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那里的结婚习俗是怎么样的

陕西安康那里的结婚习俗是怎么样的,第1张

今天由我给朋友们介绍陕西关中的结婚风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陕西和关中的区别,陕西的版图承不规则形状,南北长,东西短将陕西可以分为三块即陕北,关中,陕南大体分界如下:309国道及沿线地区以北称为陕北;所属城市有延安,榆林,神木,铜川等等309国道以南,秦岭以北成为关中;所属城市有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等秦岭以南称为陕南;所属城市有汉中,商洛,安康等等就好象我们国家的北方和南方一样,大体以长江为分界//其实,就算在关中婚俗也各不相同但是大体差不多这里我介绍的是咸阳农村的结婚习俗//把结婚一整天的情况可以分为三部分,娶新娘,待宾朋,闹洞房//娶新娘 //一大早迎亲的车队已经在门外等候(一般迎亲的车队车辆数目为单数且有一辆装扮漂亮的花车,只等打扮帅气的新郎及随行人员上车,就可以直奔新娘家而去了出发时间一般在6,7点左右,就是一大早了,出发前须放爆竹一响,一是图个吉利,二有告知公众的意思(迎亲队伍已出发)到新娘家村口放爆竹一响,意为(迎亲队伍已到),这时,新娘的亲戚朋友就会大门紧闭,二门不开,等着要份子车队到新娘家门口再放爆竹一响,便开始想办法开门了,说笑话的,叫丈母娘开门的,给份子的,乱作一团,一会儿大门开了,但是新娘的房门还没有开,还得去给份子,说好话打打闹闹的叫开门的好不热闹另一边新娘家里准备的简单的早饭已经开始了,迎亲的人吃几个小菜,喝几口小酒,就等着开了门新娘上花车通常新娘是被新郎抱上车的,当然也有走着上车的,有的地方可能有新娘从出门到进门脚不着地的说法到这里,新娘已经接到,只剩下回家进门了,车队回到新郎家门口,就开始热闹了,爆竹声大作,门口看热闹的人围的到处都是,新娘一般不会轻易下车,要份子,而且可能还是大份子500块,1000块的那种这时新郎的朋友们,早已准备好,有堵着大门不让进的,有嬉皮笑脸等着脱新郎鞋子的,还有等着撒礼花的新娘在下车后,门口会生一个小火堆,新娘要从上面跳过去(过火),寓意为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现在的女孩子都很聪明,等火小了,甚至没火了,才往过跳,更有甚者,新郎直接就抱着过去了直到新娘坐到新房的床上,OK,迎亲结束//待宾朋 //按照当地的习俗,新娘家的亲朋好友都要到新郎家来吃酒席,所以,迎亲完后,一会儿就要去接亲家了,一般新郎肯定是要去的小轿车也换成了大巴,通常新娘的陪嫁品里比较贵重的或者不好拿的都会提前拿到新郎家里(比如洗衣机等等),等到结婚那天都是空纸箱子,在关中基本上结婚的家具都是新郎家买,而电器都是新娘家买您肯定很好奇,空纸箱拿着有什么用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习俗了,关中八怪中有一怪是手帕头上带,长久以来,老祖先留下了"耍手帕"的习俗,就是接娘家人的车来了后,都会有嫁妆(包括空纸箱子),大家都会去"抢",然后等中午吃酒席前,娘家人就会用手帕来赎回其间,不乏能说之人,可以在喜庆之余,一饱耳福这个不太好说只能到现场去感受气氛开饭前新娘子会换装,并且会上厕所(其实就是去转一下),回来的时候一般都会经过一道门,这时,新郎的弟弟(不是亲弟弟也可以,其他朋友也可以)就会拿一把筷子撒在地上,让新娘捡,这叫"勤快",捡完筷子要翻盘子,在一个大盘子里扣着3个碗,一个里面是馒头(寓意:一辈子不缺吃),一个里面是肉(寓意:一辈子能吃上好的),一个里面是钱(寓意:一辈子不缺钱花),一些捣蛋的就在碗底抹点儿油,用手肯定是翻不起来,太滑了,当然,这也不算什么,女孩子都有卡子,用卡子挑一下就翻起来了,然后就是吃饭,敬酒送客//闹洞房//基本上从太阳落山就可以开始,其实也没什么,大家来看看新房,说说笑笑,年轻人多了就热闹,各种花招也层出不穷,不在细说// 如果您有同学和朋友在陕西的,也可以去看看热闹,挺有意思的我还没有结婚就已经给几个同学朋友娶过媳妇儿了哈哈,好了不再废话,有其他好玩的东东再介绍给大家

