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简单:刘邦很出色,并不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混吃混喝的中年人。
现存刘邦的文学作品就两首,我相信他一生不只做了这两首,但不管什么原因反正是留下来两首:
《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怎么看都是一个有志之人。汉高祖刘邦在家中排行第四,汉高祖生卒年代在公元前256或者247到公元前195年,少时也是识文断字的人,曾经仰慕信陵君魏无忌赶往投奔,结果信陵君已死,投靠无门。
我们知道敢于去投靠魏无忌的人,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那么刘邦既然敢于如此行为,就不是一般人,能在古代长距离行走江湖的人,都不是等闲之人,一边要防狼虫虎豹,一边更要防恶人强盗,据说他那时候才十三四岁。
从这个角度来说,魏无忌死亡的时间比较翔实为公元前243年,那么最理想的时间也就是243+13=256年,所以我比较倾向于刘邦是公元前256年左右出生的,如果是247年,那么他就只能四岁就想去见魏无忌了。这有点荒唐。
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太子刘盈的生卒年分公元前210年到公元前188年,据说他的亲姐姐比他大六七岁,也就是说鲁元公主的出生年份大约在公元前217年左右。
256-217=39(岁),另外也不一定就是结婚了就生育了,所以刘邦和吕雉结婚的年纪大约就在38岁左右。这在古代是比较大的年龄了。而吕雉的年龄就算是二八年龄,他们也相差22岁左右,可以想见刘邦和吕公基本是同辈的人。
可是史书上记载吕后的生卒年份是很清晰的公元前241年到公元前180年,一共六十二年春秋。那么吕后嫁刘邦的年龄我们看一下和鲁元公主的时间差,241-217=24岁,刘邦和吕后的年龄差15岁左右。所以下面我们来归纳:
一、 假如吕后16岁嫁人,那么刘邦正好是30岁,可以说他们彼此也是最好年龄的相遇,并不违和;
二、刘邦长得漂亮,有正式工作,这点很难得,亭长也是官吏啊,正好管着一方的小治安,秦末因为战争和劳役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三、刘邦是豪侠,投奔信陵君不成,但和张耳和陈余等名士有交情,不是一般人;
四、刘邦人情练达,黑白通吃,在沛县有很高的声望,不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衙门里的官差都对他推崇备至;
五、刘邦谈吐不俗,曾游历过很多地方,比如秦都,有明星气质,所以从者众;
六、吕公来沛县是躲祸来的,所以有求于刘邦这样的人,而这个祸很可能就是吕雉的原因;
七、吕公虽然有人说是吕不韦的侄孙又或者说是姜尚的后代,但谁家往上找不是出自帝王或者名人之家呢?这个做不得数的。此时的吕公很可能是从事商业或者教书之类的营生,并不比刘邦高贵到哪里去;
八、《史记》虽然是尊重史实,但也有很多为尊者讳的地方,这里也就有太史公的春秋笔法,抬高了吕家或者刘家就是正确的事情,所以那些相面啊,县令家求亲啊,神话的都做不得数的,那是政治需要;
九、吕雉如果是24岁结婚,那么就更不要讲这些了,能找到刘邦就是烧高香了;
十、不得不说,吕公有眼光,知道变通,吕后应该是个乖乖女,在结婚的年纪能听父母的话,这就是孝,但归根结底刘邦没那么不堪,至少比那个屠户樊哙要斯文多了,有地位多了,但是吕雉的妹妹吕媭还不是嫁给了樊哙这个杀狗的?
在我们这个大龄剩女繁多的年代,将心比心,像刘邦这样的好对象,真的不多,可遇不可求,而反过来,刘邦这样的人能找到吕雉这样知书达理的媳妇也真不容易,否则那个甘愿为刘邦生下私生子的曹氏一直也没进得了刘家门,孩子都肯生了,哪里是看不起刘季?只能说是刘邦的虚荣心在作怪!看看刘邦称帝后回家乡去显摆,就知道刘邦其实跟我们老百姓一样:要面!
