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如何善巧引导他人亲近佛法?

佛弟子如何善巧引导他人亲近佛法?,第1张

不宜宣说有三种: 无信者前不说法, 未问不说自经历, 不说不符实际语。 ----- —华智仁波切(《自我教言》) “不宜宣说”,全知麦彭仁波切曾在《国王教言》的语言品中讲:说话时必须要有因时间、地点、人物的不同而该说不该说的界限,否则,不该说而说成了疯子一样,该说而不说成了哑巴一样,如果这样,要么事情办不成,要么生很多过失。这里明确地阐述了说话必须适度。在此华智仁波切说不宜宣说有三种。 “无信者前不说法”,就是对没有信心的人不宣讲佛法。因为若具信心,则上师所讲之法乃至一字一句,犹如食盐溶于清水一样,能很好地受用,像灵丹妙药一样,会调伏自相续中的很多烦恼,非常非常地不可思议!尤其当对法和对传法上师具足信心时,即便是一个表面上非常非常平常浅显的经典或修法都会觉得内外密意极深。“信为道源功德母”,如果一个人对佛法常常具足信心,他就会具足精进、忍辱、闻思等等很多功德,而五道十地的一切成就都来源于信心,这在《净土五经》、《净土教言》中都有详细的说明。反之,对无信者前说法会有很多相反的作用,如对密宗没信心的人前宣说密法,对大乘没信心的人前宣说大乘法等等,对方会因接受不了而生邪见或退失信心,在《华严经》中有类似的公案,菩萨戒中在这方面也有戒条。所以,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讲“佛法大海唯信能入”,《白莲花经》中说“没信心的人像焦芽败种”等等。若上师对弟子传法,若弟子没有信心,即使听了法,法也入不了心;法不入心,如病不服药,永远不能断除无明烦恼。在《百业经》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世尊还是罗汉调化众生时都是先观察因缘是否成熟,所调对象能否生信,这就自然而然显露出了这条规律。 “未问不说自经历”,别人没问你的经历时,你不要主动自我介绍,以防自吹自擂之讥嫌。尤其是密宗弟子,对别人偏要炫耀自己灌了什么什么顶,有什么什么甚深的见解,亲近过多少位上师等等学佛的经历,一边讲一边自以为了不起的,殊不知这样密乘戒已经犯的差不多了。 “不说不符实际语”,就是说话要老老实实,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说话之前要对自己的语言作一观察:这样说会不会骗上师?会不会骗众生?是否符合实际?否则,稍微有辩别能力的人,见你说的没有可靠性,失去了信任感,之后即使你再把三藏十二部的精华都说出来,他也再不会相信你了,你自己就谈不上去度化别人了。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学会善巧地使用语言,接引初学佛者。除了选择对象,应机而发,谛实而言外,我们还应在交流引导中学会《华严经》中所说的“恒顺众生”,比如先从对方的爱好一点点谈,再引导他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体悟出因果不虚、轮回痛苦等等一些道理,这样他就容易对佛法产生出深切的信心。 华智仁波切的这个教言是自利利他的甚深窍诀,如果能铭记于心中,用于行动,将对自他利益无量。 二、 以利他心摄持下而以温和的方式显示佛法的安乐之道,从而感化别人使之趋入佛道;即便因其前生没有种下这种因缘而收效不大,也可通过我们现在的发愿和回向,下辈子他也会有机会接触到佛法。 原文地址:令身边人趋入佛道可默默做的事作者:清净心把善业功德回向对方趋入佛道时,倘若对方过去生已与佛法有缘,只是这阵子暂时受到遮障的话,那么这样做的法便会产生很大的效益。在业障消除后,他很快就会接触到佛法。但若前生没有种下这种因缘的种子时,我们的做法便无法让他做太大的改变。不过由于我们现在的发愿和回向,下辈子他也会有机会接触到佛法。 很多人都苦于身边的人不信佛或这些人邪见很大,学佛环境违缘很大。因此在度化他们的过程中困难重重,难道这些人的真的是断了善根的人,无药可救了么?《经庄严论》里面说:所谓现在的一阐提,是暂时没有成佛的机会,时间比较漫长而已,犹如贫瘠的土地需要培育和播种,实际上最终还是有解脱的。 内道佛教的方法首重利他心,因此,通常它都以温和的方式向众生显示出安乐的道路是什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感化别人趋入佛道?