陕北婚俗

奴隶社会时期,陕北存在“群婚”、“收继婚”、“服役婚”、“转房婚”等婚姻现象,这在有关历史资料中均有反映。进入封建社会中叶,受汉族礼教先进文化的影响,陕北地区各民族普遍进入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少数富有者除外),婚姻礼俗大同小异,与近世相仿。但还是较多保留了原始、愚昧的一些婚姻观念和游牧民族的某些婚俗习惯。

民国前,男女婚事,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而定,本人没有自主权,婚姻多属买卖性质。婚姻过程一般为择亲、提亲、订亲、商话、嫁娶、婚礼等程序。

旧时,男女自 13 岁起,父母便托人给儿女挑选对象,了解对方家庭根本(一般往上推三辈祖宗亲路,有无狐臭者、外地人、吹鼓手、轿夫和拉驴公子等),门风(一般指一家人为人处世情况,若外界影响不好,称其人气不正)、光景(主指钱、粮、家产)、人品(泛指一家人的品格,主指所择对象的品貌)、八字(指所择对象出生年、月、日、时是否“犯月”相克,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说法)等情况。另外,还讲究妗子不做婆,即使姨姨、姑姑做婆也不好,有“姨姨做婆,刀剪相磨”、“姑姑做婆,一世不和”之说。至于同族是决不可成婚的,因鲜有近亲成亲。再加上陕北各各族杂居共处,使陕北人种优化,所以陕北人大多身高强健,仪表俊美。若门当户对,即约请一合适的中间人(即媒人)说合提亲。期间,男女均不知其中缘由,更不曾会面。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即使女方家长相中的,也是通过媒人示意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此时,媒人扮演主角,对方家长领会来意后,通过亲戚朋友侧面了解其根本、门风、光景、人品、八字等情况,视其合适与否,拿出主意,通过媒人传话,媒人发现是小妨碍,必用三寸不烂之舌来说合。经媒人说合,双方家长认可,选吉日(一般为双月双日)举行订亲仪式。一般县北在男方家举行,县南在女方家举行,由男方拿出烟酒喝订亲酒,后媒人根据提前与双方家长分别议定的钱物而宣布“彩礼”及订亲衣物,并由男方家长把钱物一一交予媒人,再由媒人交予女方家长。女方也通过媒人送男方(即新女婿)鞋袜及裤带,民间称鞋为“稳根鞋”,裤带为“长命带”,以示婚姻关系能稳固、长久。男女双方到结婚年龄,男方准备结婚迎亲,由媒人传话,在结婚前几个月与双方家长商定婚嫁日期、新娘衣物及迎亲仪式等事宜,后双方均按协议筹备婚嫁之需。

嫁娶在民间,男家称“引(迎)媳妇”,女家称“出嫁女”。旧时,办喜事一般为三天。第一天,亲朋好友前来贺喜或帮忙,称“聚客”。由聘请的总管莅位主持,安排相伙(村里或来客中的亲友)干帮厨、待客等杂务。当晚吹手动乐,喜事开始。次日早饭后迎亲队伍准备出发。迎亲队伍一般由七人组成,其中有一名迎人妇女(或婶娘、或嫂子),俗称迎人婆姨。(民间讲究“姑不迎,姨不送”)。迎亲队伍中必须有一名懂礼节及能说会道的领头人,若遇女方出难题,能善于应付,巧于化解,出发前要准备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饰银器、大馍(10个)、猪肉(1块)、离母糕(2卷)、清油(半瓶)、筷子、白面(1小包),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一切齐备,鸣炮三声出发,吹鼓手在前奏乐,迎人婆姨居中,其余人畜随后。若逢庙宇、村庄须鸣号、吹乐而过;过河、过崾崄也得吹长号(俗称“张号”)。

事前,女家也按协议准备,办嫁妆,备酒饭,约亲朋,组织送人队伍(一般由8人组成,其中有2名妇女陪送,俗称“送人婆姨”)。“迎人的”一到,女家院内设一桌案,摆上烟酒,由管事人向迎亲领头人敬酒三杯,以示欢迎,迎亲领头人将所带之物一一摆于桌案交待,谓之“表礼”。饭后,女方家总管向迎亲领头人交待陪嫁之物,添坠箱钱、揣怀钱、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退回。一切就绪,准备起程。新娘换上嫁妆,蒙上“盖头”(用红花被面或红绸子挽结成的)上轿,迎送婆姨抢着上马,长号一鸣,吹手先行。迎送队伍以迎人婆姨为先,新娘居中,送人婆姨在后,有序而行。此时,唢呐声声入耳,摇摇摆摆、浩浩荡荡出村。若遇好事者,可摆烟酒于路旁,迎送队伍必须停止前进,吹手就地吹奏三曲,三起三落,方才放行。途中,若有两家迎送队伍同向而遇,则有“抢路”之俗。抢路时,一般双方领头人为免纷争,经协商,往往让先者用圪针条耱路,示意为后行者的新路;若相向而遇,双方新娘应互换裤带或针线包,都用圪针条耱出新路而行。进村时,速度须放慢。吹手大显身手,或吹“得胜令”,或吹“将军令”、“大摆队”等乐曲。村人围观,热闹非凡。此时,公公婆婆入洞房,夹起枕头走一圈,俗称“抱孙子”,家人应遮盖碾、磨,怕青龙白虎“冲喜”。一切就绪,专候新人进门。

