自我文化依赖对爱更加重视,对潜在伴侣要求高,相互依赖文化会将爱调整到集体目标。
研究发现那些将他人包括在自我之内的人最可能长期对伴侣承担责任。早期的依恋关系会影响成人的依恋风格,也就是说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成人恋爱关系最为持久。同样依恋关系还能预测个体嫉妒的方式,焦虑性依赖的嫉妒体验更为频繁和强烈。
人们之间降亲密关系外还会发生攻击行为,对其他个体造成心理或生理的伤害的行为。研究通常表明,遗传因素在攻击行为上的强大作用,不同的基因对不同的攻击行为所起的作用不同。父母的教养,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水平以及人格都会影响攻击行为。
我们根据冲动型攻击(对情境的反应,由情感驱动,在最激烈时作出反应)和工具性攻击(有目标指导和认识基础的攻击,或是攻击行为是为了有预期的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研究证实:有工具性暴力倾向的个体,常常有一套独立的人格,有冲动性攻击倾向的个体有较高的情绪反应性。
挫折-攻击假设可用来解释个体和社会层面的攻击行为。我们建构社会现实的方式,把模糊的情节解释为挑衅时会引发攻击行为。更宽泛的社会规范同样影响人们攻击的可能性。研究者用一般性攻击模型来解释接触暴力媒体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媒体人们掌握了一整套与攻击有关的知识结构。通过对暴力视频游戏短期影响的研究,发现暴露在暴力游戏下会感觉整个世界是暴利的,而且对暴力的反应会更麻木。
丹尼尔巴特森认为有四种动机可促成亲社会行为:
利他主义:一种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利己中心:一种绝对自我有利为中心的亲社会行为
集体主义:有利于某一特定群体的亲社会行为
原则主义:一种支持道德原则的亲社会行为。
同样的亲社会行为可能有多个目标,研究者考察了基因重叠程度对人们利他行为的影响(基因重叠越大越容易做出利他行为)。另外,其他社会关系(情感亲密)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互惠性利他主义:利他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希望其他人会对自己做出利他行为,用来解释熟悉者与陌生人的利他主义,但并不能解释具有社会性种族中的所有利他行为。
间接性互惠作用使人们表现出利他行为,是因为他们相信在将来他们会成为利他行为的受益者,人们会获得乐于助人和值得信任的荣誉。我们还可以用同理心-利他行为假设解释在非亲属间的利他行为,同理心会引发助人的利他动机。
情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我们要了解责任分散,当不止一个人可以提供帮助时人们经常会假设其他人愿意或应该帮忙,自己会退缩或不介入。责任分散式是旁观者不帮忙的一个原因,我们帮助他人的行为取决于在一定的时间对情境作出准确的评价。在处于一种需要帮忙的情境下,我们应当尽可能的让旁观者把责任集中到自己身上,可通过建立一种与他人之间的特殊的联系,从而改变情境,减少责任分散。
二十天的学习已经结束了,从认真读书到认真做笔记,这个过程带给我的最重要的体验是:我们读书是为了使自己成长,为了对社会和人的更好的理解。笔记读书是边读边记,然后又经过重新整理发布在此,内容较详实,也较多,是希望有一天只需要看笔记就能回忆起所有的内容。
致敬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