曾经看到益西堪布一个故事对我启发很大: 修持普贤行愿,凡是受用大乘法的顺缘,都会任运地(自自然然地)摄集,种种能产生苦恼、能引发身心疾病等的恶因缘都能转为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对这一条,怎么生信解呢? 先看一个故事,看懂了故事,就会把问题解开。 有一位洪居士,与一位中学老师结婚,生了四个子女。丈夫的工资微薄,她要用这些钱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还要提供孩子们读书。二十年来,她没做过一件新衣服,中午几乎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可见生活很艰难。但她的善根深厚,一到时间,就去寺院拜佛。丈夫反对她去寺院,子女们也不喜欢母亲去寺院。她回答:“我活在世界上,唯一的寄托就是亲近佛陀。如果不让我亲近佛陀,我没办法活下去。”丈夫说:“那样的话,你干脆去寺院过日子!”她说:“要那样就好了。”洪居士每次去寺院之前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回到家里又要吵一顿。后来,寺院的住持知道她的状况,就对她说:“从现在起,你不要再来寺院了。没有转变家里丈夫和子女的心之前,不要来寺院。直到子女的口中能说出来:‘妈妈,今天是去寺院的日子,家里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寺院吧!’丈夫口里也能说出:‘所有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吧!’你再来寺院,在此之前,你就在家里好好地发愿尽责任。”后来,洪居士十年当中没有进过寺院的门。像观音菩萨的斋日、初一、初八、十五等等,本来是应去寺院的日子,她就独自在家中一个人发愿,她对佛说:“佛陀,今天是拜佛的日子,但我的责任还没尽完,所以去不了。我没有忘记佛的恩德,我在这里给佛顶礼。我为我的全家祝愿,祈求佛光恒时加被我的全家。”后来,从丈夫和子女的口中终于说出了这样的话:“您去寺院吧!”而且,丈夫和子女都变成了佛教徒。但她生活仍不富裕,想对寺院做些供养也很困难。有一年正月十五,她去汉城定法寺,见到一位信徒在佛像前供养了两袋大米。她当时心里一阵羞愧,她很想供养佛陀,又拿不出钱来买米。正当她无奈的时候,忽然冒出来一个想法:我可以在做早晚饭时省出一勺大米,把这些米积攒起来供养佛。从那天开始,她每天做饭都盛出一勺大米放在一个口袋里,接着就为家人一个个地祝愿。然后,每个月去一次寺院,把攒下来的米供养在佛像前。这时,出现了奇妙的事——从此再没有出现过因粮食而操心的事,丈夫的事业也很顺利,孩子们都上了大学,成家立业,过得都很幸福。以前,她对果位佛懂得尊敬、内心畏惧,但对身边的佛陀却不知道尊敬。实际上,她天天和被烦恼覆盖的活着的佛陀生活在一起,但她对每天一起生活的佛陀置之不顾。本来,自己具有绝对的、唯一的佛性,丈夫和孩子也同样如此,本来应当在相互尊敬中生活,但她却为了上寺院,轻视了身边的佛陀,忘掉了自己的责任。每一次上寺院,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让丈夫、孩子不高兴,这都是因为忘掉了佛性而生活的原因。其实,在佛教的传统里,早就有“看一切人都是佛,父母就是佛,丈夫、妻子就是佛,子女就是佛”的教诲,但一般人狭隘地理解了佛法,只把寺院中的佛像看成是佛,对身边的佛却非常轻视。实际上,这和佛陀的教诲相差十万八千里。寺院的住持和尚非常高明,一眼就看出她的偏差,叫她在家里尽心尽力地承事丈夫、孩子,好好地发善心为家人祝愿。后来,她以善愿的力量化解了家庭矛盾。她时时祝愿:“愿我的丈夫健康、子女健康,愿佛光加被我的家庭幸福……”对于家人有这样一份好心,能不感化他们吗?所以,他们最后都请求她去寺庙拜佛。从这里想到,我们修持普贤行愿,一个关键就是要把佛性作为人生的根本而生活,不这样的话,我们不但对自己轻视,对别人也轻视。这都是因为没有对佛性生起确信,才落到这般的生活道路中。我们能够有一切众生是佛的信念,普贤行愿就可以在上面建立起来,对于三世诸佛礼敬、称赞、供养,乃至随学、恒顺,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行为。 翻掌覆掌,转变只在一念间,有翻掌的愿望,就能让手掌朝上。恶人善人,转变也只在一念间,有向善的愿望,就能趋向良善。我非常希望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当自己遭受违缘时,应该转为道用;当别人遭受违缘时,应该观悲愍心,不要幸灾乐祸。梁武帝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据记载,他一生造了484座寺院。