迎送队伍进门后,分设专房招待,新娘需“送人的”领头人扶下马(或轿),由新郎揭“盖头”,两人一前一后踩着红毡走向洞房(俗称“帐房窑”)。在此之前,吹手须进去张号,叫“冲帐”。随即有一人手端一碗麦叶、小钱、五谷边撒边唱,谓之“撒帐”。新人入洞房后,由一小孩端水让新娘洗脸,新娘得给少许钱,以示酬谢。新娘上炕,将席四角已压之物(有针线、核桃、红枣、钱币等)收存起来,谓之“踩四角”,后静坐前炕。随后,“送人的”坐席(吃“八碗”)。新郎要敬酒施礼,送亲领头人应以钱相报,民间称之谓“折席口”。

饭后举行上头仪式。由姐(夫)或姑(夫)主持,让新人背靠背坐于水桶上,将二人头发拢在一起,边梳边唱:一木梳青丝云遮月,二木梳两人喜结缘。三木梳夫妇常和气,四木梳四季保平安。新女婿好像杨宗保,新媳妇好像穆桂英。荞麦根儿,玉米芯儿,一个看见一个亲。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子戴顶子;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炕跑。天作良缘配好的,夫妻恩爱一辈子。随即,将红枣,核桃从新人头部倒下,夫妻二人争抢捡入自己衣兜。接着,主持人还要将新娘头盘成髽髻,意为结发夫妻能白头到老。随后,姐夫、姑夫老姑夫以及结拜兄弟还要闹房(俗称“骚房”)即让两个新人当众做出各种亲热动作。客人出节目,新人表演,令观者捧腹大笑。闹房毕,婆母由窗口向里撂儿女馍,盼望早日抱孙子。此晚“帐房”(洞房)灯光应彻夜不熄。

第二天清晨,小两口要吃儿女扁食,饭后举行“拜人”仪式和“亮箱”及见婆婆仪式。是日,男家发客,新娘回门,新郎带认亲礼品同去。翌日,小两口又由岳父母送回,谓之“送回面”。八日后,新娘需到娘家住七天再归,曰“对七对八”。

订婚习俗吧,它主要包括四个程序:见面、看屋、吃订婚宴、扯衣服

说到订婚就要说媒人,通常是求婚之家先请媒人到家里招待一番,说明求婚之意让媒人去提亲,也就是“六礼”中的“纳采”。于是媒人奔走双方,发挥媒介作用。男女双方要是认识并且是自由恋爱,那么媒人就只需直接去女方家提亲,为彩礼而两头跑,虽然订婚的程序不能少但可以一次性完成;双方要是不认识,媒人就要充当介绍人为青年男女牵线搭桥。

(见面)经媒人介绍同意联姻,见面时,男方要简单的招待,双方主要亲戚要参加,参与意见。谈话后,两人要互赠礼品,一般是男的给女的一身衣服,女的给男的礼品稍轻。如对方收礼,就表示同意,否则就是没有看上

(看屋)看屋就是女方在其主要亲戚的陪同下到男方家里去看看他们的生活环境的习俗。看屋时男方要设象样的宴席,要给女方比见面时更重的礼物,至少是一身好的衣料,要让女方的亲戚宽心。

(吃订婚宴)这是订婚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是认女婿、认媳妇,男方给女方家一定数量的聘礼,给聘礼这一礼节就是“六礼”中的“纳徵”。因为去的都是双方最主要的亲戚,人数比较少,所以男方一般都会在县城里边订两三桌饭,盛情款待女方亲戚。订婚之后,男女双方都要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婚姻之事就不可轻易言废。当然女方亲戚也是要给新女婿礼物的,不过会轻很多。