西汉建国初年,全国人口更是只有一千万。一千万人看似很多,可分布在广袤的中国大陆上,便显得有些人口稀疏了。
所以刘邦一直很发愁如何提高人口,毕竟秦朝那会可是有三千万人口,足足比汉朝多了三倍。
刘邦深思熟虑了许久,最终决定让百姓们休养生息,为了促进人口的快速增长,刘邦颁布了一个十分搞笑奇葩的法律,那便是单身要收税。古代可不像现在法定结婚年龄在二十以上,古代女子一般十五岁左右都出嫁了。
因此刘邦规定,朝廷每年都会进行人口普查,若是发现有谁到了十五岁之上还没有结婚,那朝廷每年就会去找他(她)收取120钱的赋税,这便是所谓的单身税。
这120钱对于富绅或者是家中有些余粮的倒不算什么,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平民而言,还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甚至足以让一个三口之家生活数个星期。
可能有人会觉得,只是数个星期的生活费也不算什么,但实则不然,古代的穷人是穷到了极致的那种,饿死人都很正常,他们往往都是过一日算一日,吃一顿算一顿,指不定明天就没有钱吃饭了,所以120钱很多家庭一时都凑不出来。
为了不交这些赋税,大量的穷人开始让自己的子女出嫁或娶妻,很快,夫妻多了,出生率自然提高了,再加上西汉初年已经相对稳定,所以孩子们也大多能茁壮成长。就这样,几十年内,汉朝人口飞速增长,到最后变成了四千万,超过了秦朝时期的人口,而人口的增长也有太多好处,最显而易见的便是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力的增加,而生产力提高之后,自然会带动经济的发展。
第一个转折点:刘邦38岁才做亭长,结婚也差不多这个年龄,应该是之前几年,因为老丈人吕公有钱而且和县令是好友,不然估计刘邦连亭长都机会做,刘邦虽然三十多岁还在混日子,但是他找了个小有钱的老婆。史书都记载吕公是因为刘邦相貌不凡才把女儿嫁给这个一无所有的老混混,不过很可能是主动的刘邦努力获取了吕公的好感,见过世面的吕公自然也喜欢见过世面的刘邦,那个小地方见过世面的人可不多。这个是刘邦的基础,从此有点小钱有点小权力的刘邦整天跟沛县及周边喜欢吃喝的酒肉朋友混在一起,最后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感!
第二个转折点:出公务,押送服劳役的人去骊山干活,半路人跑一些,按照秦律,老刘死定了,所以老刘就把人都放了,带着不愿走的就躲到山里去了!按照当时的情况,刘邦出发的时候,他应该就估计到了要跑路的情况,但是不知为何他甘愿做了这个事情。没有详细资料,估计是在山里晃了几年,从后面的情况看,老刘跟沛县的酒肉朋友还有联系。然后就是陈胜吴广起义,地点就是现在的安徽宿州,跟沛县也就是江苏徐州相距不算远,沛县县令也想响应造反,然后老刘的酒肉朋友,萧何曹参就建议县令把本县流亡人员都叫回来加强实力准备造反。结果刘邦带人跑回来的时候,县令犹豫了,酒肉朋友杀了县令,认刘邦为领袖,刘邦这年48岁,要知道古人寿命当时并不是很长。
第三个转折点:造反也不是容易的,秦军也不是吃素的,造反也不是独门生意,竞争者很多啊,老刘带着一百多骑去投奔了项家,当时霸王项羽三十不到,兵强马壮,不过老刘做为一个五十岁左右的人了,自然为人处世比较圆滑,而且加上见过世面又多年混社会的经验,自身是平民出身,而造反又多是平民出身,项羽却是楚国贵族,自身又实力强大。于是乎,老刘的发展非常迅速,大量人才向老刘靠拢,老刘终于壮大了。
后面就不说了,老刘锲而不舍的和小伙伴们获得了天下,成为了汉民族的楷模,是为平民皇帝第一人啊。那年刘邦五十四岁。
总结刘邦的一生
第一步见过世面有了相反,拼来了老婆有了小钱,才有了很多朋友
第二步那是命,押送有人跑路是必然,出发前他就有数了,但是他命好啊,天下开始造反了
第三步跟了项羽家的大旗,借势发展,最终在朋友们的力捧下得了天下
所以,刘邦是一个坚持的人,完全无视自己的年龄啊,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发展。刘邦也是一个好演员,没有脸皮这一说,靠这个混到了四十多,讨了有钱老婆,打败了项羽。刘邦是一个天生的领袖,因为沛县那个地方居然爆发性的出了那么多人才,这个刘邦的领导能力是分不开的。
他的事迹教会了后人一件事,自身能力不强没关系,朋友多了好办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