有一次他在逛街时,看见有个人在卖瓜,一个人来买时,他说什么也不卖;另一个人来买时,他很高兴地卖给他,钱不多也没关系。梁武帝见后大惑不解:“这两个人都与他素不相识,为什么态度有天壤之别呢?”于是去问国师志公禅师。志公禅师用宿命通一观察,原来那卖瓜人前世是死囚犯,当他要被处斩时,很多人都在旁边围观,那两个人也在场。第一个人认为:“这家伙罪有应得,活该!”第二个人却觉得他很可怜,对他产生同情心。以这个因缘,卖瓜人今生不把瓜卖给前者,而愿意卖给后者。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莫名其妙讨厌一个人,不管他吃饭、说话、走路,做什么都看不惯,这可能也是源于前世的因缘吧。 以下为咏给明珠仁波切,帮助众生需要缘起上的哪些条件问答: ◆有时看到自己的亲人挫折连连,出于不忍,希望他们学佛,消除业障。或有时并不见得有什么障碍,只是出于爱心,希望他们也学佛,有一天能解脱。但有些人有善根,有些人则无。因此在度化他们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连自己的父母都一样。因此,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帮助他们趋入佛道? 答:内道佛教的方法首重利益众生,因此,通常它都以温和的方式向众生讲述安乐的道路是什么。但释迦牟尼佛亦曾经说过,众生内心的想法是非常多样的,所以在讲述时,亦当顺着众生的想法来做,这样会较容易为对方所接受。若父母本身有学习佛法时,他便可以直接向子女讲述佛法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佛法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呢?当然是慈悲与空性。同样的道理,倘若子女想向父母、或我们自己想向朋友介绍佛法时,也都应顺着他们的想法和习性,而将佛法的利益和好处向他们讲述。如此就算他们不相信或不接受,也不会因此受到伤害,或生懊恼心。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将佛法的内涵和功德利益做如实的讲述,而我们自己本身也应对佛法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总之,内道佛教是一种使众生离苦得乐的宗教,而佛法则是一门消除痛苦的法门。轮回众生皆有苦,所以不论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等,也都有一定痛苦的存在。而去除痛苦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当然是慈悲与空性。可是当我们向他们讲述这些东西时,一定要依种种不同的场合做适时适性的讲述,如此渐渐的,他们便会有机会接触佛法。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可是众生的根器和福报不同,因缘也各相异。有时我们顺着他的性子去讲,但他还是很难听进去。像这种情形,我们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或为他累积一点福报功德,或做什么的? 答:会欢喜,也不会相信佛教的。像这种情况,连佛陀也没有办法。所以一个人的缘分和业力是非常重要的。当因缘俱足,善业成熟时,他自然就会接触到佛教。不过现在我们可先为他与佛教结下一个缘,等到善业越来越强,同时也除掉了以前的逆缘时,他便会有机会慢慢接触到佛法。否则在因缘业力都不成熟的情况下,任凭我们再怎么费尽口舌或强迫。或修持法事仪轨,也都无济于事。◆但我们平常是否可请上师修法,为他们累积一点福德? 答:一般来说,请上师修法最主要是一种缘起关系的建立。首先,对方和我们自己必须要有一种密切的关系存在。好比有人死了,然后有一个弟子来请上师做法事,这个弟子就是功德主。他向上师禀报他的某某人死了,请求上师为他做超度等。因此,首先这是一种心的关系的建立。其次弟子献上供养,这是一种物的关系的建立。也就是说,由于功德主与亡者之间的因缘,因此,他对上师生起强烈的信任以及渴求之心,这是一种心缘的建立,而所献上的供养则是物缘的建立。之后,上师便开始做法事,观想亡者,并生起空见与慈悲,以此发心来修仪轨。上面所说的是一种缘起条件的俱足。好比天上挂着一轮明月,而地面上则必须要有一处干净的水,月亮才能由水中浮现出来。所以这就是一种缘起关系的俱足。