(扯衣服)吃过订婚宴,男方及其父母、媒人、女方及其父母等一伙人要到街上去为女方扯衣服即买衣服,一般是四身衣服。

接下来就是择吉了,在“六礼”中叫“请期”,即选择吉日良辰结婚,男方欲娶,经媒人说通女方后,请人推算吉期。

最后就是结婚,也叫嫁娶,就是“六礼”中的“亲迎是整个婚姻礼俗中最隆重、最热闹,也是最繁缛琐细的一个环节。

(迎亲准备)布置新房;请执事,即请主持婚礼仪式的人;请礼笔,即请收礼先生,于前一日书写喜联,有大门的也有洞房门的,结婚之日写收礼品名单;请宾相,即年龄与新郎相当,关系好,且家庭条件好所谓有福的已婚者五六人,任务是陪伴新郎去女方家接新娘,女家要请送女的;请厨师;请乡奉,即村里帮忙的;请龟子,即民间乐队;赁花车等等。

(迎亲)先是新郎在宾相的陪伴下一大早坐着花车队去接新娘,装扮得花俏的小轿车、大轿车一溜一串的,车一进新娘家所在的村子就要鞭炮齐鸣,村里的那些小孩就追着花车跑,嘴里还不停地喊着“新郎来了!新郎来了!”新娘这时候早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坐在炕上等着新郎官来迎娶。新郎一下车就要把带来的肉、点心、酒、烟、莲藕等送给岳父岳母,陪新郎一起来的除了那些宾相还有一个“逮鸡娃”,手里提着一只脖子上绑了红绸子的鸡,据说是为了把新娘的魂引回去。新郎等一伙人进入女方家后就开始吃饭,入宴席。席中新娘要给长辈看酒,当然是有红包的了,舅母要给新郎官披红。吃得差不多了,那些送女的就会给新郎官脸上抹红,真是说的简单做起来难,一群女的争先恐后的跑到新郎官旁边可压根就抹不上,因为还有一群宾相在那里逝死为新郎官挡着,女的杂说都不如男的劲大,可是今天不一样,不管怎样新郎官脸上都会被抹上点红,就算是一开始没抹到最后也要乖乖地让人家抹,应该是吉祥吧。闹够了,那些宾相就该去抬家具了,也就是新娘的嫁妆,家具已经上车了,就等着新郎也抱着新娘子上车,新郎要想抱新娘上车还要给岳母八百到一千之间的离娘钱,好不容易抱上车了,可新娘子还没穿鞋呢,舅妈、姑妈会帮着一人穿一只,但一只鞋子也要五十块。这下新娘子总算接到了,花车也可以鸣炮走了。但有时村里的人还会在路中间拉上一根红线要喜糖的。

娶媳妇的轿到男方家村口时,锣鼓声、鞭炮声、乐队声就震开了天,看热闹的人也是一个紧挨着一个,被亲朋好友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阿婆”(新郎的父亲)还有帅气的“阿公”(新郎的母亲)就会扭着秧歌到村口来接媳妇,他们今天是被人故意打扮成反面角色的,图个热闹。车到男方家后,“阿公”手持用干草捆的火把,围着轿车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一是冲去路途上的邪气,二是喻义人丁旺盛,延续烟火。边上还有人撒核桃和枣,此时新郎对着轿门或鞠躬,或作揖,新娘就是不下轿,新娘再三扭捏,最后还是敌不过男方壮汉的生拉硬扯,不过新娘下轿也是有踏封的,一只脚一百块,才会被新郎用被面子拉到大门口。宾相早已在门口挤成一摊了,不给手帕就不让进门,女方家总是手帕给了不少,还要挤得满头大汗,新娘才会被新郎抱着冲进去,挤门的时候新郎是要一直抱着新娘挤的,忌讳新娘的脚挨地,看来这新郎也不好当呀。

大门挤了,洞房门就好进多了。女方家的亲戚就开始吃早上饭,吃饭的时候要给新房挂门帘。吃完饭给新娘端合盘,,一般是一件衣服和一条项链,其余的针、手帕、杯子、提包等都是给送女的,剩下的馍要压床。新郎的父母还要端着酒、干果、水果等到歇家就是供女方亲戚休息的地方去看新亲。

首先是订婚,订婚习俗一般是有两家家长协商决定的:

聘礼有订婚戒指、礼金(也叫订婚钱)、两个红包袱、两条红腰带、衣服至少两套(要有棉袄,俗话说婆婆的袄传到老),女方家要给男方准备一双新鞋(叫丈人鞋)。

根据个人经济条件的不同,定金通常有10001~~100000元不等。

小六样包括:六斤肉(一刀切的)、六条带麟的鱼(黄花鱼)、六瓶酒、六斤糖(六盒也可以)、六扎粉丝(用红线扎起来)、六斤点心(六盒也可)。

以上的每样(肉除外,俗话说闺女是娘身上的肉,是舍不得给别人的)一般女方家都会返还给男方家一些,每种两份或四份。

首饰根据个人喜好,最好事前由新娘选好。

棉袄里和面按理说是穿不着的,但是有有理有面的讲究就拿来压箱底吧。

红包袱和红腰带各2个。

订婚的日子到了,新郎和父母带着聘礼到新娘家,新娘家应准备茶,点心,水果或干果,来招待。订婚当天最好找一位第三者来主持,最好是有过经验的,善言语的人,来调节气氛。当天一般在中午以前男方家要到达女方家,大家聊聊天,这时新娘和新郎就要改口叫爸妈了,给对方父母敬茶,改口,这时家长准备了红包,也是改口费,分别送给你,视经济情况,有600-2000元不等。

新娘家事前应该去订一家档次和环境比较好的酒店,请男方吃饭。饭后男方家的人应该在日落前返回自己的家。

男方在离开女方家时,女方应该将男方送来的小六样,每样回给男方2份,除了肉以外。还要给男方回一定的定金。

在双方父母选定良辰吉日后,结婚的序幕就该拉开了。

结婚一整天的情况可以分为三部分,娶新娘,待宾朋,闹洞房。

娶新娘

一大早迎亲的车队已经在门外等候(一般迎亲的车队车辆数目为单数且有一辆装扮漂亮的花车,只等打扮帅气的新郎及随行人员上车,就可以直奔新娘家而去了。出发时间一般在6,7点左右,就是一大早了,出发前须放爆竹一响,一是图个吉利,二有告知公众的意思(迎亲队伍已出发)。到新娘家村口放爆竹一响,意为(迎亲队伍已到),这时,新娘的亲戚朋友就会大门紧闭,二门不开,等着要份子。车队到新娘家门口再放爆竹一响,便开始想办法开门了,说笑话的,叫丈母娘开门的,给份子的,乱作一团,一会儿大门开了,但是新娘的房门还没有开,还得去给份子,说好话。打打闹闹的叫开门的好不热闹。另一边新娘家里准备的简单的早饭已经开始了,迎亲的人吃几个小菜,喝几口小酒,就等着开了门新娘上花车。通常新娘是被新郎抱上车的,当然也有走着上车的,有的地方可能有新娘从出门到进门脚不着地的说法。到这里,新娘已经接到,只剩下回家进门了,车队回到新郎家门口,就开始热闹了,爆竹声大作,门口看热闹的人围的到处都是,新娘一般不会轻易下车,要份子,而且可能还是大份子500块,1000块的那种。这时新郎的朋友们,早已准备好,有堵着大门不让进的,有嬉皮笑脸等着脱新郎鞋子的,还有等着撒礼花的。新娘在下车后,门口会生一个小火堆,新娘要从上面跳过去(过火),寓意为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现在的女孩子都很聪明,等火小了,甚至没火了,才往过跳,更有甚者,新郎直接就抱着过去了。直到新娘坐到新房的床上,OK,迎亲结束。待宾朋

按照当地的习俗,新娘家的亲朋好友都要到新郎家来吃酒席,所以,迎亲完后,一会儿就要去接亲家了,一般新郎肯定是要去的。小轿车也换成了大巴,通常新娘的陪嫁品里比较贵重的或者不好拿的都会提前拿到新郎家里(比如洗衣机等等),等到结婚那天都是空纸箱子,在关中基本上结婚的家具都是新郎家买,而电器都是新娘家买。您肯定很好奇,空纸箱拿着有什么用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习俗了,关中八怪中有一怪是手帕头上带,长久以来,老祖先留下了"耍手帕"的习俗,就是接娘家人的车来了后,都会有嫁妆(包括空纸箱子),大家都会去"抢",然后等中午吃酒席前,娘家人就会用手帕来赎回。其间,不乏能说之人,可以在喜庆之余,一饱耳福。这个不太好说只能到现场去感受气氛。开饭前新娘子会换装,并且会上厕所(其实就是去转一下),回来的时候一般都会经过一道门,这时,新郎的弟弟(不是亲弟弟也可以,其他朋友也可以)就会拿一把筷子撒在地上,让新娘捡,这叫"勤快",捡完筷子要翻盘子,在一个大盘子里扣着3个碗,一个里面是馒头(寓意:一辈子不缺吃),一个里面是肉(寓意:一辈子能吃上好的),一个里面是钱(寓意:一辈子不缺钱花),一些捣蛋的就在碗底抹点儿油,用手肯定是翻不起来,太滑了,当然,这也不算什么,女孩子都有卡子,用卡子挑一下就翻起来了,然后就是吃饭,敬酒。送客。

闹洞房

基本上从太阳落山就可以开始,其实也没什么,大家来看看新房,说说笑笑,年轻人多了就热闹,各种花招也层出不穷。

由于习俗不同,各个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老百姓,更是以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情演绎着他们民俗文化。

   我们且来看看这陕北人民的婚嫁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在旧时特别讲究门当户对,多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定。婚嫁仪式城乡大同小异,略有区别。

   儿女婚事,一般先由父母托媒提亲,经双方家长调查(诸如年龄、品行、门风等)同意后,即择日定亲。定亲一般由男方送女方家4色水礼(烟、酒、肉、糕点之类)、首饰、布料、粮食、衣物和彩礼,女方也给未婚夫馈赠鞋、帽或衣服等作为双方定婚之礼。

  双方同意定婚后,便是择日迎亲结婚,结婚为新婚夫妇一生最为隆重的仪式。

   结婚迎亲由迎人婆姨1—2人,男子数人组成(去时为单数,回来时与新娘合为双数),同时携带“离母糕”、“大馍馍”以及新娘上轿衣服、首饰品并抬花轿(没有花轿则骑毛驴)。还有锁呐鼓乐队,大吹大擂,去新娘家迎亲。届时新娘家备以丰盛酒席和佳肴款待迎亲宾朋。然后,女方家也同样约请本族和亲戚中妇女3至5人,男子7、8人组成送亲队伍,并携带陪送嫁妆前往送人。

   新娘坐轿或骑毛驴,均应面戴红纱巾,也叫“盖头”,一路上鼓乐高奏,路人争睹,热闹异常。 在新娘迎回进入洞房之前,婆媳之间互赠见面礼,生活特别富裕者互赠手镯、戒指、耳环等,一般平民则赠内衣、兜肚、针簪等。新娘、新郎进入洞房后,在旧时还有“踩四角”、“揩脸”、“上头(结发)”、“吃儿女扁食(意为多儿多女)”等风俗。而后设宴招待送人亲戚和前来祝贺婚礼的所有宾朋。

   入夜,则是闹洞房,由同辈年轻男女与新郎、新娘逗趣取乐,闹房内容,花样翻新,丰富多彩,兼大欢喜。闹房结束,新郎、新娘共进晚餐。最后是“送儿女馍馍”。旧时由婆母身着山羊皮袄,一手持擀面杖,一手以升子端馍头7个。用擀杖戳破洞房窗户纸,将馍投入洞房,并念念有词曰:“手里端个升子,来年抱个孙子,拦门敲一棍,孙子一大群”。以此祈求五男二女,后继兴旺。然后夫妻“收四角(床铺四角置放的红枣、核桃、银针、红线)”,同榻就寝。

   次日晨起,新娘梳洗打扮,谓之“开脸”。早餐后,新郎新娘出洞房举行礼拜。先拜祖先,次拜高堂,夫妻相拜,再拜媒人及所有亲朋来宾之长者,谓之“见大小”。凡受礼者均馈赠礼钱,置于盘中,由新郎端至洞房门口,新娘从盘中抓一把钱,谓之“抓拜礼”,所抓之钱属新娘之私房钱。礼拜后,开午宴,新郎新娘逐席斟酒礼拜,谓之“拜席口”。饭后亲戚宾客分别各自返回,至此,迎亲结束。

    次日,新娘陪同新郎回娘家,谓之“回门”。新郎回门期间,新娘家户内近亲分别宴请女婿客(新郎),新郎首次回门,宴请就餐均坐上席,不分老少长幼都应予新女婿敬酒(但下次再去岳父家则无此俗)。新郎新娘返回时,新娘父母同行而去,叫作“看回门”。双方父母,互称亲家,同桌而坐,频频举杯,促膝谈心,甚是融洽。至此婚礼仪式全部告毕。

渭南位于陕西中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对于婚嫁习俗,陕西有着不一样的独特风俗礼仪。想知道陕西结婚习俗中渭南地区的风俗习惯是怎样的吗?下面跟随国花瓷西凤酒一起看看陕西渭南的结婚风俗吧!