修法的上师观想亡者,生起空性的智慧与慈悲,而请法者本身也俱足信任和渴求之心,并献上供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心的关系建立了,物的关系也建立了,而亡者与功德主之间又有因缘存在,所以以此种状况来修法做回向时,便会有效益显现。这样的因缘可以改变许多事,而亡者之所以能得到利益,原因也即在于此。又好比我把某人杀了,杀了之后心中感到非常后悔。因此,马上向上师忏罪,并请求修法回向,同时发愿永不再造同样的业。由于我的罪行而与被害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关系的因缘,虽然上师与被害者之间并没有任何关系存在,但由于我的信心与渴求之心而请求上师等诸大菩萨来为被害者修法回向,并献上我的供养。而上师亦以慈悲之心观想亡者,为他做法事。所以,在所有的人都互有因缘存在的情况下,在做完这个忏罪的法事后,我所犯下的杀业便能真的减轻,甚至净除。因为互有关系存在的缘故,所以它便称为是一种缘起。如果有关系存在,有一个缘起的话,修法便会有效益出现;若没有任何关系存在,没有一个缘起的话,修法的力量将大为失色。一般来说,悲心有很多种,譬如说,恒时的悲心。诸佛菩萨在法界之中恒常对一切众生慈悲,永远没有间断过。这是一种恒常存在的悲心。另外一种则是因缘聚集,突然涌现的悲心。好比一个受调伏的众生或弟子碰到一个特别的逆境,有这个特殊的因缘出现后,虔诚的向诸佛菩萨做祈请,而诸佛菩萨由于突然生起的悲心而做种种的化现加持他。为了调伏众生,诸佛菩萨可以以各种殊胜的化身示现,譬如,噶举慈悲仁波切和锡杜仁波切等。当弟子遇到恶缘现前,再三向这些诸佛菩萨的化身做祈求时,他们会突然现起大悲之心而给予加持。好比某人陷入痛苦之中,没有一点安乐可言,因得加持,而得安乐,或是本来持有邪见,由于上师的加持,而突然间充满信心,或是受到疾病、邪灵魔障的干扰,而突然间消失,或是对上师信心强烈的关系,死亡时,神识立即投生西方极乐净土等。这些情形都是因为过去生已与诸佛菩萨和上师结下深缘,过去生已有一些关系存在,因此,在这个一切因缘条件俱足的情况下,一刹那间就获得极大的改变。不过要将一切完全改变是不可能的事,只籍由一个加持,便希望能全然改变是很难的。◆那么这是否代表我们便没有希望了?当然刚才仁波切也说这个与他的因缘福德有关。在此情况下,我们是否仍可实际上为他做些什么,以便可以帮助他、度化他? 答:我们可以常向三宝祈请,为他做回向,或者是供护法和护法食子,将这个事业托付给护法,这会有一些帮助。当然要完全改变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主要是由于各人的因缘业力所造成的,所以完全要依于其个人自己的作为而定。好比他到今天的九点五分会死的话,就算他在这个时候接受长寿佛或药师佛的灌顶,或修金刚萨缍的除障法,也无法让他在九点五分免于一死,因为他的业力已经到那个地方,所以就不能改变。但修法当然可以得到广大的福报,或许他本来就跟佛法有缘,只是暂时被障蔽住。所以修一个法把障碍除去后,他自然而然就接触到佛法。在修法的过程中,不论修哪个法,只要请法者的动机和发心是纯净的,便都有效益产生,也都能帮助对方。 ◆除了修法外,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帮助他累积福德资粮?好比放生,或用他的名字做布施等? 答:在我们做放生和布施,然后把此善业功德回向对方趋入佛道时,倘若对方过去生已与佛法有缘,只是这阵子暂时受到遮障的话,那么这样做的法便会产生很大的效益。在业障消除后,他很快就会接触到佛法。但若前生没有种下这种因缘的种子时,我们的做法便无法让他做太大的改变。不过由于我们现在的发愿和回向,下辈子他也会有机会接触到佛法。 来自:德格�6�1宁玛嘉绒寺 三、亚青寺活佛阿松仁波切:倡导断恶行善,讲解断恶修善的好处而与信众结缘,不能一开口就说:“你不能杀生、你不能偷盗、你不能吸烟……”这样讲解别人无法接受。 · 无论对方是否信奉佛教,只要令他明白因果道理,他就会很高兴地奉行佛法。这样,佛法利益众生的目的也达到了。你们以后不论到哪里讲解佛法,都不能只宣讲“不准做、不能做……”,应该要详细讲解清楚恶业的过患,这样他们就会乐于接受,佛法也能利益众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1566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6
下一篇2023-10-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