花馍当贺礼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陕西花馍又被称为礼馍、面花,是陕西一种纯朴的民间艺术形式,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一带。作为面塑艺术的代表之一,花馍的花饰以花鸟鱼虫、蝴蝶、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丰富内容。花馍也是陕西渭南地区人们办喜事时最重要的贺礼。不过,这馍可是只能看不能吃。

在婚礼筵席上,主人家还要给客人送来自家做的各式各样的花馍,花样有上百种之多,一般能想到的就能做到,并不拘泥于形式。在婚宴上,造型繁多的花馍甚至多达20多种,而且制作精细考究,表现出丰富和诙谐的想象力。

面花绑在柱子上

绑在红柱子上的面花是渭南华县的一大婚礼习俗,俗称“高馍盘”。“高馍盘”是竖立在婚礼喜堂两侧的面花柱,通常由婚主的嫡系亲属提供。面花柱的柱芯用竿箔围成,柱面用红纸裹就,柱面上插红筷子缠红线,分9至11层绑好各式各样的面花。

新娘子要挂老虎

在渭南华县结婚风俗中有一项重要的讲究,叫新娘子挂老虎。一般佩戴在新娘的肩膀上,这对老虎一个是象征着驱邪,意思是娶媳妇的路上把不吉利的全部消除,另一个寓意新媳妇欢腾如虎,进家以后健健康康。

迎新前,男方的舅舅家要蒸一对老虎馍(馒头),用红头绳拴在一直,新娘一到,就把老虎馍挂在她的脖子上,进门后取下,由新郎新娘分吃,表示两人同欢。公老虎馍额头上印“王”字;母老虎馍额头上印一对飞鸟。老虎脖子前还有一只小老虎,意为祝愿新人早得贵子。

陕西延安结婚习俗

一、择亲

那时,男女自13岁起,父母便托人给儿女挑选对象,了解对方家庭根本(一般往上推三辈祖宗亲路,有无狐臭者、外地人、吹鼓手、轿夫和拉驴公子等),门风(一般指一家人为人处世情况,若外界影响不好,称其人气不正)、光景(主指钱、粮、家产)、人品(泛指一家人的品格,主指所择对象的品貌)、八字(指所择对象出生年、月、日、时是否“犯月”相克)等情况。门当户对,即约请一合适的中间人(即媒人)说合提亲。期间,男女均不知其中缘由,更不曾会面。现在不同了,男女青年自由恋爱,谁也不乐意搞这种名堂,少数思想落后的家长也只能背着人搞。

 

二、提亲

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即使女方家长相中的,也是通过媒人示意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此时,媒人扮演主角,对方家长领会来意后,通过亲戚朋友侧面了解其根本、门风、光景、人品、八字等情况,视其合适与否,拿出主意,通过媒人传话,媒人发现是小妨碍,必用三寸不烂之舌来说合。

 

三、定亲

经媒人说合,双方家长认可,选吉日(一般为双月双日)举行订亲仪式。一般县北在男方家举行,县南在女方家举行,由男方拿出烟酒喝订亲酒,后媒人根据提前与双方家长分别议定的钱物而宣布“彩礼”及订亲衣物,并由男方家长把钱物一一交予媒人,再由媒人交予女方家长。女方也通过媒人送男方(即新女婿)鞋袜及裤带,民间称鞋为“稳根鞋”,裤带为“长命带”,以示婚姻关系能稳固、长久。

 

四、商话

若男女双方到结婚年龄,男方准备结婚迎亲,由媒人传话,在结婚前几个月与双方家长商定婚嫁日期、新娘衣物及迎亲仪式等事宜,后双方均按协议筹备婚嫁之需。年老的延安农民,有很大一部分人相信迷信,崇敬鬼神。对于何时迎亲嫁娶,必定要请阴阳先生看生辰八字,先利月吉日。比如“鸡三月,猪九月,兔子怕的四五月”;“蛇蟠兔,猴赶猪,两头黑年不迎亲”等等。其实,这只是人们根据生肖属相推算,臆想出来一种约束自己行为的模式,并没有科学依据。他们定好了吉日时辰,由男方家给女方家下庚贴,打课庄(把写好的庚贴放在为新娘准备好的衣裤里边),连同彩礼一道送给女方。这就是说:姑娘该出嫁了!

吉日前三天,新娘挨户拜族里长者,为长者斟酒,亲朋共饮。新郎的父亲为儿子加冠。次日,用红纸写明“乳名××,今值弱冠,更为官名”,贴在门首,表示成人。同时,女家开始收房头,摆席请娘舅,请户族人。这时,待嫁的姑娘早已藏入深闺,不再抛头露面,终日跟母亲学礼仪,做针钱,叙谈母女情份。姑娘心里像有只小兔子似地突突地跳个不停,忐忑不安地等候吉日佳时,上轿起程,可直到要上轿的时候,却又要大声啼哭,以示对父母的恩恋。

五、嫁娶

嫁娶在民间,男家称“引(迎)媳妇”,女家称“出嫁女”。旧时,办喜事一般为三天。第一天,亲朋好友前来贺喜或帮忙,称“聚客”。由聘请的总管莅位主持,安排相伙(村里或来客中的亲友)干帮厨、待客等杂务。当晚吹手动乐,喜事开始。次日早饭后迎亲队伍准备出发。迎亲队伍一般由七人组成,其中有一名迎人妇女(或婶娘、或嫂子),俗称迎人婆姨。(民间讲究“姑不迎,姨不送。”)。迎亲队伍中必须有一名懂礼节及能说会道的领头人,若遇女方出难题,能善于应付,巧于化解,出发前要准备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饰银器,大馍(10个)、猪肉(1块)、离母糕(2卷)、清油(半瓶)、筷子、白面(1小包),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一切齐备,鸣炮三声出发,吹鼓手在前奏乐,迎人婆姨居中,其余人畜随后。若逢庙宇、村庄须鸣号、吹乐而过;过河、过崾崄也得吹号(俗称“张号”)。

事前,女家也按协议准备,办嫁妆,备酒饭,约亲朋,组织送人队伍(一般由8人组成,其中有2名妇女陪送,俗称“送人婆姨”)“迎人的”一到,女家院内设一桌案,摆上烟酒,由管事人向迎亲领头人敬酒三杯,以示欢迎,迎亲领头人将所带之物一一摆于桌案交待,谓之“表礼”。饭后,女方家总管向迎亲领头人交待陪嫁之物,添坠箱钱、揣怀钱、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退回。一切就绪,准备起程。新娘换上嫁妆,蒙上“盖头”(用红花被面或红绸子挽结成的)上轿,迎送婆姨抢着上马,长号一鸣,吹手先行。迎送队伍以迎人婆姨为先,新娘居中,送人婆姨在后,有序而行。此时,唢呐声声入耳,摇摇摆摆、浩浩荡荡出村。若遇好事者,可摆烟酒于路旁,迎送队伍必须停止前进,吹手就地吹奏三曲,三起三落,方才放行。

 

途中,若有两家迎送队伍同向而遇,则有“抢路”之俗。抢路时,一般双方领头人为免纷争,经协商,往往让先者用圪针条耱路,示意为后行者的新路;若相向而遇,双方新娘应互换裤带或针线包,都用圪针条耱出新路而行。进村时,速度须放慢。吹手大显身手,或吹“得胜令”,或吹“将军令”、“大摆队”等乐曲。村人围观,热闹非凡。此时,公公婆婆入洞房,夹起枕头走一圈,俗称“抱孙子”,家人应遮盖碾、磨,怕青龙白虎“冲喜”。一切就绪,专候新人进门。

迎送队伍进门后,分设专房招待,新娘需“送人的”领头人扶下马(或轿),由新郎揭“盖头”,两人一前一后踩着红毡走向洞房(俗称“帐房窑”)。在此之前,吹手须进去张号,叫“冲帐”。随即有一人手端一碗麦叶、小钱、五谷边撒边唱,谓之“撒帐”。新人入洞房后,由一小孩端水让新娘洗脸,新娘得给少许钱,以示酬谢。新娘上炕,将席四角已压之物(有针线、核桃、红枣、钱币等)收存起来,谓之“踩四角”,后静坐前炕。随后,“送人的”坐席(吃“八碗”)。新郎要敬酒施礼,送亲领头人应以钱相报,民间称之谓“折席口”。

 

饭后举行上头仪式。由姐(夫)或姑(夫)主持,让新人背靠背坐于水桶上,将二人头发拢在一起,边梳边唱:一木梳青丝云遮月,二木梳两人喜结缘。三木梳夫妇常和气,四木梳四季保平安。新女婿好像杨宗保,新媳妇好像穆桂英。荞麦根儿,玉米芯儿,一个看见一个亲。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子戴顶子;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炕跑。天作良缘配好的,夫妻恩爱一辈子。随即,将红枣,核桃从新人头部倒下,夫妻二人争抢捡入自己衣兜。接着,主持人还要将新娘头盘成髽髻,意为结发夫妻能白头到老。随后,姐夫、姑夫老姑夫以及结拜兄弟还要闹房(俗称“骚房”)即让两个新人当众做出各种亲热动作。客人出节目,新人表演,令观者捧腹大笑。闹房毕,婆母由窗口向里撂儿女馍,盼望早日抱孙子。此晚“帐房”(洞房)灯光应彻夜不熄。

第二天清晨,小两口要吃儿女扁食,饭后举行“拜人”仪式和“亮箱”及见婆婆仪式。是日,男家发客,新娘回门,新郎带认亲礼品同去。翌日,小两口又由岳父母送回,谓之“送回面”。八日后,新娘需到娘家住七天再归,曰“对七对八”。

 

以上就是延安地区比较传统的婚嫁习俗,大部分地区都是根据这五大项程序来进行嫁娶仪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7875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7
下一篇2023-09-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